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228
颗粒名称: 人物传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0
页码: 188-1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历代名人学者的生平介绍及获得的成就等包含了颜真卿、欧阳守道、江万里等。
关键词: 吉安市 人物 古代

内容

(以卒年为序排列)
  颜真卿传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陕西人,唐代大臣,著名书法家。玄宗开元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因不依附当权的宰相杨国忠,由侍御史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其时,安禄山叛逆的迹象颇显著,颜真卿乃修城浚池,储备廪粮,整治甲兵,秘密命令丁壮早作防守准备。及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坚守未被攻下。唐玄宗闻平原守备坚固,大喜。颜真卿又联络从兄杲卿,起兵抗击安禄山叛军,一时响应者有17郡。肃宗时,颜真卿辗转入京,历官刑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代宗时,因不阿从元载,由刑部尚书贬峡州别驾;永泰元年(765),改吉州司马。居官吉州两年,有惠政,“以兴斯文为己任,益广学舍,聘贤士以淑我吉人,自此庐陵声名文物卓为江表冠。吉人德之,建祠螺川驿东,以永去思之意焉。”(元·周巽语)颜鲁公的气节文章影响了吉州历代文风、士风,后世学者赞之为吉州的文翁。南宋欧阳守道曾著文云:“此州之君子皆颜鲁公之流风遗俗也。鲁公事君有犯无隐,愠于群小,之死不回:此州之君子立朝不如此乎!鲁公远谪,所至安之,流落复归,终不惩艾:此州之君子去国不如此乎!鲁公八十元老,殒于贼手,高风劲节,谁其俪之……以鲁公为比,此州俗化,受鲁公之赐多矣。”(《吉安府志·颜鲁公祠记》)
  颜真卿书法端正雄伟,气势开张,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官吉州时,为纪念七祖开山之功,于大历二年(767)十月,颜真卿为青原山净居寺手书“祖关”二字,至今为青原山的传世墨宝。
  德宗建中三年(782),卢杞专掌国政,忌恨鲁公直言敢谏,适逢李希烈谋反,陷汝州,杞奏遣真卿前往宣谕,遭李希烈拘胁一年余。鲁公坚守正义,保全名节,不屈而死。后赠司徒,谥文忠。
  欧阳守道传
  欧阳守道(1203~1273),字公权,一字迂父,吉安县儒林乡(今永和镇尚书桥村)人。幼年孤贫,自学成材。年未三十,其道德文章就受到乡人尊重,聘为子弟师。
  宋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授江西于都主簿,调任赣州司户。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时,聘请欧阳守道为白鹭洲书院首任山长(院长),主讲书院达十年之久。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皆出其门。后来湖南转运使吴子良聘请他任岳麓书院副山长。此后复官至著作佐郎,掌管国史,兼崇政殿说书。咸淳三年(1267)任建昌通判,卒于官。学者称巽斋先生,著有《易故文集》。
  江万里传
  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县人。幼年聪颖、神隽锋芒,“所交多考亭(即朱熹)门人”,信服程朱理学。
  宋淳祐元年(1241)出任吉州知州。他热心教育,当看到白鹭洲上茂林修竹,青翠幽静,乃奏建白鹭洲书院于此。兴学舍,设讲堂,亲自主讲,并选吉州八县俊秀肆业其中,并亲自主讲。从而吉州文风兴盛,功绩卓著,深受宋理宗的器重,被擢升为殿中侍御史,累官至左丞相。
  1275年,元兵攻陷饶州(今波阳),江万里不甘受辱,率其妻及子江镐,家人陈伟铭,一起投池自尽,以身殉国,终年七十七岁。后加赠太师,谥文忠。
  文天祥传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富田乡)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自幼立志好学,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南宋宝祐三年(1255),十九岁入白鹭洲书院读书。是年,参加州府试(也称解试),名列前茅,成为全院品学兼优的学生。宝祐四年(1256)殿试进士第一(状元)。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州,江西安抚使等。
  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京都临安(浙江杭州)。次年元军逼近临安,南宋朝廷命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往元军议和。文天祥辞官不拜,仅以资政殿学士身份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历尽艰苦,逃至通州(江苏南通),入海南下,经永嘉(浙江温州),到三山(福建福州),辅佐端宗,再授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景炎三年八月,授少保,封信国公。不久为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祥兴元年十二月四日(1279年1月17日)于广东五坡岭(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召降张世杰,文天祥书所作《过零丁洋》诗,决心以一死拒之。