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8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分类号: G528
页数: 13
页码: 124-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体育运动学校等情况。
关键词: 教育 普通中等专业 职业教育

内容

第一节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吉安师范学校
  1949年9月,吉安专署将省立吉安女子师范学校、吉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省立吉安实用职业学校并入省立吉安师范学校,改名省立吉安联合师范学校,归属吉安专署领导,校址设今地区人民医院内。在校学生533人,设13个教学班,教职工43人。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了各级领导班子,成立了教育工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1952年实行了校长负责制,着重贯彻了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除继续开办中师、简师外,还增设了师训班和速成班。至1953年,有教学班级20个,学生992人,教职工101人。
  1953年1月,学校易名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由于学校规模迅速发展,原校舍已不敷使用,省、地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在东门正街沿江路8号兴建新校舍,1953年迁入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主要建筑面积19326平方米。
  1953~1957年,是吉师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1957年班级达到26个,比解放初增长1倍;学生增加到1011人,比解放初增长1倍。学校先后设有中师、幼师、中师函授部和教师轮训班。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学校除认真抓好教育、教学活动外,还多次组织师生外出学习观摩,积极推广普通话,组织各项课外活动。1956年,学校建立了中共支部。1958年,学校派代表出席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1958年后,学校虽受反右派斗争、大炼钢铁、大跃进等运动的影响,但学校规模仍能稳定在22个班,学生超千人。1959年又建立了农场、机械厂、化工厂与工艺厂,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1958年1月,学校划归吉安市领导。1963年9月,学校仍划归吉安行署管辖。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师范受到严重破坏,学校曾经停办,校舍被瓜分,80%的教师遭到迫害、下放,图书仪器损坏严重。1968年,学校改称井冈山师范学校;次年10月,开设井冈山地区教师轮训班。1970年改名井冈山专区教育学校,1970~1973年共招收工农兵学员1035人,培训1~2年后分配任小学教师。1973年7月又改名井冈山师范学校。1975年,经地区革委会批准,在泰和、吉安、永新、吉水、遂川等县开设井冈山师范学校分班,以后又改为分校。“文革”后,1976年学校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8年10月,省文教办批准该校为全省重点师范学校。1978年下半年,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井冈山师范的基础上成立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对外两校并存,对内一套班子,统一领导。1981年恢复江西省吉安师范校名。1981年,吉水、泰和、永新分校单独设校,改名为吉水、泰和、永新师范,直属地区教育局管辖。吉安县、遂川县分校于1982年停办。1976~1982年,各县分校共招生2706人,毕业2273人。
  1983年,两校分开办校,重新配备领导班子。1984年,成立中共吉安师范委员会,并调整了领导班子,筛选了大批教师,增强了教学力量。教学设备也不断增加和更新。先后建有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和电教室,总建筑面积27917平方米;添置了图书仪器,学校藏书6.5万册;兴建了师生宿舍和膳厅,修缮了校内主要通道,改善了师生生活条件。1992年全校有教职工126人,其中教师80人(其中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17人),18个教学班,学生786人,分设普师、幼师、艺术、民师四个专业。1983年,还设置了全区中师函授部和中师自学考试中心。
