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编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482
颗粒名称: 第二十四编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17
页码: 600-616
摘要: 本编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水利工程的发展,其中包括了水利设施、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政管理、驻区水电机构等。
关键词: 水利 吉安市 青原区

内容

境内的塘、堰、陂、渠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唐、宋时期,少许修建于清朝中叶,直到解放前夕,只剩小型陂堰,多数荒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21世纪初,农田水利建设重点转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利工程维修配套。2003年,青原区提出“五动”筹资法,即:深入宣传发动民资、以奖代补启动民资、放活产权拉动民资、典型引路带动民资、部门帮扶联动民资,充分挖掘和发挥了水利建设潜能,遏制了水利工程日益恶化的趋势,水利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综合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青原区还推动了“四项改革”: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田灌溉用水机制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2005年,区委、区政府作出“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部署,到2008年年底,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率100%、机电泵站更新改造率100%、千亩以上圩堤重点堤段除险加固率80%、白云山灌区维修改造任务完成80%、农村自来水通户率50%。2009年,青原区启动“初级化水利区建设”,提出了:“力争至2020年,基本建成七大体系:防洪安全体系、灌溉安全体系、饮水安全体系、水资源安全体系、工程管理体系、水土保持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目标。2010年,境内有小(二)型以上水库54座,总库容量为22412万立方米;中型灌区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和螺滩北灌区2处;千亩以上圩堤5条和城市防洪堤1条,总长26.21公里;机电泵站53处,抗旱井805眼。
  第一章 水利设施
  第一节 蓄水工程
  至2010年,全区共有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37座,山塘398座。
  大中型水库
  白云山水库 位于富田镇,属拦截赣江水系孤江支流富水建成。本编第五章第一节记述。
  螺滩水库 位于富滩镇,属赣江支流孤江流域。本编第五章第二节记述。
  小型水库
  至2010年,有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37座。
  山塘
  多建于山区、丘陵地带,只建矮小土坝,用砖石、三合土砌成,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2010年,全区有山塘398座,集雨面积为76.6平方公里,总库容710.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52公顷,受益人口3.2万人。
  第二节 引水工程
  至2010年,全区建成引水工程33处,受益人口1.645万人,有效灌溉面积418公顷,其中樟树下水陂灌区、螺坑灌区、坝口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均达到20公顷或以上。2010年之前,全区引水工程运行良好。
  第三节 提水工程
  至2010年,全区建成提水工程53处,受益人口46062人,有效灌溉面积974公顷,其中草圩溪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15公顷。历年来,全区投入资金123万元,对18座机电泵站进行维修改造,其中七姑岭电灌站灌区投入最多达22万元。
  第四节 灌区工程
  至2010年,全区建有灌区157座,其中0.33万公顷~2万公顷灌区1座、0.067万公顷~0.33万公顷灌区1座,有效灌溉面积为7952.73公顷。建区以后,重点对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中型灌区)进行了维修改造。
  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中型)
  建于1976年8月,辖东干渠、二支渠、岗头支渠、三支渠、六支渠5条支干渠,设计总长86.05公里,实际总长66.97公里,设计引用流量为8.8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5932.0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501.33公顷,年均供水6040万立方米。主要水工建筑物有:渡槽19座,总延长4.339公里;拱涵隧洞16座,总延长2.634公里;渠首、分水、节制、泄洪、排沙闸53座;放水涵188只。国家总投资(原值)714.83万元(除灌区群众投劳)。保护范围有富田、新圩、文陂、值夏4个乡镇68个行政村678个村小组、人口8.71万人,占青原区的“半壁江山”。
  2001~2006年,全区累计投资1000万元对灌区进行维修改造,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公顷。2007年起,青原区投资210万元,连续三年对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实施水利设施环境整治,铲除违规菜园160个,拆除违章建筑物10间、围墙一百二十余米,按1.8米宽标准,平整渠顶道路5公里,按“三光”标准,清淤渠道79公里;2010年印发《关于保护青原区白云山灌区水利工程的通告》,保护了水利工程,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完好率。
  螺滩北灌区(中型)
  于1971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受益范围有青原区富滩镇丹村、施家边、固山、作埠和三友等行政村,保护人口5149人,耕地面积697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33.33公顷。辖总干渠、北干渠、南干渠、西干渠,渠道总长31.16公里,渠道设计流量分别为7.6立方米/秒、5.6立方米/秒、2立方米/秒、2.37立方米/秒,有水闸25座,渡槽11座长0.8公里,涵洞1座,桥梁13座,其他配套建筑物6座。
  花岩水库灌区(小型)
