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粮油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54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粮油贸易
分类号:
F724.71
页数:
6
页码:
664-6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粮油贸易的情况,包含了管理机构、粮食购销、粮油饲料加工等。
关键词:
粮油贸易
概况
青原区
内容
建区后,青原区对粮食购销市场进行改革,发展订单农业,创新收购模式,建立产销协作伙伴关系,构建销售网络。区内大部分农民与区粮食局签订粮食订单。区内粮食市场已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多种交易方式、多层次市场结构体系。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001年7月,吉州区、吉安县、吉水县划出13家国有粮食法人单位,归属青原区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其中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家;经营企业1家;购销企业11家。即东固、富田、云楼、新圩、文陂、值夏、富滩、河东、天玉9个粮管所,七姑岭粮油储运站和梅林直属粮库。在册职工361人;退休职工40人;抚恤对象33人。2003年设立一家新的购销企业——“青原粮食收储公司”。2003年年底,区粮食局根据报请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的《青原区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方案》,对全区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改制,撤并购销企业2个,即云楼粮管所并入富田粮管所;河东粮管所因城建规划征用,被撤销。2007年为筹措改制资金,区粮食局将值夏、天玉2个粮管所资产,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变现。至此,剩下8家粮食购销企业,即:青原粮食收购公司、东固粮管所、富田粮管所、新圩粮管所、文陂粮管所、七姑岭粮油储运站、富滩粮管所、梅林直属粮库。
2003年3月,根据《中共青原区委、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原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吉青发〔2002〕15号),组建吉安市青原区粮食局,为正科级行政机构。主管粮油购销、储备、调运等工作,下辖基层粮管所、直属公司等单位。2010年机构改革,并入区农业局,对外挂区粮食局牌子。
第二节 粮食购销
粮食收购
1953年11月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由中央领导与地方分工负责管理,把粮食购销完全纳入国家计划。1954年1月,开始向农村余粮户计划收购,以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同年10月21日,省政府财经委颁发《江西省粮食统购试行办法》,并制定杂粮与稻谷折合率和余粮累计购率。1955年,农村实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1956年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三定”数字以户归社,规定余粮社,自足社增产增购不超过40%,缺粮社增产不减销,灾区按实际情况减购或增销。1965年实行以丰补歉达到藏粮于民的目的,不购过头粮。1979~1981年,首政府连续三年核减征购基数。1981年,农村实行多种生产责任制,定购粮以户为单位签订合同,发给交售折按折交粮,1985年4月粮食统购取消改为合同定购。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区内涉农部门指导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产销区协作伙伴关系,构建销售网络。2003年,全区收购原粮1400万公斤,其中:早稻1040万公斤、晚稻360万公斤;2004年,共收购粮食1500万公斤,比2003年增长7%,其中早谷1000万公斤;晚谷500万公斤;2005,年国家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指定国有粮食企业为政策的执行部门。全区大部分农民都与青原区粮食局签订了粮食订单,积极交售余粮。共收购稻谷2650万公斤,比2004年增长77%。其中收购早稻2150多万公斤,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115%,种粮农民增收200多万元;2008年,国家实行粮食临时收储制度,共收购国家临时储备粮1500余万公斤;2009年,国家实行粮食托市制度,共收购托市粮2000余万公斤。
