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4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设施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8
页码: 600-60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水利设施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灌区工程、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等。
关键词: 水利设施 吉安市 青原区

内容

第一节 蓄水工程
  至2010年,全区共有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37座,山塘398座。
  大中型水库
  白云山水库 位于富田镇,属拦截赣江水系孤江支流富水建成。本编第五章第一节记述。
  螺滩水库 位于富滩镇,属赣江支流孤江流域。本编第五章第二节记述。
  小型水库
  至2010年,有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37座。
  山塘
  多建于山区、丘陵地带,只建矮小土坝,用砖石、三合土砌成,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2010年,全区有山塘398座,集雨面积为76.6平方公里,总库容710.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52公顷,受益人口3.2万人。
  第二节 引水工程
  至2010年,全区建成引水工程33处,受益人口1.645万人,有效灌溉面积418公顷,其中樟树下水陂灌区、螺坑灌区、坝口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均达到20公顷或以上。2010年之前,全区引水工程运行良好。
  第三节 提水工程
  至2010年,全区建成提水工程53处,受益人口46062人,有效灌溉面积974公顷,其中草圩溪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15公顷。历年来,全区投入资金123万元,对18座机电泵站进行维修改造,其中七姑岭电灌站灌区投入最多达22万元。
  第四节 灌区工程
  至2010年,全区建有灌区157座,其中0.33万公顷~2万公顷灌区1座、0.067万公顷~0.33万公顷灌区1座,有效灌溉面积为7952.73公顷。建区以后,重点对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中型灌区)进行了维修改造。
  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中型)
  建于1976年8月,辖东干渠、二支渠、岗头支渠、三支渠、六支渠5条支干渠,设计总长86.05公里,实际总长66.97公里,设计引用流量为8.8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5932.0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501.33公顷,年均供水6040万立方米。主要水工建筑物有:渡槽19座,总延长4.339公里;拱涵隧洞16座,总延长2.634公里;渠首、分水、节制、泄洪、排沙闸53座;放水涵188只。国家总投资(原值)714.83万元(除灌区群众投劳)。保护范围有富田、新圩、文陂、值夏4个乡镇68个行政村678个村小组、人口8.71万人,占青原区的“半壁江山”。
  2001~2006年,全区累计投资1000万元对灌区进行维修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公顷。2007年起,青原区投资210万元,连续三年对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实施水利设施环境整治,铲除违规菜园160个,拆除违章建筑物10间、围墙一百二十余米,按1.8米宽标准,平整渠顶道路5公里,按“三光”标准,清淤渠道79公里;2010年印发《关于保护青原区白云山灌区水利工程的通告》,保护了水利工程,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完好率。
  螺滩北灌区(中型)
  于1971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受益范围有青原区富滩镇丹村、施家边、固山、作埠和三友等行政村,保护人口5149人,耕地面积697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33.33公顷。辖总干渠、北干渠、南干渠、西干渠,渠道总长31.16公里,渠道设计流量分别为7.6立方米/秒、5.6立方米/秒、2立方米/秒、2.37立方米/秒,有水闸25座,渡槽11座长0.8公里,涵洞1座,桥梁13座,其他配套建筑物6座。
  花岩水库灌区(小型)
  位于富田镇花岩村,始建于1965年,集雨面积1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61.5米,总库容4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43公顷,保护人口12000人。2005年,青原区筹资507万元,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主要建设项目有大坝迎水面截渗槽、黏土斜墙填筑、砼面板护坡,溢洪道、消力池、退水渠改建维修,背水面反滤料填筑,干砌石贴坡反滤及新建平管进口启闭塔等。
  第五节 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
  建区以来,青原区先后遭遇2002年特大洪灾、2003年特大旱灾,灾害中暴露出的水利设施“一低二多三严重”问题(即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标准低,病险水库多、堤防隐患多,渠道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排灌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河岸崩岸严重)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区委、区政府理性审视区情,紧紧抓住和利用国家政策好、省市高度重视、区级财政增长等条件和优势,提出了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的战略:到2008年,全区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率100%,机电泵站维修改造率100%,千亩以上圩堤重点堤段除险加固率80%,白云山灌区维修改造任务完成80%,农村自来水通户率50%,基本建成防洪安全体系、灌溉安全体系、饮水安全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项一策,多轮驱动;先重点,后一般;先除险,后治病;谁管理,谁负责”基本原则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工程建设资金筹措上,一是加大向上争资力度,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包装和储备等前期工作;二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三是加大整合项目资金力度,将防洪保安资金、水费和部分土地出让金、以工代赈、老建扶贫、农业开发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四是加大启动民资力度,走市场化路子,以存量换增量,聚民资、汇民力、促民管,创建“民”牌特色水利,开启青原水利建设新纪元。
  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投资规模较大或上级有要求的工程,严格实行区级报账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按照多建多补、少建少补、不建不补的原则,按项目实际到位配套资金的两倍给予奖补。以工代赈、老建扶贫、农业开发项目资金按其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全程管理、审计和监督。
  在工程建设管理上,对总投资10万元以上的项目或上级要求实行县(区)级报账制的项目,由区直有关部门组建项目法人组织实施,其他项目按“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严格规范招标、评标和定标,择优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对投资规模较大或有隐蔽工程的项目,项目法人要委托监理单位实施监理,负责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落实责任终身追究制,从严把关,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做到完成一座,竣工验收一座。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建管并重。
  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中,青原区共投资500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71万元,省级资金1344万元,市级资金94.78万元,区级资金2076.71万元,乡村和群众自筹资金722.51万元,占计划总投资数237.28%。除险加固水库27座,其中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0座,除险加固堤防5条,维修渡槽4座,更新改造电灌站8座,维修排洪渠3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3.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5800公顷。新增面积,按每亩产量0.400吨计算,年增产4400吨;改善面积,按每亩增产0.04吨计算,年增产3480吨。两项合计7800吨,按每吨1600元计算,折合人民币1248万元。解决了1.5万户6万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通户率达50%。2004年至2007年青原区先后在江西省和吉安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上作经验介绍;2007年承办了吉安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继2004年之后再次荣获江西省政府水利建设“鄱湖杯”奖;荣获2007~2008年度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县级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