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56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设
分类号: F590.1
页数: 5
页码: 680-68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设两大内容,一是总体规划,二是景点规划。
关键词: 旅游规划 旅游建设 青原区

内容

青原区的旅游规划有两大内容,一是总体规划,二是景点规划。2001年,编制了《吉安市青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年)》,总体规划分为三个阶段,2002~2006年为近期阶段;2007~2011年为中期阶段;2012~2020年为远期阶段。区内的景点规划,有《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总体规划》、《吉安市青原区文天祥陵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还有其他旅游景观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2001年,由江西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南昌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课题组承担编制“吉安市青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在多次考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吉安市青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精品策划报告、青原区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青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以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打出庐陵文化牌,以“佛禅祖关、文天祥故里、宗祠王国、香樟之乡”为主要品牌,打造青原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至2021年,青原区成为赣中旅游集散地和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省级旅游黄金线中地位重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青原区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规划总体布局框架可概括为一旗,庐陵文化形象大旗;二贤,青原行思,富田文天祥、三区,北部青原山佛禅文化旅游区、中部渼陂—富田庐陵文化游览区、南部白云山—东固生态文化游览区;四极,即青原山、渼陂村、富田镇、白云山四个旅游增长极;七品,庐陵名人文化、青原佛禅文化、吉安宗祠文化、江南香樟之乡、河东特色购物、白云湖库生态、东固红色畲乡;九线,设计九条旅游线路产品;双地,在规划期内把青原区建设成为赣中旅游集散地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即共树一面旅游大旗,推出两大名人贤士,按照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功能区划,依托四大旅游经济增长极,建设七大旅游特色精品,实施九条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实现青原区旅游集散地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双重建设目标。
  第二节 景点规划
  青原山风景名胜区规划
  1999年8月,受县级吉安市委托,由江西省城市环境设计事务所(乙级资质)编制《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过深入调查和资料收集,于1999年9月完成总体规划初步方案。2000年,吉安地区建设局主持召开了规划评审会,评审领导和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2001年,对规划进行了调整。2003年,省建设厅原则通过规划,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2008年,区政府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乙级资质)对《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8年10月,经省政府审批,原则通过了规划。
