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节 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81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学校
分类号:
G649.28
页数:
16
页码:
108-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白鹭洲中学、吉安市第一中学、吉安市第二中学、吉安市第三中学、吉安市第四中学、吉安市第五中学等现有中学概况。
关键词:
吉安市
教育
学校
内容
现有中学概况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白鹭洲中学系省重点中学,位于市区东面,赣江中流白鹭洲上,学校占地面积9740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202平方米。洲上芳草如茵,名胜古迹甚多,历来是文人游客讲学游览胜地。原为白鹭洲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吉安府中学堂。它既是吉安最早的中学,也是当时吉安地区最高学府。学习期限五年,设3班,学生150人。办学经费由原府属白鹭洲书院及阳明书院的田产、房产经费收入支付,不足之数由旧府属的吉安、吉水、永丰、安福、万安、泰和、遂川、永新、莲花、宁冈等十县摊派。
1914年(民国3年)9月收归省办,改名为省立第六中学校,学制四年,设4班,学生95人,办学经费由省库支给。1926年分设男子部(一部),女子部(二部),8月始设高中部,四年制1班,三年制2班,教职员23人。1927年1月与省立第七师范合并,改名为省立吉安中学校,设高中普通科、师范科各1班,初中10个班,学生400余人,教职员30余人。是年11月改称省立第五中学校,分设初中、高中两部,均按文理分组(班),女子部改办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1938年8月,改称省立吉安中学,分设初中、高中两部,均为三年制。次年停办高中师范科。1937年,初中增设借读班,高中普通科曾一度改为理工科。全校15个班(初中9个班,高中6个班),学生约600人。1939年3月,日机轰炸白鹭洲。是年寒假,该校迁青原山,一年后再迁遂川藻林。1944年,大部分师生迁吉水县平湖村,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部迁回白鹭洲。从1916年至1948年,毕业生达2533人,其中:旧制中学毕业12届,毕业学生378人;初中毕业24届,毕业学生1349人;高中师范科毕业5届,毕业学生62人;普通高中毕业16届,毕业学生744人。1903年至1949年的46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解放后,1949年7月,由市人民政府接办。1949年下半年,私立扶园中学、吉安县立中学、私立至善中学与之合并,改名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石田兼校长。当时教师约40人,学生约600人。1953年1月,改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一中学,同年8月又改名为江西省吉安中学,设初中、高中部,实行“三·三制”,每个年级设4个班,学生约1000人,教师约70人。1955年,停招初中生,改名为江西省吉安高级中学,高中每个年级设8个班,共计24个班。1958年1月划归市辖,6月,该校“戴帽”办吉安工学院,11月底,工学院迁往神冈山办校,与吉安高中分离。1963年9月,初中恢复招生,每年级2个班,高中每年级6个班,共24班,学生约1200人,教师70余人。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陷入混乱。1969年1月,69届高中4个毕业班,69届、70届8个初中毕业班,学生约500名和30余名教师迁往金坪,与金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其他教师下放农村劳动。教学设备,图书仪器损失严重。
1976年10月,在白鹭洲复办中学,定名为吉安市第七中学,招收初一、初二6个班,学生约300人,教师20余人。1977年,初中改招4个班,高中招收6个班,实行“二·二制”,学生增至1000余人,教师增至100余人。1982年3月,改名为吉安市白鹭洲中学,初中、高中各招4个班,恢复“三·三制”。
“文革”后,教学设备不断充实。现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药品库、演示实验准备室共11个,建筑总面积达798平方
米,仪器药品折价总额为10万余元。微机室有386—33型教师主机1台,学生用机12台,稳压电源1台,教师用终端桌1张,学生用终端桌12张。装备费达5.6万元。语音室面积100平方米,内装SJJ—3型语言学习系统72座。造价总金额达3.1万元。图书馆面积80平方米,藏书4万册。
1991年,投资69万元,建造电教实验楼,建筑面积为2092平方米。
1985年,由省、地、市财政拨款110万元修建白鹭洲大桥,1987年7月25日建成通车。桥长217米(主桥长120米,引桥长97米),桥宽10米,系三墩四拱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的建成,结束了千百年来人工摆渡过河的历史,保证了师生来往渡河的安全。
1992年设24个班,学生1652人,教职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122人,(初中教师64人,高中教师58人),在教师中获高级职称24人,一级教师职称38人,二级教师职称57人,三级教师职称1人,未评级2人。有中共党员34人,共青团员29人,民主党派成员10人。
1965年至1992年,干部、教师中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教师称号、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各1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2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优秀工作者称号2人。1966~1991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作品共14篇,其中:教师谢恒成编写的《政治导读与参考》一书由赣出内局字[1992]第120号文批准内部出版。由校党总支书记刘炎生选编、郭石山注解的《白鹭洲书院诗存》,收集了从南宋淳祐元年至清同治九年的六百余年中的文人墨客、名人大儒在白鹭洲留下的乐章,有一定的存史价值。
1981年以来,该校曾荣获多种荣誉称号。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红领巾读报奖章”先进集体,获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省“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单位,省爱鸟护鸟先进单位。并由省教委和省体委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由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该校的学生气象小组获全国“活跃的中学生活”气象哨先进小组;高二(3)班团支部获全国先进团支部。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先后获江西中学生迎春作文比赛团体二等奖;华东地区中学生哲学、政治经济学小论文团体奖;1992年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市政府颁奖1万元,有关工厂奖励8千元。1986年至1992年,学生参加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获一等奖12人,二等奖19人,三等奖39人,省级奖31人。其中,张劲柏、郑慧诚、萧艳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邓大虹、黄涛、龚彬、李宁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马少华、杨彦开获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万辉获全国中学生精英选拔赛全国通达奖学金一等奖,获奖金2000元;徐翔获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一等奖;苏凯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一等奖;张劲柏获《半月谈》中学生奖学金人民币300元,并获杨尚昆主席题词“祝你成才”的证书。在体育竞赛中,先后获九省一市“长江杯”田径赛团体总分第四名,江西“长江杯”团体总分第一名。从1981年以来,学生在全国运动会获奖者计9人次,获省运动会第一名的达28人次。
