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2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分类号: G526
页数: 5
页码: 165-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管理机构、教育督导室、教学研究室、电教仪器站、勤工俭学办公室的成立等。
关键词: 吉安市 教育督导室 教学研究室

内容

唐贞观年间,县设长史管理儒学,大兴科举。
  南宋、元、明时期,庐陵县均置教谕,掌管学政。
  清朝废科举之前,县衙置教谕、训导掌管学政。康熙三年(1664),裁减训导,只设教谕。康熙二十一年又设训导,同掌学政。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明令停止科举,遍设小学堂,原儒学官一律奉诏裁撤,改设劝学所管理全境学务。劝学所设总董一人,庐陵县划分为八学区,每区由总董遴选本区品行端正,热心教育的士绅充任劝学员,负责推行区内学务。
  1912年(民国元年)2月,撤劝学所,县署设学务课,1913年称三科,管理全县教育。1914年改设教育公所。1916年复设劝学所。1925年改为教育局,内设董事会。1932年改设县督学,辅佐县长办理教育行政事务。1935年又复设第三科主管教育。1940年又改为教育科。
  1949年7月吉安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内设教育科,主管教育工作。1952年9月改为文教科,1956年10月改文教局,1957年4月与卫生局合并为文教卫生局。1958年7月文教、卫生分开,恢复文教局。
  1968年3月,成立吉安市革命委员会,教育工作由其下属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教卫组管理。1973年2月复设教育局,一直延续至今。
  市教育局的任务为:贯彻执行教育方针,编制教育计划审定教育经费,任用教育人员。视察、指导和考核所属部门和学校工作、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吉安市教育局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具体政策、行政法规,并结合吉安市的实际情况,拟订实施办法组织实施。
  二、制订市教育事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工作。
  四、负责教职工的正常调动、干部考核、人事劳动工资等方面的工作。
  五、负责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和基建、修缮工作。
  六、负责各类学校教学仪器的配备和管理工作。
  七、负责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的招生工作。
  八、负责全市教育事业的统计工作。
  九、管理普通教育的下列工作:
  1、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规划,积极办好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中学。
  2、制订普及初等教育规划,努力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
  3、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规划,并组织实施。
  4、负责中学教育(包括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的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
  5、根据全国统编和省统编普通教育的教材或选择几种有特色的实验教材,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
  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
  6、负责师资业务培训、考核工作。
  十、负责业余教育的下列工作:
  1、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承办高等学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的招生考试和自学考试工作。
  2、配合有关部门,组织职工“双补”(补文化、补技术)教育。负责组织职工文化补课考试和发证工作。
  3、负责制订扫盲规划和检查、验收扫盲工作。
  4、管理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的业余教育。
  十一、办好教师进修学校。
  十二、负责领导和检查各类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
  十三、组织和检查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
  十四、负责教育系统的计划生育工作。
  十五、负责教育系统的保卫工作。
  市教育局经过逐步调整、充实,组建了局内的工作机构,并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组建了督导室、教研室、电教仪器站、勤工俭学办公室等下属工作机构。
  1985年,组建中共市教育局党委。
  1992年市教育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4人。下设秘书、人事、教育、财务等四科。
  教育督导室
  市教育督导室于1988年开始筹建,1989年6月正式成立。它是吉安市人民政府在市教育局内设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履行教育方面的行政督导职能,监督国家有关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并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督导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规性文件,依照上级或同级政府的指示,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评估、指导。
  1992年督导室有工作人员3人,其中主任1人。
  教学研究室
