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7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2
页码:
849-850
摘要:
本节记述吉安市青原区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奉老子。道教先佛教进入青原境地。青原山有试剑石,传说是许逊的试剑处。
关键词:
青原区
道教
宗教
内容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奉老子。道教先佛教进入青原境地。青原山有试剑石,传说是许逊的试剑处。青原山和尚药地智诗云:“岭北南华开此山,曹溪逆浪洒人间。两株夹路常如此,一斧挥空无不删。”意即道教活动早于佛教活动,只是后来佛教道场大势张扬,佛道并行后,青原山的禅法超过了道教。
境内道教宋朝盛行,元、明、清依然兴旺,民间道教仍然流传广,相互影响大,如崇信万寿真君、康王爷,喊船习俗,习传茅山教、真空道等。
清末以后,道教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道教存在的社会基础逐渐消失,但千百年来积淀的一些道教观念,还留存在民众心底,其传布和发展的土壤依然存在,青原辖区尚有民间半职业道士活动(做道场)。青原区成立后,认真落实宗教政策,至2010年,审批道教活动场所2个,简易活动点4个。有教职人员等2人;信教群众63人,道职人员6人。
道观
莲花寺 位于值夏镇先锋村。明代中期,由当地梁、颜姓民众始建。
芗城古观 位于文陂乡芗城山的三尖峰中峰顶巅。原名朝仙观,相传浮邱公与弟子王郭二真人控鹤而上,见山势如华盖,三仙翁遂于此建庵。
道士
阎宷 甘肃天水人。唐代德宗贞元六年(790)来吉州任刺史。贞元七年(791),阎寀北上长安,见德宗皇帝,请求辞官学道。德宗皇帝同意了阎寀的请求。据《唐会要》载:“贞元七年,阎寀请为道士,从之。赐名遗荣。”阎寀在长安期间,遇见同是刺史的著名诗人戎昱。戒昱闻知阎寀弃官入道,写了两首诗《送阎使君学道青原》,见《全唐诗》卷二七〇,诗云“闻道桃源去,尘心忽自悲。余当从宦日,君是弃官时。金汞(一作检)封仙骨,灵津咽玉池。受传三箓备,起坐五云随。洞里花长发,人间鬓易衰。他年会相访,莫试烂柯棋。”其二云:“庐陵太守近隳官,霞帔初朝五帝坛。风过鬼神延受箓,夜深龙虎卫烧丹。冰容入镜纤埃尽,玉液添瓶漱齿寒。莫遣桃花迷客路,知山万水访群难。”
弃官后的阎寀来到青原山的南麓,今富滩镇棠溪村的方广山,此地风景十分迷人,树木郁葱,石壁陡峭。山腰中有一块巨大的丹霞岩石,岩石下有一个深洞,石洞口并不大,但洞穴很大,地面也比较平整。一股终年不断的溪水从岩洞上下流,形成水濂,是一个大自然赋予的人间仙境。
阎寀在洞岩旁建了一座道观,当时叫洞岩观,后来叫朱陵观。在此潜心修道。
若干年后,阎寀的道术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又来到离洞岩仅三十里的天玉山修道。天玉山的最高峰是芙蓉峰,山峰周边形似芙蓉,故名。天玉山是浮丘公及其王郭二真人修炼升天之地,是江南著名道场。阎寀的晚年是在天玉山度过的。由于阎寀修道用功,终于在芙蓉峰上成仙升天,从而成为吉安历史上的高道。
尹抱元 宋乾德年间(963-967),高道尹抱元从玉笥山到吉州城郊来苏坊(今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建道坛,信仰益众,为后来真常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谢子和 唐代道人,于唐先天年(712)在朱陵观震灵坛去世。
庄昭林 南宋乾道间年(1165~?)洞岩观(朱陵观)道士。原为汴都开封重华山讲师,后在玉笥山道观修道,约乾道二年(1166)受庐陵姓徐的太守邀请入主洞岩观。来到洞岩观后,革除旧弊,重振观风。不久,洞岩观得到治理,开始规范讲席,以讲席来传授道义。庄昭林亲自开讲,他说:“鼠辈倚席不谈道已经好久了,这是因为没有人来管理。残垣断壁,道坛上都爬满了萝藤,台阶下到处是麇鼯乱窜,大白天在观里都见得着野狐狸。石径荒凉,香客稀少。得到贤明的吉州太守、庐陵知县的重视后,道观也象郡县的治理一样刬蠹起废,给百姓带来福音。”
退休在家的朝廷名臣胡铨曾在洞岩观居住,常听庄昭林讲道,深得其味,并写了一篇《洞岩讲坐记》,勒之石,藏之观,使得庄昭林名传青史。
尹蓬头 明代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为当时区境名道士。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阎宷
相关人物
尹抱元
相关人物
谢子和
相关人物
庄昭林
相关人物
尹蓬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
莲花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芗城古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