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艺 体育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7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文艺 体育 卫生
分类号: G40
页数: 8
页码: 94-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中学文艺教育开设课程及艺术作品、吉安市体育教育开设体育项目及田径比赛、吉安市卫生教育情况。
关键词: 吉安市 教育 文艺 体育 卫生

内容

文艺
  清光绪年间,中学堂设乐歌、美术两科,以陶冶学生情操。
  民国时期,各中学均开设音乐、美术课,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十三中学组织百人宣传队,深入吉安、泰和县城和附近农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40年11月,为前方抗日战士征集寒衣,演出抗日歌曲和进步话剧。1947年6月,联立阳明中学知行歌剧团与吉安县民众教育馆剧教队联合演出歌剧《幻想曲》,以及《阿Q正传》、《棠棣之花》、《钗头凤》、《黄金梦》等话剧,《阿Q正传》在城内公演,场场满座,全城轰动。私立扶园中学利用迁校之机,从吉安至永新沿途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宣传抗日。1947年11月,省立吉安中学与部分小学、吉安县民教馆、175旅管弦乐队联合举办音乐演奏会。
  建国后,中学仍设音乐、美术课。解放初,各中学组织腰鼓队、秧歌队、歌咏队、深入城乡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中演出《白毛女》、《志愿军军歌》。1964年援越抗美时,吉安一中、二中、高中、师范集体创作、联合公演《椰林怒火》,气势磅礴,饱含激情。“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唱毛主席语录歌,跳“忠字舞”。1973年,吉安一中《绣井冈》、六中《送水》、四中《扁担歌》等歌舞参加全省文艺会演获得好评。1977年,音乐、美术均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各校普遍开展了课外文艺活动。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地、市教育局利用假期、节日,联合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文化局、人武部等单位举行文艺会演、书画展览。此后,每年举行一次市中小学文艺会演。1989年市委宣传部等六个单位联合组织了以“爱国、改革、创业、奋进”为主题的全市青年文化艺术周活动。同年7月,市人民武装部举行市区中学生“爱党、爱国、爱军”歌咏比赛。同年,全省举行首届少儿美术大奖赛,五中学生获一等奖1名(戴明),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1990年全省第三届少儿艺术比赛,五中有7名学生获奖。全国“滕王阁杯”书法比赛,五中学生朱桦获优秀奖。1991年6月,市教育局举办“吉安市首届师生艺术节”和“师生书法展览”,参赛文艺节目177个,书画574幅,作品有书法、美术、绘画、摄影、剪贴、盆景等10类,直接参赛的中小学师生上万人,观众达数万人次。吉安三中自创合唱节目《泥土房的孩子》获省教委组织的全省中小学合唱艺术节高中组一等奖,并将录相带送北京,代表省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首届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比赛。1992年地、市教育局通知学校创校歌、唱校歌、穿校服、举行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三中所创的校歌获省级奖。五中校歌被刊登在《全国校歌荟萃》(第一集)上。
  体育
  清光绪年间,中学堂设体操科,每周3课时,以游戏和普通操为主,习兵学。
  1912年(民国元年),体操分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男生习兵式体操,女生习军事看护。1923年贯彻《新学制体操标准》,改体操为体育,体育内容为游戏、模仿操、田径运动、棍棒操。1933年按《中学规程》规定,初中体育每周3课时,高中2课时。1936年贯彻《国民教育法》,初中体育课仍为2课时,体育内容改为以球类、田径、器械操为主,球类又以篮球为主。1939年,各中学严格考查体育训练成绩,凡不及格者不予升级或毕业。每天实行早操、强迫跑步,以及45分钟的户外活动。
  1943年10月,全省学生运动会在泰和召开,国立十三中学组织80多人的体育代表队参加竞赛,表演了“健与力”器械操、太极拳和其他拳术,获精神奖、纪律奖,总分第一名,几乎囊括了篮、排、足球和田赛、径赛项目的全部冠军。1945年秋,该校组织100人太极拳队参加吉安县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高中部小南华队参加县运动会竞赛,获总分第一,篮球、足球冠军,排球亚军,田赛、径赛多项第一名。
  建国后,1950年按编制配备专任体育教师。每周安排2~3节体育课,每天20分钟早操,10分钟课间操,45分钟课外活动。1952年采用苏联十年全日制学校体育教材,成立市体育艺术教研组,开展体育课公开教学,定期检查教案。1954年,省立吉安中学首先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制预备级锻炼,学生参加面达70%,下半年再扩展到吉安一中、吉安二中,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学生共1348人,占当时在校中学生总人数的25%。1956年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1958年全市各中学组织16岁以上学生开展军事野营训练。1963年推行眼保健操和成年人广播体操。1964年,成立市体育中心教研组,每周集中半天时间学习体育理论和技能,每学期举行2~4次体育观摩教学,多次举办暑假体育教师培训班。
  1966年下半年开始,体育课改为军体课,进行队列、刺杀、射击、投弹、越野、障碍跑、爬山、游泳等军事体育项目的训练。1975年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试行),把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运动竞赛结合起来进行。1977年,执行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9年贯彻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计划,由学校统一安排,班主任负责组织,体育教师负责指导。1980年,市教育局把学生体育“达标”率列为评选先进学校条件之一。
  1982年7月,市教育局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重点中学测试体育“达标”率,吉安一中为78%,白鹭洲中学为75%,达到验收标准。1992年,对全市中学测试体育“达标”率,11所市区中学学生“达标”适龄数14196人,其中:及格5318人,良好3518人,优秀1286人,达标率为70.6%,5所郊区中学学生“达标”适龄数2027人,其中:及格700人,良好332人,优秀144人,达标率为63.5%。
