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862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22
页码: 197-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0年到2000年吉安市农业的情况。其中包括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结构、农业开发、粮豆作物栽培、经济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植物保护、畜禽饲养、水产品养殖、农业机械等。
关键词: 吉安市 农业 经济

内容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吉安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历史性跨越。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0年来,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先后作出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建立城郊型农业”、“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重要决策。
  明晰的思路,正确的决策,得力的措施和踏实的工作,使全市的农业结构有了明显优化,良种良法得到广泛推广,蔬菜、生猪、肉牛、水产四大主导产业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高;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相继出现,12个特色农业基地业已形成,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种养专业户遍布全市乡村;农业开发成绩显著,招商农业、观赏农业成绩斐然;新农业机械广泛运用;生态农业有了良好开端。1998年成立的市乡两级农村民间流通协会为发展商品农业开辟了绿色通道。199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23811万元,比1990年增加11290万元,增长90.17%;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比1990年增加1656元,是1990年的3.14倍。
  第一节 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延长家庭承包经营期
  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吉安市始于1981年。当时规定承包期为15年,但未签订承包合同。1996年,第一轮承包期到期。1998年,国家确定延长家庭承包经营期。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实施意见》,就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土地承包有关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一、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期满后,承包期限再延长30年。二、对农户原承包的耕地,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稳定是前提,调整只是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不能对所有农户进行普遍调整;调整方案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到会人同意才能执行。三、明确所有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权在原生产队一级的,由村民小组向农户发包;承包户对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四、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结束后,要立即向农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到1998年底,除白塘乡两个蔬菜村和河东镇个别村由于国家建设征地等原因,没有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外,全市颁发证书32160份,占全市总农户的98%。
  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责任制
  所谓“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即是村、组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承包者单家独户想办而无力办的事情,由村民小组或村委会统一办理。吉安市村、组统一经营的项目有:村组办的企业经营小(二)型以下水库管理、大宗新品种购进、大宗农产品外销等。集体统一经营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村;组级集体经济的雄厚与否。一般城市近郊的村、组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为承包户服务工作做得较好;远郊村、组集体经济基础较弱,服务职能跟不上,需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完善服务体系。
  减轻农民负担
  吉安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很重视。1994年,市、乡镇两级成立了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级办公室设农业局,乡镇级办公室设乡镇农业经营管理站,负责日常减负工作。是年,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吉安市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通知》对农民每年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劳动积累工、义务工的标准,以及上述提留、统筹款和劳动工的使用范围、管理办法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还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的职责,及奖励与处罚等事项。各乡镇对农民提供的村提留、乡统筹款以及劳动积累工、义务工,都能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并提交乡镇人大审议通过,做到定项限额、专款专用。市减负办每年都要对各乡镇农民负担的乡统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市人大对减负工作要进行执法检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一次清理清查。经过多年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宣传工作,广大农民群众对国家有关农民负担的政策有所了解,并能自觉抵制和向上级反映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现象。多年来,全市基本上没有出现“三乱”情况。
  第二节 农业结构
  粮食作物品种优化
  一是引进和推广新品种。1993年,全市推广早稻新品种12个,晚稻新品种14个,良种覆盖率达80%。1994年又推广早晚稻新品种11个。此后,每年都引进10来个水稻新品种在市内试种和繁育。1997年,吉安市早稻以杂交“协优华联2号”、“金优402”,晚稻以杂交“金优77”、“金优桂99”、“金优63”等组合为当家品种。1998年,早稻推广了闽岩糯,以解决龙头企业——市粮油食品厂生产水磨糯米粉的原料;晚稻引进了“特汕粘13号”、“马坝油粘”,替代栽种多年的优质低产品种“双竹粘”。2000年基本淘汰早籼稻品种。二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990年,全市杂交稻制种1000亩,1993年全市良种繁育基地达1500亩,1994年发展到3320亩,至2000年一直保持这个水平。
