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7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522.3
页数:
40
页码:
84-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中学教育、学制与课程设置、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 成绩考查、文艺 、体育、卫生、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领导与管理、学校等概括情况。
关键词:
吉安市
中学教育
学制
学校
内容
发展概况
吉安城内办中学,始于20世纪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白鹭洲书院为吉安府中学堂,设3个班,学生150人。三十三年(1907)正月,改庐陵师范传习所为庐陵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停办,学生转入吉安府中学堂。
1914年(民国3年)吉安府中学堂收归省立,改名为省立第六中学校,设4个班,学生95人。1920年(民国9年)8月,在城内彭氏宗祠(今吉安师范后院)创办私立吉州中学校。1922年秋,改吉州十属公立阳明甲种商业学校为吉州十鹰联立阳明中学。至此,吉安城内有官办、公办、私办三类中学各1所。1924年创办私立吉安中学校.1927年创办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1937年创办私立文山中学、私立扶园中学。1939年创办国立十三中学。1941年创办私立建国中学。1942年至1947年,先后创办吉安县立中学、私立至善、朝宗、兴贤、吉州、博爱、庐陵、剑南等中学。从1903年起至1949年上半年止,先后办有国立中学1所、省立中学2所、县立中学1所、联立中学1所、私立中学12所,共计17所。其中完全中学(设有初中、高中的中学)8所,初级中学9所。
1949年7月16日吉安解放。市人民政府对原有中学采取续办、接办、停办等措施进行整顿改造。下半年全巾保留公办中学1所(省立吉安联合中学,1953年改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一中学),私立中学5所,(阳明、朝宗、兴贤、文山、庐陵申学)在校学生1273人,教职员工148人。1951年、1952年先后将5所私立中学改为2所公办中学(吉安县中、江西省吉安第二中学)。至此,市内有公立中学3所,分别由省、专署和吉安县领导。1956年至1957年,先后创办2所市辖初级中学(吉安市初级中学、吉安市古南镇初级中学)。1958年,吉安高中(原一中)、吉安一中(原二中)、吉安二中(原吉安县中)划归市辖。市初级中学、古南镇初级中学分别改称吉安三中、吉安四中。吉安县初级中学改称吉安五中。同年永叔街、习溪桥街各创办1所民办中学。1959年三中、四中合并为吉安三中。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市内中学调整为初中1所、完中3所,在校学生3607人,教职员工367人。同年创办1所市民办初级中学。1965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在街道、商业、手工业系统创办7所半工半读中学。至1966年上半年,市内有中学7所,其中初中5所,完中2所,在校学生4600人,教职员工390人。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教育遭受严重挫折,教学秩序被打乱。1967年1月,群众组织夺取学校领导权,学校党、政、工、团组织陷于瘫痪。1968年,干部、教师大批下放。9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此后,各校先后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10月前后,创办红旗公社(禾埠公社)五七高中、东风公社(河东公社)五七中学。国营红声器材厂子弟学校,增办初中部。此后,城乡22所小学附设了初中班,学生近2000人。1969年1月23日,吉安高中迁峡江县并入金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吉安三中迁吉安县东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1970年改为东固共大。两所中学迁校,造成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大量散失,骨干教师离散。
1970年至1972年,复办吉安三中,创办吉安四中、五中、六中。1976年在白鹭洲创办吉安七中。1977年,市教育局将吉安一中、二中、禾埠中学列为市重点学校。年底,撤出各校工宣队,1978年撤销学校革命委员会,重新任命校长。1979年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错误处分的书记、校长平反、纠正教工中的冤假错案;为非正常死亡的教职员工平反昭雪。1980年创办长冈岭学校。1981年市教育局调整学校网点,郊区保留完中2所,初中1所,停止了五中、六中、禾埠中学、红声厂子弟学校的高中招生。1985年贯彻《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7年5月,吉安县长塘、兴桥、樟山乡,吉水县天玉乡划归吉安市,4乡所属长塘、洲坑、兴桥、樟山、天玉5所中学划归市管辖。至1992年,全市共有中学18所(市区10所、郊区8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2所,在校学生17152人,共有教学班346个,教职员工1392人。
第一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安府中学堂按《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修业期五年。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制及财政、体操。宣统元年(1909),文、实分科,文科、实科课程设置与光绪二十九年大体相同,但文科偏重文史,实科偏重理化。实科将理化分为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增设手工科。宣统三年,文、实两科均以外国语占第一位。
1912年(民国元年)9月,吉安府中学堂按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壬子学制》规定,改学制为四年。执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文、实不分科,取消读经讲经,将法制财政改为法制经济,将体操分为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增加乐歌。
1913年8月,《壬子癸丑学制》改学堂为1992年中学基本情况学校,改学堂监督为校长、学制不变,取消文、实分科制度。
1922年(民国11年),省立六中(原吉安府中学堂)按《学校系统改革案》规定:分设四年制中学部和三年制师范科。吉州十属联立阳明初级中学、学制三年。1923年,初中设社会(公民、历史、地理)、言文(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艺术(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生理卫生、体育)等六科。高中设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卫生法、健身法、其他运动)。女子中学增设家事、园艺、缝纫。
1928年至1949年,各中学均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29年,初中、高中均设党义、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体育。初中设算学、自然、生理卫生、图画、音乐、工艺、职业科目、童子军。高中设物理、化学、生物学、军事训练、选修科目。1935年,初中、高中改党义为公民,初中改算学为数学,改自然为植物、动物,改工艺为劳作,增设化学、物理。高中增设卫生、伦理、图画、音乐。1940年,高一增设劳作,初中设自然科学(博物学、生理卫生、化学、物理),其他科目不变。
1949年9月,各中学执行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江西省教育改革方案》,取消党义、公民、童子军、军事训练,开设政治、代数、几何,将国文改为国语,其他科目保留。
1951年10月,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初中、高中修业期各为三年。取消政治科名称,在初中三年级,高中二、三年级分设“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等科。从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增设“时事政策”课。1952年上半年,按《中学暂行规程》调整课程设置,初中设语文、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高中设语文、代数、几何、解析几何、三角、物理、化学、达尔文理论基础。1954年秋,初中不设外语。省立吉安中学高中部改英语为俄语。1956年秋,初中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科。语文分为汉语、文学两科。1957年春,恢复政治,初中一年级设外国语,初中、高中三年级增设农业基础知识。1958年,初中、高中增设劳动课,初中设外国语,初中算术增加珠算、簿记,政治改为“社会主义教育”,文学、汉语不再分科,仍称语文。语文、历史、地理增加乡土教材。
1960年,吉安三中进行学制改革,试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吉安一中、吉安高中在高中部实行文理分科。不搞学制改革的中学,初中设政治、语文、外语、代数、制图、物理、化学、生物、中国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高中增设三角、数学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只在高一设),不设图画、音乐,其他课程与初中相同。
1968年实行学制改革,中学改为“二·二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停止执行原教学计划,文科改上《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理科改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音乐、美术改为革命文艺,体育改为军体。
1977年开始实行“三·二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1980年秋、1981年秋,吉安一中、吉安七中先后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1983年秋,吉安二中、三中、四中、河东中学、井冈山船厂子弟学校从高中新生开始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从此,各中学全部恢复“三·三制”,即初中、高中各为三年。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三年级增设生理卫生。高中不开设音乐、美术、生理卫生,其余课程与初中相同。1985年调整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科教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习题的深度、广度上加以控制。同年,一中和白鹭洲中学开设计算机课。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制为“六·三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五·四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五·三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和九年一贯制。吉安市各中学初中学制仍为三年。课程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
1987年起,白鹭洲中学、一中、二中、三中高中一年级开设人口教育课。教材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人口教育》。
1990年春季起,在初三、高三开设国情教育课。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
清光绪年间,吉安府中学堂设学监、舍监。学监管教务、训育;舍监管纪律、思想、品德和生活。通过修身、读经讲经课的传授,向学生进行“忠君”、“尊孔”、“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教育;通过“言语、容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等为主要内容的品行考核,实施奖惩;用《学堂禁令》严格管束学生。
民国时期,中学设训育主任、级任导师、军训教官、童子军教练、以及三青团、童子军团等组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义、公民、军事训练、朝会、周会、纪念日,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为训育宗旨,以三民主义为指针,以“国父遗教”、“总裁言行”为基本内容,对学生实施“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府(国民政府)”、“一个领袖(蒋介石)”的教育;以“气质、智力、感情、意志;容仪、动作、言语”为主要内容进行操行考查,规范学生品德。在抗日战争年代,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
建国后,废除国民党的学校管理机构和训育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由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教育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组成的民主自治的教育管理体系。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1949年9月,废除党义、公民、童子军和军事训练。1950年秋设政治课,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教育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结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进行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1951年有1592名中学生报名参军参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0%;学生利用课余劳动获得的收入开展了捐献飞机大炮和拥军优属活动。1953年为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各校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三好学生”活动。
