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42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养殖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3
页码:
557-569
摘要:
本章记述吉安市青原区养殖业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了生猪生产、养牛、家禽养殖、畜禽疫病防治、水产业、饲料生产。
关键词:
青原区
农业
养殖业
内容
第一节 生猪生产
境内传统养猪法为先吊架子(长骨架),后催肥(长肉),以农家圈养熟喂为主,即用青饲料煮潲水加米糠饲养。由于营养单一,生猪生长一年多才能出栏,体重只有七八十公斤,且煮潲喂猪,耗费大量燃料。20世纪60年代推广糖化饲料喂猪,主要是利用青饲料经过发酵,使猪爱吃,易消化,长膘快。70~80年代后,全区推广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养猪,比单一饲料营养丰富,含蛋白质多,有多种维生素,饲养六七个月即可出栏,体重达100多公斤。90年代以后,全区大多数农户采用米糠、麦麸加浓缩饲料养猪。规模养殖主要集聚在河东、值夏、富田、富滩四个乡镇。均实行自繁自养,多为“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鸡”、“猪—沼—鱼—鸭”等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一些养殖户还在进行“自然养猪法”试点。“自然养猪法”又叫“发酵床养猪法”、“生态养猪法”。
建区以来,青原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吉安华海农牧、江西祥欣农牧和天祥农牧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3家,发展大小生猪规模养殖(场)户100余户,全区年存栏生猪4万余头,年出栏生猪6.6万余头,其中,规模养殖场出栏量占全区出栏总量的90%以上。
生猪购销政策
从1955年春开始,国家对农户实行定购定养政策,农户每年必须完成规定的生猪派购任务。农户向国营食品部门交售肉猪,按重量划分等级,平价结算,分等级定交售价格,分等级奖售交猪户平价饲料粮和化肥,并返销一定数量的平价猪肉。1961年以后,生产队还分给农户饲料地和补贴饲料粮,一般标准为肉猪每头饲料粮35~40公斤,母猪每头100~125公斤,公猪每头200~250公斤。1970年后,为了解决肉食供应和积造肥料问题,规定对社员养猪实行“四定”(即定养猪任务、定收购任务、定饲料地、定交肥任务),国家收购肥猪回供猪肉、奖售粮食和布票,社员交给生产队的厩肥折成工分,参加分配。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任务,实行自由上市交易,1986年肉猪收购价全面放开。
生猪品种与分布
猪的品种有本地土种吉安花腰猪和从国外引进的猪种。外来品种经过试验和较长时间的比较选择,受群众欢迎并继续引进繁殖的有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三种,主要用于进行猪的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以提高瘦肉率。
本地土种属华中型猪种,其特性:耐粗饲、早熟、肉质细嫩、背腰厚,酮体脂肪多,瘦肉比重少。外貌:额部多有横行皱纹,耳下垂,背多下凹,腹大下垂,尾粗毛多,毛色多为黑白,也有少数全白和全黑的。国外猪种的特征为体型大而匀称,四肢健壮,耗料省,生长快,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瘦肉率高。
散养户及小规模专业户在20世纪80年代前以“吉安花腰猪”为多,到1985年后,逐渐发展到以大约克等瘦肉型种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繁殖后代(俗称“土杂猪”)为最多。大、中型专业户多为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皮特兰等纯种猪及其二元(长白公猪和大约克母猪、大约克公猪和长白母猪)、三元(杜长大、杜大长、皮长大、皮大长)杂交良种。(注:长,指长白猪;大,指大约克猪;杜,指杜洛克猪;皮指皮特兰猪。)
