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除文盲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扫除文盲教育
分类号: G722
页数: 3
页码: 141-143
摘要: 本文记述吉安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1992年的扫除文盲教育情况等。
关键词: 吉安市 扫盲工作 文盲教育

内容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庐陵县设立了宣讲所(县教育会内),宣讲员2人,分赴城乡巡回宣讲,劝学白话,启发民智。宣统二年(1910),在县城西街天姥宫内设简易识字学塾。入学者初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求学者,后改为专以年长者。每日授课2~3小时,毕业期限为1~3年,教师由小学教师兼任。学生应用书籍、物品由塾中供给,学塾经费由县学款支给。民国元年停办。
  1943年,吉安县政府订定五项办法,责令民众入学。据统计:当时全县已有扫盲巡回施教员280名。扫盲识字班结业后,除发给识字证以外,并立即组织保甲读书会继续施教,其成绩不及格者留级重读,依法征收文盲捐。在民国时期,虽然进行了一些扫盲工作,但收效甚微,直到解放前夕,吉安城乡仍然是文盲成群。
  建国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的扫盲工作。从1950年开始,扫盲工作主要是通过工人夜校、临时冬学班和市职工业余学校扫盲班进行扫盲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政治教育为辅,坚持自愿、自学的原则,收到了一定效果。1950年,民众教育馆改名人民教育馆,并先后在市区开办了5期工人夜校,参加学习的学员达400人左右;又在中山场张仙庙内开办识字班、缝纫组。
  1951年,市政府成立了市职工教育委员会,加强了对职工教育的管理。
  1952年8月,市教育科选派小学教师赴南昌参加省速成识字法师资训练班,学习祁建华识字法,并在市搬运工会、锯木厂培训群众教师109名;各行业开办了25个速成识字班,学员达1103名;同年12月,码头分会创办了职工学校,下设5个分校,上半年学员1143人,下半年学员1436人。
  为了加强对扫盲工作的统一领导,市政府于1952年12月成立了吉安市扫盲委员会。自此,扫盲工作开始纳入有组织领导、有计划措施、有专人管理的轨道,因而脱盲人数大增,扫盲成果显著。为了推动扫盲工作,镇政府于1953年3月举行了向文化进军誓师大会;同年10月召开了镇扫盲教师、学员评模授奖大会,评定了模范教师9人,模范学员28人。至1953年底,全市开办了扫盲班22个,学员734人,专职教师49人,义务教师178人。
  1954年以后,扫盲教育继续发展。1954年参加扫盲教育的人数达728人。1956年3月,市委制订了1956~1960年扫盲规划,成立了扫盲协会筹委会,规定了学习时间,举行了万人向文化进军的广播大会和义务教育誓师大会。至1956年8月止,参加扫盲人数1240人(职工536人、居民704人),有537人脱盲。
  1958年3月,为了贯彻全省扫盲工作瑞金现场会精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制订了《关于在全市人民中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的方案》,采取“万人教、全民学”的方法,实现扫盲工作“大跃进”,要求一年实现无盲市,并书面申请验收。为了突击扫除文盲,市文教局编印了农民课本一、二、三册,共1565个字。经测验认识1500个字,而又是解放后脱盲的人,可发给识字证书。对于半文盲则进行突击生字,要求经过一、二个月学习基本脱盲。为了突击扫除郊区农民文盲(1957年12月河东、白塘、禾埠三个乡划归市管辖),实现无盲市,市“夏收夏种指挥部”于1958年7月又发出“关于在夏收夏种中继续进行扫盲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把扫盲工作作为夏收夏种工作队(全市5000人参加)的一项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任务,保证按时完成扫盲任务。要求对已脱盲的着重做好巩固工作。未脱盲的则利用生产空隙时间突击扫盲,实行分人分片包干,保证按时按人完成扫盲任务。由于浮夸风和形式主义的泛滥,使扫盲工作实效不甚显著,因而也未实现无盲市。
  1959年12月,市委批转市委宣传部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决战今冬明春,彻底完成扫盲任务,大力开展工农业余教育,为深入开展业余文化革命而斗争》的报告。全市迅速掀起了业余文化学习的高潮,全市兴办了红专学校3所,初等业余学校101所,参加学习人数达1万5千多人。
  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国务院关于整顿扫盲工作的指示,市委、市人民委员会要求:在市区,主要集中精力搞好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的正常教学;在郊区,除巩固脱盲成果外,应着重完成青少年的扫盲脱盲任务。据1962年12月市农民业余教育情况统计:吉安市郊区少年参加扫盲学习的91人,参加业余学习的224人;青年参加扫盲学习的58人(其中基层干部14人),参加业余学习的65人(其中基层干部20人);壮年参加业余学习的64人(其中基层干部43人)。另据1965年上半年统计:吉安市参加扫盲和业余学习的达2446人,比上一年增加了31.5%,坚持常年学习的也大有增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扫盲和业余教育完全停止,出现文盲回生的严重现象。
  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要求各地分别在三、五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了贯彻国务院指示精神,市政府采取了“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法,对全市文盲、半文盲,特别是对郊区农民文盲、半文盲进行突击,实行“长年办班、扎实识字”、“集中识字、突击脱盲”和“分片包干”、“包教包学”等办法,使青壮年文盲逐步脱盲。经过几年艰苦扎实的工作,至1984年,12~40岁非文盲率达88.8%;初等教育普及率为87%。经吉安行署组织工作组检查验收后,确认吉安市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市。
  为了巩固扫盲成果,堵住新文盲产生,市政府继续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日制小学普及率,对未脱盲的青壮年(重点在郊区),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识字、逐步脱盲。经过几年艰苦的工作,至1988年底,经省农村扫盲工作抽查小组的检查验收,确认郊区15~40岁人口中非文盲率为94.66%,11~15岁人口中的初等教育普及率为98.29%。并对1984年吉安行署检查吉安市扫盲工作的验收情况进行了核实,认为符合国务院标准,宣布予以承认。
  1990年是国际扫盲年。为了完成扫盲结尾工作,特别是新划四个乡(长塘、兴桥、樟山、天玉)的扫盲任务,市政府于1990年又发出有关通知,要求当年要扫除文盲852人,并落实到乡;对15~40周岁的在乡初、高中肄业或毕业生以及小学程度的青少年和脱盲学员,进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培训910人,并落实到乡。
  1990年12月,国家十个部(委)赴赣扫盲检查工作组到禾埠乡凤凰洲村检查扫盲工作,盛赞该村“从四岁的幼儿到成年农民都纳入了教育轨道,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和教育,以促进发展,经验是成功的”。
  1992年6月,市政府成立了吉安市农村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同时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扫除文盲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1、进一步提高对扫盲工作的认识,把扫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2、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3、建立统一的文盲、半文盲档案,抓好学习基地的建设;4、切实解决扫盲经费。
  据统计:1990~1992年,全市脱盲人数1732人;参加实用技术培训3256人。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