  位于富田镇花岩村,始建于1965年,集雨面积1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61.5米,总库容4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43公顷,保护人口12000人。2005年,青原区筹资507万元,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主要建设项目有大坝迎水面截渗槽、黏土斜墙填筑、砼面板护坡,溢洪道、消力池、退水渠改建维修,背水面反滤料填筑,干砌石贴坡反滤及新建平管进口启闭塔等。
  第五节 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
  建区以来,青原区先后遭遇2002年特大洪灾、2003年特大旱灾,灾害中暴露出的水利设施“一低二多三严重”问题(即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标准低,病险水库多、堤防隐患多,渠道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排灌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河岸崩岸严重)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区委、区政府理性审视区情,紧紧抓住和利用国家政策好、省市高度重视、区级财政增长等条件和优势,提出了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的战略:到2008年,全区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率100%,机电泵站维修改造率100%,千亩以上圩堤重点堤段除险加固率80%,白云山灌区维修改造任务完成80%,农村自来水通户率50%,基本建成防洪安全体系、灌溉安全体系、饮水安全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项一策,多轮驱动;先重点,后一般;先除险,后治病;谁管理,谁负责”基本原则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工程建设资金筹措上,一是加大向上争资力度,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包装和储备等前期工作;二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三是加大整合项目资金力度,将防洪保安资金、水费和部分土地出让金、以工代赈、老建扶贫、农业开发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四是加大启动民资力度,走市场化路子,以存量换增量,聚民资、汇民力、促民管,创建“民”牌特色水利,开启青原水利建设新纪元。
  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投资规模较大或上级有要求的工程,严格实行区级报账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按照多建多补、少建少补、不建不补的原则,按项目实际到位配套资金的两倍给予奖补。以工代赈、老建扶贫、农业开发项目资金按其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全程管理、审计和监督。
  在工程建设管理上,对总投资10万元以上的项目或上级要求实行县(区)级报账制的项目,由区直有关部门组建项目法人组织实施,其他项目按“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严格规范招标、评标和定标,择优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对投资规模较大或有隐蔽工程的项目,项目法人要委托监理单位实施监理,负责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落实责任终身追究制,从严把关,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做到完成一座,竣工验收一座。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建管并重。
  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中,青原区共投资500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71万元,省级资金1344万元,市级资金94.78万元,区级资金2076.71万元,乡村和群众自筹资金722.51万元,占计划总投资数237.28%。除险加固水库27座,其中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0座,除险加固堤防5条,维修渡槽4座,更新改造电灌站8座,维修排洪渠3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3.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5800公顷。新增面积,按每亩产量0.400吨计算,年增产4400吨;改善面积,按每亩增产0.04吨计算,年增产3480吨。两项合计7800吨,按每吨1600元计算,折合人民币1248万元。解决了1.5万户6万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通户率达50%。2004年至2007年青原区先后在江西省和吉安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上作经验介绍;2007年承办了吉安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继2004年之后再次荣获江西省政府水利建设“鄱湖杯”奖;荣获2007~2008年度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县级先进单位。
  第二章 防汛抗旱
  青原区是汛情和旱情多发地。建区后,青原区加大了防洪工程、抗旱设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重点实施了“三年决战、四项改革、五动筹资”等战略,防汛抗旱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升。
  第一节 防洪
  汛情
  1962年6月18日9时,赣江水位达到53.04米,超过警戒水位2.54米(警戒水位为50.50米)。22日水位刚退至警戒线,赣江上游又普降大雨,雨量107~324毫米。赣江水位,28日8时达到52.66米,11时40分涨至53.13米;16时涨至53.33米,吉安赣江西堤在内外高水位的夹击下决口。29日4时赣江出现第三次洪峰,洪水位高达54.05米,是赣江解放以来最高的一次,也是吉安市水文站有水文观测以来最高的纪录。7月5日洪水退至警戒线。这次洪水,河东街全部被淹,洪水最深处达2米,河东沿江村民被洪水围困,稻田颗粒无收,牲畜淹死,损失惨重。