  该校从1950~1992年,先后培养了小学和幼儿教师11685人,轮训小学教师979人,这些教师已成为吉安地区初等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该校1983年以来,先后有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有7名获省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该校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了各种论文100多篇,其中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有43篇。有两位教师分别获全国二十五省、市自治区中师语文教学录相展播一等奖和全国中师青年教师论文比赛一等奖;有自行设计、安装的语音电教录相参加联合国展出。有两位教师多次在全国书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业绩载入《中国硬笔书法大辞典》及《中国硬笔书法家名人辞典》等辞书。有一位教师获全国中师电教课评比一等奖。有150多名学生曾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郭春根获全国中师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罗秀琴获全国中师学生童话征文一等奖。1991年学校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省读书活动先进单位”。
  吉安地区卫生学校
  创建于1959年9月,当年招收护士专业学生37名。校址初设吉安专区人民医院内,后迁到井冈山大学吉安医学院内,并由医学院代管。1960年2月,省卫生厅确认该校为全日制中等卫生学校。同年9月,招收保育护士专业新生40名(设医学院内)、医士专业新生80名(设吉安一中院内)。1961年初,在井冈山大道52号(今吉安地区人民医院北面),建成一栋三层楼共2761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校址随之迁入新校舍。
  1962年,由于井冈山大学医学院撤销,大批教师调入卫校,充实了师资队伍,教学经费和仪器设备逐年增加,校舍不断扩大,学生逐年增加。1959~1965年共招生535人(其中护士专业319人,医士专业216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校舍被破坏,财产损失严重。1966年9月,学校在安福县洋溪公社开办半农半医分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139名,毕业后不包分配,成为农村的“赤脚医生”(指经过培训而不脱离生产的农村医生)。1968年2月,学校更名井冈山卫校。同年冬,卫校大部分教师下放,学校并入地区卫生院,少数未下放的教职工编入卫生院,校舍被占用。1971年9月,卫校恢复办校,先后开设了公社医务人员短训班。因师资缺乏,陆续将原卫校部分教师和省、地下放的医学院教师或医务人员调入学校任教。1972年2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2年,先后设有护士、医士、助产士、妇幼医士、公卫医士、放射医士、西药士、中草药士、药剂士、检验士等专业,还举办过3~6个月的各类医务人员短训班。1977年,全国恢复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卫校随之恢复从统一考试中招生。1977年招生286人,1978年招生500人。由于校舍不足,便在遂川、泰和、莲花、永丰、永新、新干、地区二医院等七个医院分别设班,学校实行六个统一(招生、教学计划、教材、教学进度、考试、分配)的管理体制。除永丰的分班经吉安行署批准,改名吉安地区卫校永丰分校,继续办学至今外,其他分班均于1980~1983年先后停办。
  1978年8月,经省革委会批准,在井冈山卫校成立江西医学院井冈山分院(后改吉安分院),同时成立了党委,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体制,直至现在。该校从建校至1990年,共培养了中专生6332人(含职工中专班、自费生),农村“赤脚医生”227人,各种短训班、进修班学员559人。学校先后荣获全省卫生学校先进单位、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吉安地区农业学校
  1951年10月,吉安专署决定创建江西省高级农业学校(简称吉安高农),校址设在吉安市东门原“慈辉农场”(今地区柴油机厂)内。1954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12所重点农校之一,1956年改名江西省吉安农业学校。至1958年,共培养5届毕业生,计1000余人。现在绝大多数已成为地区农业战线上的骨干。
  1958年10月,由于该校校址改办井冈山大学,学校迁至吉安县横江公社老屋下村。1963年暑假,井冈山大学撤销,学校又迁回原校址。在此期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有一部分毕业生不包分配,在校学生不足60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农校遭受重大损失。当时校舍被占用,教职工被下放农村,仪器设备被瓜分,图书资料散失,学校停办。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地区在共大井冈山分校的基础上复办吉安地区农业学校,学校进入复兴阶段。1980~1987年在井冈山拿山沟边办校,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5年经省计委批准,在吉安市青原山兴建校舍。1987年开始搬迁到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1988年9月,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1980年,学校成立党委,下辖纪委、工会、团委、政教科;校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人保科、实习农场。至1992年,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职教师68人,有学生745人。根据吉安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开设农学、土地利用与管理、园艺、经济作物4个专业。近年来还试办了乡镇建筑与管理班(不包分配);受地区农牧渔业局委托,又增设簿记和化验检测2个专业的农业技工班。