建国后,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合格人材。从1981年至1992年,学生考入高等院校达1385人(其中:1983年改制,无毕业生),保送生19人。1989年,高二女学生萧丽媛(15岁)录取南京大学少年班;1990年,高二男生郭灵凌(15岁)录取武汉大学少年班。1979年以来,先后向高等院校、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体育人才70余人。1955年和1989年该校高考成绩突出,1955年考取清华大学的达7人,1989年考取全国重点院校的达60人。
吉安市第一中学
吉安一中系省重点中学,位于沿江路84号,地处赣江西岸。校园地域广阔,绿树成荫,校门雄伟壮观,一栋栋平房教室布局有序,整个校园宁静、幽雅,历来是读书的最佳场所。早在宋庆历四年(1044)这里就创建了县学宫。
吉安一中的前身为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中学。1922年(民国11年)秋,吉州十属联立阳明甲种商业学校改办阳明中学,校址设魁聚门府学宫(今吉安行政公署院内),校长谢式南。1927年,国民党当局捕杀谢式南于南昌,学校被查封。1928年,学校复办,陈斌若任校长,设初中两个教学班。1930年秋,红军攻取吉安,学校停办。
1937年秋,复办吉州十属联立阳明初级中学,刘峙兼理事长,刘振群兼副理事长、校长,黄作楫任校务主任。教职员15人,设初中3个班,学生约200人。1944年秋,黄作楫离任,王秋云接任常务理事,代理校长,主持校务。1939年3月17日,日机炸毁校舍,学校迁吉安县永阳镇陇陂桥,设初中6个班,学生180余人。1944年9月,从陇陂桥迁回,安置一个教学班回校本部,3个教学班安置在水东杨家庄(今河东乡政府驻地)。1945年,杨家庄3个教学班全部迁回校本部,当时全校学生仅77人。1946年增设高中班,从此办成完全中学,设10个教学班,学生500多人。
建国后,1951年冬,私立文山中学并入阳明中学。1952年12月6日省文教厅接办,改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二中学,赵洪波任校长。学校迁状元桥原吉安地区干校内(今一中后院)。1954年1月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一初级中学(今吉安一中)高中部停办,高中学生转入江西省吉安中学(今白鹭洲中学),学校划归吉安专区管辖。1956年复办高中两个班,学生100人。1958年1月划归吉安市管辖,同年,改称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1960年4月重归省教育厅管辖,定为全省第一批重点中学,1962年再次划归吉安市管辖。1964年在长冈岭(今吉安八中院内)创办吉安市业余滑翔学校,作为吉安一中分校,不久独立成校。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工作受干扰,教学秩序遭破坏。“文革”后学校恢复正常。
学校办学规模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仅12个教学班,学生400余名,70年代扩大到40多个教学班,学生多达3000余名。经过调整办学规模稳定在36个教学班:初中、高中各18个班,学生2000名左右。
该校占地面积13727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817平方米,其中教学设施建筑面积14361平方米。有一栋三层楼的电教实验大楼,1栋四层楼的图书馆,有4栋教师新住宅。电教实验大楼分设物理、化学、生物、电教、微机、语音等室。语音室配有84座语音教学设备,微机室配有25台386—SX计算机。图书馆内设有藏书室、资料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阅览座位150个,藏书5万余册,各种报刊,杂志400余种。体育设施比较齐全,运动场地充足,设有300米跑道田径场1个,专用足球场1个,篮、排球场11个。1992年有38个教学班,学生2165人(初中20个班,学生1121人;高中18个班,学生1044人),在校教职工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在专任教师中获高级教师职称22人,一级教师职称61人,二级教师职称41人,三级职称4人,未评级10人,中共党员33人,民主党派成员43人。
1961年至1991年,教师中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中学实验电教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各1人;获省优秀班主任、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育企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人。1963年至1991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等作品共64篇,其中:教师唐菊龙编写的《数学达标训练指导》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治理整顿,改革创新,“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得到弘扬,“功在平时,功在课堂”的八字经深入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全面提高,重点培养”的教育指导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步入新台阶。从1956~1959年吉安地区初中统考,该校多次名列前茅。1959年初中三年级14个班学生参加全区统考,政治、语文两科获专区吉安片第一名。政治、语文、数学三科总分,也获专区吉安片第一名。1959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作文及生物两科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总分名列全省第五。1983年高考成绩显著,理科应届毕业生242人,上录取线的222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92.5%。上重点线的137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57%。总分500分以上的113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47%,居全省第一。总分600分以上的1人,名列全省第二。文科应届毕业生38人,上录取线的29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76.3%。上重点线的19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50%。总分500分以上的8人,其中3人分别名列全省第一、第三、第十。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3021人考入高等学校学习,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达800余人,有15名学生保送到大专院校学习。