  种植业作物结构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品结构的改变,粮食需求量相对减少,优质蔬菜、水果的需求量相对增加。为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吉安市种植业内部的作物结构,从90年代中期起作了较大的调整。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93年的4038.5公顷增加到1998年的6904公顷;蔬菜播种面积由1993年的3766公顷增加到1998年的4890公顷,果园面积由1993年的586.7公顷增加到1998年的1034公顷。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对油菜生产很重视。1995年,在兴桥镇湖丘村和长塘镇陈家村建立了5个千亩连片的高产优质甘兰型“双低”(硫、芥酸含量低)油菜示范基地。当年“双低”油菜推广面积达2517公顷。1999年冬,全市农村围绕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面向市场,增强后劲,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突出规模,突出质量”这一目标,再次进行大面积的作物结构调整。在河东镇浒冈村建立了百亩(2.27公顷)高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该镇枫塘村、天玉镇流坊村分别建立了200亩和6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在白塘乡吉南村和城上村建立了百亩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在禾埠乡建立了800亩韭菜花生产基地。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中,除了大力优化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和种植业的作物结构外,还有计划地调减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腾出一部分农田来种植牧草和开挖养殖水面,以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使全市农业形成蔬菜、生猪、肉牛、水产品四大支柱产业。
  蔬菜生产方面,一是扩大常年商品蔬菜基地面积,二是发展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栽种面积,三是不断优化蔬菜品种,四是推行新的栽培技术。全市常年商品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990年326公顷,1999年843公顷;塑料大棚1990年30个,面积0.4公顷,至1992年全市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27公顷。从1996年以后,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栽培发展很快,至2000年上半年,全市有钢管塑料大棚1400个,面积40公顷。市蔬菜科研所从1991年至1999年,共引进推广优良蔬菜品种109个。蔬菜总产量,1990年42227吨,1999年103545吨,增长145.2%。
  生猪生产方面,一是饲养模式上实现了两个转变。即:从千家万户散养转为专业户规模饲养;从传统的“青草加大米”喂养转为全价配合饲料喂养。二是进行良种母猪繁育基地建设,以提高猪肉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到1999年底,禾埠养猪场、市种鸡场、思倍得农牧有限公司三个基地有大约克母猪145头,长白公猪4头,杜洛克公猪15头,培育长白×大约克杂交母猪1100头,繁育三元杂交仔猪12000头。全市出栏肉猪,1990年68887头,1998年119500头,增长了73.47%。
  肉牛生产方面,1986年天玉镇被列为全省黄牛改良重点乡镇,1996年吉安市被列为全省发展肉牛生产重点县市。为此,吉安市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改良品种,先后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皮埃蒙特等优良牛种,推广人工冷配技术;二是推广和普及先进饲养技术,用青贮、氨化秸秆养牛;三是对牛改专业户从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1998年出栏肉牛8500头,牛肉产量706吨,比1990年分别增长9.64倍和7.83倍。
  水产品生产方面,1993~2000年全市水产开发项目9个,投入资金4241.8万元,开发面积239.4公顷。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999年达1920公顷,比1990年增加了457公顷,增长31.24%;水产品总产量1999年9044吨,比1990年增加6528吨,增长259.46%。
  第三节 农业开发
  围绕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吉安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渠道投资,进行农、林、牧、渔全方位、多项目的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
  共计项目3个,总投资3003.07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333.33公顷(8万亩),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8106.67公顷(12.16万亩),建立养猪专业村5个,甲鱼养殖基地1个,面积2公顷,扶持肉鸽生产基地1个,蛋鸡饲养场1个,建立杉木林基地1个,蜜柚基地1个,银杏基地1个,建立农业开发示范服务基地1个,还扶持了金鑫皮革公司扩大牛皮革生产能力。
  第二期赣中南农业开发 开发时间为1992年至1994年。开发地点为长塘镇、樟山镇。投入资金792.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05.8万元,省配套资金37.6万元,地区配套资金12.65万元,吉安市配套资金97.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0万元,农发行贷款398.9万元。在长塘镇,改造中低产田1666.67公顷,建立养猪专业村5个,杉木林基地1个;在樟山镇,扶持金鑫皮革公司,使其形成年产牛皮革10万张的生产能力。这一开发项目的完成,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073.3公顷,增产粮食5900吨,油料68吨,猪肉320吨,水产品230吨,水果800吨,新增产值2966万元。
  第三期赣中南农业开发 开发时间为1995年至1997年。开发地点为兴桥镇、禾埠乡、樟山镇。投入资金1059.5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44万元,省配套资金167.2万元,地区配套资金23万元,市配套资金4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8.37万元,农发行贷款260万元。在兴桥镇改造中低产田2333.3公顷,建立甲鱼基地2公顷,扶持永和蛋鸡场,使其形成年产鲜蛋4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在禾埠乡扶持肉鸽饲养场,使其形成年出笼肉鸽2万羽的生产能力;在樟山镇继续扶持金鑫皮革公司,使其形成年产牛皮防水革10万张的生产能力。这一开发项目的完成,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166.67公顷,增产粮食9900吨,油料880吨,甲鱼6000公斤,鲜蛋40万公斤,肉鸽2万羽,新增产值4532.8万元。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开发时间为1998年至1999年。开发地点为兴桥镇、长塘镇。投入资金1151.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95.2万元,省配套资金203.4万元,地区配套资金28.5万元,市配套资金77.6万元,群众自筹303.8万元,农发行贷款242.8万元。在兴桥镇改造中低产田1333.3公顷,建设农业开发示范服务基地3.76公顷;在长塘镇建立吉安市官溪蜜柚基地233.33公顷,银杏基地10公顷。这一开发项目的完成,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866.67公顷,改造受涝面积200公顷,增产粮食4500吨,增产油料73吨,新增产值4998.4万元。
  吉湖农业综合开发
  投资情况 该项目共到位资金861.8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496.1万元,国内银行贷款11万元,省计委拨款8万元,省财政周转金10.5万元,项目区自筹336.2万元(含劳务折价314.4万元)。
