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7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2.5
页数: 3
页码: 101-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1912年(民国元年)至1970年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吉安市 教育 劳动教育

内容

1912年(民国元年),中学设手工科,女子中学增设家事、园艺、缝纫科。手工科练习技能,制作简易物品,养成工作趣味和勤劳习惯。家事、园艺、缝纫科,学习理家、治园、缝纫知识。1923年,改设劳作科,除劳作科作业外,凡校内整理、清洁、消防及学校附近的修路、造林、水利、卫生亦安排学生担任。各中学还开辟少量土地,种植蔬菜,改善伙食,养成劳动习惯。
  建国后,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活动。1954年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宣传提纲》,开展劳动教育。1957年成立市中小学毕业生升学与从事劳动生产指导委员会,具体领导劳动教育工作。当年安排38名未升学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57人到各行业当学徒工。同年,初中三年级增设农业生产基本知识课。1958年,开展教育大革命,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树立无产阶级劳动观点,变“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为“三结合”。学校大办农场、林场、试办工厂,开展种水稻、种蔬菜、养猪、饲养耕牛,以及种桑、养蚕、栽培果树等勤工俭学活动。在大炼钢铁劳动中,全市有130多名中学生学会了机械翻砂、操炉、钳工、木模等生产技术,更多的学生在农场、林场劳动中学会了水稻种植、果树栽培等技
  注:因部分高考生,有数项限报,所以限报分类各项的总数超过限报考生数。
  术。1960年,师生支援秋收,收割晚稻3957.86亩,挖蕃薯、芋头1203.48亩。1963年为生产队送肥料4836担,修筑河堤530方。1964年积肥8700担,修水渠2695个劳动日,挖土方2550立方米。2500多人参加赣江堤的抗洪抢险。1965年执行省教育厅《全日制中学教学、劳动时间的通知》,市区中学学生全年劳动时间,初一、初二为20天,初三、高一为30天,高二、高三为40天。郊区中学全年劳动时间为45天。1966~1967年,初中高中毕业生1502人,按照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方针全部安置当普通工人、农民,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1970年各校响应省革命委员会号召根据具体情况建“四场(厂)”(农场、林场、畜牧场、小型工厂)、“三室”(阶级教育展览室、时事教育展览室、科学实验展览室)“一口塘”(鱼塘),二中创办印刷厂,三中试办瓷厂,四中自制土砖建校舍,五中创办教学仪器厂,兴桥中学创办农场,长冈岭学校、船厂五七学校、金竹学校、兴桥中学、樟山中学师生劳动建校。1983年,市教育局要求各校开设劳动技术课,郊区中学增设农基课,1984年12月,为了统筹安排、协调和组织校办工厂的产供销,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成立市校办工业公司,1985年改为市勤工俭学办公室,加强对校办工厂、农场的管理和扶持。1990年,市教育局举办中学校园经济培训班,学习柑桔、芙蓉梨、板栗、葡萄、蔬菜、瓜果、菌类植物、中药等种植知识;学习猪、鸡、鸭、鹅、兔、鱼类的养殖知识;学习皮蛋、大米、油料加工知识,为中学更好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训人才。1992年,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工、农业总产值达396.1万元。
  部分中学校办工厂简介
  吉安市第一中学科教仪器厂。该厂创办于1972年,是国家教委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工厂占地面积4328平方米,建筑面积2612平方米。现有100g~500g架盘天平,J1206型感应圈教学测力计等教学仪器产品24种,产品销售网点遍布28个省、市,除教育系统外,已扩大到全国医药行业及厂矿企业。架盘天平获1991年“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园筒测力计和平板测力计,1992年通过国家教委产品质量评比,分别获全国第一名和第二名。该厂年产值达130万元,销售产值110万元,创利税14万元。
  吉安市第二中学燎原电器厂
  该厂创建于1970年,1975年列入国家商业部产镇流器的专业定点厂家。现有两个车间,一是日光灯镇流器车间,一是印刷车间。共有工人29名,厂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6.1万元,流动资金5万元,镇流器年生产能力达80余万只,产值达70万元。1978年,全国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71个工厂就该产品的11个项目进行检验考核、评比,该厂生产的镇流器名列全省第一名,全国第八名。1991年、1992年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均获得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列为省优产品,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
  吉安市第五中学教学仪器厂
  该厂创办于1971年9月,由国家教委定为教学仪器生产定点厂,产品种类19个。工厂设备精良,产品自制能力达90%以上,产品质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该厂生产的J2310∮275感应起电机,1990年评为国家教委优质产品,填补了江西省教学仪器无部
  ∮(委)优产品的空白。J2310∮235感应起电机评为国家教委同类产品质量监测总分第一。等势线描绘器材,园形力计,露点测定器、手摇交直流发电机也先后评为国家教委同类产品质量监测总分第一。该厂年产值100万元,纯利润10多万元,产品销往除台湾、西藏外全国各省,并有部分产品出口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吉安市第六中学教学仪器厂
  该厂生产小学自然用物体沉浮实验盒、机械实验盒、静电实验盒、磁铁性质实验盒、电流实验盒。在1990年全国质量监测检验中是全国唯一的全部合格的工厂。
  部份中学校办农场简介
  吉安市第二中学农场
  1957年开始创办农场,有土地7亩,至1959年发展到120亩,1960年蔬菜产量超过了中共吉安市委规定的“每人种菜100棵,产量500斤”的指标。蔬菜除供给师生食用外,多余部份调拨给市蔬菜公社,供应市场。1968年,保留水田32亩,年产稻谷1万余斤,旱地约3亩,栽培茉莉花,年销售金额达2千余元。后来水田全部改为鱼塘,年产鲜鱼一、两万斤。林场栽种梨树上千株,松树上万株。1991年1月,将40亩果园以30余万元之价卖给地区技校。
  吉安市第一中学农场
  1958年创办,现有土地40亩,由该校职工家属长年承包。
  吉安市第三中学农场
  农场有土地约8亩,创办初期种蔬菜、水稻,后来交给农民繁殖蚌壳、生产珍珠。
  吉安市青原山中学农场
  农场有水田3亩,年产稻谷3000斤。
  吉安市兴桥中学农场
  1970年2月创办农场,水田11亩,师生自己动手耕种水稻,年产稻谷12000斤。
  吉安市天玉中学农场
  有土地约36亩,其中30亩农田承包给吉安市河东农业高中作农技试验田,另外3.5亩农田承包给当地农民耕种。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