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214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03
页数:
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封建时代实行的是封建教育制度,自隋、唐开始,我国推行的是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并行的封建教育制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兴学堂,实行《癸卯学制》等实行概况。
关键词:
吉安市
教育
概述
内容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改称吉安。本境位于赣江中游、江西中部、吉泰盆地中心。自东晋咸康八年(342)本境始设庐陵郡治以来,一直是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市辖区域,建国前大部分属吉安县,小部分属吉水县。1949年7月解放后,以吉安县城石阳镇为基础建立吉安市。其管辖范围,几经变动。1987年再次扩大郊区后,全市总面积为508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
一
封建时代,庐陵实行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其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学校类型有:州(府)学、县学、社学、书院、义学和私塾。北宋庆历四年(1044),城内始建吉州学和庐陵县学。南宋淳祐元年(1241),始建白鹭洲书院。此后,境内共建书院15所。社学和私学始建于何时无考。社学盛行于明,天顺六年(1462),城内有社学14所。宋、元时期,私学普遍存在,至民国末期,城内有私塾43所。社学和私塾蒙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书院和私塾经馆的教学内容大致是经书、时文、古文、论、策、表、判等。
自隋、唐开始,我国推行的是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并行的封建教育制度。到了明代,便以八股文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无数学子把主要精力耗费在做“八股文”上,从而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吉安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江西文化教育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唐宋以来,这里文化发达,教育鼎盛,人才辈出,名士荟萃,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南宋左右丞相周必大、右丞相文天祥、工部侍郎胡铨,古称“庐陵四忠”,为后人所敬仰。被誉为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培养了民族英雄文天祥,著名诗人刘辰翁、邓光荐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元灭宋后,以抗元志士众多而著称的吉安路,学风消沉,文坛寂寞。明代,庐陵文风复兴,群星辉映,吉安府得殿撰者共计13人(考取状元才能任殿撰)。知名文人、学者达150余人,杰出者有胡广、晏壁、李桢、周忱、周孟中、刘教、胡经、陈家模、刘孟雷等。清代刘绎主持白鹭洲书院时于咸丰兀年(1851)—科8人中举,声誉朝野。
庐陵文化发达、教育昌盛,与鸿儒、名臣重视教育事业分不开。他们或定居于此,捐资兴教;或自任山长,亲自讲学;或广聘贤士,主持教务;或以其言论文章影响后人。唐著名书法家、吉州司马颜真卿益广学舍,聘贤士以淑吉人,并以其言辞文章影响了吉州学风。北宋吉州郡守李宽始建吉州州学。南宋吉州太守江万里,奏建白鹭洲书院,并亲自主讲。从此,吉州城内书院林立,文风鼎盛。庐陵县令、著名理学家王守仁,在青原山设坛讲学,开展学术争鸣,推动了理学思想的发展。进士欧阳守道,曾任白鹭洲书院山长十年之久,培育了不少英才。明知府汪可受捐资复建白鹭洲书院及其配套建筑。庐陵知县刘成治捐俸修缮庐陵县学宫。清著名学者、诗人施润章官居湖西道员修建青原会馆和景贤书院,集众会讲,并积极修葺白鹭洲书院,亲自主讲。清一甲进士刘绎,出任白鹭洲书院、阳明书院山长二十余年,致力于两院的管理与教学,忠于职守,为后人所敬慕。他主持纂修的《白鹭洲书院志》,为研究白鹭洲书院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兴学堂,实行《癸卯学制》,书院改为中小学堂,山长改称学堂监督。中小学推行“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为基,渗入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并相应增设了社会、自然科学等有关课程。废除个别教授法,代之以班级授课制。三十一年,颁行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制度遂废。它标志着改良主义教育的资产阶级性质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的确立。
民国时期,对清末的改良主义教育进行了多项改革:中小学堂改称学校,学堂监督改称校长;废除“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制定与实施了“壬子学制”和“壬戌学制”;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变革。它不仅对推动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进步作用,而且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和获得实际生活所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民国时期的教育与封建教育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究其教育性质,毕竟是资产阶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后来竟演变成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教育。其主要表现在:
中小学校逐步增加从1903年起至1949年,先后创办了公立中学4所、联立中学1所、私立中学12所;创办了公立小学15所、私立小学8所。
开始实现男女教育平等除了在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内逐步招收女子入学外,还创办了省立第四女子中学和省立吉安女子师范学校;真源小学还设立了女生部。
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继创办从1903年起至1949年,先后创办了师范学校、商业学校、农业学校等6所中等专业学校,还有从吉水水南迁入境内办学的省立实用职业学校。
工农教育与平民教育开始兴起先后举办了工农夜校、平民学校、识字班(组)、读报组、俱乐部等,对提高工农群众文化起了很大作用。
革命教育和抗日救亡教育深入人心“五四”运动后,吉安各级各类学校进步师生积极参与和支持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作出了积极贡献。省立七师是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在吉安的创建地和活动中心。省立七师和省立六中先后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有的成为革命烈士,为后人所敬仰。罗石冰、曾延生、赖金邦、梁一清、陈正人、黄欧东、张开荆、赵林等人为创建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广大师生同仇敌忾,艰苦奋斗,坚持了正常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在抗日烽火中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坚持抗日宣传教育。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还在几所中学发展民先队员200余人,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国立十三中学进步师生爱国热情高昂,同唱抗日歌,同演抗日剧,在群众中影响较大。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上海天文台台长万籁,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祝一新,曾攻克多项尖端科研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肖明镜,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博物馆学著名专家、自然博物馆馆长黎先耀,都是民国时期在吉安各校就读的杰出代表。
