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思想品德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思想品德教育
分类号:
G611
页数:
4
页码:
54-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清末光绪二十九年至1991年发布的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及小学生守则。
关键词:
吉安市
教育
思想品德
内容
清末,以“忠君、尊孔”为纲,向学生贯输封建思想。光绪二十九年(1903)颁布的《学务纲要》中规定学校“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造士必以品行为先”。“各学堂考核学生,均宜于各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亦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同记分数。其考核之法分言语、容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在讲堂由教员定之,在斋舍由监学及检查官定之”,规定“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学生不准妄干国政”。在教授科目中设修身课。
民国时期,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国民道德,各学校以此陶融儿童。1933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规程》规定“小学训育以公民训练为中心”。1935年,国民政府制定《小学公民训练目标》为:第一,身体训练,使学生能自卫卫国;第二,德性训练,使学生能自治治事。同时规定《小学公民训练德目》十八项。其内容为:整洁、秩序、诚实、互助、勇敢、健康、公德、节约、爱国、敏捷、劳动、勤勉、合作、生产、仁爱、雪耻、谦和、负责。在课程中先后设置修身、党义、公民等思想政治课程,并先后设有团体训练、公民训练,每周有周会,每天有朝会、夕会,并进行升降旗,通过这些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十年代初吉安的小学开始施行童子军训练,进行“智、仁、勇”教育。1939年(民国28年),各学校以“礼义廉耻”为校训,九月教育部颁发《训育纲要》,提出“应依据三民主义与理想的人生标准教育学生,使之具有高尚之思想、坚定的信仰,与智、仁、勇诸美德”,四十年代后期掺进了“反共”的反动教育。民国时期,每学期终了由学校的级任教师给学生评定操行成绩,学生的操行成绩根据学生的品行表现分为甲、乙、丙、丁四等(也有在甲、乙、丙中细分为上、中、下的),丙等以上者为及格,列甲等者,学校给以奖励,列丁等者停止其升级或毕业。
解放后,取消了公民课、公民训练和童子军训练。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国民公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并结合清匪、反霸、减租、土改、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以及和平签名等各项政治运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0年,市区各小学先后建立少年儿童队(1953年8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通过队的活动向少年儿童进行“五爱”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解放初期小学每天有朝会和夕会,后来朝会改在课间操时由值日教师总结报告头一天的情况,星期一升国旗时由值周教师总结上周情况,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夕会改为班级的总结会,由班主任或班干部主持,总结当天的情况。每周设有一节队会一节班会(后改为隔周一次队会,隔周一次班会)。每学期期终时由班主任评定操行成绩,并写品德评语。操行成绩分甲、乙、丙、丁四等,丁等为不及格。1962年以后,学生的操行只写评语,不评操行等级。
1954年,党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宣传提纲》以后,我市着重地开展了劳动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要求中小学毕业生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即做到能升学就继续升学,不能升学就安心从事生产劳动。
1955年2月10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守则》,根据这个《守则》开展了争当“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的“三好学生”活动,每个学期结束时由本班学生评出本班的“三好学生”。
1957年下半年起,每周增设一节周会课,以后将周会课先后改为政治常识课,政治课、社会主义教育课,1981年改为思想品德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62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以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阶级教育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访问“四老”(老工人、老贫农、老红军、老干部),请“四老”讲家史、村史、厂史、革命斗争史,作“忆苦思甜”的报告。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的活动。
1964年,掀起了大学毛泽东主席著作的热潮,学校成立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踢开党委闹革命”,无政府主义严重,中断了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取消了少年先锋队组织,代之以“红小兵”组织。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再度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1978年10月,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通过决议:我国少年儿童组织仍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名称(简称少先队)。由此,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红小兵”组织即行撤销。同年,教育部重新颁布《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各校试行《守则》。
1979年向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198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小学生守则》以后,各校制定了贯彻守则的具体计划和切实措施,并把学习贯彻守则和整顿校风、校纪、校容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守则和当时正在开展的“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四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活动结合起来。
1982年3月全国开展了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学校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学雷锋,树新风”,大力治理“脏、乱、差”,校容大有改观,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1983年3月第二个“文明礼貌月”中,开展了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和学雷锋的“三优一学”活动。同时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三热爱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1983年下半年各校把爱国主义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和首都的教育。普遍建立了升国旗的制度,开展了唱国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1984年3月,第三个“文明礼貌月”,各校开展了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活动。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学校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加强了理想教育。同年,国家教委、司法部共同下发《关于加强小学法制教育的意见》,根据此意见精神,在思想品德课中增加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并通过班会、队会进行法制教育,有的学校请了政法部门的同志来校作报告。
1988年8月10日,国家教委发布《小学德育纲要(试行)》。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为贯彻《纲要》和《通知》精神,各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研室配备了思想品德课教研员。各校均把德育工作摆到了首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德育工作。
1989年,加强了国情教育,通过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同年,少先队开展学习英雄少年赖宁的活动,1991年新村小学获“全国学赖宁先进基层单位”,吉安市被评为“全国学赖宁先进单位”。
1991年8月20日国家教委发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后,各校把学习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贯彻《小学生守则》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以《守则》和《规范》作为行为的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各校进行了严格训练,开展了评比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附一:
小学生守则(1981年教育部颁布)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按时上课,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三、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四、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
五、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六、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
十、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附二: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教基〔1991〕24号(1991年8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
一、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二、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要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三、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要用尊称,不直呼姓名。
四、孝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外出或回家要打招呼。
五、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到他人房间要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不打架、不骂人。
六、对外宾有礼貌,热情大方,不围观尾随。
七、诚实、不说谎话,知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公。
八、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不挑吃穿,不乱花钱,要节约水电。
九、穿戴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嗽口,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谈,不乱扔果皮纸屑。
十、按时作息。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不能到校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
十一、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课间做有益的游戏。
十二、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做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洁净,独立完成。考试不作弊。
十三、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认真做好广播操和眼睛保健操。读写姿势正确。
十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
十五、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衣物用品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等家务劳动。
十六、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违章骑车,不在公路、铁道、码头玩耍和追跑打闹。
十七、乘公共车、船时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幼病残让座。遵守公共场所秩序,出入时不拥挤,观看演出时不随便走动,保持安静,演出结束时鼓掌致谢。
十八、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和庄稼,保护有益动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
十九、注意安全,不玩火,不做危险的游戏。
二十、要看有益的图书、报刊、录象。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敢于斗争。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