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904
颗粒名称: 农林水
分类号: F327;F426.92
页数: 24
页码: 192-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1年吉安市农林水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农业产业化建设、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科技应用等。
关键词: 吉安市 农林水

内容

综述
  2011年,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春夏连旱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市的农村、农业形势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飘香,鱼鸭满塘,农村和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喜人景象。粮食作物连续八年增产,总产量达到385.55万吨,同比增长2.9%;农业总产值达到280.2亿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增长13.3%。
  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龙头企业总体实力提高,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业招商有新的突破,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种植业方面,新品种引进示范、粮食高产创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高标准粮田建设、蔬菜茶叶标准园建设、“亩园万元”高效栽培、井冈蜜柚“百千万”工程等,均取得显著成效,粮食、油料、蔬菜、花卉、蚕桑、茶叶、水果全面增产增收。畜牧业方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年度考核全省第一。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获省农业厅表彰,被部、厅命名的标准化企业位居全省之首。生猪、肉牛、家禽出栏(笼)数量和肉类、禽蛋、鲜奶产量全面增长。
  水产业方面,着力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扩大特种水产产业规模,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提升水产品安全质量。全市水产品放养面积、水产品总产量、特种水产品产量、渔业产值、水产品加工量均有较大增长。
  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在认真抓好土地治理;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财政扶贫和财政移民资金投入稳中有升,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殊困难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大有改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被扶持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扶贫深入推进,水库移民扶持力度加大,峡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进展顺利。
  林业方面,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蔚然成风,森林城市创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有新的突破,野生动植物养殖栽培产业发展迅猛,林业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进展顺利。
  水利水保方面,切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解决了28.6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狠抓了15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如期完成了4条中小河流的治理,扎实推进了12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切实加大了水资源的管理力度。战胜了罕见的春夏连旱,确保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欧阳轩)
  农业产业化建设
  【概况】 2011年,全市坚持主攻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强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40多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28元,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85%以上。农业产业化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全市选择了36个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建设。其中13个项目列入了市委、市政府调度的重点项目。全市36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部达到了目标要求。吉州区宏达食品农产品加工、新干县瑾德尚品茶油加工、永丰县联惠化工、安福县开元火腿等兴建扩建项目完成了全年建设目标任务。新干县正邦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参加了6月底全市统一组织的重大项目竣工仪式。
  龙头企业总体实力提高 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首要任务来爬,选择了一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帮扶,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2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1.5%,新增固定资产7.2亿元,同比增长11.8%;年销售收入达到140.5亿元,同比增长24.5%;实现利润总额达到6.3亿元,同比增长19.9%,上交税金3.4亿元,同比增长31.7%;带动农户74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收150亿元,人均增收328元。全年为2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争取到2000多万元的产业化贴息贷款和财政补贴。全市龙头企业中,1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3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新干赣中绿色粮油食品加工园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立足特色资源和自然条件,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和传统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抓蔬菜、井冈蜜柚、油茶等特色产业建设。以永丰、吉水、青原、吉州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带,建立蔬菜生产基地100多个,面积22万亩。形成了以新干、峡江、永丰、遂川、安福、吉水、泰和为重点的油茶产业示范带,新增高产油茶林10.2万亩,总面积已达16万亩。南部和中西部两大井冈蜜柚区域,总面积已达5.8万亩,2011年新增2万亩。全市茶叶产业重点实施了“533”工程,茶园总面积已达19万亩。全市共培育“一村一品”省、市级示范点26个,专业村1009个,专业户3万多户,带动20多万农户增收。
  农业招商引资有新突破 针对全市农业产业的空白点,产业链断层、产业体系的薄弱环节,积极组织包装项目,千方百计对外推介,凝心聚力跟踪招商。8月底,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吉(安)台(湾)农业合作恳谈会,现场签约项目13个,签约外资6.06亿美元、内资10亿元。11月底,又成功举办了吉安(漳州)农业产业项目推介会,签约项目22个,签约资金52.66亿元。至年底,全市已签约引进农业产业56个,签约资金15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2个。农业外资利用取得实质性突破,亚行二期农村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全省第一批招投标项目企业共11家,吉安市占了2家,分别是:遂川兴隆牧业、青原华海牧业。
  品牌特色有新的提升 大力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著名商标等品牌创建工作。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有58个农产品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有4个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横江葡萄节”已连续举办了8届,成功打进了广东珠海和深圳市场,并拓展了省内市场,进入了北京华联、正邦超市和国光、步步高等连锁店,成为全省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
  (据12月25日《井冈山报》头版新闻)
  【泰和县打造万亩标准化供港淡水鱼养殖基地】 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泰和县利用赣江老河道水面建设万亩标准化供港淡水鱼养殖基地。随着赣江石虎塘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泰和县抢抓机遇,将老河道渔业基地打造成全省唯一的万亩连片供港渔业养殖基地。该基地以养殖草鱼、鳙鱼为主。为使养殖的淡水鱼达到供港标准,县渔业管理部门引导养殖户采取标准化养殖,按照“生态、健康、集约”的原则,养殖区与生活区、管理区分开,形成“渠成网、灌可进、排可出,入能通、出可畅”的排灌设施。该县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西省鄱阳湖四海水产集团,建立一个年加工水产品5000吨的工厂,可解决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可实现税收100万元以上。
  (据4月3日《井冈山报》头版新闻)
  【青原区发展万亩甜柚基地】 青原区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本着“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规模种植、生态建园”的思路,扎实推进甜柚产业发展。为达此目的,该区采取强化宣传引导、组织参观学习、出台扶持政策、开展技术指导等措施,鼓励多渠道投资建园。至2011年底,全区已开发甜柚示范基地1万多亩。
  (据5月5日《井冈山报》二版新闻)
  【安福县引进万亩蓝莓开发项目,-期挂果,二期开工】 2010年7月,安福县引进美国蓝晶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亩蓝莓开发项目,在洲湖镇南汪村利用3000亩荒山荒坡先行示范。县里有关部门和洲湖镇党委、政府在开发用地、投劳、技术、机械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和支持,加上公司精心施工、精心培育,首期工程顺利竣工,3000亩蓝莓于2011年如期挂果。这一示范成功,不但充分证实了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完全适应蓝莓种植,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周边群众参与蓝莓种植的热情。
  根据项目总体计划和当地群众普遍要求,蓝晶公司决定在南汪村首期蓝莓基地周边的汶源、毛田等村扩建二期开发工程,面积3000亩。公司正在组织劳力整地。
  (据10月9日《井冈山报》头版新闻)
  种植业
  【概况】 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实际种植面积975.10万亩,较2010年减少2.3万亩,减幅为0.24%。其中:水稻面积895.78万亩,较2010年减少3.07万亩,减幅为0.34%;豆类39.72万亩,较2010年增加0.74万亩,增幅为1.9%;薯类30.56万亩,较2010年减少0.8万亩,减幅为2.54%。全市粮食单产395.40公斤/亩,较2010年增加12.06公斤/亩,增幅为3.15%。其中:水稻单产410.63公斤/亩,较2010年增加12.68公斤/亩,增幅为3.19%;豆类单产114.34公斤/亩,较2010年增加4.72公斤/亩,增幅为4.31%;薯类单产342.89公斤/亩,较2010年增加12.52公斤/亩,增幅为3.79%。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达到385.55万吨,较2010年增加10.88万吨,增幅为2.9%。其中:水稻总产367.83万吨,较2010年增加10.14万吨,增幅为2.8%;豆类总产4.5万吨,较2010年增加0.27万吨,增幅为6.3%;薯类总产10.48万吨,较2010年增加0.12万吨,增幅为1.2%。吉水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泰和县、吉安县、新干县、永丰县、安福县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市油料作物实际种植面积212.59万亩,比2010年减少1.72万亩,减幅为0.8%。其中:油菜面积176.64万亩,比2010年减少1.65万亩,减幅为0.93%;花生面积32.83万亩,比2010年减少0.12万亩,减幅为0.36%;芝麻面积3.07万亩,比2010年增加0.06万亩,增幅为1.84%。油料作物单产78.29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4.06公斤/亩,增幅为5.47%。其中:油菜单产63.7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3公斤/亩,增幅为4.95%;花生单产155.16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5.3公斤/亩,增幅为3.54%;芝麻单产53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4.03公斤/亩,增幅为8.23%。油料作物总产16.64万吨,比2010年增加0.74万吨,增幅为4.6%。其中:油菜总产11.25万吨,比2010年增加0.43万吨,增幅为4%;花生总产5.09万吨,比2010年增加0.16万吨,增幅为3.2%;芝麻总产0.16万吨,比2010年增加0.0151万吨,增幅为10.2%。
  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突破135.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90.8万亩,供港蔬菜1.68万亩,蔬菜总产158万吨,蔬菜总产值16.1亿元。茶叶上市早,总产达7.5万担;价格上升,井冈云雾茶每公斤6600多元,永丰白茶每公斤4800元。花卉生产面积10万亩,建立花卉生产基地100多个,花卉专业户超过150户。
  【大力开展良种宣传推广工作】 围绕粮食增产目标,发挥优良品种在提高单产方面的基础作用,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及时确定了2011年早、中、晚三季水稻主导品种,制定了推广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通过在相关媒体公布主导品种信息、送科技下乡、现场咨询、办班培训和印发宣传资料等有效途径,全市加大了良种宣传推广力度。201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更新率达30%以上,农作物良种应用率达96%,水稻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9%。
  【积极开展水稻新品种引进示范工作】 结合实施“江西省现代农业水稻新品种展示项目”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市种子管理系统积极引进水稻新品种,开展示范展示工作。各地从近年来通过国家或本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中,共选择了8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和大田示范展示,建立示范展示点62个,展示面积2200多亩,新培养良种应用示范户800余户,总投入130万元。
  【承担了国家、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2011年,吉安市种子管理和农业科研部门,承担了国家、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工作,涉及作物种类14个,主要有水稻、油菜、大豆和鲜食玉米等,品种数量达180多个。
  【继续开展全国第二个种子执法年活动】 2011年是全国第二个种子执法年,吉安市农业部门按照部、省的部署,制订了种子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有效开展了一系列种子执法活动,进一步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净化了种子市场,确保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2011年,全市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1+1”活动,全市创建了29个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建立了2150户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户。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28个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为1104.47公斤,比上年平均亩产增加61.37公斤;1个中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为516.70公斤,比上年平均亩产增加57.70公斤。全市共抽测了26个高产创建示范户,其示范田双季稻平均亩产为1188.87公斤,比当地当年平均亩产高371.71公斤。
  2011年,吉安市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在整建制推进上有了新突破。在吉水县乌江镇、泰和县冠朝镇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工作。两个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乡镇,双季稻平均亩产为1045.22公斤,比2010年亩产增加115.75公斤,增幅为11.5%。
  【先进适用性技术进一步推广】 2011年,吉安市大力推广了一批轻型节本高产高效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全市水稻旱育保姆育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75万亩,比2010年增长9.6%;水稻抛秧面积780万亩,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87.07%,比2010年增长1.6%;水稻免(少)耕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25万亩,比2010年增长4.1%。
