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48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K295.6
页数: 15
页码: 6-20
摘要: 本文唐永泰元年(765)至1992年吉安市青的大事记。
关键词: 大事记 吉安市

内容


  永泰元年(765),吉州司马颜真卿益广学舍,作育人才。
  宋
  庆历四年(1044),庐陵郡守李宽在城西南隅建吉州学。同年,在县治北二里文宣王庙建庐陵县学。
  淳祐元年(1241),知吉州军江万里奏建白鹭洲书院于白鹭洲。理宗书“白鹭洲书院”以赐。宝祐四年(1256),生员文天祥状元及第。
  绍定四年(1231),开国男大中大夫曾宏甫在郡城西凤山(今天华山)别墅建凤山书院。
  元
  至元二年(1342),白鹭洲书院毁于水,吉安路总管李珏修复。至正十五年(1355),洪水浸正殿,吉安路总管府达鲁花赤纳速儿丁倡修,书院立碑记其功。
  明
  建文二年(1400),吉水中鹄乡(今市天玉乡)邱家村胡广状元及第。
  天顺六年(1462),庐陵创社学14所。嘉靖三年(1524),知府徐冠、同知徐吉贞于城东、南、西、北四隅建社学4所,明末改为2所,1616年兵毁。
  正德五年(1510),庐陵知县王守仁在仁寿山明德堂、青原山净居寺讲“致良知”之学。正德十年(1516),知县谢源在明德堂建阳明堂。清道光十九年(1839),太守鹿春如在青原山待月桥旁修建阳明书院。
  嘉靖十四年(1535),洪水毁白鹭洲书院,二十一年(1542),知府何其高迁书院于仁寿山慈恩寺,改称白鹭书院。隆庆六年(1572),巡按任春元改仁寿山白鹭书院为庐陵县学。万历元年(1573),白鹭书院迁城北隅原县学宫。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毁天下书院,白鹭书院改称湖西公署,后居正败,复名白鹭书院。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汪可受在白鹭洲重建白鹭洲书院。
  隆庆元年(1567),南京太常寺卿王世槐、湖广左参政陈嘉谟在相山诗社旧址倡建西原会馆,购田讲学。崇祯二年(1629),毁于火,知府吴柄重建。明末毁废。
  崇桢年间,工部左侍郎、南京兵部尚书李邦华在城内塔水桥前建依仁书院。
  清
  
  康熙五年(1666),湖西道员施闰章在南关外仁寿山原县学故址建景贤书院。知府郭景昌兴办“景贤书院义学”。
  雍正年间(1723~1735),生员萧浩等人在吉水中鹄乡(今市天玉乡)大洲上倡建澹宁书院。
  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裴玉麟捐建“县丞署外义学”。
  乾隆九年(1744),知县钱界在城内钟楼右,原县学宫故址建石阳书院。
  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青原山建文明书院。
  乾隆年间,白鹭洲书院生员姚颐以进士第二(榜眼)登第。
  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府李经镕聘刘绎任白鹭洲书院山长,次年又兼任阳明书院山长。他主持白鹭洲书院时曾1科8人中举。因洲址多次被洪水冲毁,同治七年(1868),知府定祥、山长刘绎择城西仁山隆庆寺建白鹭书院。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府贺良祯倡复白鹭洲书院于白鹭洲。原仁山白鹭书院院址改办阳明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白鹭洲书院改为吉安府中学堂,石阳书院改为庐陵高等小学堂,仁山阳明书院改为吉安府初级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庐陵县廪局创办庐陵师范传习所,三十三年,改办庐陵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停办。
  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城内夏官第创办坊廓河西初、高两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停办。同年,邑绅胡观澜在坊廓乡六十六都三官塘创办私立钱溪胡氏初、高两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废府、县儒学署,改设县劝学所,置总董,学区设劝学员,分管县、区教育。宣统二年(1910),改劝学所总董为劝学所所长。
  
  中华民国
  1912年
  民国元年2月,改劝学所为学务课,1913年改称第三科,1914年7月改称教育公所,1916年4月复称劝学所,1924年改称教育局,1935年复称第三科,1940年改称教育科。
  是年,庐陵高等小学堂改称庐陵县立高等小学校。
  民国初年,在城隍庙办城隍庙小学校。
  1914年
  9月,吉安府中学堂收归省办,改名江西省立第六中学校。1927年2月与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合并为省立吉安中学校,11月改称省立第五中学校。1933年8月复称省立吉安中学校。
  1917年
  8月,以阳明书院等处学产创办吉州十属公立阳明师范学校。次年8月收归省办,改称江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1918年
  是年,用原阳明学款创办吉州十属公立阳明甲种商业学校。1922年秋,改办吉州十属公立阳明中学校。1927年8月,国民党军警封闭阳明中学,逮捕进步师生,并杀害谢式南校长于南昌,学校停办。1929年冬复办,1930年秋再度停办。1937年秋复办吉州十属联立阳明初级中学。
  1919年
  5月16日,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学生联合各校发电声援“五四”爱国运动。9月,成立吉安学生联合会。9月4日全城学生总罢课,组织“仇货检查队”,迫使当局封闭日资开办的光耀电灯公司,焚毁日货。
  是年,刘雪梅创办城南镇初级小学。
  1920年
  8月,省高等师范学校吉州毕业学生集资创办私立吉州中学校,1930年秋停办。
  是年,康文卿捐5千银元在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左侧建七师附小校舍。
  1921年
  8月,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尹士珍拒绝学生组织学生自治会和订购进步书刊,以“煽动闹事”为名开除王礼锡等3名进步学生,于是,全校学生罢课。次年8月,迫使省教育厅撤销其校长职务。
  是年,李学莲等人在城内杨氏宗祠创办文水旅吉高级小学校,1930年停办。
  1922年
  是年,县立高等小学校教员曾延生、罗石冰发动师生反对顽固派校长谢邦宪、邹古愚,迫使县劝学所撤销其职务,并允许在该校推广白话文,提倡新文化运动,改革旧规章,扩大民主权利。