  1968年6月14~18日,赣中、赣西普降大雨,雨量在200毫米左右,以宁都县293毫米为最大。19日雨区南移广东后不到三日,21日又返回赣南、赣中,26日3时,吉安站出现第二次洪峰,洪水位53.84米,洪峰流量每秒18800立方米。这次洪水是有记录以来超警戒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6月18日8时起至29日20时,长达250小时)。这次洪水致使河东沿江一带乡村受淹,受灾农田达800公顷,受灾人口0.65万人。
  1982年6月11~23日,赣江连降暴雨,19日12时,赣江水位达52.66米,超过警戒线2.16米;因1970年在井冈山大桥至草坪桥之间兴建了梅林堤,梅林、向阳等村免遭洪水灾害;井冈山大桥以上沿江乡村仍遭受不同程度的洪灾。
  1992年3月29日赣江水位达52.73米,超过警戒线2.23米;这次大水主要是赣江及其支流普降暴雨,加上万安水电站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泄洪,持续时间长,致使梅林堤多处出现泡泉。
  1994年洪水出现时间为6月18日,赣江水位达53.32米,超警戒线2.82米。由于赣江下游水位高,加上万安水电站、白云山水库泄洪,致使这次洪水时间长达9天,河东街水深1.2米,沿江数千亩农田绝收,房屋倒塌,梅林堤频频告急。
  2002年6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初、9月中旬、10月下旬,青原区遭遇4次洪水袭击。赣江、孤江、富水河水位暴涨;6月17日23时赣江水位达52.3米,超警戒线1.82米。10月28日至11月2日青原区又遭受了一次罕见的秋汛,11月1日10时,赣江水位达52.16米,超警戒线1.66米。连续4次洪水,致使青原区8个乡镇、街道全部受灾,受灾人口12.51万人,倒塌房屋0.19万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总损失1.98亿元。
  2007年8月19日晚20时,青原区遭遇第9号强台风“圣帕”袭击,全区8个乡镇共有48个行政村、215个村小组、4.3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99间,倒塌农资仓库1栋(350平方米),大部分农资物资受损;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727公顷,成灾面积1153公顷,绝收面积达178公顷;损坏堤坝21处、电站3座、灌溉设施89处,电力、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失较大,全区直接经济损失达4774万元。特别是东固乡损失惨重,东固圩镇全部受淹,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724.7公顷、成灾面积546.7公顷、绝收面积达126.7公顷;倒塌房屋249间;损坏堤坝21处、电站3座、灌溉设施59处、受淹学校1所,直接经济损失达2172万元。
  2010年6月17~27日,全区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强降雨天气,白云山、螺滩等多座水库水位超汛限,赣江水位连续9天超警戒水位,最高洪峰达53.14米,超警戒线2.64米,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导致赣江堤外的村庄多次受淹,值夏镇圩镇全部淹没,梅林堤、芳洲堤、张家渡堤等重要堤防100多处以及上神岭、天梁山等20座水库出现险情,富田、东固等山区19处山体滑坡,全区8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遭受了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成灾绝收,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近2.991亿元。
  防洪工程
  青原区防洪工程主要有水库和堤防,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54座(详见前述);千亩以上堤防万胜堤、芳洲堤、梅林堤、张家渡堤、村背堤5条和城市防洪堤河东堤1条。
  万胜堤 位于值夏镇,建于1965年,保护面积220公顷,保护人口0.35万人,全长3.5公里,防洪标准十年一遇。
  芳洲堤 位于值夏镇,建于1967年,全长7.4公里,保护行政村8个,保护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6.7公顷,堤顶高程56~56.7米,堤顶宽度3~4米,内坡1∶1.5,外坡1∶2,均未达到设计要求。长期以来,芳洲堤年久失修,筑堤土质、密实度较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1968年特大洪涝灾害中,芳洲堤发生溃决。
  2003年,投入中央特大防汛经费25万元,对芳洲堤江口李家段70米进行冲抓套井黏土心墙防渗处理;2004年,投入资金30万元,对芳洲堤小江边段120米进行冲抓套井黏土心墙处理;2005年,投入资金24万元,对芳洲江口李家60米进行冲抓套井黏土心墙处理;2007年,投入资金350万元,对芳洲堤3+680~4+500段,进行堤岸块石固脚、堤身黏土防渗及砼预制块护坡、堤后填塘压浸、芳洲闸维修加固。
  梅林堤 位于河东街道,建于1970年,全长5.68公里,保护面积466.7公顷、耕地246.7公顷,保护人口0.7万人。2009年,列入江西省五河重点段防洪应急整治工程项目,计划投资5801万元,对堤防进行除险加固。
  张家渡堤(含村背堤) 位于富滩镇境内孤江汇入赣江的两河交汇点,与吉安县永和堤遥相呼应。建于1979年12月,全长4.7公里,其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保护人口1.05万人、面积680公顷。
  2004~2007年,共投入资金66.5万元,对张家渡堤(含村背堤)险工险段500米进行护岸。
  河东堤 位于青原区中心城区,属城市防洪堤防,建于2009年,全长6.01公里。
  第二节 排涝工程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无排涝工程。每当汛期,农田、村庄受淹,洪涝灾害严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境内才开始兴建排涝工程。
  梅林堤排涝站
  位于河东街道夏家行政村湖弦上村梅林堤旁,与湖弦上涵闸毗邻。始建于1976年10月,1979年8月竣工。设计标准为五年一遇三日最大暴雨不成灾,集雨面积4.8平方公里。2005年开始,青原区用两年时间,投资92万元,分两期对梅林堤排涝站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泵房为墩墙式砖混结构,排涝流量2.43立方米/秒,装机4台,总容量220千瓦,保护农田面积246.67公顷。
  河东堤滨江排涝站
  坐落在河东堤6+030处,控制排涝面积8.72平方公里,设计排涝流量10.7立方米/秒,总装机1040千瓦,并布置有一条长4.5公里低排水渠。
  胡弦上闸
  位于河东街道夏家行政村胡弦上自然村的梅林堤上。1970年10兴建,1971年9月竣工。钢筋水泥土矩形涵管横穿堤身。涵闸断面:宽2米,高2.5米。装有木闸门和手摇螺杆式启闭机开关。排除堤内渍水,消除内涝。
  第三节 抗旱
