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65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
页数:
4
页码:
757-76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开展群众文化的情况,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农民剧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概况
青原区
内容
青原区的群众文化比较活跃。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辖区内的公社和部分大队,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上演地方小戏,教唱“样板戏”,学跳“忠”字舞等。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群众普遍参与。青原区成立后,每年都举办大型文艺活动,2002~2010年,连续八年举办“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2007年举办第一届农民艺术节,2009~2010年举办了二届陂下古村民俗文化旅游节。此外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扶持和引导乡镇农民剧团传承与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第一节 群众文化活动
日常群众文化活动
2004年,吉安市“和谐吉安·魅力乡镇”演出活动在青原区值夏镇、天玉镇演出2场。2005年1月,举办“建区五周年”文艺演出。2006年举办“奋进五年·辉煌青原”文艺晚会。2007年,举办“放歌新江西,和谐进万家”启动仪式文艺演出,“城建之歌”文艺晚会和“平安之夜”文艺晚会。
2008年举办“地税,发展,民生”大型广场声乐大奖赛。11月,举办了以“大地涌春潮”为主题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
2008年举办“青原区农村普法”文艺演出。
2010年举办“和谐吉安·魅力乡镇”启动仪式文艺演出。在组织大型文艺演出的同时,各乡镇还自行组织了1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至2010年,共组织各种大型文艺演出29场演员1500人次,观众17万人次,投入经费60万元。
社区广场文化活动
2006年开始,城区群众自发组织跳健身舞。地点自由选择,多在广场、小区、街边。音乐和音响设备多由召集人自备。乐曲为流行音乐,舞蹈为集体舞、健身舞,随到随学,边跳边学。人员以中年女性居多,也有部分年轻人和男性参加,群众自得其乐,活动健康向上。活动时间为晚饭后至晚上十点左右。冬季寒冷天气和雨天,一般不开展活动。
青原区广场健身舞以火车站广场和正气广场参与人数多,规模大,影响面广。组织者备有专业的音响设备,教授舞技,并象征性地收取少许费用。
节日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举办“青原区庆元旦”文艺演出。2006年举办“青原区庆国庆”文艺晚会。2009年9月29日,结合正气广场竣工庆典,举办“吉安市迎国庆文艺焰火晚会”,市委书记周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萍及市、区四套班子领导与万名群众共同观看了晚会。
农民艺术节
2007年10月12~13日,青原区在火车站广场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农民艺术节的内容有:民俗表演。主要有舞龙、舞狮表演,地方戏《旱船》、《渔翁与河蚌》表演等;文艺汇演。主要有各乡镇农民剧团的演出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展出青原区农民创作的书法、美术作品,书法有行、草、隶、楷等作品,美术有中国画、油画、贴画、素描等作品,共一百余幅。
参演比赛及获奖
2003年在新干举办的全市“红土魂·井冈情”文艺汇演中,青原区选送的四个节目分获表演一、二、三等奖,创作二等奖及组织奖。2004年,《箍俚龙》及《天玉唢呐》在全市“金土地杯”农村文艺汇演中,两个节目均获表演三等奖;在全市“蒲公英”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共有41幅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9月,组织创作排练了一个舞蹈、一个小品、一首歌曲参加全市“三个一”文艺汇演,获演出二等奖、单位组织奖。2005年,区组织了14个节目参加江西省第三届艺术节,推荐了一个少儿舞蹈参加全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比赛,有1幅少年作品获全省第三届艺术节二等奖;“渼陂彩擎”参加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踩街表演,获得优秀表演奖。2006年10月5日,在广东番禺举行的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中国首届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会”上,渼陂彩擎代表江西参赛获“入围奖”。2007年,《走进东固》参加了吉安市国庆文艺汇演并获三等奖。2008年,参加全省声乐大奖赛;原创主题小品《签字》参加全市小戏小品调演,荣获二等奖;选送的原创歌曲“走进东固”在全市重大文艺创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吉安市参加全省比赛。2009年参加全市“红歌大家唱”和“庐陵美、家乡情”大合唱。2010年器乐合奏《山村变了样》荣获江西省首届中老年才艺比赛优秀表演奖
第二节 农民剧团
2002年以来,新圩、值夏等乡镇的一些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在一起表演传统小戏,自娱自乐,继而发展成农民剧团,配备有必要的道具和乐器。一般是走村串户表演和在圩镇演出,有时也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演出活动和各种慰问演出。自编、自导、自演,时间不限,场地不拘,语言通俗易懂,表演形象生动,深受群众喜爱。区文化部门安排资金6万元,赠送音响设备3套给予扶持。
新圩农民剧团
2002年成立,由新圩镇部分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而成,称为“夕阳红剧团”,后改名为“新圩农民剧团”,有演员18人。表演的主要剧目有:《孙成打酒》、《补锅》、《补背褡》、《王婆骂鸡》、《因大失小》等,由“三角班”演变、改编而成的《补背褡》、《放羊记》等采茶戏,十足的地方口语,语言浅显易懂,比喻、逗趣、戏谑,加上扇子花、手绢功和矮子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10年元月参加江西省农民剧团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得到了省委书记苏荣、市委书记周萌的赞赏。