1983年至1990年,高二学生黄巍、钟东帆、徐志伟、萧荐、王念东、杨戈宁,分别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有9名高中生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员;有200余名学生经过大学学习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有50余名学生先后到美、英、法、德、日等国留学深造。1989年文科毕业生刘刚以596分(满分为640分)居华东六省一市文科总分第1名。1985年,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获吉安赛区高中组第一名。1989年,获全国高中数学比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2名。1991年获全国高中数学比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1名。1981年至1992年,学生参加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获一等奖10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46人,省级奖64人。其中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有黄峰、朱桦、汪霞、郭亮(全省第一名)、顾为民、赖李洋、张克昊7人;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有吴健、张本宇2人;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的有赖李洋。1985年男、女兵乓球队分获全省中学生乒乓球比赛冠军,并代表省参加全国中学生乒乓球比赛;1991年足球队获省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二名;1956年~1992年参加省运动会获第一名的达21人次,在省田径比赛中,创省纪录达50人次。1990年作家黄中利捐款1万元,设立“黄中利高考优秀生奖励基金”,有2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受到奖励。
建国后,该校曾荣获多种荣誉称号。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出席全国表彰大会。1980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省长白栋材签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1年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1983年获省教学仪器管理先进单位。1983年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1987年评为全国实验仪器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该校的校办工厂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吉安市第二中学
该校地处北门街163号,原为私立兴贤中学。1947年,詹文华等人创办,赣南师管区司令吴鹤云兼董事长,詹文华任校长。校址设上田侯路五岳观刘家祠、赣南师管区仓库及一间民房内。1947年9月20日开学,设初中、高中共6个教学班,学生约170人。1951年2月,吉安县人民政府接办,改称吉安县中,吉安县县长岳逢春兼校长。同年7月迁原至善中学校址(今二中院内),1953年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三中学,属地、县两级领导。吉安县县长蔡长庆兼校长。1954年1月,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二初级中学,隶属吉安行署领导。1956年始招高中两个教学班,1958年划归吉安市管辖,改称吉安市第二中学。1960年9月,改为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划归井冈山大学领导。1962年附中撤销,复称吉安市第二中学。1964年上半年高中部停办。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秩序遭破坏。1977年9月9日,市教育局确定其为市重点学校,恢复高中招生。
该校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1985年建筑一座4层办公大楼,总面积达2124平方米,内有16个教室。此外,还有旧教学楼2座,平房教室4座,理、化、生物实验室8间,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房各1间。电教设备有放象机、电影机、电视机、录放机、投影机。图书馆藏书4万册,报刊、杂志180余种。体育设施比较完备,有篮球场2个,排球场、门球场各1个,乒乓球台8张,200米跑道1条。
1992年在校学生1515人,其中:初中部20个教学班,学生878人,高中部16个教学班,学生637人。全校教职工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23人,获高级教师职称10人,一级教师职称41人,二级教师职称64人,三级教师职称1人,未评级7人。85%的科任教师具有大学学历。
1980年至1985年教师中获省、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各1人。1977年至1992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等作品共20篇,其中教师钟邦清编写的《英语实用语法大全》于1992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建校以来,该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1959年至1964年,高中毕业5届,学生900多人,70%以上升入高等学校;1977年~1986年,为全国各地大专院校输送了381名大中专学生,输送了3名空军飞行学员、3名跳伞运动员,有29人进入省体工大队。不少学生经过深造成为大学研究生。七九届高中毕业生刘东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同届毕业生胡延霖,郑州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在中央某科研单位参与研制无人驾驶飞机。自1960年以来,学生在全国运动会获奖者计17人次。七四届高中毕业生古芳远,1976年获全国田径运动会男子十公里竞走第一名,破全国纪录,1979年国际竞走比赛又获男子个人第1名。七六届高中毕业生万喜生获国际举重冠军。八〇届初中毕业生万红厚1986年获世界杯举重赛世界冠军。校友区俊武获1990年全国跳伞优秀选手赛男子个人全能第1名;同年,获第二十届世界跳伞锦标赛,男子青年个人特技第6名,男子青年个人全能第6名;1991年获第一届泛太平洋地区跳伞比赛男子集体定点第1名,个人全能第1名;1992年获中国江西队、朝鲜国家队友谊赛,男子个人特技第1名。在省级运动会上,该校学生先后夺得24个第1名。初二(1)班学生杨忠,1982年评为全国三好学生。在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中,1984年万瑞华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1980年至1991年获全国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1983年至1991年有16名学生获学科竞赛省级奖。1982年该校获江西省“学雷锋,树新风”先进单位称号。
吉安市第三中学
1956年,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皂角树(今阳明路小学校址)创办吉安市初级中学,招初中一年级6个教学班,学生330人,1958年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三初级中学。1957年在中永叔路(今永叔街粮站)创办吉安市古南镇初级中学,招初中一年级两个教学班,学生100人。1958年改称江西省吉安第四初级中学。同年,省教育厅核定2万元给该校在吉安电厂右侧(今跃进路42号)兴建教室、厕所各一栋。1959年两校合并为江西省吉安