  1924年
  2月,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吉安临时支部,5月,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特别支部。次年12月,设省立七师、七师附小、联立阳明中学3个团小组。1926年3月25日,成立省立七师、吉安学联两个团支部。
  是年春,在城内坊廓河西公所创办吉安县立第二中心小学校,1930年停办。1934年8月复办,改称县立坊廓小学。
  是年,李士梅等人创办私立吉安中学校,1927年停办。
  1925年
  6月7日,“五卅”惨案发生后,吉安学生联合会成立“驻会沪案特别干事部”和七师“沪案后援会”,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是年秋,在青原山阳明书院旧址创办省立第二农业学校,1927年改称省立吉安农业学校,同年10月,改称省立第三农业学校,1929年迁城内,1931年冬停办。
  1926年
  1月26日,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建立中共吉安小组,3月下旬,成立中共吉安特别支部。5月,建立省立七师、吉安学联两个共产党支部。
  1927年
  11月,在西街马草巷黄家祠创办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次年,永新县私立禾川中学女子部并入该校。1928年迁庐陵道尹公署,1930年停办。
  1930年
  10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城,设吉安市。同月,在城内成立赤色教员工会。红军学校第三分校从青原山迁仁山坪原七师内。
  1933年
  是年,天主教在欧家祠天主教堂办真源小学。
  1934年
  9月,在魁聚门创办吉州十属联立阳明乡村师范学校。1936年2月迁仁山坪。8月收归省办,改名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学校。1946年改称省立吉安师范学校。
  是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下永叔路林家私寓创办私立庐陵小学,次年迁田侯路泾县会馆。
  1935年
  县立石阳小学改为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县城小学改为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分校,县立坊廓高等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二中心小学。
  1936年
  9月,侨绅胡文虎捐资3500元在高峰坡创办文虎小学校,不久停办。
  11月,国民党中央委员兼豫皖绥靖主任刘峙,投资10万元在长塘乡庙背村创办私立扶园中学,在罗家村办扶园中学附属小学。
  1943年8月,在马铺前设分校。
  1937年
  9月,毛伦借原北门县学宫创办私立文山中学,后迁戴家塘萧公馆。
  1938年
  是年,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学校,私立扶园中学200多名学生在民族解放先锋队江西总部余仲年的介绍下参加“民先队”,组织“七·七”读书会,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等抗日书刊,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1939年
  3月17日,日机轰炸吉安,白鹭洲中弹,阳明中学校舍被炸毁。6月1日,省立吉安乡村师范附小防空洞被日机炸塌,59名师生罹难。为此,省立吉安中学、阳明中学、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私立文山中学、私立扶园中学、吉安义教师资训练所、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分别迁往遂川、吉水、永丰、泰和等县和吉安县农村。
  秋,国民政府教育部命陈颖春在青原山创办国立第十三中学,在铅山县设分校,在莲花县设分班。1947年1月,改为省立天祥中学,8月迁泰和县,改为省立泰和中学。
  1941年
  2月10日,中国伊斯兰救国协会江西省分会,在马草巷刘氏宗祠创办私立伊斯兰小学。
  是年,萧淑宇在禾埠桥办私立建国中学。次年,以汉奸罪被处决,吉安县政府没收其校产,改办吉安县立中学。
  是年,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罗卓英,创办私立东门村小学。
  1942年
  秋,旅吉洪都十县同乡会,在万寿宫创办旅吉洪都十县联立南州小学。
  1945年
  2月,吉安县立中学由禾埠桥迁北门原县学宫。原县中校址改办吉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是年秋,陈启昌在小校场8号创办私立至善中学。
  9月,省立实用职业学校由吉水县水南迁吉安河东麻家村。次年春,迁城内郭家祠、彭家祠。
  9月,天主教意大利神甫安克多,在仓口天主教堂创办“要理补习班”,解放初,改称真源小学二部。
  1946年
  春,吉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由禾埠桥迁城内。省立永新女子师范学校由永新迁吉安禾埠桥,改名省立吉安女子师范学校。
  春,省立吉安中学等校学生抗议国民党政府肆意逮捕学生,愤怒捣毁县警察局,扣押警察局长,迫使当局释放被押学生。
  8月,张国翰在上永叔路古南镇20号,创办私立朝宗初级中学。
  9月,省立吉安乡村师范学校,改称省立吉安师范学校。乡村师范附属小学改称省立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秋,尹炎农在上青塘刘家祠(现阳明西路白塘乡政府驻地),创办私立吉州初级中学。
  是年,天主教在上新码头教堂办真源小学女生部。
  1947年
  上半年,詹文华等人,在五岳观创办私立兴贤中学。
  8月,张三元在三府巷,创办私立庐陵中学。
  1948年
  上半年,在石阳一小成立中共吉安地下支部,王练、刘益群先后任支部书记。由于货币贬值,教师不能按时领取工薪,中共吉安总支部组织全城教员罢课三天以示抗议。
  是年,蔡铁声在东门村创办私立博爱中学。
  1949年
  7月16日,吉安解放。市人民政府设教育科。22日,市人民政府接管省立吉安中学。9月,省立吉安中学、吉安县立中学、私立扶园中学、私立至善中学合并为省立吉安联合中学,校址设白鹭洲。1953年1月,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一中学,8月,改称江西省吉安中学,1955年,改称江西省吉安高级中学。
  7月28日,改石阳镇为吉安市。市人民政府接管公立小学,原石阳镇一、二、三、四中心国民学校,改为市立第一、二、三、四小学。