猪种改良
2005年以前,全区所需种公、母猪均须从区外(如吉安市畜禽良种场、井冈山华富公司等)引入,2005年下半年引进的江西省祥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填补了青原区多年来种猪生产的空白。该公司主要猪种包括: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纯种猪、大长和长大二元种猪。
大约克 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邻近地区。后用英国当地猪种作为母本,引入中国广东猪种和含有中国猪种血统的莱塞斯特猪杂交,因而有中国猪血统。该猪全身被毛白色,少数在额角或臀部皮上有小暗斑,体型大,耳直立,鼻直,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
长白 原产于丹麦的一个猪种。由于体躯较长,毛色全白,在中国通称为“长白猪”。该猪外貌清秀,头狭长,耳向前下平行直伸,背腰较长,腹线平直,后躯丰满。
杜洛克 原产于美国东部和玉米地带的一个猪种。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493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时,从原产于西非海岸几内亚等国带入美国的8头红毛猪。1972年尼克松访华第一次引入中国。该猪体型大,耳中等大向前稍下垂,体躯深广,毛色从金黄到暗棕色深浅不一,皮肤上可能出现黑斑,但不允许有黑毛或白毛。
长大 长大二元杂是由长白公猪和大约克母猪杂交而成,体型较长,耳形偏大而向前倾斜,背腰平直,四肢健壮,繁殖力强,瘦肉率高。
大长 大长二元杂是由大约克公猪和长白母猪杂交而成,体型与大约克相近,耳型直立略向前倾斜,耳比大约克稍大,四肢强健,繁殖力和瘦肉率高。
猪的饲养
猪的饲料,主要有青饲料,如青草、作物藤蔓、瓜菜、水浮莲以及秕糠、碎米等,部分农户辅之饼粕、酒糟、豆渣。
饲养母猪技术性较强,需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只有少数农户敢为。农民对后备母猪和空怀母猪的饲养较为粗放,到配种2个月后,逐渐增加精料,并以油炒米粒或用干艾叶煎水(1~1.5公斤/次)给母猪吃,防止流产。分娩时用草垫栏,专人看管,防止压死、冻死、饿死,及时取走包衣。分娩后,用大豆或大米磨浆煮开后喂之,以增加营养,催促奶水。如奶水不足就喂酒糟、小鱼虾、墨鱼或狗肉催奶。
饲养种公猪,过去民间迷信思想认为会带来晦气,故多为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所事,现在大型猪场均有饲养。对种公猪饲喂注意料浓质好,不使容量过大,并常放牧运动,增强体质,配种时补充鸡蛋和食盐。性欲差时则用党参、杜仲、枸杞等煮喂之,以提精神。
饲养肉猪,无论雌雄,均要阉割去势。阉割时间:雄性在出生一个月左右;雌性在第一、二次发情时。
新技术推广与应用
模式化驱虫 1996年开始推广此模式:第一次投药时间50~70日龄,第二次投药时间110~120日龄。
仔猪窝边注射 哺乳仔猪在50~60日龄(散窝时),免疫接种猪瘟弱毒疫苗,有效防止猪瘟。该技术1989年在各乡镇试点,1990~2004年得到普及。
低成本养猪 1996年推广以“稻谷+菜饼+浓缩料”模式,利用本地饲料资源和浓缩料配成配合饲料进行养猪,降低了成本。
仔猪补铁补硒 在仔猪产后第3天开始补铁补硒,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该技术1993年试点,之后在各地得到推广。
“四改”、“四化”、“一早”、“二防” 1987年提出改单一料为配合料,改熟喂为生喂,改“吊架子”育肥为“一条龙”育肥,改放养为圈养;公猪瘦肉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肉猪三元杂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一早”(仔猪提早补料);“二防”(预防传染病、预防寄生虫病)。
生猪生产企业
