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64
颗粒名称: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629.29
页数: 5
页码: 44-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光绪二十九年至1992年小学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吉安市 小学教育 发展概况

内容

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阳书院奉令改设庐陵高等小学堂,此为吉安设小学之始。此后在下文山路文信公祠、县宾兴局(现下文山路习溪桥街粮站)等处设蒙养学堂(初级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5)又在城内夏官第坊廓公所(现二中内)设坊廓河西两等(高等、初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年)停办。
  清末,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用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善性,扩充国民知识,强壮国民气体为宗旨,以童人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1912年(民国元年),庐陵高等小学堂改称庐陵县立高等小学校(今北门街小学)。小学的教育宗旨是:“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展,培养国民道德之根基,并授以生活所需之知识技能。”
  民国时期小学发展较快。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除庐陵高等小学堂改为吉安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外,先后开办了省立第七师范附属小学、县立第二中心小学、宾兴小学、县立县城小学、城南镇初级小学、城西镇初级小学、私立文水旅吉高级小学、私立文虎小学,还有基督教圣公会办的私立庐陵小学,天主教办的私立真源小学。
  抗日战争期间,大量人口从沦陷区涌入吉安县城,县城小学生猛增。在此期间增设了旅吉洪都十县联立南州小学、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江西省分会办的伊斯兰小学、县立中正小学,城郊增设了私立东门村小学、私立河东难童小学。为了避免日寇飞机轰炸,1939年吉安乡村师范附小迁至泰和,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吉安。石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即原县立第一中心小学),也曾一度迁往吉安县指阳。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在西萧家巷开办第一保国民学校。1946年上半年,省立永新女子师范附小改为省立吉安女子师范附属小学,迁吉安禾埠桥。1948年秋在民众教育馆开办吉安县立简易师范附属小学,1949年4月停办。1948年秋在古南镇柿树下开办第二保国民学校。1949年上半年,吉安市有石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原县立第一中心小学),石阳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原县立第二中心小学),石阳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原城南镇初级小学)、石阳镇第四中心国民学校(原城西镇初级小学,抗日战争时期曾改名中山小学)、省立吉安师范附属小学、省立吉安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私立南州小学、私立伊期兰小学、私立庐陵小学、石阳镇第一保国民学校、石阳镇第二保国民学校、私立真源小学、私立真源小学女子部,要理补习班(解放后改为真源小学二部),共14所。
  1949年7月16日吉安解放,人民政府从国民党手中接管了学校,有步骤地进行整顿和改革,将省立吉安师范附属小学和省立吉安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合并成立省立吉安联合师范附属小学,石阳镇第一、二、三、四中心国民学校分别改为吉安市立第一小学、吉安市立第二小学、吉安市立第三小学、吉安市立第四小学。私立真源小学的校名不变,将要理补习班改为真源小学二部,真源小学女子部改为真源小学三部。私立庐陵小学、私立南州小学、私立伊期兰小学保持原名。全市共11所小学,学生3054人,教职工102人。
  建国后,吉安市的教育工作遵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规定,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0年,私立真源小学三部并入市立三小。1952年私立真源小学本部、二部和私立庐陵小学,由人民政府接办,分别改为吉安市立第五小学、吉安市立第六小学、吉安市立第七小学。同年,增设了吉安市第八小学。
  1951年1月扩大了市郊区,市郊区小学有太平小学(现禾埠小学)、洞真小学(现神冈小学)、岔路口村小、竹山里村小(现凤凰洲小学)、潋六里村小(现天华小学)、惠佑村小、坪里村小、渡头村小、下路村小、螺湖桥村小、江子头村小、洲上村小(现吉南小学)、东门村小学。1951年9月,吉安县塘上、梅林、青原3个乡划归市辖,增加了河东小学、青原小学、上达小学、方广小学、秦家村小、庙前村小、上冈芫村小、胜利村民办小学。1952年秋增设了青塘联小;下路,螺湖桥、江子头三村小合并为螺子山小学。
  1952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规定:小学教育的宗旨是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给儿童以全面的基本教育,使他们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自觉的、积极的成员。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主要目标如下:一、智育方面,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二、德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三、体育方面,使儿童具有强健的身体,活泼、愉快的心情以及卫生的基本知识的习惯;四、美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吉安市认真贯彻了此暂行规程。1953年1月,郊区小学划归吉安县管辖。同年,进行了学校的整顿工作,通过整顿根据生源状况调整了学校的规模,健全了学校的各项教育制度。是年,开始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和《普希金教授教育学讲演录》。
  1955年,习溪桥街开办民办小学1所,1956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的指示,积极发展民办小学,增设了古南街民办小学、永叔街民办小学、文山街民办小学、北门街民办小学4所。
  1956年,私立南州小学,私立伊期兰小学改为公立小学,分别改名为吉安市立文山街第四小学、吉安市立伊期兰小学。
