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畜禽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87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畜禽饲养
分类号: S8
页数: 4
页码: 210-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0年到2000年吉安市畜禽饲养的情况。其中包括家畜饲养、家禽饲养、家禽孵化、疫病防治等。
关键词: 吉安市 畜禽 饲养

内容

改革开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九五”、“十五”期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农民饲养畜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并形成多层次向畜牧业投资的新局面。境内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副业型畜牧业向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发展,畜禽及其产品发展总量扩张,以肉牛、生猪为代表的牧业产业化格局已见雏型。全市肉类总产量1990年为5335吨,1998年为10800吨,8年增长102.44%。牧业产值1993年为4016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占农业总产值的26.25%,1998年增加到634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77%。2000年猪、牛、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7.5万头、3.9万头、134万羽,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28.68%、37.32%、107%,牧业经济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家畜饲养
  牛 境内所饲养的牛,虽然仍以黄牛为主,水牛次之,但水牛数量逐年增加。以1998年为例,在饲养牛总头数中,黄牛有25615头,占88.45%,其所占比重,较1992年下降了6.19个百分点,水牛3211头,其所占比重,比1992年上升了5.72个百分点。
  继1986年天玉镇列为全省黄牛改良重点乡镇之后,1996年下半年,吉安市又被列为全省发展肉牛生产重点县市之一。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市人民政府将肉牛生产作为“市长工程”来抓,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首先,以良种为突破口,先后引进西门答尔、利木赞、皮尔蒙特等优良品种,推广人工冷配技术。1996年下半年,在天玉、长塘、樟山和兴桥(次年调整为河东)等四镇扩建和新建黄牛冷配站(点)6个,至2000年发展为10个(其中天玉镇2个,长塘镇3个,樟山镇3个,河东镇2个),共配备通过专门培训的牛改冷配员12人。1996~1999年四年累计人工冷配黄母牛9178头,产犊4279头,并建立8个杂交牛保护村,保留杂交一代母牛632头。其次,大力推广普及与良种配套的肉牛生产适用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青贮、氨化秸秆养牛。全市先后建立氨化(青贮)池1650立方米。1999年冬在天玉、河东建立全省黑麦草高产示范推广基地,利用秋冬闲田集中连片种植3000亩,使肉牛生产有了必需的物质基础。第三,大力扶持养牛专业户,实现规模化养牛,至2000年上半年,全市有养牛专业户80户,饲养牛853头,出栏肉牛449头,并在天玉、兴桥、河东镇建设大型养牛基地。1998年天玉镇养牛专业户陈爱娣自养自销杂交牛1020头,人工种植黑麦草2.67公顷;兴桥镇养牛专业户傅汉生1999年当年建设就养牛243头。一个“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肉牛生产格局初见端倪。
  1994年创办的建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为吉安市市区居民供应鲜奶的第一家民营企业。其主导产品“牛牛”纯鲜牛奶为“吉安地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猪 虽经几年来的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大草食畜禽的发展,但养猪仍是全市畜牧业的主体,肉类总产量中亦还是以猪肉为大头。1991~1999年的9年中,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均在85%以上,最高年份(1995)达90.78%,最低年份(1998)也有87.70%,养猪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城乡人民的肉食仍以猪肉为主。
  全市养猪生产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千家万户的散养,每农户年饲养猪少的3~5头,多的6~8头;另一种是导入“规模效益,全进全出”的规模化饲养。1999年全市饲养30头猪以上的专业户有137户,其中饲养100头以上的11户,共养猪11439头,当年出栏猪有5480头,专业户养猪数占全市当年猪饲养量的14.97%,禾埠乡凤凰洲行政村第5村民小组刘龙根、李春根分别养猪1360头和910头,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
