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章 党群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215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党群组织
分类号:
G527
页数:
9
页码:
179-1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党群组织的成立其中包含了政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等。
关键词:
吉安市
政党组织
群众组织
内容
第一节 政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
1923年前后,罗石冰(曾任教于吉安县立高等小学校)、曾延生(省立六中毕业)等人在上海大学求学时,直接受到瞿秋白、恽代英等人的马列主义教育,逐步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经常给省立七师、省立六中等校一些进步师生邮寄革命书刊,并在七师设立了《新江西》吉安分售处,推销革命书刊,宣传马列主义,从而为吉安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吉安是先建团后建党。1924年5月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吉安特别支部,少数团的骨干如宋大勋、郭化非、刘承休等先后由中共南昌支部吸收为中共党员,从而为吉安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组织条件。
1926年1月,省立七师学生郭化非等人成立中共吉安小组。3月下旬,正式成立中共吉安特别支部,书记郭化非。4月,党员发展到42人。5月,吉安特支决定分别建立四个支部,其中教育界有两个支部(省立七师支部,书记谌光重;吉安学联支部,书记曾迎祥)。8、9月间,特别支部由罗石冰接任书记。1927年1月,北伐军攻占吉安后,特别支部升为中共吉安地委,书记罗石冰,党员猛增到140余人,下设省立七师、吉安学联等15个支部。1927年,吉安发生“八·六”事变后,中共吉安党组织遭到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活动。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城,成立了中共吉安市委,下辖11个支部。11月18日红军撤出吉安,党组织便长期处于地下秘密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吉安城内设立了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并分别成立了中共吉安中心县委和中共吉安市委,逐步恢复了吉安城区和附近农村的党组织,领导吉安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学校也建立了党支部,领导师生进行抗日宣传教育。
解放战争后期,为了配合解放军解放吉安,1948年成立了中共吉安特别支部,归属中共南昌城工部领导,书记刘天锡(阳明中学教师)。1949年2月,成立了中共吉安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天锡,归属中共江西工委领导。5月间改称中共吉安总支部,书记王练(石阳一小教师),归属中共江西工委领导,下辖吉安城区及附近农村5个支部,有党员24人。石阳一小(今白鹭洲公园内)于1949年5月以前成立了中共地下支部,先后由王练、刘益群任书记,有成员7人。1949年上半年,由于货币贬值,教师不能按时领取工薪,中共吉安总支部组织全镇教师罢课3天,以示抗议。吉安解放后总支部结束活动。
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第三次会议决定,设置吉安市建制,成立中共吉安市委员会。建国后市区各学校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是地区管辖的几所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1953年2月,省立吉安农校、省立吉安师范、省立吉安一中(1955年改名吉安高中,今名白鹭洲中学),省立吉安二中(1955年改名吉安一中)联合成立了党支部,龙正大任支部书记。1954年1月,市文教卫生系统建立了中共联合支部。1956年上半年,四所学校分别成立了党支部。1956年,吉安二中(原吉安县立中学)成立了党支部;1957年下半年,吉安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与吉安市初级中学(今阳明路小学内)联合成立了党支部;1959年,市初级中学改名吉安三中,两校分别成立了党支部。市属其他中学也于学校创办后分别成立了党支部(详见第四章中学历任党支部正副书记名录)。
1958年6月,吉安工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均成立了党委、医学院成立了党支部;同年12月,四个学院合并成立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下设6个支部。1963年随大学撤销而撤销。
1971年井冈山专区教育学校成立了党总支。1977年10月,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与井冈山师范(原名井冈山专区教育学校)合并成立了党委,下设党委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和8个支部,1982年6月,吉安师范专科学校(由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改名)单独成立了党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和4个总支、9个支部;1984年吉安师范单独成立了党委。
1978年8月,成立了江西医学院井冈山分院党委(1980年2月改名为江西医学院吉安分院),下设办公室,组织、宣传部、吉安地区卫校和附属医院两个党总支(1962年吉安卫校成立了党支部,隶属吉安专区人民医院党委管辖)、7个直属党支部。
1980年吉安农校成立了党委。
1986年吉安一中成立了党总支,1987年白鹭洲中学成立了党总支。
吉安地区各成人大专、中专学校,地、市技工学校也于学校创办后分别成立了党组织,其中吉安地区职工大学、中共吉安地委党校和吉安地区教育学院均先后成立了党委,其他学校也先后成立了党总支或党支部(详见有关学校介绍)。
吉安市区小学于1956年联合成立了党支部,刘思桂兼任支部书记,后由张定国、李佩继任书记。1964年,分三个片(古南、文山、阳明)成立了三个支部,直属市委组织部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区各小学均先后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多数是由小学校长兼任。
市郊区中小学分别以中学或乡教办(原辅导区)成立了党支部,隶属于乡(原称公社)党委领导。