  该校有18人被评为高级讲师。有一名被评为全国农业系统优秀教师称号;有一名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吉安专区文艺学校
  1959年秋,经吉安专署批准,成立了吉安专区文艺学校,校址设市井冈山纪念堂内,有教师10多人,学生120多人,分专科班、培训班2部,学制两年。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县专业剧团。后因国家连遭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学校于1962年9月停办。
  江西省文艺学校吉安分校
  1974年5月,经省文化部门批准,开设了江西省文艺学校井冈山地区采茶班,设在市沿江路井冈山剧院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劳动2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学员,学制2年,教师5人,学生35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后来成了剧团的主要演员或领导;有的后来在文化部门和中小学音乐教学及幼儿教育岗位上成了骨干。
  为了发展艺术教育事业,1978年地区拨款8万元,在井冈山大会堂左侧,兴建了一座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班址随之迁至新楼。同年夏季,招收三年制采茶班40名;1981年夏,又招收四年制采茶班40名。1980年,有4人获省文化系统优秀教师称号。
  1985年,经省文化厅批准,将地区采茶班改为江西省文艺学校吉安分校,有专职教师23人。开办了第四届采茶班,学制四年,学生40名;首届群文音乐班,学制三年,学生16名;首届专业舞蹈班,学制五年,学生17名;第五届采茶班,学制三年,学生45名。1990年底,学校新建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975~1992年,先后招收了5届采茶班,2届群文、音乐班,2届专业舞蹈班,共培养文艺人员369人。办学多年来,在全省艺术中专文艺评比竞赛中多次获奖。1989年5月,第四届采茶班、首届群文音乐班在全省艺术中专毕业考核中,专业和文化成绩优秀,名列前茅。有两名教师的创作作品获省级创作、演出奖。有5人获省文化系统优秀教师称号;有1人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二节 农业中学
  1958年4月,三个郊区公社先后开办农业中学11所,招收本公社未升学的小学毕业生228人。采取白天劳动,早晚上课;农闲上课,农忙劳动的教学形式。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和农业知识课,采用教育部统编初中教材。1958年下半年停办。1959年下半年,三个郊区公社又各开办了一所农业中学,共招生170名,实行学习、劳动、生活三集中,采取半耕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形式。1960年全部停办。1964年,各公社又复办一所农业中学,招生101人。河东农业中学因地处青原山公社,改名青原山农业中学。1965年,三个公社增办“三集中”(学习、劳动、生活三集中)的农业中学1所,招收学生31人;增加“三在”(学习在校、劳动在队、生活在家)的农业中学6所,招收学生138人。这些学校除青原山农中外,不久都停办。青原山农中从吉安一中、二中、吉安高中抽调三名教师任教,这是当时办得较好的一所农业中学。1968年因教师下放而停办。
  1966年1月,市政府在河东试办“城来社去”的农业高中,取名河东农业高中,校址设在邓家坪田村。招生60名,设高中、初中各一班。1968年10月学校停办。
  1984年下半年,为了培养农村初级技术人才和一代新型农民,市政府决定将河东中学高中部改为吉安市河东农业中学,初中部仍称河东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1984~1992年,共招生425人,毕业223人,毕业后全部回家务农。先后开设了蔬菜、畜牧兽医、家禽良种、水产、农学、果树栽培专业。1990年,学校租用了土地36亩,种上了桔树1000棵左右,桃树240棵,形成了一个小型果园,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因专业教师不足,教学则以文化课为主,学制二年。1992年在校学生48人,分一、二年级两个班。
  第三节 职业中学
  吉安市职业中学
