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广播电视电影报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65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广播电视电影报纸
分类号: G229.275.6
页数: 3
页码: 762-76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广播电视 报纸 青原区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影逐步进入民间,但发展缓慢。青原区成立后,广播电视机构同时建立,电影逐渐淡出市场,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收看质量迅速朝高清、数字化方向发展。2007年,青原区委创办了区内第一张报纸——《青原》报。
  第一节 广播
  1956年10月,值夏、东固二区开设广播分站,除转播中央台、省台重要节目外,自办的节目有《本地新闻》、《科学与生活》、《报刊文摘》、《专题讲座》、《法制宣传》、《天气预报》等,每天广播两次,共3小时50分钟。1969年8月,河东乡广播站成立。有功率为300瓦的扩音机1台,借用电话线安装舌簧喇叭22只,每天早中晚各播音1次,全天播音4小时。1969年10月,天玉乡广播站建立。有功率250瓦扩音机1台,架广播专线15公里,装高音喇叭2只,舌簧喇叭400多只,每天播音1次,计2小时。至1985年,辖区内各乡镇均设立了广播站。
  《青原新闻》广播版
  2006年11月8日,吉安人民广播电台《青原新闻》开播。广播版《青原新闻》安排在吉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中播出,播出时间为每天晚上20:00首播,第二天中午12∶00重播。
  第二节 电影
  1935年电影传入吉安,电影有形无声,被观众戏称为“皮影戏”。抗日战争时期,现青原区境内难民街、青原山偶尔会放几场黑白电影。1951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15队进驻吉安,电影开始进入青原区现辖区的农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辖区内农场看电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视、录像、VCD影碟迅速兴起,电影逐年淡出市场,农村16毫米放映机大部分停映或半停映。
  电影院
  东固镇电影院1981年建成,在镇政府右侧,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造价18万元,座位1080个。影院前部候映厅为钢筋水泥结构,候映厅右有售票室和售票员休息室各1间。1974年3月,东固垦殖场自筹资金10万元,在总场侧面新建一座电影院,面积600平方米,座位1000个。值夏镇文化中心电影院1998年8月建成,占地956平方米,有座位640个。此外,辖区内各个乡镇均建有规模不同的电影院。
  电影放映
  2005年9月,青原区贯彻落实中央“文化三下乡”的精神,成立电影放映队。
  2009年开始放映数字电影,当年放映1554场,平均每个行政村12场。至2010年,在农村共放映电影2328场,其中故事片932场,科教片1396场。
  青原区境内拍摄的电影电视剧
  电影《决裂》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富田镇拍摄。
  1995年7月7日,电视剧《毛泽东千里寻故地》在青原山开拍。
  电影《陈毅出山》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电影《捕蛇少年》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2008年,电视剧《井冈山》在富田镇、文陂乡拍摄。
  2009年,电视剧《共和国摇篮》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2010年,电影《看山棚》,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电视剧《浴血坚持》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电视剧《共产儿童团的战斗》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第三节 电视
  1983年,东固垦殖场建功率10瓦差转台1座,白云山水电站管理局建功率10瓦差转台1座,能够稳定清晰地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省台节目,有效覆盖率15.8%。1990年以后,各乡镇自购设备,接受卫星电视信号,自办有线电视,2003年有线电视由吉安市网络公司统一接管,2010年,区内开始开通数字电视收看电视节目。
  2003年7月,青原区开始自办电视节目,2003~2010年,区财政共安排资金20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购买摄像机6台,非线性编辑机2台,数字录像机3台,网络存储服务器1台,新闻采访车1辆等设施。区内的电视节目由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安排记者、播音员完成采访、拍摄、编辑、录制等工作后,当日送到吉安市电视台安排专门的时间播出。
  《青原新闻》的播出
  2003年7月1日《青原新闻》在吉安电视台正式开播。周二、周五21∶00在吉安二套播出,每周三、周六20∶15重播,节目时长约15分钟。
  2004年1月1日起,《青原新闻》由每周二期改为每周三期。
  2005年,节目播出时间改为每周一、周三、周五18∶45首播,每周二、周四、周六21:00重播。
  2006年7月,《青原新闻》播出时间调整为每周一、三、五21∶10首播,每周二、四、六21:10重播。《青原新闻》自创办之日起,共制作一千多期,制作电视专题片一百部。
  至2010年,《青原新闻》共播发稿件八千八百余条。广电新闻中心共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8条;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二十余条;上江西电视台《新闻联播》三百三十余条,其中头条二十余条;上吉安电视台稿件四千余条;上吉安广播电台稿件二千五百余条。
  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及管理体制
  2003年,青原区广电光缆建设工程被列为区委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经区政府与市广播电视局多方协调,区文化广播电视局与市广电网络公司达成青原区乡镇有线电视站上划市广电网络公司管理,并由市广电网络公司出资建设青原广电光缆的协议。5月,全区6个乡镇有线电视站完成网络整合,上划市广电网络公司。6月,青原至富田广电光缆全线竣工。2004年8月,富田至东固广电光缆竣工,共投资二百余万元,埋设电线杆一千八百余根,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并入城区广电网络。2008年8月,区内有线电视站人员上划江西省广电网络传输公司吉安市分公司。
  第四节 报纸
  1930年,红四军从吉安城移师富田,在匡家的一幢民宅里,陈毅创办了红军报纸——《红星报》。第一次反“围剿”时,《红星报》报社随军迁往东固。1931年又迁至兴国。
  2007年6月1日,《青原》报创刊,4开4版,彩色印刷,为不定期的内部资料性连续出版物。登记号为:赣内资字第D016号。由中共青原区委主管,区委办公室主办,文天祥文化研究会主编。报纸栏目有:政治经济要闻、文化简讯、文山论坛、史海钓沉、域外走笔、青原时闻、魅力青原、青原掌故、文天祥诗词选注、文天祥故事、文山笔会等。
  《青原》报的办报目的是观照青原历史与现实,了解青原、研究青原、宣传青原、服务青原,突出新闻性、理论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的特色,挖掘、推介区内自然风物、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等资源。重点推出了一批论述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东井冈精神”和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以专版的形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青原山净居寺建寺1300周年,解读重点文化工程“正气广场”。
  《青原》报每期印数为1000份(特刊为3000份~5000份),全部免费赠阅,赠阅对象是区内各机关团体,各乡镇街道、村委会,各社区和中小学;区外为市级各机关团体,各县市区有关部门,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文氏宗亲社区。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