  1957年12月恢复市郊区,原吉安县的禾埠乡的大部分、白塘乡和河东乡重新划归市辖。这些乡范围内的学校同时划归市辖,新增郊区小学48所(其中民办小学26所),全市小学共65所。同年12月至1958年初开展了“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的斗争,这场“反右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使有些教师受到了伤害。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影响下,小学教育大发展,有公办小学40所,民办小学63所。在校学生14194人,公办教师412人,民办教师89人。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选拔了一批小学教师到中学任教。1960年根据省教育厅的通知,为了适应各级学校招生计划的需要,部分小学五年级学生搞“跃进班”,提前一年毕业。结果这些学生到中学跟不上班,其中部分学生又从中学退回小学重读。这个时期教育的大发展超越了当时的客观条件。1958年开展了一个以思想革命为基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运动,批判了教育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加强了党的领导,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学校办工厂、农场、搞勤工俭学。但由于学生劳动过多,忽视了课堂教学,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而教学质量有所降低。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小学进行了调整,部分原提拔到中学的小学教师调回小学任教,并在小学中精简了十二名教师,同时根据市委加强农业战线的指示动员了郊区328名15周岁以上的超龄小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合理安排了教学、劳动社会活动时间。1962年全市小学从1958年的103所调整到59所。
  1963年小学开始分期分批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该条例规定: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小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具有初步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吉安市认真贯彻了此条例。
  1963年各街道居委会为了普及小学教育,开办了16个民办班,一年后,学生分别转入附近的学校。1964年,贯彻刘少奇同志关于“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在发展全日制学校的同时,开办了半工(农)半读(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小学,称“耕(工)读小学”。1965年有耕(工)读小学3所,附属耕读班42个,在校学生939人,促进了小学教育的普及,当时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1%。
  1963~1966年初,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掀起了大学毛主席著作的热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底到1967年各小学先后停课“闹革命”,学生成立“红小兵”造反组织,不少学校领导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少教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
  1967年春,红声器材厂创办了我市第一所厂办小学。
  1968年9月6812部队组成的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下简称军宣队)和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下简称工宣队),进驻市区各校,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下简称贫宣队)进驻农村学校,学生陆续返校“复课闹革命”,学校以阶级斗争为主课,搞“斗、批、改”,开展“革命大批判”。学《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著作。工农兵上讲台讲课,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进行阶级教育。1968年下半年,各校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建立“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大批小学教师下放农村,自10月份起先后下放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有897人,占全市中小学教工总数的80%。1968年底,军宣队撤离学校。
  自1968年下半年起,井冈山专区五七学校、育红小学、育新小学、继红小学、立新小学、解放小学、朝阳小学、吉安市五七学校、砖瓦厂五七学校以及市郊区部分完小,先后都附设了初中班。1972年市区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除吉安市五七学校外,全部撤销,转入各个中学。
  1970年,贯彻省革委会在丰城召开的全省教育革命经验交流会的精神,走“五七”道路,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四场(农场、林场、畜牧场、小型工厂)、三室(阶级教育展览室、时事教育展览室、科学试验展览室)、一口塘(一口养鱼塘)。实行开门办学,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文化基础知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1971年市革委为了普及小学教育,要求有条件的工厂自办学校,1972年春,厂办小学增到8所,到1985年,厂办小学增至14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盘否定“文革”前十七年的教育工作,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各学科教学无计划,无要求,实行开卷考试,取消了升留级制度,学生学业期满即可毕业升学,结果小学毕业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的程度,荒废了学生的学业。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开始拨乱反正。推翻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砸碎了“四人帮”强加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工的积极性。1977年底撤销了驻校工宣队,取消了各校革命委员会,恢复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恢复了考试制度和升留级制度,并开始纠正冤假错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时期,小学教育有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2年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全部取消。1984年经吉安行署验收,我市初等教育普及率为87%,基本上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市郊区各乡小学,实行市、乡两级管理,市、乡、村三级办学的管理体制。
  1986年吉安市开始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7年5月1日,吉安县的樟山、长塘、兴桥和吉水县的天玉乡(大部)划归吉安市辖,新划入市的小学68所,班级338个,学生15538人,教职工546人(其中民办教师331人)。
  1992年全市有小学119所,在校学生25327人,教职工181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64%,巩固率99.26%,毕业率100%,普及率97.7%。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