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水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42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水产业
分类号: F307.4
页数: 4
页码: 565-568
摘要: 本节记述吉安市青原区水产业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产资源、鱼苗孵化、养殖技术、渔具渔法、鱼病防治、渔政管理。
关键词: 青原区 养殖业 水产业

内容

青原区内江河交织,水面宽广,除赣江外,还有泷江、富水河两条赣江支流,全区可养水面2887公顷,其中池塘1610公顷,水库947公顷,鱼类资源丰富。清末民国时期,人工养鱼主要是人放天养,自养自食,市场出售的鱼虾,主要靠江河湖塘天然捕捞。1960年前后,随着水利工程的兴起,各地才开始放养四大家鱼。1980年后,农村推行农田、水面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一批养鱼专业户。1983年东固农民在稻田放养草、鲤、鳜鱼、鲫、日本白鲫鱼,亩产鲜鱼30公斤。1979年、1983年富田、值夏还分别开展珍珠养殖。1984年,东固、值夏、新圩等乡镇稻田养鱼亩产10公斤。1985年新安开始人工孵化四大家鱼,年孵化量达5000万尾;同年冬天,在富田北韶温泉进行泥罗罗非鱼引种、越冬繁殖。1988年,值夏等地从九江水科所引进彭泽鲫鱼放养。1995年,福建客商郭世良在天玉镇田心村开发甲鱼养殖场。1996年,吉安市二轻工业企业下岗职工黄顺宗三兄弟在青原山吉安农校院内开发甲鱼养殖场,面积1.33公顷。2010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1.25万吨。
  水产资源
  鱼类主要品种简介青原区共有鱼类约140多种(含亚种),分属于12目24科,其中鲤科83种,占58%,鮠科13种,占9%,鳅科11种,占8%,鮨科6种,占4%,其余20科4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鳊、青、草、鲢、鳙、鲥、鳡、鲌、鲴、鳜、鲶、鳢、鳝、泥鳅等,这些鱼类大多分布较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还有鯮鱼、鳗鲡、赤眼鳟、乌鳢、月鳢、斗鱼、黄鲏鱼、黄角鱼、大银鱼、条、砂、吻、石、辫结鱼、麦穗鱼、棒花鱼、红鳍鲅、黄鱼等。
  草鱼,又称鲩鱼,属鲤科雅罗鱼亚科。生长快,骨少,肉多,且鲜美甜嫩,每尾可长3~30公斤,赣河中最重的可达20~40公斤,是境内四大家鱼之一。属半洄游性大型经济鱼类,栖息于水的中下层,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草食性。雌鱼4~5龄性成熟,雄鱼性成熟较雌鱼早1年。其产量占总产量的34.6%。
  鲢鱼,属鲤科链亚科。适应性强,生长快,每尾可长0.4~5公斤,是境内四大家鱼之一。生活于水体上层,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性活泼、善跳跃,雌鱼3~4龄性成熟,雄鱼性成熟期稍早。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5%。
  鳙鱼,属鲤科鲢亚科。是境内四大家鱼之一。又名花鲢、胖头鱼,栖息于水体上中层,性较和缓,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40~50公斤,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0%。鳙鱼头是名贵菜肴。