  8月,中共吉安地委创办吉安地区干部学校,1951年3月,改为中共吉安地委干校,1954年3月,改为中共吉安地委党校。
  9月,省立吉安师范学校、省立吉安女子师范学校、吉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省立实用职业学校,合并为省立吉安联合师范学校,校址设仁山坪。1953年1月,改称省立吉安师范学校,由仁山坪迁东门正街。
  是年,省立吉安师范附属小学、省立吉安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合并为省立吉安联合师范附属小学,1953年2月,改称省立吉安师范附属小学。1954年与市五小互换校舍,迁欧家祠。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1月,市人民政府在市立四小创办市职工业余学校,设8个班,学员约400人。1951年9月,创办吉安地专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1957年下半年两校合并,改称吉安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1960年3月1日,省教育厅通知该校为全省重点干部职工业余学校。
  1950年
  1~2月,寒假期间,市教育科组织小学教师集训,集训后统一分配工作。
  6月1日,全市中、小学生庆祝首届“六一”国际儿童节。
  6月,在吉安专署院内创办地区保育院。
  7月,吉安专署创办江西省吉安革命烈属子弟补习学校。1951年9月改名为江西省立吉安专区革命烈士子弟学校。1953年8月并入吉安师范,易名吉安师范附属革命烈士子弟学校。1954年2月并入赣州革命烈士子弟学校。
  1951年
  1月,吉安县所属神冈、太平、螺子、北门、青塘、塘上、梅林、青原等乡划归市辖,新增郊区小学21所。1953年市郊区复归吉安县管辖。1957年12月,吉安县禾埠乡大部分、白塘乡、河东乡再次划归市辖,新增郊区小学48所,同时设乡教育辅导区。
  2月,吉安县人民政府接管私立兴贤中学,改名为吉安县中,校址由五岳观迁小校场8号。1953年,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三中学,1954年,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二初级中学。
  3月,成立吉安市文教工会,梁必善任工会主席。次年,改称市教育工会。
  8月,私立朝宗、庐陵中学并入私立文山中学。年底,私立文山中学并入联立阳明中学。次年12月,省文教厅接办,迁北门原县学宫,改为江西省吉安第二中学,1954年1月,改称江西省吉安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称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
  8月,省立吉安专区革命烈士子弟学校增设吉安专区工农速成中学,次年初并入南昌“江西工农中学”。
  10月,吉安专署文教科在东门村原慈辉农场创办江西省吉安高级农业技术学校。1954年,经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重点农校。1956年,改称吉安农业学校,1958年10月迁吉安县横江公社老屋下村,1963年暑假,迁回原址,1968年停办。1980年5月,在井冈山共大分校基础上复办吉安农校,校址在井冈山拿山沟边。1987年,迁吉安青原山。
  1952年
  2月26日,中南教育部,批准吉安市人民政府接管私立真源小学一、二部和私立庐陵小学,分别改名吉安市立第五、第六、第七小学。
  7月下旬至8月下旬,市教育科集中全市小学教师参加思想改造运动,结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对学生施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指示》。中学教师集中在南昌爱国中学进行思想改造。
  8月,市教育科选派小学教师赴南昌,参加江西省速成识字法师资训练班,学习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此后,在市搬运工会、锯木厂培训群众教师109名,在各行业开办25个工人速成识字班,学员达1103名。
  9月,改教育科为文教科。1956年10月,改称文教局。1957年4月,改称文教卫生局。1958年7月,改称文教局。1967年11月,改称文卫组。1969年,改称教育组。1973年,改称教育局。
  9月,市文教科在古南塔柿树下路口,创办市立第八小学。
  10月15日,市文教科以市立三小为重点,组织新学制教学研究会,研究贯彻专署文教科颁发的《吉安专区1952年下半年五年一贯制小学实施计划》。
  1953年
  1月,改吉安市为吉安镇,同年12月,吉安镇复名为吉安市。
  2月,吉安师范、吉安一中(今白鹭洲中学)、吉安二中(今吉安一中)、吉安农校成立中共联合党支部,龙正大、范毅先后任党支部书记。1956年,四所学校分别建立中共支部。1986年8月,吉安一中建立党总支,汪笃礼任总支书记。1987年白鹭洲中学建立党总支,刘炎生任总支书记。
  是年,学习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和《普希金教授教育学讲演录》,推行五个教学原则、五个教学环节和五级记分法。
  是年,各中学开展创“三好学生”活动。
  1954年
  1月,市文教卫生系统建立中共联合支部。1956年,成立市区小学中共联合支部,刘思桂、张定国、李佩先后任支部书记。1964年,分古南、文山、阳明三个片成立中共联合支部,王厚生、李佩、李光前分别任各支部书记。1970年起,各市区小学先后以校为单位建立中共支部。
  5月,市文教科、市教育工会联合召开全市小学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举行教学专题讲座,在海员俱乐部举办自制教具展览。
  1955年
  4月,市水上区政府从船民福利金中提取2%的资金两万余元,在乾明巷2号建校舍,创办市水上小学,学生在校膳宿。1985年停办。
  6月,市人民政府在太平桥北面创办市保育院。
  下半年,建立吉安市教育研究室。
  1956年
  8月,市人民委员会接办私立南州小学、私立伊斯兰小学,分别改名吉安市文山街第四小学、吉安市伊斯兰小学。
  是年,吉安高中、吉安一中划归吉安专区管辖。1958年1月,吉安高中、吉安一中、吉安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改为市辖。1960年,吉安一中划归省教育厅管辖。1963年9月,吉安师范及其附属小学仍划归吉安专区管辖。
  是年,市人民委员会在皂角树创办吉安市初级中学。次年,在中永叔路创办古南镇初级中学。1958年,分别改名为江西省吉安第三初级中学、江西省吉安第四初级中学。1959年,两校合并为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