为了加强对市教育系统党组织的统一领导,经中共吉安市委批准,1955年3月成立了中共市文教党组;1981年10月,成立了中共市教育局党组;1985年2月,召开了教育系统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吉安市教育局委员会,管辖市区中小学和局属单位党组织;1990年4月,开办了中共吉安市教育局业余党校(设市教师进修学校内);1991年1月,召开了第二届党代会,改选了党委成员,并相继成立了局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详见第十章吉安市教育行政机构沿革及历任领导干部一览表)。
至1992年,市教育系统共有党委1个,总支2个、市区中、小学支部21个,局属支部3个,共计党员363名;郊区党支部12个,归属乡党委领导,共计党员115名;地区大专、中专、地市技工学校和其他成人学校有党委7个、总支3个、支部14个(不含党委,总支下设的支部),共计党员800余名,分别归属地、市委及有关主管部门党委领导。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学校党的基层组织的职能是: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组织,其职能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校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以主要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在尚未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组织负责领导本校全面工作。
吉安市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后,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各方面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了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得以贯彻执行,保证了上级党对教育部门的指示得以实施;加强了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了对学校共青团、教育工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领导。
民主党派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在抗日战争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都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
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在宪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上平等的地位。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重大问题的协商决定,同共产党亲密合作又实行互相监督。
1992年在全市学校中有5个民主党派组织。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
1951年10月14日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吉安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程作谋。共有农工党员30余名,其中教育界有5名。1953年12月6日,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吉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仍是程作谋,共有农工党员29名,其中教育界13名。在教育系统中有2个支部:小学支部、中学支部。1992年农工市委主任委员刘顶华,共有农工党员144名,其中教育界有43名。在教育系统中有3个支部:小学支部、一中支部、吉安师专支部。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1952年12月28日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吉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姚博,共有盟员49名,其中教育界42名。1992年民盟市委主任委员郑绎,共有盟员154名,其中教育界118名。在教育系统中有9个支部:吉安师专支部、江西吉安教育学院支部、吉安师范支部、吉安农校支部、吉安一中支部、吉安二中支部、吉安三中支部、吉安四中支部、白鹭洲中学支部。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1954年8月16日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吉安市委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树华,共有民革党员31名,其中教育界9名。1992年民革市委主任委员肖德庆,共有民革党员90名。其中教育界28名,在教育系统中有2个支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1986年6月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西省吉安市直属吉安支部,支部主任周世玉,共有民进会员17名,全部是教育界的。1992年1月11日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吉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周世玉,共有民进会员53名,其中教育界50名。在教育系统中有9个支部:吉安一中、白鹭洲中学联合支部、吉安三中支部、吉安五中支部、吉安师范支部、阳明路小学支部、北门街小学支部、仁山坪小学支部、地区教研室支部。
九三学社(简称九三)
1986年12月21日成立九三学社吉安市支社,主任委员李争光,共有社员27名,其中教育界12名。1990年4月15日成立九三学社吉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喜忠,共有社员40人,其中教育界13名。1992年九三市委主任委员仍是刘喜忠,共有社员45名,其中教育界15名,在教育系统中只有吉安师专支社。
吉安市学校中的民主党派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参政议政、协商监督、协调关系、自我教育、调动其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为祖国建设和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1986年教育界的几位省政协委员会(系民主党派成员)联名在省政协全委会上作了《兴建吉安地方铁路是振兴吉安经济的关键》的专题发言,建议修建向吉铁路(向塘~吉安)。此建议得到与会委员们的赞同,得到铁道部的积极支持,对兴建向吉铁路起了促进作用。随后国家决定兴建京九铁路(从北京经九江到九龙),向吉铁路便成了京九线中的一段。又如各民主党派组织成员办校办班、到郊区农村学校举行公开教学或讲座、对教育工作献计献策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吉安市的教育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节 群众组织