  青原山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19.4平方公里,核心景区1.6平方公里。是以佛教文化、书院文化为主要特色的,集宗教访古、生态旅游与观光度假于一体的城郊型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5年。规划布局: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根据其风景资源分布特点,依照吉安市的总体规划,形成“一轴带三区”的串联式布局结构。即以规划城市外环路(青原山以西—吉安永和镇—吉安县凤凰镇的绕城高速公路)为主轴,串联净居寺、铜壶滴漏、天玉山三大景区。
  渼陂古村规划
  2005年,编制了《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总体规划》。
  2008年,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吉安市青原区渼陂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经过多次考察、资料收集,提出初步方案、召开专家评审会并提出修改意见。2009年8月规划定稿,通过区政府审批。
  渼陂景区总规划面积669135.43平方米。依托渼陂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尊重历史、维护生态为前提,将渼陂打造成庐陵文化第一村,使之成为以庐陵文化为主题,集观光、休闲、科教、体验等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其中2008~2012年为近期,2013~2020年为远期。规划设置“一带四区”的总体布局结构,“一带”:为富水河观光游憩带,主要通过滨水空间的打造提升整个景区的环境品质,创造宜人幽静的亲水空间,同时通过水上游览线路的打造,串联各个景点成为景区的空间联系纽带。“四区”:古村文化旅游核心区,主要作为景区的核心资源和核心品牌,尤其是开发初期,通过该区的运营和宣传,塑造整个景区的形象品牌,其他外围景点进行捆绑运营,带动整个景区的一体化发展。集镇综合服务配套区,将镇区的生活服务配套与景区的旅游服务配套结合捆绑,通过特色街区的建设,一方面形成与核心景区风貌协调的一体化区域,一方面有效疏散核心景区的配套服务功能,强化对核心景区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滨水村落风貌协调发展带,主要通过滨水景观的整治和村落内部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对岸核心景区形成风貌协调区,美化环境。云兴寺生态颐养区,以云兴寺和地藏阁为主要景点,结合瑶湖绿洲的打造,作为整个景区的生态旅游板块,与核心景区形成“一古一绿”的产品格局,延长游线,丰富产品。
  文天祥陵园修建规划
  2006年,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吉安市青原区文天祥陵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经过多次考察、资料收集,提出初步方案、召开专家评审会并提出修改意见。2006年11月,规划定稿,通过区政府审批。
  文天祥陵园景区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东南20里的鹜湖大坑之原,景区规划地块总面积约39公顷。依据景区所处场地条件、内部现有的道路布局情况,规划从功能和区位上将整个景区规划为三个区域,从北到南依次为服务区、纪念区、陵墓区。服务区位于景区规划范围内最北部,距离陵墓区约500米,游客步行5分钟可达正气广场。占地面积约0.9公顷,由出入口导服管理中心、停车场、庐陵民俗特色街三个次级区及其周围绿化组成。庐陵民俗特色街体现庐陵文化、地方特色及畲族民俗风貌。主要从名人名家、建筑风格(民居、茶亭等)、饮食(正气茶、文山家酒、庐陵小吃)、居住生活、服饰(畲族服饰、状元服饰)、娱乐(下棋、陶瓷艺术品)等方面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俗。纪念区位于整个景区的中心段,是三个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包括平地和山体,范围近17公顷,从南到北包括清源、牌坊林道、丹心园、正气广场、正气竹林,以及围绕平地广场的另两面山体(丹心山、文曲山)。陵墓区景区东南部,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区域。区域面积约0.5公顷,包括陵墓、纪念种植林、墓前“仁至义尽”牌坊,以及墓前溪水、铺地、周围绿化等构成。陵墓区主体大致保持原样,而在其前方、两侧作修改设计,墓区前方为储水潭,两侧为纪念林种植园。
  其他旅游景观规划