其诗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被囚于大都(北京),历时四年,元威逼利诱,始终不屈。在狱中又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至今为人们传诵不绝。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2年1月9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年仅四十六岁。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遗书一纸: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后人在其被囚的兵马司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示纪念。他的指、发(一说是头颅)由义士张千载背回,于至元二十一年甲申(1284)归葬于老家吉安县富田鹜湖大坑虎形山。1983年,经省拨款,将墓地重新修整。其平生所遭险难及同僚、同袍事迹都载入所作诗歌集中,题名《指南录》,堪称诗史。咸淳六、七年,文天祥所书“青原山”三个大字,今仍镌于青原山红亭南门上。遗著辑有《文山先生全集》。
  王守仁传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中期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以疏救言官曾铣等,忤权阉刘瑾,受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五年,瑾伏罪诛,移庐陵知县。治尚德化,访乡耆贤者,劝善惩恶,人多感化。又就青原山净居寺禅林为讲学之所,亲自讲授“致良知”之学。主张以心为本体,“格物致知,自求于心”,倡“良知良能”学说。阐发陆九渊的心学,反对朱熹的“外心以求理”的理学;力主“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说。一时吉州及各地学者前来听讲者甚众,蔚然成一代之学风。江右(江西)王门传人,著名的有邹守益(安福)、罗洪先(吉水)、刘文敏(安福)、聂豹(永丰)、欧阳德(泰和)、王时槐(安福)、胡直(庐陵)、刘邦采(安福)等。此期间,曾应青原净居寺长老之请,书“曹溪宗派”门坊,至今为青原山佛寺的珍贵墨宝。正德七年任南京大仆少卿,正德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嘉靖六年,又以左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后擢南京兵部尚书。次年因病辞官归里,行至南安卒。谥文成。
  其学世称姚江学派,因曾筑室故乡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也称其学派为阳明学派。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施闰章传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安徽宣城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于康熙间,应博学鸿儒试,授翰林院侍讲。后由山东学政按察司佥事,迁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行部吉安(通称道员,别称道台),有惠政,得民意。他特别热心文化教育事业,修建青原会馆,集众会讲于其中;积极支持知府郭景昌、知县于藻修葺白鹭洲书院,并亲自主讲。他讲课极受士人欢迎,远近文人争相追随。据知府罗京撰《重建白鹭洲书院碑记》云“湖西兵备施公闰章讲学于是院,听讲者至千人。”因此,使曾一度频于衰落的白鹭洲书院又得以再次兴盛。康熙五年(1666年)于吉安南关外仁寿山创建景贤书院。施闰章后迁翰林侍读,纂修明史。他的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宋琬齐名。著有《学余堂诗文集》、《学余堂诗集》、《青原志略补辑》等。胡兆爵传
  胡兆爵(1714~1790),字佩三,号谦堂,晚年号璞叟,坊廊乡历原(今属吉安市)人。清代教育家,家境贫苦,十几岁就“训童于里,风范凛然”。30岁县学考试第一,32岁以岁试第一食廪饩。清乾隆辛巳年(1761)中进士。时年48岁,不赴选,回家以教书为业,他说:“作好人胜作好官。”一生从不与官府交往,专务教书,长达40余年,门生200余人,其中英才不少。著作有《疗饥草集》18卷、《训族条约》、《醒世庸言》及诗稿、制艺等。
  麻敬业传
  麻敬业(1762~?),字损谷,坊廊乡河东麻家村(今属吉安市河东乡)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曾任万安云兴书院山长,对在院生员、童生督教甚严。晚年一直蛰居乡里,课教学童,并致力于修纂地方志书,整理、编修谱牒。道光十四年(1834),已编印麻氏宗谱13类,后又编辑了《亲亲余事》12卷,该书所录序、志、传、论、贺等文章,题材极为广泛,而且“论事论人,爱憎取舍,每出众人之外”。
  刘绎传
  刘绎(1797~1878),字瞻岩,号树斋,江西永丰人。清道光15年(1835)中一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七年(1837)任提督山东学政,后以双亲年老,乞请归养。