市第三中学,迁入新校址,发展为18个教学班。1960年招收小学一年级4个实验班,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次年3月,停止实验,小学部一年级师生并入古南镇第一小学。1969年1月18日,该校900多名学生,15名教职工迁往吉安县东固共大分校办学,分设21个普通初中班。1970年改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东固分校,实行半工半读,学制4年。1971年12月26日在岔路口小学(岔路口小学划归吉安砖瓦厂办子弟学校)复办吉安市第三中学。水上小学、古南一小、古南二小、岔路口小学的初中班划归吉安三中。1972年9月,部分师生搬回原三中校址,仍称吉安市第三中学,部分师生留岔路口创办吉安市第六中学。是年增办高中部。
1992年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47人,其中:初中17个教学班,学生1211人;高中13个教学班,学生526人。全校教职工共148人,其中专任教师126人,获高级教师职称10人,一级教师职称52人,二级教师职称53人,三级教师职称11人。
1960年至1983年,教师中获全国教育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班主任、省优秀班主任、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人。1964年至1991年教师中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等作品共24篇。其中童小明编写的《心理学漫谈》于1991年在《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学生学习方法论》于1992年在《科技出版社》出版。
该校占地面积71337平方米,建筑面积1356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建筑面积7482.42平方米,住宅用房建筑面积4233平方米。1986年投资12万元兴建了一座面积1229平方米的三层平顶实验大楼,内有实验室8间,储藏室5间,语文实验室1个。教学设备有电影机、彩色电视机、录放象机各1台,幻灯机14台,投影机14台,显微镜25台,解剖器45件,理化生物仪器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图书馆建筑面积140平方米,藏书12080册。有300米球形跑道的田径场,体育设备较齐全。
该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1978年至1991年,毕业生考取小中专92人,中专42人,大专97人,大学本科118人。(1985年因改制无高中毕业生)。1978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吉安地区第一名,1979年,高考考生黄永贵获得物理满分100分的好成绩。在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中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14人,省级奖4人。自1956年以来,参加国家级体育运动会,获奖者计13人次。参加省级体育运动会,获省级第一名10个。校友鄢有仔1964年获全国潜水比赛,男子500米简易潜水装备泳第1名,潜水作业第1名,400米综合接力第1名。
吉安市第四中学
1970年7月,在吉福路原青塘小学校址扩建吉安市第四中学(青塘小学师生分散到附近小学)。1971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10个班,吸收朝阳小学(今田侯路小学)初中二年级学生2个班,全校学生600余人,教职工近30人。1973年开始招高中一年级2个班,从此发展成一所完全中学,年平均在校学生数约1200人,教职工增加到80余人。1984年9月改制,停办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定名吉安市第四职业中学。初中部仍称吉安市第四中学。采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共同管理学校的体制,1992年初中部设16个教学班,学生710人。初中部专任教师55人,其中:获一级教师职称18人,二级教师职称26人,三级教师职称7人,未评级4人。(职业高中情况见第五章)。
1962年至1990年,干部、教师中获省优秀辅导员、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人。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作品共6篇。
该校占地面积4500平方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含职中校舍),近年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崭新的教学大楼代替了初创时的“干打垒”土砖瓦房,周围还建起了围墙。
该校曾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在全国(江西赛区)各种学科竞赛中,有8名学生获学科省级奖。学生王建忠于1992年获全国第三届初中化学竞赛一等奖。自1973年以来,学生参加省级体育运动会获各项竞赛第1名的达11个。校友于林平获1985年至1991年全国航模通讯赛,全国航模锦标赛、全国航模优秀选手赛,PIC、FIA男子个人、男子单项等竞赛奖第1名1次,第3名4次,第5名2次,第6名1次。校友徐毅华获1989年全国跳伞分区赛,女子个人定点第1名,女子个人全能第2名,女子个人特技第4名。
吉安市第五中学
1970年9月,将地处中山东路120号的吉安市文山街第一小学改办为吉安市第五中学。小学生和部分小学教师分散到附近的几所小学,留下10名小学教师和该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办中学,始设8个初中教学班,学生约400人。1973年增设两个高中班,1983年高中部停办。8月,东方红学校(今阳明路小学)初中班并入,反帝小学(原吉安市文山街第三小学)校舍划归五中办二部(今改为五中校办工厂)。
1992年设初中30个教学班,学生1591人。全校教职工共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在专任教师中获高级教师职称4人,一级教师职称34人,二级教师职称54人,三级教师职称15人,未评级1人。
1980年至1991年,干部、教师中获省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师、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各1人;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的2人。1983年以来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等作品共13篇。美术教师戴贞桂在全国多种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300多幅,获奖40多幅,其中《放羊》、《闹新春》等5件作品被国家收藏,《喜迎牛年》等作品选入《优秀书画集》刊登,原作被省政协收藏,《金龙闹春》等6件原作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收藏,剪纸《育雏》,选入省编中学美术课本为教材。
该校占地面积1089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584平方米。1990年12月动工兴建一座四层20个教室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达1960平方米,1991年投入使用。设有理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电教室。各种仪器齐全,有放影机、录相机各1台,彩色电视机2台,幻灯机多台,收录机25台。图书馆藏书近万册。
