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编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635
颗粒名称: 第三十编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56
页数: 9
页码: 746-754
摘要: 本编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包含了科技管理、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发展情况 青原区

内容

建区前,辖区内的科学技术行政业务归属各乡(镇)所属的原县(市)科委(科技局)管理,各乡(镇)普遍设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站和畜牧兽医防疫站匚农村科技管理领域重点在农业中的种、养殖业,乡(镇)政府按不同时令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作物育苗、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技术支持。
  建区后,青原区加强科学技术工作,成立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和科学技术服务推广机构,推进工、农业基础科技项目建设,在工业电力通讯、交通设施,农业生态灭虫、种(养)殖业等方面,进行科技投入。同时,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各领域中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宣传。
  第一章 科技管理
  第一节 科技机构
  管理机构
  2001年3月,区科学技术行政管理机构成立,与区教育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合属。青原区科技教育体育委员会是主管全区科学技术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2006年,青原区科技局单列,为区政府正科级直属机构,内设办公室、综合科两个职能科室,下设区科技情报站。同时,从区科技教育体育委员会划出科学技术管理职能,归口区科技局。2010年,区科技局在编人员6人,其中局机关3人,科技情报站3人。
  服务机构
  吉安县苗圃 1950年,吉安县苗圃在辖区内河东镇滩头建立,归口吉安县农业实验场,人员8名。1961年由吉安县林业局接管,改名为县林业科学研究所,为辖区内最早的林业科技服务机构。
  吉安市林科所 1958年10月,吉安市林科所成立,位于辖区内青原山.前身为1935年成立的江西省农业院吉安中心苗圃,1945年更名为江西省农业院吉安青原山林场,1949年更名吉安林场,1958年在吉安林场成立吉安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吉安林场更名为青原山试验林场,为地区林科所的下属机构。2000年后,吉安地区林科所更名为吉安市林科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195名,主要从事林业实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及林业产业开发,尤其在樟树和湿地松方面的科研具有全国领先水平。吉安市林科所是吉安市驻区内一所专科林业科学研究所。
  区科技情报站 2006年,区科技情报站成立,为区科技局下属机构,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科技、经济信息,提供决策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信息等科技情报服务。
  乡(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2005年前乡(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又称乡(镇、街道)农技推广站,机构设在乡(镇、街道)政府内。2005年后,乡(镇、街道)农技推广站更名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隶属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2010年,全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有工作人员55名,主要开展农业培训、宣传科技知识、传播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服务等科技活动,同时负责田间试验示范,种子的销售、质检、测土配方、施肥抽样调查和技术配套等农技工作。
  第二节 科技队伍
  建区前,青原辖区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和乡(镇)涉农站、所。建区后,区委、区人民政府制订一系列措施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科技队伍得到完善和加强。教育、卫生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工农业领域、财经领域的科技队伍已形成规模。2010年,全区已建立起一支比较齐全的工业、农业、林业、医药卫生、教育等专业科技队伍。
  2001年,青原区开始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评定。2010年,全区共评出各类实用人才203人,其中东固畲族乡24人,富田镇8人,新圩乡18人,文陂乡15人,值夏镇50人,富滩镇17人,河东街道办事处38人,天玉镇33人。
  2010年,区内各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294人,有工程技术人员142人,农业技术人员25人,卫生技术人员325人。教育系统共有高级职称189人,中级职称781人。
  第三节 管理工作
  科技规划
  2002年10月,区科技局编制《青原区“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目标是加快区内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加强农村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构筑科技信息网络,推动工业科技、农业科技发展,达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2006年10月,编制出《青原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是基本建立适应增长方式和经济体系转变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放在农业科技、工业科技、社会发展领域三方面,通过增强科技投入,人才培养,服务民营科技型企业,加强与高校、专业技术部门联盟的举措,发挥科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2008年8月,编制《青原区科技局2008~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三年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每年开展产学研活动,每年选择3~5个重点科技产业化项目,向上推报立项,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的目标,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全区科技成果转化率,创建特色农村科技服务基地等。
  科技培训