  清道光22年(1842),应吉安知府李经镕之聘,刘绎出任吉安白鹭洲书院山长,同时兼课于青原山阳明书院。翌年,又兼任阳明书院山长之职。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一直致力于这两所书院的管理与教学,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同时,陆续撰文阐述自己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并付诸实践。
  刘绎在白鹭州书院与阳明书院执教期间,特别注意用孔孟伦理之道教育生童,明确提出“书院立教之意,以经明行修为要”。他对书院的管理极为重视,首先核实生童和课额,随之建立严格的考课制度,以约束生童不得随便缺课;对于品行不端的学生,则处以重罚。他还先后到泰和云亭书院、文儒书院和永丰义首书院讲过学。
  在执掌白鹭洲书院山长期间,刘绎对书院的恢复和发展做了不少的贡献。因学舍修复工程繁重,资不敷用,又无所筹集,便将书院迁建于城西仁山隆庆寺废址。迁建之举,从清同治七年开始,到第二年十二月方告结束。新建书院改名“白鹭书院”。此后,刘绎又主持清理书院的学田店铺租金收入,建立帐目,并陆续为书院增添了一批器具和书籍。为了及时记述书院迁建及书院办学过程,刘绎于清同治十年(1872)修成《白鹭洲书院志》,该志至今一直为研究白鹭洲书院史的宝贵资料。
  刘绎工诗善文,论诗文写作,颇有创见。强调“文贵真”,主张为文之旨有四:“日明道,曰经世,日阐幽,曰正俗。有四者而后以格律求之。”刘绎对此,身体力行,态度严谨,即使偶有感触,“借题抒写,亦复藏锋敛锷,性韵不匮,非徒纵恣为豪”。其著作有《存吾春斋文钞》二十五卷及《诗钞》、《崇正黑出邪论》等。
  晚年,则悉心于地方志书的纂修,先后参与了《永丰县志》和《吉安府志》的纂修,两志一直到同治十三年才相继脱稿。
  清光绪四年(1878),刘绎去世,终年81岁。
  谢式南传
  谢式南(1884~1927),吉水县八都人,前清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为吉安府录选生员。翌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攻习教育学。同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辛亥革命前夕,奉中山先生之命,回国参与反清活动。
  民国成立,谢奔走江南诸省,从事革命工作。1917年(民国6年)回江西,始任吉州十属公立阳明师范学校校长。1918年以阳明学款创办吉州十属公立阳明甲等商业学校。1922年秋,甲商停办,改办吉州十属公立阳明中学校,自任校长。不久,谢参加了北伐战争。1926年下半年,北伐军光复南昌,谢任江西省教育厅司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谢回吉安,复任阳明中学校长。七月三十一日,学校被反动军警封闭,一批教师和学生被捕入狱。次日凌晨谢亦被捕,1927年被国民党杀害于南昌,时年四十三岁。
  曾延生传
  曾延生(1887~1928),一名宪瑞,字麟书,吉安县永和曾家村人。吉安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大革命时期从事工人运动,“八七”会议以后,组织赣西南农民暴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4~1916年曾延生就读于吉安六中。1921年,毕业于南京体育师范,即受聘于省立吉安第六中学任体育教员,兼吉安县立高等小学国文教员。“五四”运动爆发后,与罗石冰等组织学生驱逐县立高等小学的顽固派校长谢邦宪、邹古愚。1922年寒假,又与进步学生掀起揭发县劝学所总董肖斯贪污学生津贴的斗争。
  1924年春,考入上海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到东杨树浦创办“平民夜校”,建立工人组织。并与吉安的“CY”(团组织)建立联系,邮寄《响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马列主义。
  “五卅”惨案爆发,当天他带领一支工人宣传队深入群众宣传鼓动。6月中旬,他来南昌,向各界陈述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真相和他们继续在上海、汉口、青岛屠杀工人的罪行,组织学联宣传队、募捐委员会、仇货检查队,开展声援上海工人的群众运动。7月间他回到永和,在土洲钟家秘密组织进步学生团体觉群社,同时在白沙村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对当地土豪劣绅的斗争。10月,奉命返回上海,任中共行翔港委会宣传委员,后又兼组织工作。
  1926年11月26日,北伐军攻克九江,曾延生任中共九江市委书记。12月6日,成立了以共产党为骨干的国民党九江市党部,由他主持工作,并担任省总工会委员长。此时九江的党团组织迅速得到发展,工会、农会、学联等群众组织相继建立。
  1927年他参加了“八一”起义,任“粮秣管理委员会”委员。9月23日,于赣州城外筹粮,未赶上进军汕头的大部队,乃撤回江西,被派任赣东北特委书记。10月,他以赣西特委身份来到吉安,与汪群、曾大宇一道组织万安暴动。12月,调赣南特委工作,组织赣南暴动。1928年3月,曾延生接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
  1928年3月23日,敌人突然包围了曾延生的住所——赣州古城巷2号,他和妻子蒋竞英及特委常委宛希俨等同时被捕。1928年4月4日,曾延生夫妻俩同时遇害。
  罗石冰传
  罗石冰(1896~1931),又名石彬、蒋华、庆元,号子实、子石,化名崖山。吉安县延福乡大安井头村(现盘田村)人。他是大革命时期江西省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是吉安地区最早的马列主义传播者和共产党的创始人。