  建设规模 该项目建设期5年(1990~1994)开挖鱼池147.4公顷。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经过5年的建设,经济效益可观:全市新增高产鱼池147.4公顷(2211亩),累计产鱼987.96吨,出栏生猪5583头,出笼鸭32500羽;项目点专业户纯收入5年累计为351.91万元,户均28380元。禾埠乡凤凰洲村项目点水产专业户李春根,1994年一年纯收入就超过10万元。
  社会效益显著:主要表现在使全市农村和农业发生了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从计划经济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向市场经济转变;二是水产养殖从小打小闹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变;三是养殖方式从传统养殖向高科技养殖转变;四是养殖种类从常规鱼种、常规渔业向珍贵鱼种、特种渔业转变。
  生态效益明显:原来的废坑、洼地、荒塘、臭水沟已改建成整齐划一、标准化的精养鱼池,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社会财富;鱼猪结合,猪粪用于养鱼,既降低了养鱼成本,又避免了猪粪对环境的污染。
  水产开发
  1993~2000年上半年,吉安市水产开发投资达3380万元,开发面积96.52公顷(1448亩),其中甲鱼养殖51.19公顷,中华绒鳌蟹养殖33.33公顷,鱼苗市场6.67公顷,鳗鱼养殖4公顷,月鳢1.33公顷。
  1993年,市二轻工业企业下岗职工黄顺宗三兄弟在白塘乡吉南村投资60万元,开办面积2.67公顷的甲鱼养殖场,年创利税100万元。
  1994年,长塘镇农民傅显祖、肖海清、罗长元在该镇荷溪村投资40万元,开办面积3.33公顷的甲鱼养殖场,年创利税300万元。
  1995年,福建客商郭世良在天玉镇田心村,林玉新在兴桥镇麻下水库,黄顺宗在兴桥镇秀江村,傅显祖、肖海清、罗长元、罗生根在长塘镇荷溪村开发甲鱼养殖场,总共投资2000万元,开发面积33.33公顷,年创利税600万元。
  1996年,市水产试验场在长塘镇茅山村开发鳗鱼(即白鳝)养殖场,面积2公顷;福建客商杨辉在市菜科所开发鳗鱼养殖场,面积2公顷;黄顺宗三兄弟在青原山吉安农校院内开发桂鱼、甲鱼养殖场,面积1.33公顷。总共投资500万元,年创利税200万元。
  1997年,樟山镇农民王平生等在该镇泸田、大江边等村开发月鳢养殖场,面积1.33公顷。1998年,黄顺宗三兄弟组建“吉安市千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兴桥镇秀江村又开发甲鱼养殖水面10.53公顷,实施鱼鳖混养。
  1999年,河东镇枫塘村在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东端北侧开发水面6.67公顷,兴办“吉安市鱼苗市场”,实行产销“一条龙”,年产销鱼苗3000万尾。
  2000年初,江苏客商范辉、上海客商徐建宏在河东镇、兴桥镇等地开发中华绒鳌蟹养殖场,面积计划33.33公顷,正在动工。
  畜牧业开发
  1998~2000年,吉安市有邓名煌、左小波、傅汉生3位私营业主总共投资420万元,建立了2个良种母猪繁育基地,1个肉牛育肥基地,饲养良种母猪440头,繁育良种仔猪1000头,育肥肉牛300头,创利税59万元。
  1998年,私营业主邓名煌,投资320万元,在兴桥镇创办“吉安市思倍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饲养良种母猪300头,至2000年上半年,繁育二元良种母猪300头,自繁自养三元杂交商品猪4000头,,创利税40万元。
  同年,私营业主左小波,投资80万元,租用市种鸡场场房,建立良种母猪繁育基地,引进大约克母猪70头,二元杂交母猪70头,至2000年上半年,繁育二元杂交母猪700头,三元杂交仔猪1400头,出栏商品猪800头,创利税16万元。
  1999年,私营业主傅汉生,投资20万元,在兴桥镇原地区药材公司养鹿场建立肉牛育肥基地,饲养肉牛300头,年创利税3万元。
  果业开发
  1993~2000年上半年,全市单位、个人先后投资1220万元,进行果业开发,共计开发面积达276.93公顷(4154亩)。
  1993年,市林业局、农业局、官溪水库、天玉镇茅坪果园、长塘镇杉木林基地5个单位,先后投入资金共计465万元,建立了5个果业基地,共计面积为122.67公顷(1840亩)。
  1994年,长塘镇桥南果园,投资36万元,扩大果园面积10.33公顷(155亩)。
  1995年,个体户张汉禄投资19万元,开发果园4公顷,李和昌投资23万元,开发果园6公顷,共计10公顷(150亩)。
  1996年,果业开发势头强劲,个人、单位齐动手,连退休干部也披挂上阵。全年共投资397万元开发果园80.60公顷(1029亩)。其中开发面积较大的有河东友谊果园扩大面积26.70公顷;肖敏强、王洪个人分别开发20公顷、6.67公顷;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办公室分别开发4.67公顷、3.47公顷、3.20公顷;肖承峰等3位退休干部合伙开发4公顷。
  1997年,刘湘先投资19万元,开发果园3.33公顷。
  1998年,罗海平、温小平、王新平分别投资35万元、13万元、20万元,分别开发果园6公顷、2.67公顷、4公顷,共计12.67公顷。
  1999年,兴桥佑华山林场投资24万元,扩大果园面积5.33公顷;地区老建办投资50万元,开发果园10公顷;罗明康个人投资24万元,开发果园5.33公顷,市农业开发办公室投资15万元,开发果园面积3.33公顷,共计24公顷。
  2000年上半年,兴桥、河东、天玉、樟山等镇的部分农民,开始开拓“庭院经济”,总计投资约80万元,开发面积13.33公顷(200亩)。
  第四节 粮豆作物栽培
  水稻
  境内水稻主要以早稻和二季晚稻为主,一季晚稻和中稻历来种植不多,1986年以后,由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减少。1998年,粮豆作物的播种面积比1995年减少了744.5公顷。但由于引进了诸多米质优、高产量、抗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如早稻协优华联2号、金优402等,晚稻金优77、金优桂99、金优63等,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卖粮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杂粮
  红薯 境内各乡村历来有种植红薯的习惯。由于经济效益差,种植面积不大,尤其是1996年以后,面积逐年减少。单产每公顷1吨左右(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稻谷计算)。
  蚕豆 种植面积近年有所增加。主要是以鲜豆上市作为蔬菜出售,产量很不稳定,单产每公顷在270~790公斤之间徘徊。
  豌豆 种植面积近年有所增加。同样主要是以鲜豆上市作为蔬菜出售。单产每公顷500~600公斤之间。
  绿豆 近年来,市场销路很好,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产量也有所提高,90年代初每公顷500公斤左右,90年代末每公顷达到2000公斤。
  大豆
  近年来引进了一些早大豆优良品种,主要用于鲜毛豆上市作为蔬菜出售,由于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也高。每年播种面积在1400~1600公顷左右。播面单产很不稳定,每公顷在500~1000公斤左右徘徊。
  新技术推广
  境内近年来水稻栽培新技术主要推广两项:一是水稻抛秧,二是化学药品除草。这两项技术的推广,把农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插秧、拔草,“手持拐棍脚翻泥”的耘禾劳作中解放出来,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工效。全市抛秧面积,1998年133.33公顷,1999年1333.33公顷,2000年1400公顷;药品除草面积近几年均达到100%。
  第五节 经济作物栽培
  花生
  种植花生经济效益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也较高。全市每年播种面积在700~900公顷左右。单产每公顷1000~1800公斤左右。
  油菜
  近年来,吉安市相当重视油菜的生产。在品种上,陆续推广了高产优质甘兰型油菜,如“325”、“湘油13”等,但境内仍有种植白菜型油菜的习惯,主要作为绿肥。在种植技术上,近年来,大力推广板田移栽技术,单产由原来每公顷不足400公斤,增加到2250~3000公斤。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兴桥湖丘、长塘陈家等5个千亩连片优质油菜生产基地。
  芝麻
