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制与课程设置
分类号:
G522.2
页数:
6
页码:
49-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清光绪年间至1987年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设置的发展沿革。
关键词:
吉安市
学制
课程
内容
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小学堂分高小初小两等,都可以单独设立,高小四年毕业,初小五年毕业。学堂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种,都由地方官监督指导,并报省学务处备案。三十一年,学部规定各县官、公、私立小学堂由劝学所主管。三十三年,学部颁布《女子小学章程》,分女子小学教育为初等、高等两级,修业期各四年,并规定男女不得同校。
宣统元年(1909),小学章程又经修改,分初等小学堂为三种:完全科五年,简易科为四年或三年。宣统二年,又规定初等、高等小学修业期限一律为四年。
1912年(民国元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学堂改称学校,初小学校准男女同校。又颁《小学校令》,规定小学分为高、初两等,高等三年,初等四年。1915年9月改初等为国民学校,修业期限仍为四年。1922年颁行“新学制”,规定高小二年,初小四年,初小学龄六岁,有特别情形者,可缓为九岁。此学制一直沿用至1949年解放前夕。此外,1933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规程》规定:为推行义务教育起见,各地方可设简易小学及短期小学。简易小学招收不能入初级小学之学龄儿童,其修业期限为五年,以授课时间折算,至少1800小时。短期小学招收10岁至16岁失学儿童,其修业期限为一年,以授课时间折算,至少542小时。
建国初期仍沿用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的学制。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小学的修业年限改为五年,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了初、高两级分段制,入学年龄以七足岁为标准。1952年秋,吉安市小学一年级开始试行五年一贯制。1953年秋,根据教育部《关于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的命令》,停止试行五年一贯制,仍恢复“四二制”。1960年3月25日省教育厅下达《江西省推行中学学制改革试点的初步意见(草)》,根据这个文件精神,于1960年9月在吉安三中招收4个班6岁的儿童入学,进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试验,要求通过九年的学习时间到达高中毕业的水平,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因学习的内容过深,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接受不了,1961年即停止试验。在进行九年一贯制试验的同时,古南一小两个班,井冈山大学附小一个班,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的试验。1966年秋增加了阳明路小学三个班,文山二小二个班,北门街小学一个班,永叔街民办小学一个班进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的试验,1968年全市小学推行五年一贯制。1970年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1973年恢复为秋季招生。
1964年贯彻刘少奇同志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精神,开办了耕(工)读小学,这类学校的学生实行一面读书,一面劳动,课程主要学语文和数学。这类学校开始称为“简易小学”。1964年10月,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取消“简易小学”名称的通知,改称“耕读小学”或“工读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类学校停办。
1984年秋,根据教育部关于小学分批改为六年制的指示,我市吉师附小、习溪桥小学、仁山坪小学、新村小学、古南一小、船厂学校、螺川小学、广丰小学、岔路口小学、禾埠小学、神冈山小学、河东小学、青原小学、沙芫小学、红光小学、方广小学、胜利小学、上冈芫小学、夏家小学、红声厂小学、有线电厂小学从一年级起改为六年制。其他学校均于1985年秋季从一年级起开始改为六年制。1986年接地区教育局《关于全区中小学统一学制的通知》要求从1986~1987学年度开始,小学全部实行五年制。于是,我市小学于1986年秋又将六年制改为五年制。
课程设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等小学简易科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体操、手工、图画、唱歌;初等小学完全科除上述科目外从三年级起增加读经讲经;高等小学课程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史、地理、格致、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宣统二年(1910),初等小学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乐歌、读经、讲经;高等小学课程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史、地理、格致、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农业、商业。
1912年(民国元年)9月,初等小学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体操、手工、图画、唱歌、缝纫(女);高等小学课程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本国史、地理、理科、图画、手工、唱歌、体操、农业、商业、缝纫(女)、英语。
1915年(民国4年)7月,高等小学课程不设讲经;国民学校(初等小学)课程不设缝纫(女)。
1920年(民国9年)将国文改为国语。
1929年(民国18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小学课程作了修改,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
1932年(民国21年)10月教育部对上项暂行标准进行了修改,修改后正式颁布了“标准”,并令全国小学自民国二十二年度第一学期起,一律遵照此项课程标准切实施行。
1942年(民国31年)1月,小学课程又作了修订。
1948年(民国37年)对小学课程标准再次作了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课程设置,中央未作统一规定,我市参考各地办法,对小学的课程进行初步改革,废除公民、童子军训练,其他课程基本照旧。
1952年秋,小学一年级开始试行五年一贯制,课程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音乐,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地理。其他年级仍实行教育部于1952年2月5日颁发的《四、二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小学设语文、算术、自然(高小)、历史(高小)、地理(高小)、体育、音乐、美工等八科。初小语文包括常识教学,常识不另设科。算术从四年级起包括珠算在内。美工科包括图画、劳作,并可分别独立设课。各科教学周时,低、中、高年级分别为24、25(26)、29学时,每节课为45分钟。并规定学生每周集体活动时间(包括朝会、周会、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初、高级分别为340分钟和450分钟。
1953年秋,全市停止试行五年一贯制,按《四二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开设课程。1953年9月22日,教育部颁发《试行小学注:初小一、二年级音乐、体育可混合教学,改作“唱游”,美术、劳作可混合为“工作”,高小社会,包括公民、历史、地理,以混合教学为原则。
(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此教学计划对1952年2月5日颁布的暂行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将美工科改为图画科(包括绘画、剪贴)。
1955年9月2日教育部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增设了“手工劳动”科,增加了“自然”和“体育”的上课时间。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每学年上课周数由38周减到34周,并适当精简语文、算术、历史等科教材。吉安市均按此教学计划开设课程。
