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6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传说
分类号:
I27
页数:
5
页码:
774-7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民间传说的内容,包含了行思倒插荆树、文天祥与堆花酒等。
关键词:
民间传说
文学
青原区
内容
行思倒插荆树
七祖行思,是安福县严田人,俗姓刘,是长沙王的后裔。11岁就出家当了和尚,在他乡游历了几年后,来到了青原山。
青原山净居寺在七祖行思到来之前叫安隐山,这里已经有了小庙,古代叫“兰若”。行思见这里山清水秀,是佛家修行的好所在,就随手折了一根荆柴(荆树),倒插在今净居寺大殿之后,心里默念:“此地若为灵地,树当活。”荆柴,是本地人的方言,青原区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树成活率高,但生长缓慢,能长到饭碗大的荆柴树很少见,长到围径一尺的荆柴树更是罕见。如果用荆柴树做饭甑,蒸出来的米饭又香又甜,三伏天气放几天都不馊。若是顺插荆柴树会成活倒不稀奇,稀奇的是行思所插的荆柴树是倒插,竟然奇迹般地成活了。
行思倒插荆柴树后,便离庙往广东岭南曹溪而去,拜南华寺六祖慧能为师,师事六祖15年,得到了慧能的真传。
公元713年,七祖行思奉六祖慧能之命,回到了青原山。他一看荆柴树活了,高兴得不得了,认为这里有灵气,便决定大兴土木建寺院。
可惜,“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棵硕大的荆柴树被人连根挖走了。
文天祥与堆花酒
江西堆花酒业公司闻名遐迩,该公司一年生产的堆花贡酒就达800吨,酒质优良,香味醇美,产品销往本省及邻省,在全省酒类产品评比中多次获奖,深受顾客欢迎。相传堆花酒这名字是文天祥年轻时亲自取的;后来文天祥考中状元,入朝做官时将它献给皇帝品尝,遂成为贡酒。
宋代,烧酒作坊遍及吉安古城县前街。县前街与白鹭洲书院只有一江之隔。那时,青年文天祥正在书院求学。一日放学后,几位同窗好友邀请文天祥去喝酒。文天祥一时高兴,便与他们一块过渡进城。
文天祥这几位同窗都是富家弟子,经常结伴上岸喝酒,城里哪家酒店摆设阔气,又有歌女,他们一清二楚。这天,他们又轻车熟路往一家大酒店走去。文天祥家境清贫,哪有钱上收费高的酒楼?因此,他独自一人悄悄走进一条小街,只想找家小酒店,小斟几杯就回书院。他问了几家,都嫌酒钱太贵,没有进去。再往深巷寻找,不小心一脚踩进水沟,把一只布鞋浸湿了。这鞋是他母亲千针万线做的,他舍不得丢弃,只好脱下来提在手上。走着,走着,来到一幢旧板房小酒店时,突然被店主拦住去路。文天祥先是一愣,几句对话过后,老板便客客气气把他请进酒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家小酒店今天开张。为求生意兴隆,店主昨天到真君山上真君庙里拜菩萨,祈求神灵保佑他开张大吉,生意兴隆。晚上,店主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花仙子把一篮芳香的鲜花撒进他的酒窖,并告诉店主:“明天有一贵人前来你店喝酒,千万不要怠慢。”“我如何认得贵人?”“他骑一匹马,牵一匹马。”说完,店主梦醒,顿时觉得醇香溢满小店,忙起身去作坊打开一坛酒,见白色酒花层层涌起。店主大喜,忙预备爆竹,专候贵客光临。
店主从早上等到中午,并不见一位骑马、牵马的人路过,心里不由焦急。这时,文天祥徐步而来。店主见他气宇昂然,超凡脱俗,心中暗喜,只是不见马……店主脱口冒出一句:唉,这位客官倒是一副贵人相,可惜没有骑马。文天祥以为店主瞧不起他这个穷书生,淡淡一笑,灵机一动,抖抖手中那只鞋,又指指脚上鞋说:“谁说没马?我不是牵一匹马,骑一匹马么?”店主恍然大悟,立即点响爆竹,鞠躬致意,恭请文天祥进店。
文天祥进店坐定,店主忙吩咐人把酒坛抬出来,将酒斟在杯中,立时白花叠起,香气扑鼻。文天祥禁不住称赞:“堆花好酒!”店主听了,一拍手掌:“‘堆花好酒’,好!相公真是才华过人,为我这酒取了个好名字!说实话,我制酒几十年,今天您是头一个给我的酒取名呢!”当即请文天祥留下墨宝。
