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分类号: G659.256
页数: 4
页码: 124-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吉安师范学校,吉安地区卫生学校 ,吉安农业学校,吉安专区文艺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吉安分校等情况。
关键词: 吉安市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

内容

吉安师范学校
  1949年9月,吉安专署将省立吉安女子师范学校、吉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省立吉安实用职业学校并入省立吉安师范学校,改名省立吉安联合师范学校,归属吉安专署领导,校址设今地区人民医院内。在校学生533人,设13个教学班,教职工43人。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了各级领导班子,成立了教育工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1952年实行了校长负责制,着重贯彻了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除继续开办中师、简师外,还增设了师训班和速成班。至1953年,有教学班级20个,学生992人,教职工101人。
  1953年1月,学校易名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由于学校规模迅速发展,原校舍已不敷使用,省、地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在东门正街沿江路8号兴建新校舍,1953年迁入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主要建筑面积19326平方米。
  1953~1957年,是吉师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1957年班级达到26个,比解放初增长1倍;学生增加到1011人,比解放初增长1倍。学校先后设有中师、幼师、中师函授部和教师轮训班。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学校除认真抓好教育、教学活动外,还多次组织师生外出学习观摩,积极推广普通话,组织各项课外活动。1956年,学校建立了中共支部。1958年,学校派代表出席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1958年后,学校虽受反右派斗争、大炼钢铁、大跃进等运动的影响,但学校规模仍能稳定在22个班,学生超千人。1959年又建立了农场、机械厂、化工厂与工艺厂,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1958年1月,学校划归吉安市领导。1963年9月,学校仍划归吉安行署管辖。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师范受到严重破坏,学校曾经停办,校舍被瓜分,80%的教师遭到迫害、下放,图书仪器损坏严重。1968年,学校改称井冈山师范学校;次年10月,开设井冈山地区教师轮训班。1970年改名井冈山专区教育学校,1970~1973年共招收工农兵学员1035人,培训1~2年后分配任小学教师。1973年7月又改名井冈山师范学校。1975年,经地区革委会批准,在泰和、吉安、永新、吉水、遂川等县开设井冈山师范学校分班,以后又改为分校。“文革”后,1976年学校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8年10月,省文教办批准该校为全省重点师范学校。1978年下半年,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井冈山师范的基础上成立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对外两校并存,对内一套班子,统一领导。1981年恢复江西省吉安师范校名。1981年,吉水、泰和、永新分校单独设校,改名为吉水、泰和、永新师范,直属地区教育局管辖。吉安县、遂川县分校于1982年停办。1976~1982年,各县分校共招生2706人,毕业2273人。
  1983年,两校分开办校,重新配备领导班子。1984年,成立中共吉安师范委员会,并调整了领导班子,筛选了大批教师,增强了教学力量。教学设备也不断增加和更新。先后建有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和电教室,总建筑面积27917平方米;添置了图书仪器,学校藏书6.5万册;兴建了师生宿舍和膳厅,修缮了校内主要通道,改善了师生生活条件。1992年全校有教职工126人,其中教师80人(其中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17人),18个教学班,学生786人,分设普师、幼师、艺术、民师四个专业。1983年,还设置了全区中师函授部和中师自学考试中心。
  该校从1950~1992年,先后培养了小学和幼儿教师11685人,轮训小学教师979人,这些教师已成为吉安地区初等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该校1983年以来,先后有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有7名获省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该校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了各种论文100多篇,其中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有43篇。有两位教师分别获全国二十五省、市自治区中师语文教学录相展播一等奖和全国中师青年教师论文比赛一等奖;有自行设计、安装的语音电教录相参加联合国展出。有两位教师多次在全国书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业绩载入《中国硬笔书法大辞典》及《中国硬笔书法家名人辞典》等辞书。有一位教师获全国中师电教课评比一等奖。有150多名学生曾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郭春根获全国中师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罗秀琴获全国中师学生童话征文一等奖。1991年学校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省读书活动先进单位”。
  吉安地区卫生学校
  创建于1959年9月,当年招收护士专业学生37名。校址初设吉安专区人民医院内,后迁到井冈山大学吉安医学院内,并由医学院代管。1960年2月,省卫生厅确认该校为全日制中等卫生学校。同年9月,招收保育护士专业新生40名(设医学院内)、医士专业新生80名(设吉安一中院内)。1961年初,在井冈山大道52号(今吉安地区人民医院北面),建成一栋三层楼共2761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校址随之迁入新校舍。