  养猪方法,60、70年代采用传统养猪,使用泔水,糠麸,加上大量的青饲料和一定数量的粮食,采用“吊架子”育肥养猪,且煮潲喂猪,耗费大量燃料,虽然粮食消耗少,但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先后有一批养猪场和专业户采用玉米—豆饼—鱼粉型日粮或全价配合饲料,大大缩短了饲养期,但一方面消耗精粮太多,难以全面推广,另一方面育成饲料费用占养猪总成本的75%以上,高投入高效益,基本上是微利经营,形成“穷养猪行不通,富养猪养不起”。特别是从1994年起配合饲料价格上涨过猛,而猪价下跌,农民养猪收益下降,甚至亏本,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严重影响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此,1996年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抓好当前生猪生产的通知》。该通知除提出了一些行政措施和优惠政策外,把“积极推广低成本养猪模式”和“加强良种繁育,强化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作为两项重要技术措施。吉安市认真贯彻执行《通知》精神,在省、地业务部门具体部署下,将《低成本养猪综合技术》作为养猪关键技术加以推广。
  低成本养猪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猪的品种良种化,公母猪的选种选配,仔猪至育肥猪期的优质保健防疫灭病,以及充分利用本地饲料资源,自配日粮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经降低成本,来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在推广步骤上,采取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做法,分为三个回合:第一回合(1996年9月至1997年1月),每个村委会抓二个示范户;第二回合(1997年2月至1997年6月),共落实示范户2165户;第三回合(1997年7月至1997年底),共有11480户采用“低养”技术。运用“低养”技术养猪68600头,其中出栏37900头,共推广瘦肉型种公猪20头,二元杂交母猪50头,推广以“宝丰871”为主的优质饲料1800吨,推广以“补铁王—150”为主的铁硒合剂7000支,推广106960头份,推广青饲料作物2000亩。运用“低养”技术养猪,每头可增收60元,共为农民增收227.4万元。
  从1998年起,为改变猪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着手良种母猪繁育基地建设,到1999年底,禾埠养猪场、市种鸡场、思倍得农牧有限公司三个基地已初具规模,有大约克母猪145头,长白公猪4头,杜洛克公猪15头,培育长白×大约克杂交母猪1100头,繁育三元杂交仔猪1.2万头。
  家禽饲养
  鸡 养鸡在全市畜牧业排位仅次于养猪。在家禽饲养业中,无论是饲养量、年末存笼数、出笼数、产蛋量等方面,鸡均列首位。在农户中,绝大部分都有养鸡的习惯,就是没有养猪、养牛能力的也要养上十几只,乃至几十只鸡,故农户养鸡是吉安市养鸡一种主要生产方式,也是广大农村主要的家庭副业和庭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一批有头脑、会经营,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养鸡经验的农民,或与种植业结合,或以养鸡为主业,形成养鸡专业户。这批最早出现的专业户,规模一般不大,年出笼鸡在二三万羽,多的也只有五六万羽,经济效益可观,因而吸引了众多农民,使养鸡专业户步入逐步发展时期。加上政府对生产采取优先贷款等扶助政策,使养鸡重点户、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9年养鸡500羽以上的专业户54户,共养鸡60750羽,占当年全市鸡饲养量的17.16%,河东镇枫塘行政村周家自然村何富苟年养鸡5000羽。
  中国人饮食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历来重视食品的风味。这个特点也体现在生物育种上,所以地方良种鸡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滑软,皮薄,肌间脂肪适量,味香诱人。在大众心目中,清纯“土鸡”的鲜美和清香是“洋鸡”无法比拟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腻了“洋鸡”后又都想回归吃“土鸡”,因而近几年来,地方良种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一批农民瞅准这一市场前景,纷纷改饲养“洋鸡”为饲养“土鸡”,兴起了一种养鸡新方法,即在一些荒地、荒山上轮换圈养“土鸡”,如崇仁麻鸡、泰和乌鸡等。这既可以节省饲料费用,又可以节省饲养设施上的投资,还可以用鸡粪改良土壤,一举数得,是红壤地区农村改土脱贫的一条较好途径。1999年全市养地方良种鸡36750羽,占专业户养鸡数的60.49%。
  鸭 吉安市农户虽素有养鸭习惯,但养鸭农户不仅数量少,且养鸭数量不多,历年来养鸭量占家禽总饲养量的比重不大。1993~1999年的七年中,以1997年养鸭量最多,养鸭数占家禽总饲养量的28.64%,而其他年份均在9%~20%左右。近几年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批养鸭专业户蓬勃兴起,促进了全市养鸭业的大发展。1999年养鸭5000羽以上的专业户有61户,共养鸭95920羽,其中:蛋鸭1400羽,肉鸭77820羽,麻鸭13700羽,红毛鸭3000羽。以兴桥镇湖田行政村刘家自然村刘延祖养鸭最多,达10000羽。
  家禽孵化
  随着社会进步,孵化设备日趋先进、完善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境内家禽孵化有了变化,一是农家用母鸡自然孵鸡日渐减少;二是在人工孵化方面,桶孵、坑孵几乎绝迹;三是专业化孵房采用电孵方法覆盖面越来越宽广。1999年全市有专业鸡、鸭孵房8个,其孵化量为:鸡49万、鸭5.1万。
