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州(府)学县学社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州(府)学县学社学
分类号:
G529
页数:
8
页码:
2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改称吉安。自唐永淳元年(682)开始,这里就是郡(州)县同城,宋庆历四年(1044)始设吉州学和庐陵县学,均属官办。
关键词:
吉安市
孔庙
吉州学府
内容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改称吉安。自唐永淳元年(682)开始,这里就是郡(州)县同城,宋庆历四年(1044)始设吉州学和庐陵县学,均属官办。
州(府)学与县学
吉安的州(府)学和县学均建有学宫。学宫,古称孔庙,又称文庙,为圣庙和学校合一的机构,是士子习礼求经的场所。
吉州学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设在城西南隅(今吉安地区行政公署院内),郡守李宽创建。经历代扩建、改建、修建,其规模越来越大,设施日臻完善。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昭忠祠、魁星楼、文昌宫、东庑、西庑、祭器府、乐器府、泮池等。祭器、乐器较为齐全。其建筑红墙黄瓦,雕龙画栋,飞檐翘角,古雅精纯,气势非凡。来此学者众多。据郡人欧阳修记:“学有堂,讲有筵,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闳深,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后因年久失修,整个建筑破坏不堪。建国后,其建筑拆建他用,在旧址上
新建楼房为吉安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机关驻地。
吉安府督学试院(俗称“孝棚”)设在县前街(今中共吉安地委机关驻地)。其始建年份无考,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建,内建孝棚东西楼号40间,列号3600座,以后又陆续建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以及亭池,厢斋等,其三堂之后设有讲武台和箭道。咸丰六年(1857年)被毁,三年之后修复。清末废科举后闲置。1915年改作“宋四先生祠”(纪念欧阳修、胡铨、周必大、文天祥)。
庐陵的县学宫,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设县治北二里(今吉安市第一中学校运动场西侧)。“学基东抵军营,西界县隍,南临大街,北直城壁,直深四十丈,横阔三十丈,周围一百四十丈”。经历代扩建、改建、修建,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立心堂、进士第一堂、泮池、斋舍、号房、科第题名碑等。县学宫几经搬迁,明万历元年(1573)迁移于仁寿山白鹭书院旧址(现阳明东路地区采茶剧院一带)。二十年(1592)又迁回原所。清乾隆八年(1743)改建学宫于城东北隅钟楼右(今钟鼓楼右)。“周围基地共长七十四丈八尺余,前广二十丈,后广十六丈。”乾隆五十一年(1786)移复学宫北城(今吉安市第一中学校运动场西侧),修建了大成殿、两庑、大成门、宫墙、堂祠、尊经阁、东西斋,并置祭器乐器。其建筑为古宫殿式,石柱黄瓦,飞檐斗拱,气势巍峨肃穆。建国后在旧址上改建成吉安专区革命烈士子弟学校。后因年久失修,蚁生虫蠹,成为危房。1958年大成殿被拆除,只剩下东西庑,经修建现作吉安市第一中学教工宿舍用。
州(府)、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要取得生员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取得秀才资格。没取得秀才资格的,不能成为府州县学的学生。留县的称县学生员,拨往府学的为府学生员。生员有定额,明洪武年间各府学定额40名,州学30人,县学20人。在清代,亦有大学、中学、小学之称,但和现今的观念完全不同,它不是指学校的阶段说的,而是指学校人数多少说的,如大学为40名,中学为30名,小学为20名。庐陵额视为大学取40名,廪、增生各20名。
州(府)县学的课程设置规定学生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调整为礼、射、书、数四科。学生每月有月考,由教官举行,其余的考试则由提学官担任,有“岁考”与“科考”之分。清代地方学校课程主要为《御纂经解》、《性理大全》、《涛》、《古文辞》、《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奏议》,及校订十三经二十四史等。各州府设教授,县设教谕,掌握学政。
州府县学都有学规,明伦堂东北隅立有卧碑雕刻学规。明代地方学校学规十分严格。其考核分德行、经艺、治事三种。生员学习十年后无所成及有过者,则罚充为吏,并追缴学费。犯大错误的则发充附近儒学中作膳夫斋夫,满日为民,并追缴学费。除此而外,州府县学还有禁例。总的目的是钳制学生的思想、约束学生的行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设学堂,府州县学随之停办。
社学
社学是在县治以下乡镇设立的官立学校。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颁令各路劝农立社(五十家为一社),并规定:“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小学。
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诏郡邑每里建立社学,以教民间子弟。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的送入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礼。初入社学,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以明义理。还须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学生在社学肄业后,可考
入县学、府学。
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庐陵设社学14所。嘉靖三年(1524)吉安城内设社学4所于城东南西北隅。明末将这4所改为2所,一所
在巡西道前,一所在忠节祠前(现井冈山采茶剧院处)。万历四十四年(1616)兵毁,仅存基址。清顺治十五年(1658)巡按李芝萃捐资置田四十亩复建。何时毁废,失考。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