  由于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境内种植面积较少。全市每年播种面积仅200公顷左右。近年来,由以前的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转为精耕细作,单产有明显提高。
  其他经济作物
  黄(红)麻、苎麻、甘蔗、中药材、茉莉花、荸荠、籽用瓜、果用瓜均有少量种植。90年代末,在个别村庄开始栽种花卉。
  第六节 蔬菜栽培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吉安市的蔬菜生产发展思路是:围绕市场调结构,反季栽培搞大棚,扩大规模建基地,把蔬菜生产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1999年,全市社会蔬菜播种面积4854公顷(7.28万亩),蔬菜总产量10.35万吨,外销蔬菜3.1万吨;销售地点从邻近县市扩展到南昌、武汉、上海、广州等近30个大中城市;当年新增标准钢管塑料大棚100个,总计达到1400个,大棚蔬菜基地达40公顷(600亩)。
  商品蔬菜基地建设
  1990年,全市有常年商品蔬菜生产基地面积326公顷;到1992年增至381公顷。从1993年至1999年,全市新开发商品蔬菜生产基地462公顷。基地分布,从近郊白塘、禾埠、河东3个乡镇辐射至全市7个乡镇。1999年,全市有常年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43公顷,是1990年的2.59倍。
  1993年,全市投入资金10万元,新建常年商品蔬菜基地13.33公顷(200亩)。为了保护蔬菜基地,制止乱占滥用菜地,市里还制定了有关处罚决定。
  1994年,在全市7个乡镇共建立竹木塑料蔬菜大棚2万个,面积达266.7公顷。
  1995年,为鼓励农民发展蔬菜生产,对集中连片新建100亩以上常年商品蔬菜基地者,按每亩100元;建立蔬菜大棚者每亩2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当年,全市投入资金35万元,市蔬菜办公室选择地处105国道和京九铁路旁、有种植商品蔬菜传统和经验的河东镇夏家、沙芫两个行政村建立起全市最大的高标准商品蔬菜基地33.33公顷(500亩)。是年,还建立了100亩连片的禾埠乡凤凰洲村韭菜花基地1个,白塘乡吉南、城上两村早春大棚辣椒、豆角基地1个;白塘乡五里村利用荒山荒坡开发常年商品蔬菜基地5.33公顷(80亩)。
  1996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0余万元,用于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对河东镇的夏家、红光,天玉镇的田心,禾埠乡的凤凰洲,白塘乡的吉南、城上等村的蔬菜基地,完善基础设施,添购钢管大棚。
  1997年,开发和完善了白塘乡的白塘和河东镇的夏家两村的高效塑料大棚基地,各2.67公顷;建立和巩固了白塘乡的高峰(20公顷)、长塘镇的大塘(3.33公顷)、河东镇的梅林(3.33公顷)三村的常年商品蔬菜生产基地。
  1999年,全市新开发常年商品蔬菜生产基地18.6公顷,其中:台湾顺元国际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港币在河东镇浒冈村开发高效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基地7.27公顷(109亩);市里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对白塘乡吉南村的商品蔬菜基地进行改造提高,使其成为田园化的钢架大棚蔬菜基地,面积8公顷(120亩),市菜科所将原有3.33公顷(50亩)柑橘园改还为商品蔬菜基地。此外,还对禾埠乡的老蔬菜基地的作物品种进行了调整,新增韭菜花生产基地53.33公顷(800亩)。
  至1999年底,全市有2个大型蔬菜基地:一是禾埠乡连片133.33公顷(2000亩)的韭菜花生产基地,每年销往南昌、广东、福建等地的韭菜花达300万公斤;二是遍布全市各乡镇、面积240公顷(3600亩)的“吉安大叶蕹菜”种籽繁育基地,每年有20多万公斤种籽,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新技术推广
  保护地栽培 保护地栽培是利用温室、塑料棚、地膜、防虫网、遮阳网、转光膜、高保温无滴长寿膜等保护性设施进行蔬菜栽培的一项新技术。传统的蔬菜栽培方式是露地栽培,吉安市的保护地栽培始于1975年。当时是兴建玻璃温室。至1990年,先后在市菜科所和禾埠乡岔路口村兴建了钢架塑料大棚30个,面积0.4公顷。至1992年,全市有钢架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栽培面积26.67公顷。保护地栽培,为“春菜冬种”、“冬菜夏种”的反季节栽培创造了条件;为蔬菜均衡上市、消灭蔬菜淡季,满足不同层次市民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菜农收入打下了基础。
  1993年,全市推广遮阳网6600平方米,用于夏秋高温期为冬菜莴苣、香芹、包菜、大白菜的育苗和栽培。1994年,为紧跟全省实现2万亩大棚蔬菜生产的发展形势,全市购置农膜20吨,遮阳网4万平方米,毛竹1.5万根,完成棚栽面积266.67公顷。1995年,全市保护地栽培面积达400公顷。1997年,长塘镇大塘村发展水泥柱塑料大棚2.67公顷,白塘乡白塘村发展钢架塑料大棚2.67公顷。1998年,在吉安行署的扶持下,全市发展钢架塑料大棚830个,从而结束了大面积的竹木架或水泥柱塑料大棚的历史。1999年,全市又发展标准化钢架大棚35个,普通钢架大棚65个,共计100个。2000年5月,市菜科所《转光膜在大棚蔬菜生产上的应用》课题,经专家验收合格。
  新品种引进 1993~2000年上半年,全市共引进蔬菜新品种10多个系列,试种成功且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有百来个。主要有:
  大白菜 早熟5号、早熟6号、夏阳、抗热45天、山东5号、青杂5号、秋珍白、夏珍白。
  小白菜 49菜心、日本菜心、绿星1号、先锋早白菜苔。
  甘兰类 中甘11号、争春、寒光、中甘12号
  瓜类 黑皮冬瓜、小青皮冬瓜、冷江肉丝瓜、泰国九棱丝瓜、金钩南瓜、金皮西葫芦、黑皮西葫芦、绿霸系列苦瓜、津研系列黄瓜、津春系列黄瓜、蛇瓜、农友系列黄瓜。
  茄果类 903番茄、早丰番茄、湘研系列辣椒、汴椒系列、皖椒系列、万吨早茄、墨茄、赣州茄。
  花菜 龙牌系列花菜、荷兰花菜、日本雪山花菜。
  豆类 之豇系列长豆角、春扁豆、特早30地豆角、高产4号长豆角、中豌4号、中豌6号、荷兰豆、碧丰菜豆、黑籽菜豆。
  根茎菜类 白玉春萝卜、玉园春萝卜、春不老萝卜、夏长白2号萝卜、短叶13-6早萝卜、短叶953萝卜,芦笋、食用笋竹。
  叶菜类 美国绿湖、太湖生菜、软尾生菜、香港玻璃脆生菜、冬韭4号、791韭菜、四季苔韭、白梗芹菜。
  新制剂使用 从90年代初以来,吉安市先后引进、试用和推广了一大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病灭虫药、除草剂和植物生长刺激素。
  防病灭虫药 主要有:可杀得系列、卡死克、杀毒矾、雷多米尔、达科宁、杜帮万灵、阿维虫清、农夫得利2号、菜蝇杀、绿亨1号、绿亨2号、农地乐、乐斯本、甲霜灵、铜高尚等。
  除草剂 主要有:都尔、农达、农民乐、盖草能、农旺、地乐胺、扑草净、乙草胺等。
  生长激素 主要有:云大120植物营养宝、座果灵、ABT生根剂、绿芬威、施乐园、植物双效助扎素、宇航牌高效微肥、喷施宝等,淘汰了90年代初期使用的赤霉素(920)。
  吉安名优蔬菜简介
  韭菜花 又名吉安苔韭,苔长40厘米,粗壮挺拔,色绿光鲜,香味浓郁、鲜嫩可口;产量高,上市早,供应期长,亩产可达1400公斤。全市栽培面积,至1999年底达130多公顷(2000亩),总产量达250万公斤。产品远销南昌、广东、福建等地。
  大叶蕹菜 又名吉安大叶空心菜。该品种在吉安市境域内有8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人们喜爱的夏令大路蔬菜,以口感嫩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因产量高而价格低廉等受到人们的青睐。吉安大叶空心菜种籽以其籽粒饱满,发芽率高,纯度高而盛誉全国,每年有20万公斤优质种籽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1991年,吉安大叶空心菜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夏季渡淡蔬菜之一,并将吉安市列为大叶空心菜种籽繁育基地。1999年5月,吉安大叶空心菜种籽参加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室内长期展出。市蔬菜办公室的科技人员于1992、1994、1999年会同河东、长塘、樟山等乡镇的农技人员和菜农,对品种进行了除杂去劣、提纯复壮,淘汰了紫花麻梗,优选了白花青梗,使其纯度达到95%以上;种子产量由亩产40公斤提高到60公斤。大叶空心菜种籽繁育基地由80年代的50来公顷增至90年代末的240公顷,种籽总产量达21.6万公斤。该良种繁育项目于1994年获江西省农业厅技术改造三等奖。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该种籽于1997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吉蕹”牌商标。