  1962年,由于井冈山大学医学院撤销,大批教师调入卫校,充实了师资队伍,教学经费和仪器设备逐年增加,校舍不断扩大,学生逐年增加。1959~1965年共招生535人(其中护士专业319人,医士专业216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校舍被破坏,财产损失严重。1966年9月,学校在安福县洋溪公社开办半农半医分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139名,毕业后不包分配,成为农村的“赤脚医生”(指经过培训而不脱离生产的农村医生)。1968年2月,学校更名井冈山卫校。同年冬,卫校大部分教师下放,学校并入地区卫生院,少数未下放的教职工编入卫生院,校舍被占用。1971年9月,卫校恢复办校,先后开设了公社医务人员短训班。因师资缺乏,陆续将原卫校部分教师和省、地下放的医学院教师或医务人员调入学校任教。1972年2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2年,先后设有护士、医士、助产士、妇幼医士、公卫医士、放射医士、西药士、中草药士、药剂士、检验士等专业,还举办过3~6个月的各类医务人员短训班。1977年,全国恢复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卫校随之恢复从统一考试中招生。1977年招生286人,1978年招生500人。由于校舍不足,便在遂川、泰和、莲花、永丰、永新、新干、地区二医院等七个医院分别设班,学校实行六个统一(招生、教学计划、教材、教学进度、考试、分配)的管理体制。除永丰的分班经吉安行署批准,改名吉安地区卫校永丰分校,继续办学至今外,其他分班均于1980~1983年先后停办。
  1978年8月,经省革委会批准,在井冈山卫校成立江西医学院井冈山分院(后改吉安分院),同时成立了党委,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体制,直至现在。该校从建校至1990年,共培养了中专生6332人(含职工中专班、自费生),农村“赤脚医生”227人,各种短训班、进修班学员559人。学校先后荣获全省卫生学校先进单位、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吉安地区农业学校
  1951年10月,吉安专署决定创建江西省高级农业学校(简称吉安高农),校址设在吉安市东门原“慈辉农场”(今地区柴油机厂)内。1954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12所重点农校之一,1956年改名江西省吉安农业学校。至1958年,共培养5届毕业生,计1000余人。现在绝大多数已成为地区农业战线上的骨干。
  1958年10月,由于该校校址改办井冈山大学,学校迁至吉安县横江公社老屋下村。1963年暑假,井冈山大学撤销,学校又迁回原校址。在此期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有一部分毕业生不包分配,在校学生不足60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农校遭受重大损失。当时校舍被占用,教职工被下放农村,仪器设备被瓜分,图书资料散失,学校停办。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地区在共大井冈山分校的基础上复办吉安地区农业学校,学校进入复兴阶段。1980~1987年在井冈山拿山沟边办校,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5年经省计委批准,在吉安市青原山兴建校舍。1987年开始搬迁到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1988年9月,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1980年,学校成立党委,下辖纪委、工会、团委、政教科;校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人保科、实习农场。至1992年,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职教师68人,有学生745人。根据吉安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开设农学、土地利用与管理、园艺、经济作物4个专业。近年来还试办了乡镇建筑与管理班(不包分配);受地区农牧渔业局委托,又增设簿记和化验检测2个专业的农业技工班。
  该校有18人被评为高级讲师。有一名被评为全国农业系统优秀教师称号;有一名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吉安专区文艺学校
  1959年秋,经吉安专署批准,成立了吉安专区文艺学校,校址设市井冈山纪念堂内,有教师10多人,学生120多人,分专科班、培训班2部,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县专业剧团。后因国家连遭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学校于1962年9月停办。
  江西省文艺学校吉安分校
  1974年5月,经省文化部门批准,开设了江西省文艺学校井冈山地区采茶班,设在市沿江路井冈山剧院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劳动2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学员,学制2年,教师5人,学生35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后来成了剧团的主要演员或领导;有的后来在文化部门和中小学音乐教学及幼儿教育岗位上成了骨干。
  为了发展艺术教育事业,1978年地区拨款8万元,在井冈山大会堂左侧,兴建了一座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班址随之迁至新楼。同年夏季,招收三年制采茶班40名;1981年夏,又招收四年制采茶班40名。1980年,有4人获省文化系统优秀教师称号。
  1985年,经省文化厅批准,将地区采茶班改为江西省文艺学校吉安分校,有专职教师23人。开办了第四届采茶班,学制四年,学生40名;首届群文音乐班,学制三年,学生16名;首届专业舞蹈班,学制五年,学生17名;第五届采茶班,学制三年,学生45名。1990年底,学校新建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975~1992年,先后招收了5届采茶班,2届群文、音乐班,2届专业舞蹈班,共培养文艺人员369人。办学多年来,在全省艺术中专文艺评比竞赛中多次获奖。1989年5月,第四届采茶班、首届群文音乐班在全省艺术中专毕业考核中,专业和文化成绩优秀,名列前茅。有两名教师的创作作品获省级创作、演出奖。有5人获省文化系统优秀教师称号;有1人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