  罗石冰于1911年就读于庐陵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3月,受聘于吉安县立高等小学任教。“五四”运动爆发后,以吉安学生联合会名义组织学生散发传单,揭发本校顽固派谢邦宪、邹古愚的丑行,迫使县劝学所撤了谢、邹的正、副校长职务。
  1923年冬,罗石冰考入上海大学,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中共上海大学支部委员。此后,他经常给吉安的师生寄送《响导》、《觉悟》、《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成为吉安地区马列主义最早的传播者。
  1924年秋,党派罗石冰到沪西小沙渡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6月1日,上海总工会发动全市总罢工,罗石冰从上海大学调上海总工会工作。
  1926年1日,党中央派罗石冰回江西。1月下旬,在吉安七师建立吉安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吉安小组。3月底,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吉安地方委员会。4月上旬,党小组扩大为中共吉安特支。同时在吉安县塘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为该地领导农民运动的核心。
  1926年4月上旬,中共江西地委成立,罗石冰任书记。不久因病回吉安,仍任吉安特支书记。12月中共吉安特支改为吉安地委,乃为地委书记。这期间,他曾被派到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负责秘书工作,6月任国民党省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长。7月21日,正式成立中共江西省委员会,罗石冰当选为省委委员。
  1927年8月1日,罗石冰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出席了1日上午起义各方召开的联席会议。8月5日,罗石冰随军南下,负责财务工作。9月下旬,部队在广东汤坑战败,罗石冰被俘。后在当地老农帮助下,化装成樵夫逃脱。至厦门鼓浪屿,找到中共福建省委,任福州市委书记。1928年初,转到上海,党派他赴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30年秋回国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31年1月,赴上海参加党的会议。17日下午1时40分,他和林育南、王菁士等同志正在东方旅社31号房间谈话,敌人突然闯进,不幸被捕。在狱中,备受折磨,始终不屈。1931年2月7日晚,罗石冰等二十四人遭反动派枪杀,时年三十五岁。
  上海解放后,党在二十四烈士就义地点,挖出烈士忠骨,重新安葬,并竖立“龙华二十四烈士”石碑,以示永久纪念。
  康文卿传
  康文卿(1858~1936),名桂林,字信智,别字文卿,吉安上青塘(现吉安市白塘乡)人。吉安隆昌木行经理,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吉安县分会会长,吉安县中医送诊局局长,吉安道德会会长,吉安县先觉祠善长。
  康文卿因父早逝,家贫,母柴氏命其习商。后借资于禾水入赣江口岸开设“隆昌木行”,并附设旅社。往来木商云集,交易频繁。经二十余年经营,获利甚厚,于是成为吉安屈指可数的巨商。他自奉俭约,治家纤悉必较,而对地方文化教育及其它社会公益事项,则慷慨解囊,略无吝惜。据《康文卿集义录》记载:1914年(民国3年)到1935年(民国24年)3月,共捐款项187次,计银元22.811万元(以上为地方上报国府请求褒奖的数字);1935年3月底到同年年底,又捐7.2万元(褒奖后所捐款数)。两期共计捐银30.011万元。其中关于教育方面捐银8.572万元。如捐江西省立第七师范添建附属小学校舍5000元,捐江西省立第六中学(今白鹭洲中学)5000元,捐吉州中学改建校舍2000元,捐吉安阳明中学改建校舍2000元,捐吉安第四女子学校400元,捐吉安小学2000元,捐吉安幼稚园建教室300元,捐中山民校200元,等等。在重修县学宫时,捐银6000元,至今旧县学宫遗址墙壁上仍可见当时嵌的一方石碑,镌文:“民国十四年秋,康文卿重修。”其余所捐银元,均用于历年的赈灾济困,修桥铺路、古建筑(古塔楼、禅寺、先贤祠等)维修等方面。
  对于他乐善好施的义举,四方众民交口赞扬,共仰高风。从1915年至1935年,中央到地方各界送给他的奖状、奖词、奖匾共31件。其中,有1915年江西省戚扬省长奖的银章一枚、“乐善好施”匾额一方,1919年徐世昌大总统奖紫绶银章一枚、“乐公好义”匾一方,1935年国民政府奖授“义举仁风”大匾一块,并发奖状,表彰他的一生义行。
  康文卿于1936年(民国25年)逝世,终年78岁。在他生前(即1935年)由其宗人康清吾将社会各界颂扬先生一生善举的赞文、赞诗及先生捐银详册,辑成《康文卿集义录》一册,书前缀有吉安县长温惠畴,邑人前清进士邹鹄等人的序文。
  陈启昌 传
  陈启昌(1902~1954),字师文,永新县东乡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曾任《河南民报》编辑两年,又入北大研究院进修。1935年仲夏,任河南开封赣声中学校长,他决心以百年树人为己任,虽历尽坎坷,矢志不渝,认真办学。
