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217
颗粒名称: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G527
页数: 3
页码: 179-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共产党的建立,吉安是先建团后建党。1924年5月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吉安特别支部,少数团的骨干如宋大勋、郭化非、刘承休等先后由中共南昌支部吸收为中共党员,从而为吉安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组织条件。
关键词: 吉安市 中国共产党 建团

内容

1923年前后,罗石冰(曾任教于吉安县立高等小学校)、曾延生(省立六中毕业)等人在上海大学求学时,直接受到瞿秋白、恽代英等人的马列主义教育,逐步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经常给省立七师、省立六中等校一些进步师生邮寄革命书刊,并在七师设立了《新江西》吉安分售处,推销革命书刊,宣传马列主义,从而为吉安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吉安是先建团后建党。1924年5月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吉安特别支部,少数团的骨干如宋大勋、郭化非、刘承休等先后由中共南昌支部吸收为中共党员,从而为吉安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组织条件。
  1926年1月,省立七师学生郭化非等人成立中共吉安小组。3月下旬,正式成立中共吉安特别支部,书记郭化非。4月,党员发展到42人。5月,吉安特支决定分别建立四个支部,其中教育界有两个支部(省立七师支部,书记谌光重;吉安学联支部,书记曾迎祥)。8、9月间,特别支部由罗石冰接任书记。1927年1月,北伐军攻占吉安后,特别支部升为中共吉安地委,书记罗石冰,党员猛增到140余人,下设省立七师、吉安学联等15个支部。1927年,吉安发生“八·六”事变后,中共吉安党组织遭到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活动。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城,成立了中共吉安市委,下辖11个支部。11月18日红军撤出吉安,党组织便长期处于地下秘密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吉安城内设立了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并分别成立了中共吉安中心县委和中共吉安市委,逐步恢复了吉安城区和附近农村的党组织,领导吉安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学校也建立了党支部,领导师生进行抗日宣传教育。
  解放战争后期,为了配合解放军解放吉安,1948年成立了中共吉安特别支部,归属中共南昌城工部领导,书记刘天锡(阳明中学教师)。1949年2月,成立了中共吉安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天锡,归属中共江西工委领导。5月间改称中共吉安总支部,书记王练(石阳一小教师),归属中共江西工委领导,下辖吉安城区及附近农村5个支部,有党员24人。石阳一小(今白鹭洲公园内)于1949年5月以前成立了中共地下支部,先后由王练、刘益群任书记,有成员7人。1949年上半年,由于货币贬值,教师不能按时领取工薪,中共吉安总支部组织全镇教师罢课3天,以示抗议。吉安解放后总支部结束活动。
  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第三次会议决定,设置吉安市建制,成立中共吉安市委员会。建国后市区各学校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是地区管辖的几所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1953年2月,省立吉安农校、省立吉安师范、省立吉安一中(1955年改名吉安高中,今名白鹭洲中学),省立吉安二中(1955年改名吉安一中)联合成立了党支部,龙正大任支部书记。1954年1月,市文教卫生系统建立了中共联合支部。1956年上半年,四所学校分别成立了党支部。1956年,吉安二中(原吉安县立中学)成立了党支部;1957年下半年,吉安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与吉安市初级中学(今阳明路小学内)联合成立了党支部;1959年,市初级中学改名吉安三中,两校分别成立了党支部。市属其他中学也于学校创办后分别成立了党支部(详见第四章中学历任党支部正副书记名录)。
  1958年6月,吉安工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均成立了党委、医学院成立了党支部;同年12月,四个学院合并成立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下设6个支部。1963年随大学撤销而撤销。
  1971年井冈山专区教育学校成立了党总支。1977年10月,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与井冈山师范(原名井冈山专区教育学校)合并成立了党委,下设党委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和8个支部,1982年6月,吉安师范专科学校(由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改名)单独成立了党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和4个总支、9个支部;1984年吉安师范单独成立了党委。
  1978年8月,成立了江西医学院井冈山分院党委(1980年2月改名为江西医学院吉安分院),下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吉安地区卫校和附属医院两个党总支(1962年吉安卫校成立了党支部,隶属吉安专区人民医院党委管辖)、7个直属党支部。
  1980年吉安农校成立了党委。
  1986年吉安一中成立了党总支,1987年白鹭洲中学成立了党总支。
  吉安地区各成人大专、中专学校,地、市技工学校也于学校创办后分别成立了党组织,其中吉安地区职工大学、中共吉安地委党校和吉安地区教育学院均先后成立了党委,其他学校也先后成立了党总支或党支部(详见有关学校介绍)。
  吉安市区小学于1956年联合成立了党支部,刘思桂兼任支部书记,后由张定国、李佩继任书记。1964年,分三个片(古南、文山、阳明)成立了三个支部,直属市委组织部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区各小学均先后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多数是由小学校长兼任。
  市郊区中小学分别以中学或乡教办(原辅导区)成立了党支部,隶属于乡(原称公社)党委领导。
  为了加强对市教育系统党组织的统一领导,经中共吉安市委批准,1955年3月成立了中共市文教党组;1981年10月,成立了中共市教育局党组;1985年2月,召开了教育系统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吉安市教育局委员会,管辖市区中小学和局属单位党组织;1990年4月,开办了中共吉安市教育局业余党校(设市教师进修学校内);1991年1月,召开了第二届党代会,改选了党委成员,并相继成立了局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详见第十章吉安市教育行政机构沿革及历任领导干部一览表)。
  至1992年,市教育系统共有党委1个,总支2个、市区中、小学支部21个,局属支部3个,共计党员363名;郊区党支部12个,归属乡党委领导,共计党员115名;地区大专、中专、地市技工学校和其他成人学校有党委7个、总支3个、支部14个(不含党委,总支下设的支部),共计党员800余名,分别归属地、市委及有关主管部门党委领导。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学校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是: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组织,其职能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校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以主要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在尚未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组织负责领导本校全面工作。
  吉安市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后,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各方面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了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得以贯彻执行,保证了上级党对教育部门的指示得以实施;加强了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了对学校共青团、教育工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领导。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石冰
相关人物
曾延生
相关人物
瞿秋白
相关人物
恽代英
相关人物
宋大勋
相关人物
郭化非
相关人物
刘承休
相关人物
刘天锡
相关人物
王练
相关人物
刘益群
相关人物
刘思桂
相关人物
张定国
相关人物
李佩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