  2003年,青原区全年降雨量仅为1017.3毫米,不足2002年降雨量2160.30毫米的一半(境内年均降雨量为1457.5~1541.8毫米),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仅为2355.9万立方米(总有效库容为3774万立方米),全区8个乡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3.9万人,受灾大牲畜3万头,受灾面积11.04千公顷,其中干枯面积3.74千公顷,重旱面积5.07千公顷。面对干旱灾害,青原区打响了“众志成城战旱魃,兴修水利保增产”的攻坚战,掀起了打井抗旱保苗的热潮,全区抗旱井由原有不足200眼增至660眼。
  2007年6月21日到8月16日,全区平均降雨量为114.55毫米,比正常年份的同期偏少68%,江河水位偏低,赣江水位仅为42.85米;各类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仅为1200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23%,白云山水库最低水位166.29米,比死水位高出6.29米,蓄水量仅为236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9007万立方米),仅为总蓄水量的25%。这次旱灾来得早、来得猛、时间长、范围大。全区8个乡镇街道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因旱受灾面积6440公顷,其中二晚3800公顷,一晚333.3公顷,因旱无法栽插二晚面积有1086.7公顷,造成直接农业经济损失达1305万元。当年,全区启动“千百十”抗旱机制,即:对每个乡镇街道派出一个工作组,对107个行政村各派一个工作小组,千余名区乡村三级干部下到抗旱一线,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同时,出台打抗旱井奖补政策,支持农民群众打井抗旱,新增抗旱井145眼。2010年,青原区共有抗旱井805眼,其中天玉镇103眼、河东街道121眼、富滩镇241眼、文陂乡125眼、值夏镇12眼、新圩镇25眼、富田镇43眼、东固畲族乡135眼。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
  建区后,青原区成立以区委分管领导为组长,水务、卫生、环保、发改、财政、国土、老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将工作纳入到区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强化责任问责制。按照“向上争一点、财政挤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即:财政每年落实50万元资金,按每户100元、每宗2000元的奖补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合力。
  2001年,青原区农村饮水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1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44万元,地方配套66万元),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000人。2002年,全区农村饮水项目建设总投资55万元(其中国债22万元,地方配套33万元),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112人,由天玉镇、文陂乡、东固畲族乡3个乡镇实施。2003年,全区农村饮水项目建设总投资为87.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35万元,地方配套52.5万元),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650人,由天玉镇、文陂乡、新圩镇、值夏镇4个乡镇实施。2004~2010年,共投入资金5087万元,解决了98480人的饮水困难,其中农村自来水通户率达50%以上。
  第三章 水土保持
  
  2001年,青原区成立区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区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区水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水土保持组织领导、日常工作、审批并监督实施补偿,进行水土流失勘测、普查,编制水土保持规划。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
  青原区是江西省中部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县(区)之一。据调查,全区土地面积914.6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64.83平方公里(合16483公顷),其中轻度流失5858.87公顷,中度流失6633.2公顷,强度流失3700.93公顷,极强流失52公顷,剧烈流失238公顷,水土流失率18%。按水土流失程度分级标准,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剧烈年平均侵蚀模数分别取1000吨/平方公里、2500吨/平方公里、8000吨/平方公里、15000吨/平方公里、20000吨/平方公里,全区每年流失土壤总量578322吨,按氮、磷、钾含量各占0.1%计,则每年流失氮、磷、钾各578.32吨。
  根据青原区水土流失的类型、强度和主要治理方向,全境水土流失区划为预防保护区、预防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其中预防保护区包括东固畲族乡和富田镇,国土面积4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4.08平方公里;预防监督区包括河东街道和天玉镇,国土面积78.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6.64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包括新圩镇、文陂乡、值夏镇和富滩镇,国土面积376.9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15.08平方公里。
  第二节 综合治理
  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青原区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方针,遵循资源可持续利用准则,坚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齐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抓的原则,编制《吉安市青原区水土保持规划意见》、《青原区2009—2011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青原区富滩项目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
