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880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9
页码: 241-24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1990年~2000年的水利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水利设施、水利管理、水土保持等。
关键词: 吉安市 水利

内容

建国后,吉安市每年冬、春都要动员群众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至1992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型水库66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57座;塘坝工程3411座。全市排灌机械保有量1314台,装机容量9735千瓦,其中:固定机电排灌站259处,275台,装机容量5674千瓦。万亩(666.67公顷)以上灌区1处,万亩以下引水灌溉工程23处。万亩以上堤防2座,总长14.4公里,万亩以下堤防7座,总长22.58公里,保护耕地面积1514公顷,保护人口10.89万人。全市有效灌溉面积7286.67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533.33公顷。
  1993~2000年上半年,吉安市的水利建设,重点放在兴修、改造和加高、加固防洪圩堤以及兴建蓄水工程两个方面。7年来对赣江西堤井冈山大桥西至神冈山段,分期分段进行新修和改造;对禾河堤多次进行维修加固。与此同时,兴建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6座,塘坝工程114座,水陂2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8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70公顷。
  第一节 水利设施
  防洪工程
  赣江堤改造 赣江堤南起神岗山,北抵井冈山大桥西端。全长7.3公里(其中有3公里系沙岸土坡),设计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圩堤顶高程55.5米,堤顶面宽5米,迎水坡、背水坡均为1∶1.5,以浆砌片石挡土墙护坡,沿堤设有通道闸15座,排水涵闸12座,安装启闭机12台,在回龙桥建有排涝站一座,装机容量为225千瓦。1990~1997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综合要求,对赣江大堤部分堤段,险情隐患地段进行加固、加宽、加高处理,形成一条坚固的防洪长堤。1998~2000年,又对该大堤分三段进行彻底改造。
  赣江西堤(吉安火力电厂——神岗山段)全长3400米。1998年,在省、地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吉安市对赣江西岸城市防洪工程作了总体规划和单项设计,并经省计委、省水利厅评审批准,于是年11月至次年12月,对原来堤身单薄、单边护坡土堤、堤面狭窄的多处险情隐患地段,进行改造加固。在该段工程实施过程中,设立赣江西堤改造指挥部,地区水电局局长黎文予任顾问,中共吉安市委副书记王先侯任总指挥,市政府副市长段平生任副总指挥。下设办公室、工程组、监理组、征地拆迁组。全线采用预制块护坡和浆砌片石挡土墙加固。浆砌片石挡土墙14722立方米,挖填土石方8万多立方米,对140米地基险情险患进行了帷幕灌浆,堤身冲抓钻造孔填筑粘土核心墙2.92万米进深,砼预制块护坡1.5万平方米,草皮护坡7400平方米。形成了一条宽4~6米的防汛公路。堤顶高程增至56~56.5米。对迎水坡、背水坡进行修坡整治。为了便于管理,在电厂处堤上建了一座防汛管理房。全工程由国债和中央预算拨款解决,总投资2132.6万元。
  永叔路赣江堤(滨江乐园——田侯路段) 全长1100米,该堤段的建筑物,以前大多是破旧简陋的木板房,洪涝、火灾隐患较多。既影响市容又不利于防洪。1998年,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审时度势,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进行总体设计,作出了改造加固防洪堤,提高防洪标准,同时改造旧城区的科学决策。同年10月22日动工。1999年市里利用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和水利专项拨款资金2500万元,完成防洪工程冲抓粘土核心墙900米,填筑黄土防渗墙910米,挖填土方16200立方米,在老堤上加高浆砌片石挡土墙900米,增高1.2米,堤顶增宽0.5米,达到3~3.5米,堤顶高程56~56.5米,高度14~16米,浆砌片石封堵中山码头、榕树码头、盐码头3处通道闸。路堤结合,形成了一条长670米,宽30米的吉州大道,在堤顶靠河边安装花岗石护栏416米,铺设花岗石人行道板1248平方米,安装五火玉兰花型路灯25组,设置园林绿地、电话亭,使永叔路赣江堤成为吉安市的优美景点之一。该项防洪工程于2000年4月竣工。
