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养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4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牛
分类号:
S823
页数:
3
页码:
560-562
摘要:
本节记述吉安市青原区养牛的情况,其品种分黄牛、水牛和杂交黄牛,牛种改良、饲养方法、养牛企业。
关键词:
青原区
养殖业
养牛
内容
东汉章帝时(76~88)庐江郡太守王景曰“百姓不知牛耕,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王景传》)。表明在长江中游地区牛耕始于此时。为了适应农田耕作要求,区内先民选育成了吉安黄牛和峡江水牛等地方良种。南宋杨万里(吉水人)有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就是描写吉安黄牛在垦山造田中的作用,表明至迟在公元11世纪就有了吉安黄牛。吉安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农民繁殖幼畜,严禁宰杀耕牛,直到1983年才取消宰牛审批手续。
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原来由农户私养的耕牛作价入社,收归农业社集体所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为生产队所有。这期间,有的是集体饲养,专人负责;有的是集体所有分户饲养,调配使用。饲养报酬各地不一,有的生产队对饲养员采取包饲料、包工分、包膘肥、包繁殖、包肥料,繁殖小牛另给工分补助;有的生产队按牛定草料、定工分,检查评比。1962年起,对繁殖小牛作价,生产队和饲养员(户)对收入采取“四六”或“三七”分成,饲养员(户)得六或七成;对饲养种公牛者除实行“五包”外,还给予配种工分补助。实行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允许私人养牛,并将集体所有的耕牛作价归私人所有。
改革开放后,人们打破了“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开始饲养肉牛和乳牛。1996年,吉安地区农业局扶持值夏、文陂、云楼、富田等乡镇发展肉牛生产,并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青贮、氨化秸秆养牛。1998年天玉镇养牛专业户陈爱娣自养自销杂交牛1020头,人工种植黑麦草2.67公顷。1999年冬,原县级吉安市在天玉、河东建立全省黑麦草高产示范推广基地,利用秋冬闲田集中连片种植200公顷,使肉牛生产有了饲料保障,进而在天玉、河东镇建设了大型养牛基地。
青原区成立后,肉牛饲养专业户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6月,成立全省首家母牛繁殖专业合作社——新圩母牛专业合作社,主要推广黄牛改良、西杂母牛技术,年出栏肉牛500余头,产值近700万元。该社以羊角庵肉牛基地为龙头,以“以草养牛、富农兴村”为宗旨,采取农户参股方式,共带动和发展社员养殖户160余户,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销售牛犊、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服务、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社员繁殖的小牛合作社全部回收,犊公牛用来育肥,销往广东、福建等地,杂交小母牛全部留种,发放给社员,用于扩大规模。通过组织引导农户种草养牛,标准化饲养,并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花生杆、稻草、酒糟等饲料,大大降低了母牛饲养成本。据调查,入社饲养户每户养殖良种母牛3至5头,户年均可增收1万元以上。
2010年,全区牛存栏10~50头的养牛户有55户,50头以上的有10户;养殖小区两个,分别为富田镇龙会知青场和新圩镇羊角庵肉牛养殖基地;2010年,全区肉牛存栏34889头,肉牛出栏12400头。
品种与分布
青原区以役用牛为主,其品种分黄牛、水牛和杂交黄牛,其中黄牛占70%以上。
黄牛有黑、黄、黑麻毛色之分。吉安黄牛主要产于吉泰盆地,属华南牛类型,全区各乡镇都有饲养。该牛种体形紧凑,骨骼粗大,产肉率高,尤以眼肌面积较大,食性好,耐粗饲,抗高湿高温,抗病力强,役用性能好,力大持久。吉安黄牛与广丰黄牛、高安黄牛合称江西省三大地方良种黄牛。杂交黄牛是以外来品种(如西门塔尔、皮埃蒙特等)为父本的冷冻精液与本地黄牛为母本杂交而成的后代种群,也有少量是由辛地红牛与吉安黄牛杂交而成。当地三元杂种肉牛,20~22月龄体重达350公斤以上,育肥后期公母牛日平均增重0.83公斤,屠宰率56%,净肉率42%,眼肌面积100~110平方厘米。