  1937年,他担任私立扶园中学代理校长,校址吉安县庙背村。每次进城办事,他总是骑马往来于崎驱山道,常坐马背披卷阅读,迷途忘归,师生们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学者”。1939年3月,日军攻陷南昌,扶园中学迁至陈启昌永新故里,惨淡经营,艰苦办学。1943年夏,扶园中学迁回吉安。地方反动势力以陈启昌思想倾于赤化,对他1940年曾竭力营救张世经(扶中进步教师)脱险一事抓住不放,而百般排挤他。陈启昌因此愤而辞去扶园代理校长职务,就聘于阳明中学,任教务主任。
  1945年春,陈启昌以全部积蓄和妻子唐述华的陪嫁财物创办至善中学,校址设于小校场(现吉安二中校址),自任校长。当局不准至善中学立案,他决心以办学成绩表明这是一所合格的中学。经费拮据,他动员家属和亲友无偿兼课,自任英语教学,并千方百计聘请优秀教师。学生称他为“至善老师”。
  陈启昌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公正廉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富于正义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常批评国民党当局腐败无能,勉励学生发愤读书,誓雪国耻,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古训。他未参加过任何党派组织,但敬重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为国为民,有远大理想,积极拥护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9年5月,他捐银元26元给中共闽浙赣区委江西工委,作为活动经费。
  解放后,他将至善中学全部校产捐献国家,表示对新政权的竭诚支持。1949年8月,他任吉安联中首任校长,同年10月当选为吉安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吉安市委员会委员,并担任第一届主席,被选为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12月,他在吉安师范任教,带领学生于吉安市第四小学(后称文山一小)听课,突患脑溢血,经医院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2岁。
  徐警凡 传
  徐警凡(1909~1966),又名徐偓,江西省永丰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担任过省立吉安中学、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国立十九中学、省立社会教育师范等校的美术、音乐、语文教师,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建国后,曾任永丰中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冈中学副校长及吉安师范语文、美术教师,并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理事及吉安地、市文联委员和吉安市政协常委。
  徐警凡多才多艺,擅长诗词、书画、篆刻、音乐,尤以国画著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以笔墨为武器,课堂为战场,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和迎接解放的教育。他的油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表达了对日寇鱼肉中国人民的极端愤懑,激发了学生抗日救亡的热情。他编辑出版的《抗日歌曲选集》,在学校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过较深的影响。他的淡墨国画《牡丹》,自题“淡泊见富贵,本色亦繁华”,反映了他蔑视当时的社会上层和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的思想。此画由市博物馆珍藏,并在国庆30周年时展出。国画《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他对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无限喜悦心情,并教育学生要认清形势敢于冲破黑暗,迎接新的曙光。此画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以书签形式出版。他为省立吉安中学作的校歌(与胞弟一凡合作),勉励师生要像白鹭洲一样作中流砥柱,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歌曲曾在师生中盛为传唱。
  建国后,在吉安市国庆10周年晚会上,他当场作指画《公鸡报晓》,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1962年,他作国画《葡萄》,藤蔓秀逸,颗粒晶莹,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硕果累累。此画荣获江西美术创作奖并参加全国美展,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以条幅和书签形式同时出版。
  徐警凡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长期坚守教学岗位,兢兢业业,平易近人,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勤、慎、实、细、耐、严”,是他平生严谨治学和从事艺术创作的座右铭。他每天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都要挤出时间画画、写字、弹琴、作曲等。他先后在吉安、赣州、南昌、贵阳等地举行个人画展20多次。有些书画作品还在《民国日报》、《中国新报》、《文汇报》、《江西日报》、《星火》等刊物上发表。为爱好者所珍藏。学生有求教绘画、写作、弹琴者,无不热情接待耐心指导,而且赠送书画给毕业生,激励他们上进。