  实际工作中,青原区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按照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挖掘社会潜能,形成治理合力。强化预防监督和管护,转变重治理、轻预防的思想,健全水保预防监督体系,依法落实审批权、监督权、收费权。实行了“法律、条例、乡规民约”相结合,治与管相结合,宣传教育与经济制裁相结合,做到谁破坏、谁治理,防止出现新的水土流失。
  至2010年,青原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64公顷,其中建设水平梯田280公顷,营造水保林2264公顷,经济林800公顷,种草70公顷,封禁治理550公顷,其他1200公顷。
  第三节 治理成效
  通过治理,流域内已产生了明显的保水保土效益。据测算,营造水保林、种草、封禁治理等水保措施后可保水1930.9万立方米,保土26.4万吨。
  生态效益:有效地控制了地表径流,减少了河流洪水流量,增加了常年水流量,植被覆盖率达59%,森林覆盖率达64.2%,城区绿化率达37%。
  社会效益:减少了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水泥沙灾害,农业生产得到很大改善。农、林、牧、渔得到较大的发展,用地和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经济效益:据测算,年均增产粮食270吨,枝条18345吨,果品4680吨,饲草12150吨。按当年实际价格折算,粮食1200元/吨,枝条150元/吨,果品1000元/吨,饲草120元/吨,合计经济效益总值为921.38万元。
  第四章 水政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青原区水利水电局于2001年3月成立,2002年2月更名为青原区水务局。是政府主管水利水电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编制水利水电发展规划,指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实施水资源的监测管理,主管水工程建设行业,全区小水电开发利用等工作。内设办公室、水政水资源科、水土保持科、水利水电建设管理科等4个科室,辖水政监察大队;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下属单位有: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管理站,财政全额拨款正股级事业单位;花岩水库管理站,2003年成立,财政全额拨款正股级事业单位。至2010年底,局机关行政编制人员8人,事业编制人员9人,工勤编制1人,其中退休人员1人;白云山工程青原区灌区管理站事业编制人员14人;花岩水库管理站事业编制人员1人。2010年之前,区水务局无固定办公场所,一直租用居民用房、单位用房办公,2010年11月,市政府批准同意,区政府在行政中心划拨0.286公顷土地建设区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大楼。
  第二节 水政管理
  水政监察大队
  2002年,青原区批准成立区水政监察大队,定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区水务局管理,编制6人。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宣传、贯彻水法规,处理水行政执法案件,指导、监督、检查区内水行政执法,制定水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区水务局成立水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行政责任人,下属单位、乡镇水管站等水利人员纳入水行政执法队伍,下延设置了1个水行政执法中队和9个监察组,构建了大队、中队、监察组三级水行政监察网络。
  水行政执法制度
  青原区先后制订《青原区水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暂行规定》、《关于保护青原区白云山灌区水利工程的通告》等规章制度,提出“三严”、“三联”、“三到位、四结合、五安全”和“灌区水利工程环境整治”等举措,即:“三联”,内外联合、上下联动、内部联手;“三严”,严厉打击、严格控制、从严管理;“三到位、四结合、五安全”,宣传动员到位、队伍建设到位、制度监管到位,管教结合、管防结合、管治结合、管建结合,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水土环境安全、河道环境安全、水利工程安全,构建了水行政执法的长效机制。
  采砂管理
  青原区境内主要河流有赣江、孤江和富水河,其中赣江傍依本区值夏镇、富滩镇、河东街道、天玉镇而过,境内长30公里;富水河自本区东固畲族乡而下,贯穿富田镇、新圩镇、文陂乡,于值夏镇流入孤江,境内长90公里,流域面积782平方公里;孤江自吉水县流入本区富滩镇,经值夏镇入赣江,境内长25公里。赣江青原段七姑岭至张家渡的采砂工作由青原区负责规划和管理,张家渡至天玉临江段的采砂工作归市水利局负责规划和管理,均没有采砂规划。2009年,青原区已发放采砂许可证15本,分布在东固畲族乡的罗坑村、东固村、南龙村、江口村,富田镇的匡家村、王田村、坪田村、高家村、陂下村、杨渡村、云楼村,新圩镇的新圩居委会、栗溪村,文陂乡的大贤村,值夏镇的芳洲村。2010年,青原区开展打击河道淘金活动。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规划
  2008年,青原区投资15万元,委托吉安市水文局编制了《青原区水资源综合规划》。这是江西省首部县级水资源规划。
  节水型社会规划
  2009年,江西省水利厅将青原区列入全省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同年,青原区投资30余万元,编制完成了《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并开展水资源论证、节水宣传等系列工作。
  取水管理
  根据《江西省水资源条例》(2006年3月30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青原区对取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单位和个人实施水资源征费管理,用水实行计量收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征收的水资源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工业取水,地表水0.015元/立方米,地下水0.025元/立方米;生活取水,地表水0.01元/立方米,地下水0.015元/立方米;水力发电取水,地表水0.0015元/立方米;火电厂循环冷却取水,地表水0.0015元/立方米;其他取水,地表水0.01元/立方米,地下水0.02元/立方米。
  用水管理
  城市居民用水及工业园区生产用水,由吉安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实行城镇集中供水的,由用水组织或公司负责收取。农业灌溉用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蓄水、后调水,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科学调节水量,处理好水库上下游、左右岸用水关系,实行灌溉用水申报制、计量制、轮灌制、签证制和“一把锄”放水制度,提高用水效率,强化用水管理。