该校自1985年至1991年连续五年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吉安地区团体总分第一名。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获江西省团体总分第三名。1985年至1992年,在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33人,省级奖50人。其中,1991年,陈琪祥获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1992年,学生易婷、蓝博、薛虹、熊茑四人美术获奖作品选入《中国当代少儿书画精选》。自1986年以来,在省级体育运动会各项竞赛中23人次获第1名。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1991年,初中升学考试,学生严凤洁以562分总成绩获地区第1名。
吉安市第六中学
1972年9月,将吉安市第三中学分为二部分,一部分师生迁跃进路42号办学,校名仍称吉安市第三中学,另一部分师生继续留在岔路口办学,改校名为吉安市第六中学。至1982年,六中发展到有初中、高中共19个教学班的完全中学,在校学生1054名。1983年9月高中部改制为职业高中。1984年职业高中改名吉安市第六职业中学,初中部称吉安第六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管理体制,两所学校校址仍设原处。校园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由原来岔路口小学的1838平方米,扩展至现在的9556平方米(含职业中学使用校舍面积)。
1992年,初中14个教学班,学生682人。初中专任教师51人,其中:获高级教师职称1人,一级教师职称7人,二级教师职称40人,三级教师职称1人,未评级2人。
1990年至1992年,教师获省优秀青年教师、省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省教育企业先进工作者、省教委教学仪器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各1人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作品共5篇。
1986年以来,该校先后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省先进职工之家。1992年评为全国学赖宁先进单位。在全省中学生物园评比中获二等奖。1986年至1992年在全国(含江西赛区)学科竞赛中,获特等奖1人(赵莹英于1990年获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微机操作员数据录入技术竞赛唯一特等奖),二等奖2人,三等奖7人,省级奖12人。自1975年以来,在省体育运动会各项竞赛中3人获省第一名。1987年,高一学生宋粮勇、李爱华分别考取清华大学、上海铁道学院少年班。校友罗琳,1988年至1992年获全国跳伞分区赛、中国江西队、朝鲜国家队友谊赛女子特技、女子个人全能、女子个人定点第一名5次,第二名1次,第六名2次。校友屈小忠,1989年至1992年获全国跳伞分区赛、全国跳伞锦标赛,男子个人全能、男子个人定点、男子个人特技等一、二名各1次,第三名2次。
吉安市第八中学
1980年上半年,地处韶山西路长冈岭的吉安业余滑翔学校停办,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该校址创办长冈岭学校。9月招收小学一年级两个教学班。1981年9月,招收初中一年级两个教学班,成为1所八年制的学校。1987年7月,中小学分开,在原校址分设吉安市第八中学和韶山路小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管理体制。
建校初,该校没有理化生物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从1987年开始,经上级调拨和自身购置,至今有热、力、电、光教学仪器118件,图书馆藏书4358册。
该校初办时仅有教室两栋,平房12间,办公楼、教工宿舍、简易体操房各1栋,而且均属危房。1984年至1986年,上级拨款和单位赞助,新建、改建教学楼2437.21平方米,建了1034平方米的植物园。1988年,师生自已动手,修建1个2752平方米的田径场,体育活动场地近4000平方米。1992年,学校占地面积1734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17.42平方米。
1992年学校发展到23个初中班,学生1192人,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专任教师中获高级教师职称1人,一级教师职称9人,二级教师职称57人,三级教师职称23人,未评级2人。在专任教师中,74%是八十年代从师范或师专毕业的青年教师。该校党支部采取“政治上严要求,思想上多帮助、工作上多扶持、学习上多鼓励、生活上多关心”的办法,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4名青年教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6名任学科教研组长,有的青年教师还荣获地、市先进工作者。
1984年至1991年,干部、教师获省优秀班主任、省少儿先进工作者、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人。1988年至1991年教师在《江西教育》、《中国教育报》发表作品3篇。
建校以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几百名合格新生。从1986年至1992年,在全国(江西赛区)各种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5人,省级奖10人。其中:王娟获1989年全国生物知识竞赛一等奖。校友虞慧丽,获1990年全国举重比赛56公斤级抓举第一名;1991年获江西省第八届运动会60公斤抓举、挺举、总成绩三个第一名。
吉安市第九中学
1967年,市教育局决定,在螺川小学石溪头分校的基础上以厂办公助的形式在石溪头荒山坡上建校,校名为先锋一小(即原螺川小学)二部。由石溪头大队提供土地,吉安造船厂、吉安造纸厂提供基金、材料,于9月底动工,至1968年3月初,建成10个教室,3月25日初小四个班开始上课。1969年学校改名为井冈山船厂五七学校,开始招收初中班,1973年始设高中班,成为1所九年制学校。1984年11月1日改名为吉安市石溪头学校,同年开办职业高中1个班,1985年停办高中。1986年停办职业高中。1987年7月,中小学分开,在原址分设吉安市第九中学和石溪头小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学校体制,同年10月8日,由地方财政拨款,向当地生产队购买校园土地。1988年复办职业高中。
该校创办初期是块荒山坡,发展至今已成为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444平方米的校园。教学设备逐年增加,藏书1325册。
1974年至1984年,高中毕业10届,升入大中专院校和各类中专的学生100余人,还为空军部队输送了飞行学员3人,为省体工队输送队员2人。至1987年,初中毕业16届,为重点中学输送合格新生近百名。
1992年设初中6个教学班,学生275人,教师33人,其中一级教师职称3人,二级教师职称21人,三级教师职称2人,未评级7人。
1986年至1992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学参考作品共7篇。
吉安市第十一中学
1954年,河东乡在金竹庵创办金竹初级小学,1959年办完小,1969年附设初中班,改称金竹学校,1978年小学部停办,8月23日,改名为吉安市河东公社金竹中学,隶属河东公社管辖。当时设8个教学班,学生362人,分初中、高中两个学段,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83年改称吉安市河东中学,由市教育局接管,设19个教学班,学生863人。1984年高中班减少招生,增设农业技术高中班,学校分为吉安市河东中学和吉安市河东农业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管理体制。1987年开始,每年招2个普通高中班。1989年3月9日,改称吉安市第十一中学。该校占地面积540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68平方米。