教育工会
1930年10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克吉安城,在吉安赤色总工会领导下成立了赤色教员工会,11月18日,红军撤出吉安城,赤色教员工会停止活动。
1950年3月,中共吉安市委派梁必善、刘文战组成市文教工会筹委会。1951年3月召开全市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市文教工会,梁必善任主席。市立四小、五小、六小、南州小学、庐陵小学、真源小学、庐陵中学、朝宗中学、吉安电影院、兴新剧院、人民教育馆相继成立基层工会,会员占全体教职工的60%。1952年下半年召开全市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贯彻省教育工会首届代表大会精神,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市文教工会改称市教育工会;大会选举新一届委员会,梁必善继任主席,阮乐华任副主席兼专职干部。1953年召开全市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梁必善继任主席,大会决定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会活动。“文革”期间,工会停止活动。1978年至1979年,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先后提出恢复工会工作的意见,各校基层工会陆续恢复活动。1982年9月,中共吉安市委任命廖盛源为市教育工会副主席,主持全面工作。中共吉安市委组织部、中共吉安市教育局党组分别任命中、小学基层工会主席,组建中、小学基层工会33个,工会小组192个,发展新会员58名,为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错误开除工会会籍的教师恢复会籍,全市共有会员达1852名。1984年9月20日,召开全市第四届第一次教工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提案审查报告》、《吉安市教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关于开展“为人师表”,争当文明教师活动倡议书》。大会选举产生工会委员11人,廖盛源当选为主席。1985年5月27日,召开全市第四届第二次教工代表大会,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学习、贯彻全国总工会《关于整顿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和《基层工会工作暂行条例》,检查四届一次教工代表大会提案落实情况。1986年8月9日,成立中共市教育工会支部,廖盛源任支部书记。12月廖盛源代表市教育工会出席省教育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省教育工会委员;1987年4月26日至5月2日,出席全国教育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教育工会委员。1990年9月13日,中共吉安市教育局委员会任命曹贵根为市教育工会副主席,晏艳琴为妇女委员会主任。同年12月14日召开全市第五届教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13名委员,廖盛源当选为主席,曹贵根为副主席,晏艳琴、龙炳煌、王和本分别任女职工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2年市教育工会下辖35个基础工会,有会员3164名,占全市教育系统教职工总数的90%。
市教育工会在中共吉安市委、市政府和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党委的领导下,发挥工会组织的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积极协助市教育局开展各种活动,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帮助教职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振兴吉安市的教育事业,为培养造就“四有”新人,作出了有益的贡献。50年代,动员广大教职工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三大改造”、思想改造等政治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学方面,开展扫盲运动,组织教师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开展教育革命、召开全市小学教师经验交流会,举行教学专题讲座、举办自制教具展览,取得了良好效果。60年代组织教工学习雷锋,鼓励和支持130名小学教师参加中师语文、数学函授学习,资助学员购买学习资料。吉安一中工会创办教工托幼班,吉安高中工会开办教工无人售货小卖部,各校工会成立互助会,帮助教工解决困难。组织教工篮球、足球、体操代表队,参加市职工运动会和业余比赛,举办周末舞会、节假日联欢活动,丰富教工生活。80年代,组织教工学习张海迪、蒋筑英、罗健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创文明学校、文明楼院、“五好”家庭、“五比五赛”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等活动;“五一”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分别举办篮球、排球、门球、毽球、健身舞、木兰拳、故事会、讲演、棋类、书画比赛;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举办粉笔字、钢笔字、优质课、示范课比赛;暑期组织教师去外地参观、旅游;分期分批组织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工会工作积极分子赴井冈山、庐山、北戴河休养。1983年,一中工会主席邓铁鹏被评为全国工会工作积极分子,河东中学教师汪小萍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并出席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代表大会、全国总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十大”主席团成员。
1987年、1990年、1992年市教育工会获江西省先进教育工会荣誉称号。