  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 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都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关系,而社会条件,比起自然条件来,尤为重要。在众多影响畜禽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中,目前有一些因素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畜禽及其产品总量扩张,商品率的提高,进入流通领域内进行交换的量增大;随着交通状况的极大改善与进一步的完善,畜禽及其产品的交换、流通,越来越快速、方便;参加流通的国有、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实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流通领域方面,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不仅在境内乡镇之间有流通交换存在,而且省内外,甚至与国外的流通与交换也益发频繁。这些变化,引起畜禽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的改变,畜禽疫病起因越来越复杂,控制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境外新疫病传入可能性增大;二是原先畜禽疫病发生和流行较少的地区,发病增多;三是畜禽营养代谢病和兽医遗传病及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发生有逐年增加趋势;四是禽病比起猪病、牛病来说,无论是病的种类还是病发生频率都多、高。
  1990~1999年期间,全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付伤寒、猪支原体病、小猪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链球菌病、猪李氏杆菌病、狂犬病、破伤风、半流感、鸡新城疫、禽出败、鸡白痢、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炎病、鸭瘟等畜禽传染病有零星发生。1999年,暴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牲畜五号病。从4月16日起,全市共发生疫情计60余次,波及到7个乡镇41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251户,发病猪有145头,牛486头。在这场历时9个月的扑灭疫情过程中,共扑杀病猪145头、病牛344头,免疫接种疫苗牛39540头,猪11970头,使用消毒剂0.7吨,消毒面积为2.7万平方米。
  防治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自1998年1月1日实施。这是中国动物防疫界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动物防疫事业从此走上了法制的轨道,动物防疫工作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市畜牧兽医部门和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在认真做好防疫工作,防止畜禽疫病传播,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体健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项措施:(一)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突出“社会性、统一性、强制性”三原则,以二瘟(猪瘟、鸡瘟)一病(牲畜五号病)为防疫重点,同时控制其它传染病、寄生虫病。(二)抓好免疫接种,推广合理免疫程序,提高畜禽对疫病的抵抗力,继续开展常年补针和“窝边注射”以及建立农民散养鸡防治示范村活动,使猪瘟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鸡瘟免疫密度保持在80%以上。(三)搞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以产地检疫为基础,做好屠宰、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检疫。派驻10名检疫员进入市生猪定点屠宰场——吉安地区肉类联合加工厂,做到在各个环节检疫,有宰必检,随宰随检。1999年共实施屠宰检疫猪14987头,牛2235头。剔除病猪6个,病变内脏132公斤,母猪肉3头,并在监督下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确保上市肉品安全卫生,提高了市民膳食结构的水准。是年10月还在市区内开通了家禽检疫。1999年实施产地检疫猪有56060头,牛3775头;肉品检疫猪22548头,牛2235头;运输检疫猪28336头,牛590头。剔除病猪32头,病牛12头,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畜禽疫病的传播。(四)健全畜禽疫情报告制度,凡是《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一类传染病和重大疫情实行快报外,还有月报、季报、年报。(五)在扑灭疫情时,尤其发生烈性传染病时,采取“五强制”(强制免疫、强制扑杀、强制封锁、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和“二强化”(强化疫情报告、强化防疫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六)从1999年开始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项目,对规定19种疫病实施工程性防治,区域化管理。由于防治措施有效实施,当年猪、牛、鸡、鸭的死亡率分别只有0.43%、0.83%、3.13%和2.22%。

知识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吉安市志(1990~2000)》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志的情况。其中包括概述、大事记、地理、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经济综述、城乡建设、交通信息、商贸旅游、工业、乡镇企业、农业、林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