1955年贯彻《中学生守则》,开展了以创三好学生、走“又红又专”道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1958年开展教育大革命,师生停课投入大炼钢铁运动,各校创办工厂、农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1963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访贫问苦,作社会调查,请老工人,老贫农、老革命、老干部作报告,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写村史、厂史、校史、家史,为社会做好事,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
1965年组织学生参观廖初江、黄祖示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组织学生向解放军、向大庆、向大寨学习的群众运动,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校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毛主席语录、“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为主要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1979年7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发扬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的教育活动。10月,贯彻中共吉安市委关于《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的通知》,把法律列为政治课教学内容进行教育。1981年,执行《中学生守则》,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围绕解决脏、乱、差三个重点,开展第一个“全国文明礼貌月”活动,整顿校风、校纪。此后,每年3月“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不断丰富充实教育内容,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法制教育。1983年,开展学习《邓小平文选》活动,抵制、清除精神污染。开展学雷锋、学张海迪、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建立升国旗、唱国歌制度。
1987年,强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教育。1988年,成立市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制订了《吉安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管理评估细则》。市教研室及时召开了“新时期如何做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搞好校园文明建设”、“商品经济发展中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会。各中学建立了校长负责、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工作领导机构,设立政教处,协调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活动。1989年市教育局制订了《吉安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开展学雷锋、学赖宁、学“十佳青年”的活动,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1991年,各校加强了国情教育,采用省编《国情教育读本》为教材。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校外指导员,开展“爱党、爱国、爱军”争当文明学生活动,吉安二中进行了依法治校的实验。市教育局深入各校进行德育工作评估检查,把德育工作引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1991年开展“祖国在我心中”、“迎亚运、比贡献”、“爱我中华,振兴吉安”、“革命先辈指引我前进”、“追寻先辈足迹”、“学先辈见行动”、“继承革命传统,争当‘四有’新人”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1992年,举办校史展览,创作校歌,着校服,强化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制订校训校规,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附一:
中学生守则
(1981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布)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
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
十、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附二:
三好学生条件
(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
(一)思想品德好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心为集体服务,积极参加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执行《中学生守则》,在同学中能起模范作用。
(二)学习好
为“四化”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能较好地掌握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成绩优良。
(三)身体好
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健康,体育课成绩优良。
附三: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1988年8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
一、自觉自爱,注重仪表
1、坐立、行走、读书、写字姿势端正。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提倡穿校服。头发干净整齐,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不穿高跟鞋。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
4、举止文明。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5、不看宣传色情、凶杀、迷信的坏书刊、录像,不听不唱不健康歌曲。
6、不进营业性舞厅、酒吧和音乐茶座。
7、拾金不昧,不受利诱,爱惜名誉,不失人格。
8、维护国家荣誉,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
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9、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和蔼。要讲普通话。
10、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帮助残疾人。
11、尊重全体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接受递送物品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
12、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年幼体弱的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3、待客热情,起立迎送。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14、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拆看他人信件,不看他人日记。
15、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要道歉。
16、守信守时。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7、升国旗,奏、唱国歌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18、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保持图书馆、阅览室的安静。不在教室的楼道内吵闹喧哗。
19、爱护校舍和各种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涂抹乱刻画。借阅书刊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0、按时到校,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21、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22、认真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珍惜时间,科学安排课余活动。
23、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24、参加各种集会准时到达,安静听讲,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5、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
26、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
27、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动。
28、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经济条件的要求。
29、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30、外出和到家时,要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31、体贴帮助父母,尊敬祖父母、外祖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
32、对长辈有意见,有礼貌地提出,不闹脾气,不顶撞。
五、遵守公德、严于律己。
33、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34、乘公共电、汽车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35、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
36、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37、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要守秩序,瞻仰烈士陵墓保持肃穆。
38、观看演出和比赛时,要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扰,结束时鼓掌致意。
39、尊重外地人,遇有问路,认真指引。
40、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社会行为,要进行观阻。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清光绪年间,吉安府中学堂,实行班级教学。采用讲学、读经、问难、答辩、练习、复习等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直观教学引起了重视,图表、教具、演示、实验,逐渐进入课堂。为推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运动”,省立吉安中学、联立阳明中学、私立扶园中学、私立至善中学开设手工劳动课,设立农业劳动基地或校办工业劳动场所,安排学生一边学,一边劳动。在校园的醒目处挂着“手脑并用”的标语牌。
建国后,1953年吉安市组织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和《普希金教授教育学演讲录》,推行课时计划和五级记分制。采用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五段教学法。在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积极性和自觉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963年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对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此后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的情况,提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并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体制。从1978年开始,强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1985年提出“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辅助因素,如动机、兴趣、感情、意志、品格等)。至此,在教学上形成了“加强双基,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一套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
1978年9月,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努力发展电影、幻灯、电唱、录音和电视,开展电化教学。不少学校运用录音机,电唱机在语文、英语课中辅助朗读和发音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运用幻灯机放映各种教学幻灯片,加强直观形象教学;运用电影机放映教学片和科教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用彩电放映科技教学录象,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质量。1990年省电教站在全市中小学录制了5节电化教学优质课。