  沿江路赣江堤(井冈山大桥——白鹭洲桥) 全长981米。改造前,河岸都是土坡沙岸,无护坡,木板房、杉皮棚居多,少数红砖平房,无防汛能力。1998年,地、市领导把这段河堤改造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地、市两级共筹集资金2800万元(含征地补偿费),对河堤进行改造。全线采用片石护坡和浆砌挡土墙加固。堤顶高程53.2米,堤顶宽度3~4米,挖填土方85000立方米,浆砌片石护坡9517平方米,浆砌片石挡土墙14844立方米,迎水坡片石沟缝,砌筑码头,堤上设钢筋混凝土护栏,供游人远眺。该工程于1999年12月竣工。
  禾河堤加固 1995年冬,动员全市7个乡(镇)数千人参加了禾埠堤冬修加固大会战,对禾埠堤进行堤身培厚加固达标,堤脚渗漏地段粘土压渗,这次加固完成土石方35000立方米。
  禾河堤易家至红庙5公里堤段达标任务于1995年已顺利完成,1996年冬,进行红庙至神冈山2.1公里堤段的达标建设,完成该堤段迎水面15000立方米土方的加固培厚任务及该堤段近千米浆砌块石挡土墙和渠道工程,圆满完成禾埠堤红庙至神岗山2.1公里堤段的达标任务。
  1998年3月,对禾埠堤进行汛前加固处理,完成猪婆口上下共1000米长的堤段河岸固脚抛石2000立方米,易家至红庙防汛公路维修,禾埠堤险段备料:砂350立方米,卵石350立方米,块石200立方米。
  1999年3月,进行禾埠堤汛前加固处理,对禾埠桥以下至邹家桥闸2380米迎流顶冲重点堤段河岸进行固脚抛石2000立方米,以保护堤脚,并在禾埠堤三处主要险段易家、禾埠中学、江边村各储备砂100立方米,卵石100立方米,块石100立方米,以备防汛抢险急用。
  蓄水工程
  京九铁路沿线病险水利工程整治 1998年9月,吉安市将京九铁路沿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列入地级冬修水利主战场,把这项工程作为1998年度全市冬修水利的重点,明确了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行政、技术负责人,对京九铁路沿线上神岭、山塘、老虎坑、桃树坑、龙形5座病险水库,根据各自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上神岭水库右坝肩渗漏,采取帷幕灌溉方法进行;山塘、桃树坑水库原来未开溢洪道,这次全部按标准开通,并采取浆砌块石混凝土底板衬砌;老虎坑水库用土方对大坝进行加高加固;龙形水库坝脚渗漏,进行了贴坡反滤加固处理。通过上述除险加固工程措施,大大提高了吉安市京九铁路沿线病险水库的抗灾能力。
  小(一)型水库兴建 吉安市于1993、1996年先后在兴桥镇兴建两座小(一)型水库。
  柘塘水库柘塘水库于1993年12月动工兴建,平涵管由兴桥建筑公司施工。大坝土方由兴桥全镇农民投劳进行填筑,至1994年1月底完成大坝总土方量约3/5,大坝填筑至设计高度的一半(6米)。1994年3月,为保证大坝安全度汛,市水利电力局所属土石方机械施工公司抢筑大坝至设计高程,开挖溢洪道。1994年6月完成溢洪道衬砌和乡道拱桥及管理房施工。1994年底由市水利建筑公司完成了大坝背水坡脚的排水棱体施工。
  柘塘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2米,坝顶高程80.05米,正常高水位78.4米。总库容127.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4.87万立方米。坝顶长360米,坝顶宽6米,迎水坡坡比1∶3,背水坡坡比1:2.5。坝脚最大宽度72米,大坝总土方工程量8万立方米。
  柘塘水库自身集雨面积仅1.06平方公里,来水不足,须由跨经库尾的银湾桥南干渠截引外流域来水。为此,在库尾设置了引水闸和防洪闸各1座,引水、防洪均较便利,可引水流域面积达2平方公里。
  水库放水设施有灌溉平、涵管及斜拉式启闭机,设于坝左肩处。涵管为250#混凝土圆管,内径0.8米,可满足进人检修要求。涵管放水沿冲垅天然沟渠至丁塘、湖丘和黄余3个行政村。
  水库西岸垭口处开挖了一条2公里长灌溉渠道放水至高坎行政村。
  较旱年份库内3座流动抽水机站提灌和自流灌溉,有效灌溉面积233公顷(3500亩),分布于兴桥镇高坎、黄余、丁塘、湖丘4个行政村,旱涝保收面积达140公顷。
  中岐山水库 中岐山水库于1996年10月动工兴建,同年12月大坝主体工程完工。1997年4月开挖临时溢洪道。完成土石方16万立方米,混凝土200立方米,完成投资230万元。
  水库集雨面积4.5平方公里,属赣江支流螺湖水系。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5米,坝顶长258米,坝顶宽4米,内坡坡比1∶3,外坡坡比1∶2.5,坝脚最大宽度120米。总库容23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5万立方米。坝顶高程79.206米,正常高水位77.500米,死库容16.153万立方米。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涵管、溢洪道组成。涵管布置于大坝右岸,为混凝土结构,平管内径0.8米,斜管内空1.2×1.0米。溢洪道为开敞侧槽式,溢流堰宽100米,布置于水库右岸天然垭口处。
  灌溉渠道:北干渠长6公里,引用流量0.33立方米/秒。渡槽4座,总长565米,桥、涵、闸等附属建筑物68座。