  【高标准粮田建设进一步扩大】 2010年,全市有吉安、吉水、峡江、新干、安福5县和青原区实施了现代农业高标准粮田建设共6个片,共建设高标准粮田5.2万亩,总投资为:中央投资2600万元,各县区配套资金53万元、整合资金7024万元。吉安、吉水、新干、万安、永新5县和井冈山市、青原区实施了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共7个片,共建设高标准粮田1.98万亩,中央投资达2500万元。
  2011年现代农业高标准粮田建设涉及到吉安、峡江、新干和安福四个县,中央投资2700万元,计划建设高标准粮田2.25万亩。种粮大户粮田工程涉及吉水、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丰6县和青原区,总投资为:中央投资4755万元,地方配套357万元,计划建设高标准粮田36515亩。各项目县正在抓紧工程设计和施工。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成效显著】 2011年,全市13个县(市、区)继续列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补贴巩固和示范创建项目县,其中安福县为全省4个示范创建项目县之一。全年国家投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资金365万元。市农业局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作为全市农业工作的重点,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工作要求,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监督指导,列入全市农业工作目标考核管理进行检查验收。全年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164.65万亩,其中蔬菜63.75万亩,果树22.03万亩。示范面积102万亩。共采集土样4064个,检测土样6579个。推广配方施肥面积577.13万亩,推广配方肥料17.31万吨。全市13个项目县(市、区)有22个乡(镇)、921个村实现整建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据测产和调查,测土配方施肥区水稻平均亩产443.5公斤,比习惯施肥平均亩产420.3公斤增23.2公斤,增长5.5%,平均亩增收47.5元。全市14个测土配方施肥检测化验室运行正常,其中吉安市土壤肥料监督检验站通过了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考核评审,成为全国47家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之一。
  【土壤有机质得到有效提升】 2011年新干、万安、泰和、吉安、安福等县列入了国家有机质提升资金补贴项目和现代农业绿肥推广项目,国家共补贴项目资金670万元。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万安、新干两县共推广使用秸秆腐熟剂480吨,推广应用面积18.15万亩,分别建立了1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和10个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监测点。通过使用秸秆腐熟剂,水稻平均每亩增产16.03公斤,增收29.9元。同时改良了土壤的结构,土壤通透性、质地大为改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0.858%,土壤碱解氮提高了10.5毫克/千克,有效磷提高了13.6毫克/千克,速效钾提高了27.2毫克/千克,PH值上升0.14。2011年冬,全市加大了绿肥生产力度,绿肥生产有一个恢复性增长。泰和、安福、吉安三县通过实施绿肥推广项目,绿肥推广面积达27万亩,平均亩产2140公斤,绿肥还田使下茬水稻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增收6%以上。
  【组织专家组开展新增耕地质量验收】 为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规范验收程序,确保补充耕地质量符合标准,按照《江西省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工作暂行办法》要求,建立了吉安市耕地质量验收专家库,成立了专家组,制定了吉安市新增耕地质量验收流程图。2011年市农业局组织耕地质量验收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对新干、永丰、峡江、永新、泰和、青原、吉水、万安、吉州、吉安等10个县(区)11个土地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共计642.2公顷(9633亩)新增耕地进行r实地勘察,共采集土样1948个,完成土壤养分检测11688项次,并对项目进行了质量验收和评定。
  【实施水稻防早衰工程】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要加强水稻防早衰技术推广”精神,推广应用叶面肥防水稻早衰技术,完成省农业厅推进全省水稻防早衰工程的实施任务。2011年,在全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开展了施用“喷施宝”防水稻早衰效果对比试验和100亩应用展示,通过整合现代农业项目、粮食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各种涉农项目资金,一年来全市免费向农民发放“喷施宝”叶面肥32.76万包,使用“喷施宝”叶面肥防早衰示范推广面积32.76万亩。根据试验示范测产和向农户调查结果,施用“喷施宝”水稻平均每亩增产22.85公斤,增幅4.9%。
  【“菜篮子”工程建设进展良好】 市、县(市、区)紧紧围绕市政府《关于加快城郊商品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与各县(市、区)长签订的“菜篮子”工程责任状抓落实,把城郊商品蔬菜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切实根据城郊常年性商品蔬菜产业年度发展规划,将蔬菜种植面积落实到村、组和具体地块。全市全年共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35.5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0.3%,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4.8%,新增标准钢架大棚2013个,占目标任务的214.1%,新增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个,创建蔬菜标准园25个。全市共落实蔬菜发展专项资金1325万元,大多数县(市、区)按要求安排了“菜篮子”工程工作经费。有力地缓解了城区的蔬菜供应,着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要、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开展园艺标准园创建活动】 积极策应部、省的要求,继续开展20个蔬菜标准园和16个茶叶标准园创建活动。要求各地切实按照方案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在标准园创建活动中,通过明确创建主体、落实责任领导、细化工作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创建工作得到了农业部和省里的充分肯定。其中继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永丰县上西坑大棚蔬菜基地获得农业部项目资金50万元支持后,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泰和县万合竹篙薯基地也将获得农业部项目资金50万元支持。全市举办培训班26期,实地指导120余次,现场观摩利用机器挖薯坑1次,印发技术资料2.8万余份,培训农民6600余人次。
  【深入开展“亩园万元”高效栽培创建活动】 从2008年起,吉安市连续四年深入开展“一亩园一万元”高效创建示范活动。全市建立高效创建示范点18个,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示范点,示范基地生产面积2.6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8.8万亩,其中被列为省级高效创建示范点的果蔗辣椒套种、秋延后辣椒、大棚精品小西瓜等三个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亩产值均在1.1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吉水县乌江镇选择以果树园村作为实施主体,秋延后大棚辣椒栽培示范总面积达550亩,平均亩产值可达11200元,创建的主打种植品种红辣椒成了农民致富的“通心椒”。
  【井冈蜜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规模不断壮大】 井冈蜜柚是吉安市果业主导产业,也是江西省果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布局产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井冈蜜柚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全市共开发井冈蜜柚面积3.66万亩,其中50亩以上的基地126个,面积3.18万亩,占当年发展总面积的86.85%。全市蜜柚总面积达8.68万亩。
  全市蜜柚基地的开发建设,进一步突出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特点,坚持高标准建园,严格按照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配套规划的原则,坚持“三大一袋”和“三保一防”的技术要求,大力推行“猪—沼—果—鱼”生态农业模式,为柚园的高产、优质、高效打好基础。
  【国家财政继续扶持井冈蜜柚产业的发展】 继青原区、吉水县、吉州区被列入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蜜柚产业)项目县加以扶持后,2011年青原区、吉安县、永新县、万安县又被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列人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蜜柚产业)项目县加以扶持。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共600万元,扶持内容为新建井冈蜜柚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其中青原区新建蜜柚面积6000亩,扶持资金180万元;万安县新建蜜柚面积6000亩,扶持资金180万元;永新县新建蜜柚面积4000亩,扶持资金120万元;吉安县新建蜜柚面积4000亩,扶持资金120万元。由于市委、市政府优惠政策与项目资金的激励和扶持,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种植蜜柚的积极性,井冈蜜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经营特点明显。
  【稳步推进县域果业的发展】 吉安市在大力发展井冈蜜柚产业的同时,各地充分发挥传统果业优势,因势利导,积极发展特色果业,县域果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吉安县连续9年将横江葡萄列为全县重点产业来抓,在推进葡萄面积总量扩张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业质量提高的优惠政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葡萄种植户发展设施栽培、实行无公害化生产的积极性。2011年全县新发展葡萄面积0.3万余亩,滴灌、避雨栽培等设施栽培技术推广面积0.2万余亩。全县葡萄总面积3.3万亩,产量2.9万吨,产值2.1亿元,并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横江葡萄节。遂川县委、县政府对金桔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对连片种植在10亩以上的金桔园,给予每亩250元的奖补。2011年全县对金桔产业的奖补资金达200多万元,全县金桔总面积达12.5万亩,产量4.4万吨,产值1.79亿元。新干县对三湖红桔进行优选培育,提高三湖红桔的品质。2011年新种三湖红桔2000亩,全县三湖红桔总面积达3.5万亩,产量5万吨,“大红袍”三湖红桔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井冈山市2011年成功举行首届中国井冈奈李文化节,该市现有奈李面积4500亩,其中挂果面积1500亩,产量180万斤。还有峡江县的杨梅,泰和县的南丰蜜桔,万安县的脐橙也都各有特色。
  【大力推广绿色果品生产技术】 市植保局和果业局印发了《井冈蜜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全市果业部门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举办培训班、媒体宣传、印发资料等方式推广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推广生态控制、生物农药、生物防治(捕食螨)、频变杀虫灯等一批新技术、新物资和新试剂,进一步提高了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新干县大力推行有机柑桔生产技术并获得良好成效。该县《有机柑桔栽培模式研究》课题获2011年吉安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吉安县加强对农户葡萄生产环节上的指导和监管,上半年横江葡萄通过了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审核,获有机转换产品标志,预计2012年即可拿到有机食品证书。横江葡萄由于品质好,知名度高,2011年荣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井冈蜜柚“百千万”工程创建成效显著】 为加快推进井冈蜜柚产业稳步发展,从2010年起,吉安市大力开展井冈蜜柚“百千万”工程创建活动,即在全市建立一批连片百亩以上的蜜柚示范点、连片千亩以上的蜜柚示范片和相对集中连片的万亩以上的蜜柚示范带。2011年,全市新开发百亩以上蜜柚基地61个,千亩以上蜜柚基地9个,新增和续建万亩蜜柚示范带3个。青原、万安、永新等县区分别在富滩镇、万泰公路沿线、高桥楼镇规划建设了一个万亩蜜柚示范带;万安、永新、吉安、吉水等县各建设了三个,青原、安福两县区分别建设了一个千亩以上蜜柚示范片;其他县区均已落实建设一批百亩以上蜜柚示范基地。如永新县高桥楼镇已开发井冈蜜柚面积4000余亩,另有近50000亩的成片缓坡丘陵地可供开发利用,该县规划三年内在高桥楼镇打造万亩井冈蜜柚示范带;青原区在富滩镇施家边开发高标准井冈蜜柚示范基地4600亩;万安县在窑头等地开发了3个井冈蜜柚基地,建设规模大,面积均在千亩以上。
  (刘清白、刘凯昌、廖春华、廖娇、曾平章、周小钢)
  畜牧业
  【概况】 2011年,全市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畜产品总量、增加畜牧业产值、降低畜禽养殖污染“两增一降”的总体要求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和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畜牧产业发展成绩喜人:生猪出栏364.2万头,牛出栏46.7万头,禽出笼7406万羽,分别同比增长3.17%、0.76%、4.73%;肉类总产量45.6万吨,禽蛋总产4.8万吨,鲜奶总产0.23万吨,分别同比增长3.21%、4.38%、11.64%。2011年,吉安市的畜牧兽医工作获三个“全省第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年考核全省第一,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年度考核全省第一,标准化示范创建数量全省第一。主要体现在“二个增长、三个安全、六个提升”。“二个增长”:即畜产品总量增长、畜牧业产值增长;“三个安全”:即重大动物疫情平稳助推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专项整治助推畜产品质量安全、清洁生产助推生态环境安全; “六个提升”: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设上有提升、畜牧产业化发展上有提升、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有提升、兽医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上有提升、兽药经营管理上有提升、宣传造势和争资引项能力上有提升。
  存在困难:(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困难。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基础设施难以承载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病源流行和变异呈现新形势新特点。畜禽疫病至2011年底已查明近400种,其中人畜共患疫病90多种,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畜牧部门越来越感觉防疫基础设施落后、诊断监测条件落后、储运设施欠缺等不足,难以适应当前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无法为畜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基层疫病防控工作力量薄弱。有些乡镇站冷链体系设备不到位,疫苗质量存在隐患。加之基层防疫体系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条件差、报酬少、待遇偏低,很难留住人员。(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困难。一是饲料兽药质量检测实验室承担着全市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的监测、检测职能,为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保障。由于多年没有项目支持,仪器设备老化严重,检测精度下降,加之试剂价格上涨,使很多检测项目无法开展,特别是试剂价格普遍上涨,造成监测、检测成本增长,给疫病监测工作带来困境。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量大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有的养殖企业对执法检查不配合,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三)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一是地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问题。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大量生产性能优越的畜牧业良种在市内快速推广,给本地具有独特风味和具有重要遗传性能的地方品种带来巨大冲击。其中吉安红毛鸭、泰和乌鸡等地方品种养殖规模和养殖区域逐渐萎缩,给利用吉安红毛鸭为原料加工板鸭的传统产业带来了冲击。保护地方品种的资金少,任务重,迫切需要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下拨专项资金,建设地方畜禽资源场,为加快市内地方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和品种的推广、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二是草地保护和草场建设问题。