教学改革
“文化大革命”后,市教研室开展了学科教学业务管理和各科教学研究活动,并积极组织领导教学改革试验,及时向各校传递教改信息,协助学校总结教改经验。从1978年以来,各中学广泛地开展了各种教学改革实验。到1990年,中小学设置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市级以上有影响的计20余项。这些教改实验项目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科评价以及教学整体改革等多方面。有实验项目的中学共9所,小学有18所,参加实验的中小学教师达180余人,80多个班级、4000多名学生。
吉安市五中于1987年3月开始实行初中数学目标教学改革试验,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反馈调节为关键,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这三个重要因素结成有机整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总结出“启、读、讲、议、练、测、结”的七字教学模式。并编著了《江西省初中数学目标教学实施手册》,1989年在全区推广,1990年经省教委考查、验证、确认,在全省推广,嗣后被列为国家教委由世界银行贷款的科研项目,并纳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该教改实验,成效显著,几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有22人获国家级奖,24人获省级奖。该校英语教研组精心选取并认定了当代教育学家奥苏伯尔和布鲁纳的有关“迁移”教育理论,作为“上位、下位,并列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以奥苏伯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迁移”的基本方式,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为纳入、扩展知识体系的框架,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具有控制体制的英语课堂上位、下位、并列教学模式。该校美术教改试验,列为全省美术教改试点学校。
吉安市一中物理教改试验小组总结了“以实验为基础,讨论式教改试验”,1988年8月,该校被评为全国初中物理教改试验先进单位,在“全国初中物理教改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交流。该校生物教研组进行了增强教研组的群体意识,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作用的实验,组织学生普查校园内乔木植物33科25种制作动、植物标本93件,撰写小论文127篇,其中获全国、省、地级奖的生物小论文23篇。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体育组,从1987年起进行了“男女分班,男拳女舞,梯队训练,专项任教”和“音乐进体育课堂”等教改试验。
吉安市三中从1986年开始在初中进行了两轮“作文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种基本能力的三级训练体系”的教改试验。二次出席省、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为了交流与推广教改经验,省、地、市教研室在近几年分别举行了优质课竞赛。1991年全市参赛教师分别获取全区高中数学优质课三等奖,全区政治优质课二等奖,全区初中化学优质课三等奖。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四名参赛教师囊括了全区一、二、三等奖;获省一、二、三等奖。美术、体育教师还代表地区直接参加了全省美术、体育优质课竞赛,取得了好名次。
在课外活动中,各中学按照各自的条件成立了微机、无线电、航模、气象、生物园、摄影、绘画、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学科兴趣小组。1981年,吉安一中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1983年,河东中学自制多种电源演示器获全国中学物理教具三等奖。1985年,吉安二中成立了“庐陵文社”,创办了习作园地《百草园》,开展了写作入门讲座、作品自诵会、诗歌朗诵会、游览青原山、作品赏析讲座等活动。全国性杂志《中学生》在1986年第一期上将《百草园》登入“芳名榜”,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中学生习作刊物。
第四节 成绩考查
清光绪年间,各中学按《学务政要》规定考核学生学业成绩和品行均用记分法区别等级。宣统元年(1909)按规定组织中学毕业生赴京参加学部复试。
1912年(民国元年),各中学按《学生操行成绩考查规程》规定,对学生操行成绩分甲、乙、丙、丁四等。
1935年执行《修正中学规程》的规定,中学生成绩分学业、操行及体育三项。考查学业成绩分为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毕业考试或毕业会考四种。凡操行成绩或体育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升级或毕业。凡学业成绩三科不及格或两门主科不及格者,留级一学期,连续留级以二次为限。主科—科不及格或其它学科两科不及格应予补考。连续两次补考仍不及格,予以留级,连续留级二次,仍不能进级者,发给修业证书,令其退学。
1952年执行《中学生暂行规程》(草案)的规定,中学学生成绩分学业成绩、操行成绩和体育成绩。记分法采用百分制。学业成绩考查,分平时考查、阶段考查及学期考试。在各科学期成绩中,平时考查及阶段考查成绩占60%,学期考试成绩占40%。各科上下两学期成绩的平均数,即为该科的学年成绩,不再举行学年考试。各科学年成绩均及格者升级,如有不及格的学科,新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时补考,补考后,如有三科不及格,或语文、数学两科不及格,予以留级。
1966年秋,废除考试和操行评定,毕业证书只写“学业期满,准予毕业”。各校招生,采用“推荐选拔制度”。1977年以后恢复升学考试。1978年恢复升留级制度。
1988年8月,执行《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的规定,中学生的操行成绩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操行等级不及格者以试读生论处。初三、高三学生操行等级评为不及格者不予毕业,按肄业处理。初中学习成绩优良,操行成绩连续三年评为优秀等级的学生免试保送高中。1990年在初中二年级进行历史、地理结业会考,会考成绩列入毕业考试成绩。
自1991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会考制度。高一考生物、历史;高二考化学、地理、物理、外语;高三考语文、数学、政治。会考科目中有一科不及格,便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
1992年执行地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普通高中转学、休学、复学、留级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学生补考后,仍有三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予以留级。学生留级由班主任提出意见、教导处审核,县、市教育局核定,地区教育局批准。留级比例,按年级学生数计算,不超过5%,应届毕业生不予留级。一个学生只留级两次,超过两次者,以退学处理。
第五节 文艺 体育 卫生
文艺
清光绪年间,中学堂设乐歌、美术两科,以陶冶学生情操。
民国时期,各中学均开设音乐、美术课,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十三中学组织百人宣传队,深入吉安、泰和县城和附近农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40年11月,为前方抗日战士征集寒衣,演出抗日歌曲和进步话剧。1947年6月,联立阳明中学知行歌剧团与吉安县民众教育馆剧教队联合演出歌剧《幻想曲》,以及《阿Q正传》、《棠棣之花》、《钗头凤》、《黄金梦》等话剧,《阿Q正传》在城内公演,场场满座,全城轰动。私立扶园中学利用迁校之机,从吉安至永新沿途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宣传抗日。1947年11月,省立吉安中学与部分小学、吉安县民教馆、175旅管弦乐队联合举办音乐演奏会。
建国后,中学仍设音乐、美术课。解放初,各中学组织腰鼓队、秧歌队、歌咏队、深入城乡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中演出《白毛女》、《志愿军军歌》。1964年援越抗美时,吉安一中、二中、高中、师范集体创作、联合公演《椰林怒火》,气势磅礴,饱含激情。“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唱毛主席语录歌,跳“忠字舞”。1973年,吉安一中《绣井冈》、六中《送水》、四中《扁担歌》等歌舞参加全省文艺会演获得好评。1977年,音乐、美术均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各校普遍开展了课外文艺活动。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地、市教育局利用假期、节日,联合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文化局、人武部等单位举行文艺会演、书画展览。此后,每年举行一次市中小学文艺会演。1989年市委宣传部等六个单位联合组织了以“爱国、改革、创业、奋进”为主题的全市青年文化艺术周活动。同年7月,市人民武装部举行市区中学生“爱党、爱国、爱军”歌咏比赛。同年,全省举行首届少儿美术大奖赛,五中学生获一等奖1名(戴明),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1990年全省第三届少儿艺术比赛,五中有7名学生获奖。全国“滕王阁杯”书法比赛,五中学生朱桦获优秀奖。1991年6月,市教育局举办“吉安市首届师生艺术节”和“师生书法展览”,参赛文艺节目177个,书画574幅,作品有书法、美术、绘画、摄影、剪贴、盆景等10类,直接参赛的中小学师生上万人,观众达数万人次。吉安三中自创合唱节目《泥土房的孩子》获省教委组织的全省中小学合唱艺术节高中组一等奖,并将录相带送北京,代表省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首届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比赛。1992年地、市教育局通知学校创校歌、唱校歌、穿校服、举行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三中所创的校歌获省级奖。五中校歌被刊登在《全国校歌荟萃》(第一集)上。
体育
清光绪年间,中学堂设体操科,每周3课时,以游戏和普通操为主,习兵学。
1912年(民国元年),体操分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男生习兵式体操,女生习军事看护。1923年贯彻《新学制体操标准》,改体操为体育,体育内容为游戏、模仿操、田径运动、棍棒操。1933年按《中学规程》规定,初中体育每周3课时,高中2课时。1936年贯彻《国民教育法》,初中体育课仍为2课时,体育内容改为以球类、田径、器械操为主,球类又以篮球为主。1939年,各中学严格考查体育训练成绩,凡不及格者不予升级或毕业。每天实行早操、强迫跑步,以及45分钟的户外活动。
1943年10月,全省学生运动会在泰和召开,国立十三中学组织80多人的体育代表队参加竞赛,表演了“健与力”器械操、太极拳和其他拳术,获精神奖、纪律奖,总分第一名,几乎囊括了篮、排、足球和田赛、径赛项目的全部冠军。1945年秋,该校组织100人太极拳队参加吉安县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高中部小南华队参加县运动会竞赛,获总分第一,篮球、足球冠军,排球亚军,田赛、径赛多项第一名。
建国后,1950年按编制配备专任体育教师。每周安排2~3节体育课,每天20分钟早操,10分钟课间操,45分钟课外活动。1952年采用苏联十年全日制学校体育教材,成立市体育艺术教研组,开展体育课公开教学,定期检查教案。1954年,省立吉安中学首先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制预备级锻炼,学生参加面达70%,下半年再扩展到吉安一中、吉安二中,参加“劳卫制”锻炼的学生共1348人,占当时在校中学生总人数的25%。1956年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1958年全市各中学组织16岁以上学生开展军事野营训练。1963年推行眼保健操和成年人广播体操。1964年,成立市体育中心教研组,每周集中半天时间学习体育理论和技能,每学期举行2~4次体育观摩教学,多次举办暑假体育教师培训班。
1966年下半年开始,体育课改为军体课,进行队列、刺杀、射击、投弹、越野、障碍跑、爬山、游泳等军事体育项目的训练。1975年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试行),把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运动竞赛结合起来进行。1977年,执行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79年贯彻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计划,由学校统一安排,班主任负责组织,体育教师负责指导。1980年,市教育局把学生体育“达标”率列为评选先进学校条件之一。
1982年7月,市教育局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重点中学测试体育“达标”率,吉安一中为78%,白鹭洲中学为75%,达到验收标准。1992年,对全市中学测试体育“达标”率,11所市区中学学生“达标”适龄数14196人,其中:及格5318人,良好3518人,优秀1286人,达标率为70.6%,5所郊区中学学生“达标”适龄数2027人,其中:及格700人,良好332人,优秀144人,达标率为63.5%。