1957年7月11日,教育部颁发《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育计划》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作了两点变动:农村小学(包括大中城市的郊区和小城市的小学),五、六年级每周增设一节农业常识;各年级每周增设一节周会。吉安市根据此教育计划执行。
1960年秋,遵照中央提出的“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要求,吉安市进行了小学五年一贯制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改革试验。
1960年秋,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的班级,课程按省教育厅制订的五、三、二制的教学计划,开设政治常识、语文、数学、图画、音乐、体育,一、二、三年级每周劳动1课时,以自我服务性质的劳动为主。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常识,史地常识,每周劳动4~6课时。1961年按教育厅制订的《1961~1962学年度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将政治常识改为“政治”,四、五年级的自然常识,史地常识,合并为“常识”。
1960年秋,吉安三中招收的九年一贯制一年级新生4个班,采用北大新编九年一贯制试用教材,设语文、数学、俄语、体育、音乐、图画等科。
1961年春,四、二制小学按省教育厅“关于1960~1961学年度第二学期全日制中小学调整教学计划及用书问题的通知”,设政治、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自然(五、六年级开设)、地理(五年级开设)、历史(六年级开设)、农业常识(六年级开设)。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周安排2~3节课劳动。1961年秋,按省教育厅的安排,减少了农业常识。
1962年春,四、二制小学按省教育厅颁发的小学教育计划将小学的“政治”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在有条件的小学的四、五年级单独开设珠算课。五年制小学按省厅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稿)》小学设社会主义教育课、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图画。一、二年级增设手工劳动,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周安排2~3小时劳动。
1962年秋,按省教育厅1962年4月15日颁发的《1962~1963学年度全日制十二年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十二年制(小学部分),设周会,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手工劳动(一年级开设)、自然(高年级开设),珠算(高年级开设,单独设校的初小,师资条件具备的四年级也开设),地理(五年级开设),历史(六年级开设)。十年制(小学部分)设周会、语文、外语(吉安市没有设)、数学、常识、手工劳动(一、二年级设)、体育、音乐、图画。市区小学从四年级起每周安排劳动2~3课时,郊区小学采取“每天空两头在家劳动,挤中间在校学习”的做法,平时校内不安排劳动。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小学课程设周会、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手工(一、二、三年级开设)、历史(五、六年级开设)、地理(五年级开设)、自然(五、六年级开设)、生产知识(六年级开设)。这类教学计划称“第一类教学计划。”根据省教育厅的通知,这类教学计划“从今秋(1963年秋)起,只在我省部分条件较好的全日制学校的小学一年级实行”。市文教局决定古南一小、吉师附小、阳明路小学、文山一小、文山二小自1963年秋从一年级开始按此教学计划实行,其他学校按省教育厅颁发的《1963~1964学年度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第二类)教学计划》执行。此教学计划对1962年4月5日省教育厅颁发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六年级增设了农业常识。
1964年7月29日省教育厅颁发《1964~1965学年度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其中分为《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和《全日制农村初小教学计划》。1964年秋,古南一小、吉师附小、阳明路小学、文山一小、文山二小按《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执行;农村初小按《全日制农村初小教学计划》执行;其余学校均按《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执行。《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设周会、语文、算术、珠算、自然、历史、地理、农业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设的课程与《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相同,只是教学时间安排略有不同。《全日制农村初小教学计划》设周会、语文、算术、唱游,四年级增设珠算。
1965年6月29日,省教育厅颁发《1965~1966学年度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对《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六年级增设记帐常识和农业常识,四年级增设珠算。1965年秋,吉安市原执行第二类教学计划的学校均按此修订的教学计划执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全部实行五年一贯制,各校自行设课,大致有政治、语文、数学、军体、革命文艺、劳动等,原有的教材受到批判,初期以《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毛主席诗词》以及当时报刊的社论文章为政治、语文教材。1969年开始用省编教材。
1977年4月20日,省革委办公室下发《关于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的意见》,小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学工学农时间随年级不同每周半天左右,也可集中使用。农村四、五年级放农忙假2周,学军全年安排一周。吉安市小学均按此意见安排课程。
1978年1月18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设政治(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三、四、五年级开设)、自然常识(四、五年级开设)、体育、音乐、美术。四、五年级每年安排四周“兼学”(指学工、学农、学军)。1978年春,吉师附小按此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吉安市其它小学因师资条件不具备,未开设外语,其他课程均按此教学计划安排。
1981年3月13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的通知精神,此教学计划“分步试行”,1981年秋,吉安市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增设思想品德课。1982年秋,除未设外语课外,其余课程均按此教学计划设置。每课时的时间也作了改变,吉安市小学自1981年秋季开始,每课时的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改为40分钟,低年级学生在每节课中间安排5分钟的室内休息或活动。
1983年8月26日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在全日制小学中试行两类教学计划的通知》,根据此通知精神,1983年秋,吉安市完小仍执行教育部1981年颁发的教学计划(即第一类教学计划),郊区初小按1983年8月省教育厅发出的《江西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第二类教学计划》执行。此教学计划一至五年级普遍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课,三年级以上增设常识,四、五年级增设劳动。
1984年8月1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五、六年级开设)、自然常识(三至六年级开设)、地理常识(五年级开设)、历史常识(六年级开设)、体育、唱游(一、二年级开设)、音乐、美术、劳动(四至六年级开设)。1984年秋,改为六年制的班级按此教学计划执行。1985年秋,全市一年级改为六年制,均按此教学计划执行。1986年秋,根据地区教育局的指示,又将六年制全部改为五年制,完小全部执行1981年部颁的五年制的教学计划,初小按省教育厅1983年发出的《江西省全日制五年级小学第二类教学计划》执行,直至现在。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