这时,文天祥几位同窗也来了,说是别的酒店的酒都失了味,他们是循着香味到这家堆花酒店的。饮了一口,爽口醇香,赞叹不已。后来,店主把文天祥亲笔书写的“堆花酒店”4个刚劲有力大字贴在门首,吸引了无数行人。很快,堆花酒便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古城。
不久,文天祥考中状元。宋德祐年间,又受命为相,乡亲们以堆花酒为他饯行,酒店老板还特意送上一坛堆花酒。文天祥入朝,向皇帝献上堆花酒。君臣共饮,圣上称赞“玉液冰清堆花香。”堆花酒一时名闻天下。
雷公七姑镇妖魔
据说值夏镇七姑岭以前叫猪婆岭;雷公榭以前叫牛牯岭。猪婆岭位于赣江东岸,临江一面如刀劈斧剁;牛牯岭居赣江西岸,山腰里有个缺口大洞。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地貌?当地有个神奇的传说。
古时候,猪婆岭上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叫双喜。一年春天,双喜买了一只猪崽和一头小牛来饲养。这两只畜生,见风就长,眨眼就变,仅仅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猪崽就变成腰肥体胖的猪婆,小牛就变成腰粗腿壮的牛牯。第五十天开始,麻烦事来了,猪咬牛,牛触猪,各不相让。隔栏圈,分桩吊,不是牛扯断绳,就是猪咬烂门。双喜夫妇正商量抬猪牵牛去拍卖之时,忽然天空突变,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猪、牛不见了。夫妇俩到处寻找,都不见猪、牛踪影;却见赣江东岸突现一座形似猪婆的山岭,赣江西岸突现一座形似牛牯的山岭。他们望着猪婆岭、牛牯岭直叹气,却又无可奈何。
第五十四天,天刚蒙蒙亮,天旋地转,猪婆岭发出呼呼叫声,山头渐渐伸向对岸,不一会便伸到了江心;牛牯岭传来隆隆巨响,山头向上抖拱,不一会长到了半天云中。双喜目睹此景,懵了,昏倒在地。
昏迷中,双喜隐隐约约看到一位妙龄尼姑,登上山顶,云帚一掸,风平浪静。双喜急忙上前,倒头便拜:“多谢师傅,法术无边,救苦救难,镇妖压怪。但不知是何方妖怪在此作孽,请师傅指点迷津。”小尼姑微启朱唇道:“施主不必惊慌,刚才兴风作浪的是你家的猪婆精和牛魔王,两只畜生,明争暗斗,一个扬言要拱过河,一个夸口要长上天。倘若它们得逞,天下哪有太平,人间岂不遭殃?待午时三刻,电闪雷鸣之后,你只要如此这般,定能降伏,自有报偿。”说完飘然而去。双喜抬头一看,小尼姑不见了,只见空中飞来一只小鸟,不停地叫着:“七姑、七姑!”
午后,乌云翻滚,雷电大作,天空撒下两道火光,地上响起两声炸雷,顿时,猪婆岭如刀劈斧剁,削去了伸至江心的山头;牛牯岭就像锹铲锉削,削平了高出云天的山顶,而且在山腰锉开了一个大洞。双喜按照小尼姑指点,先到猪婆岭下赣江边石岩洞里一摸,摸到一块银子,形状很像猪婆;后到牛牯岭大洞里挖,挖出一块金子,样子很像牛牯。
双喜得到财宝,决定在猪婆岭上建造一座庙宇,取名七姑庵,表示对小尼姑的怀念;又在牛牯岭上建造一个凉亭,取名雷公榭,表示对雷神爷的感谢。从此,猪婆岭也叫七姑岭,牛牯岭也叫雷公榭。
如今,庵和亭虽然不复存在,但七姑岭的山势和雷公榭的大洞依然如故。更有趣的是,七姑岭上红、白、黑三色黏土,传说红泥是猪血,白泥是猪脑子,黑泥是猪的臭肝烂肺。雷公榭在山洪暴发时,流水冲刷成沟,沟底淤积细砂砾石,传说是牛角牛骨粉末。
陈官保
陈官保,又叫陈理,是陈友谅的儿子。1360年,陈官保在鄱阳湖与朱元璋的大战中,杀出一条血路,逆赣江而上,在富滩镇古富村立足。1364年,朱元璋兵围吉安,陈官保力穷不支,只好投降。朱元璋为了稳住一方势力,封陈官保为顺德侯。
过了三年,朱元璋称帝,陈官保发誓要杀死朱元璋,夺取皇位。凭借古富嵩华山险要地势,修建了藏军洞、练兵场、烽火台等防御工事。陈官保遇上一位高人,经高人指点,可借用天兵天将,选在某日的午夜一时三刻点兵,到时剪纸为将,撒豆成兵,攻陷京城。在天亮之前,鸡啼三啼时,皇帝一登龙椅宝座,立即向宝座连射三箭,即可大功告成。谁知这个秘密被陈官保的娘听到了,坏了陈官保的大事。