1982年省体委、省教委批准白鹭洲中学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举行全市优秀体育课和教学基本功评比检查。1987年,白鹭洲中学获省“长江杯”田径赛团体总分第1名,全国九省一市“长江杯”田径赛团体总分第4名。1988年开始执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按优秀(85分以上)、良好(75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评分。体育成绩达不到良好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一个班的体育合格率达不到要求,不能评为先进集体。学生毕业时,体育成绩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只发结业证书。1989年开始实行体育不及格不得报考高一级学校的规定。同年,市全民国防领导小组对白鹭洲中学、四中、九中进行军事训练试点。1990年8月,组织50名高中学生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9月,对市区完全中学高一年级1800名新生进行一星期军事训练。1990年贯彻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2年9月,市全民国防领导小组组织8所完全中学37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为期六天的军事训练。10月,地区教育局印发《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试行)》及《学校国防教育常规》,确定吉安市各中学为实施国防教育的试点,一中成立了“三防”教育领导小组,将“三防”(防核武器、化学武器、细菌武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专门课程,经全省考核,及格率达100%,学生萧芊、罗鲲、李丹钰获100分满分的好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1992年,市区中学专职体育教师57人,兼职教师3人,其中获高级教师职称的1人,一级教师职称的20人。农村中学专职体育教师9人,他们均有大专学校体育专业毕业学历。全市有两名体育教师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两名体育教师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白鹭洲中学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
从1953年至1992年中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获省第一名暨全国奖者共75人次。
卫生
1925年(民国14年),中学开设生理卫生课,每周1至2课时,向学生讲授生理卫生知识及日常卫生常识。规模较大的中学配备校医,设诊疗室,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在疾病流行时进行预防注射,平时督促学生搞好校园清洁。规模较小的中学设保健员,由教员兼任,负责日常保健工作。
建国后,学校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1951年执行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高中学生每日上课、自习(包括实验)时间不超过9小时。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为9小时,夏季增加午睡。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晨间操、课间操以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2年,贯彻省文教厅、卫生厅有关防疫指示,中学设保健指导委员会。同年,开展反对美帝细菌战,消灭苍蝇、蚊子、臭虫、虱子、老鼠活动。1954年,市卫生防疫站指定专人负责学生保健工作,培训校医、保健员、查治肠道寄生虫病、治疗疥疮、头癣,调查学校环境卫生、学生生长发育情况。1961年,国家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供应困难,各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亲自下伙房、总务主任集中力量办农场,抓养猪种菜,改善师生生活。1962年,改保健指导委员会为健康教育委员会,在党支部领导下,校长(或副校长)兼任主任委员,负责全校卫生保健工作。医务室负责制订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建立卫生保健制度,制订爱国卫生公约,检查全校清洁卫生,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免费为学生治病。1964年,省教育厅、卫生厅检查了各校防治“五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视力减退、闭经、蛔虫病),开展“五好”(防治疾病好、个人卫生习惯好、环境整洁经常好、饮食卫生营养好、文体劳动卫生好)的情况。1966年,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每学年为学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加强对女生的健康保护工作,设女生指导员。1972年,市卫生防疫站对全市各中学教室的采光及课桌椅高度进行检查,推行眼保健操、晶体操。1979年,开展消灭蚊、蝇,预防夏秋两季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1980年,市教育局配合卫生部门,召开视力监察工作会,落实1985年在现有基础上使近视眼患病率下降10%的任务。1982年3月,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治理“脏、乱、差”,美化学校环境。1983年,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保证学生睡眠、休息和课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1988年,进行矫治近视眼、改善教室采光设施的工作。1989年4月,开展了“爱国卫生月”活动,整治环境卫生,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健康监测,进行近视、沙眼、蛔虫、疥疮、头虱、营养低下的“六病”普查工作。1990年,组织校医、护士、保健教师学习、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同时把卫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医护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学生体质健康卡片》制度。1982年、1990年,市卫生部门对学生进行全面形态机能发育调查。
1979年至1992年中学生参加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升学考试体格检查情况。
第六节 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1912年(民国元年),中学设手工科,女子中学增设家事、园艺、缝纫科。手工科练习技能,制作简易物品,养成工作趣味和勤劳习惯。家事、园艺、缝纫科,学习理家、治园、缝纫知识。1923年,改设劳作科,除劳作科作业外,凡校内整理、清洁、消防及学校附近的修路、造林、水利、卫生亦安排学生担任。各中学还开辟少量土地,种植蔬菜,改善伙食,养成劳动习惯。
建国后,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活动。1954年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宣传提纲》,开展劳动教育。1957年成立市中小学毕业生升学与从事劳动生产指导委员会,具体领导劳动教育工作。当年安排38名未升学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57人到各行业当学徒工。同年,初中三年级增设农业生产基本知识课。1958年,开展教育大革命,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树立无产阶级劳动观点,变“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为“三结合”。学校大办农场、林场、试办工厂,开展种水稻、种蔬菜、养猪、饲养耕牛,以及种桑、养蚕、栽培果树等勤工俭学活动。在大炼钢铁劳动中,全市有130多名中学生学会了机械翻砂、操炉、钳工、木模等生产技术,更多的学生在农场、林场劳动中学会了水稻种植、果树栽培等技
注:因部分高考生,有数项限报,所以限报分类各项的总数超过限报考生数。
术。1960年,师生支援秋收,收割晚稻3957.86亩,挖蕃薯、芋头1203.48亩。1963年为生产队送肥料4836担,修筑河堤530方。1964年积肥8700担,修水渠2695个劳动日,挖土方2550立方米。2500多人参加赣江堤的抗洪抢险。1965年执行省教育厅《全日制中学教学、劳动时间的通知》,市区中学学生全年劳动时间,初一、初二为20天,初三、高一为30天,高二、高三为40天。郊区中学全年劳动时间为45天。1966~1967年,初中高中毕业生1502人,按照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方针全部安置当普通工人、农民,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1970年各校响应省革命委员会号召根据具体情况建“四场(厂)”(农场、林场、畜牧场、小型工厂)、“三室”(阶级教育展览室、时事教育展览室、科学实验展览室)“一口塘”(鱼塘),二中创办印刷厂,三中试办瓷厂,四中自制土砖建校舍,五中创办教学仪器厂,兴桥中学创办农场,长冈岭学校、船厂五七学校、金竹学校、兴桥中学、樟山中学师生劳动建校。1983年,市教育局要求各校开设劳动技术课,郊区中学增设农基课,1984年12月,为了统筹安排、协调和组织校办工厂的产供销,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成立市校办工业公司,1985年改为市勤工俭学办公室,加强对校办工厂、农场的管理和扶持。1990年,市教育局举办中学校园经济培训班,学习柑桔、芙蓉梨、板栗、葡萄、蔬菜、瓜果、菌类植物、中药等种植知识;学习猪、鸡、鸭、鹅、兔、鱼类的养殖知识;学习皮蛋、大米、油料加工知识,为中学更好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训人才。1992年,全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工、农业总产值达396.1万元。
部分中学校办工厂简介
吉安市第一中学科教仪器厂。该厂创办于1972年,是国家教委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工厂占地面积4328平方米,建筑面积2612平方米。现有100g~500g架盘天平,J1206型感应圈教学测力计等教学仪器产品24种,产品销售网点遍布28个省、市,除教育系统外,已扩大到全国医药行业及厂矿企业。架盘天平获1991年“江西省优质产品”称号。园筒测力计和平板测力计,1992年通过国家教委产品质量评比,分别获全国第一名和第二名。该厂年产值达130万元,销售产值110万元,创利税14万元。
吉安市第二中学燎原电器厂
该厂创建于1970年,1975年列入国家商业部产镇流器的专业定点厂家。现有两个车间,一是日光灯镇流器车间,一是印刷车间。共有工人29名,厂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6.1万元,流动资金5万元,镇流器年生产能力达80余万只,产值达70万元。1978年,全国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71个工厂就该产品的11个项目进行检验考核、评比,该厂生产的镇流器名列全省第一名,全国第八名。1991年、1992年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均获得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列为省优产品,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
吉安市第五中学教学仪器厂
该厂创办于1971年9月,由国家教委定为教学仪器生产定点厂,产品种类19个。工厂设备精良,产品自制能力达90%以上,产品质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该厂生产的J2310∮275感应起电机,1990年评为国家教委优质产品,填补了江西省教学仪器无部
∮(委)优产品的空白。J2310∮235感应起电机评为国家教委同类产品质量监测总分第一。等势线描绘器材,园形力计,露点测定器、手摇交直流发电机也先后评为国家教委同类产品质量监测总分第一。该厂年产值100万元,纯利润10多万元,产品销往除台湾、西藏外全国各省,并有部分产品出口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吉安市第六中学教学仪器厂
该厂生产小学自然用物体沉浮实验盒、机械实验盒、静电实验盒、磁铁性质实验盒、电流实验盒。在1990年全国质量监测检验中是全国唯一的全部合格的工厂。
部份中学校办农场简介
吉安市第二中学农场
1957年开始创办农场,有土地7亩,至1959年发展到120亩,1960年蔬菜产量超过了中共吉安市委规定的“每人种菜100棵,产量500斤”的指标。蔬菜除供给师生食用外,多余部份调拨给市蔬菜公社,供应市场。1968年,保留水田32亩,年产稻谷1万余斤,旱地约3亩,栽培茉莉花,年销售金额达2千余元。后来水田全部改为鱼塘,年产鲜鱼一、两万斤。林场栽种梨树上千株,松树上万株。1991年1月,将40亩果园以30余万元之价卖给地区技校。
吉安市第一中学农场
1958年创办,现有土地40亩,由该校职工家属长年承包。
吉安市第三中学农场
农场有土地约8亩,创办初期种蔬菜、水稻,后来交给农民繁殖蚌壳、生产珍珠。
吉安市青原山中学农场
农场有水田3亩,年产稻谷3000斤。
吉安市兴桥中学农场
1970年2月创办农场,水田11亩,师生自己动手耕种水稻,年产稻谷12000斤。
吉安市天玉中学农场
有土地约36亩,其中30亩农田承包给吉安市河东农业高中作农技试验田,另外3.5亩农田承包给当地农民耕种。
第七节 领导与管理
领导管理体制
清光绪年间,吉安府中学堂、庐陵中学堂先后归省学务处、提学使司管辖。中学堂设学监、舍监,管理教育、教学。
民国时期,国立十三中学归国民政府教育部管辖,省立吉安中学、省立吉安第四女子中学、私立建国中学归省教育厅管辖,吉安县立中学和其它私立中学归县教育科(局)管辖。校长主持校务,兼任教学。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分管教导、事务工作。
建国后,1949~1952年,中学归省管辖;1953~1957年,改归专区管辖;1958~1959年划归市管辖;1960年完中归省管辖,初中归地、市管辖。1985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权力下放的有关规定,重点中学由行署和市共同领导和管理,其他中学归市管辖。
建国初,实行校务委员会制。1952年以后,曾先后实行过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66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设政工、教革、后勤组,取消班级建制和班主任制度,师生统一按班、排、连、营建制编队,设连队委员会、政治指导员。1978年,撤销革命委员会,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8年,吉安四中试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了校长领导下的“四处一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生产实习处和办公室)的管理体制,处、室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中共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
学校组织机构
1992年完全中学组织机构情况如下:
中国共产党支部(总支)
白鹭洲中学、吉安一中设党总支,下设行政、高中、初中三个党支部,其他中学设党支部。
