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969
颗粒名称: 概况
分类号: F323.8
页数: 5
页码: 205-2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1年吉安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吉安市 农村扶贫 概况

内容

2011年,吉安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向上争资保持稳步增长。全年争取上级财政扶贫和财政移民资金达3.08亿元,增长11%。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53亿元,财政移民资金1.55亿元。全市财政扶贫和财政移民资金投入稳中有升。二是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794万元,实施66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年度项目2114个,大力开展基础设施、“三清三改”、村庄亮化美化等建设,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年来,项目开工率、项目完工率、资金到位率均为100%。三是特殊困难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大有改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01.6万元,完成扶贫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共14457人,超省下达计划703人。同时,整合各类资源,对82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全部按照“五通一气一绿化”(通电、通水、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建沼气、环境绿化)的标准建设。四是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9.1万元,组织7170名贫困劳动力参加“雨露计划”培训,占计划任务数的108.24%,合格率100%,转移就业率98%以上。五是扶贫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通过落实扶贫贴息贷款、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贫困村整村推进资金切块10~20%比例和水库移民后扶资金等政策,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规模,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使葡萄、肉鸡、生猪、水产、蚕桑、油茶、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社会扶贫深入推进。共安排了774个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事(企)业单位到贫困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实现定点扶持贫困村全覆盖,为贫困村筹集扶持资金6875万元。全市19305名党员干部参与“1+1”结对帮扶贫困户,帮扶资金达1185万元。全市共有321个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受扶村343个,捐赠资金2129万,捐赠物质折款1039万元。七是水库移民扶持力度加大。核定全市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人数187007人,其中,直补移民人口117626人,核定到村组人口69381人,及时发放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移民直补资金5286.57万元;投入财政移民资金8525.42万元,实施项目1880个;投入扶持资金661万元,实施了28个移民示范村建设,确保资金安全、移民受惠、库区稳定。八是峡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进展顺利。峡江库区移民安置点107个(其中吉水94个、峡江11个、吉安2个),已启动安置点84个,已做好规划76个,做好“三通一平”57个,已动工建房21个。移民建房户数632户,已搬迁安置移民213人(含吉水县金滩镇二村、文峰镇低坪村178人提前安置)。7个移民安置点(吉水县住岐村3个、峡江县蒋沙村2个、吉安县万福镇2个)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安置移民2212人,年底前可搬迁新居。
  2011年,吉安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以整体推进为原则,抓好贫困村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873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47个。还开展了“三清三改”(清理垃圾、清理路障、清理污沟,改水、改厕、改路)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并鼓励进行美化亮化,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夯实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基础。二是大力扶持发展产业。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59万元,扶持项目440个,其中养殖业项目269个、种植业项目171个,使贫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资金管理。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移民资金绩效考评的各项要求,严格资金管理,受到了省绩效考评组的好评,吉安市获绩效考评设区市级A奖,万安县获绩效考评县级A奖。同时还加强了市对县(市、区)和县(市、区)对贫困村的绩效考评工作,奖优罚劣,形成了以资金管理绩效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遂川县对年度项目资金进行浮动分配,给予考核排名前15名的重点村给予1~2万元项目资金奖励,对考核排名后15名的调减1~2万元项目资金。
  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抓好产业化扶贫。一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9万元,对扶贫龙头企业进行贴息扶持,壮大了企业规模,增强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吉安县温氏养鸡、遂川县翔云药业、峡江县青池蒿菜等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致富。二是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为重点县贫困群众提供小额贷款贴息250万元,用于扶持农户发展产业。利用“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持群众发展产业,在原有80个村的基础上2011年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新增“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10个试点村,更好地服务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永新县加强互助社管理,重点扶持种养业,出台政策拉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700万元。三是切实抓好“一村一品”富民产业。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发展“一村一品”,高产油茶、有机蔬菜、水果、特色林木等得到较好发展。井冈山市大力发展十大富民产业,并由井冈山市扶贫部门作为高产油茶项目的主要牵头实施单位。遂川县财政专门安排1200万元用于金桔、茶叶、油茶等传统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企业新产品研发。