到了那天,陈官保忙于剪纸撒豆,念动咒语,纸将豆兵们动起来了,纷纷呐喊着往窗外的南京方向飞去。哪知道他的老娘等得不耐烦,还不到鸡啼的时候,就死命往鸡笼里扇风,催公鸡早些啼鸣。原来,公鸡有个习性,不到它生物钟打鸣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弄它,它都不会打鸣。可是,它受不了地风,地风吹来,它就会打鸣。陈官保的娘知道鸡的这个习性,拿蒲扇往鸡笼里扇风,地风吹动,公鸡就啼鸣起来,他家的公鸡一叫,其他地方的公鸡也就跟着一起叫了。
再说天兵天将刚到南京城头,城门还没攻下来,鸡就叫了。天兵天将必须在天亮前赶回天界,否则永远回不去了。所以,他们一听鸡叫,就害怕回不了天界,不敢恋战,便草草收兵。这边的陈官保听得鸡叫,也赶紧向南京方向的皇帝宝座射出三箭,箭箭射在宝座上。这时皇帝还在梦乡,离上朝的时间还早哩。待皇帝上朝时,发现宝座的箭杆上刻有“陈汉造”的字样,大怒,立即派出大军前往古富剿灭陈官保。
古富村有几个村落与陈姓人靠得很近,官兵怕误杀,通知其他姓氏人家的门前插上柳枝作记号,以免误杀。有些与陈姓联姻的人家怕亲戚家遭劫杀,暗暗告知他们,才使一些陈姓人家幸免于难。再说大兵围住古富,只留村口一条道,道中有一口又宽又深的水井,官兵说谁能跳过此井,便可留一性命,可怜落井者不知多少,现在还叫这口井为“万人井”哩!
陈官保凭借地形熟悉,突围到赣州,人困马乏之际,被官军砍下头颅,尸身却不倒下,被马驮着在赣州城墙上走了三天三夜。朱元璋知道陈官保想当皇帝,就对着江西的方向喊了三声“万岁”,果然,陈官保的尸身这才砉然落地。
陈官保的尸体在城中臭了三天,又香了三天,赣州人认为陈官保魂魄显灵,便在他死的地方建了一座官保庙。
方石岭上巩信庙
到了东固,往兴国方向走,过了六渡,上山五里左右,就到了方石岭。山上有座石庙,叫巩信庙。为什么此地建有古老的巩信庙?当地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276年,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率勤王部队南下赣州,元朝大军尾追到此,情况非常危急。为了掩护文天祥及其他将士安全转移,巩信挺身而出,要求担任阻敌任务。文天祥明知寡不敌众,不愿部将为自己牺牲,他决心与全体将士共存亡。巩信等将士跪求文天祥,“以抗元大局为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文天祥无奈,只好带着余部转移。
巩信坐在一块巨石上,几十名战士分列左右。气势汹汹的元兵看到宋兵严阵以待,毫无畏惧的样子,生怕中了埋伏。等了许久,巩信仍是岿然不动。元军首领李恒下令放箭,宋兵毫不示弱,与元军对射。千百支利箭射向宋军,宋兵纷纷倒下,唯有巩信满身中箭,却依然威风凛凛,端坐如故。李恒觉得奇怪,便绕到侧面就近一看,巩信早已中箭身亡。元军十分钦佩巩信的神勇,惊呼他为“神人”。
由于巩信的阻击,为文天祥率部转移赢得了时间,文天祥终于摆脱元军追击,脱离了险境。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巩信,建了座石庙,叫巩信庙。
方石岭上功德石
方石岭,古时候尖石嶙峋,寸草不生,名叫尖石岭。后来,人们把它叫做方石岭,这座山也变成了草丰林茂,流泉飞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代代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传唐朝有一个和尚,徒步从河南嵩山来吉州紫光寺讲经,途经这里,见周围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树木茂盛,唯独这座山寸草不生,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觉得很奇怪,喃喃自语道:“阿弥陀佛,是山就该有草有树,为何此山就一草不长,一木不生呢?”继而就动了恻隐之心,决心让这座山也要长出草木来。于是,他在岭上最高的尖石上打坐,每天向上苍虔诚祷告:苍天有知,就让步它长出树木来。如此三年,坚持不懈,把尖石都坐平了,变成了一块方石。他的诚心感动了玉帝,玉帝命天神把他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花草树木,以遂他的心愿。和尚功德圆满,这才下山往紫光寺而去。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和尚打坐的方石叫做功德石,尖石岭改称方石岭了,至今,那块方石上还保留着和尚打坐的印迹呢。