  1966年6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逝世,终年57岁。1984年5月,吉安师范学校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王秋云 传
  王秋云(1905~1968),原名文照,祖籍广东兴宁县,寄籍江西遂川县。1931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先后任《河南民报》副刊、国际新闻编辑、河南省政府统计室科员、《大刚报》编撰主任、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中学教务主任、代理校长等职。建国后,历任阳明中学校长,吉安一中(今白鹭洲中学)、吉安高中、井冈山大学等校教师,并当选为吉安市首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吉安市政协委员、常委,省政协委员。
  王秋云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长于辞令。1938年,他放弃仕途,由开封回到家乡办教育,进了阳明中学。经过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千辛万苦,始终坚持奋斗在教育战线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材。
  阳明中学是以吉州十县少量公产(店租和田租)收入办的一所学校。王秋云在治校初期,便利用假日四出奔波,清理各地校产,筹措办学经费,使阳明的校产(店房)由原来的二十多号增加到一百多号,为学校经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抓教学质量上,王秋云广揽人才,先后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教学经验丰富、思想进步的中青年教师;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亲自兼课,以身作则,勤勤恳恳工作,而且十分关心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对待教职员工亲如家人,使学校形成了尊师爱生的好校风和勤奋向上的好学风。从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如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除个别因家贫未升学外,其余的都考上了大学,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39年3月17日校舍被日机炸毁,学校迁往陇陂桥。为了使学生关心抗日救国战争形势,他不辞辛苦开了一门《专题讲述》课,翻阅资料,精审选题,编写讲稿。每讲必畅谈一周世界大事,剖析、展望欧亚战局,论述持久抗战必胜,德日顽寇必败的道理。语言简明生动,深入浅出,学生爱听。王秋云工作作风民主,富有朝气,学校文体活动也搞得火红。各班壁报办得生动活泼,学生可以写文章自由发表意见。每逢纪念日组织学生演出大型进步话剧。
  1958年以后,在井冈山大学和吉安高中执教期间,虽因积劳身患重病(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3的视力;左肺肿瘤溃疡,有时口吐鲜血),但仍然不下讲坛,连续坚持了七八年的教学工作,令师生深受感动。
  王秋云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襟怀坦荡,无私无畏,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河南民报》任编辑时,写过不少抨击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评论文章,险遭暗害。在阳明中学任代理校长时,敢于抵制反动党团来校进行组建活动,并暗中掩护青年教师刘天锡、胡学敏进行共产党的地下活动。解放后,王秋云拥护党的领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整顿学校,并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政治活动。他一贯以肝胆相照,坦诚相见,知无不言的态度,反映群众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市政协会上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最早提出了一份吉安城市建设规划蓝图,主张整治后河,美化市区环境。
  “文革”中,王秋云遭受迫害,于1968年5月24日含冤逝世,终年63岁。1979年5月27日,市教育局在白鹭洲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宣布了给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决定。
  彭声明 传
  彭声明(1902~1973),字正大,号文灿,江西安福县人。教育工作者、省劳动模范。