压制进步思想,维护反动统治民国时期,国民党南京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提倡“四维、八德”,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道德作为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大力推行“党化教育”(后以三民主义教育代之),在中学开设党义、公民、军训等课程;在小学开设公民、童子军课。采用训练国民党员的方式进行“信仰”、“德行”、“生活”、“服务”等训练。在学校中实行训导制,建立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实施“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动政策,企图禁锢学生的思想,控制革命师生的言行,充分反映了其教育的反动腐朽性。
三
建国后,吉安市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1956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过渡到新民主义教育的转变阶段。
吉安解放后,专署、市人民政府对建国前的各级各类学校先后进行了接管和调整。对旧社会过来的广大教师大部分留用,并逐步进行思想改造。选派了一批教师、干部到学校专任或兼任学校行政职务,组建学校领导班子,实行校务委员会制。贯彻与实施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教育方针。取消国民党的反动教育制度和课程,实行各级各类学校暂行规程(草案),逐步改革学制、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团、少先队工作,紧密配合各项政治运动,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逐步肃清封建残余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和崇洋媚外思想,从而使学校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53年,根据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对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了全面整顿,对重点学校作了适当发展。同时,组织教师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从而使全市教育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稳步前进。
为了贯彻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各级各类学校放宽了工农子女入学年龄,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工农子女减免学费、发给助学金,使工农子女占了在校学生的绝大多数。还分别开办了革命烈士子弟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地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成立了市职工教育委员会和扫盲委员会,使工农业余教育和扫盲工作纳入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从而迅速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文化水平。
至1956年,全市有公办中学4所,比建国初增加3所,增加学生3724人,增加教职工147人;有普通小学17所,比建国初增加6所,增加学生5613人,增加教职工209人;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比建国初增加学生1350人,增加教职工180人。
二、1957~1965年,教育处在曲折的发展阶段。
1957年,全市教师参加了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的斗争。这场斗争使学校加强了党的领导。但由于斗争的扩大化,一些教师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和处理,挫伤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教育事业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1957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1958年,党中央提出:“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地、市各级学校开展了以思想革命为基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运动,批判了教育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在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中,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忽视了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
在“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许多学校盲目“上马”。1958年,小学由1957年的17所猛增至103所(包括新增郊区三个乡的48所小学);中学增加民办中学3所;1960年,中小学还办了“跃进班”,提前一年毕业;1958年下半年,中共吉安地委、吉安行署创办了4所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后合并成立井冈山大学;1959年,地区还创办了吉安地区卫生学校。
1961年后,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地、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学校布局,1962年全市小学调整到59所,中学调整了办学规模,1963年地区撤销了井冈山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纠正了劳动过多、忽视课堂教学的倾向,贯彻了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在教学上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使教学秩序得到较快的恢复,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1963年,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964年,开始贯彻“两种教育制度”,市人民政府创办了吉安市职业中学;各系统、各街道先后开办了一批工读中小学、红专学校和职工业余学校;郊区各公社也先后创办了一批农业小学、耕读小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使地、市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相应的发展。
三、1966~1976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失,处于低谷阶段。