为充分发挥山地、丘陵等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全市草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市内建设了草地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实施了以优质高产牧草栽培、丘陵和疏林草地改良、草田轮作等技术为主的示范推广草业建设新技术,但缺少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牧草产量和质量仍然不高,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地农业发展缓慢。三是草食畜发展建设问题。吉安市一直把加大牛品种改良力度作为提高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市乡镇建有肉牛改良站点215个,杂交后代不仅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的特性,而且大大提高了杂交后代的日均增重和产奶质量和数量。但随着人工费用的增加和冷配精液价格的上涨,提高了肉牛改良成本,降低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希望给予杂交母牛每头200元的补助,以降低冷配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科学规划畜牧产业布局】 市畜牧部门为了做大做强生猪、家禽和优质肉牛产业,打造畜禽优势产业带,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了全市畜牧产业布局:形成以新干、吉安、泰和、万安、安福、永新、井冈山等县市为生猪生产优势产业区,以泰和、吉安、安福、永新、青原、吉州等县区为肉牛生产优势产业区,以万安、吉州、青原等县区为优质奶牛产业区,以吉安、泰和为优质肉鸡生产优势产业区,以吉水、永丰、吉州为优质蛋鸡生产优势产业区,以遂川、吉水、永丰、新干为水禽生产优势产业区,以峡江为獭兔生产优势产业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生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生猪是吉安市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为江西省生猪优势主产区之一,是沿海重要的生猪供应基地。全年生猪出栏364万头,存栏227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17%、4.34%;能繁母猪存栏24万头,增长6.39%。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占全省出栏的12.2%。在国家、省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政策的引导和市里的大力推动下,全市良繁体系不断优化,规模养殖场(户)不断扩大。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养殖场(户)726户,其中出栏1000头以上的423户,出栏5000头以上的51户。2011年,江西荣和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在吉安县新建一个年存栏能繁母猪1000头的原种猪场,已从美国空运引进杜洛克、长白和大白三个品种的450头优质原种猪,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全市良种繁育体系,助推种猪培育朝着多元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家禽生产稳步发展】 吉安市家禽生产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吉安县温氏养鸡、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吉安分公司、吉水八都板鸭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公司,形成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辐射周边区域,带动全市养殖发展;二是以吉水萧翔禽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努力朝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目标发展;三是以年出笼2000羽以上规模为主力军的一批养鸡户,年出栏量占全市95%。水禽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吉安红毛鸭、吉水白鹅、八都板鸭、遂川板鸭等知名品牌和养殖优势带。2011年家禽出笼7406万羽,存笼2689万羽,同比分别增长4.73%、3.4%,规模养禽比重达到78%。
  【加大牛品种改良力度】 2011年,吉安市肉牛生产保持稳健发展势头。肉牛出栏46.7万头,同比增长0.76%,存栏78.1万头,同比增长5.21%,其中能繁母牛存栏49.3万头,同比增长增长1.59%,出栏量占全省总量33.5%。近几年,吉安市加大牛品种改良和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力度。2011年,全市有肉牛改良站点215个,冷配母牛15.4万头,仅泰和县就有西杂牛2万多头,杂交后代——奶肉兼用牛不仅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的特性,而且大大提高了日均增重量和产奶数量。
  【商品饲料生产快速发展】 当今市场处于转型时期,畜禽养殖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散养户逐步被市场淘汰。以前由散养户各自生产饲料喂养生猪的生产模式逐步被养殖户直接向饲料企业购买料饲喂养生猪的生产模式所取代。由于畜禽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生产的商品饲料供不应求,推动了全市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有饲料生产企业19家,两年内增加了5家,增长35.7%;饲料总产量达51.5万吨,同比增长42.8%;饲料工业产值15.3亿元。已形成泰和、新干两大主要饲料生产板块。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吉安市以加强种畜、种禽场建设为抓手,继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新工艺、新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重点加强种畜、种禽场排污设施等硬件和育种、生产资料、生产管理制度等软件建设,种畜、种禽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共建有省一级种畜禽场14个,其中原种场3个;市二级种畜禽场32个,占全省冷配总量2/3以上,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年冷配母牛15.4万头,居全省之首。地方良种家禽覆盖率达85%以上,全市畜禽良种供种能力基本自给。全市有3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其中泰和乌鸡列入国家级资源品种保护名录,吉安红毛鸭、赣中南花猪列入省级资源品种保护目录;泰和乌鸡还通过了原产地保护认证。为加快市内地方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和品种推广、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吉安市积极响应农业部开展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充分调动畜禽养殖场(户)的积极性,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全面开展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完善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制度,建立市、县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储备库,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主动参与。通过示范带动,在全市掀起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热潮。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吉安分公司(凤凰生态养猪场)等11家企业被农业部命名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春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马山种猪场等21家企业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11年全市有部省命名的企业16家,位居全省之首,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获得省农业厅表彰。
  【招商引资、争资立项加快产业化进程】 全市畜牧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向省争取更多项目落户吉安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争资立项方面,2011年,生猪标准化项目资金、省畜禽良种繁育补贴专项资金、省畜牧口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资金争取工作保持全省领先:全省良种繁育专项资金500万,吉安市获124万;菜篮子扶持资金1375万元,吉安市获得234万元。在新干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项目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了吉安县、泰和县为生猪良种补贴县。在招商引资方面,正邦在吉安、安福、新干等县多地选址,新建商品猪场,预计年初进栏100万头。萧翔禽业有限公司在吉水工业园区征地50亩,准备新建一个每小时屠宰1.2万只肉鸡的流水线等等。
  【推行三种模式,实现畜禽清洁生产】 全市畜牧部门以污染最为严重的生猪产业为突破口,以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为关键措施,对全市规模养殖场(户)进行标准化改造和粪污综合治理。主要推行粪污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猪—沼—果(粮、林、菜)”等综合利用和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三种模式,实现畜禽清洁生产。通过项目引导、示范带动的方式,使养殖场(户)自觉进行清洁生产。至年底,第一批需达标排放的56家养殖企业已全部完成了粪污治理改造工程建设,受到省农业厅的表彰。第二批322家需达标排放的企业中,有63家已完成粪污治理改造工程建设,248家正在动工建设,7家还未动工,4家已经关停,分别占总数的19.69%、77.5%、2.2%和0.61%。
  【动物免疫密度达100%】 吉安市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2011年,全市共注射禽流感疫苗5428.86万羽,牛口蹄疫疫苗158.47万头份,羊口蹄疫7.1万头份,猪口蹄疫疫苗435.04万头份,猪瘟苗435.08万头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苗435.04万头份,各项免疫密度均达100%,抗体水平都在90%以上。使用消毒药185吨,消毒栏舍61.2万个,消毒面积达892.7万平方米。大部分县(市、区)将防重(预防重大动物疫病)工作纳入了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进一步强化了防重工作责任意识,加强了经费保障。乡镇财政每年给基层畜牧兽医站0.5~2万元工作经费,县、乡两级财政除了足额发给由国家补助给村级防疫员的1200元,还配套300~700元;安福、泰和等县还为村级防疫员购买保险,大大提高了防疫员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各项防重措施的落实。
  【强化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吉安市强化了市、县、乡、村、场五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完善了村级疫情报告网点,在重点畜禽养殖场设立驻场疫情观察员。年初下发了《2011年动物疫病监测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了免疫抗体水平检测、兽医化验及疫病监测工作。全市集中监测畜禽样品52000多份,其中市本级达22000余份。组织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病毒性腹泻等主要疫病监测和排查工作。同时,还配合省对10个一级种畜禽场开展猪瘟、伪狂犬的疫病净化工作,共监测伪狂犬及猪瘟样本3800个。市本级还对辖区内的二级种猪场开展了疫病净化工作,检测二级场26个,检测样品2600余份,相关县(市、区)对奶牛(奶役兼用牛)开展了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监测,共监测牛1600余头次,并对省、市检测出现的阳性猪、牛全部督促进行净化淘汰。
  【兽医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全市兽医实验室,按照农业部兽医实验室规范化建设要求,从人员、布局、档案、操作、程序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规范改造。2011年,包括市本级在内的14个市、县(市、区)畜牧兽医局兽医实验室全部通过验收达标,是全省通过兽医实验室验收最早的设区市,提高了实验室工作能力,为依法防控动物疫病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国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启动后,吉安市建立了市、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数据采集终端,实现从动物饲养、运输到屠宰各环节标识和信息数据查询和可追溯管理。主要内容为:耳标识读、免疫、产地产品检疫、消毒等信息上传,完善动物标识管理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全市输入上传了信息近32万条,占全省的35%。全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加强和规范兽药市场管理】 吉安市农业局高度重视兽药GSP实施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兽药GSP实施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印发2011年吉安市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加强对兽药GSP检查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重点培训《江西省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评定标准》、《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办法》和《江西省兽药GSP检查验收纪律》等内容,建立了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好的兽药GSP检查员队伍。为规范兽药市场整治和管理,保证兽药质量,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市畜牧部门组织GSP检查员对全市320余家兽药经营店开展兽药GSP认证,全市已通过认证的兽药经营企业有84家。根据省相关文件精神,在今后将逐步推行兽药经营店GSP认证,对未取得认证的兽药经营企业将停止对外经营活动。
  【开展专项整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2011年,全市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开展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奶站清理整顿行动,重点查处和打击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和饲养环节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确保全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开展奶站专项整治。通过整治,对奶站经营条件、管理制度、质量监管以及生鲜奶收购情况进行检查和整改。认真做好奶站的审核发证工作,规范奶站经营管理行为。二是开展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对饲料生产企业实施全面检查,检查配合饲料产品标签数量315个,合格率100%;浓缩饲料标签105个,合格率100%;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标签58个,合格率100%。三是加大兽药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全市共抽检生产和使用环节的兽药产品215批,合格率为87%。扩大兽药残留检测面,共抽检猪肉样品70批次,样品合格率为100%。对畜禽饲养场所废弃油脂和餐厨废弃物进行了专项整治,市内全年未发生“瘦肉精”和“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确保了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
  (周永生、董闽鲜、曾星凯)
  渔业