  青鱼,是境内四大家鱼之一,体形与草鱼相似,吻稍尖,鳞大,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各鳍均为灰黑色,一般在水中下层栖息觅食,鱼性较凶猛,是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螺、蚬、蚌等为食。在“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鱼)中,其生长最快,个体最大,1年可达0.5~1公斤,2年达1.5~2公斤,3年可达5公斤以上,赣河中最重的可达40余公斤。其肉质厚实,肥嫩鲜美,青鱼尾是名贵菜肴。但在单位养殖水面内的放养尾数不能多,一直是池塘养殖的配角,因此产量不多。
  鲤鱼,属鲤科鲤亚科。适应性和繁殖力强,肉鲜美,每尾可长0.4~5公斤。属定居性大型经济鱼类,栖息在水的底层,杂食性,喜跳跃,生长迅速,是主要养殖鱼类,其产量占总产量的12.5%。主要品种有万安玻璃红鲤、兴国红鲤、婺源荷包红鲤、普通鲤鱼等。
  鲫鱼,属鲤科鲤亚科。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是境内数量较多,分布极广的一种自然繁殖鱼类,栖息于水底层,杂食性,肉质细嫩鲜美,但生长较慢,一般个体100~250克,大的可达0.5公斤以上,其产量占总产量的6.8%。主要品种有白鲫、银鲫、彭泽鲫。
  乌鳢,属鳢科。产于塘、湖、库中,以塘产较多,繁殖力强,性凶猛,属肉食性鱼类。春夏时,人们常用小鱼或青蛙为饵钓捕,每尾一般可长0.5~1公斤,肥水处可长1.5~2公斤。1978年,白云山水库清库,不少乌鳢达2公斤重。肉鲜美,且骨少甜嫩,可入药。
  鲶鱼,属鲶科,又称黄鱼、黄鲶。产于小溪、池塘,繁殖力强,性温存,无鳞,体小,每尾一般可长0.5公斤,肉鲜甜嫩滑。
  胡子鲶,属胡子鲶科鱼类,俗称八须鱼。产于水浅肥沃深泥的池塘或沼泽地及水库的上游处。群族生活方式,生命力强,除干捕外,一般难以捕捉,每尾可长0.3~0.8公斤,肉嫩而韧且鲜美。境内1984年从赣州龙南引进的埃及胡子鲶又名塘虱鱼,原产非洲,属热带鱼类,形似鲶鱼、无鳞、适应性强,疾病少,长速快,怕冷不能越冬,必须每年引进养殖。
  月鳢,属鳢科,又称七星鱼、星光鱼。产于塘、小溪、沼泽地,身上鳞片间有星点,生命力很强,属肉食性鱼类,人们常用鱼竿钓捕,每尾可长0.2~1公斤,肉鲜甜,且具治疗疾病功能。
  斗鱼,又称手巾花鱼。产于池塘、沼泽地、小溪和水田,全身长有红、青、兰花纹,形体美观,似印花手巾而得名,生命和繁殖力强,每尾可长50克,人们常捕捉为鱼饵或观赏。
  斑点叉尾鮰,又称美国鮰鱼、美洲鲶,境内白云山水库有网箱养殖。
  其他鱼类有蟹、虾、甲鱼(鳖)、乌龟、黄鳝、泥鳅、鳗鱼等。
  鳖,又名甲鱼,脚鱼。分布于区内各种水域中,以鱼、虾、螺等为食。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高级滋补食品。鳖甲可入药,有滋阴补血等功效。
  大头平胸龟,又名乌龟、草龟、山龟,背甲长10~12厘米,有三条纵走的隆起,背呈黑色或棕色,头颈侧面有黄色浅状斑纹,腹面略带黄色并有暗褐色斑纹,四肢较扁平,指、趾间有全蹼。龟的腹甲称龟板,可作补药。
  棘胸蛙,又称石拐、石鸡,大者体长可达12厘米以上,皮肤粗糙。雄蛙背面有成行的长疣,胸部有大团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前肢粗壮,内侧三指有黑刺,在咽下有单个内声囊,有雄性腺。雌蛙背部都是分散的小圆疣,腹面光滑,趾间全蹼。棘胸蛙生活于山区溪流下或附近岩石上。体型较大,肉味鲜美,被视为山珍。
  虎纹蛙,体长可达10厘米以上,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皮肤粗糙,背面有许多疣粒,趾全蹼。生活于近山的旷野、水田、池塘、水沟等处,捕食昆虫、蚯蚓、蜘蛛以及小型蛙类。肉味鲜美,堪称佳肴。
  贝类 本区贝壳类分可食性瓣鳃纲和腹足纲。可食性瓣鳃纲有中国尖嵴蚌、圆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皱纹冠蚌、短褶矛蚌等;腹足纲有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遍布池塘)、梨形环棱螺、静水椎实螺等。其中三角帆蚌和绉纹冠蚌是人工育珠的重要资源,栖息在赣江、泷江的泥沙质层。
