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79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6
页数: 8
页码: 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0年到2000年吉安市概述的情况。其中包括地理、经济、农业、工业、医疗、教育等。
关键词: 吉安市 概述

内容

(一)
  河东案山新石器遗址,向世人昭示——吉安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历史。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太守孔伦将吉州郡治从石阳县城(今吉水县醪桥固洲村)迁置于今市区孔家湾一带。境内建城历史达1650余年。元贞元年(1295年),吉州改称吉安。至2000年吉安得名705年。
  吉安,生态环境良好,是一座众山环绕的滨江之城。千里赣江穿越城区14.5公里,城内禾河、后河、螺湖水、文石河、草坪溪、青原溪汇注赣江。神岗山、华盖山、真君山、天玉山、青原山拱抱全城。岗阜台地、冲击平原、江心沙洲承联群山诸水。509平方公里的地域,养育着勤劳淳朴、勇于进取的吉安人民,泽被“文章节义”之邦,铸就了“江南望郡”与“赣中名城”昨日与今朝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八五”、“九五”计划期间,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围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全市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招商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国内生产总值1995、1999年分别完成112589、141879万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204%、302.75%;财政收入1990、1995、1999年分别实现7334、17376、20444万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8%、11.51%、10.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5、1999年分别完成54626.1、82898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95.72%、208.28%。
  “八五”、“九五”的10年,是吉安市发生巨变的1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工业经济在改革中发展,在困难中前进,国有企业转机改制,效益逐步提高,改革脱困的目标逐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老建扶贫成就斐然,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二)
  塑造城市形象,强化城市功能,创设发展空间。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同年,境内向吉铁路竣工并运营。吉安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塑造城市新形象。根据“小武汉、大吉安”的总体规划,吉安市开始实施改造河西旧城,开发河东新区的战略。5月,“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吉安河东经济开发公司”成立。7月,吉安“文山商贸大市场”开工,塑造吉安城市新形象工程由此拉开了帷幕。
  河东新区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1992年5月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1993年8月,河东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6年该区基本实现“四通一平”。同年4月京九铁路全线贯通投入营运。12月,吉安贸易广场奠基。为了摆脱该区开而不发的困境,吉安市审时度势,实施举措,促进新区基础建设投入产生效益。1998年,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调整开发思路,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小块起步、中心繁育”的新思路,把开发建设的主攻方向由16.5平方公里,收缩到核心区域3~5平方公里;将开发重点集中到以吉安火车站广场为中心的方圆0.5公里的金融贸易区,以梅林工业小区为中心的方圆0.5公里的工业区上来;进一步加大核心地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确保两个重点开而有发。至年底,河东开发区征用和出让土地200公顷,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建筑工程建设资金7亿元,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开发区内定点投资项目127个,计划投资47.9亿元;已建成项目86个,完成投资7.3亿元;在建项目18个,投资额40亿元。
  1998年10月,总投资29.78亿元的华能井冈山电厂破土施工,其主体工程于次年5月全部完工,2000年11月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99年10月18日,投资4500万元的吉安青原大道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次年12月竣工通车。2000年4月投资6000万元的吉安贸易广场二期工程正式启动。5月吉安海关大楼奠基兴建。
  至2000年,河东开发区已呈现出道路网络交错、水电设施配套、交通信息发达、三产兴隆旺盛、工业逐步崛起的兴旺局面。河东开发新区已成为吉安城的一翼。
  河西旧城改造于1992年启动。是年,拆除原中山场菜市场及周边木板房民宅和商铺,兴建文山商贸大市场;动工兴建煤气工程。1994年12月拆除位于文山路与阳明路交叉口的文山百货商场,兴建文山购物中心。1996年为整体改造旧城面貌,吉安市确定了“规划一步到位,设施一应配套,建设分块推进”的改造思路,制定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依次推进的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案,采取了旧城改造与安居工程同步建设的措施,先后拆迁并改建了北门街、下文山路、中文山路、广场南路等21个地段。同年,人民广场改造工程竣工,赣江公路大桥、铁路大桥通车。吉安城形成了一江两区三桥联通的构架。1997年3月,占地面积5.93公顷、总投资8600万元、建筑面积12.88万平方米的国家安居工程——西苑小区动工,于1999年5月竣工并交付居民启用。