  水费征收
  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的征收标准,由吉安市自来水公司制定并收取。农业水费方面,建区时农业用水无收费;国有水利工程负责供水的,白云山灌区水费按每亩10.24元的标准进行征收。
  第五章 驻区水电机构
  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和螺滩水利水电管理局分别位于青原区的富田镇和富滩镇,均为吉安市水务局领导,均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管理单位。
  第一节 吉安市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
  机构队伍
  吉安市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位于青原区富田镇境内,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开发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管理单位。是吉安市水务局直属的副县级事业单位。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兴建于1969年,1974年8月成立“井冈山地区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局”,为县团级机构。1979年2月易名为“井冈山地区白云山水库管理局”,仍为县团级机构。1982年2月下放给吉安县管辖,1984年3月易名为“吉安县白云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局”,1986年正式列为副县级事业单位。2000年吉安撤地设市后,11月18日划归吉安市水务局领导,并易名为“吉安市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2010年,管理局设6个科室、1个职能部门和7个基层单位。机关科室:办公室、劳动人事科、生产技术科、财务科、保卫科、供电管理科;职能部门:工会;基层单位:一级电站、二级电站、维修管理站、水工管理站、灌区管理站、水库经济管理站、后勤服务管理站。
  2010年,全局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0人,其中副县级领导干部2人,正科级领导干部3人,副科级领导干部15人;一般干部职工682人,其中在岗在职人员416人(不含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局内退养人员73人,离退休人员193人。全局工程师以上人员22人,助理工程师、技术员89人,技术工人376人,其他人员215人。
  体制改革
  2002年1月,吉安市白云水利水电管理局列入全省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2年3月成立吉安市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8月正式向市水务局呈报了《吉安市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06年2月,吉安市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获批复,被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定员154人,核定财政全额供养人员32人。2007年5月,水管体制改革完成并通过了江西省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验收,建立了符合单位实际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白云山水库
  概况 白云山水库属拦截赣江水系孤江支流富水建成。坝址位于青原区富田镇境乌坑。工程北接吉水县水南乡,东连永丰县龙岗乡,南邻兴国县,西通泰和县苑前乡。1966年4月进行富水河全流域规划,确定开发此工程。1968年11月省、地、县(吉安、泰和两县)现场勘查,选定枢纽开发方案。1969年上半年完成设计任务书,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10月枢纽灌渠工程相继开工,国家投资2441万元,投工1400万个,施工高峰期九万余人,完成土石方286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58803立方米,浆砌石56200立方米,干砌石5600立方米。1979年底全面竣工,历时9年零6个月。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水库分三级梯级开发,总装机2066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6730万千瓦时。主坝建于富水河中游,为浆砌石空格填石动力坝,坝顶高程185米,坝高48米,坝长91.5米,坝顶宽4米,坝底宽40米。大坝中断为溢流坝,坝长44米,宽36米,设3台钢质弧形闸门,溢流孔最大泄流量1900立方米/秒。副坝为混凝土截心墙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84米,坝顶长35米,最大坝高10米。引水隧洞887.4米,内径4米。压力管68.7米,内径2.2米。大坝以上控制集雨面积464平方公里,设计正常水位180米,死水位162米,总库容1.14亿立方米,调洪库容24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007万立方米,死库容1280万立方米,库容系数为0.198,设计灌溉面积12173.33公顷,实际灌溉面积8666公顷。保护范围有青原区富田、新圩、文陂、值夏4乡镇和泰和县的苑前、万合、樟塘3乡镇。
  二级枢纽大坝为浆砌石双曲拱坝,按50年设计、500年校核标准设计,坝顶高程133.8米,最大坝高46.8米,坝顶长度176米,宽度4米;校核洪水位132.5米,设计洪水位131.4米,正常蓄水位127米,水库总库容1180万立方米,调洪库容3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60万立方米,死库容540万立方米。
  三级枢纽大坝为浆砌块石重力坝,坝面溢流,坝顶高程90米,坝长55.07米,最大坝高9.1米。
  水电工程 白云山水库库容1.14亿立方米,分三级水电站,三站总装机容量为2066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6730千瓦时。其中一级水电站1971年8月动工兴建,1979年4月28日全面竣工发电,装机容量为2×6500千瓦,年平发电量3830万千瓦时。二级水电站是富水河流域二期开发的主体工程,利用一级水电站的发电尾水再次蓄能发电。工程于1985年8月6日动工兴建,1988年6月21日工程全面竣工投产。二级电站装机容量2×3200千瓦,年平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三级水电站于1991年12月10日成立工程指挥部,次年5月动工兴建,1994年7月1日竣工并网发电。三级电站装机容量2×630千瓦,年平发电量292千瓦时。