  【概况】 2011年,吉安市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坚持一手抓渔业经济健康发展,一手抓渔业生态持续改善,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扩大特种水产产业规模,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实施科技兴渔战略,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加大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力度,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着力提升水产品安全质量。通过全市渔业生产者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开拓创新、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保持了全市渔业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8.85万吨,同比增加9023吨,增长5.03%,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01万吨,同比增加1260吨,增长2.14%,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1.87%;放养水面达到4.47万公顷,同比增加685公顷,增长1.56%;渔业经济总产值达43.88亿元,其中渔业产值27.22亿元,同比增加2.91亿元,增长11.96%;鱼苗繁殖量23.53亿尾,同比增加1.70亿尾,增长7.79%;水产品加工总量3.72万吨,同比增加0.29万吨,增长8.38%;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7.38万吨,同比增加0.39万吨,增长5.57%,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9.17%。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水产产业格局,即以万安、泰和及吉州区为主要产区的草鱼供港基地;以吉安、吉水、泰和、新干及青原区为主要产区的大宗淡水水产品供应基地;以峡江、万安为主要产区的鮰鱼出口基地;以永丰、新干为主要产区的胭脂鱼繁养基地;以井冈山、安福为大鲵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基地;以遂川、永新为棘胸蛙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基地。这种良好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化,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促使全市渔业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水产养殖逐渐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正在积极调整;二是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种水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三是渔业经济产值增长迅速,第二、三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四是绿色水产健康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加强;五是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日趋完善,渔业生产力逐步提高;六是水产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繁育能力不断提升;七是渔业产业继续向合作化、品牌化、标准化推进,渔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八是现代渔业建设积极推进,养殖条件持续改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渔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二是受国际金融环境及贸易壁垒影响,鮰鱼出口短期内难以恢复;三是水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水产品网络市场尚未建立;四是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陷入了“养兵难,打仗更难”的困境,对科技兴渔极为不利,阻碍了水产业的发展;五是渔政执法工作经费紧张、装备落后、检测设备缺乏、执法手段滞后,影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产养殖业执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六是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全国知名品牌少,市场知名度不高,缺乏知名的大型水产企业集团;七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较慢,产业技术支撑较弱,科技投入不足;八是水产品加工产业滞后,难以带动全市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市水产养殖呈现六个特点】 2011年,吉安市水产养殖业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特种水产发展形势好,品种结构调整幅度大。全年特种水产品产量达到6.01万吨,增加1260吨,同比增长2.14%,其中斑点叉尾鮰产量1.3万吨。在省渔业局提出“鲟鱼、大鲵、棘胸蛙、胭脂鱼”四大新兴产业后,吉安市渔业“十二五”规划重点优先发展胭脂鱼和大鲵产业,棘胸蛙、鲟鱼产业逐步跟进。
  二是网箱规模稳中有增。全市网箱养殖面积9.8万平方米,其中放养鮰鱼网箱养殖面积8.6万平方米,其余1.2万平方米养殖草鱼、鳜鱼、罗非鱼等。此外,万安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还投资320万元在万安水库设置了20个深水抗风浪网箱,每个网箱320平方米,投放草鱼种24000~27000尾,平均规格达1750克,增产草鱼90万公斤,成为全国内陆水域最先进的网箱养殖基地。
  三是鮰鱼产业喜忧参半。喜的是:从2009年开始,国内鮰鱼销售市场异军突起,价格一路上升。水边收购价由9.6~10.6元/公斤一路涨至18~22元/公斤,最高甚至达24元/公斤。2011年销售量达5800吨,主要销往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做火锅原料用。忧的是:2011年的销售形势不容乐观,收购价徘徊在13~14元/公斤。再加上种质退化、病害加剧,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市场价格不稳定以及国际贸易壁垒对出口市场的影响,很多养殖户对鮰鱼养殖心存疑虑,势必减少投入或维持现状,不利于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另外,市场销量虽然上去了,但养殖规模和苗种生产一时还难以恢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吉安市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下发的《加快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该产业倾斜。全市有鮰鱼网箱养殖基地7个,养殖面积8.6万平方米,繁殖鮰鱼苗1610万尾,新增鮰鱼后备亲鱼100余组,有力地促进了鮰鱼产业的恢复发展。
  四是胭脂鱼人工繁殖取得新突破。2011年,由吉安市渔业(渔政)局、永丰县水产站、永丰一帆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对胭脂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并取得丰硕成果,共繁育胭脂鱼水花鱼苗280万尾,是2010年的4.3倍,为胭脂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大鲵养殖前景可观。井冈山是大鲵原产地,已列入全省大鲵养殖的三大核心片区之一。安福县武功山大鲵养殖场有大鲵鱼种60余尾,2011年成功孵化出幼苗1000余尾,预计2012年繁殖能力将突破万尾。已建山洞养殖面积1500平方米,可供养殖商品大鲵成鱼1万余尾;三条人工仿生态驯养繁殖山洞正在筹建当中,届时可养殖大鲵3万余尾,将成为江西省最大的大鲵驯养繁殖基地。该场已在中国移动网成功注册“中国娃娃鱼之乡”网站。
  六是渔业示范基地规模及辐射面增大。全市渔业示范基地面积达654.67公顷(9820亩)。新干县建立沂江大洲鱼种场和大洋洲塘西水产苗种场2个水产科技示范基地,并在每个乡镇站都建有1个50亩以上的标准化名优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带动辐射面积达1666.67公顷(25000亩);遂川县在横岗水库、奖连水库进行小水库鳜鱼套养技术示范工作,示范面积13.33公顷(200亩),带动辐射面积83.33公顷(1250亩)。
  【春夏连旱,渔业经济受损】 2011年,由于春夏连旱,渔业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43.88亿元,比2010年减少21.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27.22亿元,比2010年增加2.91亿元,增幅11.96%;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12.76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3.90亿元。在渔业服务业中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年休闲渔业收入达2278.6万元。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为保障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市渔业(渔政)局积极开展“提供无公害水产品,发展质量提升年”活动。从5月开始,由市渔业(渔政)局组织各县(市、区)渔业部门开展为期5个月的水产养殖投入品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水产品添加剂及药残抽检,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的执法工作开展督查,共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20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检查苗种生产企业12家,水产合作社26家,规模化水产基地56家,均未发现非法添加行为和滥用添加剂及违禁药物行为,全市水产养殖活动呈健康、规范化发展。
  【现代渔业建设】 2011年,全市共有4家单位获得标准化池塘改造及规模化良种繁殖场改扩建项目,项目资金达750万元。万安玻璃红鲤良种场获得农业部扩繁场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通过这些渔业重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市内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渔业产业化发展,使广大渔民得到实惠。
  【加强渔业科技服务工作】 2011年,全市渔业管理服务部门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优质服务:现场技术指导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咨询服务、苗种和药物保障服务。通过“渔业科技入户”、“渔业阳光培训”、“三民服务下乡”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科技服务工作:全市渔业部门共派出技术人员380余人次,送科技下乡16次,累计咨询人次3200多人次;市县两级共举办“阳光工程”水产专业技术培训班35期,培训养殖户1300人次,现场指导112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发放技术咨询明白卡400张。还首次开展了水产养殖病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从3月份开始,连续发布9期水产病害预警预报信息,针对性地及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使全市渔民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治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渔业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渔业抗灾】 2011年1~5月,全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江河、池塘、水库水位降至历史最低,直到端午节前仍有80%以上水库水位仍处于最低水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春夏旱灾造成全市受灾养殖面积23.5万多亩,产量损失2万吨,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近1.87亿元。进入6月,又持续降了几场大雨,导致洪涝灾害发生,又造成受灾养殖面积6.85万亩,直接渔业经济损失0.85亿元。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市、县两级渔业部门积极应对,分类指导各养殖企业采取抗灾救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在省渔业渔政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共获得救灾资金854万元。通过市、县渔业部门及广大养殖户的共同努力,共补放鱼种3300万尾,修复改造鱼池1.26万亩,维修进排水渠65000米,有效保障了全市渔业灾年不减产。
  【渔业科技示范与推广】 2011年,全市渔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面积3万亩,示范区开展病害免疫防疫、水域生态修复、配合饲料科学投喂等集成技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以降低发病率、改善水质、减少饲料等成本投入,加快鱼类生长速度,达到增加产量,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泰和县通过大力推行草鱼疫苗防疫技术,养殖水域鱼类发病率降低了40%,亩产量提高了300~500斤,亩产值增加了1700~2000元,并减少渔药资金投入30%以上。该技术已逐步推广到泰和全县各乡镇,给渔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49万元。该项技术引起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被列为全国渔业重点推广项目。全市渔业部门还积极引导水产养殖基地进行无公害认证,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如:新干文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新市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分别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渔业)一体化认证;新增9个水产养殖场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第六批)”称号,使全市获此殊荣的水产养殖单位达21个。
  【渔业科技成果】 峡江县水产局、吉安市渔业(渔政)局共同完成的《斑点叉尾鮰网箱纳米增氧技术集成和应用研究》项目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永新县水产站实施的《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吉州区水产局、吉安市渔业(渔政)局共同承担的《瓦氏黄颡鱼与中华鳖综合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经吉安市科技局鉴定,其成果达到同类项目的国内领先水平。
  【全年增加渔业专业合作社21个】 通过积极组织引导、宣传培训、参观学习,全市2011年新增21个渔民专业合作社,使全市渔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到61个,注册资金达到4100万元。年内有2个渔业专业合作社获先进示范合作社,并获得财政扶持资金30万元。
  【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 在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吉安市进一步加大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水域生态修复的力度。一是贯彻实施以休渔禁渔为重点的渔业资源保护制度。落实延长休渔期各项措施,使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养护;二是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三是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2011年,市本级及8个县(市、区)在各辖区赣江流域共放流水产苗种5000万尾,投入资金420万元。
  【渔业专家倪朝辉来万安县开展鱼类资源调查】 4月20日~5月4日,为给井冈山水电站大坝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护赣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倪朝辉一行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文静的陪同下,在万安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鱼类资源影响调查。
  【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查结果全部合格】 7月14~15日,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来市里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查,抽查结果全部合格。
  【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7月29日,由市农业局主办、市渔业(渔政)局承办的2011年吉安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赣江市中心城区段榕树下举行。共投放夏花苗种200万尾,大规格鱼种20万尾,成鱼500公斤。
  (谢义元、吴春林)
  农业综合开发
  【概况】 2011年,是吉安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第二十二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开拓进取,创先争优,认真抓好土地治理,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尽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际完成财政投资18365万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17040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投资1325万元。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4.34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8.52万亩,新建及维修山塘水库42座、拦河坝17座、排灌站25座、打抗旱井42眼,衬砌渠道604公里,修建机耕道289公里,培训农民8000人次。扶持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13个,贷款贴息项目9个,并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得到省验收组的好评和肯定。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田达到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田块平整、排灌自如、旱涝保收和机械作业的标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项目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通过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激发了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在项目区得到全面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操作基本普及,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资金和项目的整合,把土地治理与农村水利、道路、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项目区有了通达的道路网络、完善的水利设施、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崭新的乡村风貌;把产业化经营与种养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扩能与技术改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项目区优势产业强劲发展。