  设计灌溉面积502公顷,主要分布于兴桥镇的秀江、螺塘、甫里、江边、良源5个行政村及白塘乡的城上、吉南、白塘、五里4个行政村。旱涝保收面积333.3公顷。
  小(二)型和山塘水库 1991~2000年上半年,全市7个乡镇用于小(二)型和山塘水库兴建资金达681.6万元,投入劳动力1201.35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681.5万立方米。兴修蓄水工程122座,其中小(二)型水库6座,山塘水库114座,水陂2座。兴建提水工程31座;引水工程2座,800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8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70公顷。
  第二节 水利管理
  队伍管理
  本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市、乡(镇)、村三级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管人员。市水电局设置水利工程管理科,配备技术管理人员7名,负责全市水利工程维修、除险加固的设计、施工管理和全市水利管理单位的业务指导。全市7个乡(镇)都设立水利工程管理站,配备4~7名管理人员,负责本乡(镇)范围内的水利建设和工程管理。村委会则有1~2名专门的水管员,负责本行政村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工程管理
  防洪工程管理 吉安市的防洪工程有赣江、禾河、梅林等9条大、小不等的圩堤,赣江、禾河两条堤防属万亩堤防,设有专管机构,属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正式职工,机构名称分别为赣江西堤管理所、禾埠圩堤管理所,均隶属于市水电局。赣江、禾河堤的日常运行、管理维护工作由各自的管理所负责。其他圩堤分别由所在乡(镇)进行管理和维护。
  蓄水工程管理 全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官溪水库,其日常运行和管理维修工作,由官溪水库管理所负责,该所隶属市水电局。
  河东镇4座小(一)型水库统一由青原山引蓄水灌区管理所管理。该管理所由镇政府主管。兴桥镇3座小(一)型水库的管理和维修等日常工作也由镇政府派专人负责。全市其他小(一)型水库和小(二)型水库分别由各村民委员会管理。塘坝工程则按其大小分别由村民小组或承包给本村农民经营和管理。
  引水工程管理 全市共有万亩以下引水工程25处,均由受益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管理。
  排灌工程管理 全市有南坑、天华岭2座电灌站,1座回龙桥排涝站,属事业单位,由市水电局主管。梅林排涝站由河东镇负责管理维护。其余固定机电排灌站分别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管理维护。
  用水管理
  城市居民用水管理 到2000年,吉安市有自来水厂3座,日供水能力为15万立方米。河西第一、第二水厂日供水能力13万吨,河东水厂日供水能力2万吨。全市居民生活用水主要由这3个水厂供给。由市自来水公司管理。
  城市生产用水管理 吉安市工业用水情况比较复杂,工业用水来源也多样化:有的工厂自备水源,从江、湖、井中取水;有的由自来水厂供水;有的二者兼用。全市自备水源的工厂主要有:赣江制药厂、江西有线电厂、红声器材厂、吉安水泥厂、江西电线电缆总厂等。用自来水生产的企业,其生产用水由市自来水公司管理。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 全市一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建立用水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一把锄头放水。全市其余的3座小(一)型水库和60座小(二)型水库分别由各自的村委会管理,没有专管机构,只有几名兼管人员负责管水放水。各机电排灌站用水,除南坑、天华2座国营站属市水电局直接管理外,其余的本着谁修、谁管、谁用的原则,分别由乡、村委会、村民小组管理和使用。
  水费征收
  征收范围 凡属小山塘以上水库和引水工程供水,都应按规定标准收取水费;凡是受益用水单位和个人,无论属何种生产或生活用水,都应向工程管理单位交纳水费。
  征收标准 吉安市农业用水水费征收,从1992年10月1日起,继续以稻谷计价征收。自流灌溉,每亩全年征收稻谷10公斤;从水利工程提水灌溉,每亩全年征收稻谷5公斤;不足10万立方米库容的小山塘,每亩全年征收稻谷7.5公斤;从水库引提水从事养鱼的,每亩水面全年征收稻谷12公斤;从事砖瓦制品,每烧1万块砖瓦,征收稻谷4公斤。
  征收办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0]10号文件中关于“水费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催交收取,也可委托财政、粮食部门代收”的精神,吉安市的水费收取,由各乡(镇)、村在落实粮食定购任务的同时,将用水户应交的稻谷数量分户造册,列入农户粮食定购任务通知书,由当地粮食部门代收,按当年国家规定的议价粮价格向各乡、镇统一结算所代收的水费款项,并按实收水费付给代收单位2%的手续费。官溪水库属国营供水工程,其用水面积由长塘镇政府落实到户,按当年实收水费的5%返回长塘镇政府用于水利建设。1998年国家《粮食收购条例》出台后,农业水费征收改粮食部门代收为由各乡、(镇)政府组织人员到千家万户去直接收取。