  1964年,吉安专署指定吉安市试办一所职业中学,并拨款1万元作开办费。市政府决定暂借吉安一中八个教室作校舍(现吉安一中西侧),定名吉安市职业中学。1964年暑假,招收初中毕业生101人,设农机班2个,教职工9人。1965年,市政府将在真君山下的市东升畜牧场拨给该校作校址,同时拨款9万元扩建校舍,并将东升畜牧场全部房舍和稻田82亩、果园20余亩划拨给学校,作为教学和生产基地。1965年12月该校迁往真君山新校址(现地区生物研究所)。1965年暑假,新招学生171人(外县40名)。学生总数为272人,教职工22人。学校设有农机班3个、机械班1个、电机班1个、师资班1个,计划为地、市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机驾驶员、修理工、机械和电机技术工人和乡村教师。1966年暑假,因批判“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另一种是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而停止招生。1966年11月,学校改名井冈山红卫技校。
  吉安市第六职业中学
  1983年8月,吉安市开始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市政府决定吉安六中停办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定名吉安市职业中学(1984年改名吉安市第六职业中学),保留初中部,初中部仍称吉安市第六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初办时,开设无线电、园林、烹调三个专业,招收学生150名。至1992年止,先后设有电工、电子、机械、服装、烹调、园艺六个专业,除园艺专业为二年制外,其它均为三年制。1992年,有14个班,学生563人,职中教职工54人。校内设有工厂、电工电子实验室、实验餐厅和园林苗圃四个实习基地,除供学生实习外,每年还创利税25万多元。在办校过程中,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试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体制,并制订了“团结、求实、勤奋、进取”的校训。
  办校9年来,该校共招生1488人,其中跨县市招生118人,毕业生817人(其中外县51人)。并先后举办了8次短训班,为地区麻纺厂、有线电厂、武警中队、全区职业中学等单位培训了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在历届毕业生中,已被有关单位录用上岗的308人,其余学生则自谋职业。在这些毕业生中,出现了很多生产能手和技术骨干。87级电工电子专业毕业生赵莹英,1990年参加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微机数据录入竞赛获全国唯一的个人特等奖。近几年来,全校教师先后在有关会议上宣读或发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论文共12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2篇、省级1篇。学校被评为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199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成为江西省15所、吉安地区2所省级重点职业中学之一。1992年有教学班14个,在校学生563人,教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
  吉安市第四职业中学
  1984年下半年,市政府决定吉安四中停办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定名吉安市第四职业中学,保留初中部,初中部仍称吉安市第四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成为全区有影响的职业中学。先后办过十多个专业,至1992年,比较稳定的专业有:美术装璜、幼师、公关文秘、财政金融、家电维修等五个专业,前三个专业为3年制,后两个专业为2年制。至1992年,全校先后招生1752人,毕业生1184人。1992年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9人,教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学校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吉安市第九中学职业高中班
  1984年,原吉安市石溪头学校高中部停止招生,改办职业高中,开设无线电修理、摄影专业共1个班,学生20人,学制二年,1986年毕业后停办。1987年改名吉安市第九中学。1988年9月复办职业高中,招收二年制造纸专业和粮油专业共1个班,学生40人。1989年招收二年制家用电器专业一个班。此后均办家用电器专业班。1992年有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8人,专任教师4人。
  红声器材厂职工子弟学校职业高中班
  1984年秋,红声器材厂(四三八〇厂)子弟学校高中部改办二年制职业高中班,设无线电专业,学生22人。文化课利用二年制普通高中教材、专业课采用天津无线电工业学校编写的教材。1986年学生全部毕业,毕业后均自谋职业,职业高中班随即停办。
  第四节 技工学校
  吉安市工人技术学校
