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成人初等、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成人初等、中等教育
分类号: G723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1919(民国8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成人初等、中等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吉安市 成人教育 初等、中等教育

内容

1919年(民国8年)“五四”运动以后,吉安各中小学皆附设义务夜校,招收失学儿童入学,亦有青壮年参加。1923年秋,县内城镇设立义务小学。1925年,县城各机关、团体、学校设立平民学校,招收失学劳动青年及贫苦无力求学之子女,授以国语、珠算等科。1929年设立民众学校。凡12岁以上,50岁以下的贫苦无力求学者均可入学,授以简易的知识技能,课程为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等,并酌情设农业或工商业等学科,4个月毕业。在学习期间所需书籍文具概由学校供给。
  1932年设立县民众教育馆。嗣后在城镇创办中山民众学校5所,业余国民学校86所(包括乡村),计有初小班学员2224人(妇女580人);高小班学员178人(妇女61人),毕业157人。1937年8月,县商会创办商业夜校1所,招收县城学徒、店员,分初小、高小两班,均为一年毕业。课程设国语、商业常识、商业簿记、英语、珠算、笔算等科。1938年,设立中山民校7所,初小9个班,学生427人,高小一个班,学生35人,在校教职工17人(教师多数由小学教师兼任)。
  1944年10月,吉安县商会附设育才商业补习学校,以培植商业人才及辅助商界青年进修为宗旨,招收高中、初中各一班,每班50名,6个月修业,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考试科目有国文、算术、常识三科。校址设吉安县商会(今吉安市中医院内)。校长朱志懋。
  1948年,全县各中心国民学校均设民教部;并由一名教师兼文化股主任,负责平民和农民的识字教育。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吉安地下党团组织也组织了工人夜校,一面进行识字教育,一面进行革命斗争的宣传教育。
  建国后,从1949~1966年,市政府大力加强了成人初等教育和成人中等教育,先后创办了市职工业余学校和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各系统也相继创办了职工学校、红专学校,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教育处于停顿状态。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业余教育又得到积极恢复和发展,各系统陆续开办了一批职工业余学校、职工夜校和各种学习班。1982年6月,市政府恢复了吉安市职工教育委员会。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8月,市政府对职工进行了一次初中普测,参考单位128个(其中地区单位45个,市属单位83个)。参考人数5939人(其中地区单位2218人,市属单位3721人)。考试后3科及格人数1543人,占参考人数24.3%;不及格人数4396人,占参考人数75.7%。普测后,对不及格的职工进行了文化补课工作。
  1992年,全市参加学习的职工达2016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8%左右。
  吉安市职工业余学校
  1949年11月,由市政府开办,校舍始设市立第四小学内。并由四小校长王佳忠负责校务,四小教师兼课。分设8个班(初小7个,高小1个),学员400人左右。
  1953年下半年,镇政府(市改镇)正式任命王佳忠任镇职工业余学校校长;学校行政转归镇总工会领导,校址设现永叔粮站内。学校开设了小学班21个,初中班3个(其中职工班21个、市民班3个)共计学员2503人(其中工人2010人,占学员人数的84%;其它学员493人,占学员人数的16%)。重点招收本市各系统职工和市民(也有少量干部),按程度编班,利用晚上学习职工文化课本。教学人员除两名专职教师外,其他均系兼职教师。1957年下半年与吉安地专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合并,改称吉安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吉安地专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