学校党支部(总支)主要负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学校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先队、学生会、教育工会和飞他群众组织的工作。
校长室
设校长1名,副校长若干名,校长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党支部领导下,全面主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其他行政工作,对外代表学校,其主要职责见第三章第七节。下设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保卫处,均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
政教处
负责计划、组织、检查全校德育工作;协助教导处、班主任、配合共青团委员会、学生会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导处
负责计划、组织和检查全校教育、教学工作,并负责处理日常教务行政事宜。
总务处
负责全校事务行政工作;管好校产和学校财务工作;管好师生员工的福利;搞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管理校办工厂、农场及其他勤工俭学等事宜。
保卫处
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第八节 学校
现有中学概况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白鹭洲中学系省重点中学,位于市区东面,赣江中流白鹭洲上,学校占地面积9740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202平方米。洲上芳草如茵,名胜古迹甚多,历来是文人游客讲学游览胜地。原为白鹭洲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吉安府中学堂。它既是吉安最早的中学,也是当时吉安地区最高学府。学习期限五年,设3班,学生150人。办学经费由原府属白鹭洲书院及阳明书院的田产、房产经费收入支付,不足之数由旧府属的吉安、吉水、永丰、安福、万安、泰和、遂川、永新、莲花、宁冈等十县摊派。
1914年(民国3年)9月收归省办,改名为省立第六中学校,学制四年,设4班,学生95人,办学经费由省库支给。1926年分设男子部(一部),女子部(二部),8月始设高中部,四年制1班,三年制2班,教职员23人。1927年1月与省立第七师范合并,改名为省立吉安中学校,设高中普通科、师范科各1班,初中10个班,学生400余人,教职员30余人。是年11月改称省立第五中学校,分设初中、高中两部,均按文理分组(班),女子部改办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1938年8月,改称省立吉安中学,分设初中、高中两部,均为三年制。次年停办高中师范科。1937年,初中增设借读班,高中普通科曾一度改为理工科。全校15个班(初中9个班,高中6个班),学生约600人。1939年3月,日机轰炸白鹭洲。是年寒假,该校迁青原山,一年后再迁遂川藻林。1944年,大部分师生迁吉水县平湖村,1945年抗战胜利后全部迁回白鹭洲。从1916年至1948年,毕业生达2533人,其中:旧制中学毕业12届,毕业学生378人;初中毕业24届,毕业学生1349人;高中师范科毕业5届,毕业学生62人;普通高中毕业16届,毕业学生744人。1903年至1949年的46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解放后,1949年7月,由市人民政府接办。1949年下半年,私立扶园中学、吉安县立中学、私立至善中学与之合并,改名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石田兼校长。当时教师约40人,学生约600人。1953年1月,改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一中学,同年8月又改名为江西省吉安中学,设初中、高中部,实行“三·三制”,每个年级设4个班,学生约1000人,教师约70人。1955年,停招初中生,改名为江西省吉安高级中学,高中每个年级设8个班,共计24个班。1958年1月划归市辖,6月,该校“戴帽”办吉安工学院,11月底,工学院迁往神冈山办校,与吉安高中分离。1963年9月,初中恢复招生,每年级2个班,高中每年级6个班,共24班,学生约1200人,教师70余人。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陷入混乱。1969年1月,69届高中4个毕业班,69届、70届8个初中毕业班,学生约500名和30余名教师迁往金坪,与金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其他教师下放农村劳动。教学设备,图书仪器损失严重。
1976年10月,在白鹭洲复办中学,定名为吉安市第七中学,招收初一、初二6个班,学生约300人,教师20余人。1977年,初中改招4个班,高中招收6个班,实行“二·二制”,学生增至1000余人,教师增至100余人。1982年3月,改名为吉安市白鹭洲中学,初中、高中各招4个班,恢复“三·三制”。
“文革”后,教学设备不断充实。现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药品库、演示实验准备室共11个,建筑总面积达798平方
米,仪器药品折价总额为10万余元。微机室有386—33型教师主机1台,学生用机12台,稳压电源1台,教师用终端桌1张,学生用终端桌12张。装备费达5.6万元。语音室面积100平方米,内装SJJ—3型语言学习系统72座。造价总金额达3.1万元。图书馆面积80平方米,藏书4万册。
1991年,投资69万元,建造电教实验楼,建筑面积为2092平方米。
1985年,由省、地、市财政拨款110万元修建白鹭洲大桥,1987年7月25日建成通车。桥长217米(主桥长120米,引桥长97米),桥宽10米,系三墩四拱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的建成,结束了千百年来人工摆渡过河的历史,保证了师生来往渡河的安全。
1992年设24个班,学生1652人,教职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122人,(初中教师64人,高中教师58人),在教师中获高级职称24人,一级教师职称38人,二级教师职称57人,三级教师职称1人,未评级2人。有中共党员34人,共青团员29人,民主党派成员10人。
1965年至1992年,干部、教师中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教师称号、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各1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2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优秀工作者称号2人。1966~1991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作品共14篇,其中:教师谢恒成编写的《政治导读与参考》一书由赣出内局字[1992]第120号文批准内部出版。由校党总支书记刘炎生选编、郭石山注解的《白鹭洲书院诗存》,收集了从南宋淳祐元年至清同治九年的六百余年中的文人墨客、名人大儒在白鹭洲留下的乐章,有一定的存史价值。
1981年以来,该校曾荣获多种荣誉称号。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红领巾读报奖章”先进集体,获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省“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单位,省爱鸟护鸟先进单位。并由省教委和省体委命名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由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该校的学生气象小组获全国“活跃的中学生活”气象哨先进小组;高二(3)班团支部获全国先进团支部。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先后获江西中学生迎春作文比赛团体二等奖;华东地区中学生哲学、政治经济学小论文团体奖;1992年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市政府颁奖1万元,有关工厂奖励8千元。1986年至1992年,学生参加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获一等奖12人,二等奖19人,三等奖39人,省级奖31人。其中,张劲柏、郑慧诚、萧艳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邓大虹、黄涛、龚彬、李宁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马少华、杨彦开获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万辉获全国中学生精英选拔赛全国通达奖学金一等奖,获奖金2000元;徐翔获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一等奖;苏凯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一等奖;张劲柏获《半月谈》中学生奖学金人民币300元,并获杨尚昆主席题词“祝你成才”的证书。在体育竞赛中,先后获九省一市“长江杯”田径赛团体总分第四名,江西“长江杯”团体总分第一名。从1981年以来,学生在全国运动会获奖者计9人次,获省运动会第一名的达28人次。
建国后,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合格人材。从1981年至1992年,学生考入高等院校达1385人(其中:1983年改制,无毕业生),保送生19人。1989年,高二女学生萧丽媛(15岁)录取南京大学少年班;1990年,高二男生郭灵凌(15岁)录取武汉大学少年班。1979年以来,先后向高等院校、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体育人才70余人。1955年和1989年该校高考成绩突出,1955年考取清华大学的达7人,1989年考取全国重点院校的达60人。
吉安市第一中学
吉安一中系省重点中学,位于沿江路84号,地处赣江西岸。校园地域广阔,绿树成荫,校门雄伟壮观,一栋栋平房教室布局有序,整个校园宁静、幽雅,历来是读书的最佳场所。早在宋庆历四年(1044)这里就创建了县学宫。
吉安一中的前身为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中学。1922年(民国11年)秋,吉州十属联立阳明甲种商业学校改办阳明中学,校址设魁聚门府学宫(今吉安行政公署院内),校长谢式南。1927年,国民党当局捕杀谢式南于南昌,学校被查封。1928年,学校复办,陈斌若任校长,设初中两个教学班。1930年秋,红军攻取吉安,学校停办。
1937年秋,复办吉州十属联立阳明初级中学,刘峙兼理事长,刘振群兼副理事长、校长,黄作楫任校务主任。教职员15人,设初中3个班,学生约200人。1944年秋,黄作楫离任,王秋云接任常务理事,代理校长,主持校务。1939年3月17日,日机炸毁校舍,学校迁吉安县永阳镇陇陂桥,设初中6个班,学生180余人。1944年9月,从陇陂桥迁回,安置一个教学班回校本部,3个教学班安置在水东杨家庄(今河东乡政府驻地)。1945年,杨家庄3个教学班全部迁回校本部,当时全校学生仅77人。1946年增设高中班,从此办成完全中学,设10个教学班,学生500多人。
建国后,1951年冬,私立文山中学并入阳明中学。1952年12月6日省文教厅接办,改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二中学,赵洪波任校长。学校迁状元桥原吉安地区干校内(今一中后院)。1954年1月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一初级中学(今吉安一中)高中部停办,高中学生转入江西省吉安中学(今白鹭洲中学),学校划归吉安专区管辖。1956年复办高中两个班,学生100人。1958年1月划归吉安市管辖,同年,改称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1960年4月重归省教育厅管辖,定为全省第一批重点中学,1962年再次划归吉安市管辖。1964年在长冈岭(今吉安八中院内)创办吉安市业余滑翔学校,作为吉安一中分校,不久独立成校。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工作受干扰,教学秩序遭破坏。“文革”后学校恢复正常。
学校办学规模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仅12个教学班,学生400余名,70年代扩大到40多个教学班,学生多达3000余名。经过调整办学规模稳定在36个教学班:初中、高中各18个班,学生2000名左右。
该校占地面积13727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817平方米,其中教学设施建筑面积14361平方米。有一栋三层楼的电教实验大楼,1栋四层楼的图书馆,有4栋教师新住宅。电教实验大楼分设物理、化学、生物、电教、微机、语音等室。语音室配有84座语音教学设备,微机室配有25台386—SX计算机。图书馆内设有藏书室、资料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阅览座位150个,藏书5万余册,各种报刊,杂志400余种。体育设施比较齐全,运动场地充足,设有300米跑道田径场1个,专用足球场1个,篮、排球场11个。1992年有38个教学班,学生2165人(初中20个班,学生1121人;高中18个班,学生1044人),在校教职工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在专任教师中获高级教师职称22人,一级教师职称61人,二级教师职称41人,三级职称4人,未评级10人,中共党员33人,民主党派成员43人。