  下半年实行工资改革,师范和普通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增加20.5%,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增加41%。
  1957年
  2月27日,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各校师生认真学习贯彻。
  1958年
  1月14日至2月13日,市文教整风领导小组集中全市小学教师(中学以校为单位)开展反右派斗争。由于斗争的扩大化,在反右斗争中,41名中、小学教师被划为右派分子,占全体教工总数的4.1%。
  3月8日至17日,定为全市扫盲突击宣传周。市文教局编印农民识字课本一、二、三册,共1565个单字,采取“万人教,全民学”的办法突击扫盲,至5月,青壮年参加扫盲学习的11346人,占文盲、半文盲的80.24%。
  6月,中共吉安地委根据江西省委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办吉安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师范学院,9月1日四院正式开学。12月四所学院合并为井冈山大学,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当年撤销工学院,1962年撤销农学院和医学院,同年12月,将调整后的井冈山大学改名为吉安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10月学校停办。
  9月,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各校开展以思想革命为基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运动,批判教育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各校停课大炼钢铁,师生上蝴蝶山采矿,小学联合办炼焦厂,耐火材料厂,历时两个多月。
  是年,筹办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吉安官田分校,1959年9月1日正式上课,1960年3月停办。
  是年,创办江西省吉安航空俱乐部,1975年,改办江西省航空运动学校。
  是年,贯彻中共吉安市委关于“全民大办教育事业”的要求,创办“政治、技术、文化”三结合业余红专学校32所,红专大学3所,干部职工学校1所,学员共10863人。
  1959年
  7月,中共吉安市委创办市委党校。
  9月,创办吉安地区卫生学校。
  9月,创办吉安专区文艺学校,1962年9月停办。
  1960年
  6月,吉安一中被评为全国教育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吉安三中教导主任刘家声被评为全国教育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先进单位代表和先进个人均出席了全国教育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7月,各中、小学部分高二、初二和小学五年级学生提前毕业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郊区3个公社动员15岁以上超龄学生328名参加农业生产。
  是年,各校贯彻中共吉安市委有关职工每人种菜100棵,产量500斤的要求,发动师生开荒办农场,养猪、种菜,做到肉食、蔬菜自给。
  是年,按《江西省推行中、小学学制改革试点的初步意见》,部分小学一年级开始推行五年一贯制。同时,推行黑山教改经验。吉安三中试行九年一贯制,次年,三中停止试验。
  是年,吉安二中改为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东门村小学改为井冈山大学附属小学。1962年井大附中、井大附小撤销,学校恢复原校名。
  是年,市文教局确定,吉安一中、文山一小、文山二小、古南一小、阳明路小学、螺川小学、康复小学、禾埠农业中学、粮食局红专学校、商业局红专学校为重点学校。
  1961年
  9月,市文教局在青塘新村开办阳明路小学分校。次年,改称青塘新村小学,1973年改称吉安市新村小学。
  是年,设青原、河东、梅林3个公社教育辅导区。青原小学、河东小学、梅林小学分别为3个公社的中心小学。
  1962年
  下半年,文教局积极发展民办小学,由上半年12所发展到21所,学生由1530人发展到1919人,新增16个班,新增学生530人。
  是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小学从1958年的103所调整到59所。中学减少27个班。小学教师编制减少66名,精简中、小学教职工92名。同时制订了小学教学、劳动、生活制度,建立了正常工作秩序,保证教师有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教学活动。
  1963年
  6月10日,吉安一中、吉安高中、古南镇一小、吉安师范附小、文山街一小由省教育厅定为全省重点中、小学。
  8月,吉安高中、吉安一中、古南镇一小、吉安师范附小、文山一小、文山二小试行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古南一小、吉安师范附小、阳明路小学、文山一小、文山二小试行(第一类)《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9月,在吉安师范学校内创办市民办初级中学,1968年7月停办。
  是年,各校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展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
  1964年
  5月,各校师生学习贯彻毛泽东主席在春节座谈会上的指示精神,在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上半年,为贯彻“两条腿走路”办教育的工作方针,河东、禾埠、白塘3个公社各办1所农业中学和4所耕读小学。在市区办工读小学班54个,学生1265人。干部职工业余教育学员发展到1689人。参加扫盲学习的达2446人。
  7月13日,市人民政府创办市职业中学,1966年11月,改名为井冈山红卫技校,1968年11月停办。
  下半年,青原山公社创办半耕半读农业初级中学1所。
  1965年
  9月,城内五个街道和商业、手工业系统各办1所工读中学,1968年停办。
  1966年
  6月,各校师生开始投入“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7年
  4月,国营红声器材厂创办子弟学校,1984年,该校高中班改办二年制职业高中。
  1968年