  以提升贫困群众素质为核心,抓好“雨露计划”。一是确保提前完成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动员,进一步增进贫困群众对有关政策的了解,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2011年,省下达吉安市“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6624人。市扶贫部门在年初提出“全市总任务在10月底前提前完成”的目标。截至10月底,已完成“雨露计划”培训7170人,超额完成546人。将“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招生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招生进度实行日报制,督促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工作成效明显,超额完成了任务,完成总量和完成率再次居全省首位。中高级技工招生的完成总量和完成率再次居全省第一位,得到省扶贫和移民办的充分肯定。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求各县(市、区)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员毕业获“两证”(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比例。明确规定参加中长期班和学历教育的学员(除“中高级技工”培训任务外)比例要达到年度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的20%以上,力争达到30%。全年已审批农村贫困劳动力参加中长期培训计划2146名,占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的32.4%,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三是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异地培训探索。组织到九江市学习有关先进经验;初步实现了万安县职校与上海市奉贤职业中专的联合异地办学,选派学生15人到上海开展订单式培训,学习数控、电子专业,毕业后获双学历并可实现在上海就业。开展“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即通过向上争取,积极做工作,遂川县被省扶贫和移民办列为全国“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县之一(全省4个县)。已获得第一批试点资金15万元,对2011年秋季和2012年春季符合条件的学生实行“一卡通”学习补助。四是加强管理督查。加强培训基地管理。对2010年新确定的30所培训基地主要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下发了《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加大督查力度。为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培训资金安全使用,2011年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先后4次到有关县对“雨露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求各地确保完成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注重资金安全,有效地促进了工作开展。
  以改善民生为宗旨,抓好移民搬迁扶贫。2011年,省下达吉安市移民搬迁任务为10305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任务为5939人(其中在深山区移民任务中调剂2490人),两项移民总任务为13754人。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把移民扶贫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落到实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当移民搬迁扶贫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层层分解工作责任,部门联动帮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永丰县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克服困难,按照省里要求,2011年完成地质灾害移民搬迁2811人,列全省第二,全市第一。二是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召开座谈会、出墙报、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宣传移民扶贫工作,有效地推动了移民扶贫工作。同时,抽调专门力量开展移民搬迁的调查摸底,确保移民搬迁对象真实、准确。三是科学规划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的办法,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移民安置点建设。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提升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档次,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方便了移民创业、就业、就学、就医等。四是抓好后续服务和管理。在土地征用、规划、办证及人力、物力、后续扶持等方面予以优惠,从而保证了移民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集中安置点全部纳入社区或村委会进行管理,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党员干部“1+1”帮扶、“雨露计划”等方面予以倾斜。五是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吉安市克服财政困难,加大了财政配套力度,市本级应配套550.16万元和县级配套,已经全部到位。市县两级财政都安排了移民扶贫工作经费,保证有人办事,有钱做事。截至12月底,实际搬迁14457人,完成计划的105.11%,其中集中安置7528人,分散安置6929人,有土安置3325人,无土安置11132人。82个点全部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并大力抓好了37个市级示范点和11个省级示范点建设。
  以构建“大扶贫”格局为抓手,抓好社会扶贫。一是认真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共安排了774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贫困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以上的单位定点帮扶。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工作。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突破口,以创业和就业帮扶为主要形式,结合产业扶贫、“雨露计划”培训等进行帮扶,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省下达的1.9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任务超额完成。三是动员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利用扶贫贴息贷款项目等政策倾斜,积极宣传动员,引导321家民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互惠帮扶,帮扶资金达2129万元。永新县组织40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帮扶重点村,取得较好效果。四是认真做好其他工作。积极配合人事部门开展“三支一扶”人员的招募工作,招募扶贫志愿者27名。会同邮政部门继续开展“爱心包裹”活动。积极配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做好革命老区情况调查工作。
  2011年,吉安市水库移民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准确核定移民直补人口,及时发放直补资金。一是加强移民人口动态管理。按照要求,对“死亡、出嫁到非移民、农转非移民、大中专毕业生”等七类人员认真进行了核减,做到“三不”:政策不变、程序不减、公示不少,核减直补人口629人,及时将直补人口动态管理信息录入系统。二是积极落实安福东谷水库移民待遇。由于业主单位报批资料不全,东谷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一直未予验收,电站营运一年多,搬迁移民869人却一直未落实后期扶持政策。移民情绪不稳定,多次表示要上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市扶贫和移民办积极开展工作,经多次协调,争取省扶贫和移民办大力支持,7月15日,省扶贫和移民办同意核定东谷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指标1190人,其中直补人数869人,核定到村组321人,扶持时间从2011年1月开始实施。确保了移民满意、政府放心、社会稳定。三是及时发放直补资金。移民直补资金经移民主管机构核准后,统一由县级财政部门按季度通过“一卡通”实行社会化发放。2011年,已发放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直补资金5286.57万元。吉水、万安、新干县财政局在省财政厅资金未下拨到位的情况下,采取先期垫付的办法,将移民直补资金及时发放。