1961年至1991年,教师中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中学实验电教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称号各1人;获省优秀班主任、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育企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人。1963年至1991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等作品共64篇,其中:教师唐菊龙编写的《数学达标训练指导》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治理整顿,改革创新,“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得到弘扬,“功在平时,功在课堂”的八字经深入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全面提高,重点培养”的教育指导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步入新台阶。从1956~1959年吉安地区初中统考,该校多次名列前茅。1959年初中三年级14个班学生参加全区统考,政治、语文两科获专区吉安片第一名。政治、语文、数学三科总分,也获专区吉安片第一名。1959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作文及生物两科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总分名列全省第五。1983年高考成绩显著,理科应届毕业生242人,上录取线的222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92.5%。上重点线的137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57%。总分500分以上的113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47%,居全省第一。总分600分以上的1人,名列全省第二。文科应届毕业生38人,上录取线的29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76.3%。上重点线的19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50%。总分500分以上的8人,其中3人分别名列全省第一、第三、第十。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3021人考入高等学校学习,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达800余人,有15名学生保送到大专院校学习。1983年至1990年,高二学生黄巍、钟东帆、徐志伟、萧荐、王念东、杨戈宁,分别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有9名高中生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员;有200余名学生经过大学学习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有50余名学生先后到美、英、法、德、日等国留学深造。1989年文科毕业生刘刚以596分(满分为640分)居华东六省一市文科总分第1名。1985年,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获吉安赛区高中组第一名。1989年,获全国高中数学比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2名。1991年获全国高中数学比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1名。1981年至1992年,学生参加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获一等奖10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46人,省级奖64人。其中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有黄峰、朱桦、汪霞、郭亮(全省第一名)、顾为民、赖李洋、张克昊7人;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有吴健、张本宇2人;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的有赖李洋。1985年男、女兵乓球队分获全省中学生乒乓球比赛冠军,并代表省参加全国中学生乒乓球比赛;1991年足球队获省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二名;1956年~1992年参加省运动会获第一名的达21人次,在省田径比赛中,创省纪录达50人次。1990年作家黄中利捐款1万元,设立“黄中利高考优秀生奖励基金”,有2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受到奖励。
建国后,该校曾荣获多种荣誉称号。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出席全国表彰大会。1980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省长白栋材签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1年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1983年获省教学仪器管理先进单位。1983年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1987年评为全国实验仪器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该校的校办工厂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吉安市第二中学
该校地处北门街163号,原为私立兴贤中学。1947年,詹文华等人创办,赣南师管区司令吴鹤云兼董事长,詹文华任校长。校址设上田侯路五岳观刘家祠、赣南师管区仓库及一间民房内。1947年9月20日开学,设初中、高中共6个教学班,学生约170人。1951年2月,吉安县人民政府接办,改称吉安县中,吉安县县长岳逢春兼校长。同年7月迁原至善中学校址(今二中院内),1953年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三中学,属地、县两级领导。吉安县县长蔡长庆兼校长。1954年1月,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二初级中学,隶属吉安行署领导。1956年始招高中两个教学班,1958年划归吉安市管辖,改称吉安市第二中学。1960年9月,改为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划归井冈山大学领导。1962年附中撤销,复称吉安市第二中学。1964年上半年高中部停办。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秩序遭破坏。1977年9月9日,市教育局确定其为市重点学校,恢复高中招生。
该校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1985年建筑一座4层办公大楼,总面积达2124平方米,内有16个教室。此外,还有旧教学楼2座,平房教室4座,理、化、生物实验室8间,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房各1间。电教设备有放象机、电影机、电视机、录放机、投影机。图书馆藏书4万册,报刊、杂志180余种。体育设施比较完备,有篮球场2个,排球场、门球场各1个,乒乓球台8张,200米跑道1条。
1992年在校学生1515人,其中:初中部20个教学班,学生878人,高中部16个教学班,学生637人。全校教职工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23人,获高级教师职称10人,一级教师职称41人,二级教师职称64人,三级教师职称1人,未评级7人。85%的科任教师具有大学学历。
1980年至1985年教师中获省、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各1人。1977年至1992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等作品共20篇,其中教师钟邦清编写的《英语实用语法大全》于1992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建校以来,该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1959年至1964年,高中毕业5届,学生900多人,70%以上升入高等学校;1977年~1986年,为全国各地大专院校输送了381名大中专学生,输送了3名空军飞行学员、3名跳伞运动员,有29人进入省体工大队。不少学生经过深造成为大学研究生。七九届高中毕业生刘东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同届毕业生胡延霖,郑州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在中央某科研单位参与研制无人驾驶飞机。自1960年以来,学生在全国运动会获奖者计17人次。七四届高中毕业生古芳远,1976年获全国田径运动会男子十公里竞走第一名,破全国纪录,1979年国际竞走比赛又获男子个人第1名。七六届高中毕业生万喜生获国际举重冠军。八〇届初中毕业生万红厚1986年获世界杯举重赛世界冠军。校友区俊武获1990年全国跳伞优秀选手赛男子个人全能第1名;同年,获第二十届世界跳伞锦标赛,男子青年个人特技第6名,男子青年个人全能第6名;1991年获第一届泛太平洋地区跳伞比赛男子集体定点第1名,个人全能第1名;1992年获中国江西队、朝鲜国家队友谊赛,男子个人特技第1名。在省级运动会上,该校学生先后夺得24个第1名。初二(1)班学生杨忠,1982年评为全国三好学生。在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中,1984年万瑞华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1980年至1991年获全国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1983年至1991年有16名学生获学科竞赛省级奖。1982年该校获江西省“学雷锋,树新风”先进单位称号。
吉安市第三中学
1956年,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皂角树(今阳明路小学校址)创办吉安市初级中学,招初中一年级6个教学班,学生330人,1958年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三初级中学。1957年在中永叔路(今永叔街粮站)创办吉安市古南镇初级中学,招初中一年级两个教学班,学生100人。1958年改称江西省吉安第四初级中学。同年,省教育厅核定2万元给该校在吉安电厂右侧(今跃进路42号)兴建教室、厕所各一栋。1959年两校合并为江西省吉安
市第三中学,迁入新校址,发展为18个教学班。1960年招收小学一年级4个实验班,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次年3月,停止实验,小学部一年级师生并入古南镇第一小学。1969年1月18日,该校900多名学生,15名教职工迁往吉安县东固共大分校办学,分设21个普通初中班。1970年改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东固分校,实行半工半读,学制4年。1971年12月26日在岔路口小学(岔路口小学划归吉安砖瓦厂办子弟学校)复办吉安市第三中学。水上小学、古南一小、古南二小、岔路口小学的初中班划归吉安三中。1972年9月,部分师生搬回原三中校址,仍称吉安市第三中学,部分师生留岔路口创办吉安市第六中学。是年增办高中部。
1992年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47人,其中:初中17个教学班,学生1211人;高中13个教学班,学生526人。全校教职工共148人,其中专任教师126人,获高级教师职称10人,一级教师职称52人,二级教师职称53人,三级教师职称11人。
1960年至1983年,教师中获全国教育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班主任、省优秀班主任、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人。1964年至1991年教师中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等作品共24篇。其中童小明编写的《心理学漫谈》于1991年在《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学生学习方法论》于1992年在《科技出版社》出版。
该校占地面积71337平方米,建筑面积1356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建筑面积7482.42平方米,住宅用房建筑面积4233平方米。1986年投资12万元兴建了一座面积1229平方米的三层平顶实验大楼,内有实验室8间,储藏室5间,语文实验室1个。教学设备有电影机、彩色电视机、录放象机各1台,幻灯机14台,投影机14台,显微镜25台,解剖器45件,理化生物仪器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图书馆建筑面积140平方米,藏书12080册。有300米球形跑道的田径场,体育设备较齐全。
该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1978年至1991年,毕业生考取小中专92人,中专42人,大专97人,大学本科118人。(1985年因改制无高中毕业生)。1978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吉安地区第一名,1979年,高考考生黄永贵获得物理满分100分的好成绩。在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中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14人,省级奖4人。自1956年以来,参加国家级体育运动会,获奖者计13人次。参加省级体育运动会,获省级第一名10个。校友鄢有仔1964年获全国潜水比赛,男子500米简易潜水装备泳第1名,潜水作业第1名,400米综合接力第1名。
吉安市第四中学
1970年7月,在吉福路原青塘小学校址扩建吉安市第四中学(青塘小学师生分散到附近小学)。1971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10个班,吸收朝阳小学(今田侯路小学)初中二年级学生2个班,全校学生600余人,教职工近30人。1973年开始招高中一年级2个班,从此发展成一所完全中学,年平均在校学生数约1200人,教职工增加到80余人。1984年9月改制,停办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定名吉安市第四职业中学。初中部仍称吉安市第四中学。采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共同管理学校的体制,1992年初中部设16个教学班,学生710人。初中部专任教师55人,其中:获一级教师职称18人,二级教师职称26人,三级教师职称7人,未评级4人。(职业高中情况见第五章)。
1962年至1990年,干部、教师中获省优秀辅导员、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人。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作品共6篇。
该校占地面积4500平方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含职中校舍),近年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崭新的教学大楼代替了初创时的“干打垒”土砖瓦房,周围还建起了围墙。
该校曾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在全国(江西赛区)各种学科竞赛中,有8名学生获学科省级奖。学生王建忠于1992年获全国第三届初中化学竞赛一等奖。自1973年以来,学生参加省级体育运动会获各项竞赛第1名的达11个。校友于林平获1985年至1991年全国航模通讯赛,全国航模锦标赛、全国航模优秀选手赛,PIC、FIA男子个人、男子单项等竞赛奖第1名1次,第3名4次,第5名2次,第6名1次。校友徐毅华获1989年全国跳伞分区赛,女子个人定点第1名,女子个人全能第2名,女子个人特技第4名。