  3月,在石溪头荒山坡上建校舍,创办井冈山船厂子弟学校,1984年11月,改称石溪头学校,1987年7月,该校中学部改为吉安市第九中学、小学部改称吉安市石溪头小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8月,按照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要求,动员、安置初中、高中、职业中学毕业生1900人上山下乡。从10月开始,897名中、小学教师先后被精简下放农村,占原有教师80%。
  9月,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别进驻6所中学和33所小学。
  下半年,各校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教革、政工、后勤3个组。
  9月,市区中、小学19所撤并为14所,由所在地附近工厂管理。1969年~1970年市区各中小学先后改为“吉安市××厂五七学校”。
  是年,创办禾埠公社五七中学、青塘公社共产主义劳动大学。22所小学先后附设初中班。
  是年,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实行“二·二”制。
  1969年
  1月23日,吉安高中迁峡江县,并入金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吉安三中迁吉安县东固办学,后改为东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3月8日,市革委会决定,为缓解适龄儿童入学难的矛盾,试行街道居民委员会办学。
  8月,创办河东公社五七高中,1983年1月,改称吉安市青原山中学。
  1970年
  2月,江西医科大学迁青原山,1972年迁回南昌市。
  8月,在青塘小学校址基础上创办市第四中学。1984年11月,该校高中部改办市第四职业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1988年12月,市四职中试行校长负责制。
  11月,市文山一小改办市第五中学。
  11月,市教育组选拔150名初中应届毕业生参加小辅导员培训班学习,次年1月,择优分配任小学教师。
  11月,市教育组在各工厂选拔一批工人任小学教师。
  12月,在河东滩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吉安市分校。次年2月,开设初中师资培训班,招收学生48名,1972年2月,分配到郊区学校任教。
  是年,各中、小学贯彻省“丰城会议”精神,实行开门办学,走“五·七”道路,建“四场、三室、一口塘”,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
  是年,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
  1971年
  12月26日,在岔路口小学创办吉安三中。次年9月,该校部分师生从岔路口迁原三中校址(跃进路42号)办学,校名不变。部分师生留岔路口村办吉安市第六中学,1983年8月,六中高中部改办市职业中学,1984年,改为吉安市第六职业中学。1988年9月,省教委批准六职中为全省第一批示范性职业高中。1992年3月17日,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是年,采取推荐与选拔的办法招收初中、高中一年级学生。同时贯彻市革命委员会有关工厂办学校的决定,从1971年至1985年,先后创办13所厂办子弟学校。
  1973年
  11月25日,省文教办公室教育组在吉安市召开全省城镇中小学教育革命经验交流会。
  是年,中、小学恢复秋季招生。
  1974年
  5月,开办省文艺学校井冈山地区采茶班。1985年,改为省文艺学校吉安分校。
  7月25日,成立吉安市大中小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次年8月4日,成立市高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1984年6月12日,成立市招生考试委员会。1989年3月8日,成立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
  9月,创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2月,改为省办重点业余体校。1984年11月,组建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1975年
  11月,吉安地区柴油机厂接办市东风小学(原东门小学)。
  1976年
  10月29日,在白鹭洲创办吉安市第七中学,1982年2月,改称白鹭洲中学。
  是年,创办吉安地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1977年
  3月1日至5日,市教育局在东方红学校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批判“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一系列指示,开展大批判。清查参与“四人帮”活动的人和事。
  7月,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全市应届、历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
  9月9日,市教育局决定:一中、二中、禾埠中学、育新小学(古南一小)、东方红学校(阳明路小学)为市属重点学校。次年3月23日,地区教育局决定:吉安一中、井冈山师范附属小学(后改名为吉安师范附小)、市育新小学为吉安地区重点学校。
  10月,省革委会批准,在吉安师范内创办江西师范学院井冈山分院。1982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吉安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迁河东。
  12月,工宣队、贫宣队撤离学校。
  下半年,学习邓小平副主席《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结束时的讲话》,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并联系吉安市的实际,揭批“四人帮”及其在地方和学校的帮派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
  是年,中学实行“三·二”制。
  1978年
  8月,经省革委会批准,在井冈山卫校的基础上创办江西医学院井冈山分院,1980年2月,改名江西医学院吉安分院。