  无花莲藕 无花莲藕是一种水生蔬菜,在吉安境内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该品种具有上市早,供应期长、产量高、耐贮存,口感脆嫩,甘甜清香,既可生吃,又可熟食等诸多优点。全市每年种植面积达70公顷,总产量达100万公斤左右。产品除在市内销售外,还销往广东、福建等地。
  第七节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工作,搞好病虫测报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搞不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多年来,吉安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市植保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技站为基础,以监测点为重点的病虫监测体系。2000年上半年,市植保站有专职植保人员5人,各乡镇农技站均配备了2~3名植保员。
  病虫种类
  水稻病虫草害 (1)水稻病害种类很多,在吉安市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是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其他如恶苗病、赤枯病、胡麻叶斑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绵腐病等也很常见。(2)水稻害虫种类也很多,在吉安市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三化螟,其次还有稻蓟马、粘虫、稻粉虱、稻铁甲虫(1997年全市秧田大发生,推广使用25%快杀灵乳油防治控制住)等。(3)稻田杂草种类很多,主要有稗草、异型莎草、三棱草、牛毛毡、千金子、鸭舌草、空心莲子草、眼子菜、矮慈菇、四叶萍等。
  蔬菜病虫害 辣椒病毒病、辣椒青枯病、辣椒疮痂病、蕃茄早疫病、晚疫病、菜豆锈病、黄瓜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疫病,甜菜夜蛾、小菜蛾、桃蚜、菜青虫、斜纹夜蛾、红蜘蛛、美洲斑潜蝇。
  柑橘病虫害 炭疽病、溃疡病、疮痂病、黄斑病、褐色小园星病、裂皮病、树脂病、脚腐病、烟霉病,柑橘红蜘蛛、柑橘粉虱、蚧壳虫、潜叶蛾、锈壁虱、天牛、吸果夜蛾、桔蚜、凤蝶。
  防治措施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不断改革,栽培条件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新品种的推广,化学农药的使用,给农作物的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重了农作物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发展,也给农作物的病虫测报防治工作带来了挑战。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吉安市大力推进植保产业化工程,实施统防统治。
  农业防治 选育和推广抗病虫良种,合理轮作,改善栽培条件,合理灌溉。
  生物防治 主要是保护农作物病虫天敌,严禁捕杀益鸟、青蛙,冬耕深耕冻土等。
  物理防治 主要是人工、器械捕杀,采集害虫卵块,树杆冬季深胶刷白,灯光诱杀飞蛾,日光晒种灭菌等。
  化学防治90年代,全市水稻病虫害共发生79.02万亩次,防治面积达112.1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1848.1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有大功臣、快杀灵、引向胜、蚊特佳、瘟失顿、螟施净等。大力推广了配方用药、种子消毒、秧田超剂量送嫁药的防治。推广了水稻秧田和抛秧田、移栽田一次性除草剂,如精克草星、田草光、乐草隆、杀草猛等,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力,不需耘禾。
  农药管理
  自1997年5月国务院发布《农药管理条例》后,吉安市农药管理工作逐步开展,1998年配备了2名农药监督管理员;市植保站担负起全市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审查农药经营单位和经营人员资格,查处违反《农药管理条例》和《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的行为,净化农药市场。
  植物检疫
  全市现有专职农业植物检疫员4名,兼职植物检疫员7名。1995年美洲斑潜蝇传入吉安市,市植保站配合省植保站进行了该虫的普查和防治扑灭研究工作。1996年省农业厅授权吉安市植保站以省间调运检疫签证权。
  第八节 畜禽饲养
  改革开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九五”、“十五”期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农民饲养畜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并形成多层次向畜牧业投资的新局面。境内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副业型畜牧业向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发展,畜禽及其产品发展总量扩张,以肉牛、生猪为代表的牧业产业化格局已见雏型。全市肉类总产量1990年为5335吨,1998年为10800吨,8年增长102.44%。牧业产值1993年为4016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占农业总产值的26.25%,1998年增加到634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77%。2000年猪、牛、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7.5万头、3.9万头、134万羽,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28.68%、37.32%、107%,牧业经济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家畜饲养
  牛 境内所饲养的牛,虽然仍以黄牛为主,水牛次之,但水牛数量逐年增加。以1998年为例,在饲养牛总头数中,黄牛有25615头,占88.45%,其所占比重,较1992年下降了6.19个百分点,水牛3211头,其所占比重,比1992年上升了5.72个百分点。
  继1986年天玉镇列为全省黄牛改良重点乡镇之后,1996年下半年,吉安市又被列为全省发展肉牛生产重点县市之一。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市人民政府将肉牛生产作为“市长工程”来抓,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首先,以良种为突破口,先后引进西门答尔、利木赞、皮尔蒙特等优良品种,推广人工冷配技术。1996年下半年,在天玉、长塘、樟山和兴桥(次年调整为河东)等四镇扩建和新建黄牛冷配站(点)6个,至2000年发展为10个(其中天玉镇2个,长塘镇3个,樟山镇3个,河东镇2个),共配备通过专门培训的牛改冷配员12人。1996~1999年四年累计人工冷配黄母牛9178头,产犊4279头,并建立8个杂交牛保护村,保留杂交一代母牛632头。其次,大力推广普及与良种配套的肉牛生产适用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青贮、氨化秸秆养牛。全市先后建立氨化(青贮)池1650立方米。1999年冬在天玉、河东建立全省黑麦草高产示范推广基地,利用秋冬闲田集中连片种植3000亩,使肉牛生产有了必需的物质基础。第三,大力扶持养牛专业户,实现规模化养牛,至2000年上半年,全市有养牛专业户80户,饲养牛853头,出栏肉牛449头,并在天玉、兴桥、河东镇建设大型养牛基地。1998年天玉镇养牛专业户陈爱娣自养自销杂交牛1020头,人工种植黑麦草2.67公顷;兴桥镇养牛专业户傅汉生1999年当年建设就养牛243头。一个“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肉牛生产格局初见端倪。