  1958年9月由市劳动局创办。是年,招生80名,当时借用上永叔路几家店铺作校舍。办学宗旨为培养技术工人。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享受助学金待遇。开办初期,全校师生上神冈山参加大炼钢铁,没有上课。1960年下半年,迁到现在的市皮件厂院内。此时,省工业劳动大学吉安分校、市红旗铁工厂、市公安局机修厂并入该校,改称吉安市劳动局技工学校。是年下半年招生100人,在校学生147人,教职工37人,加上工厂并入的工人,总数约300人。学制2年,招收高小毕业生,设车工、钳工、铸工三个班,教材使用劳动部统编的技工学校教材。经费由省劳动局拨发。1961年11月,根据上级关于撤销县(市)一级技校的指示而停办。
  江西省工业劳动大学吉安分校
  1960年3月创办,归省工业劳动大学管辖。其宗旨是安置社会知识青年,培养技术工人。面向全区招生,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也有少量的高中毕业生,共招生154人,设有三个班,享受助学金待遇,免缴学费和膳费。校址设在余家河钢铁厂对面。办学第一个学期以劳动为主,上少量的政治课。后因学生流失较多,1960年下半年,并入吉安市工人技术学校。
  井冈山红卫技校
  其前身为吉安市职业中学,1966年11月改名井冈山红卫技校。1967年7月,学校由真君山迁北门新校址(今地区麻纺厂),上级拨款20万元,新建教室12个,大礼堂一幢,以及办公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还购置了拖拉机、抽水机等教学、实习设备。1968年10月,因批判“两种教育制度”学校被撤销。67级首届毕业生按“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进行安排;68级学生和全体教工全部下放吉水乌江,校舍和财产拨给市农机厂。1975年,学生全部安排了工作,教职工逐步收回本市工作。
  吉安市技工学校
  1988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市劳动人事局主管创办。11月18日正式开学。校址设后河东路刘家塘北面(原水上小学内),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新建的1800平方米的五层教学大楼矗立在学校中央,一幢近400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侧立于后,气势雄伟的校门屹立于前,构成一座崭新的校园。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市内企业单位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制2~3年,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原则。专业设置有机械、家电、化工、电子、造纸、电线电缆、建筑、簿记等。课程设置分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种。文化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根据专业需要有些专业学物理不学化学,有些专业学化学不学物理);专业基础课开设制图、电工、工程力学、机械基础,并根据专业需要另外开设有关专业课。教材采用劳动部统编教材。学生享受中专同等的助学金待遇。
  学校设校长,校长下设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学生科。1988~1992年,先后招收五届学生共计2146人,已毕业近千人。1992年,在校学生1000多人,20多个教学班,7个专业。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师25人(高级讲师2人,大学本科毕业生9人,专科毕业生12人)。
  吉安地区技工学校
  1987年4月创办,几经易址。1987~1989年在吉安地区电力公司办班;1990~1992年上半年在地区劳动就业局(在吉福路)租房办校,学生300多人,专任教师9人;1992年秋季“自立门户”,兴建新校舍。校址位于市西北角真君山下磨盘湖畔。学校占地面积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4561平方米,内部设施较为齐全。2幢学生公寓计5348平方米,一幢多功能综合用房2689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
  1992年在校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100多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讲师6人,70%的教师具有大专学历)。学校根据全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长短培训结合,实行按需招生,按需培养,定向分配。先后开设了酿酒、汽车修理、营业员、印刷、造纸制浆、小水电运行与检修、矿山机电、土建设施、城镇建设、簿记、林业经济、物质检验、粮食储藏、营林、园艺、机械加工、制糖、家电维修、纺织、抗生素、化工机械、机电、经营与销售、电子电工、化验、汽车驾驶与维修等30多个专业。举办了公关、办公自动化、烹调等专业的短期培训,并承担了为企业提供学徒工的就业前培训任务。
  办学几年来,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300多名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有10多名被选为企业的中层干部,还有不少人获得了省地县先进工作者称号,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有一名教师获省劳动系统技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厂办技工学校