  建区前,辖区内各乡(镇)每年选送科技人员参加所在县(市)科技行政部门举办的科技培训班。培训内容有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畜牧水产养殖,经济林木栽培等技术。每年各乡(镇)科技服务机构组织人员发放农业生产和病虫害防治科技知识宣传单到农户手中,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2008年,区农业局在区委党校组织全区果业种植专业户进行果业栽培技术培训,共培训人员100余人次。
  建区后至2010年,区内各系统、各单位每年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科技局组织各乡(镇、街道)科协及相关单位,举办水稻育种、蔬菜现代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牧业养殖、畜禽防疫技术,花卉苗木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106期,参训人员1.2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12万份;区农业局在全区各乡(镇)先后举办多期无公害蔬菜技术培训班,主要就无公害蔬菜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高效栽培模式等方面为菜农进行培训。
  项目管理
  2008年,区科技局会同农业局利用科技优势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区内各地稻田、菜地、果树上安装杀虫灯进行灭虫科技示范。
  2006~2010年,青原区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2项,其中省级24项,市级8项。按门类划分,工业类22项,农业类8项,社会科学类2项。共投入科技三项费456.5万元。至2010年底,大部分项目已经实施完成,实现产值36.7亿元,创税利达7.3亿元。
  第二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技研究
  科技情报收集与利用
  区科技情报站每年订阅各类中文期刊20多种,累计1500余册,每年不定期印发科技宣传单散发到农民和市民手中,宣传青原区各行各业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致富知识等。天玉镇流坊村在流坊科技大楼内建立科技图书阅览室,每年接待查阅与借阅科技资料的读者200余人,为全区各级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继续学习场所。同时,2008年区科技局、区科技情报站先后接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网、江西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在此平台上可以查阅全国最新、最好的各类科技信息,为全区工农业发展提供最新资讯。
  科技交流
  至2010年,全区有科技行业协会33个,农业科技创新基地42个,企业园区科技创业基地2个。各协会和基地在各自领域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第二节 科技引进与推广
  种植业
  水稻直播技术 2005年以前,值夏永乐等村开始试行早稻和一季稻直播,面积20公顷左右,此后遍及全区各乡镇,尤其是在种粮大户中推广更为迅速。至2009年,全区水稻直播面积达333.3公顷。
  水稻“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 2007年开始,全面推广杂交早稻,早稻每亩大田用种量2~2.5公斤,中、晚稻每亩大田用种量1.25~1.75公斤,大幅度增加了基本苗和有效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当年推广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80%。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 2008年开始,在水稻二晚生产中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2009年在部分种粮大户中推广,推广面积达六十余公顷。
  林(果)业种植 2003年,吉安市天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美国红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种植面积6.7公顷,亩产1000公斤以上。2007年在省内率先引进并推广毛竹竹腔施肥技术,该技术先进实用、省肥省时省力、无残留、无污染、不受天气影响:
  养殖业
  引进自然养猪法 该技术是推进自然农业生产、实现生猪生产的舍饲自然化、发展环保型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文陂甲先村的养猪专业户袁华俊进行试点,投资70万元创办了裕发生态猪场,已建栏舍四栋,面积约7000平方米,饲养良种母猪29头,存栏肉猪300头,全年出栏生猪500多头;
  推广肉牛生态养殖 2007年在羊角庵创建肉牛饲养基地有限公司,主要推广黄牛改良、西杂母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链接产销渠道,年出栏肉牛500余头,产值近700万元。该基地组建了省内首家母牛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参股方式,共带动和发展社员养殖户160余户入社,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饲养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农户发展肉牛生产的积极性
  水产养殖 分为池塘养殖和水库养殖。池塘养殖主要有种草养鱼、鱼牧结合、人工饲料养鱼、轮捕轮放等养殖模式,实行机械和药物增氧、药物物理防治技术及全价配合饲料养鱼。水库养殖主要推广化肥养鱼和渔牧结合养殖模式,实行投喂精饲料养鱼技术。
  生态能源业 推广无公害沼气池建设和“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鸡”、“猪沼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2007年区农业局会同各乡镇采取资金奖励和补助方式鼓励农户推广沼气建设。区科技服务机构给予技术支持。
  工业技术 吉安市海洲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与井冈山大学大学化工系合作,成立井冈山化工系产学研基地。通过长期合作成功研发的美海曲林蔡二磺酸盐、六甲基磷酰三胺,解决了苯基苯肼在制备过程中纯化分离困难且易造成吸收率低的问题,避免了革基苯肼在纯化过程中采用高温真空蒸馏的爆炸危险,有效控制了中间产物及最终产品的质量问题。溶剂消耗降低30%,较大降低了废气产生;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科学防震
  2007年10月,区政府制定了《吉安市青原区地震应急预案》,成立青原区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职责为分析、判断地震趋势,确定应急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区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协调区人武部和驻区武警迅速组织指挥部队和民兵参加抢险救灾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组织人员在井冈山附属中学举办地震科普知识讲座,邀请省地震局、市科技局、区委等领导作有关防震救灾的专题讲座,并确定每年的5月21日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日。宣传活动采用地震知识讲座、展板展示、多媒体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普及地震及抗震救灾知识。至2010年已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单约6千余份,推出板报300多块,筹集善款5万余元。