水牛品种多数为峡江水牛,主要分布在富滩、富田、东固等乡镇山区,其特点为体型中等,躯干紧凑,脊颈宽,背宽直,胸部发达,臀部丰满,四肢粗壮有力,关节筋腱发达,皮薄而有韧性。具有耐高温高湿,耐粗饲,成熟早,繁殖力和抗病力强,拉力大,力持久,性情温和等特点,特别适宜山区深泥田作业。
乳牛,境内饲养的乳牛为黑白花乳牛,只有河东街道有一养殖户饲养了数十头。
牛种改良
境内牛改工作开展较早。1960年,值夏用人工授精法培育杂交奶、役兼用牛。1971年,新圩列为吉安黄牛保种区。1985年新圩、文陂建立了输精站,采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液配种吉安黄牛,受胎率49.6%。1986年起,天玉乡列为全省黄牛改良重点乡,建立输精站,采用西门答尔牛或辛地红牛冷冻精液对吉安黄牛母牛实施人工输精,繁殖役乳、役肉兼用牛。至1990年底,累计配种1592头,生下小牛1096头。1996年下半年起,吉安市在天玉、河东扩建和新建黄牛冷配站(点),至2000年发展为天玉镇2个,河东镇2个,并建立杂交牛保护村,保留杂交一代母牛。富田的牛种改良工作也从1996年开始。2005年,市外侨办赠送青原区500支澳大利亚南德温牛种精液,在富田镇云楼开展杂交改良试点,次年产下南德温杂交小牛近两百头。小牛初生时体重达70多公斤,是普通黄牛的两倍,育肥期增重快,出肉率高,抗病力强,饲料转化率高,杂交优势非常明显。2008年,全区7个黄牛改良点冷配母牛9367头,其中富田镇全年冷配母牛3658头,牛改覆盖面高达95%以上,富田镇也多次被省、市评为肉牛生产先进乡镇。至2010年底,全区有值夏、新圩、富田和东固四个乡镇尚在开展黄牛冷配改良工作。
饲养方法
牛的饲料,以粗料为主,精料为辅。粗料主要是青草、稻草和作物秸秆;精料主要是秕糠、饼粕及米饭等。青原区农户传统养牛,以放牧为主,夜间补喂草料,使役期加喂食盐、粥饭、米糠、麦麸等精料。每年早稻插秧后至夏收前,有的村庄组织农户轮流集体放牧,名曰“放班牛”;夏收后,以各农家拴放为主。冬季和早春,为圈养干喂。早春由舍饲转向放牧时,农民习惯用盐、生姜、葱头给牛洗口开味,或喂以鲜活黄鳝健体。人民公社时期,各级政府下文保护耕牛安全过冬,要求修补栏舍,贮备草料,一般每头黄牛留足饲料粮(稻谷)20公斤,早稻草1500~2000公斤,水牛2000~2500公斤,并配给耕牛用盐。
母牛怀孕期,饲养管理与平时相同,只在临产前半个月左右,停止使役或重役。分娩时有专人看守护产,小牛犊生下来时,立即剥去小牛的外层蹄壳,取走胞衣。如遇有胞衣外露不下,即吊上一只旧草鞋,将其慢慢垂下。母牛产后2~3天内,有的农户会补喂豆浆、水酒催奶。奶水不够者,则买些催奶中药煎水喂之。
小牛吃奶到7~8个月左右进行断奶,再过1个月安上鼻栓,吊上绳子,练习撇绳(即教其转弯),1.5~2岁时开始教犁。断奶方法简便易行,即在小牛的嘴上套上一个三脚架或挂上一块橡皮罩,使小牛无法吸吮母奶。教犁方法是,一人前面牵着小牛,一人在牛后掌犁,在河滩沙地或松土田里进行,大约一周时间即可教会。
种公牛配种时增喂食盐。不作种用的公牛养到2~3对齿时(3~4岁)就进行阉割,多在气候温和、农事较闲时进行。
养牛企业
吉安市羊角庵肉牛基地有限公司 该公司创建于2007年6月,由新圩人郭智亮投资建立,位于青原区新圩镇郭家村,占地面积10公顷,建有各式栏舍10余栋,另有饲料加工车间、仓库、消毒室各2间,食堂、职工宿舍、办公楼各1栋,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公司建有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一个,种植人工草场11公顷,主要推广西杂母牛繁育、种草养牛、标准化饲养等技术。并建立了母牛繁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参股方式,带动和发展社员养殖户160余户入社,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销售牛犊、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服务、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入社饲养户每户养殖良种母牛3至5头,户年均可创收1万元以上。公司年出栏肉牛1600余头,产值近2000万元。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吉安市羊角庵肉牛基地...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吉安市青原区黄牛养殖...
相关专题
吉安市青原区水牛养殖...
相关专题
吉安市青原区乳牛养殖...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