  鱼类的饵料 鱼类的饵料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低栖动物,他们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与鱼产量密切相关。区内的池塘、水库、江河等水域中,有浮游植物382种,以池塘最多,有288种;其次是水库,有165种。有浮游动物195种,亦以池塘最多,有129种,水库次之,有97种。有水生维管束植物77种,底栖动物20多种。常用的人工饲料有以下几类:
  青饲料历来是养鱼的主要饲料。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芜萍、小浮萍、紫背浮萍、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小茨藻、金鱼藻、菱角叶等;陆生植物有狗尾草、稗草、车前草、马鞭草、燕麦、野莴苣及蔬菜的茎叶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种植水生植物喜旱莲子草、水花生、水浮莲、凤眼莲(水葫芦)和陆生植物黑麦草、苏丹草、象草、苦荬菜等,使草鱼饲料由过去采割天然的水、旱草逐步转为人工种植青饲料为主。特别是黑麦草和苏丹草,产量高,质量好,广为种植,每亩年产鲜草达5000~10000公斤,每10~15公斤草可长0.5公斤鱼。
  精饲料包括谷实类的黄豆、稻谷、麦子、玉米等;饼麸类的豆饼、菜子饼、棉籽饼、糠饼、芝麻饼、花生饼、米糠、麦麸等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糟渣类的豆渣、粉渣、酒糟、粮糟等。以往很少用精饲料养鱼,即使用也是喂养鱼苗、鱼种和亲鱼,养成鱼主要是青饲料和人畜粪,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量使用精饲料养鱼。
  配合饲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鱼用配合饲料开始推广使用。
  鱼苗孵化
  区境域内鱼苗生产历史悠久。但1965年以前,不懂人工繁殖鱼苗技术。每年春末夏初,新安、河东等地鱼苗商人用民船从九江鄱阳湖购买四大家鱼天然鱼苗(水花)回乡养殖。鱼苗运回即放入鱼苗池中,开始每日以熟蛋喂养,随后逐渐加喂饲料或其他饵料,长到3~7厘米时,便可出售。1958年开始人工孵化鱼苗。新安、新圩建立了社队鱼苗养殖场,其中云楼公社鱼种场属较早的乡办鱼种场,有鱼种培育池2.17公顷,亲鱼培育池1.17公顷,孵化环道5个、产卵池2个。其时,富田、新安生产的鱼苗远销赣州的于都、兴国等地,当地也因此享誉“庐·吉·泰渔业摇篮”之称。1965年,草鱼培育孵化成功。1966年,鲢、鳙鱼培育孵化成功。随着“四大”家鱼繁殖成功,结束了境内从九江购买鱼苗的历史。1977年白云山水库也建立了鱼种场。从1993年起,在河东镇枫塘、麻家、刘家等村逐渐出现鱼苗集市交易,并形成鱼苗市场。1999年,河东镇枫塘村在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东端北侧开发水面6.67公顷,兴办“吉安市鱼苗市场”,实行产销“一条龙”,年产销鱼苗3000万尾。富田、河东等乡镇的鱼苗养殖场,是周边县(区)鱼苗的主要产地,每年可提供青、草、鳙、鲢四大家鱼的夏花和冬片近1亿尾。
  养殖技术
  1986~2005年,境内的淡水养殖从传统方式逐步向高科技养殖发展,先后推广了池塘种草、鱼牧结合、立体养殖、轮捕轮放、精饲料养殖、全价配合饲料养殖、水库化肥养殖、网箱全价配合饲料养殖、机械和药物增氧、注射疫苗防治技术等。其中较普遍的是养猪与水库养殖相结合模式。
  2010年全区池塘养殖平均亩产355公斤。其他中小水库平均亩产量从2001年的112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148公斤。白云山水库属大型水库,面积543.1公顷,1987~1996年平均亩产34.5公斤。
  渔具渔法
  境内传统的捕捞工具有撒网、拦江网、滚钩、罾、扯网、捞网及大小钩子、卡子、鱼叉、竹栅、钓竿等。随着渔业的发展,捕捞工具有所改进。20世纪50年代使用细麻线织成捕捞工具,70年代采用尼龙线、维龙线、尼龙绞丝等化纤品结制,并发展为单层刺网、三层挂网、大小拉网等网具。80年代又增加定置网配合朩船和渔盆等捕捞工具。
  网捕网具类包括:刺网、围网、大拉网、网簖、罩网、敷网六种。