  2011年,吉安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连续八年荣获全省先进。
  【市委、市政府确立“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建成80万亩高标准农田】 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和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耕地保护,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五年打造55个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成80万亩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高稳产高产农田比重”。为贯彻落实报告精神,市农业开发办(以下简称农发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精心部署,精心组织,编制出台了“十二五”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主动落实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
  《规划》包括全市13个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其中新干、峡江、永丰、吉水、吉安、泰和、万安、遂川、安福、永新10县和青原区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示范县(市、区)。从2011年开始,11个县(区)各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0~20000亩。“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0万亩。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决战两区、跨越赶超”和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在吉安市召开】 2011年11月14~16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在吉安市召开。市委书记王萍高度重视,批示要圆满做好各项会务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世忠到会致辞,市委常委郭庆亮、副市长肖玉兰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系统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一次会议,省农发办副处级以上领导、全省11个设区市农发办主任以及40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农发办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在吉安市召开,既是对吉安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肯定,更是压力和鞭策。全市农发人以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为动力,紧扣美丽乡村建设,重点聚集吉泰走廊和四条通道,全力争资,大上项目。为2012年实现争资2个亿,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施40个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总目标努力工作。
  【新干金佳谷物大米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吃干榨尽”出效益】 走进江西金佳谷物股份有限公司新干分公司,看到公司内一片繁忙景象:稻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谷壳发电厂满负荷运转,淀粉糖浆加工热气腾腾。近年来,金佳谷物新干分公司依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项目优势,着力发展粮食购销、大米精深加工、谷壳发电、淀粉糖浆和方便米粉生产等粮食综合利用,形成了以稻谷加工为核心、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粮食循环经济产业链。公司每年可实现生产优质大米18万吨、淀粉糖浆6万吨、蛋白粉7000吨以及稻壳发电4200万千瓦时、粮食物流量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总额6000多万元,成为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的骨干国有粮食企业之一。主要做法是采用新技术将碎米加工成干米粉、方便米粉和提取淀粉糖,将农产品原料“吃干榨尽”,进一步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建立国内首家6MW100%稻壳燃料热电联产项目,形成年稻壳发电4200万千瓦时的生产能力,年节约标准煤14万吨,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万吨。实现了资源的“高利用,低排放”,探索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
  【遂川嘉裕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生态养猪成果丰硕】 市、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连续几年利用中央财政贷款贴息和财政补贴,扶持遂川嘉裕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果之一:采用微生物发酵床新型猪舍养殖技术,实现了育肥猪养殖零排放,成功地探索了一条规模化养猪防止环境污染的路子。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据测算可省料10%、节水90%,节省药费20元/头。经计算,除去垫料材料增加的成本,每头猪可降低成本约80元。微生物发酵床负压通风式新型猪舍创新建设工艺已通过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的第二次审查,即将获得发明专利证书。
  成果之二:采用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大规模饲喂母猪栏舍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做法是采用自主研发的排污区低位水泡粪技术,把氨废气控制在水泡沟下,由单独风道通过负压风排放到高空(负压排氨技术),有效地排除了栏舍内氨气危害。同时,工艺上还实现了废水再次利用,节约70%用水。这一新的设计工艺利用,提高了规模养猪核心区生物安全标准,使养猪生产变得轻松,猪对环境的适应更强。
  成果之三:借鉴与自我创新相结合,建成自动化供料系统。该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通过自动设置饲喂时间及饲喂量,确保猪只在完全无应激的状态下进食,达到精确饲喂。整个系统采用密闭设计,自动送料,能有效避免饲料包装袋进猪舍后交叉感染猪群的危险,杜绝鼠、鸟污染和浪费饲料,节省用工工资50%以上,减少劳动强度80%以上。年饲养300~500头妊娠母猪只需1名饲养员,饲养1000~2000头育肥猪只需1名饲养员。
  【“卡扣式”梯型渠槽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 用梯型槽和“U”型槽砼预制构件衬砌渠道,具有“材料进场容易,安装工艺简单,工程施工方便,受天气影响少,工程养护期短,省工省时省投资”等特点。但是,以往使用的梯型槽和“U”型槽都为平口,往往因接口不好,砌体产生渗漏,淘空土方,而出现左右倾斜、上下错位、基础空虚、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吉安市农发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多次改进,成功研制出“卡扣式”梯型槽新产品。
  这种梯型槽新产品具有明显的技术创新:
  (1)槽节一头的下方为插件,另一头的上方为插槽,两个槽节的接口两侧设计为两个倒梯形,槽节与槽节卡扣相接,使槽身紧密相连为一体,有效地解决了平口式“U”、梯槽接口难,砌体左右倾斜,上下错位等问题。
  (2)梯型槽接口卡扣相接,增加了渗水路径,改变了渗水路线,并利用水和泥沙的物态不同、比重不同的特性,即使构缝不好,因泥沙沉积淤塞,也难以出现渗水,有效地解决了渗漏、淘空、工程寿命短等问题。
  (3)采用半园形带耳设计,使槽耳的四条边有三条边与槽身紧密结合为一体,槽耳更加稳定,有效地解决了压顶的问题。
  (4)改善了施工工艺,进一步节省了施工成本。
  2010年12月,“卡扣式”梯型槽新产品研制成果通过了吉安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参加鉴定的省、市专家一致认为:这种“卡扣式”梯型槽新产品设计新颖,特点突出,较以前使用的砼预制构件梯型槽、U型槽衬砌渠道整体稳定性显著提高,质量、形象明显优于其它产品。有效地解决了接缝渗漏,淘空基槽,渠槽错位,结构破损,使用寿命短等砼预制构件衬砌渠道的常见问题。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为使创先争优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水平,吉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文,要求从2011年开始,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全面推广使用“卡扣式”梯型槽新产品。2011年度全市共使用“卡扣式”梯型槽新产品42万米,得到了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该产品颁发了专利证书。
  【宣传调研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宣传调研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升吉安市农业综合开发影响力,推进吉安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科学发展,市、县(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服务“三农”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要求,加强正面引导,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弘扬文化,扩大影响,大力开展宣传调研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1年,全市农发系统积极撰写宣传调研文章,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上稿13篇;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上稿3篇;在江西电视台、江西日报等省级新闻媒体上稿12篇;在吉安电视台、井冈山报、登攀等市级新闻媒体上稿18篇。
  (刘德垣)
  农村扶贫开发
  【概况】 2011年,吉安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向上争资保持稳步增长。全年争取上级财政扶贫和财政移民资金达3.08亿元,增长11%。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53亿元,财政移民资金1.55亿元。全市财政扶贫和财政移民资金投入稳中有升。二是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794万元,实施66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年度项目2114个,大力开展基础设施、“三清三改”、村庄亮化美化等建设,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年来,项目开工率、项目完工率、资金到位率均为100%。三是特殊困难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大有改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01.6万元,完成扶贫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共14457人,超省下达计划703人。同时,整合各类资源,对82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全部按照“五通一气一绿化”(通电、通水、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建沼气、环境绿化)的标准建设。四是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9.1万元,组织7170名贫困劳动力参加“雨露计划”培训,占计划任务数的108.24%,合格率100%,转移就业率98%以上。五是扶贫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通过落实扶贫贴息贷款、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贫困村整村推进资金切块10~20%比例和水库移民后扶资金等政策,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规模,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使葡萄、肉鸡、生猪、水产、蚕桑、油茶、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社会扶贫深入推进。共安排了774个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事(企)业单位到贫困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实现定点扶持贫困村全覆盖,为贫困村筹集扶持资金6875万元。全市19305名党员干部参与“1+1”结对帮扶贫困户,帮扶资金达1185万元。全市共有321个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受扶村343个,捐赠资金2129万,捐赠物质折款1039万元。七是水库移民扶持力度加大。核定全市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人数187007人,其中,直补移民人口117626人,核定到村组人口69381人,及时发放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移民直补资金5286.57万元;投入财政移民资金8525.42万元,实施项目1880个;投入扶持资金661万元,实施了28个移民示范村建设,确保资金安全、移民受惠、库区稳定。八是峡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进展顺利。峡江库区移民安置点107个(其中吉水94个、峡江11个、吉安2个),已启动安置点84个,已做好规划76个,做好“三通一平”57个,已动工建房21个。移民建房户数632户,已搬迁安置移民213人(含吉水县金滩镇二村、文峰镇低坪村178人提前安置)。7个移民安置点(吉水县住岐村3个、峡江县蒋沙村2个、吉安县万福镇2个)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安置移民2212人,年底前可搬迁新居。
  2011年,吉安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以整体推进为原则,抓好贫困村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873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47个。还开展了“三清三改”(清理垃圾、清理路障、清理污沟,改水、改厕、改路)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并鼓励进行美化亮化,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夯实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基础。二是大力扶持发展产业。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59万元,扶持项目440个,其中养殖业项目269个、种植业项目171个,使贫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资金管理。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移民资金绩效考评的各项要求,严格资金管理,受到了省绩效考评组的好评,吉安市获绩效考评设区市级A奖,万安县获绩效考评县级A奖。同时还加强了市对县(市、区)和县(市、区)对贫困村的绩效考评工作,奖优罚劣,形成了以资金管理绩效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遂川县对年度项目资金进行浮动分配,给予考核排名前15名的重点村给予1~2万元项目资金奖励,对考核排名后15名的调减1~2万元项目资金。
  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抓好产业化扶贫。一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9万元,对扶贫龙头企业进行贴息扶持,壮大了企业规模,增强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吉安县温氏养鸡、遂川县翔云药业、峡江县青池蒿菜等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致富。二是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为重点县贫困群众提供小额贷款贴息250万元,用于扶持农户发展产业。利用“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持群众发展产业,在原有80个村的基础上2011年又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新增“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10个试点村,更好地服务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永新县加强互助社管理,重点扶持种养业,出台政策拉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700万元。三是切实抓好“一村一品”富民产业。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自然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发展“一村一品”,高产油茶、有机蔬菜、水果、特色林木等得到较好发展。井冈山市大力发展十大富民产业,并由井冈山市扶贫部门作为高产油茶项目的主要牵头实施单位。遂川县财政专门安排1200万元用于金桔、茶叶、油茶等传统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企业新产品研发。