  1994年创办的建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为吉安市市区居民供应鲜奶的第一家民营企业。其主导产品“牛牛”纯鲜牛奶为“吉安地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猪 虽经几年来的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大草食畜禽的发展,但养猪仍是全市畜牧业的主体,肉类总产量中亦还是以猪肉为大头。1991~1999年的9年中,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均在85%以上,最高年份(1995)达90.78%,最低年份(1998)也有87.70%,养猪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城乡人民的肉食仍以猪肉为主。
  全市养猪生产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千家万户的散养,每农户年饲养猪少的3~5头,多的6~8头;另一种是导入“规模效益,全进全出”的规模化饲养。1999年全市饲养30头猪以上的专业户有137户,其中饲养100头以上的11户,共养猪11439头,当年出栏猪有5480头,专业户养猪数占全市当年猪饲养量的14.97%,禾埠乡凤凰洲行政村第5村民小组刘龙根、李春根分别养猪1360头和910头,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
  养猪方法,60、70年代采用传统养猪,使用泔水,糠麸,加上大量的青饲料和一定数量的粮食,采用“吊架子”育肥养猪,且煮潲喂猪,耗费大量燃料,虽然粮食消耗少,但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先后有一批养猪场和专业户采用玉米—豆饼—鱼粉型日粮或全价配合饲料,大大缩短了饲养期,但一方面消耗精粮太多,难以全面推广,另一方面育成饲料费用占养猪总成本的75%以上,高投入高效益,基本上是微利经营,形成“穷养猪行不通,富养猪养不起”。特别是从1994年起配合饲料价格上涨过猛,而猪价下跌,农民养猪收益下降,甚至亏本,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严重影响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为此,1996年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抓好当前生猪生产的通知》。该通知除提出了一些行政措施和优惠政策外,把“积极推广低成本养猪模式”和“加强良种繁育,强化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作为两项重要技术措施。吉安市认真贯彻执行《通知》精神,在省、地业务部门具体部署下,将《低成本养猪综合技术》作为养猪关键技术加以推广。
  低成本养猪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猪的品种良种化,公母猪的选种选配,仔猪至育肥猪期的优质保健防疫灭病,以及充分利用本地饲料资源,自配日粮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经降低成本,来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在推广步骤上,采取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做法,分为三个回合:第一回合(1996年9月至1997年1月),每个村委会抓二个示范户;第二回合(1997年2月至1997年6月),共落实示范户2165户;第三回合(1997年7月至1997年底),共有11480户采用“低养”技术。运用“低养”技术养猪68600头,其中出栏37900头,共推广瘦肉型种公猪20头,二元杂交母猪50头,推广以“宝丰871”为主的优质饲料1800吨,推广以“补铁王—150”为主的铁硒合剂7000支,推广106960头份,推广青饲料作物2000亩。运用“低养”技术养猪,每头可增收60元,共为农民增收227.4万元。
  从1998年起,为改变猪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着手良种母猪繁育基地建设,到1999年底,禾埠养猪场、市种鸡场、思倍得农牧有限公司三个基地已初具规模,有大约克母猪145头,长白公猪4头,杜洛克公猪15头,培育长白×大约克杂交母猪1100头,繁育三元杂交仔猪1.2万头。
  家禽饲养
  鸡 养鸡在全市畜牧业排位仅次于养猪。在家禽饲养业中,无论是饲养量、年末存笼数、出笼数、产蛋量等方面,鸡均列首位。在农户中,绝大部分都有养鸡的习惯,就是没有养猪、养牛能力的也要养上十几只,乃至几十只鸡,故农户养鸡是吉安市养鸡一种主要生产方式,也是广大农村主要的家庭副业和庭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一批有头脑、会经营,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养鸡经验的农民,或与种植业结合,或以养鸡为主业,形成养鸡专业户。这批最早出现的专业户,规模一般不大,年出笼鸡在二三万羽,多的也只有五六万羽,经济效益可观,因而吸引了众多农民,使养鸡专业户步入逐步发展时期。加上政府对生产采取优先贷款等扶助政策,使养鸡重点户、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9年养鸡500羽以上的专业户54户,共养鸡60750羽,占当年全市鸡饲养量的17.16%,河东镇枫塘行政村周家自然村何富苟年养鸡5000羽。
  中国人饮食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历来重视食品的风味。这个特点也体现在生物育种上,所以地方良种鸡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滑软,皮薄,肌间脂肪适量,味香诱人。在大众心目中,清纯“土鸡”的鲜美和清香是“洋鸡”无法比拟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腻了“洋鸡”后又都想回归吃“土鸡”,因而近几年来,地方良种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一批农民瞅准这一市场前景,纷纷改饲养“洋鸡”为饲养“土鸡”,兴起了一种养鸡新方法,即在一些荒地、荒山上轮换圈养“土鸡”,如崇仁麻鸡、泰和乌鸡等。这既可以节省饲料费用,又可以节省饲养设施上的投资,还可以用鸡粪改良土壤,一举数得,是红壤地区农村改土脱贫的一条较好途径。1999年全市养地方良种鸡36750羽,占专业户养鸡数的60.49%。
  鸭 吉安市农户虽素有养鸭习惯,但养鸭农户不仅数量少,且养鸭数量不多,历年来养鸭量占家禽总饲养量的比重不大。1993~1999年的七年中,以1997年养鸭量最多,养鸭数占家禽总饲养量的28.64%,而其他年份均在9%~20%左右。近几年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批养鸭专业户蓬勃兴起,促进了全市养鸭业的大发展。1999年养鸭5000羽以上的专业户有61户,共养鸭95920羽,其中:蛋鸭1400羽,肉鸭77820羽,麻鸭13700羽,红毛鸭3000羽。以兴桥镇湖田行政村刘家自然村刘延祖养鸭最多,达10000羽。
  家禽孵化
  随着社会进步,孵化设备日趋先进、完善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境内家禽孵化有了变化,一是农家用母鸡自然孵鸡日渐减少;二是在人工孵化方面,桶孵、坑孵几乎绝迹;三是专业化孵房采用电孵方法覆盖面越来越宽广。1999年全市有专业鸡、鸭孵房8个,其孵化量为:鸡49万、鸭5.1万。
  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 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都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关系,而社会条件,比起自然条件来,尤为重要。在众多影响畜禽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中,目前有一些因素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畜禽及其产品总量扩张,商品率的提高,进入流通领域内进行交换的量增大;随着交通状况的极大改善与进一步的完善,畜禽及其产品的交换、流通,越来越快速、方便;参加流通的国有、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实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流通领域方面,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不仅在境内乡镇之间有流通交换存在,而且省内外,甚至与国外的流通与交换也益发频繁。这些变化,引起畜禽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的改变,畜禽疫病起因越来越复杂,控制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境外新疫病传入可能性增大;二是原先畜禽疫病发生和流行较少的地区,发病增多;三是畜禽营养代谢病和兽医遗传病及母猪繁殖障碍疾病发生有逐年增加趋势;四是禽病比起猪病、牛病来说,无论是病的种类还是病发生频率都多、高。