江西祥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29日,由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投资。以生产优良种猪为主,兼有林果业、花卉种植业和水产业。公司地处值夏镇西口农场,占地120公顷,注册资金200万元,属江西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西省一级种猪场。
到2007年底,公司的种猪场占地20公顷,存栏能繁母猪750头,后备母猪110头,固定资产852万元,资产总额1028万元,良种母猪与仔猪年销售收入3520万元,年利润187万元,产销率100%。公司拥有人工采精授精配套设施、降温水帘、饲料加工厂和一个以沼气发酵为主的三废排放体系。
吉安市华海农牧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由河东人刘海宝和高安客商杨扬共同投资建立,坐落在青原区富田镇,以畜禽及水产养殖为主。公司占地30多公顷,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水面100公顷,拥有2个生猪养殖基地和2个水产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1万头。
公司按照全进全出的生产要求,采用了早期断乳、高床产仔与保育、水帘负压通风系统、人工授精、免疫抗原抗体监测、B超测孕仪等先进技术与设备。且采用猪-沼-鱼的生态养殖模式,对污水采用了先进的台湾红泥塑料厌氧发酵的沼气处理技术,能有效降解有机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第二节 养牛
东汉章帝时(76~88)庐江郡太守王景曰“百姓不知牛耕,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王景传》)。表明在长江中游地区牛耕始于此时。为了适应农田耕作要求,区内先民选育成了吉安黄牛和峡江水牛等地方良种。南宋杨万里(吉水人)有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就是描写吉安黄牛在垦山造田中的作用,表明至迟在公元11世纪就有了吉安黄牛。吉安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农民繁殖幼畜,严禁宰杀耕牛,直到1983年才取消宰牛审批手续。
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原来由农户私养的耕牛作价入社,收归农业社集体所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为生产队所有。这期间,有的是集体饲养,专人负责;有的是集体所有分户饲养,调配使用。饲养报酬各地不一,有的生产队对饲养员采取包饲料、包工分、包膘肥、包繁殖、包肥料,繁殖小牛另给工分补助;有的生产队按牛定草料、定工分,检查评比。1962年起,对繁殖小牛作价,生产队和饲养员(户)对收入采取“四六”或“三七”分成,饲养员(户)得六或七成;对饲养种公牛者除实行“五包”外,还给予配种工分补助。实行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允许私人养牛,并将集体所有的耕牛作价归私人所有。
改革开放后,人们打破了“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开始饲养肉牛和乳牛。1996年,吉安地区农业局扶持值夏、文陂、云楼、富田等乡镇发展肉牛生产,并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青贮、氨化秸秆养牛。1998年天玉镇养牛专业户陈爱娣自养自销杂交牛1020头,人工种植黑麦草2.67公顷。1999年冬,原县级吉安市在天玉、河东建立全省黑麦草高产示范推广基地,利用秋冬闲田集中连片种植200公顷,使肉牛生产有了饲料保障,进而在天玉、河东镇建设了大型养牛基地。