  以提升贫困群众素质为核心,抓好“雨露计划”。一是确保提前完成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动员,进一步增进贫困群众对有关政策的了解,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2011年,省下达吉安市“雨露计划”培训任务为6624人。市扶贫部门在年初提出“全市总任务在10月底前提前完成”的目标。截至10月底,已完成“雨露计划”培训7170人,超额完成546人。将“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招生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招生进度实行日报制,督促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工作成效明显,超额完成了任务,完成总量和完成率再次居全省首位。中高级技工招生的完成总量和完成率再次居全省第一位,得到省扶贫和移民办的充分肯定。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求各县(市、区)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员毕业获“两证”(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比例。明确规定参加中长期班和学历教育的学员(除“中高级技工”培训任务外)比例要达到年度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的20%以上,力争达到30%。全年已审批农村贫困劳动力参加中长期培训计划2146名,占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的32.4%,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三是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异地培训探索。组织到九江市学习有关先进经验;初步实现了万安县职校与上海市奉贤职业中专的联合异地办学,选派学生15人到上海开展订单式培训,学习数控、电子专业,毕业后获双学历并可实现在上海就业。开展“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即通过向上争取,积极做工作,遂川县被省扶贫和移民办列为全国“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县之一(全省4个县)。已获得第一批试点资金15万元,对2011年秋季和2012年春季符合条件的学生实行“一卡通”学习补助。四是加强管理督查。加强培训基地管理。对2010年新确定的30所培训基地主要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下发了《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加大督查力度。为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培训资金安全使用,2011年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先后4次到有关县对“雨露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求各地确保完成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注重资金安全,有效地促进了工作开展。
  以改善民生为宗旨,抓好移民搬迁扶贫。2011年,省下达吉安市移民搬迁任务为10305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任务为5939人(其中在深山区移民任务中调剂2490人),两项移民总任务为13754人。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把移民扶贫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落到实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当移民搬迁扶贫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层层分解工作责任,部门联动帮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永丰县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克服困难,按照省里要求,2011年完成地质灾害移民搬迁2811人,列全省第二,全市第一。二是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召开座谈会、出墙报、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宣传移民扶贫工作,有效地推动了移民扶贫工作。同时,抽调专门力量开展移民搬迁的调查摸底,确保移民搬迁对象真实、准确。三是科学规划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的办法,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移民安置点建设。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提升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档次,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方便了移民创业、就业、就学、就医等。四是抓好后续服务和管理。在土地征用、规划、办证及人力、物力、后续扶持等方面予以优惠,从而保证了移民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集中安置点全部纳入社区或村委会进行管理,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党员干部“1+1”帮扶、“雨露计划”等方面予以倾斜。五是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吉安市克服财政困难,加大了财政配套力度,市本级应配套550.16万元和县级配套,已经全部到位。市县两级财政都安排了移民扶贫工作经费,保证有人办事,有钱做事。截至12月底,实际搬迁14457人,完成计划的105.11%,其中集中安置7528人,分散安置6929人,有土安置3325人,无土安置11132人。82个点全部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并大力抓好了37个市级示范点和11个省级示范点建设。
  以构建“大扶贫”格局为抓手,抓好社会扶贫。一是认真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共安排了774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贫困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以上的单位定点帮扶。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工作。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突破口,以创业和就业帮扶为主要形式,结合产业扶贫、“雨露计划”培训等进行帮扶,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省下达的1.9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任务超额完成。三是动员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利用扶贫贴息贷款项目等政策倾斜,积极宣传动员,引导321家民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互惠帮扶,帮扶资金达2129万元。永新县组织40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帮扶重点村,取得较好效果。四是认真做好其他工作。积极配合人事部门开展“三支一扶”人员的招募工作,招募扶贫志愿者27名。会同邮政部门继续开展“爱心包裹”活动。积极配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做好革命老区情况调查工作。
  2011年,吉安市水库移民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准确核定移民直补人口,及时发放直补资金。一是加强移民人口动态管理。按照要求,对“死亡、出嫁到非移民、农转非移民、大中专毕业生”等七类人员认真进行了核减,做到“三不”:政策不变、程序不减、公示不少,核减直补人口629人,及时将直补人口动态管理信息录入系统。二是积极落实安福东谷水库移民待遇。由于业主单位报批资料不全,东谷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一直未予验收,电站营运一年多,搬迁移民869人却一直未落实后期扶持政策。移民情绪不稳定,多次表示要上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市扶贫和移民办积极开展工作,经多次协调,争取省扶贫和移民办大力支持,7月15日,省扶贫和移民办同意核定东谷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指标1190人,其中直补人数869人,核定到村组321人,扶持时间从2011年1月开始实施。确保了移民满意、政府放心、社会稳定。三是及时发放直补资金。移民直补资金经移民主管机构核准后,统一由县级财政部门按季度通过“一卡通”实行社会化发放。2011年,已发放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直补资金5286.57万元。吉水、万安、新干县财政局在省财政厅资金未下拨到位的情况下,采取先期垫付的办法,将移民直补资金及时发放。
  认真组织编报“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年度项目计划。一是组织编报大中型水库移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开发”的要求,精心组织编报了“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投入库区项目资金13007.12万元,扶持项目2568个,可改善移民8.4万人次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认真申报2011年度后扶项目计划。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9月份组织申报了2011年无法核定到村组的计划项目974个,扶持资金4226.4万元,受益村组1534个,受益人口21.7万人,受益移民9.35万人。三是及时上报2010年度小水库解困备案项目。10月份,按照赣扶移字〔2011〕37号文件精神的有关要求,市扶贫和移民办严格把关,组织上报小水库解困备案项目80个,扶持资金278万元,受益村组124个,受益人口2.1万人。
  认真落实省十四部门文件精神,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搞好上级文件的传达学习。3月14日,省扶贫和移民办等十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赣扶移字[2011]17号)。市扶贫和移民办高度重视,及时向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组织相关人员传达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4月初,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等十四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移民局,负责组织实施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还主动协调其它十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扶移字[2011]18号),指导各地抓好工作落实。三是建立工作机制。以落实《实施方案》为契机,积极协调其它各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责任机制、监管机制。据统计,全市相关部门纳入“十二五”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安排项目549个,资金16546.941万元,其中,2011年度安排项目254个,资金4771.635万元。
  认真抓好项目落实,严格管理各类项目资金。一是认真抓好项目实施。年初,通过实地检查、电话督查、网上通报等形式,结合绩效考评,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及时组织项目验收;按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收集整理档案资料。2011年实施省办批复吉安市各类项目1880个,其中2010年度项目1744个,已实施项目1737个,开工率99.6%;完工项目1668个,完工率95.6%。万安库区维护基金项目39个全部开工,完工率95.8%。2009年度小型水库解困项目97个全部动工,完工率96.2%。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落实移民资金管理规定和县级报帐制度,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对各村组项目管理小组资金账户进行集中备案管理,按规定及时编报后期扶持基金会计决算报表及资金使用情况表、结余资金预算报表。做到10个工作日内申请预付、结算项目资金,5个工作日内资金拨付到位,并实行公示,做到帐务清晰、公开透明、安全使用,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现象。2011年省办批复吉安市项目资金8525.42万元,资金到位率达90%以上。
  抓好四个环节,加大移民示范村建设力度。2010年,全市移民示范村28个、扶持资金661万元。市、县(市、区)两级扶贫和移民办主要抓好了四个环节:一是抓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聘请专业人员规划设计,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环境改观”的要求,为移民村组量身定做规划,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农村实际、本村特点、移民意愿,示范村建设方案科学合理、美观实用、群众满意。二是抓资源整合。各地积极整合资源,争取各类资金296万元。其中,安福、吉安、吉水、永丰、峡江、青原等县(区)有10个移民示范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点。三是抓骨干力量。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选出一个能干事、会办事的理事会,精心组织施工,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支持参与建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抓检查督促。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全省水库移民示范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切实抓好移民示范村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大示范村建设力度,并实行领导包片责任制,确保示范村建设进程不减、质量不降。28个移民示范村125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共修建公路、巷道硬化38.5千米,新建休闲广场10处,改造危房25处,改水改厕171处,饮水工程231处,美化亮化403处,墙面粉刷1.3万平方米,移民村组基本实现了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环境绿化美化、村貌明显改变的目标。
  全力推进峡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一是复核库区实物指标。4月,由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和相关县、乡(镇)政府及村(组)“六方”组成库区实物指标复核确认工作组,对省水电规划设计院2008年4~10月实物指标调查成果及2009年6~8月对实物指标调查复核成果再次进行核实。至年底,5个县(区)移民村组基本完成了县、乡、村逐级复核,复核后增加补偿资金396.24万元,补登各类房屋总面积10946平方米、核减各类房屋总面积1677.14平方米,并进行了公示。二是加快移民对接任务落实。峡江库区移民人数25059人,其中,外迁移民5550人(吉水县5130人,峡江县420人)。已对接外迁5011人,其中,吉水县对接外迁人数4591人,占外迁移民总数的89.4%;峡江县已全部完成对接任务。另外,吉水县96%以上的后靠移民出具了后靠安置承诺书。三是推进移民新村建设。认真落实省委书记苏荣视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时的重要指示精神,配合筹备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建设对口支援现场会,积极加强与省直对口支援单位的对接,建立了省直单位对口支援情况台帐,并印发《对口支援简报》12期,有力地推动了移民新村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6月,吉安市政府下发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移民新村建设内容,促进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移民新村建设,力争把移民新村建成为体现庐陵传统民居特色的移民新村。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配合筹备了对口支援答谢座谈会,进一步沟通了与省直部门单位的感情,加大了项目推介力度,促进了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
  【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高级研修班在井冈山市举办】 5月23~25日,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高级研修班在井冈山市开班。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范小建,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规划财务司司长蒋晓华,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胡幼桃,吉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萍等吉安市、井冈山市领导以及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扶贫办的领导参加了研修班开班式。市委书记周萌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
  这次研修班主要学习正在制定的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主要精神,分析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研究探讨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战略、政策、规划体系、工作机制等问题。胡幼桃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参加研修班的成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就江西省的扶贫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向与会人员作了简要介绍。王萍在开班仪式上代表吉安人民和井冈山人民向国家扶贫办对老区人民的帮助表示感谢,并就吉安和井冈山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发展情况以及庐陵地区的风俗人情等情况作了介绍。范小建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国家扶贫有关会议精神,介绍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相关情况。研修班听取了22个省扶贫办关于新阶段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想法和建议等。研修班代表实地考察了井冈山市油茶产业连片开发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井冈山瓷城工业园)、茅坪镇茅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及吉安县横江镇公塘村和横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听取了井冈山市扶贫和移民办、吉安县扶贫和移民办有关工作情况介绍。与会人员对江西革命老区罗霄山脉特困片区尤其是井冈山革命老区的贫困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并高度赞扬了吉安市的扶贫开发工作。