值夏农民剧团
2004年8月,值夏镇居民自发组织而成,有演员10余人,巡回表演地方戏剧、小品、歌舞等节目,主要表演剧目有:《打鸟》、《钓拐》、《张拐子娶妻》等。
天玉农民剧团
2005年创办,2006年停办,2008年重新组建,有演员16人,表演的主要剧目有:《功夫戒赌》、《良心记》、《乡里乡亲》、《追儿媳》等。
陂下村腰鼓队
2009年11月成立,有成员19人,2010年3月,第二届陂下民俗文化节时正式亮相。至2010年底,共投入资金14000元。
东固畲族乡红歌队
2009年成立,由东固圩镇及周边群众组成,人数不限,教唱苏区革命歌曲,自娱自乐。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2006年8月11日,举办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知识培训班,聘请市文化局、博物馆专家授课,培训普查员30人。2007年制定《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2009年3月,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宣传,宣传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宣传、报纸宣传和通过会议宣传。5月,召开全区非遗普查动员会,随后,普查人员深入村、组,开展全面调查。此次普查,实地调查了全区所有行政村、大部分村(居)小组,历时半年多。收集非遗线索50条。
2000年4月,根据省文化厅要求,再次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走访民间艺人五十多人次,获取线索一百多条,收集实物221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同时,2008年青原区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至2009年7月,分别对“渼陂彩擎”、“富田喊船”、“新圩箍俚龙”等三个重点非遗项目进行包装、申报。2010年3月,以上三个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四节 文艺创作
青原区文化底蕴深厚,自古至今,文学创作人才辈出,著述浩繁,艺术作品种类齐全,造诣颇深。文学创作在第三十五编和第十五编第六章中有详细记述,本章不予累记。仅记述美术、书法、戏剧、音乐等。
书法美术
区内现存的历代书法作品有:唐颜真卿在青原山题写的“祖关”;北宋黄庭坚在青原山书《次周元翁法曹游青原山寺长韵》、李纲书《游青原山记》;南宋文天祥在青原山题“青原山”、在大乌山题“永镇江南”、在芗城山题“芗城名山”、在富滩古富村陈氏宗祠题写“太邱第”、在富田文氏书《幕府杂诗》;明解缙在大乌山题“乌山仙境”、王守仁在青原山题“曹溪宗派”。此外,还在宗祠、庙宇、民居等处保存有大量书法作品。当代书法有启功题写的“临江古窑”、赵朴初题写的“静居寺”。青原区成立后,在正气广场镌刻有欧阳中石、崔承顺等书法家的作品。
区内现存的绘画有渼陂永慕堂的“太师少保图”、“冠(官)上加冠(官)图”,求志堂的“百寿图”、“百子图”。有的绘画珍藏于民间,有的则以檐画、壁画、板画的形式留存于宗祠、民居中。
区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欧阳永祚、刘森昌、钱升飘等。富田镇云楼的梁仁银擅长檐画、壁画和对联。渼陂的梁必愈工于水彩画和国画,兼具书法,绘画《锦上添花》、2002年创作的国画《锦绣祖国》、2003年创作的书法《文天祥正气歌》、2004年创作的篆书《翰墨飘香、名扬天下》均获得奖励。
戏剧
古时候,境内没有专业编写的剧本和戏曲,创作活动很少,民间社团演出的剧目都是由老艺人口耳相传。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区内创作的战争史诗和戏剧小品,极富战斗性,对扩红支前工作和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组建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一些小戏目。如红军戏《三更鼓劝郎》,以及当地自编自演的《送郎当红军》、汉剧《公秉藩自叹》等小歌剧,具有浓郁的苏区地方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内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各乡镇都有文化站、农民剧团,编演各种剧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文化体系遭到摧残,辖区内都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为参考,创作并演出样板戏。
青原区成立后,主要对一些传统的地方小戏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创作。如值夏农民剧团创作了地方小戏《打鸟》、《钓拐》、《张拐子娶亲》;新圩剧团创作了《送礼》、《相亲》、《孟姜女过关》、《钓拐》、《四九看妹》、《孙成打酒》、《补锅》、《补背褡》、《王婆骂鸡》、《因大失小》等;天玉剧团创作了采茶戏快板表演唱《说天玉》。
组织人员创作了语言类作品《分爹》、《签字》、《送礼》、《值夏新貌》、《赞农合》、《卖算盘》、《相亲》、《魅力天玉》等;创作舞蹈类新节目《鼓舞声声》、《算盘飞舞》等。
2008年,区法院院长邹峰阳与人共同创作电影剧本《看山棚》,2010年拍成电影。
音乐
古代,辖区内仅有民间歌曲,如山歌、田歌、灯歌、儿歌等,由民间自创、传唱,曲名有《送郎》、《五更叹》、《十月怀胎》、《上梁歌》、《哭嫁歌》等。土地革命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军民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如《暴动歌》、《革命歌》、《红军歌》、《分田歌》、《放哨歌》、《红色儿童歌》、《十劝郎》、《十骂蒋介石》、《红军胜利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反“围剿”胜利歌》等。这些革命歌曲极富创造性、战斗性,是苏区军民改天换地、浴血奋战的生动写照。
富田退休音乐教师王善兰,1957年开始创作并发表音乐作品。2000年以前,创作了《青年们为钢而战》、《她是我心上一朵花》等歌曲500首,其中发表120首,获奖20多次。21世纪,音乐创作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创作了《长城的月亮》、《客家山歌美如酒》、《富田,我可爱的家乡》、《富田之歌》、《减字木兰花》等优秀歌曲,多次获得全国性奖励。为中国音协会员,并入编《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青原区成立后,创作的歌曲还有《走进青原》、《走进东固》、《那一年春天花上香》、《渼陂古村水墨画》等。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