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列主义从各种渠道传入吉安。省立七师一批先进青年在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1924年2月,在省立七师首先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吉安临时支部,负责人宋大勋,有团员8人。同年5月,正式成立团吉安特别支部,书记宋大勋;1925年由郭化非继任书记。有团员47人,设9个团小组,其中县城有6个小组、39名团员(七师、七师附小及阳明中学均设有小组)。1925年1月,根据团“三大”的决定,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3月,成立团吉安地委,书记张世瞻。下设7个支部,其中学生支部4个、工人支部1个、农村支部2个,有团员56人。后因一批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团员减至36人。1927年7月,团吉安地委改为吉安县委。1927年,吉安发生“八·六”事变后,团组织遭破坏,被迫停止活动。1938年8月,“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江西总队部”由南昌迁吉安,先后在吉安乡村师范学校、扶园中学等学校发展民先队员200多人,并组织“七七”读书会,吸收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等抗日书刊,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少学生寻找党、团组织,要求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建国后,随着中共吉安市委的建立,10月下旬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吉安市工作委员会,书记郁志芳。1954年7月,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吉安市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团市委,陈亭生任首届团市委书记。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至1992年,先后召开了11届代表大会。
1954年12月,召开了市各界青年代表大会,通过了《吉安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吉安市民主青年联合会,首任主席萧应锦。至1992年,先后召开了4届代表大会。
建国后,吉安市最早成立基层团组织的学校有:省立吉安联师(后改吉安师范)、省立吉安农校,省立吉安一中(今白鹭洲中学)、省立吉安二中(今吉安一中)、吉安县立中学(今吉安二中)均于解放初先后成立了团支部(后陆续成立了团总支),配备了兼职团干部;1955年后均成立了团委,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团干部。省立吉安师范首任团委书记由党支部书记刘光汉兼任;省立吉安农校首任团委书记由李新民专任;吉安高中首任团委书记由李佩专任;吉安一中首任团委书记由党支部书记帅玉湖兼任;吉安二中首任团委书记由杨章楠专任。市区其他中学于学校创办后也先后成立了团总支或团委,并配备了兼职或专职团干部。
市区小学于解放初成立了小学团支部。后来市文山一、二、四小和古南一小分别成立了团支部;随后其他小学也先后成立了团支部,直属团市委领导。
郊区中小学团组织由乡(曾一度称人民公社)团委领导。中学以学校为单位先后成立了团总支或团委,并配备了兼职或专职团干部;小学以乡教办(原称辅导区)成立了团总支;规模较大、团员较多的中心小学也单独成立了团支部,并配备了兼职团干部。
1958年,中共吉安地委创办的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均同时成立了团总支。1960年,井冈山大学成立了团委,首任团委书记由郭长喜同志(工学院党支部书记)兼任;井冈山大学所属各学院也相继成立了团委,并配备了专职团委书记。1979年4月,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分院成立了团委(和井冈山师范团委合并组成),首任团委书记李建一。1980年,江西医学院吉安分院成立了团委(与井冈山卫校合并组成)。地区其他成人大专、中专学校,地、市技工学校和其他成人学校也于学校创办后先后成立了团组织,并配备了兼职或专职团干部。
1992年市区中小学共有团委11个、总支6个、团支部200多个,共计团员3914人(其中教工团员780人);郊区中小学共建团委4个、团总支3个、团支部12个,团员961人;地区大专、中专学校(包括地、市成人学校和技工学校),共建团委6个,团总支15个、团支部10个(不含团委、总支下设的支部),共计团员2000余人。
学校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协助学校行政做好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团员起模范作用,带动青年教职工和学生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协助党组织和学校行政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工作;受共产党的委托,领导少年先锋队。
建国以后,吉安市各级各类学校团的基层组织自成立以后,加强了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了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根据团组织的特点,组织了各种有益的团队活动,如请老红军作革命传统教育的报告;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开展各种知识竞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团员和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
妇女联合会
1950年5月成立吉安市民主妇女联合会,1954年4月召开吉安市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1990年6月26日成立吉安市教育系统妇女联合会(简称市教妇联),主任:晏艳琴。市教妇联受市妇联、市教育局党委双重领导。宗旨是: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团结广大妇女,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总的任务是:
(一)团结、动员妇女投身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全面提高素质,促进妇女人才成长;
(三)代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有关妇女儿童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与实施,推动和检查优生、节育计划的贯彻实施,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四)为妇女儿童服务,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协调和推动社会各界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五)巩固和扩大各族各界妇女的大团结,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及华侨妇女的联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妇女的友好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到1992年止,市区中、小学、郊区中学都先后成立了妇女委员会,郊区小学以乡、镇为单位也成立了妇女委员会,各校女教职工都是会员(不包括女学生)。