  【全市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 12月31日,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与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规模大、规格高,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总结了前10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成就,表彰了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谋篇布局,明确了今后10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市扶贫和移民办根据《纲要》(讨论稿)精神,结合吉安市实际,认真拟定了实施意见,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原则同意。实施意见出台后,将成为指导全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意见对如下几个方面作了硬性规定:①从2012年开始,市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扶贫资金1500万元,用于安排连片特困地区县和西部政策延伸县的扶贫开发;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定点挂一个贫困乡,各县(市、区)四套班子领导每人定点挂一个贫困村,每个市直单位和县直单位都要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定点扶贫一定5年不变。③开展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每位市级领导要帮扶3户贫困户,每位县级领导要帮扶2户贫困户,每个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要帮扶1户贫困户。④要求各县(市、区)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从2012年开始,划入国定、省定连片特困地区的县(市)财政预算扶贫资金不少于300万元,西部政策延伸县中的非重点县财政预算扶贫资金不少于200万元,吉州、青原两区财政预算扶贫资金不少于100万元。
  【真情帮扶,各项帮扶效果明显】 2011年,市扶贫和移民办新农村建设帮扶点是吉水县金滩镇金滩村二组,少数民族村帮扶点是安福县洲湖镇北山畲族村,社区共建帮扶点是吉州区古南街道保太巷社区。全办领导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市里布置的各项帮扶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帮扶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选派了由办领导任组长、年轻干部任组员的帮扶工作组,具体负责帮扶工作。二是帮扶要求落实到位。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帮扶点调研指导帮扶工作;帮扶工作组成员经常到帮扶点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帮扶措施落实到位。一年来,全办上下扎实落实帮扶措施,争取落实安排项目资金145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点73万元、少数民族村建设点70万元、社区共建点2万元,帮扶工作受到了市委组织部、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局及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建设对口支援现场会在吉安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苏荣视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长鹿心社提出的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工作,2011年9月8日,省政府在吉安召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建设对口支援现场会。省委常委、副省长凌成兴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姚木根主持会议,49个省直单位和省属企业以及吉安市、县有关单位参加会议。会议要求,要深刻认识移民新村建设对口支援的重大作用,准确把握移民新村建设对口支援实施方案,严格落实“五项要求”,即:一顾全大局,二加强领导,三强化协调,四建立机制,五改善环境。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即:一搭建工作班子,二研究帮扶内容,三加强工作考评。齐心协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努力把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新村创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村、生态村。会议明确,组织安排49个省直单位和省属企业对110个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点分面上和点上两个层面进行对口支援,两年基本完成任务。吉安市、县有关部门对照省直对口支援单位一一对应成立对接工作组,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同推进该项工作,确保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完成,确保枢纽建设如期竣工。
  (胡桂永)
  农业科技应用
  【农业科技入户】 吉安市农业部门按照“1名农业科技人员重点联系5~10户科技示范户、1户科技示范户带动20户农户”的要求,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在种植、养殖、农村沼气和农机等领域培育1万余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余万户农户,完善了县、乡、村“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
  【开展阳光工程学员培训】 大力开展沼气服务人员、机防手、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等农民培训工作,通过订单、下乡等多种形式,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培训阳光工程学员21800人,提高了农民的科技应用、经营管理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实施千名农村致富能人培训】 结合发展提升年活动,依托井冈山农业科技园继续实施千名农村致富能人培训工程,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等农村致富能人1100名,提高了农村致富能人科技应用水平,带动了更多农民运用农业科技,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科技成果管理】 组织推荐安福县《水稻控氮及后移技术对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大棚西瓜嫁接育苗——连续结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峡江县《烤烟湿润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蒿菜留种技术研究与推广》、《南方獭兔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万安县《丘陵岗地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市农科所《赣豆6号的选育与应用》等7个项目申报2009~2010年度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
  (肖雪辉)
  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
  【概况】 2011年,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按照吉安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致力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的发展方略,园区在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大院工作及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科技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招商环境,扩展招商引资,狠抓重点工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建设和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园区经济】 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在做好园区经营管理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集优势产业,壮大园区经济。2011年,园区新引进企业6家。至年底,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8家,年创利税4200多万元。
  【搞好项目研发和申报,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园区把科技项目实施与研发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做好科技项目研发和项目申报,进一步增强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为发挥园区科技服务和示范带动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家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井冈蜜柚示范推广”、“花卉苗木栽培技术组装集成与应用”获立项,“油茶嫁接苗示范推广”获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井冈山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示范”列入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战两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聚集了人才,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园区科技创新要素的聚集能力,促进了以草食畜禽、无公害蔬菜、特色果业、花卉苗木等农业主导产业为服务对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更好地发挥了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作用。
  【多渠道科技培训,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城乡统筹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作用,根据《“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关于加大园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要求,2011年,园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为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人力支撑。
  根据本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重点实用技术的需求,园区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发挥其科技培训服务功能,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条渠道,以集中授课、现场指导、专家电话咨询、发放材料等形式,向农户、龙头企业和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传授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2011年,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组织专家开展科普讲座20次,其中面向基层科技人员讲座5次,面向农民讲座15次,参加人数共1000人。开展技术培训30次,培训人数1500人;开办培训班20次,参加人数2000人。科技培训和服务在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园区的科技带动下,周边实现了致富目标,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6000元。
  (周尔槐)
  农业机械化
  【概况】 2011年,全市共争取并实施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7391.80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7091.226万元,省财政300.58万元。受益农户37290户,共补贴农机具201787台(套、个、片),拉动全市农机装备投入1.62亿元。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51.4万千瓦,机耕率达82%,机收率达63%,机插率达10.5%,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54.8%。
  【市委书记周萌到泰和县螺溪镇调研水稻工厂化育秧】 4月12日,市委书记周萌在市委常委、秘书长刘连根,泰和县委书记邓近有、县长廖晓军、县委常委农工部长詹学锋、副县长雷开仁等人的陪同下到泰和县螺溪镇安裕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水稻工厂化育秧情况。
  (吉安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农民专业合作社
  【概况】 2011年,吉安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宣传引导为基础,以政策扶持为保障,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广大农民、农村致富能人、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至12月底,全市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96个,比2010年增加370个;合作社共有社员3.37万人,比2010年增加4204人;社员出资额达14.29亿元,比2010年增加3.78亿元;带动农户45.02万户,涵盖了市内所有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开展“百家示范社行动”为抓手,以规范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强化指导、培育典型,有力地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增强了合作社的服务能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超对接”和推进品牌化经营,使更多的合作社树立了产品品牌,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产品档次,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壮大了合作社实力,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2011年,全市有9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和批发市场建立供求关系,销售农产品6316.7万斤,销售额达9708.5万元;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部级示范社;有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省级示范社;有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省财政扶持项目,扶持资金235万元;有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省政府表彰;有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市政府表彰。
  (倪赣军)
  林业
  【概况】 2011年,吉安市林业局紧扣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森林面积、林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业经济持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2011年,市林业局获得了国家林业局评定的全国“亮剑行动”先进单位、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服务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市直新农村建设帮扶先进单位、吉安市文明单位、市直机关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奖项。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2011年,各地紧扣通道绿化和创建森林城市两个主战场,始终保持领导重视程度、财政投资力度、工程建设速度“三个有增无减”,通过实施“点、线、面”的整体绿化,形成“以城市绿化为中心,通道绿化为骨架,村庄绿化为亮点,青山绿树为屏障”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新格局。2011年,全市落实“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资金20.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4.9亿元),共完成造林61.41万亩,上报合格面积61.23万亩,占省下达任务38.76万亩的158.4%,其中完成高速公路(含连接线)通道绿化提升里程484.8公里(两侧);完成国道绿化提升里程504.1公里、省道绿化提升里程866.5公里;完成“森林十创”面积达13.17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亿株;吉安市庐陵文化生态园绿化栽移30公分以上的大树600余株,吉安市市民广场栽植名贵树种530棵。