  第三章 科技成果
  第一节 获奖成果与专利
  2007~2009年,全区获奖科技成果共8项,其中,获省级奖1项,市级奖7项。获国家专利24项。
  第二节 成果选介
  长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
  由江西省山宝菌业有限公司完成,2006年11月19日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打破了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模式,其工艺流程为:秸秆的预处理制模撒种打包打孔培菌覆土栽培采摘,其特征是将秸杆和菌种做成长方形菌包,进行培菌,当菌包发满菌料时,按照一层菌包一层泥土的顺序将菌包堆成菌墙,进行立体栽培。本研究采用捆包法发菌,草料不会发热,而且透气,有利于菌包生长,采用立体覆土栽培方法,合理地将土夹在草料中间,菌面抹上稀泥,菌丝必须吃透泥层,才能纽结现蕾,解决了菇体沾泥的缺点,而且泥土起到了保水,增产的作用,立体栽培占地面积少,室内室外均可。本项目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有利于产业化生产。该项目获吉安市2007年度吉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美国红提引进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由吉安市天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成,2007年8月14日通过省通级成果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采用避雨栽培措施,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复合肥,利用缓和生产架式,搭建V型篱架,生长期多次摘心。挖花壮果,合理控制产量,推广杀虫灯杀虫等系列技术措施,红提亩产均可达1200公斤以上,亩平均利润5000元~6000元,是实现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该项目获吉安市2008年度吉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SB型海底用特种压力管道旋转法兰
  该项目由吉安市锐迈管道配件有限公司完成,2008年8月26日通过市级成果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该项目适用于海底石油、天然气输送工程。产品将传统海底用压力管道法兰的整体式结构变为分体组合式可放置结构,解决了高磅级大规模海底用压力管道法兰在深水环境下安装维护不便的难题,材质选用、技术工艺方法合理,能满足海底特定环境条件下和力学性能要求和抗低温冲击能力,并具备长期有效、安全可靠的防泄、抗腐蚀能力。为用户大大降低安装成本,并缩短安装工期。该项目获吉安市2009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获2010年吉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聚醚砜微孔过滤膜
  该项目由吉安市青原区庆丰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完成,2008年8月26日通过市级成果鉴定。该成果填补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聚醚砜微孔过滤膜是综合性能优良的微孔滤膜,具有优良化学稳定性热变形温度可达200℃~220℃,连续使用温度可达150℃;其化学稳定性表现为可耐130-150℃热水蒸气,耐酸碱,作为电子工业中超纯水的过滤及食品饮料、制药工业中液体的终端过滤用的高档微孔滤膜,较传统如活性炭、硅躁土过滤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能等优点。2010年获吉岸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尼龙66增强型微孔膜
  该项目由吉安市青原区庆丰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完成,2008年8月26日通过市级成果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尼龙是通用工程塑料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用途最广、性能优良的基础树脂,尼龙66具有机械强度高、刚性大、改性好、增强性强的特点,耐卤代烷烃、酯、醇、醛、酮等有机溶剂和耐酸碱等特性,该项目是制作亲水性微滤膜的理想材料,获吉安市2009年度吉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DDSI1851单相电子式载波电能表
  由江西维方电力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2009年5月23日通过市级成果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链码自适应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增强了抗声干扰、抗信号畸变能力;采用自主研发的动态数据“帘式存储卷积加朔”读写技术、可防止外部影响下的数据突变,确保了计量数据安全;自主研发了模块,产品集成度高,组成的抄表系统载波通讯可靠,具有阻抗时变自适应特点,可实现网络拓扑变化下的自组网。本产品是国内唯一不需要依托外装硬中继和网络服务后台,而达到稳定运行的载波集抄系统。该项目获2009年度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吉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六甲基磷酰三胺
  由吉安市海洲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完成的项目,2010年4月13日通过市级成果鉴定。该成果填补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该项目是一种多功能的对质子惰性高沸点性溶剂,在医药化工生产行业具有广泛作用。该产品由三氯氧磷、二甲苯、二甲胺(气)和液氨(气)等原料全成反应后,所得的中间物料经过滤、压干、初蒸回收二甲苯后批,再经减压蒸馏得成品。中间体工艺简单,产品生产周期不长,使用设备及辅助设备不多,生产工艺过程短,劳动强度不大。
  美海曲林萘二磺酸盐中间体
  由吉安市海洲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完成的项目,2010年4月13日通过市级成果鉴定。该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该项目采用甲基亚胺—N,N—二丙酸甲酯扩N—4—、哌啶酮制备苄基苯肼,美海曲林的合成扩精制产品新的方法,形成了产品的专有工艺。为了保证美海曲林萘二磺酸盐的高纯度,生产过程中必须尽可能避免硫酸根离子的影响,该项目采用盐水解脱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酸雾的影响,结合在不同过程中分别采用不同溶剂淋洗,最终得到高品质的产品。获2010年度吉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