  1998年,吉安市顺应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把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将旧城改造的重点转移到十里赣江防洪大堤综合改造和庐陵大道建设上来。赣江防洪大堤总长7.3公里,该堤改造,因段施策,分三段进行。沿江路段改造与滨江花园建设并举,永叔路段改造与旧街区综合开发结合,电厂至神岗山段则以加固为主。至2000年,赣江大堤改造基本完工,该堤集防洪、休闲、商居等功能于一体,与滨江花园及乐园、吉州大道、商住楼、绿地等景点,构造出一幅上海外滩式靓丽景观。1998年10月开工建设庐陵大道。它北起井冈山大桥西,南至105国道禾埠大桥,规划确定大道红线宽度为100米,全长9.8公里,计划分3年完成。该大道的建成将成为吉安市南北走向的第4条主干道,将拉大河西建成区5平方公里,吉安城的河西一翼愈将丰满。至2000年,吉安城已形成一江两区、道路四纵八横的格局,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
  20世纪90年代末,吉安市把城市当作最大的国有资产来运作,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为主线,加强城市管理,实施综合治理。1998年成立吉安市城市管理办公室,实行由市六套班子领导分点挂片的市容市貌管理路段长责任制和机关干部星期六义务劳动制。1999年吉安市获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幅射功能不断增强,吸引了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发展;“中心城市——小城镇——小康村”展示出崭新的城乡面貌。充满现代气息的吉安,融自然山水景观和古文化脉络一体的中心城市的形象日益完善,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发展的载体和空间。
  
  (三)
  国有企业转机改制,民营经济长足发展,工业发展后劲增强。
  在“八五”计划期间,吉安市的工业形成了电子、机械、医药化工、建材、食品五个支柱产业。电子工业产值、利税居全省首位,赣新电视有限公司一度进入全国电子工业百强企业。1992年,吉安市提出建立电子工业城的发展战略。1991~199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以21.69%的平均速度递增,共计为96.47亿元,并创出“赣新”、“雪松”、“如意”、“三色”、“堆花”和“庐陵”等品牌。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也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吉安市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缺乏前瞻性和延伸性,没有及时调整,科技含量不高,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在90年代中、后期,工业经济发展出现滑坡。全市工业出现有资源没有优势、有品牌没有规模、有市场没有份额、有产品没有效益的不利局面。
  1997年,中共吉安市委、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共“十五”大精神,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吉安市企业改革办公室”,制定了《市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涉及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实施“强攻工业”战略,采取“抓大放小、扶优促强、改造提高”等措施,促进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赣新电视有限公司由中外合资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被列为全省封闭贷款运行计划18家试点企业之一。该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方式运作,开发新产品,夺回老市场,开拓海外市场,逐步走出困境。江西电缆责任有限公司、江西堆花酒业公司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研制系列产品,外拓市场,内抓管理,取得较好的效益。1999年江西堆花酒业公司完成销售收入7240万元,贡酒产量748吨,上交税收1024万元,同比增长36.6%、97%、83%。
  为了形成区域内多种经济成分互补的良性局面,扩大全市工业总量,提高工业整体运行的经济质量,吉安市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兼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以及整治和优化投资环境,发展非公有工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领域,由单一的流通向电子、食品、制药、房地产等众多产业覆盖。天工物业有限公司于1997年注册,从事建筑、百货、广告等行业,1998年9个月上交税利100余万元。江西丽人堂有限公司于1998年租赁原电信器材厂厂房投资生产化妆品,次年上交利税100万元。香港泰泉表业公司在河东开发区于1999年正式注册,并将总部从深圳迁至吉安,消化了1000余名劳动力。
  在“九五”计划期间,吉安市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街道、乡镇企业,初步形成了驻市、市属、街道、乡镇、民营企业齐头并进的势态,增强了吉安市工业发展后劲。1999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上升5.7%。2000年上半年工业产销同步增长,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其中市属工业同比增长3%,股份制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84.5%、68.1%,集体工业、股份合作企业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分别下降54.8%、24.7%和61.2%;工业产品产销率达101.9%,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0.2%。
  (四)
  “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建立四大主导产业;抓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吉安市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吉安市依托京九铁路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以种养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城郊型商品农业、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立足粮食跳出粮食,抓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四大主导产业;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90年代中后期,吉安市建立了“良种母猪”繁育、肉牛育肥、奶牛、糯稻、韭菜花、大棚蔬菜、商品甲鱼、大叶空心菜籽、花卉、高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10大农业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菜、猪、牛和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在河东、禾埠、白塘建立了蔬菜基地,采用大棚覆膜、工厂育秧等技术种植无公害蔬菜。