  【开展义务植树团拜活动】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市委市政府领导、军分区领导、市直机关干部、部队官兵等700余人在吉安市庐陵文化生态园参加义务植树团拜活动。同一天,全市各县(市、区)委、政府领导积极参与,在当地组织义务植树。全市当天参加植树人数达32343人,植树面积5137.2亩,植树290740株。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社会各界踊跃投身植树造林,认养认捐积极勇跃,营造“共青林”、“三八林”、“民兵林”蔚然成风。
  【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创建】 2011年,吉安市积极开展“森林十创”活动,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森林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精品。全市“森林十创”栽植胸径5公分以上各类景观树种1195万株,绿化面积8778公顷(13.167万亩)。建设了吉安市庐陵文化生态园、井冈山市新城区森林公园、安福县文化公园、吉安县天祥公园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16个。
  【严格执行林政采伐管理】 2011年,全市下达商品材计划出材量采伐限额128.1028万立方米(含省预留追加1.5768万立方米,各县市区自有限额内追加采伐计划2.5268万立方米),实际发证采伐商品材99.3129万立方米,分别占年森林采伐限额261.2059万立方米的49.04%、38.02%,全部控制在年森林采伐限额内,做到了生产计划不超限。在生产计划分配中,实行以林龄长短、立木蓄积多少的排序分配方式,变过去的人说了算为可采森林资源说了算,实行二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生产计划直接落实到林权所有者,没有截留和买卖木材采伐指标现象。
  【井冈山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建设全部完成】 2011年,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各级财政共投入森林防火经费2430万元,为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井冈山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建设中,投入资金1755万元,建立了市级一流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市县共享的大容量高覆盖即时实施的森林防火远程智能监控系统、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通信指挥车、网络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五大系统,完成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点26个,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监控。项目的实施使全市森林防火综合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湿地公园建设有新突破】 2010年9月28日,省林业厅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吉安县庐陵湖省级湿地公园、遂川县遂川江省级湿地公园、万安县云洲省级湿地公园,三个湿地公园总面积933.33公顷(14000亩)。2011年,吉安市又新增一处省级湿地公园,即吉水县吉水湖省级湿地公园已获省厅批复同意建设,面积达1897公顷(28456亩)。各省级湿地公园正在按照总体规划建设实施,其中庐陵湖省级湿地公园已基本完成建设并向市民开放,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都已落实到位,拟申请省厅验收。
  【野生动植物产业发展迅猛】 万安野猪豪猪养殖合作社和新干青苹园林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江西省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经营方面的龙头企业;江西闽赣花木有限公司、吉安天合生态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吉安市抢救性保护野生植物及大树古树的研发和技术培训基地。吉安市的樟树种籽采集改革试点吸引了许多有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到市里投资兴办花卉苗木企业。2011年全市新增60多家野生动物驯养和野生植物经营企业,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抢救性移植企业12家。仅野生植物产业,当年产值就达2亿。为鼓励和发展野生动物产业,利用南方五省(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联席会契机,通过多次与省林业厅、海南林业厅、海口市林业局协商,成功将万安井冈山野猪豪猪养殖合作社推进海南市场,在海南成立了分公司,自主销售全省驯养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有效提升林业行政执法水平】 一是加大推动各县(市、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力度,整合林业行政执法力量,切实解决林业多头执法问题,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等制度。三是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根据省林业厅的通知,取消了“进入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审批”和“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方案审批”和“科研教学单位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野外考察科研审批”等项目。四是按照市林业局制定的林业窗口工作流程,及时高效简洁受理、承办行政许可(审批)及行政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力打造服务一流的林业窗口。五是开展执法监督检查,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查阅案卷、暗访等形式,对全市林业部门的林木采伐、木材运输、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执法人员更好地依法公正执法。
  【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进展顺利】 2011年全市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5695户,各县均落实了土地,新干、峡江、永丰、吉水、吉安、泰和、万安、遂川、安福、永新10县和井冈山市集中在县城及县城附近建设小区。各县均召开了相应的协调会并落实了各项优惠政策,对上报的实施方案及时联合市发改委、市房管局三家共同审批。
  (周标庆)
  【永丰县沙溪林场试种红豆杉获得成功】 红豆杉属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野生的稀少、自然分布极少。2006年,沙溪林场组织林业技术人员进行人工培育红豆杉试验。经过几年的努力,克服技术难关,试种获得成功。至2011年,该林场红豆杉人工培育种植基地面积已达20亩,培育出红豆杉苗木20多万株。(据8月10日《井冈山报》头版新闻)
  水利 水保
  【概况】 201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水利改革发展精神,切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对水利工程建设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永丰、安福两个县获得2011年度“鄱湖杯”——江西水利建设最高奖项;全市全年争取上级资金10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8.63万农村人口用上安全水。15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项目顺利开工,4条中小河流治理基本完成。12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力度加大。
  【多措并举,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为广泛深入宣传中央1号文件、省委10号文件和中央、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市里及时成立了学习宣讲领导小组,从市委农工部和市委宣传部抽调人员深入基层宣讲。将中央1号文件、《“三民”活动新春行宣传资料》、《学习手册》、《学习资料》汇编成册,发放到全市水利职工手中,进村入户开展宣传,重点宣传中央、省有关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井冈山报、吉安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开辟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专栏。根据中央、省委文件精神,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将《实施意见》中主要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为77项,落实到市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抓好落实。13个县(市、区)也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永丰县是全省第一个出台的县,得到省水务厅厅长孙晓山的高度赞扬。
  【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防汛抗旱】 2011年,全市遭遇罕见的春夏连旱,农作物受旱面积97.41万亩,6000余人因旱饮水困难。面对严重旱情,市里采取科学调度、人工增雨等有力措施,积极抗旱。全市共投入抗旱人员8.89万人次,抗旱设备130万余台,投入抗旱资金810万元,临时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400人。在防汛方面,狠抓防汛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完善了防洪预案,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培训,认真组织防汛督查,并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到位;将小型水库报汛员制度落到实处,全市1213座小型水库全都聘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水利设施三年大会战成效显著】 从2010年冬开始,吉安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水利设施三年大会战活动。赣江沿线10座重点堤防除三湖联圩外,其他堤防于2011年2月底全部完成当年度应急除险加固任务。2010年冬到2011年春,全市水利建设共投入工日281万个,出动机械91万个台班,完成土石方1572万方,清淤渠道4942公里,新建小型水源工程50处,加高加固堤防151.5公里,新增灌溉面积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7.9万亩,新修防渗渠道2166.3公里,完成投资15.8亿元。
  【各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截至2011年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方面,列入规划的71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开工,30座主体工程完工,25座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9560.34万元。2012年汛前可完成2010年开工的31座病险水库建设和验收,40座项目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也可在2012年汛前完成。177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通过审查,122座初步设计报告完成批复,111座已开工,完成投资9900.68万元,占批复总投资的43%。堤防加固方面,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同江防护区8月份举行奠基仪式,工程进展顺利;三湖联圩新干段防洪应急整治工程已开工建设,按时完成投资计划建设任务。继续抓好市中心城区城北庐陵堤、青原区梅林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督促峡江县仁和堤、永丰县八江堤、吉安县横江堤、遂川县城防工程、永新县城防堤等堤防除险加固和达标建设;做好总投资20个亿的吉水县城防工程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已顺利开工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方面,2010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批复投资22529万元。建设任务在2011年3月底全部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2011年,全市12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批复总投资35829.71万元,截至当年底,完成总投资18367.3万元,占总投资的51.3%。中小河流治理方面,永丰县藤田镇防洪工程、峡江县罗田镇防洪工程、遂川县枚江堤防洪工程已完成了建设任务,准备验收。列入2011~2012年中小河流治理实施的9个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7个项目初设报告通过省厅专家审查,安福县洲湖镇防洪堤工程等4个项目下达了初设计批复文件,正待开工。新干县沂江堤、永丰县龙冈堤已经开工。农村饮水安全方面,2011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下达投资计划1.357亿元,计划解决规划内24.89万农村居民和3.74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当年底,全市共完成投资1.357亿元,完成总投资的100%,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解决2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民生工程指标,占目标任务的136.33%。
  【积极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积极宣传新《水土保持法》,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切实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多亩。积极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印发吉安市大中型水库界河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动态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对水库内从事肥水养鱼、向水源(水库)排放超标废水和对易造成水质污染的畜禽养殖场等生产经营企业建设等行为明令禁止;对水质抽样不达标的,责令限期整改,限期内整改不到位的,将依法进行处罚。同时规定,对本地区饮用水、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小型水库也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水质监测制度,水库水质明显好转。
  【开展系列活动,优化党员、干部和职工素质,提高机关办事效率】 2011年,全市水利系统坚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参加第五届江西水利桂花节,举办建党90周年庆祝表彰大会等活动,局机关荣获“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二是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市组织46名水利干部参加省水校的业务知识培训,举办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共7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全市共引进水利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27名。扎实开展“三大”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机关效能,局机关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升华。三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开展廉政讲座、廉政画展、警示教育展等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切实加强了反腐倡廉工作。工程领域重点治理有序展开,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项目开展了重点监督检查。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向纵深推进,局机关排查出风险点21个。四是强化了水利宣传工作。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水利改革发展宣传工作的意见》,组织宣讲团到各县(市、区)开展集中宣讲活动,编辑文件汇编,组织通讯员积极向新闻媒体投稿,2011年全市在市级以上媒体上发表宣传报道900多篇,获得全省水利宣传第一名。在水利厅网站上稿330篇,占全省近四分之一。五是积极开展发展提升年等活动。水利信访和综治工作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组织人事、职工教育和政务信息、内部审计、机关财务、后勤服务以及离退休干部工作卓有成效。完成15件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案议案,实现了见面率100%,反馈率100%,满意率100%。少数民族乡帮扶建设、新农村建设效果明显。
  (邱云)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二期围堰截流合龙现场

知识出处

吉安年鉴2012

《吉安年鉴2012》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记述了2011年度吉安市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了特载,大事记,专记,吉安概况,中国共产党吉安市委员会,吉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吉安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安市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吉安市委员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政法,军事,农林水,自然观测,工业,园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信息化建设,旅游,交通,邮政,商贸,外资利用和外贸合作,财政税务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欧阳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