  灌溉系统 白云山水库灌溉工程有引水低坝,建于富田街上游1公里处,为浆砌块石滚水坝,坝长55.7米,坝高9.1米,坝底宽13米。低坝左侧设置渠首,设计流量20.2立方米/秒,正常引水量18.4立方米/秒,设有2孔,各宽2.2米,高3.4米,闸门采用机械启闭调节,按Ⅲ级渠道建筑物标准设计。白云山灌区由总干渠、东干渠组成。总干渠全长51.015公里,渠系建筑物有渡槽3座、倒虹管1座、节制闸5座、泄洪闸12座,总干以下有支渠8条,4条自北向南延伸,灌溉青原区的新圩、文陂、值夏等乡镇;左侧4条灌溉泰和县的苑前、樟塘、万合、灌溪等乡镇的农田。支渠总长142.9公里,支渠建筑物有渡槽17座,隧洞6座,拱涵8座,倒虹管4座。东干渠设计渠长11.6公里,已通水7.7公里。
  第二节 螺滩水利水电管理局
  机构队伍
  螺滩水利水电管理局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境内,2001年1月由吉水县整建建制上划市政府管理,隶属于吉安市水利局,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为一体的准公益性水利水电管理事业单位。设有11个科室、站,现有干部职工282人,其中大专以上毕业87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职称22人(高级职称6人),党员64人。螺滩水电管理局有一支专业的电站设备安装队伍,可信任单机10000千瓦以下水电机组安装工程,先后承揽了辽宁、湖北、云南、青海、广东、福建、陕西、贵州等地几十座电站的安装业务,对外总装机容量达达百万千瓦。螺滩水电管理局在国内承接安装业务的同时,还会增派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专业援助。
  螺滩水库
  概况 螺滩水库属赣江支流孤江流域,水库于1971年开工兴建,1973年大坝建成蓄水。水库大坝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由浆砌石重力坝、溢洪道、灌溉进水闸、发电引水闸、引水渠、发电厂六部分组成,坝址高程69.5米(黄海),最大坝高21.5米。水库集雨面积2160平方公里,总库容4410万立方米。1993年技改扩机后,在原拦河大坝上安装了充水橡胶坝袋,大坝正常水位抬高至72.5米,有效库容1355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和死水位均未改变。2002年“6·7”特大洪水撕裂冲垮橡胶坝后,即将橡胶坝改造成现有的水力自动翻板闸门坝,大坝正常高水位仍为72.5米,设计洪水位75.3米,相应库容3250万立方米。螺滩水库属国家重点防洪中型水库,螺滩水利水电站负责吉安电网调频调峰任务。
  水电工程 一期工程2×1600千瓦机组于1982年4月投产并网发电,二期工程2×1600千瓦于1985年4月投产发电。1993年技改扩建工程2×2500千瓦于1995年11月投产发电,扩建后,每年可增加发电量1512千瓦时,年发电量4500万千瓦时,年创利税100万元。至2010年已累计发电近9亿千瓦时。
  灌溉系统 螺滩水库设计灌溉农田面积4733.33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813公顷。灌溉范围有青原区、吉水县。
  附: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评选材料
  三年决战四项改革五动筹资
  全面推进我区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10月14日)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是2001年成立的县级行政区,总人口数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4万人,占81.3%;国土面积9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33.3公顷。辖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二)型以上水库51座,中型灌区2处,千亩以上圩堤5条,机电泵站72座、排涝站1座,渡槽29座6.3公里,既是一个水利大区,又是一个易涝易旱地区。建区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青原区始终把水利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上来,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大力实施“三年决战、四项改革、五动筹资”等战略,水利建设呈现根本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水利综合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
  一、三年决战通脉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青原区绝大部分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属“三边工程”,经几十年运行,加上长期以来水利建设投入的历史欠账,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锐减,制约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改变这个现状,2005年,青原区决定开展水利建设三年大决战,提出决战目标:小(二)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率达100%、机电泵站更新改造率达100%、千亩以上圩堤重点堤段除险加固率达80%、白云山灌区维修改造任务完成8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0%的目标。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三年决战。三年决战的成功实施,有效改善了全区水利基础设施,成绩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吉安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全省、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多次在青原区召开,青原区多次在全省、全市作经验介绍,荣获2004年度、2007年度江西省“鄱湖杯”奖等51项荣誉;萧世海同志荣获2007年度全国防汛抗旱模范。
  今年是青原区三年大决战的最后一年。目前全区上下正按着方案要求组织实施,攻战之势正浓,决战之力强劲,力争明年3月底前完成任务。在三年决战的催生下,青原区水利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据统计,近几年,全区共投入资金1.1亿元,新建山塘水库92座,除险加固小(二)型以上水库27座、千亩以上圩堤5条19处,新建维修渡槽9座,更新改造机电泵站18座,新增抗旱井805眼,改造中低产田2200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933.33公顷;解决7.2万人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目前全区43%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