  地、市有些系统和企业也创办了技工学校或设点办班,为本系统、本单位培养了一批中级技术工人。如四三八〇厂(红声器材厂)于1985年12月经电子工业部批复同意建立厂技工学校,1986年8月开始纳入省技工学校招生计划之中。至1992年,共招生312人,毕业168人,毕业后全部分配本厂各车间当工人,享受三级工待遇。1992年有教职工17人,其中专职教师11人。专业设有机械加工和无线电装调专业,教材采用劳动部统编机械加工技工学校教材和天津科技出版社无线电技工学校教材。八三四厂(江西有线电厂)于1986年单独办校,至1992年,先后招收学生348人,设有无线电整机、机械专业,共7个班,毕业生210人。毕业后分配本厂当工人,享受三级工待遇。地区商业职工中专学校从1990年起开办了技工学校,至1992年,共招生756人,先后开设了簿记、家电、商品养护、商品经营、市场营销、烹饪等专业共12个班。已毕业171人,毕业后分配本系统各商业单位当工人。地区供销干部学校从1991年起,单独设点办班,在全区供销系统内共招生367人。地区粮食职工中专学校从1990年开办了粮食技工学校。至1992年,共招生780人,开设粮食储藏、营业员、簿记员专业。学制三年(课堂教学1年半,实习1年半),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毕业后分配到粮食系统各营业单位当工人。吉安地区柴油机厂、地区制药厂、江西赣新电视有限公司、吉安市无线电线材厂等单位也先后单独设点办班,为本单位培养了一批批技术工人。
  第五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吉安官田分校
  1958年下半年开始筹办,1959年9月1日正式上课。校址设在原官田农场(今兴桥乡汶溪村)。招收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及吉安市的初中毕业生120余名。学校按其文化程度编三个农业班。实行半农半读,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动物、植物、畜牧兽医、土壤等七门课,使用江西共大总校编印的教材,教学业务亦受共大总校指导。有教师6人,农工数十人,水田500亩,学生的学费和膳费全由学校供给。1960年3月,学生全部分配工作,学校停办。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吉安市分校
  1970年12月创办,校址设在河东滩头村。学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94平方米,有水田140亩,旱地20亩、果园48亩、水库两座、水塘五口。学校先后成立了党支部、革委会,下设政工、教革、后勤、生产组。学生实行军事编制,按班、排、连建制编班。
  1970~1977年,先后招生380人,招生对象为本市城乡未考上高中的初中生。先后开设了师资、园艺、农学、财会、农机、果林、畜牧兽医等专业,学制2~3年,实行半农半读,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的办学原则。文化课采用普通高中教材,专业课采用共大总校编印的教材,按专业需要开设课程。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部分学生根据需要已安排工作)。1978年5月学校停办。
  各公社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郊区三个公社(青塘公社于1968年12月,河东公社于1969年春,禾埠公社于1970年上半年)先后各开办了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别由三个公社领导,并选派了校长具体负责校务。招收本公社初中毕业生,共招生306人,学制二年。实行半耕半读,学习、劳动时间各半,农闲以课堂授课为主,农忙以劳动结合科研为主,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生膳食和学费由学校供给。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分配工作外,大部分回队参加农业劳动。这三所共大于1971~1973年先后解散。
  第六节 体育运动学校
  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自1955年,市体委举办过多次体训班,并在某些中小学分设各项运动体训班。1974年9月,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成立,校址设市体育场内。同年12月,定为省办重点业余体校。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体操等5个项目,有学生200人,分散在各中小学集中膳宿,在体校集中训练。由于项目设置过多,经费困难,场地、器材供应不上,不能保证正常训练,1975年底,将分设在中小学的羽毛球、游泳、排球及篮球普通班停办,同时将乒乓球重点班40个名额减少到20个。1979年5月体操班停办。1980年足球班停办,篮球重点班改为普通班。1982年篮球普通班停办,恢复游泳普通班,有学生100人,早晚餐集中用膳,不集中住宿。