  1990~1999年期间,全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付伤寒、猪支原体病、小猪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链球菌病、猪李氏杆菌病、狂犬病、破伤风、半流感、鸡新城疫、禽出败、鸡白痢、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炎病、鸭瘟等畜禽传染病有零星发生。1999年,暴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牲畜五号病。从4月16日起,全市共发生疫情计60余次,波及到7个乡镇41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251户,发病猪有145头,牛486头。在这场历时9个月的扑灭疫情过程中,共扑杀病猪145头、病牛344头,免疫接种疫苗牛39540头,猪11970头,使用消毒剂0.7吨,消毒面积为2.7万平方米。
  防治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自1998年1月1日实施。这是中国动物防疫界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动物防疫事业从此走上了法制的轨道,动物防疫工作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市畜牧兽医部门和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在认真做好防疫工作,防止畜禽疫病传播,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体健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项措施:(一)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突出“社会性、统一性、强制性”三原则,以二瘟(猪瘟、鸡瘟)一病(牲畜五号病)为防疫重点,同时控制其它传染病、寄生虫病。(二)抓好免疫接种,推广合理免疫程序,提高畜禽对疫病的抵抗力,继续开展常年补针和“窝边注射”以及建立农民散养鸡防治示范村活动,使猪瘟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鸡瘟免疫密度保持在80%以上。(三)搞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以产地检疫为基础,做好屠宰、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检疫。派驻10名检疫员进入市生猪定点屠宰场——吉安地区肉类联合加工厂,做到在各个环节检疫,有宰必检,随宰随检。1999年共实施屠宰检疫猪14987头,牛2235头。剔除病猪6个,病变内脏132公斤,母猪肉3头,并在监督下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确保上市肉品安全卫生,提高了市民膳食结构的水准。是年10月还在市区内开通了家禽检疫。1999年实施产地检疫猪有56060头,牛3775头;肉品检疫猪22548头,牛2235头;运输检疫猪28336头,牛590头。剔除病猪32头,病牛12头,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畜禽疫病的传播。(四)健全畜禽疫情报告制度,凡是《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一类传染病和重大疫情实行快报外,还有月报、季报、年报。(五)在扑灭疫情时,尤其发生烈性传染病时,采取“五强制”(强制免疫、强制扑杀、强制封锁、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和“二强化”(强化疫情报告、强化防疫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六)从1999年开始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项目,对规定19种疫病实施工程性防治,区域化管理。由于防治措施有效实施,当年猪、牛、鸡、鸭的死亡率分别只有0.43%、0.83%、3.13%和2.22%。
  第九节 水产品养殖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吉安市的水产品养殖业发展很快。从养殖面积看,1999年比1990年增加457公顷,增长31.23%;从水产品总产量看,1999年比1990年增加6174吨,增长242.17%;从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来看,1990年占7.8%,1999年占34.27%,增长了26.47个百分点。
  鱼苗生产
  苗种繁殖 四大家鱼(草、鳙、鲢、鲤)的人工孵化,吉安市始于1964年。进行人工孵化试验并取得成功的单位是后河管理所。后来,由于后河水质的严重污染,后河管理所于1992年被迫停止了其人工孵化四大家鱼的生产。其后,河东镇在老虎坑水库脚下兴建了面积为1.33公顷的鱼种场,也未人工孵化鱼苗。从此,人工孵化四大家鱼在吉安市告一段落。但是,特种水产苗种繁殖发展迅猛。其中,甲鱼、三角帆蚌、月鳢、彭泽鲫鱼等苗种产量快速增长。甲鱼苗自1993年在长塘荷洁、白塘吉南人工繁殖成功以来,至1999年达到260万只;三角帆蚌人工繁殖,自1987年市菜科所试验成功后,繁殖数量逐年增加,1996年人工繁殖幼蚌1000万只;人工繁殖月鳢,1999年在樟山镇泸田村试验成功,当年繁殖鱼苗5万尾。
  鱼苗培育 吉安市的鱼苗养殖基地,1993~1996年稳定在86.67公顷的水平。其后,逐年扩大:1997年90.67公顷,1998年97.33公顷,1999年105.33公顷。基地范围,从河东镇一地向全市其他6个乡镇拓展。经营方式,从农户个人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发展。养殖品种除传统的四大家鱼外,还有鲫、鲂、月鳢、彭泽鲫、罗非鱼等。鱼苗产量,1990年136万尾,1999年303万尾、增长122.79%。
  鱼苗市场 由于吉安市鱼苗生产历史悠久,质量优良,数量甚多,从1993年起,鱼苗销售除运往外地外,在河东镇枫塘、麻家、刘家等村逐渐出现鱼苗集市交易,并形成鱼苗市场。1999年,枫塘村在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东端北侧开发水面6.67公顷,建成吉安市鱼苗市场,实行产销“一条龙”。
  成鱼生产
  养殖规模 1991年以来,吉安市的淡水养殖由池塘向水库、河流发展,先后建立了禾埠万石湖、白塘磨盘湖、兴桥畔田垅三大商品鱼基地。同时,全市的中、小型水库都得到开发利用。推广精养技术。在禾河水域,还发展网箱养鱼60箱,面积1540平方米。全市水面养殖面积,1990年1463公顷,1993年1750公顷,1995年1887公顷,1999年1920公顷,与1990年相比,增加457公顷,增长31.23%。
  养殖技术 吉安市的淡水养殖技术,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迅速提高,从传统养殖方式逐步向高科技养殖迈进。先后推广了池塘种草养殖、鱼鸭结合,鱼猪结合,立体养殖、精饲料养殖、全价配合饲料养殖,水库化肥养殖、网箱全价配合饲料养殖等。
  养殖品种 养殖品种,除传统的四大家鱼和青鱼、鲫鱼等常规鱼种外,近几年还先后引进和推广了江西的“三红一鲫”(万安玻璃红鲤鱼、兴国红鲤鱼、婺湖荷包红鲤鱼、彭泽鲫鱼)、团头鲂、建鲤、淡水白鲳、罗非鱼、大口胭脂鱼、斑点叉尾鲴、鳜鱼等。
  养殖产量 由于养殖面积的推广、养殖技术的提高,吉安市的鲜鱼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90年为每公顷1.59吨,1999年为每公顷4.48吨,增长181.76%;总产量1990年2320吨,1999年为8196吨,增加5876吨,增长253.28%。
  特种水产品养殖
  吉安市特种水产品养殖的品种有:中华鳖(俗称甲鱼)、鳗鱼(俗称白鳝)、牛蛙、美蛙、鳅鳝、鳜鱼、月鳢、中华绒螯蟹、河蚌育珠等。