吉安市第五中学
1970年9月,将地处中山东路120号的吉安市文山街第一小学改办为吉安市第五中学。小学生和部分小学教师分散到附近的几所小学,留下10名小学教师和该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办中学,始设8个初中教学班,学生约400人。1973年增设两个高中班,1983年高中部停办。8月,东方红学校(今阳明路小学)初中班并入,反帝小学(原吉安市文山街第三小学)校舍划归五中办二部(今改为五中校办工厂)。
1992年设初中30个教学班,学生1591人。全校教职工共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在专任教师中获高级教师职称4人,一级教师职称34人,二级教师职称54人,三级教师职称15人,未评级1人。
1980年至1991年,干部、教师中获省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师、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各1人;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的2人。1983年以来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等作品共13篇。美术教师戴贞桂在全国多种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300多幅,获奖40多幅,其中《放羊》、《闹新春》等5件作品被国家收藏,《喜迎牛年》等作品选入《优秀书画集》刊登,原作被省政协收藏,《金龙闹春》等6件原作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收藏,剪纸《育雏》,选入省编中学美术课本为教材。
该校占地面积1089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584平方米。1990年12月动工兴建一座四层20个教室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达1960平方米,1991年投入使用。设有理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电教室。各种仪器齐全,有放影机、录相机各1台,彩色电视机2台,幻灯机多台,收录机25台。图书馆藏书近万册。
该校自1985年至1991年连续五年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吉安地区团体总分第一名。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获江西省团体总分第三名。1985年至1992年,在全国(江西赛区)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33人,省级奖50人。其中,1991年,陈琪祥获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1992年,学生易婷、蓝博、薛虹、熊茑四人美术获奖作品选入《中国当代少儿书画精选》。自1986年以来,在省级体育运动会各项竞赛中23人次获第1名。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1991年,初中升学考试,学生严凤洁以562分总成绩获地区第1名。
吉安市第六中学
1972年9月,将吉安市第三中学分为二部分,一部分师生迁跃进路42号办学,校名仍称吉安市第三中学,另一部分师生继续留在岔路口办学,改校名为吉安市第六中学。至1982年,六中发展到有初中、高中共19个教学班的完全中学,在校学生1054名。1983年9月高中部改制为职业高中。1984年职业高中改名吉安市第六职业中学,初中部称吉安第六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管理体制,两所学校校址仍设原处。校园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由原来岔路口小学的1838平方米,扩展至现在的9556平方米(含职业中学使用校舍面积)。
1992年,初中14个教学班,学生682人。初中专任教师51人,其中:获高级教师职称1人,一级教师职称7人,二级教师职称40人,三级教师职称1人,未评级2人。
1990年至1992年,教师获省优秀青年教师、省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省教育企业先进工作者、省教委教学仪器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各1人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改经验、教学参考作品共5篇。
1986年以来,该校先后评为省绿化先进单位,省先进职工之家。1992年评为全国学赖宁先进单位。在全省中学生物园评比中获二等奖。1986年至1992年在全国(含江西赛区)学科竞赛中,获特等奖1人(赵莹英于1990年获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微机操作员数据录入技术竞赛唯一特等奖),二等奖2人,三等奖7人,省级奖12人。自1975年以来,在省体育运动会各项竞赛中3人获省第一名。1987年,高一学生宋粮勇、李爱华分别考取清华大学、上海铁道学院少年班。校友罗琳,1988年至1992年获全国跳伞分区赛、中国江西队、朝鲜国家队友谊赛女子特技、女子个人全能、女子个人定点第一名5次,第二名1次,第六名2次。校友屈小忠,1989年至1992年获全国跳伞分区赛、全国跳伞锦标赛,男子个人全能、男子个人定点、男子个人特技等一、二名各1次,第三名2次。
吉安市第八中学
1980年上半年,地处韶山西路长冈岭的吉安业余滑翔学校停办,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该校址创办长冈岭学校。9月招收小学一年级两个教学班。1981年9月,招收初中一年级两个教学班,成为1所八年制的学校。1987年7月,中小学分开,在原校址分设吉安市第八中学和韶山路小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管理体制。
建校初,该校没有理化生物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从1987年开始,经上级调拨和自身购置,至今有热、力、电、光教学仪器118件,图书馆藏书4358册。
该校初办时仅有教室两栋,平房12间,办公楼、教工宿舍、简易体操房各1栋,而且均属危房。1984年至1986年,上级拨款和单位赞助,新建、改建教学楼2437.21平方米,建了1034平方米的植物园。1988年,师生自已动手,修建1个2752平方米的田径场,体育活动场地近4000平方米。1992年,学校占地面积1734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17.42平方米。
1992年学校发展到23个初中班,学生1192人,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专任教师中获高级教师职称1人,一级教师职称9人,二级教师职称57人,三级教师职称23人,未评级2人。在专任教师中,74%是八十年代从师范或师专毕业的青年教师。该校党支部采取“政治上严要求,思想上多帮助、工作上多扶持、学习上多鼓励、生活上多关心”的办法,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4名青年教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6名任学科教研组长,有的青年教师还荣获地、市先进工作者。
1984年至1991年,干部、教师获省优秀班主任、省少儿先进工作者、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人。1988年至1991年教师在《江西教育》、《中国教育报》发表作品3篇。
建校以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几百名合格新生。从1986年至1992年,在全国(江西赛区)各种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5人,省级奖10人。其中:王娟获1989年全国生物知识竞赛一等奖。校友虞慧丽,获1990年全国举重比赛56公斤级抓举第一名;1991年获江西省第八届运动会60公斤抓举、挺举、总成绩三个第一名。
吉安市第九中学
1967年,市教育局决定,在螺川小学石溪头分校的基础上以厂办公助的形式在石溪头荒山坡上建校,校名为先锋一小(即原螺川小学)二部。由石溪头大队提供土地,吉安造船厂、吉安造纸厂提供基金、材料,于9月底动工,至1968年3月初,建成10个教室,3月25日初小四个班开始上课。1969年学校改名为井冈山船厂五七学校,开始招收初中班,1973年始设高中班,成为1所九年制学校。1984年11月1日改名为吉安市石溪头学校,同年开办职业高中1个班,1985年停办高中。1986年停办职业高中。1987年7月,中小学分开,在原址分设吉安市第九中学和石溪头小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学校体制,同年10月8日,由地方财政拨款,向当地生产队购买校园土地。1988年复办职业高中。
该校创办初期是块荒山坡,发展至今已成为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444平方米的校园。教学设备逐年增加,藏书1325册。
1974年至1984年,高中毕业10届,升入大中专院校和各类中专的学生100余人,还为空军部队输送了飞行学员3人,为省体工队输送队员2人。至1987年,初中毕业16届,为重点中学输送合格新生近百名。
1992年设初中6个教学班,学生275人,教师33人,其中一级教师职称3人,二级教师职称21人,三级教师职称2人,未评级7人。
1986年至1992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教学参考作品共7篇。
吉安市第十一中学
1954年,河东乡在金竹庵创办金竹初级小学,1959年办完小,1969年附设初中班,改称金竹学校,1978年小学部停办,8月23日,改名为吉安市河东公社金竹中学,隶属河东公社管辖。当时设8个教学班,学生362人,分初中、高中两个学段,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83年改称吉安市河东中学,由市教育局接管,设19个教学班,学生863人。1984年高中班减少招生,增设农业技术高中班,学校分为吉安市河东中学和吉安市河东农业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管理体制。1987年开始,每年招2个普通高中班。1989年3月9日,改称吉安市第十一中学。该校占地面积540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68平方米。
1987年至1992年初中毕业生1398人,高中毕业生420人(含农技高中生)。从1979年至1992年,升入中专、大专和重点高中的学生287人。参加省体育运动会曾获过3个第1名。
1992年设初中18个班,高中8个班,学生1033人。全校教职工97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在专任教师中获一级教师职称2人,二级教师职称19人,三级教师职称16人,未评级15人。
1983年至1991年,教师中获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教师称号1人,获省职教先进个人称号1人。
吉安市第十二中学
原为江西省吉安第三初级中学,创办于1955年7月,校址设吉安县长塘乡庙背村(原私立扶园中学旧址),归吉安县管辖。1957年7月改为吉安县初级中学。1958年县、市合并,改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五中学,增设高中班,归市管辖。1959年6月,县、市分治,该校复归吉安县管辖,改称吉安县中,当年高中停办,学生并入吉安县永阳中学。1968年7月改称吉安县长塘中学。1987年6月吉安市教育局接管,该校改称吉安市长塘中学。
1989年3月9日,改称吉安市第十二中学。
该校占地面积2880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678平方米。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图书馆藏书2106册。1992年在校学生1112人,其中:初中部18个教学班,学生819人,高中部6个教学班,学生293人。全校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在专任教师中获一级教师职称5人,二级教师职称25人,三级教师职称16人,未评级22人。
吉安市禾埠中学
1968年10月,中共吉安市禾埠公社委员会决定,在禾埠新村甑皮岭上创办禾埠五七高中。在当地农民的支持下,建成教室、办公室各1间,师生宿舍2间,建筑面积达1531平方米。
1969年,招收高一学生24人,学制二年,实行半工半读。教师5人,师生在市良种场用膳。1970年2月改办禾埠公社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2年经公社批准,改办禾埠中学,开设初中、高中班,实行“二·二制”。1974年8月停办高中,改为禾埠初级中学。1976年8月,复称禾埠中学,再设高中班,校址迁王家村。1983年,停办高中,初中改制为三年。
1992年,在校学生人数为314人,设7个教学班,全校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获一级教师职称5人,二级教师职称9人,三级教师职称3人,未评级10人。学校占地面积18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68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588册。
1973年至1992年,初中毕业学生1550人;1970年至1983年,高中毕业生495人;1982年至1992年,学生升学人数为346人。
吉安市青原山中学
1969年8月,河东公社在青原山庙山下村后山坡上建土砖平房3间,面积620平方米,开办河东公社五七高中,学制二年,始设两个班,学生32人,教师4人。1972年8月改称吉安市河东高中,1973年始设初中部,成为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初中、高中共设8班,学生约380人,教师增加到24人。办学经费,人事和业务管理逐步由公社革委会转到市教育局。是年,市教育局拨款25000元扩建校舍785平方米。1976年8月,改称吉安市河东中学,1982年7月高中停办,1983年1月改称吉安市青原山中学。1989年,有1名学生获全国第五届初中数学比赛(江西赛区)省级奖。1992年设初中班12个,学生514人。全校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获一级教师职称1人,二级教师职称17人,三级教师职称5人,未评级11人。学校占地面积1281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
吉安市樟山中学