  2007年,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根据地旅游总体规划及重要节点景观设计》、《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纪念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天玉临江古窑修建性详细规划》等3个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深入调查和资料收集,同年提出规划初步方案,召开规划评审会,评审领导和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修改,评审专家组原则同意规划。2008年6月,区政府审批同意规划。
  东固革命根据地旅游总体规划面积243平方公里,通过本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以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打出东固的“红色畲乡”品牌,以“红色旅游和畲族风情游”为主要品牌,打造东固旅游发展的整体形象,推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东固成为吉安东部旅游的亮点,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规划的期限为2007年~2020年,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2007~2010年为近期,2011~2020年为远期。东固畲族乡的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心两轴五区”的空间格局。一心:以东固集镇为中心,形成东固旅游集散中心和一定规模的接待服务中心。两轴:沿青东公路、古崇公路江口至集镇段以及集镇至南龙、兴国的红色旅游公路的红色发展主轴;从白云山水库—白云山—大乌山的绿色生态发展次轴。五区:集镇综合景区:以东固集镇及周边区域为依托形成的集镇综合景区,包括红色景点、蓝色畲族风情景点和楠木林、茶园等绿色景点。敖上红色景区:以敖上、南龙和养军山以依托,以大量红色旅游景点为主体的红色旅游景区,其中穿插绿色景点和庐陵文化景点。螺坑红色景区:以螺坑、六渡为依托,以旧居、旧址和遗址为主体的红色景区。白云山森林公园景区:以白云山水库和白云山为依托,形成白云山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展示东固的绿色生态文化。大乌山景区:以东固境内大乌山为依托的生态景区,与兴国境内的大乌山共同构成完整的大乌山景区。
  第三节 旅游开发建设
  青原山景区
  2006年,青原区投资上亿元,修建青原山旅游通道,于2009年投入使用。2007年,对净居寺内的毗庐阁进行重建;对大雄宝殿进行改建。2009年,寺前广场修葺一新。2010年,开工建设塔林;修建游步道五千多米,新建旅游公厕2座;新的游客中心投入使用,设立警务室、监控室、综治室,增加了影视系统(含影视厅、影视播放系统),设有景区游客图书室;修建生态停车场,增划停车线、分设出入口;在景区危险地带设置安全护栏、水上拉网等安全防护设施;清理了景区周边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的摊位;拆除了部分影响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残垣断壁。2010年,按庐陵建筑风格对景区内山前村商业街进行改造。
  渼陂古村景区
  2003年,新建一座古村牌坊、4000平方米花岗岩广场;景区内修建五千多米游步道;扩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和星级旅游公厕,完成生态停车场建设和绿化工程;水系工程和排灌工程已开工建设;新增“二七”纪念馆、毛泽东旧居、曾山旧居、朱德旧居、展览馆、将军馆等一批参观景点。
  文天祥陵园景区
  2006年后,新征地2.3公顷,总占地面积达到10公顷。2006年,硬化、绿化了通往文天祥陵园的公路7.5公里;兴建文天祥陵园正气广场;建成正气牌坊、义坊、忠烈坊、文天祥汉白玉雕像;维修文天祥陵墓及墓区牌坊红麻石的铺设。2008年,新建景区停车场、导服中心、旅游公厕等,当年完工,对陵园广场进行了美化。2009年对陵园6户居民进行了整体搬迁。总投资398万元。
  陂下古村
  2007年以后,相继修缮了古祠堂,修建了游步道、旅游公厕,搭建了古戏台,完善了游览标识标系统。至2010年,共投入古村项目建设资金335万元。其中路网工程30万元;古村祠堂及红色革命旧址保护维修资金300万元,绿化带建设5万元。
  东固革命根据地景区
  2005年,东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扩建成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并于2006年开馆。2010年,东固古街、老街按庐陵建筑风格完成改造,增设东固知青馆和东固畲族风情馆;东固平民银行、无线电培训班等一批旧居旧址得到保护与维修。
  附:
