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8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环境保护
分类号: X52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1990年~2000年的水环境保护情况。
关键词: 吉安市 环境保护 水环境

内容

水质污染监测
  吉安市的水环境包括赣江、禾河、泸水、后河、螺湖水、文石河、青原溪、草坪溪及地面水库、水塘和地下水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吉安地区环境监测站对赣江吉安段及禾河入赣江口的水质每年都要进行监测,对地下水也有过监测。吉安市环境监测站则对后河水、螺湖水及工厂企业排水连年进行监测。
  吉安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批准《吉安市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将全市地面水域按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和保护对象,划分不同的水功能保护区,分别执行各自的水质标准。
  赣江是吉安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对赣江吉安段的监测设立了神冈山、大巷口、白塔石油库三个断面。禾河水设余家河断面。对后河水的监测设立了军民桥、陂垅桥、铁佛桥、小桥、王家桥、习溪桥六个断面。而螺湖水的监测则设立了五里村、雷公桥及东门村三个断面。赣江神冈山、石油库及禾河余家河断面属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地面水质标准;赣江大巷口断面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GB3838-88Ⅱ类地面水质标准;后河属渔业用水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螺湖水五里村断面属渔业用水区,执行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雷公桥和东门村断面属农业用水区,执行GB3838-88V类地面水质标准。地下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吉安市几条河流的水质基本保持稳定。赣江吉安段及禾河水入赣江口属清洁水平,后河及螺湖水污染较为严重,但不存在恶化状况。从监测结果来分析,赣江吉安段及禾河主要受有机物和无机氮及油类的污染;后河主要受工业废水及两岸生活污水的污染,污染物为有机物和无机氮,挥发性酚类及重金属物质,缺氧现象比较常见;螺湖水主要受赣江制药厂及江西堆花酒厂废水排放的影响,有机物及氨氮污染物超标严重,鱼、虾已基本绝迹。
  对工业废水,实行监督性监测,每年要对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实施1~4的抽查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全市产生废水的企业,在1999年以前大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目标要求的逐渐提高,排放废水超标情况在逐渐减少。全市工业废水主要超标物为有机物和无机还原性物质,具体体现在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两项因子上。
  废水治理
  1990~2000年,吉安市的工业企业起伏较大,特别是废水排放大户吉安造纸厂、赣江制药厂和江西樟脑厂三家企业的生产状况变化很大。90年代前中期,属于企业尚兴旺时期;后末期是企业经历滑坡到回升的时期。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吉安造纸厂于1990年随1760长网纸机上马,开始兴建碱回收工程,以期消除造纸黑液的排放。该厂废水年排放量1045.4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4.85%),其中,化学耗氧量19880吨,挥发酚3.5吨,(分别占全市工业企业排放总量的84.01%和86.76%),致使赣江石屋下白塔断面中COD超过W类地面水质所允许的容量指标的75.6%,即严重污染了赣江流入吉水的下游河段。到1992年止,投入资金1200万元,已完成碱回收的厂房及主体工程,但由于到位资金不足(1995年概算尚须增补资金1214.14万元),加上设备选型(水平带式洗浆机)不当和黑液供应量达不到碱炉的要求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工程处于停顿状态,一拖八年。以致吉安造纸厂不仅成为全市头号水污染大户,并且是全省1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之一,而面临被淘汰或责令关闭的危险局面。赣江制药厂的VC生产曾在1995年前后达到高峰,在原有500吨/日废水处理系统的基础上,1996年开始建设日处理5000吨VC污水的废水处理工程,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但在投入300余万元资金后, 因企业大幅减产甚至停产而使工程一直搁了下来。江西樟脑厂一直沿用原建设好的油水分离池系统未作更深入的废水治理。1997年和1998年,吉安地区人民医院和吉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别进行了医疗 污水的处理设施改造与建设,分别投入资金20万元和6.5万元。1999年,吉安市棉染织厂进行了漂染废水治理设施的改造建设工作,处理能力为300吨/日,投资24万元;还有泰泉公司和同鑫公司进行了电镀废水治理工作,分别投入资金7.5万元和1.5万元。结合后河区域的水环境治理,环保部门于1994年到武汉考察了城市污水处理厂,1996年考察了解南昌市的“四湖”治理,并于1998年从江西省环科所引进了镇江的埋地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吉安市环保局院内构筑了试点工程,对于生活污水的分片点源治理进行有益的探索。
  后河综合治理
  后河是纵贯吉安市老城区南段的内河,它上起禾埠大堤,下达习溪桥闸门,全长7公里,汇水面积约29.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180万平方米,河面平均宽度约50米,平均水深1.7米左右,彭家桥以下常年蓄水量约为59.5万立方米,最大蓄洪量约785万立方米。后河历来是防旱抗涝、发展水产养殖的好场所,与吉安市大部分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工业废水及农田排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的不断排入,其自身净化功能大部分丧失,中下游段的污染更加明显,给渔业养殖和居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共吉安市委、市人民政府数度将后河治理提上议事日程。
  1994年9月,市环保局形成了《吉安市后河水质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讨论稿)。该报告提出后河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相促进,改造水面和改建岸区相协调;治理后河和管理后河相并重。通过点源治理,截后过滤,疏浚底泥和引入活水及其他生物工程,使水质变清,达到渔业用水的标准要求,预计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1994年底,通过江西省环保局、南昌大学、江西省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南昌市环保研究设计院的专家教授及地、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的评议。根据评议意见修改后形成了《吉安市后河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于1995年元月,报呈市委、市政府。此后,成立了以市长石仲英为组长,南昌大学校长潘际銮为顾问的吉安市后河治理领导小组。南昌大学的环境工程系、水利电力系、生物系等学科的十多位教授、专家及院系领导先后多次来后河实地考察;并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吉安市后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初稿)。建议书提出后河区域全面开发治理的新思路,需要投资6400万元。1998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将后河综合治理列为“九五”期间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同年九月,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肖达来为总指挥的吉安市后河改造工程指挥部,再次委托南昌大学编制正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双方有关部门的相互合作,于11月初由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吉安市后河区域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概算总投资1.0亿元,并根据后河的实际情况分上、中、下三段分别治理。
  另外,吉安市建设局于1999年9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一份《吉安市后河治理改造项目建议书》,基本不含各单位的点源治理,投资估标需4412.14万元,发出招标公告,谋求最佳治理方案。
  由于后河治本工程需要资金巨大,综合治理尚未启动,至2000年仍处在治表阶段。

知识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吉安市志(1990~2000)》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志的情况。其中包括概述、大事记、地理、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经济综述、城乡建设、交通信息、商贸旅游、工业、乡镇企业、农业、林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