市教育系统妇女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妇女特点的活动。对妇女进行了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四职(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教育;组织女教工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配合市妇联、市教育局抓计划生育和“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的建设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妇科普查;举行了五次妇女保健讲座;召开了各种座谈会;举行了各种竞赛活动和女教工工作成果展览。在省级各种竞赛中获一等奖2次、获二等奖3次、获三等奖1次。
少年先锋队
1949年10月13日青年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并通过了《中国少年儿童队章程草案》。决议指出:“中国少年儿童队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吸收9岁到15岁的少年儿童参加。这个组织是在学习和各种集体活动中,团结和教育少年儿童,培养他们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新中国的优秀儿女。”此后,市里积极开展建队工作,各中小学先后成立了少年儿童队(简称少年队)组织。各校设大队部,大队部设大队辅导员1人(由教师担任),设正副大队长和若干大队委员。大队下面以班为单位设中队,中队设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担任),设正副中队长和若干中队委员。中队下设小队,设小队长一人。农村小学按乡设总辅导员,一般由乡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兼任。总辅导员、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由团市委聘请。正副大队长、大队委、正副中队长、中队委、小队长均由队员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
1953年8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的任务是: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努力学习,锻炼身体,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少先队活动初为每周一次,自1981年起改为间周一次。队的活动丰富多彩,有进行队教育和配合形势教育的主题队会,也有文娱体育活动。五十年代,团市委曾数次利用暑期组织市里部分少先队(少年队)干部在市立二小、市立四小举办暑期儿童乐园和夏令营。此后有的学校也曾举办夏令营活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小五年计划”的活动,捡废铁、种向日葵、种蓖麻支援国家建设。1960年开展了向少年英雄刘文学学习的活动,学习刘文学热爱集体的精神。1963年3月开始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活动,在广大少先队员中出现了学雷锋创三好,争做好人好事的喜人局面。“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停止活动。1968年成立红小兵组织。1978年10月撤销红小兵组织名称,重新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名称。1981年8月共青团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决议》,要求做到在一年级即把全体适龄儿童组织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自此加入少先队的
年龄改为7岁到14岁。1983年吉师附小少先队“寻找家乡名人足迹”活动评为全国最佳小队活动。1984年吉师附小少先队获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奖。1988年全市少先队开展了“做振兴鹭洲小星星”的活动,教育少年儿童为振兴江西、振兴家乡而认真学习,刻苦锻炼,把自己培养成21世纪家乡腾飞的希望之星,成为具有新型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大业的继承者。1989年少先队开展学习英雄少年赖宁的活动,学习赖宁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奋不顾身扑灭森林大火的精神,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精神。1989年新村小学少先队评为“省优秀阵地大队”。1990年新村小学少先队被团中央命名为“红旗大队”。1991年团中央授予阳明路小学少先队、吉师附小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同年,新村小学获“全国学赖宁先进基层单位”。1991年吉安市被评为“全国学赖宁先进单位”。
1992年全市有少先队大队96个,中队590个,少先队员25888人(其中:中学4537人),校外辅导员45人。
学生会
民国时期,吉安城区各中学有学生自治会,由各班推选的学生代表选举产生,在学校管辖下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学习、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其下属的膳食委员会负责审查学生食堂的伙食收支情况,并安排学生每日监厨、监督菜蔬采买等工作。当国内革命运动高涨时期,学生会中的进步力量在学校学生中起着支配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吉安七师学生首先响应,5月16日联合各校向北京学生发出声援电,并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聚众讲演。不久,成立“吉州学生联合会”,协调各校工作并负全面领导责任;9月4日,全城罢课,1000多学生上街游行,高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卖国政府!”的口号;并组织“仇货检察队”,查封和焚毁了大批日货。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省立七师和省立六中一批青年学生,由民主青年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七师也就成了向城内各校和邻近各县传播马列主义的中心。1930年(民国19年),国民党中央公布《学生团体组织原则》,规定学生自治会应“本三民主义精神,作成在学校内之自治活动,并促进其智育、德育、体育、群育之发展。”从此,国民党政府在学校中便日益加紧了对学生自治会的控制。