  第三节 水土保持
  1984年以前,吉安市水土流失总面积17346公顷。从1984年6月25日成立吉安市水土保持委员会起至1992年底,水利部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0公顷,还有16066公顷尚未治理。1993年至1999年底,水利部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73公顷,占所剩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0.25%。其中治理强度水土流失面积873公顷,中度水土流失面积4900公顷,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300公顷。
  治理机构
  1998年7月28日成立吉安市水政监察大队和吉安市水土保持监督站,设市水电局内。至2000年上半年,全市有水土保持机构8个,人员53名,其中水保管理站7个,管理人员38名,水保监督站1个,监督人员15名。实行统一着装,持证上岗。
  治理规划
  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全面规划、集中自治、分期实施、积极推进”的方法,按照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要求,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不同要求分别制定3年、5年、10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
  1998年制定《吉安市1998~2000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1999年先后制订《吉安市1999~2003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兴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一期工程吉安市可行性研究》、《吉安市1999~2010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近期规划》。
  治理措施及效益
  通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吉安市水土流失情况有了进一步好转。官溪小流域,过去水土流失严重,从1993年起,市水利部门在这里根据水土保持规划,进行重点整治。市里会同长塘镇政府组织农民群众在520亩荒山上栽种蜜橘、板栗、梨子、桃子、葡萄、湿地松和牧草。经过7年的努力,这里草木葱郁,山川秀美,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省级验收。至1999年底,全市共组织群众投工71.5万个,完成土石方量12万立方米,建成水保工程21座(处)投入治理经费249.4万元,累计种植水土保持林4980公顷,经济林666.67公顷,果木林1160公顷,种草50公顷,合计6856.7公顷。经济效益达81.37万元。
  第四节 防汛抗旱
  防汛
  灾情 从1991年至1999年,共发生水灾5次。其具体年份是1992、1994、1995、1996、1998年。其中以1994年水灾为最大。
  1992年3月下旬,赣江、禾河上游连降暴雨,洪水猛涨,吉安市遭受百年未遇的早春洪灾。水位超过警戒线时间长达166小时,使一部分沿江和低洼地段的早稻秧田和油菜被淹。
  1994年6月中旬,赣江上游普降大雨,赣江、禾河水位急剧上升。6月18日,赣江洪峰水位达53.32米,超警戒水位2.82米,警戒水位以上的持续时间199小时;禾河洪峰水位54.51米,超警戒水位3.01米,警戒水位以上的持续时间164小时。全市受灾范围涉及7个乡(镇)的367个自然村,受灾人口97000人,毁损房屋2720间,死亡2人,工矿企业停产32家。全市水利设施、农牧渔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1.0219亿元。
  1995年4、5月间,吉安市连降暴雨,赣江、禾河、泸水水位猛涨,加上万安水电站泄洪,连续4天,赣江、禾河水位超过警戒线2米。全市农田受灾面积达7000多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09.37万元。
  1996年8月,第8号台风于8月2日上午入侵吉安地区,伴随着两天的大雨到暴雨,致使赣江、禾河水位上涨急剧。至8月4日下午2时,赣江最大水位51.49米,超警戒水位0.99米。8月4日上午9时,禾河最大水位52.49米,超警戒水位0.99米。沿江沿河出现较重的内淹外涝,从8月2日至8月5日,历时4天。全市受灾范围7个乡(镇)共86个自然村,受灾人口9920人,毁坏房屋70间,死亡牲畜126头。淹没农作物面积1.73万亩,毁坏耕地面积720亩。全市农牧渔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水利设施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2708.5万元。