粮油供应
民国前,辖区内自由买卖粮油。新中国成立初期,粮油仍为自由贸易,市场供应。1954年,国家严格控制粮油市场,对城乡人民实行计划供应,由各乡镇粮管所、粮站负责经营购销业务。
城镇粮油供应 1954年2月,开始粮食计划供应,机关团体逐月编造用粮计划,发证供应。1955年8月,对非农业人口,以人定量,按户发证,定点分月供应。
农村粮油供应 按人口定销供应,主要有:经济作物、蔬菜队、渔民、船民、农林水系统的农业户口职工,国营厂矿企业经批准迁入户口的职工家属等;缺粮区和老区特困乡人口定销供应,口粮标准随着生产的发展,各个时期不尽相同。
行业用粮供应有工商行业、酿造业、部分副食品业等,由粮食部门逐季分月下达用粮指标,但自1955年10月发行粮票开始,对复制业、糕点业和部分熟食品、副食品则一律凭粮票供应。1984年7月后,对酿酒用粮及部分副食品用粮,改为议价供应。
议价粮油供应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市场调节,原是供销社代营。1963年10月,归口粮食部门经营。同年11月,在各圩镇设立粮食交易所,未设地区,仍委托供销社代购代销。开展议价粮油业务后,发挥了引导市场,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粮油贸易市场被取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恢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油议价市场出现了新的局面。
奖售粮油供应1960年开始,对收购茶油、棉花、生猪、木材、中药材和农副土特产品,均分别奖售贸易粮,借以调动农民积极性。1981年起,由于粮食逐年增产,农民生活逐步提高,农民将平价买进的奖售粮,以议价转卖给国家,从要粮变为要钱,使粮食问题成为财政问题,故奖售面逐渐缩减,1985年4月起取消奖售粮。
粮油票证供应为贯彻粮油政策,健全供应制度,加强粮食管理,提倡节约用粮和方便群众计划用粮。1955年10月后,使用粮油票证或粮油供应证(册)。粮票面额数量有:一两、二两、四两、半斤(市斤)、一斤、叁斤、五斤……,均为普通通用粮票。票种有: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侨汇粮票等。
粮食销售
新中国成立前,官吏豪富控制粮仓、义仓,囤积居奇,粮油商抬价牟利。辖区内的粮油交易,主要集中在各乡(镇)所在的县(市)城区。各乡(镇)所在的圩镇也是粮食交易集中地。民国30年9月,水东(现河东)设粮食公卖处,实行凭证公卖,计口供粮,取缔米摊。粮商转入黑市活动,与公卖处争夺粮源和市场。结果黑市猖獗,粮价飞涨,到民国37年,粮价比民国28年上涨27倍。
建区后,2006~2007年间,区内销售粮食五百万余公斤,与广东合作销售贸易粮近亿公斤。
粮油购销体制改革
2003年,通过招商引资,对“吉安市二米厂”进行双置换改革,用资产置换款,买断117名在岗职工工龄;32名退休职工买断医药费;8名抚恤人员买断生活费。达到了企业改制目标,同年该单位被注销。同年,通过实施改革方案,青原区粮食经营企业已实现双置换改革。2004年,河东粮管所因政府公益性开发(建青原区天立小学)而整体划归出让;值夏粮管所为筹集企业改制资金,于2005年整体出让,被民营企业购买;天玉粮管所为筹集企业改制资金,于2007年整体出让,被民营企业购买。企业通过双置换改革后,资产、人员得到合理配置,有242名购销企业职工进行身份置换,职工置换率达60%。
第三节 粮油饲料加工
粮油加工
新中国成立前,区内粮食加工方式采用用手工制作,城镇米商使用木砻、碾盘、吊筛等工具;乡村农民多使用土砻、石碾和石臼、石碓等传统工具;东固少数山区利用流水作动力,推动水磨、水碾、水碓加工。油料加工,普遍为土榨作坊榨油。榨用大樟树(围径2.7米以上,躯长3米以上),挖空树心作槽床,油料包成饼,置于其中用木隼撞压取油脂。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内粮食机构组建,人员少,加工力量弱,支援前线的军粮和上调的大米由私营米厂加工,居民和食品行业用粮,向私商米店随市购买,农民自食大米由家庭自行加工。
1952年,值夏组建加工米厂,1954年扩建值夏加工米厂,1984~1985年,七姑岭粮食加工厂得到完善,备有450马力柴油机和两套电动机设备。
20世纪60年代,富滩乡有榨油机13台,其中村办7台,村民小组6台。
20世纪90年代后,辖区内各乡(镇)均开办私营规模化粮油加工厂,就近向农户收购原料,成品大多销往附近城镇或远销沿海等地。
饲料加工
以细糠、碎米、稗子、地脚粮为主。1957年开始生产“三七糠”,采用70%的统糠(谷壳粉碎),再配拌30%的糠枯饼(细糠榨油的枯饼粉碎),后称“混合糠”。1984年4月,七姑岭饲料车间归口到原吉安县饲料公司直接管理,对东固饲料车间,实行委托加工,委托销售。1985年又将七姑岭改为饲料站,就地生产、销售和在县内调剂余缺。