解放后,各校都设学生会,他是在校学生的群众组织,凡在校学生均为这个学校的学生会会员。各校的学生委员会由学生代表大会或学生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一年。全校学生代表大会或学生大会一年举行一次,审查和决定学生会的工作。
各校学生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负责日常工作。下设学习、宣传、文艺、生活、体育、劳动等部。学生会的任务是:在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的帮助下,以“三好”(即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为目标,以学习为中心,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文体、公益劳动等活动,引导广大同学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学好文化知识,增进身心健康;关心同学的切身利益,经常反映同学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团结,帮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环境。学生会下辖各班班委会,班委会设正副班长各一人,下设学习、文娱、体育、劳动、生活委员各一人,在班主任指导下开展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会被取消,代之以“红卫兵”组织,后于1978年8月19日撤销该组织。此后,各校先后恢复了学生会。
建国后,吉安市各学校的学生会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生遵守学生守则,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组织学生参加政治活动,领导班委会开展课余文娱体育活动,活跃学校生活,动员和组织同学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教育学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立县教育会。该会负责管理原学务总会的学款。设正副会长各一人,三年为一任,由会员推选。宣统三年(1911),另设管理学款处管理学款,教育会专研究教育。后为节省开支,统一事权,学款又归该会保管,至民国14年(1925)学款移交教育局接管,民国15年秋该会无形取消。
1980年5月12日成立吉安市教育学会,会址设在教研室,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第一任会长贺浩明,副会长邹嘉洋、彭绍康。
1980年9月14日成立吉安市数理化学会,该会是数理化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吉安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团结全市广大数理化研究人员、教学专业人员和教育行政工作人员开展数理化的研究活动和普及活动,为不断提高吉安市的数理化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贡献。其任务是:总结建国以来数理化研究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数理化的教学规律;积极开展学会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参与学术课题的探讨和研究活动;开展对数理化教学工作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普及数理化科技知识,积极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努力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该学会设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罗昌坚,副理事长陈介仁、郭凤秀、刘家驹。下设数学小组、物理小组、化学小组。
1981年4月成立数学学会,会址设在市教研室,首任理事长郭凤秀;成立物理学会,会址在吉安六中,理事长刘家驹;成立化学学会,会址在市教研室,第一任理事长陈介仁。
1983年4月成立外语学会,会址设在市教研室,现任理事长钟邦清。
1985年12月成立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熊祥霖。
退(离)休教师协会
根据国家教委转发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做好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几点建议》的精神,1988年成立“吉安市退(离)休教师协会”(简称退教协),会址设在吉安市教育工会。该组织挂靠在教育工会的名下,由教育工会负责,是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及事业单位退(离)休教师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退教协的宗旨是贯彻落实党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方针。其主要任务是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靠退(离)休教师中的骨干力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代表和维护退(离)休教师合法权益,关心他们生活和疾苦,推动全社会尊师重老,为退(离)休教师办实事;组织退(离)休教师开展学习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组织退(离)休教师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特别是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该会第一任名誉会长王哲量,会长彭远澜、副会长廖盛源、郭石山。该会成立以后,市区中小学、郊区各乡镇先后成立了吉安市退(离)休教师协会分会,建立了退(离)休教师活动室,开展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行门球比赛、自行车慢行比赛、棋类比赛、扑克比赛、参观学习、旅游等。还为高龄教师举行了祝寿会。退教协的活动经费:一是由地方财政按政策规定拨给;一是由各中小学及各乡教办资助。1992年全市退教协会员有469人。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