  1998年3月,由于受“厄尔尼诺”气象影响,降水量比往年明显偏多,形成桃花汛,赣江、禾河水位迅速上涨。3月10日,赣江最大水位52.63米,超警戒水位2.13米,禾河最大水位53.67米,超警戒水位2.17米,赣江、禾河超警戒水位历时4天。全市受灾农作物面积1.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抗洪抢险 每年冬季,市水电局都要组织技术人员对赣江、禾河、梅林等江河堤坝进行检查,对病险地段组织劳力维修加固。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市政府都要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汛的人力和物资准备。洪水到来时,市防汛指挥部日夜值班,指挥全市防汛抢险工作,并组织武警部队、机关干部、人民群众上堤抗洪。洪水过后,组织机关干部深入灾区,动员群众开展灾后生产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抗旱
  灾情 从1991年至1999年,发生旱灾3次(1995、1996、1998年)。其中特大旱灾1次,其年份为1998年。
  1995年8、9月份,吉安市晴热少雨,总降雨量135毫米,9月份降水量为59毫米。塘坝干涸32座。农作物受旱面积3420公顷,使二季晚稻1350公顷减产,750公顷颗粒无收,减产粮食1857.5吨,经济损失达334.4万元。
  1996年8、9月份,吉安市总降水380毫米。其降水量分布不均,8月上旬多雨,8月中、下旬至9月份干旱少雨。农作物受旱面积2287公顷,其中轻旱1280公顷,重旱1007公顷。
  1998年6月下旬至9月,吉安市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有两个半月持续晴热高温、干旱无雨天气,出现了多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山塘干涸,田块龟裂。二季晚稻受灾面积6638公顷,占播种面积的76%,粮食减产12552.63吨。经济作物受旱面积3004公顷,占秋播面积的91%。干涸水面456公顷,损失渔业产量893.5吨,折合产值625.45万元。无饮用水的自然村125个,受灾农户2015户、人口饮水困难7960人,大牲畜饮水困难2100头。
  救灾 1995年8月,干旱发生后,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成立抗旱救灾领导小组,下到各乡(镇)抗旱第一线,帮助灾区干部群众抗灾救灾。共投入劳力1.45万人,抗旱机具967台,抗旱柴油19.5吨。抗旱保苗面积6113公顷,减少粮食损失330万公斤。
  1998年8月,旱灾发生后,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于8月13日召开抗旱救灾紧急会议,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分别从农办、水电局、农业局、农机局抽调干部,组成4个抗旱救灾工作组,下到各乡(镇)抗旱第一线,为灾区农民抢修电灌设备32台,累计装机容量280千瓦。市水电局南坑电灌站为抗旱救灾,破例采取先供水后交电费的办法为农民日夜抽水灌溉23天,垫付电费1.5万元,抗旱保苗面积达113公顷。全市共投入抗旱劳力8.7万人,投入抗旱机具3600台。
  人工降雨 吉安市的人工降雨,从1978~1992年止,共发射人工降雨炮11年次。从1993~1999年,只发射人工降雨炮1年次。
  1998年6~9月份,吉安市出现连续两个半月晴热高温、干旱无雨天气。灾害发生后,根据中共吉安地委、地区行署的指示,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作出了实施人工降雨的决定。8月26日,中共吉安市委常委、市人武部部长郭承松、政委刘冬根带领由八三四厂7名高炮民兵、市水电局副局长周亨选等4名干部、地区气象局2名气象指挥员组成的作业队,进驻吉安市长山亭101、93炮点,当日下午3时57分进行第一次人工降雨作业。至9月8日撤点时止,历经18天,共作业10次,总计发射人工降雨炮弹200发,其中长山亭炮点用弹144发,长塘镇书发小学南山坡08、99炮点用弹45发,试炮10发、哑炮1发。作业后,降小雨7次,降中雨1次,降中到大雨2次,累计降水量37.9毫米。其中天玉、河东、樟山、市区北部、兴桥以西等地区降水量为50毫米。

知识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吉安市志(1990~2000)》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志的情况。其中包括概述、大事记、地理、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经济综述、城乡建设、交通信息、商贸旅游、工业、乡镇企业、农业、林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