  彭声明于江西省立七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解放前先后在南昌实验小学、永新女师附小、安福中学、永新女师、吉安女师等校任教,1948年9月任吉安女师附属小学校长。解放后任吉安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校长,1958年后调安福洲湖中学、吉安二中任教,1962年秋,重返吉师附小任校长,直至去世。
  彭声明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对陶行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颇有研究,并身体力行贯彻到教学中去。他常为《大众日报》“小朋友”专栏投搞,被聘为该专栏特约编辑。1934年,积极参与省教育厅在南昌组织的“简易教育”运动,被推荐担任区辅导员、区副辅导主任、省厅简易教育委员会委员。1936年,陈鹤琴先生在上海创立“中国儿童教育社”,彭声明为该社社员,开始研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1941年,陈鹤琴先生在江西推行“活教育”,省教育厅成立“巡回教学辅导团”,陈任团长,彭为第一队队长,率队沿赣江而下辗转往来于各县中心小学,进行巡回辅导教学活动。1946年,彭在吉安女师期间,曾兼任该校地方教育辅导员,编辑《女师简报》及不定期的刊物《新宝塔》,还撰写了《怎样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思想》一文,在教育部《教育通讯》上发表。
  解放后,他在吉师附小任校长,积极领导、亲自参与小学教学实验,并努力倡导母爱教育,主张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浅入深,寓教于乐,增强兴趣;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俭朴的情操。学习文化知识,力求学得活、学得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反对死记硬背,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他要求学校不仅要出好学生,还要求出好教师。他不仅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而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经常组织一些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乐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风气,从而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吉师附小也因此成为全区闻名的学校。他平时写的一些教育研究的文章,多载于《人民教育》、《江西教育》等杂志。
  彭声明为人耿直,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清苦,衣着简朴,粗茶淡饭,烟酒不沾。他先后三次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两次被送到庐山休养,60年代,曾评为全区唯一的二级小学校长。曾当选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市政协第三、四届常委。1951年他出席省首届劳模大会,激动不已,以《除旧迎新》为题,赋诗言志:“忆昔妙龄学裁诗,求售终不获人知。身藏鬼穴沉百感,年近知命始得时。只要勤劳能补国,愿效犬马尽日驰。”
  彭声明先生长期默默地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积劳成疾,于1973年6月病故,终年71岁。
  刘明昌 传
  刘明昌(1925~1982)湖北沔阳县人,毕业于中原大学。1949年参加革命,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至1972年5月先后担任吉安联合中学(今白鹭洲中学)副教导主任,峡江中学副校长,吉安市一中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吉安三中党支部书记,校革委会主任等职;1972年5月又重新担任吉安市一中党支部书记、校长职务。1981年6月当选为吉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刘明昌在吉安市一中工作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他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严谨治校,重视师资培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吉安一中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56~1959年吉安地区初中统考,吉安一中均名列前茅,1959年吉安一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作文及生物两科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总分名列全省第五。1960年吉安一中光荣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文化革命”后,他仍一身扑在人民教育事业上,积极筹建吉安市第三中学(现吉安市第六中学)。三年后重任吉安一中书记、校长。1980年吉安一中被评为省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吉安一中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成为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学校,与他的工作和领导是分不开的。