在兴桥、长塘、禾埠、樟山建立良种猪繁育基地,采用二元杂交母猪繁育三元杂交母猪。在天玉、河东、兴桥建立肉牛育肥基地,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良品种,推广人工冷配技术。1996年吉安市被列为全省黄牛改良重点县市之一。在长塘、兴桥、白塘建立以甲鱼、中华绒螯蟹等为主的特种水产基地。吉安市在抓基地建设,形成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的同时,培育和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了民间流通协会,拓展市场。1999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430元,农民从主导产业中增收1200元。
  在发展城郊型农业中的不足之处是:虽然是按照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作方式,培育龙型经济,但是尚未完全形成以十大基地、四大主导产业为中心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条。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加上农民人均耕地较少,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为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延伸农村产业链条,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992年吉安市采取“六套班子挂、国有大厂带、市直部门帮、街道二轻联”四人抬轿、股份合作的办法高速发展乡镇企业。省政府在吉安市召开现场会推广吉安的经验。但由于资金、技术、产品、原材料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吉安市的乡镇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有工厂缺适销产品,有速度没经济效益。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镇企业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为扭转以上局面,1994年吉安市实施“全面发展、重点扶持”的发展乡镇工业小区的战略,在河东、天玉、白塘、禾埠、兴桥建立工业小区。1997年吉安市根据地委、行署提出的“地、市、直部门和乡镇搭台,外商和民营企业唱戏”,集中连片兴建乡镇工业小区的要求,在毗邻105国道和京九铁路的河东兴建面积20余公顷的梅林工业小区。通过采取招商引资,实施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工业小区的效益逐年提高,并显示出发展乡镇企业的示范效益。在“九五”计划期间,吉安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和税利连续增长,1999年比1995年分别增长20.79%、103.4%。1999年吸纳12866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他们进镇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村劳动者的观念和素质在生产中得到转变和提高。
  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乡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汇。小城镇兼有城乡两种功能,是城市工业品流向农村、农村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中转站。建设小城镇已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途径。吉安市小城镇建设始于1991年河东乡兴建农民一条街,该街于1993年竣工。1995、1996、1998、1999年樟山、兴桥、长塘、天玉4个乡镇先后进行小城镇局部建设。为了提高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水平,使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吉安市先后完成了天玉、长塘、兴桥、樟山4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评审及报批工作,其中天玉镇规划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规划二等奖。2000年吉安市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小城镇内设有行政、商贸住宅、文化娱乐、工业等功能区。长塘镇新区和禾埠乡凤凰洲小康示范村成为全区样板工程。吉安市的部分农民在小城镇里生产、生活,圆了他们世世代代的城市梦。小城镇日益成为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化的基地。
  (五)
  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培育和拓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在90年代初,吉安市的商品交易基本上是以路代市,交易场所的滞后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市场的全面培育。1992年吉安市确立了“大市场促大流通、大流通促大繁荣”的思路,于当年7月开始兴建江西省中部最大的室内市场——文山商贸大市场。此后又按照“建一处市场、带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谁投资、谁受益”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等原则,先后建设了一批城市综合市场、农村圩场和专业市场。1998年河东吉安火车站广场商城、吉安贸易广场先后建成开业。2000年河西水沟前市场、广泰家具装饰市场奠基,且于年底建成。至此,以文山商贸大市场、吉安贸易广场为龙头,以城市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为骨骼,以农村集贸市场为网络的有形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1990年至2000年7月共建设市场20个,累计面积28万平方米。1999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为2.43亿元,比1990年增长285.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纵深发展,吉安市房地产、金融、劳动、教育和科技等体制的改革也不断深入,生产要素等无形和有形市场得到不同程度的培育与发展。1993年吉安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成立。1994年吉安市颁发了《吉安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暂行办法》,同年在兴桥镇进行“五荒”(荒山、荒水、荒坡、荒地、荒林)拍卖,1997年在城区进行国有土地公开拍卖。1994~1999年吉安市共拍卖土地708.47公顷,实现土地收益6036.95万元,为城市、小城镇建设和企业盘活资产注入了资金。