  市教研室始建于1955年下半年,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根据《江西省各级教学研究室工作条例》的规定:全省建立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教学研究网络。省、地、县教研室独立建制,配备专职教研员。乡(镇)以中心小学为依托,主要通过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条例》还规定:各级教研室的工作,在面向全体学校的同时,应有所侧重。市教研室以小学为主,兼顾初中。地区教研室以中学为主,兼顾小学。1992年市教研室共有工作人员17人,其中,正、副主任各1人,教研员分小学组和中学组,中学组5人,小学组7人。市教研室于1986年获省先进教研室称号。中学化学教研员陈永忠于1991年、1992年先后在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高中化学同步导学与智能训练》、《初中化学复习分册》、《高中化学复习分册》。
  电教仪器站
  电教仪器站始建于1985年5月,主要任务是按省教委制定的标准装备市属各级各类学校的仪器、电化教育器材,督促、指导学校建立管理制度,使学校实验室、电教室的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各校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搞好实验和电化教育、教学。
  1991年1月,建立卫星教育电视接收站1个,主要收转中国教育电视一、二套节目,设放像点28个,播放中小学教育教学录相片,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中小学学生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录像片、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育系统党员电化教育录像片等。教育电视播放网络已覆盖全市中小学,
  电视卫星地面站工作人员除管理机房外,还担负着教育新闻和资料的摄编工作。
  1992年,电教仪器站共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正、副站长各1人。
  勤工俭学办公室
  建国后,市各级各类学校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1978年以后,勤工俭学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校办厂、场不仅成为学生的劳动基地,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改善了办学条件。为了统筹安排、协调和组织全市校办工厂的产、供、销,为勤工俭学服务,1984年12月成立市校办工业公司。1985年5月改名为吉安市勤工俭学办公室。其主要任务是:对市属校办工厂、农场等进行管理和扶持,以保证勤工俭学的稳定发展。
  1992年,勤工俭学办公室共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主任1人。
  吉安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1977~1983年,市招生工作由临时机构办理。1984年正式成立“吉安市人民政府招生办公室”。1984年6月成立“吉安市招生考试委员会″,由一名副市长兼任主任委员,同时将原吉安市人民政府招生办公室改称吉安市招
  生考试办公室,为吉安市招生考试委员会的下属常设机构,办公室同时隶属市教育局。1992年办公室在编人员5人,其中正副主任各1人。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普通高校(含大专、中专)成人高校(含成人中专)的招生考试工作,并承担吉安地区“教育考试基地″工作,组织全区的研究生、成人教育招生考试,以及自学考试工作。初中、高中及小中专(招考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工作,原亦由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办理,1989年下半年起由新组建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及其下属办公室(简称中招办)办理。中招办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主任1人。高招办于1987年、1991年获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省教委授予的自学考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88年、1989年、1990年分别获省招生考试委员会、省教委授予的高招考务工作、高招宣传工作、高招考纪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乡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乡教办)
  乡教办既是乡人民政府管理本乡教育的办事机构,又是市教育局的派出机构,受双重领导,以乡领导为主。自1987年起市各乡均设置乡教办,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设主任1人,主管全面工作,干事2人,负责教学、财务、计划、统计、基建、出纳、人事、档案等工作。
  附:吉安市教学设备厂
  1983年下半年由市教育局主办。市政府批准为市属教育事业单位,政治、经济待遇与市属完全中学同等,厂级书记、厂长(含副厂长)由中共吉安市委任免。中层干部由教育局党委任免。厂部设办公室、财务科、生产技术科、供销科。全厂干部编制14人,全民所有制工人170多人,还有长期合同制工人和临时工,共约200余人。厂址设原立新小学内(今市技工学校)。
  该厂的办厂宗旨:一是生产教学设备仪器,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二是逐步解决教育系统的编余人员,解决教工子女的就业问题。为了实现上述宗旨,教育局先后拨款10多万元(除工资外),用于改建厂房、生产投资和生活设施等方面。先后组建了木工、机械加工、汽车配件、37键电子琴、化学试剂、箱包和缝纫等车间。
  1987年5月,市政府决定撤销该厂,全厂职工由市教育局逐步安排。干部仍调回市区中小学安排工作;工人则在郊区中小学就近安排工作。该厂直至1988年7月全部完成结束工作,市政府决定原厂址由市劳动局改办市技工学校。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电教仪器站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