第四节 粮食储运
粮食仓库
据旧志载,原吉安县纯化乡新巷子(现青原区)有西仓一所,廒数11间。建区前,辖区内有东固、富田、新圩、文陂、七姑岭、富滩、梅林、天玉等粮管所,每个所都建有粮库,这些粮库所建年代各有不同,最早的是20世纪50年代,也有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各地粮库库容大小不一,最小的库容250吨以下,最大的900吨以上,库型有房仓式,也有砖圆式。建区后,青原区有储粮仓库80座,总仓容4310万公斤。大部分仓库建造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以砖木结构为主,由于经费紧张,无法对陈旧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仓库陈旧简陋,极大影响储粮安全。青原区粮食局制订《仓储管理办法》严管仓容,弥补“硬件”缺陷。
粮食储藏
明代常驻平仓,设仓大使,专职管理。到清代初,裁撤大使,由县官主管。清代设于城镇的称义仓,设于乡镇的称社仓。民国时期,粮仓概由田赋粮食管理处管理,县长兼任处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粮食储藏管理十分重视,严密防特、防匪、实行武装护仓,人民政府及时修护粮库、防虫、防霉、防漏、防火、防盗,对粮库人员进行技术培训,1964年,东固粮管所荣获江西省先进单位称号,副指导邹吉茂出席江西省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1965年又出席粮食部先进集体代表会,受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陆定一等中央领导人接见。
建区后,区粮食主管部门加强了粮食的储藏管理。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方针,先后采用物理机械防治,土法防治,习性诱杀防治,粮面覆盖和化学药剂防治等方法。随着保粮技术的不断革新,根据仓库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三低”(低氧、低温、低药量),塑粮槽管压,地槽式机械通用等保粮方法,确保储粮安全。
粮仓调运
运粮工具新中国成立前,征粮集运以肩挑和土车推运为主,木船运输为辅。从50年代中后期,部分社队修建了乡村道路,征购粮入库始用双轮板车,从70年代中后期,逐步使用汽车、拖拉机。20世纪90年代后辖区内粮食调运均工具均使用汽车。
调运线路新中国成立后,辖区内粮食调运由本地经由所在县、市城区,由县、市统一外调。50年代初,粮食调拨,主要靠水路运输。建区后,区内粮食在本地加工成大米后,经过陆路,大部分外调至:沿海经济发达区。
第五节 直属粮储机构
江西中储粮吉安直属库驻吉安市青原区。前身为吉安河东国家粮食储备库。分三期建设,第一期:1991年,由原商业部批准立项建设,建设仓容4000万公斤,1996年竣工,1997年,通过国内贸易部验收;第二期:1997年,利用多方面资金建仓容1500万公斤,世行项目建设专用线691米;第三期:1998年,国家投资扩建仓容5000万公斤,1998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2001年5月14日通过正式验收。
2009年,吉安河东国家粮食储备库靠大联强组建为江西中储粮吉安直属库。江西中储粮吉安直属库于2009年12月成立,隶属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江西分公司管理。库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紧靠105国道和赣粤高速公路及京九铁路线。现有仓房34座,仓容10万吨,资产总额近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近6000万元。粮库主要担负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在历年国家、省市组织的粮油普查中,“一符四无”(一符:账实相符;四无:无虫害、无鼠雀、无变质、无事故)粮仓和“一符四无”储粮均达100%,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调用畅通。拥有江西金庐米业有限公司和铁路中转线,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的早籼稻期货交割仓库,已发展成为集中央储备粮管理、粮油经营、粮食加工、粮食期货仓、货物中转为一体的综合性粮食储备库。粮库已形成集收购、储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粮食机构。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