书呆子宋彭寿
宋彭寿,富滩镇龙口村人,清末举人,他一生只知埋头读书,从不过问身边的人和事,虽然学问深,但书呆子气重,不免时常闹出一些笑话来:
买筅帚
有一天,宋彭寿去值夏街当圩,妻子告诉他:“家里的筅帚不能用了,你要记得买一个回来。”筅帚,是厨房日常用具,用于洗刷锅面上的残留物。宋彭寿一边走,一边应着:“好好好!知道了。”
到了街上,他看见一个摆筅帚摊,便上前去问:“筅帚多少钱一个呀?”卖主见问,伸出两根手指一晃。宋彭寿拿起一个筅帚观看,见帚丝有几百根,心想:“这个人的手艺真好!削这么多根该当要多少时间呀?20文,太少了!我还是多给他一点钱吧。”于是,他拿了两个筅帚,给了卖主100文钱就赶紧离开了,生怕人家会认出他是个举人公,来感谢他。何必呢?体恤人不用留名嘛。
宋彭寿一路走一路笑,高兴自己今天做了一桩好事,又买到了便宜货。到了家里,妻子问他:“今天你有什么事这么开心呀?我问你,筅帚多少钱一个?”他笑而不答,也伸出两根指头。妻子不解,问:“到底多少钱一个呀?”宋彭寿说:“还是我们读书人有面子,人家不肯多要钱就卖给了我。好便宜,50文一个。”
妻子一听,气坏了:“天收咯!两文钱一个的筅帚,你给了人家50文,还说便宜,这个日子没法过了!”
宋彭寿不以为然,仍在欣赏他买的筅帚,说:“看!削得多细呀,若是要我来削,一天能削几根?没有一个月也削不出来一个筅帚哩。”
晒鞋
宋彭寿读书一向手不释卷,坐着走着手里都是捧着书看。有一天,他边走边看书,一脚踏空,踩到水田里去了,鞋子里面全灌满了水。当时正是三伏天气,烈日炎炎,暑气逼人。宋彭寿回到家,赶紧端出一个小凳子,坐在太阳底下,伸出两只脚来晒鞋。并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可以看书、晒鞋两不误,不是我聪明,哪里想得到这样的好主意?”他边看书边晒鞋,不一会儿,浑身大汗淋漓。妻子从外面洗衣回来,看见丈夫坐在太阳底下,被晒得汗如雨淋,以为他生病了,忙关切地问:“怎么了?是不是打摆子怕冷?”
宋彭寿连忙说:“嘿!别乱哇!你没看到我是在晒鞋子吗?”
妻子一听,提着的心才放下来,转而一想,就气不打一处来,骂道:“蠢猪!你就不会换双鞋子,把湿鞋拿到太阳底下晒?”
宋彭寿哑然失笑,说:“哎呀!还是你聪明!我这么聪明的人都只是举人,如果你读了书一定能中进士。”说完,赶紧进屋换鞋去了。
妻子无奈地摇摇头笑了。
写借条
宋彭寿在吉水乌江枫坪村李家教书。
一天,有位妇人来请她帮忙写一张借条,说是春耕在即,家中缺种谷,急需要向村里某某借些种谷浸种。
宋彭寿请妇人坐下,详细地询问了妇人的身世、春耕生产情况,以及借谷还谷的数量、利息、日期等等,足足谈了一上午。妇人心说,这下总该帮我写借条了吧。谁知,宋彭寿告知她说三天后来拿。妇人不好说什么,只得回去了。
第三天,妇人已请别人写了借条,怕宋彭寿又写,平白地欠他一个人情。所以,特地来书院告知他一声。哪知道,她刚一进门,宋彭寿就以为妇人是来取借条,忙从房间拿出一大叠纸来,说:“哎呀!亏我那天问得仔细,不然的话,三天哪写得了呀?快拿去吧!”宋彭寿倒是很热心,妇人却是惊呆了,问:“先生,你这写的是什么呀?”
宋彭寿不悦地说:“你不是请我写借条吗?这么,就忘记了?”
妇人说:“先生,我是来告诉你,我家男子人已请别人写了借条,就不劳你费神了。”宋彭寿一惊,是谁怎么好的文笔,这么快就写好了,我倒是要见识见识。他要妇人把那张借条给他看看,妇人从身上取出借条给他,只见上面写着:“今借到某某种谷五十斤,年息二成,来年清明节前连本带利还清。此据。今借人某某”宋彭寿看完,叹息道:“早知道这么简单,我早就写好了,哪里用得了三天呀?”
原来,宋彭寿是从妇人的身世,写到借种谷的原因,以及播种、育秧、插秧、耘田、收割等过程,写到本利归还数量、日期、中人、保人、代笔等,洋洋万言,难怪他写了三天才写完哩。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