  1986年,省体委对业余体校的管理体制作了较大变动,由统管改为只管重点班的设置和学生经费,普通班和教练审批、学校工资来源均由地方政府管理。1989年,市体校有9位教练员,分带四个田径班、三个乒乓球班、两个游泳班,重点班定编50人(省办),普通班定编71人(自办)。
  市体校创办以来,先后为省体校、省体工队输送了38名运动员,经省体校、省体工队训练后,有6人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向省体校吉安分校输送了9名运动员,向体育大专院校输送了近40名学生;向吉安地区师范学校体育班输送了7名学生;有16人考取了全国重点院校,15人考取了一般大专院校。1982~1992年,市体校田径、游泳、乒乓球三大项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92枚,15人19次破12项省田径、游泳纪录。
  吉安地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976年创办,校址初设市体育场内,后迁地区体育馆。有专门的校舍、场地、运动设备,配备了专职教练员。面向全地区招生,始设田径、乒乓球、举重三个班,学员56人,是一个学习、膳宿、训练三集中的业余体校。利用早晨和下午课后时间进行训练,文化课借读长冈岭学校。1987年增办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吉安中专班。有教练、干部、职工共19人(含地区业余体校)。面向地区招收初中二年级学生,学制4年,培养小学体育教师。
  地区业余体校创办以来,为省体校和省体工队输送学生和运动员26人,体校中专班为各类学校培养体育教师46名。
  吉安业余滑翔学校
  根据国家体委、总参、总后、国家计委、教育部的联合通知,吉安业余滑翔学校于1964年上半年开始筹建。负责人孙学文。创办时为吉安一中分校,一边上文化课,按普通初中课程上课,完成初中学习任务;一边进行滑翔训练,在飞机场按滑翔训练项目进行训练。训练一年后参加选飞。后正式命名为吉安业余滑翔学校。校址设长冈岭小山头(现吉安八中内)。1967年底停办。1976年10月,根据中共江西省委1976年25号文件精神,又恢复办校,并委托市革委直接领导。正式任命孙学文为校长,下设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教职工17人。
  复校四年中,学校先后招收了三批滑翔学员282人。学员来自全省普通初中按选飞标准挑选的学生,待遇按现役军人待遇。经过训练全部参加选飞,选上预备飞行员的186人。其余的送入陆军部队。在训练期间,一边坚持滑翔训练,一边坚持上文化课,使学员达到初中文化程度。
  1980年6月3日,国家体委、总参谋部和教育部联合通知,决定撤销业余滑校。省军区、省教育厅、省体委经请示省政府同意,联合通知:滑校解散后,其校舍划归教育部门办学用。行署根据此精神决定将滑校的校舍交吉安市办校,市政府决定在滑翔学校旧址开办“吉安市长冈岭学校”。
  江西省航空运动学校
  该校前身是江西吉安航空俱乐部,设吉安市南郊飞机场,创建于1958年。原主管单位是江西省国防体育协会。创办时由阎汝真任主任。运动项目有: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滑翔模型、飞机跳伞等。1959年开始训练第一批业余滑翔员,有运动员20余人,结束后,留下几人作教练员,其余均分配到各单位工作。后为空军部队代培飞行员,其任务是:教会开滑翔机。学完后送空军训练基地作预备飞行员继续训练。共办了4期,每期4个班,共约180余人。1967年底停办。
  1975年正式创办江西省航空运动学校,隶属于江西省体委管辖,是我省唯一的集滑翔、飞机跳伞、航空模型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航空训练基地。
  该校座落在市南郊飞机场东侧,紧依105国道。与校园接壤的吉安飞机场,是航空训练的主要场所。机场面积9.5万多平方米。南北跑道总长为1600米,宽50米。现有运五飞机2架,初教六飞机1架,高级滑翔机4架、初级滑翔机18架,绞盘车收缩机2架,并配有发电房、充电间、修配间、油库等地面配套设施。大型机库能容纳两架运五飞机和数架小型飞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航空训练基地。该校承办了全国性跳伞比赛3次,从1981~1991年每年举行1次省空模比赛,并承接过国家集训队的训练任务。1992年有跳伞运动员12人,航空模型运动员13人。
  1976年,学校由倪兴担任主任,1993年由方昌翔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继万、副校长郭为民、李仁达。下设办公室、训练科、跳伞队、航空模型队。有1名教练获高级航空模型教练职称(国家级航空模型教练)、有一名医师获副教授职称(副主任医师)。
  三十多年来,航校为我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滑翔、跳伞、空模运动员。向空军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有许多人在多次国际、国内的大型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92年获运动健将运动员7人(空模2人,跳伞5人)。目前,除继续进行跳伞和航模运动训练外,向社会服务的项目有:飞机跳伞表演、牵引机跳伞、跳伞教学培训、航空测绘、航摄(拍)、航空包机、飞行教学培训、航空旅游、空中广告、航空模型制作和表演、提供各种航空模型器材、模型发射火箭套材、室内外装璜设计、建筑模型制作等。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