  刘明昌生活俭朴,因公开会总是靠两条腿走路,风里来雨里去。他患病期间,还与同事们研究学校的五年规划和发展前景。住院治疗,卧床不起,仍念念不忘学校工作,并扶病与有关同志商讨学校工作。学校教工去看望他,他总是劝大家回去,说:“千万不要为了我一个人,影响学校工作。”
  刘明昌由于积劳成疾,于1982年12月病逝,终年57岁。市委、市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王孟达 传
  王孟达(1897~1986),安福金田人,吉安一中教师、书画家。出身书香世家,毕业于吉安府中学堂。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爱国志士王礼锡、王造时等人交往甚密。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团结、进步”的政策,曾为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进步学生李维翰、刘时熙、王霞量等数十人而遭受迫害。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被选为江西省政协委员、吉安市政协委员、常委,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为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地理、哲学,先后执教于省立七师、省立五中、国立十三中、吉安联中、吉安高中、井冈山大学、吉安一中等学校,三十多年中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1956年,任吉安高中历史教研组长时,和同组教师调查、整理、编写了《1930年9月红军解放吉安城的前后》的历史资料,既保存了有关史料,又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在教学之余,喜爱研究书画艺术,书法技艺造诣尤深,熟谙隶、篆、行、草各体,兼备颜、柳、王、赵各家之长,遒劲而秀逸,古雅而庄重,不拘成法,独具一格。曾游历众多名山胜迹,益增其书画神韵。1947年元旦在吉安举办的第四届个人书画展中有一幅作品自题“纵情书画缘何事,壮我东西南北游”,表明了他对祖国河山的一片深情。
  王孟达于1986年病逝,终年89岁。
  姜文彬 传
  姜文彬(1912~1990),江苏金坛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其后,一直在江西省从事教育工作,长达50余年。解放前,先后在九江光华中学、南昌乡师、鸿声中学、江南中学、心远中学、国立十三中学、扶园中学、阳明中学等校任教;解放后,在吉安联中、吉安一中、吉安高中(以上三所学校均为白鹭洲中学前身)、井冈山大学、井冈山教育学校、吉安师范、吉安师专等校任教。曾任井冈山大学教务长、副教授,吉安高中副校长,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分院副院长,吉安师专副校长以及地区科协副主席,地区教育学会会长,地区化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研究员等职。曾多次获得省、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姜文彬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历任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西省委员会委员,吉安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政协三、四、五、六届副主席,省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共江西省党员代表会议代表。
  半个多世纪以来,姜文彬一直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奋斗,日夜操劳,先后在师范、中学等教学园地精心耕耘。他参加了井冈山大学,吉安师专的创办和教学领导工作,德高望重,备受地、市教育界的尊重。
  姜文彬一生清白正直,对党耿耿忠心。1951年他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79年,以67岁的高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
  姜文彬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长期深入教学第一线,言传身教,无私奉献,以自己崇高的师德赢得了师生的钦佩,以自己一生从教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尊敬。
  姜文彬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0年9月14日与世长辞,终年78岁。他在病中反复叮嘱家属“后事从简”,要将他的“骨灰的一部分洒在工作十二年的白鹭洲上。”他还说:“如果我的器官还有用的话,可献给医院,作最后一点贡献。”病危期间,他还不忘报效国家,吟出了“老骥纵有千里志,身残已失报国力”的诗句,表达了这位老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