  钓鱼 有4种方法,一是用鱼竿单钩结饵钓鱼;二是用滚钩拦河钓鱼;三是乘摇盆放连钩结饵钓鱼;四是用锡制条装钩数枚,结线数丈于鱼竿上,在河里猛掷急拉钓鱼,俗名又叫“打锡”。
  鹭鸶捕鱼 渔民用竹排载鹭鸶于江河之中啄鱼。
  夜照 春夏时期,晴暖之夜,沟圳和田间水多,常有鲫鱼、鲶鱼、乌鱼、鲤鱼、黄鳝、泥鳅等鱼类活动,捕鱼人手持渔灯、渔叉、身携鱼篓,鱼伏浅水,以叉入水,便可捕捉入篓。这种捕鱼方法,多为民间采用。
  鱼笼 以细篾编织成笼,头大尾小,鱼笼口以尖篾编成漏斗,春夏季节,将鱼笼置田缺、塘缺或沟圳激流中,鱼入内,无法外窜而被捉;还有的编织大鱼笼,笼中放置饵料,投入江河缓流深水之中,引鱼入笼,然后捕捉。
  电力捕鱼 用电瓶经过升压、放于水中电鱼或用发电机发电,电通过网上下两端的裸露电线,两船在水中拖网进行电鱼。此为非法捕鱼。
  地笼、虾笼捕鱼按照鱼的活动规律设置地笼(如:黄鳝笼)、虾笼捕捞。
  鱼病防治
  病害种类 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病害种类主要有:草鱼的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病(俗称草鱼“老三病”),白头白嘴病、白皮病、疖疮病;鲢鳙打印病;鲫鱼竖鳞病;山塘水库易发危害鲢鳙鱼、鲫、鳊鱼的细菌性出血病(暴发性鱼病);真菌类的水霉病;由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锚头鳋、鱼鲺、九江头槽绦虫等引发的寄生虫病;以及因蓝藻、甲藻引起的藻类中毒病害。非生物性因素造成的病害包括机械损伤、氨氮中毒、缺氧烂池、农药等化工产品污染等。其中尤以草鱼“老三病”及出血病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造成的损失占渔业总产值的20%以上,有时高达50%;其次是病毒性疾病,如鮰鱼出血病、甲鱼出血病等对特种水产养殖亦有较大影响。
  流行季节 区内水产养殖病害的高发季节在每年的4月至9月间,但因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每年病害发生时间常有提前和推后。一般鱼苗培育期较易发生的是草鱼出血病、白头白嘴病、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指环虫、九江头槽绦虫;成鱼饲养阶段,多以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病、指环虫、鱼鲺、中华鳋、锚头鳋、细菌性出血病常见。春季鱼类放养期,多发生水霉病,7~9月间,养殖水域常因高温、水质差出现缺氧泛池或藻类繁殖过剩引发的中毒等病害。
  防治措施 鱼病发生季节泼洒漂白粉、硫酸铜、生石灰和中草药等进行预防;常用杀菌消毒药物包括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季铵盐四类。进入21世纪后,区农业局、科协等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多期水产技术培训,或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巡回讲座,现场诊治鱼病,使水产从业者对清塘消毒、草鱼免疫灭活疫苗(预防草鱼出血病及“老三病”)的人工注射、定期施药灭菌杀虫、内服药饵等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渔政管理
  根据1979年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和1981年江西省《渔业管理实施法》的精神,1982年白云山水库成立了渔政管理派出所,负责水库管理捕捞业务和对渔民进行渔法教育,对违犯水产资源保护法规者,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罚款、没收渔具、赔偿损失、直至依法惩处。1985年,白云山水库配有3条小机划桨船和1艘快速小汽艇用于渔政管理。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