青原区成立后,肉牛饲养专业户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6月,成立全省首家母牛繁殖专业合作社——新圩母牛专业合作社,主要推广黄牛改良、西杂母牛技术,年出栏肉牛500余头,产值近700万元。该社以羊角庵肉牛基地为龙头,以“以草养牛、富农兴村”为宗旨,采取农户参股方式,共带动和发展社员养殖户160余户,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销售牛犊、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服务、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社员繁殖的小牛合作社全部回收,犊公牛用来育肥,销往广东、福建等地,杂交小母牛全部留种,发放给社员,用于扩大规模。通过组织引导农户种草养牛,标准化饲养,并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花生杆、稻草、酒糟等饲料,大大降低了母牛饲养成本。据调查,入社饲养户每户养殖良种母牛3至5头,户年均可增收1万元以上。
2010年,全区牛存栏10~50头的养牛户有55户,50头以上的有10户;养殖小区两个,分别为富田镇龙会知青场和新圩镇羊角庵肉牛养殖基地;2010年,全区肉牛存栏34889头,肉牛出栏12400头。
品种与分布
青原区以役用牛为主,其品种分黄牛、水牛和杂交黄牛,其中黄牛占70%以上。
黄牛有黑、黄、黑麻毛色之分。吉安黄牛主要产于吉泰盆地,属华南牛类型,全区各乡镇都有饲养。该牛种体形紧凑,骨骼粗大,产肉率高,尤以眼肌面积较大,食性好,耐粗饲,抗高湿高温,抗病力强,役用性能好,力大持久。吉安黄牛与广丰黄牛、高安黄牛合称江西省三大地方良种黄牛。杂交黄牛是以外来品种(如西门塔尔、皮埃蒙特等)为父本的冷冻精液与本地黄牛为母本杂交而成的后代种群,也有少量是由辛地红牛与吉安黄牛杂交而成。当地三元杂种肉牛,20~22月龄体重达350公斤以上,育肥后期公母牛日平均增重0.83公斤,屠宰率56%,净肉率42%,眼肌面积100~110平方厘米。
水牛品种多数为峡江水牛,主要分布在富滩、富田、东固等乡镇山区,其特点为体型中等,躯干紧凑,脊颈宽,背宽直,胸部发达,臀部丰满,四肢粗壮有力,关节筋腱发达,皮薄而有韧性。具有耐高温高湿,耐粗饲,成熟早,繁殖力和抗病力强,拉力大,力持久,性情温和等特点,特别适宜山区深泥田作业。
乳牛,境内饲养的乳牛为黑白花乳牛,只有河东街道有一养殖户饲养了数十头。
牛种改良
境内牛改工作开展较早。1960年,值夏用人工授精法培育杂交奶、役兼用牛。1971年,新圩列为吉安黄牛保种区。1985年新圩、文陂建立了输精站,采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液配种吉安黄牛,受胎率49.6%。1986年起,天玉乡列为全省黄牛改良重点乡,建立输精站,采用西门答尔牛或辛地红牛冷冻精液对吉安黄牛母牛实施人工输精,繁殖役乳、役肉兼用牛。至1990年底,累计配种1592头,生下小牛1096头。1996年下半年起,吉安市在天玉、河东扩建和新建黄牛冷配站(点),至2000年发展为天玉镇2个,河东镇2个,并建立杂交牛保护村,保留杂交一代母牛。富田的牛种改良工作也从1996年开始。2005年,市外侨办赠送青原区500支澳大利亚南德温牛种精液,在富田镇云楼开展杂交改良试点,次年产下南德温杂交小牛近两百头。小牛初生时体重达70多公斤,是普通黄牛的两倍,育肥期增重快,出肉率高,抗病力强,饲料转化率高,杂交优势非常明显。2008年,全区7个黄牛改良点冷配母牛9367头,其中富田镇全年冷配母牛3658头,牛改覆盖面高达95%以上,富田镇也多次被省、市评为肉牛生产先进乡镇。至2010年底,全区有值夏、新圩、富田和东固四个乡镇尚在开展黄牛冷配改良工作。
饲养方法
牛的饲料,以粗料为主,精料为辅。粗料主要是青草、稻草和作物秸秆;精料主要是秕糠、饼粕及米饭等。青原区农户传统养牛,以放牧为主,夜间补喂草料,使役期加喂食盐、粥饭、米糠、麦麸等精料。每年早稻插秧后至夏收前,有的村庄组织农户轮流集体放牧,名曰“放班牛”;夏收后,以各农家拴放为主。冬季和早春,为圈养干喂。早春由舍饲转向放牧时,农民习惯用盐、生姜、葱头给牛洗口开味,或喂以鲜活黄鳝健体。人民公社时期,各级政府下文保护耕牛安全过冬,要求修补栏舍,贮备草料,一般每头黄牛留足饲料粮(稻谷)20公斤,早稻草1500~2000公斤,水牛2000~2500公斤,并配给耕牛用盐。
母牛怀孕期,饲养管理与平时相同,只在临产前半个月左右,停止使役或重役。分娩时有专人看守护产,小牛犊生下来时,立即剥去小牛的外层蹄壳,取走胞衣。如遇有胞衣外露不下,即吊上一只旧草鞋,将其慢慢垂下。母牛产后2~3天内,有的农户会补喂豆浆、水酒催奶。奶水不够者,则买些催奶中药煎水喂之。