  8月23日,河东金竹学校改名金竹中学,1983年,改称市河东中学。1984年11月,该校高中部改办河东农业职业高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1989年3月,河东中学改称吉安市第十一中学。河东农业职业高中同时改称吉安市第十一农业职业高中。
  12月13日,市教育局成立落实政策工作小组,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平反。
  是年,贯彻教育部关于试行《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撤销学校革命委员会,重新任命校长、教导主任。撤销红卫兵、红小兵组织,恢复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1979年
  10月10日,全市中、小学在人民体育场、人民公园,举行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30周年游园活动。
  10月,贯彻中共吉安市委《关于在全市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的通知》精神,把法律常识列为政治课教学内容。至1989年6月,经吉安地区普法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市辖147所中、小学学生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法律常识教育。
  是年,建立电大吉安工作站。1984年7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电大吉安分校。
  1980年
  4月15日,成立市托幼工作领导小组。1982年6月,经省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检查评比,吉安市被评为全省托幼工作先进市。
  4月,复办市职工业余学校,1984年,改称市职工学校。
  5月12日成立市教育学会。
  5月,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全区“我们爱科学”活动月。10月,在吉安市召开经验交流会,举办作品展览。
  8月,在韶山西路创办长冈岭学校。1987年7月,该校中学部改为吉安市第八中学,小学部改为韶山路小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是年,市盲人聋哑人协会在阳明东路10号创办聋哑人夜校,1986年,改办聋哑儿童文化班。1992年6月,市人民政府批准,创办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是年,吉安一中、吉安七中实行“三·三”制,1983年,其它完中实行“三·三”制。
  1981年
  8月15日,市教育局调整学校网点,原河东公社完全中学(设有初中和高中的中学)2所,八年制学校2所、小学16所,调整为完全中学1所、初中1所、完小(设有1~5年级的小学)2所、初小9所。原白塘公社八年制学校2所、完小3所,调整为完小5所。原青塘公社完小3所,调整为完小2所、初小1所。
  9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吉安地区工业系统职工大学,学制三年。
  10月,市教育局成立中共党组。1985年2月,成立中共吉安市教育局委员会。彭远澜、欧阳世珠先后任局党委书记。
  是年,成立吉安地区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
  1982年
  2月,吉安二中初二(1)班学生杨忠(女),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受到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表彰。
  3月,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围绕治理“脏、乱、差”,集中力量对环境卫生、教学秩序、服务质量进行整顿。
  6月11日,恢复市职工教育委员会。
  1983年
  1月5日,市人民政府批准2所中学、16所小学按地域更改校名。
  3月,在上永叔路乾明巷2号创办吉安市教学设备厂,1987年5月停办。
  4月1日至5日,市河东中学汪小萍出席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代表会议暨全国总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
  5月,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给连续直接从事儿童少年教育工作满25年的教师颁发“园丁”荣誉纪念章。12月30日,市教育局、教育工会联合召开全市庆贺30年教龄教师大会,颁发30年教龄荣誉证书。
  7至8月,全国地学夏令营江西分营在吉安市开展活动,全省16所重点中学和6所厂矿地质队子弟学校的59名青少年地学爱好者参加了这次夏令营活动。
  8月,文山路小学并入阳明路小学。
  8月20日,全市1966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小学教师414人(其中低年级组217人,高年级语文组102人,高年级数学组95人)参加全区小学教师教材过关考试。
  是年,各校按照地区行署教育处的部署,开展百面红旗竞赛活动。
  1984年
  3月1日,青塘乡(今白塘乡)创办年丰第一幼儿园,被定为全省农村重点幼儿园。1988年,创办年丰第二幼儿园。
  4月20日,设立吉安地区电化教育馆。
  5月,成立市教育系统老年人体协分会。
  6月,市人民政府在仓口建吉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6月30日,成立市集资办学领导小组。本着“群众自愿、群众受益、合理负担、力所能及”的原则,进行多渠道集资。集资工作从1984年8月开始,1985年2月终止,共集资90余万元。
  7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吉安分校。
  12月18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市校办工业公司,次年5月18日,改为市勤工俭学办公室。
  是年,各校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
  是年,中学开始保送德、智、体一贯优秀或智力超常的高中学生,免试升入高等院校。
  是年,经吉安行署检查验收,确认吉安市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市。1988年经省检查验收核实后,宣布予以承认。
  是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西省吉安地区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5年