1987年至1992年初中毕业生1398人,高中毕业生420人(含农技高中生)。从1979年至1992年,升入中专、大专和重点高中的学生287人。参加省体育运动会曾获过3个第1名。
1992年设初中18个班,高中8个班,学生1033人。全校教职工97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在专任教师中获一级教师职称2人,二级教师职称19人,三级教师职称16人,未评级15人。
1983年至1991年,教师中获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教师称号1人,获省职教先进个人称号1人。
吉安市第十二中学
原为江西省吉安第三初级中学,创办于1955年7月,校址设吉安县长塘乡庙背村(原私立扶园中学旧址),归吉安县管辖。1957年7月改为吉安县初级中学。1958年县、市合并,改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五中学,增设高中班,归市管辖。1959年6月,县、市分治,该校复归吉安县管辖,改称吉安县中,当年高中停办,学生并入吉安县永阳中学。1968年7月改称吉安县长塘中学。1987年6月吉安市教育局接管,该校改称吉安市长塘中学。
1989年3月9日,改称吉安市第十二中学。
该校占地面积2880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678平方米。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图书馆藏书2106册。1992年在校学生1112人,其中:初中部18个教学班,学生819人,高中部6个教学班,学生293人。全校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在专任教师中获一级教师职称5人,二级教师职称25人,三级教师职称16人,未评级22人。
吉安市禾埠中学
1968年10月,中共吉安市禾埠公社委员会决定,在禾埠新村甑皮岭上创办禾埠五七高中。在当地农民的支持下,建成教室、办公室各1间,师生宿舍2间,建筑面积达1531平方米。
1969年,招收高一学生24人,学制二年,实行半工半读。教师5人,师生在市良种场用膳。1970年2月改办禾埠公社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2年经公社批准,改办禾埠中学,开设初中、高中班,实行“二·二制”。1974年8月停办高中,改为禾埠初级中学。1976年8月,复称禾埠中学,再设高中班,校址迁王家村。1983年,停办高中,初中改制为三年。
1992年,在校学生人数为314人,设7个教学班,全校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获一级教师职称5人,二级教师职称9人,三级教师职称3人,未评级10人。学校占地面积18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68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588册。
1973年至1992年,初中毕业学生1550人;1970年至1983年,高中毕业生495人;1982年至1992年,学生升学人数为346人。
吉安市青原山中学
1969年8月,河东公社在青原山庙山下村后山坡上建土砖平房3间,面积620平方米,开办河东公社五七高中,学制二年,始设两个班,学生32人,教师4人。1972年8月改称吉安市河东高中,1973年始设初中部,成为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初中、高中共设8班,学生约380人,教师增加到24人。办学经费,人事和业务管理逐步由公社革委会转到市教育局。是年,市教育局拨款25000元扩建校舍785平方米。1976年8月,改称吉安市河东中学,1982年7月高中停办,1983年1月改称吉安市青原山中学。1989年,有1名学生获全国第五届初中数学比赛(江西赛区)省级奖。1992年设初中班12个,学生514人。全校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获一级教师职称1人,二级教师职称17人,三级教师职称5人,未评级11人。学校占地面积1281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
吉安市樟山中学
该校创建于1970年下半年,由樟山乡集中全乡所属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学生创办起来的。校址设樟山村,归吉安县樟山乡管辖。当年设初一两个教学班,初二1个教学班,学生约130人,教师9人,学制二年。1977年增设1个高中班,下半年高中班并入吉安县长塘中学。1978年下半年,学制改为三年。1987年6月樟山乡划归吉安市,该校改称吉安市樟山中学。1992年设初中13个教学班,学生640人。全校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获一级教师职称3人,二级教师职称12人,三级教师职称7人,未评级11人。办学24年来毕业学生约2300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近千名合格新生。
该校自1984年以来,师生自己动手削平两座小山,开辟一个约8000平方米的操场。至今学校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53平方米。
吉安市兴桥中学
该校于1969年创办。由吉安县教育组拨款4000元,在兴桥公社陂下村建校,当地农民献工献料,拆除崇化坛破庙为建筑材料,于次年3月建成一栋面积为320平方米的教室。1970年招收初中一年级两个班,83名学生,5名教师。1971年再建成平房教室1栋、二层教学楼1栋,教工宿舍1栋。1974年,为安全计,由吉安县教育局拨款,拆除危房,加以重建。
1971年至1972年,吉安县兴桥乡湖田、钓源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先后并入。1972年增设两个高中班,学生90多名,安排市区下放当地的中学教师任教。1973年停办高中,学生分别并入吉安县长塘中学和吉安县固江中学。1982年吉安县丁塘中学并入,班级和学生人数均有增加。1987年6月,兴桥乡划归吉安市管辖,学校改称吉安市兴桥中学。1988年,市教育局拨款34000元建二层教学楼一栋和围墙,学校占地面积扩展到147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14平方米。
1992年,设初中15个教学班,学生830人。全校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获一级教师职称3人,二级教师职称17人,三级教师职称3人,未评级17人。
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
吉安市洲坑中学
该校于1971年春创办,校址设吉安县长塘乡店下村,1975年上半年迁至裴家村后的山坡上,原属吉安县管辖。开办时教师14人,初一、初二各两个教学班,学制二年。1978年秋,改为三年制。1987年6月,长塘乡划归吉安市管辖,该校改称吉安市洲坑中学。从1983年至1992年,毕业生达1248名,升入高一级学校401名。
1992年设初中部12个教学班,学生592人。全校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获一级教师职称2人,二级教师职称8人,三级教师职称7人,未评级10人。
该校占地面积233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47平方米。师生自己动手平整土地,建成200米跑道的运动场、篮球场各1个;修路挖沟,共挖运土方近7000方,为国家节约资金7000余元。
吉安市天玉中学