  认真组织编报“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年度项目计划。一是组织编报大中型水库移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开发”的要求,精心组织编报了“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投入库区项目资金13007.12万元,扶持项目2568个,可改善移民8.4万人次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认真申报2011年度后扶项目计划。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9月份组织申报了2011年无法核定到村组的计划项目974个,扶持资金4226.4万元,受益村组1534个,受益人口21.7万人,受益移民9.35万人。三是及时上报2010年度小水库解困备案项目。10月份,按照赣扶移字〔2011〕37号文件精神的有关要求,市扶贫和移民办严格把关,组织上报小水库解困备案项目80个,扶持资金278万元,受益村组124个,受益人口2.1万人。
  认真落实省十四部门文件精神,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搞好上级文件的传达学习。3月14日,省扶贫和移民办等十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赣扶移字[2011]17号)。市扶贫和移民办高度重视,及时向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组织相关人员传达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4月初,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等十四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移民局,负责组织实施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还主动协调其它十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扶移字[2011]18号),指导各地抓好工作落实。三是建立工作机制。以落实《实施方案》为契机,积极协调其它各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责任机制、监管机制。据统计,全市相关部门纳入“十二五”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安排项目549个,资金16546.941万元,其中,2011年度安排项目254个,资金4771.635万元。
  认真抓好项目落实,严格管理各类项目资金。一是认真抓好项目实施。年初,通过实地检查、电话督查、网上通报等形式,结合绩效考评,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及时组织项目验收;按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收集整理档案资料。2011年实施省办批复吉安市各类项目1880个,其中2010年度项目1744个,已实施项目1737个,开工率99.6%;完工项目1668个,完工率95.6%。万安库区维护基金项目39个全部开工,完工率95.8%。2009年度小型水库解困项目97个全部动工,完工率96.2%。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落实移民资金管理规定和县级报帐制度,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对各村组项目管理小组资金账户进行集中备案管理,按规定及时编报后期扶持基金会计决算报表及资金使用情况表、结余资金预算报表。做到10个工作日内申请预付、结算项目资金,5个工作日内资金拨付到位,并实行公示,做到帐务清晰、公开透明、安全使用,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现象。2011年省办批复吉安市项目资金8525.42万元,资金到位率达90%以上。
  抓好四个环节,加大移民示范村建设力度。2010年,全市移民示范村28个、扶持资金661万元。市、县(市、区)两级扶贫和移民办主要抓好了四个环节:一是抓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聘请专业人员规划设计,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环境改观”的要求,为移民村组量身定做规划,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农村实际、本村特点、移民意愿,示范村建设方案科学合理、美观实用、群众满意。二是抓资源整合。各地积极整合资源,争取各类资金296万元。其中,安福、吉安、吉水、永丰、峡江、青原等县(区)有10个移民示范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点。三是抓骨干力量。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选出一个能干事、会办事的理事会,精心组织施工,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支持参与建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抓检查督促。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全省水库移民示范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切实抓好移民示范村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大示范村建设力度,并实行领导包片责任制,确保示范村建设进程不减、质量不降。28个移民示范村125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共修建公路、巷道硬化38.5千米,新建休闲广场10处,改造危房25处,改水改厕171处,饮水工程231处,美化亮化403处,墙面粉刷1.3万平方米,移民村组基本实现了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环境绿化美化、村貌明显改变的目标。
  全力推进峡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一是复核库区实物指标。4月,由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和相关县、乡(镇)政府及村(组)“六方”组成库区实物指标复核确认工作组,对省水电规划设计院2008年4~10月实物指标调查成果及2009年6~8月对实物指标调查复核成果再次进行核实。至年底,5个县(区)移民村组基本完成了县、乡、村逐级复核,复核后增加补偿资金396.24万元,补登各类房屋总面积10946平方米、核减各类房屋总面积1677.14平方米,并进行了公示。二是加快移民对接任务落实。峡江库区移民人数25059人,其中,外迁移民5550人(吉水县5130人,峡江县420人)。已对接外迁5011人,其中,吉水县对接外迁人数4591人,占外迁移民总数的89.4%;峡江县已全部完成对接任务。另外,吉水县96%以上的后靠移民出具了后靠安置承诺书。三是推进移民新村建设。认真落实省委书记苏荣视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时的重要指示精神,配合筹备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建设对口支援现场会,积极加强与省直对口支援单位的对接,建立了省直单位对口支援情况台帐,并印发《对口支援简报》12期,有力地推动了移民新村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6月,吉安市政府下发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移民新村建设内容,促进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移民新村建设,力争把移民新村建成为体现庐陵传统民居特色的移民新村。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配合筹备了对口支援答谢座谈会,进一步沟通了与省直部门单位的感情,加大了项目推介力度,促进了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

知识出处

吉安年鉴2012

《吉安年鉴2012》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记述了2011年度吉安市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了特载,大事记,专记,吉安概况,中国共产党吉安市委员会,吉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吉安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安市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吉安市委员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政法,军事,农林水,自然观测,工业,园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信息化建设,旅游,交通,邮政,商贸,外资利用和外贸合作,财政税务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欧阳轩
责任者
胡桂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