1966~1967年我国处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学生停课“闹革命”;不少教师被打成“黑帮”、“反动学术权威”,政治上受诬陷,大批教师下放劳动;不少学校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学校各种组织瘫痪。后来,解放军、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先后进驻学校或管理学校。学校“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开展革命大批判,大部分文化课一度停开,取消毕业、升学考试。大量典籍被烧毁、散失,学校教学设施被破坏。停办了民办中学,中学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吉安高中、吉安三中分别迁往东固、金坪,并入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井冈山卫校与地区防疫站并入专区人民医院,改名为人民卫生院。吉安农校、吉安市职业中学被撤销。半工半读的技工学校、工读中学、职工业余学校也都被取消。
四、1976~1992年,教育事业处在改革开放、兴旺发达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时期,吉安市贯彻了党和国家制定的新时期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76年10月后,地、市教育战线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揭露“四人帮”纂改党的教育方针、破坏社会主义教育的罪行;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调整教育行政机构,重新组建学校领导班子,恢复党团组织,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平反教师中的冤假错案;全面贯彻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逐步恢复中学“三·三制”,废止推荐选拔制度,恢复升留级及升学考试制度;调整学校布局,逐步压缩高中,撤销小学附设初中班;重订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统一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育管理和教育结构改革,逐步恢复大专、中专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各级成人教育,从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进入了兴旺发达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1992年,全市有地、市保育院2所,各单位托儿所、幼儿园42所,入托、入院儿童5572人;有特殊学校1所,希望学校1所;有小学119所,在校学生25327人,教职工1814人;有普通中学18所(完全中学6所、初中12所),在校学生17152人,教职工1392人;有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1168人;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907人;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411人;有地、市技工学校2所,在校学生2000余人;有系统与单位办的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2000余人;有成人大专学校4所、成人中专学校7所、中等职工学校1所,这三类学校总计在校学生2000余人。
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1992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共计2911人。在高中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的占48.7%;在初中教师中,大学专科以上的占79%;在小学教师中,中师或高中毕业的占85.8%。小学校长进行了岗位培训。不及中师或大专文化水平的中小学教师也先后进行了各种培训或函授,并获得了不同学历的结业证或毕业证。中学评定高级教师158人,小学评定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75人。广大教师在教育战线上无私奉献,精心育人,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仅1989年就有6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仅1986年~1992年,用作校舍建设的经费达1429万元。至1992年,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22.7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面积比例由25.6%下降至0.5%。学校的图书、仪器、电教等教学设备数量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两所重点中学兴建了电教实验大楼。
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至1988年底,经省检查验收,市郊区15~40岁的人中,非文盲率为94.66%;11~15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为98.2%。确认吉安市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市。1982年经省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检查评比,吉安市被评为全省幼托工作先进市。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自1978年以来,全市广泛开展了各项教学改革试验。至1990年,全市中小学有影响的教改试验项目达20多项,有实验项目的中学9所、小学18所,参加实验的中小学教师达180余人、80个班级、4000多名学生。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自1979年恢复统考招生以来,全市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4733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1257人,其中吉安一中、白鹭洲中学、吉安六中先后共有10名高一、高二学生分别考取全国重点高校少年班;在各门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省、地奖励的有数百人。在1991年、1992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吉安一中、白鹭洲中学分别获江西赛区总分第一名。在1992年江西省第二届“八一杯”数学竞赛中,吉师附小获团体一等奖。
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建国后,吉安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杰出的代表有:参加研制“尖兵1号”返回地面卫星的研究员徐有容、参加研制无缝线路新技术的教授段承慈、发明新型低镍铬重载齿轮钢和发明滑石粉+P60%缓蚀添加剂的李炳生、获国际发明奖的青年粘接专家罗来康等。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吉安市的教育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由于经济不发达,基础较差,尤其是新四乡划入以后,市区与郊区的差别较大,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四化建设的要求、与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紧缺的状况尚未得到缓解;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意识不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步子不大;学校管理总体水平偏低。
要使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前面的路还很长。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待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继往开来,坚韧不拔、开拓前进。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