  中华鳖(甲鱼) 1995年6月5日,吉安市成立了特种水产管理局,从而引导和规范了以甲鱼为龙头的特种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吉安市的甲鱼养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6年,由囤养野生甲鱼向人工繁殖甲鱼苗种转轨。1992年,甲鱼养殖先行者黄顺宗,傅显祖、肖海青、罗长元等冬季收购野生甲鱼进行囤养。1993年开春后发现甲鱼产蛋,通过技术摸索,成功地实现了人工孵化出甲鱼幼苗。当年形成了白塘吉南和长塘荷洁2个甲鱼养殖场,面积3.33公顷(50亩)。1995年,全市甲鱼养殖面积达40公顷(600亩),繁殖鱼苗56万只,产甲鱼48吨。其中黄顺宗扩建了兴桥秀江甲鱼场面积5.6公顷,傅显祖、肖海清、罗长元、罗生根等也扩大了甲鱼养殖面积9.67公顷,形成了长塘集中连片的20公顷(300亩)的甲鱼基地。1996年元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了长塘甲鱼基地。第二阶段1996~1997年,由人工繁殖苗种为主向温控式养殖商品甲鱼转轨。1996年,全市甲鱼养殖面积达60公顷,建有温室2公顷,年产商品甲鱼103吨,繁殖苗种160万只;1997年,产商品甲鱼150吨,繁殖苗种250万只。第三阶段1998~1999年,由温控式养殖向池塘鱼鳖混养转轨。从1998年起,甲鱼养殖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走私进口的冲击,甲鱼苗种和商品甲鱼价格一路下跌,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急剧下降,甲鱼养殖热逐渐降温,养殖面积从60公顷降至44.67公顷,甲鱼产量2年均维持在160吨左右。温控式养殖成本高,在价格下跌情况下,经济上很不合算。与此同时,黄顺宗的兴桥秀江甲鱼场鱼鳖混养商品甲鱼,由于甲鱼品质优,成本低,经济效益较好。
  鳗鱼 1996年,市水产试验场在长塘镇茅山村开发鳗鱼养殖场2公顷;同年,福建客商杨辉在市菜科所建立了一个鳗鱼养殖场,面积2公顷。鳗鱼产量,1997~1999年均为80吨。
  河蚌育珠 1993~1996年,禾埠乡岔路口、新丰、长丰等村农民养殖河蚌积极性很高,每年繁殖幼蚌2000万只左右,养殖面积达100公顷,珍珠产量1100公斤左右。1997年起,国际国内珍珠市场不景气,加上珍珠质量降低,珍珠价格猛跌,1999年珍珠收购价每公斤仅60元。从1998年起,市内停止了幼蚌繁殖和成蚌嫁接。珍珠产量,1997~1999年,均为1400公斤。
  鱼病防治
  境内危害较大的鱼病除原有的细菌性鱼病、病毒性鱼病和寄生虫鱼病三类外,近年来出现了常规鱼种的暴发性出血病,甲鱼的腐皮病、穿孔病、鳃腺炎、红脖子病、白点病,月鳢的烂肉病、晕头病等。发病流行时间一般在每年5~9月。
  暴发性出血病 危害对象有:鲢、鳙、鲫、草四种鱼类。症状是:口腔、眼眶、鳃盖、体侧肌肉及鳍基部出血,患处肌肉呈点状出血。常呈红肌肉、红鳍红腮盖、肠炎型三种症状。防治方法有三:1.草鱼池塘放养前注射灭菌疫苗。2.流行季节每隔20天施一次强氯精或生石灰;用量:每亩深水用强氯精250克或生石灰15公斤;3.发病期用二氧化氯制品如“三代鱼虾安”平均每亩1米水深用药200~259克,连用2天。
  甲鱼腮腺炎 症状是:劲部异常肿大,全身浮肿,眼呈白浊状,严重的导致失明。症状初期腹甲呈赤斑;后期口鼻出血,腹部赤斑点和出血点消失,变成灰色贫血状态。解剖病鳖可见鳃状组织呈黄色,溃疗状,肠道出血,肠内充满凝团的血液,肝脏严重病变呈土黄色。治疗方法:用板兰根、生地、黄岑、黄连等多味中药合理配置煎水,拌饲料投喂,连续7天,同时用“富氯”泼洒连续两天,效果明显。
  渔政管理
  吉安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多年来积极开展渔业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执法,积极做好赣江鲥鱼保护工作,严厉查处电鱼、炸鱼、毒鱼事件。1996年,原捕鱼大队解体,分别成立宋家坊和钵盂山两个居民委员会,隶属吉安市水上办事处。1999年水上办事处撤销,宋家坊居委会隶属北门街道办事处,钵盂山居委会隶属古南镇办事处。专业渔民减少,年发渔业许可证、渔船执照仅100户。市渔政管理部门还会同市环保部门处理有关渔业污染事故和纠纷,切实保护水域资源,维护水产品生产者合法权益。
  第十节 农业机械
  农机发展
  吉安市农机局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这个目标,以立足农机,服务农业为宗旨,加大农机推广力度,使全市的农业机械化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99年底农机总动力发展到48419千瓦,全市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3.6千瓦。大中拖拉机85台,手扶拖拉机100台,水田耕整机130台,机动脱粒机2674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台,油菜开沟机5台。机械耕耙面积达4000公顷,机械收割面积达67公顷,油菜开沟面积达67公顷,机械灌溉面积达4667公顷,机械耕耙作业水平达40%。
  1999年与1992年相比,农机总动力增加16006千瓦,增长60%,平均每年增加2000千瓦,增长8%;水田耕整机增加10倍;机动脱粒机增加22倍;小型柴油机增加7倍;机械耕耙作业面积增加2.5倍。
  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农机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农业机械的发展,为全市农业增产粮食180万公斤;为市里农户增收240万元;为农业春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不误农时提供了保障。
  新农机推广
  水田耕整机 该机型号ILB-3型,配套动力165F柴油机,功率2.2千瓦。是湖南莱阳县插秧机厂生产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小巧灵活,操作方便,每小时犁田1.45亩、耙田3.5亩。
  1991年至1999年,农机局先后在河东镇枫塘、刘家、麻家、大塘;禾埠乡新丰、长丰等行政村推广。至1999年,全市发展到130台。农户购买除自己使用外,还向其他农户提供有偿服务。农机部门牵线搭桥采取灵活的管理经营机制,“忙统闲分”,为农服务。该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高。如河东镇枫塘村机手周海发,1991年3月购机一台,当年完成春夏机耕面积100亩,每亩收服务费70元,除收回购机成本2300元外还有羸利。机耕与牛耕对比:工效比牛耕高5倍,平均每亩可增产稻谷30公斤。农户一致反映:机械犁耙,田土细碎,深度一致,可达16厘米耕深,沟底平整,便于插秧,禾苗生长良好。
  水稻联合收割机 该机为赣乐牌-130型,是江西乐安江边机械厂生产的,全喂入履带自走式。收割、脱粒、筛选一次完成。割幅1300厘米,喂入量1.2公斤/秒,生产率2.5~3.5亩/小时,配套动力S-110柴油机,耗油量11.25~18/公顷,使用可靠性95%,整机1999年价格为3万元。
  市农机局和禾埠乡农机站共同组建农机服务队,购买了赣乐-130型联合收割机和其他机具,开展社会化有偿服务。1999年7月先后在长塘镇长塘村、禾埠乡长丰村农机示范基地等开展收割作业。收割面积共11.3公顷,每亩收服务费40元,共收入6800元。机收比人工收割减少粮食损失3%,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机动脱粒机 该脱粒机的配套动力是山东临沂县农药机械厂生产的IE40FA(B)小型汽油机。该机结构简单,振动小,重量轻,能耗低,转移方便,适用机动喷务器、割晒机、农用水泵、脱粒机等动力配套。
  1998~1999年,先后在全市七个乡镇用该小型汽油机将人力脱粒机改装成动力脱粒机共150台,为农户脱粒稻谷600万公斤。市农机局对购机户实行免费培训、安装、调试和跟踪服务,并采取现场演示会和送科技下乡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手把手教机手操作,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共1000份,培训机手300人。该机脱粒效率为800公斤/小时,工效比人力高五倍。
  油菜开沟机 该机型号IKSH-20型圆盘开沟机,是江西万安县试制生产的,该机结构紧凑,操作轻巧省力,与手扶拖拉机的旋耕配套,用于板田油菜及旱地作物的开沟、碎土、抛土、覆土、作垅等,上述几种作业一次性完成。开沟深度15~18厘米,沟宽22~26厘米,抛幅1.2~1.5米,抛土均匀性大于80%,工效1200米/小时。
  1998~1999年,先后在河东镇枫塘、胜利、浒江;兴桥镇湖丘;长塘镇长塘等行政村进行现场演示。已推广5台,开沟面积达67公顷。作业质量好,农民直接播种即可,得到农民的欢迎和认可,开沟机促进了冬种生产的顺利进行。

知识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吉安市志(1990~2000)》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志的情况。其中包括概述、大事记、地理、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经济综述、城乡建设、交通信息、商贸旅游、工业、乡镇企业、农业、林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