  徐霞客笔下的青原风貌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县人。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其历经26年长途旅游考察,撰成60万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该游记中记载其本人在今青原区辖地内的游踪情况,并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
  徐霞客于明代崇祯九年(1636)十二月初八日由吉州区白鹭洲过赣江到河东街道梅林,又进入青原区的天玉镇大洲上,至十九日。他游览了天玉镇、富滩镇及与吉水县交界处一些地方,经过值夏镇,最后来到河东的青原山。十二天来,徐霞客冒风雪、抵严寒,一路上不畏劳苦,风雨兼程,跋山涉水,徒步为主,偶尔泛舟。旅途中他访民情,探民风、游山川、览名胜、采风于乡间野老之中,拜会于地方官宦乡贤之间。他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详细地记下游历的各地方得名由来及方位界际、地势地貌,甚至矿产、路程距离、主要建筑特点,以及人文景观等。
  徐霞客此间行踪是:由白鹭洲渡赣江到河东街道的梅林→天玉镇大洲上→洲岭(周岭)→天狱山(天玉山)→富滩镇施坊(施家边)→洞云(城岭)→虎浮(古富)萧家→嵩华山→萧家→镜坊澎(井头彭家)→分水岭→吉水县水南镇的带源、燕山、罗源桥、水北、泸溪桥、夏朗、西园张家、西山、富源、泷头、富滩镇潇泷→罗潭(螺滩)→查埠(作埠)→罗家埠→值夏→泷江与富水、赣江交汇处→张家渡→吉安县永和→青原寺(净居寺)→游览青原山一带景点→白鹭洲。
  《徐霞客游记》中有关这段游踪的原文如下:
  初六日卧雪鹭洲。
  初七日卧雪鹭洲。下午霁,入城。由东门出,至大觉庵,已在梅林对江,不及返螺子。
  初八日由鹭洲后渡梅林,五里。又东北十里,大洲。乃东十里入山,登洲岭,乃南山北度之脊,因西通大洲,故云。从岭直上五里,天狱山。下直南十里,宿南山下坑中季道人家。
  初九日东十里,出山口曰五十都。东南十里,过施坊。大家甚盛。入山五里,直抵嵩华山西麓,曰虎溪,拜萧氏。其外包山一重,即与施坊为界者也,东北从嵩华过脉,今凿而烧灰,西面有洞云庵向施坊焉。
  初十日登嵩华山,上下俱十里。
  十一日游洞云。由北脊来时,由南峡口大路入,往返俱六里。
  十二日晨餐于萧处,上午始行。循嵩华而南五里,镜坊澎。东为嵩华南走之支,北转而高峙者名香炉峰,其支盖于查埠止十里也。又南五里登分水岭,逾岭东下五里为带源,大魁王艮所发处也。由带源随水东行五里,出水口之峡,南入山。三里为燕山,其处山低岭小,居民萧氏,俱筑山为塘以蓄水,水边盛放。复逾小岭而南,三里,过罗源桥,复与带溪水遇,盖其水出峡东行,循山南转至此。度桥而南,山始大开,又五里宿于水北。
  十三日由水北度桥,直南五里,渡泸溪桥,是为夏朗,即刘大魁名俨发迹处也。又南五里,为西园张氏,是日在其家。下午,淮河自罗坡来。
  十四日雨雪。淮河同乃郎携酒来。是晚二巫归。
  十五日霁,风寒甚。晚往西山。
  十六日张氏公祠宴。
  十七日五教祠宴。
  十八日饭于其远处。上午起身,由夏郎之西、西华山之东小径北迂,五里西转,循西华之北西行,十里,富源。其西有三狮锁水口。又西二里为泷头,彭大魁教发迹处也,溪至此折而南入山。又五里为潇泷,溪束两山间,如冲崖破峡,两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为“瑞石飞霞”,峡中有八景焉。由泷溪三里,出百里贤关,谓杨救贫云“百里有贤人出也”。又西北二里,为第二关,亦有崖石危亘溪左。又西北三里,出罗潭,为第三关。过是山始开,其溪北去,是为查埠。又西北五里后与溪遇,渡而北,宿于罗家埠。
  十九日昧爽行。十里,复循西岩山之南而行,三里为值夏。西八里,逾孟堂坳,则赣江南来,为泷洋入处。又二里,张家渡,乃趁小舟顺流北下。十里,有市在江左,曰永和,其北涯有道,可径往青原。乃令张氏送者一人,名其远,张侯之近支。随舟竟往白鹭;而余同张二巫及静闻,登北涯随山东北行。五里,入两山之间。又一里,有溪转峡而出。渡溪南转,石山当户,清涧抱壑,青原寺西向而峙。主僧本寂留饭于其寮,亦甚幽静。盖寺为七祖旧刹,而后沦于书院,本寂以立禅恢复,尽迁诸书院于山外,而中构杰阁,犹未毕工也。寺后为七祖塔,前有黄荆树甚古,乃七祖誓而为记者。初入山,不过东西两山之夹耳;至北坞转入而南,亦但觉水石清异,涧壑潆回;及登塔院,下瞰寺基,更觉中洋开整,四山凑合。其坞内外两重,内坞宽而密,外坞曲而长,外以移书院,内以供佛宇,若天造地设者。余以为从来已久,而本寂一晤,辄言其兴复之由,始自丙寅、丁卯之间。盖是寺久为书院,而邹南皋、郭青螺二老欲两存之,迎本寂主其事。本寂力言,禅刹与书院必不两立,持说甚坚,始得迁书院于外,而寺田之复遂如破竹矣。寺前有溪,由寺东南深壑中来,至寺前汇于翠屏之下。翠屏为水所蚀,山骨嶙峋,层叠耸出,老树悬缀其上,下映清流,景色万状。寺左循流而上,山夹甚峻,而坞曲甚长,曲折而入十里,抵黄鲇岭。坞中之田,皆寺僧所耕而有者。入口为寺之龙虎两砂,回锁隘甚,但知有寺,不复知寺后复有此坞也。余自翠屏下循流攀涧,宛转其间,进进不已,觉水舂菜圃,种种不复人间。久之,日渐西,乃登山逾岭,仍由五笑亭入寺。别立禅即本寂出山,渡溪桥,循外重案山之南五里,越而西,遂西北行十里,渡赣江,已暮烟横渚,不辨江城灯火矣。又三里,同二张宿于白鹭洲。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