  1月,进行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它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组成。同时实行教龄津贴。
  3月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柳斌(后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视察白鹭洲中学、吉安一中、阳明路小学。
  5月23日,成立市儿童少年教育基金会。
  9月10日,中共吉安地、市委联合召开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中共吉安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的通知》,决定为教师办10件好事。
  9月25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西吉安教育学院。
  是年,开始实行小学、初中、高中教材教法过关考试。
  1986年
  7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在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刘方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太华陪同下,视察吉安一中。
  是年,实行管理体制改革,郊区小学实行市、乡两级管理,市、乡、村三级办学的管理体制。
  是年,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市教育局决定,取消全市性初中升学考试,各校举行毕业会考,城市小学按毕业生的95%,郊区小学按毕业生的80%就近升入初中。
  1987年
  4月,创办吉安地区技工学校。
  6月,市教育局接管吉安县樟山、长塘、兴桥3个乡和吉水县天玉乡的中、小学7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中4所,小学68所。
  7月25日,白鹭洲大桥竣工,举行通车典礼。
  7月31日,成立吉安市中小学系列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评审委员会。次年6月28日,吉安市113名教师经省教委审核批准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至1992年,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共158名。
  8月,先后组织高中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考试合格证书》考试,参考教师达722人。
  9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萧克上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考察团黄玉昆、刘传一行7人和老红军、中顾委委员曾志莅临白鹭洲中学视察。
  10月,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按现行各级工资标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之和)提高10%。
  10月8日,成立市中小学校舍修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1986年至1990年,全市共筹集资金1100万元,新建、改建、维修校舍共11.7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比例,由1986年的25.6%下降到1990年的0.5%。
  11月16日,市教育局批准37名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1989年,为260名民办教师颁发“任用证书”,将6名民办教师选招为公办教师,7名民办教师被录取入中师学习。
  1988年
  1月27日,市教育局制订扶助樟山乡(特困乡)教育工作方案。决定:一、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樟山乡中心小学与市区新村小学挂钩,定期开展业务活动;二、重点扶助基础较差的青湖、尧塘小学,争取年底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三、尽快改善办学条件,要求年内基本解决危房(全乡校舍总面积9500平方米,危房占40%);四、赠送部分教学资料和教具,调拨250~300套课桌凳给课桌凳奇缺的学校;五、帮助搞好勤工俭学活动。
  4月2日至7日,在吉安宾馆召开全省春季教学仪器新产品鉴定会,吉安一中教学仪器厂研制的100克、200克天平和圆筒测力计,吉安市第六职业中学教学仪器厂研制的小教仪器磁铁性质实验盒、物体浮沉实验盒,经技术鉴定,省教学仪器公司批准,投入批量生产。
  4月30日,成立市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
  5月27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省顾问委员会委员赵增益视察白鹭洲中学。
  8月26日,市教育局印发《吉安市关于社会力量办学暂行管理办法》,对办学方针、办学申报手续、师资力量、授课酬金、缴纳管理费等作了具体规定。
  9月,各中小学分别贯彻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端正办学方向,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督导评估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9月,各中学贯彻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9月28日,成立吉安地区卫星电视教育领导小组。
  10月17日,市教育局、教育工会转发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中开展师德和为人师表活动的通知》。
  10月30日,市教育局制订“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实施方案”,并对各学校进行了分类评估。
  12月28日,省人民政府农村扫盲工作抽查验收组到禾埠、白塘乡5个村委会和8个村民小组实地考核,抽检结果,农村14~40周岁、11~15周岁无盲率和初等教育普及率均达国家标准。
  是年,实行职称改革,按职称计发工资。次年10月,教师工资普调一级。