该校原名临江农业中学,1965年10月在吉水县临江公社上形岭创建。始招初中一年级1个教学班,学生45人,学制二年。1968年与吉水县临江小学合并,改称为吉水县临江五七中学,增招高中学生,实行“二·二”制。1977年改称吉水县临江中学,1980年停办高中。1986年改称吉水县天玉中学。初中学制三年。1987年6月,天玉乡划归吉安市管辖,该校改称吉安市天玉中学。1992年设初中部12个教学班,学生667人。全校教师34人,其中一级教师职称1人,二级教师职称10人,三级教师职称8人,未评级15人。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30平方米。
国营红声器材厂子弟学校
1967年国营红声器材厂在厂区内(厂址:神冈山)创办子弟学校。学校行政由厂部直接领导,业务由市教育局领导。始招小学部一至六年级各1个教学班。1968年增招初中班,1971年开办高中班,实行“二·二”制,成为1所十年制厂办学校。1984年停办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1986年停办职业高中,改为八年制厂办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三年)。从1987年至1989年解决了300名农转非子女的入学问题。1992年设初中部6个教学班,学生257人。教师18人,其中一级教师职称5人,二级教师职称10人,三级教师职称3人。从1973年至1992年,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66人,考取中专91人。1984年,获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先进集体,1992年获省“三防”教育先进学校。1989年获支持少先队工作的好校长、好书记称号者1人,1992年获省“三防”教学先进教师称号者1人。七五届高中毕业生有1名留学西德,有4名学生攻读研究生。
该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68平方米。有电教室、理化生物实验室各1间,100米跑道1条,篮球场1个,体育活动场地近万平方米(含小学部体育活动场地)。
已停办的中学简介
庐陵中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改庐陵师范传习所为庐陵中学堂,校址设庐陵县廪局,归省提学使司管辖。初办中学预科,次年正月续办正科。宣统元年(1909)停办,学生转吉安府中学堂修业。
私立吉州中学校
江西省高等师范学校吉州籍毕业学生于1920年(民国9年)8月,捐资16000元,1926年捐资4000元,赁城内彭氏宗祠(今吉安师范后院)为校址,建筑校舍,初办旧制中学2个班,学生约100人,至1924年,增至5个班,学生250余人。校长龙钦海。1926年6月按《壬戌学制》改办初中,设3个班,学生60余人,校长罗士铨,教职员12人。自1924年起至1929年止,共毕业7届,毕业生共250余人。1930年秋学校停办。
私立吉安中学校
李士梅、梁似谷、徐炎三人于1924年(民国13年)秋募资,康文卿捐巨金创办。依照“壬戌学制”办初中部。初以城内欧家祠(今吉安师范附属小学右侧)为校址,继迁北门县学宫(今吉安一中后院)。1927年停办,学生转入省立吉安中学修业。
江西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
1926年(民国15年)3月,省立吉安中学设女子部。办学约3个月,因北伐战争,学校停课。1927年12月租吉安西街马草巷黄家祠(今吉安市服装总厂厂址)为校址,创办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长黄苏纬(女)。1928年1月10日学校迁庐陵道尹公署旧址(今市人民体育场)新建教室4间,师生宿舍15间,浴室、厕所各2间,以及礼堂、办公厅(室)、图书室、游艺室、童子军办公室各1间,耗资2600元。2月,黄苏纬辞职离校,张来仪(女)继任校长。1928年秋,招收一年级新生1个班,永新县私立禾川中学女子部转入,录取35人。1929年4月,招收补习班学生20人,全校初中部三个年级共54人,教职员21人。1928~1930年毕业生29人。1930年停办。
私立扶园中学
1936年(民国25年)11月,刘峙出资10万元,在城北庙背村建校舍(今吉安市第十二中学校址),创办私立扶园初级中学,刘峙任董事长兼名誉校长,刘振群兼副董事长,陈启昌代理校长,主持校务。该校以陶冶公民道德,养成劳动习惯为训育方针,提倡“知行合一”,当年招收初中部一年级1个教学班。1939年3月29日,日寇占领南昌,吉安疏散,该校迁永新县东乡横江塔下村陈家祠。1943年8月5日,该校迁回庙背村增办高中,并在马铺前(今地区公安处院内)设初中部。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5人,考取大学9人。1944年上半年,陈启昌辞职离校,刘峙妻侄杨经文代理校长。1949年下半年与省立吉安中学、吉安县立中学合并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
私立文山中学
1937年(民国26年)秋,毛伦等集资借北门县学宫(今一中校园内)创办。校长毛伦。先后招收初中、高中生,是1所完全中学。1938年下半年,日机轰炸吉安,初中部师生迁吉安县新圩杨梅树下村志和书院旧址,高中部师生留原址继续办学。1945年新圩大部分师生迁回原址,1947年7月,学校迁戴家塘萧公馆,(今中共吉安市政府院内),设初中6个班,学生约300人。毛礼锐任校长(兼),毛锡吾任校务主任。1949年1月,毛英鸣借学校教室开办吉安大学进修班(属高中补习班性质),5月,学生58人毕业,进修班停办。1951年暑期,私立朝宗,庐陵两校并入私立文山中学,年底,私立文山中学并入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中学。
国立第十三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沦陷区流亡来吉安的青年就学问题,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9年秋命陈颖春在青原山筹办国立十三中学。1940年春,设初中、高中各6班,初中附设1个义务班,全校学生约700人。初中部设净居寺,高中部设阳明书院旧址(今青原山地区精神病院院址),教职员92人。当时在铅山县办分校,设初中6个教学班。1942年秋,分校改办师范,独立成校。在莲花县分设两个初中班,1941年秋并入校本部。1944年冬,因避日寇骚扰,初中部迁永丰县藤田镇筱岭村,1945年日军投降后迁回青原山。
该校以“尊师重道”为校训,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育才箴言,贯彻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创青原教范,树优良学风。按学业、操行、体育、军训(初中为童子军)四项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教学上规定五门主课(初中为三门)成绩都列甲等,操行、体育也列甲等,即为“三优”,可获取甲等奖学金;有一门主课和一门副课不及格即留级,并取消公费;操行成绩不及格亦取消公费。
该校学生衣食学杂医疗费用,全由学校包干,由于处在战乱时期,生活仍然很艰苦,吃糙米饭,穿土布衣,住简易房,点煤油灯,师生同甘共苦办学。
自1940年至1945年,高中毕业8届,毕业生398人;初中毕业6届,毕业生627人,(其中:铅山分校初中毕业5届,毕业生250人)。1945年在校学生,高中9个班,学生616人;初中8个班,学生591人;六年一贯制实验班6个班,学生296人,合计:1503人。1947年1月改名为江西省立天祥中学,停止对学生的经费供应,同年8月迁泰和县,与泰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为江西省立泰和中学。
国立十三中学办学六年来培养了不少高材生,现在散居在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其中有著名的专家、教授、作家、财政金融家、企业家和党政军要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核物理学家朱骥荣,博物馆学专家黎先耀,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祝一新,台湾日报董事长傅朝枢,台湾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李洪鳌等都在该校就读过。
私立建国中学