  与此同时,青原区一方面规范工程建设。先后出台了水利工程建设“五严”管理制度,即:严慎选定施工队伍、严肃签订施工合同、严谨核定工程造价、严格抓好工程质量、严厉抓好工程验收,同时严格执行“四制”,有力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水利规划。坚持科学统筹,规划先行。今年青原区投入资金50余万元,基本完成了《农田灌溉专项规划》、《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规划,《中小河流规划》、《初级化水利区建设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农田灌溉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名列全省、全市前茅,为青原区今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确了目标;《水资源综合规划》将为青原区今后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初级化水利区建设规划》为青原区未来10年的水利建设和发展描绘了蓝图。
  二、四项改革添活力
  深化改革才能激活水利发展要素、挖掘潜力,水利事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青原区在改革上下功夫:一是推进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阳光操作,竞争上岗,改革全区国有水管单位,实现了“三定”目标(定性、定编、定岗),落实了人员管理经费和工程维修经费,并取得了“六到位一增强”的成效。即:“三定”到位,甩掉了人员包袱;人员经费到位,实行了财政全额拨款;水费征收返还到位,解决了单位运行费用;工程维修经费到位,缓解了工程投入不足的矛盾;人员分流到位,安置了下岗置换人员;改制经费到位,减轻了单位债务;水管单位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青原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顺利通过了省市验收,并评定为优秀,且被市政府推荐为全省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先进单位。二是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走市场化路子,采取水利工程租赁、承包、经营权拍卖等形式,对水库产权制度进行改革试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经验。例如,对小(一)型猫儿下水库采取租赁50年的形式,每年可获得水利建设资金近10万元;对小(二)型西口水库采取30年经营权拍卖的形式,一次性获得水利建设资金50万元。今年,青原区对小型灌区渠道进行调查摸底和核发产权证改革试点。三是推进农田灌溉用水机制改革。投资数万元购置水计量设施,在全区推行灌溉用水申报制、计量制、轮灌制、签证制,这几项制度在2007年特大灾旱中充分了作用,有效防止了水事纠纷,全区没有发生一起水事纠纷和群众上访事件,确保了全区农田灌溉和农村稳定。四是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2007年,我区组建了11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制度和规定,构建协会管理的长效机制。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在去年遭遇的百年未遇特大旱灾中得到验证。进行灌区环境整治。去年,青原区决定用两年时间,每年投资20余万元,对白云山中型灌区进行环境整治,美化灌区环境,恢复灌排功能,完善管理机制,增强保护意识;同时出台了《关于保护灌区水利工程的通告》,规范我区水利工程管理,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五动筹资强筋骨
  针对筹资难这一道水利建设的第一难题,近年来,青原区积极探索破解之法,实施“五动筹资”,开创了水利建设聚民资、汇民力、促民管的新局面。一是深入宣传发动民资。通过层层宣传动员,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利用“一事一议”政策,发动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全区每年组织劳力15万个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来,开展水利建设大会战。二是以奖代补启动民资。区政府出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制订了奖惩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多建多补、少建少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对区重点项目按实际到位配套资金的两倍给予奖补,一般项目按工程总造价的20%给予奖补,在区财政奖补的基础上,乡镇再次给予奖补。三是放活产权拉动民资。走市场化路子,对水利工程产权、经营权等进行租赁、承包、拍卖,盘活资产存量,获取建设资金。如近几年兴建的几十座山塘水库就是通过放活产权启动民兴建而成的。四是典型引路带动民资。通过典型带动,激励农村在外能人捐资,支持家乡兴修水利;鼓励村级组织利用山地收益、征地款等兴建水利。如投资80余万元的螺池渡槽等水利工程就是采取这种形式兴建的。五是部门帮扶联动民资。各级帮扶单位对挂点村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据统计,近年来,全区“五动筹资”共筹集民资4600余万元用于水利建设,占总投入的41.8%。
  站在新的起点上,青原区深感水利建设任重道远,面临形势十分严峻,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步慢进也是退。为此,青原区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好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投资3934万元,投入劳力54万个,完成土石方55万立方米,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7座、堤防2条,加固整治河岸3处,开挖、疏浚和维修灌溉渠道96条,更新改造电灌站13座,新建维修水陂9座,新建维修排洪闸10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4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86.67公顷,改造中低产田666.67公顷;解决2万人群众的饮水困难。今年三年大决战结束后,青原区将启动初级化水利区建设,推进青原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