  1993年“江西省农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吉安办事处证券部”成立。至2000年上半年在吉安市已设立华厦证券、江南信托、赣州信托吉安证券部3家股票交易机构,共有股民19955户,交易量271287万元。
  1998年6月,吉安市建立了吉安劳动力市场,对职业介绍中介机构统一管理。2000年6月,吉安市劳动人事局与地市其他行政、事业、国有、民营计93家单位举办人才招聘洽谈会。
  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稳定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进行,“八五”计划以来,吉安市逐步建立了以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下岗职工实施了再就业工程。但由于企业效益滑坡,地方财力不足和历史欠帐等原因,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作更大的努力。
  (六)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促进大众文明化的进程。
  在“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吉安市在对城市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的同时,传承庐陵悠久文化,加大了对文化、科教、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开展了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发掘并保护了临江古窑,维修古楼,维护古树。在市中心黄金地段新建、改建、扩建了人民广场、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人民剧院、新华书店和井冈山画院。在各乡镇及村委会、街道及居委会建立了群众文化站、图书室、艺术团、表演队。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吉安晚报》发行网络覆盖城乡。广场文艺、节日文艺、社区文艺、农民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系统的文化工程,首编、续编《吉安市志》于1997年、2000年出版、定稿,庐陵文化研究、文艺作品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漆画、微雕、陶刻、小说、报告文学和摄影等艺术创作及作品,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全省、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刘称奇漆画《世纪潮》在第9届全国美展获金奖。吉安市先后荣获首批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先进文化城市的嘉誉。
  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发展教育的模式已经形成。大中专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及幼儿教育兴旺发达。广大市民、农民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校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的熏陶。
  在提高市民、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吉安市开展了文明卫生城、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和文明市民及“井冈之星”双文明户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勤政敬业的人民公仆、群众贴心的基层干部、建功立业的劳动模范、无私奉献的辛勤园丁、带领乡亲致富的新型农民等先进人物。他们的业绩激励着人们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奋发上进。
  (七)
  回首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在“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吉安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新的突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起色;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吉安市城乡一体化和大众文明化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十五”是人民进入21世纪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伟大开端,对中国、对吉安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2000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吉安地区撤地设市,原县级吉安市分变成为地级吉安市的吉州区和青原区的组成部分。同年8月18日,举行撤地设市庆典。吉安行政管理体制完成了重大变革,吉安顺利搭上了中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快车。这对吉安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八五”、“九五”的伟大成就激励着吉安人民,“十五”的宏伟目标召唤着吉安人民。吉安市城区人民将以撤地设市为契机,发扬井冈山精神,策应吉安市制定的“一山共享(全市共打井冈山牌),二翼齐飞(加快吉安城区、井冈山市城建步伐),三产协调(进一步优化农业、主攻工业、繁荣第三产业),中部崛起(突出发展沿京九线10个小城镇),梯度推进的战略”,为“开创新吉安,繁荣大井冈”负重攀登,努力拼搏,勇于创新。
  让吉安人民伸开双臂拥抱新世纪的春天,与时俱进,再创佳绩,谱写吉安明天更加壮丽的篇章!

知识出处

吉安市志(1990~2000)

《吉安市志(1990~2000)》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吉安市志的情况。其中包括概述、大事记、地理、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经济综述、城乡建设、交通信息、商贸旅游、工业、乡镇企业、农业、林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