  是年,吉安市荣获“全国学赖宁先进单位”称号。
  是年,成立吉安市退(离)休教师协会。
  1989年
  3月,在阳明东路26号吉安老干部活动中心大楼内,创办吉安老同志大学。
  6月29日,成立市教育局督导室。
  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部、教育工会,在庆祝建国40周年暨第5个教师节之际表彰全国优秀教师。白鹭洲中学刘炎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吉安一中罗嵩森、白塘乡年丰幼儿园乐幼玲、禾埠乡长丰小学萧正贞、兴桥乡黄腴小学胡熔中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受到表彰。新村小学黄又卿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
  10月4日,设立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是年,兴桥乡台胞王松逊捐款1千元给兴桥中心小学办学。市蜜饯厂黄忠利捐款1万元给吉安一中办学。
  1990年
  5月,国家教委赴赣督导检查组在山东省政府顾问马长贵、国家教委督导司副司级督学张永彪带领下,对吉安市中小学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的情况;教育经费增长政策和教师经济待遇的落实情况;校舍中危房改造的情况;制止中小学生流失的工作;纠正乱收费情况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督导检查,并先后到白鹭洲中学、新村小学进行察看。
  10月10日,新村小学学生陈静代表吉安地区少先队赴北京参加全国少代会。
  12月10日,国家教委职教司处长牛梦城、省教委处长周兴发视察市第四、第六职业中学。
  12月20日,国家十部(委)赴赣扫盲检查工作组到禾埠乡凤凰洲村检查扫盲工作,盛赞该村“从四岁的幼儿到成年农民都纳入了教育轨道,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和教育,以促进发展,经验是成功的。”
  是年,市教育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全市33所中、小学开展了德育工作督导评估。次年3月22日,省教育委员会“六项”检查组检查吉安市德育工作,并参观新村小学第二课堂,第四职业中学预备役专业班学生表演。
  是年,各校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1991年
  1月22日,市人民政府颁发《吉安市义务教育实施规则》和《吉安市义务教育实施规定》,要求:1、禾埠、白塘、天玉三个乡,于1989年实施五年制义务教育,1993年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2、市区于1990年实施五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3、河东、兴桥、长塘、樟山四个乡,于1993年一步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
  2月29日,江西省数学学会在吉安一中举行199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西赛区颁奖大会,吉安一中以总分856分获全省第一名,白鹭洲中学获团体总分第三名,一中学生郭亮获个人总分第一,在全区27名学生获奖中,吉安一中占23名。副市长郑绎代表市人民政府授予吉安一中奖金1万元。
  3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周谷城题书“白鹭洲书院”匾额。
  4月25日,特大龙卷风袭击长塘、兴桥、樟山3个乡22所学校和八中、新村小学,损坏校舍47栋,面积3745平方米,围墙82米,损失折算金额达11万多元。
  5月1日,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交流暨优秀青年教师表彰会,40名青年教师受表彰。
  5月5日,市首届师生艺术节由3千名中小学生组成文艺游行队伍,沿途表演文艺节目,并分别举办师生书画展览和文艺演出。
  6月,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西南局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刘澜涛一行视察白鹭洲中学。
  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一行,视察白鹭洲中学、吉安一中。
  9月7日,市教育局召开“双十佳”(十佳高尚师德教师,十佳教学能手)教师表彰大会。
  9月,市各小学贯彻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0月,市教育局为贯彻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在市进修学校举办第一期小学校长培训班。
  是年,按地区教育局要求,开展“落实教学常规,创优秀教研组”活动,中、小学12个教研组获“地区优秀教研组”称号。
  是年,贯彻全区学校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把“升学教育”转到“素质教育”,“面向少教”转到“面向全体″,“终端管理″转到
  “过程管理”。通过加强管理,把教育方针落实到德、智、体、美等各方面。
  1992年
  3月21日,市教育局、教育工会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五比、五赛”,争创“学校管理百颗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4月20日,成立市“三防”知识教育领导小组。
  6月15日,成立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
  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吉安市为全国高考考场规范化试点单位。10月,吉安地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决定吉安二中、吉安五中、白鹭洲中学、吉安八中、阳明路小学、仁山坪小学为吉安地区国家级考试定点学校。
  11月2日,在吉福路人民法院内创办希望学校,对失足青少年进行教育。
  是年,白鹭洲中学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
  是年,长塘乡台胞胡银安捐款500美元给长塘乡中心小学办学。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