  1951年9月成立,先后由地委宣传部和专署文教科负责管理,历届校长由专员兼任;郭岸、陈作南先后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学校每年均设有小学及初中班,主要招收地、市及吉安县驻市机关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按不同文化程度编班,利用晚上进行教学。1954~1957年又分早、晚班上课。1957年下半年与市职工业余学校合并,改称吉安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吉安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1957年下半年,由市职工业余学校与地专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合并而成,归市政府管辖,校址设江家旧宅(今仁山坪文化局宿舍)。校长陈作南兼中共党支部书记(与市初级中学联合成立支部)、副校长王佳忠。有教学人员20多人,兼课教师40多人,教学班32个,学员1500多人,都是来自地、市、县的干部、职工。学校按程度编班,以小学为主,也有少量初中班、高中班。1960年3月,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干部职工业余学校。至1968年,先后有近万人在该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毕业证或结业证。学校曾被评为省业余教育先进单位。“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处于停顿状态,直至1968年10月,大批教师下放,学校也随之撤销。
  吉安市商业职工业余中学
  1958年,由市商业局创办。不久又改名为市商业红专学校,校部设在市商业局内。校长由商业局长兼任,王佳忠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教职工9人,兼职教师10多人。下设饮食、百货、副食品等7所分校。开设初中班6个,共计学员500多人。学校曾被评为省先进办学单位,出席过省文教“群英会”,直至“文化大革命”停办。
  吉安市粮食红专学校、职工学校
  1959年,市粮食局创办了粮食红专学校,校址设盐桥西侧。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主任由中共粮食局总支书记兼任,委员由局工会、共青团等部门负责人兼任。每年招收一批本系统具有初小程度的职工参加学习。先后设有扫盲班、小学班、初中班。教材采用职工业余学校课本,并结合本系统业务自编讲义,以语文、数学两科为主,配合各种政治运动辅以必要的政治教育,结合业务辅以适当的业务知识。坚持“做什么学什么,边讲边示范,边学边做”的原则,做到课堂讲理论,车间现场练兵。先后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有用人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办。1981年4月,市粮食局成立了市粮食职工学校。校址设在井冈山大道粮站楼上,校长曾惠保,专职教师3名,并根据教学需要,聘任兼职教师数名。1981年开设初中班1个,学员40人,学习时间一年;1982年开设初中班1个,学员21人,学习时间一年;1983年开设初中班2个,学员46人,学习时间半年。至1985年,91%的学员取得了初中文化合格证。1986年又开设了一个高中补习班,学员12人,学习时间3个月,经考试全部取得高中合格证。
  吉安市职工学校
  1980年上半年,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复办吉安市职工业余学校,行政仍归市总工会领导,王佳忠继任校长。1993年由罗银球任校长,副校长廖玉蓉。开始复办时,只开设了4个小学班,校址暂设市习溪桥小学,先后借用习溪桥小学、阳明路小学的教室上课。为了解决校舍问题,1983年市委常委决定由市政府拨款3万元作为校舍补偿费,另由市总工会筹集资金兴建市工人文化宫。1984年底,市职工业余学校搬入文化宫作为正式校址。后经省总工会批准为中等职工学校,命名为吉安市职工学校。1985~1992年,每年设有20个教学班,以中、小学为主,在校学生500多人。1980~1992年,共有5000多人分别达到小学、中学毕业水平。
  该校1982年评为省职工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989年评为全省职工教育优秀培训单位;1989年评为全国工会职工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吉安市第二工业局职工学校
  1984年7月,市第二工业局成立了职工教育领导小组,并相应成立了市二轻职工学校,校长陈名兴,副校长张水吉,校址设在阳明路小学。1987年上半年,开设初中班4个,高中班1个,学员近200人。1987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市二轻局与市职工学校联合办学,正副校长分别由二轻职工学校和市职工学校领导担任,校务、师资、教学等均由市职校安排;二轻系统学员所需办学经费由二轻局职工教育经费中支拨。1987年下半年,二轻职工学校在原办班基础上又增设高小班2个。直至1989年下半年,市二轻职工学校搬入市文化宫,与市职工学校合并办校。
  此外,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地、市各系统,特别是一些较大的企业也先后举办过职工业余学校、职工夜校或文化补习班,为提高地、市干部、职工的中等文化程度起了积极作用。
  1990年,市教育局制发了《吉安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为地、市社会办学创造了条件。经地、市教育局批准,先后成立了市吉州学校、市中华业余职校、市前进学校、市开明学校、市中山业余学校、市高考补习学校、市赣中科技进修大学、自学考试中心吉安师专辅导站、吉安地区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市外语辅导班等民办学校(班),并逐步纳入成人教育管理体系。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