  1982年省体委、省教委批准白鹭洲中学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举行全市优秀体育课和教学基本功评比检查。1987年,白鹭洲中学获省“长江杯”田径赛团体总分第1名,全国九省一市“长江杯”田径赛团体总分第4名。1988年开始执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按优秀(85分以上)、良好(75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评分。体育成绩达不到良好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一个班的体育合格率达不到要求,不能评为先进集体。学生毕业时,体育成绩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只发结业证书。1989年开始实行体育不及格不得报考高一级学校的规定。同年,市全民国防领导小组对白鹭洲中学、四中、九中进行军事训练试点。1990年8月,组织50名高中学生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9月,对市区完全中学高一年级1800名新生进行一星期军事训练。1990年贯彻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2年9月,市全民国防领导小组组织8所完全中学37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为期六天的军事训练。10月,地区教育局印发《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试行)》及《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确定吉安市各中学为实施国防教育的试点,一中成立了“三防”教育领导小组,将“三防”(防核武器、化学武器、细菌武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专门课程,经全省考核,及格率达100%,学生萧芊、罗鲲、李丹钰获100分满分的好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1992年,市区中学专职体育教师57人,兼职教师3人,其中获高级教师职称的1人,一级教师职称的20人。农村中学专职体育教师9人,他们均有大专学校体育专业毕业学历。全市有两名体育教师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两名体育教师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白鹭洲中学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
  从1953年至1992年中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获省第一名暨全国奖者共75人次。
  卫生
  1925年(民国14年),中学开设生理卫生课,每周1至2课时,向学生讲授生理卫生知识及日常卫生常识。规模较大的中学配备校医,设诊疗室,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在疾病流行时进行预防注射,平时督促学生搞好校园清洁。规模较小的中学设保健员,由教员兼任,负责日常保健工作。
  建国后,学校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1951年执行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高中学生每日上课、自习(包括实验)时间不超过9小时。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为9小时,夏季增加午睡。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晨间操、课间操以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2年,贯彻省文教厅、卫生厅有关防疫指示,中学设保健指导委员会。同年,开展反对美帝细菌战,消灭苍蝇、蚊子、臭虫、虱子、老鼠活动。1954年,市卫生防疫站指定专人负责学生保健工作,培训校医、保健员、查治肠道寄生虫病、治疗疥疮、头癣,调查学校环境卫生、学生生长发育情况。1961年,国家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供应困难,各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亲自下伙房、总务主任集中力量办农场,抓养猪种菜,改善师生生活。1962年,改保健指导委员会为健康教育委员会,在党支部领导下,校长(或副校长)兼任主任委员,负责全校卫生保健工作。医务室负责制订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建立卫生保健制度,制订爱国卫生公约,检查全校清洁卫生,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免费为学生治病。1964年,省教育厅、卫生厅检查了各校防治“五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视力减退、闭经、蛔虫病),开展“五好”(防治疾病好、个人卫生习惯好、环境整洁经常好、饮食卫生营养好、文体劳动卫生好)的情况。1966年,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每学年为学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加强对女生的健康保护工作,设女生指导员。1972年,市卫生防疫站对全市各中学教室的采光及课桌椅高度进行检查,推行眼保健操、晶体操。1979年,开展消灭蚊、蝇,预防夏秋两季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1980年,市教育局配合卫生部门,召开视力监察工作会,落实1985年在现有基础上使近视眼患病率下降10%的任务。1982年3月,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治理“脏、乱、差”,美化学校环境。1983年,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保证学生睡眠、休息和课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1988年,进行矫治近视眼、改善教室采光设施的工作。1989年4月,开展了“爱国卫生月”活动,整治环境卫生,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健康监测,进行近视、沙眼、蛔虫、疥疮、头虱、营养低下的“六病”普查工作。1990年,组织校医、护士、保健教师学习、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同时把卫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医护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学生体质健康卡片》制度。1982年、1990年,市卫生部门对学生进行全面形态机能发育调查。
  1979年至1992年中学生参加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升学考试体格检查情况。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