该校创建于1970年下半年,由樟山乡集中全乡所属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学生创办起来的。校址设樟山村,归吉安县樟山乡管辖。当年设初一两个教学班,初二1个教学班,学生约130人,教师9人,学制二年。1977年增设1个高中班,下半年高中班并入吉安县长塘中学。1978年下半年,学制改为三年。1987年6月樟山乡划归吉安市,该校改称吉安市樟山中学。1992年设初中13个教学班,学生640人。全校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获一级教师职称3人,二级教师职称12人,三级教师职称7人,未评级11人。办学24年来毕业学生约2300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近千名合格新生。
该校自1984年以来,师生自己动手削平两座小山,开辟一个约8000平方米的操场。至今学校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53平方米。
吉安市兴桥中学
该校于1969年创办。由吉安县教育组拨款4000元,在兴桥公社陂下村建校,当地农民献工献料,拆除崇化坛破庙为建筑材料,于次年3月建成一栋面积为320平方米的教室。1970年招收初中一年级两个班,83名学生,5名教师。1971年再建成平房教室1栋、二层教学楼1栋,教工宿舍1栋。1974年,为安全计,由吉安县教育局拨款,拆除危房,加以重建。
1971年至1972年,吉安县兴桥乡湖田、钓源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先后并入。1972年增设两个高中班,学生90多名,安排市区下放当地的中学教师任教。1973年停办高中,学生分别并入吉安县长塘中学和吉安县固江中学。1982年吉安县丁塘中学并入,班级和学生人数均有增加。1987年6月,兴桥乡划归吉安市管辖,学校改称吉安市兴桥中学。1988年,市教育局拨款34000元建二层教学楼一栋和围墙,学校占地面积扩展到147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14平方米。
1992年,设初中15个教学班,学生830人。全校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获一级教师职称3人,二级教师职称17人,三级教师职称3人,未评级17人。
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
吉安市洲坑中学
该校于1971年春创办,校址设吉安县长塘乡店下村,1975年上半年迁至裴家村后的山坡上,原属吉安县管辖。开办时教师14人,初一、初二各两个教学班,学制二年。1978年秋,改为三年制。1987年6月,长塘乡划归吉安市管辖,该校改称吉安市洲坑中学。从1983年至1992年,毕业生达1248名,升入高一级学校401名。
1992年设初中部12个教学班,学生592人。全校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获一级教师职称2人,二级教师职称8人,三级教师职称7人,未评级10人。
该校占地面积233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47平方米。师生自己动手平整土地,建成200米跑道的运动场、篮球场各1个;修路挖沟,共挖运土方近7000方,为国家节约资金7000余元。
吉安市天玉中学
该校原名临江农业中学,1965年10月在吉水县临江公社上形岭创建。始招初中一年级1个教学班,学生45人,学制二年。1968年与吉水县临江小学合并,改称为吉水县临江五七中学,增招高中学生,实行“二·二”制。1977年改称吉水县临江中学,1980年停办高中。1986年改称吉水县天玉中学。初中学制三年。1987年6月,天玉乡划归吉安市管辖,该校改称吉安市天玉中学。1992年设初中部12个教学班,学生667人。全校教师34人,其中一级教师职称1人,二级教师职称10人,三级教师职称8人,未评级15人。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30平方米。
国营红声器材厂子弟学校
1967年国营红声器材厂在厂区内(厂址:神冈山)创办子弟学校。学校行政由厂部直接领导,业务由市教育局领导。始招小学部一至六年级各1个教学班。1968年增招初中班,1971年开办高中班,实行“二·二”制,成为1所十年制厂办学校。1984年停办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1986年停办职业高中,改为八年制厂办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三年)。从1987年至1989年解决了300名农转非子女的入学问题。1992年设初中部6个教学班,学生257人。教师18人,其中一级教师职称5人,二级教师职称10人,三级教师职称3人。从1973年至1992年,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专院校66人,考取中专91人。1984年,获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先进集体,1992年获省“三防”教育先进学校。1989年获支持少先队工作的好校长、好书记称号者1人,1992年获省“三防”教学先进教师称号者1人。七五届高中毕业生有1名留学西德,有4名学生攻读研究生。
该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68平方米。有电教室、理化生物实验室各1间,100米跑道1条,篮球场1个,体育活动场地近万平方米(含小学部体育活动场地)。
已停办的中学简介
庐陵中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改庐陵师范传习所为庐陵中学堂,校址设庐陵县廪局,归省提学使司管辖。初办中学预科,次年正月续办正科。宣统元年(1909)停办,学生转吉安府中学堂修业。
私立吉州中学校
江西省高等师范学校吉州籍毕业学生于1920年(民国9年)8月,捐资16000元,1926年捐资4000元,赁城内彭氏宗祠(今吉安师范后院)为校址,建筑校舍,初办旧制中学2个班,学生约100人,至1924年,增至5个班,学生250余人。校长龙钦海。1926年6月按《壬戌学制》改办初中,设3个班,学生60余人,校长罗士铨,教职员12人。自1924年起至1929年止,共毕业7届,毕业生共250余人。1930年秋学校停办。
私立吉安中学校
李士梅、梁似谷、徐炎三人于1924年(民国13年)秋募资,康文卿捐巨金创办。依照“壬戌学制”办初中部。初以城内欧家祠(今吉安师范附属小学右侧)为校址,继迁北门县学宫(今吉安一中后院)。1927年停办,学生转入省立吉安中学修业。
江西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
1926年(民国15年)3月,省立吉安中学设女子部。办学约3个月,因北伐战争,学校停课。1927年12月租吉安西街马草巷黄家祠(今吉安市服装总厂厂址)为校址,创办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长黄苏纬(女)。1928年1月10日学校迁庐陵道尹公署旧址(今市人民体育场)新建教室4间,师生宿舍15间,浴室、厕所各2间,以及礼堂、办公厅(室)、图书室、游艺室、童子军办公室各1间,耗资2600元。2月,黄苏纬辞职离校,张来仪(女)继任校长。1928年秋,招收一年级新生1个班,永新县私立禾川中学女子部转入,录取35人。1929年4月,招收补习班学生20人,全校初中部三个年级共54人,教职员21人。1928~1930年毕业生29人。1930年停办。
私立扶园中学
1936年(民国25年)11月,刘峙出资10万元,在城北庙背村建校舍(今吉安市第十二中学校址),创办私立扶园初级中学,刘峙任董事长兼名誉校长,刘振群兼副董事长,陈启昌代理校长,主持校务。该校以陶冶公民道德,养成劳动习惯为训育方针,提倡“知行合一”,当年招收初中部一年级1个教学班。1939年3月29日,日寇占领南昌,吉安疏散,该校迁永新县东乡横江塔下村陈家祠。1943年8月5日,该校迁回庙背村增办高中,并在马铺前(今地区公安处院内)设初中部。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5人,考取大学9人。1944年上半年,陈启昌辞职离校,刘峙妻侄杨经文代理校长。1949年下半年与省立吉安中学、吉安县立中学合并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
私立文山中学
1937年(民国26年)秋,毛伦等集资借北门县学宫(今一中校园内)创办。校长毛伦。先后招收初中、高中生,是1所完全中学。1938年下半年,日机轰炸吉安,初中部师生迁吉安县新圩杨梅树下村志和书院旧址,高中部师生留原址继续办学。1945年新圩大部分师生迁回原址,1947年7月,学校迁戴家塘萧公馆,(今中共吉安市政府院内),设初中6个班,学生约300人。毛礼锐任校长(兼),毛锡吾任校务主任。1949年1月,毛英鸣借学校教室开办吉安大学进修班(属高中补习班性质),5月,学生58人毕业,进修班停办。1951年暑期,私立朝宗,庐陵两校并入私立文山中学,年底,私立文山中学并入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中学。
国立第十三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沦陷区流亡来吉安的青年就学问题,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9年秋命陈颖春在青原山筹办国立十三中学。1940年春,设初中、高中各6班,初中附设1个义务班,全校学生约700人。初中部设净居寺,高中部设阳明书院旧址(今青原山地区精神病院院址),教职员92人。当时在铅山县办分校,设初中6个教学班。1942年秋,分校改办师范,独立成校。在莲花县分设两个初中班,1941年秋并入校本部。1944年冬,因避日寇骚扰,初中部迁永丰县藤田镇筱岭村,1945年日军投降后迁回青原山。
该校以“尊师重道”为校训,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育才箴言,贯彻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创青原教范,树优良学风。按学业、操行、体育、军训(初中为童子军)四项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教学上规定五门主课(初中为三门)成绩都列甲等,操行、体育也列甲等,即为“三优”,可获取甲等奖学金;有一门主课和一门副课不及格即留级,并取消公费;操行成绩不及格亦取消公费。
该校学生衣食学杂医疗费用,全由学校包干,由于处在战乱时期,生活仍然很艰苦,吃糙米饭,穿土布衣,住简易房,点煤油灯,师生同甘共苦办学。
自1940年至1945年,高中毕业8届,毕业生398人;初中毕业6届,毕业生627人,(其中:铅山分校初中毕业5届,毕业生250人)。1945年在校学生,高中9个班,学生616人;初中8个班,学生591人;六年一贯制实验班6个班,学生296人,合计:1503人。1947年1月改名为江西省立天祥中学,停止对学生的经费供应,同年8月迁泰和县,与泰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为江西省立泰和中学。
国立十三中学办学六年来培养了不少高材生,现在散居在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其中有著名的专家、教授、作家、财政金融家、企业家和党政军要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核物理学家朱骥荣,博物馆学专家黎先耀,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祝一新,台湾日报董事长傅朝枢,台湾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李洪鳌等都在该校就读过。
私立建国中学
1941年,萧淑宇在城南禾埠桥创办,设初中3个班,高中1个班。由省教育厅管辖。1942年,国民党当局以汪伪汉奸罪处决萧淑宇,没收该校校产,于同年5月改办吉安县立中学。
吉安县立中学
前身为私立建国中学。1942年5月,吉安县政府没收建国中学校产,委任梁似谷为校长,创办吉安县立中学,设初中一、二、三年级3个教学班。附设农场1个,农场面积约50余亩,有果园及水田。1944年秋,增招简师科及师训班各1班,并增办高中1个班,全校共10个班,学生300余人。是年冬,奉命在城北县学宫(今吉安一中后院)兴建教室3栋计8间。1945年2月,毛冈鸣接任校长,学校迁县学宫新校舍。简师科留禾埠桥原校址,改办吉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同年7月吉安县立中学迁吉安县新圩。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吉安城。1946年毛礼鍼接任校长。1949年下半年与省立吉安中学、私立扶园中学合并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
私立至善初级中学
1945年春,陈启昌在小校场8号永新县东乡会馆(今二中校园内)办初中补习班,是年秋,改办私立至善中学。1946年开设初中4个教学班,学生约30人。除不设公民课外,其它课程均按规程设置。教学方法灵活,允许学生跨班听课。1949年下半年,陈将至善中学校产捐献给市人民政府,改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二部,不久迁入白鹭洲校本部。
私立朝宗初级中学
1946年8月,张国翰在古南镇20号(今上永叔路吉安酒厂)开办。初办时学生28人,教师5人,工友1人。1951年8月,并入私立文山中学。
私立吉州初级中学
1946年秋,尹炎农在上青塘创办,设初中部3个教学班,学生约100人。办学经费靠收学费维持。1949年下半年停办。
私立庐陵中学
1947年8月,张三元在三府巷(今人民体育场大门左前方)创办,是初级中学。1951年8月,并入私立文山中学。
私立博爱中学
1947年9月,李忠勋、蔡铁声在东门村筹办博爱职业学校,赖运光任董事。1948年下半年改办私立博爱初级中学,蔡铁声任校长。当年招收学生12名,设两个教学班,聘请两名教员。1949年上半年停办。
私立剑南中学
校址设钟鼓楼旁,何时创办不详。1949年下半年,因无生源,市人民政府通知停办。
吉安专区工农速成中学
1950年7月在吉安专区革命烈属子弟补习学校设初中部初一两个教学班,学生六、七十人。学生来自全区各县年龄较大、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烈士子弟,全部享受公费,实行供给制,办了一个学期后,并入南昌市江西工农中学。
习溪桥民办中学
1958年9月创办,校址始设习溪桥人民公社办事处,后迁庐陵巷与习溪桥民办小学合并,受公社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设初中部一至三年级3个教学班,学生约120人,教师5人。1968年停办。
永叔街民办中学
1958年9月创办,校址设中永叔路(今永叔街粮站所在地)。教师4人。设初中部一至三年级4个教学班,学生273人。受公社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1968年停办。
吉安市民办初级中学
创办于1963年,借用吉安师范教室上课。当年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99人,第二年招收学生95人,第三年招收学生97人,教师8人。1966年改称红旗中学。1968年下半年停办。
工读中学
1965年下半年在市区五个街道和商业、手工业两个系统开办初中工读中学,共7所,1968年10月停办。
河东公社五七中学
1968年创办,校址设河东滩头。当年招收学生60人,学生毕业后分配进吉安机床厂当工人,学校随即停办。
禾埠初级中学
1970年,集中禾埠、宋家、长丰、军民4所学校初中班学生在禾埠小学附设禾埠初级中学。校址在禾埠新村。1971年初二学生毕业离校,初一学生转入禾埠小学办初中班,学校随即停办。
1977~1992年吉安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