1941年,萧淑宇在城南禾埠桥创办,设初中3个班,高中1个班。由省教育厅管辖。1942年,国民党当局以汪伪汉奸罪处决萧淑宇,没收该校校产,于同年5月改办吉安县立中学。
吉安县立中学
前身为私立建国中学。1942年5月,吉安县政府没收建国中学校产,委任梁似谷为校长,创办吉安县立中学,设初中一、二、三年级3个教学班。附设农场1个,农场面积约50余亩,有果园及水田。1944年秋,增招简师科及师训班各1班,并增办高中1个班,全校共10个班,学生300余人。是年冬,奉命在城北县学宫(今吉安一中后院)兴建教室3栋计8间。1945年2月,毛冈鸣接任校长,学校迁县学宫新校舍。简师科留禾埠桥原校址,改办吉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同年7月吉安县立中学迁吉安县新圩。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吉安城。1946年毛礼鍼接任校长。1949年下半年与省立吉安中学、私立扶园中学合并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
私立至善初级中学
1945年春,陈启昌在小校场8号永新县东乡会馆(今二中校园内)办初中补习班,是年秋,改办私立至善中学。1946年开设初中4个教学班,学生约30人。除不设公民课外,其它课程均按规程设置。教学方法灵活,允许学生跨班听课。1949年下半年,陈将至善中学校产捐献给市人民政府,改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二部,不久迁入白鹭洲校本部。
私立朝宗初级中学
1946年8月,张国翰在古南镇20号(今上永叔路吉安酒厂)开办。初办时学生28人,教师5人,工友1人。1951年8月,并入私立文山中学。
私立吉州初级中学
1946年秋,尹炎农在上青塘创办,设初中部3个教学班,学生约100人。办学经费靠收学费维持。1949年下半年停办。
私立庐陵中学
1947年8月,张三元在三府巷(今人民体育场大门左前方)创办,是初级中学。1951年8月,并入私立文山中学。
私立博爱中学
1947年9月,李忠勋、蔡铁声在东门村筹办博爱职业学校,赖运光任董事。1948年下半年改办私立博爱初级中学,蔡铁声任校长。当年招收学生12名,设两个教学班,聘请两名教员。1949年上半年停办。
私立剑南中学
校址设钟鼓楼旁,何时创办不详。1949年下半年,因无生源,市人民政府通知停办。
吉安专区工农速成中学
1950年7月在吉安专区革命烈属子弟补习学校设初中部初一两个教学班,学生六、七十人。学生来自全区各县年龄较大、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烈士子弟,全部享受公费,实行供给制,办了一个学期后,并入南昌市江西工农中学。
习溪桥民办中学
1958年9月创办,校址始设习溪桥人民公社办事处,后迁庐陵巷与习溪桥民办小学合并,受公社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设初中部一至三年级3个教学班,学生约120人,教师5人。1968年停办。
永叔街民办中学
1958年9月创办,校址设中永叔路(今永叔街粮站所在地)。教师4人。设初中部一至三年级4个教学班,学生273人。受公社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1968年停办。
吉安市民办初级中学
创办于1963年,借用吉安师范教室上课。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99人,第二年招收学生95人,第三年招收学生97人,教师8人。1966年改称红旗中学。1968年下半年停办。
工读中学
1965年下半年在市区五个街道和商业、手工业两个系统开办初中工读中学,共7所,1968年10月停办。
河东公社五七中学
1968年创办,校址设河东滩头。当年招收学生60人,学生毕业后分配进吉安机床厂当工人,学校随即停办。
禾埠初级中学
1970年,集中禾埠、宋家、长丰、军民4所学校初中班学生在禾埠小学附设禾埠初级中学。校址在禾埠新村。1971年初二学生毕业离校,初一学生转入禾埠小学办初中班,学校随即停办。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机构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一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二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三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四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五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六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八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九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十一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第十二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禾埠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樟山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兴桥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洲坑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天玉中学
相关机构
国营红声器材厂子弟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庐陵中学堂
相关机构
私立吉安中学校
相关机构
江西省立第四女子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扶园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文山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国立第十三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建国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县立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至善初级中...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朝宗初级中...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吉州初级中...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庐陵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博爱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私立剑南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专区工农速成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习溪桥民办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永叔街民办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民办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工读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市河东公社五七中...
相关机构
吉安市禾埠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