小牛吃奶到7~8个月左右进行断奶,再过1个月安上鼻栓,吊上绳子,练习撇绳(即教其转弯),1.5~2岁时开始教犁。断奶方法简便易行,即在小牛的嘴上套上一个三脚架或挂上一块橡皮罩,使小牛无法吸吮母奶。教犁方法是,一人前面牵着小牛,一人在牛后掌犁,在河滩沙地或松土田里进行,大约一周时间即可教会。
种公牛配种时增喂食盐。不作种用的公牛养到2~3对齿时(3~4岁)就进行阉割,多在气候温和、农事较闲时进行。
养牛企业
吉安市羊角庵肉牛基地有限公司 该公司创建于2007年6月,由新圩人郭智亮投资建立,位于青原区新圩镇郭家村,占地面积10公顷,建有各式栏舍10余栋,另有饲料加工车间、仓库、消毒室各2间,食堂、职工宿舍、办公楼各1栋,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公司建有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一个,种植人工草场11公顷,主要推广西杂母牛繁育、种草养牛、标准化饲养等技术。并建立了母牛繁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参股方式,带动和发展社员养殖户160余户入社,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销售牛犊、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服务、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入社饲养户每户养殖良种母牛3至5头,户年均可创收1万元以上。公司年出栏肉牛1600余头,产值近2000万元。
第三节 家禽养殖
青原区家禽养殖以鸡、鸭为主,传统的农村养鸡多为分户饲养,农家在住房屋角或后院搭建鸡笼,令鸡夜晚歇宿。每家饲养量因户而异,少则几羽,多则几十羽。天亮放出去觅食杂草虫蚁,定时喂以稻谷、米糠、剩饭、菜叶之类,天黑自回笼内过夜。近年来推广鸡用浓缩饲料,肉鸡饲养2~3个月可达3~4公斤,出笼投放市场;蛋鸡平均每羽年产蛋200~220枚。当小公鸡开啼后,除留一二只传种、司晨外,余者请兽医阉割去雄。建区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青原区家禽散养户越来越少,养殖基地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2010年,全区建立大小家禽养殖基地20多个,家禽存笼43.8万羽,家禽出笼63.5万羽,禽蛋产量469吨。
2003年以后,为满足消费者对肉质、口感、香味俱佳的“土鸡”的需求,河东等乡镇的部分群众转变养殖观念,尝试在荒山、果园、林地等自然环境中,搭建塑料大棚将鸡散养其中,建立规模化、节约型的生态养鸡场。
青原区养鸭基本以散养为主,规模较小,一户养几羽至十几羽,白天在村旁池塘、沟渠或稻田中放养,晚上回笼。亦有专业放养群鸭的农户,饲养数量为几十羽至数百羽不等,白天驱赶鸭群在一定区域内的田间、溪边、河畔放牧,适当补喂稻谷等精料,夜晚回村歇息。20世纪80年代后,推广立体养殖技术。许多饲养专业户在山塘、水库旁搭棚养鸭,饲喂全价饲料,实施库塘养鱼、水面养鸭、岸边养猪、种草的生产模式。
品种与分布
鸡 境内农户饲养的鸡,大多数为本地土鸡,毛色有红、黄、黑、麻、白、花诸种。其特点是:早熟、觅食能力强,体型较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区人从外地引进澳洲黑、来杭鸡、九斤黄、芦花鸡等名优品种。70年代起又陆续引进白洛克、红考尼希、罗斯鸡、爱拨益加、AA鸡、星波罗、海波罗、罗曼、艾维茵、伊莎、红宝等品种。后来这些鸡与本地鸡杂交产生土杂鸡。1971年后,值夏从泰和引进“武山鸡”。农户散养,以土杂鸡为主;规模化养鸡户则饲养武山鸡、AA鸡、艾维茵、三黄鸡、崇仁麻鸡等。
鸽 城镇、乡村有少数人家养鸽,以养灰、白肉鸽为主。
鸭 境内农村水面、洼地较多,养鸭历史悠久,多为自养自食。以本地麻鸭(水鸭)为主,约占总数的80%左右。也有番鸭(俗称湖鸭),多分布在山区,是与麻鸭同科不同属的另一鸭种,它性情温驯,活动少,耐粗饲,生长快,无水也可饲养。阳鸭(俗称阴阳鸭),是麻鸭与番鸭杂交的后代,无繁殖能力,生长快,肉鲜美。外来品种肉用型有北京肉鸭、英国的樱桃谷肉鸭,蛋用型有英国康贝尔鸭(年产蛋200~300枚)等。1987年后普及吉安红毛鸭。
鹅 境内鹅的饲养量不大,约占家禽饲养量的0.77%。主要分布于富田、东固两乡镇,有灰鹅、白鹅及少量的狮头鹅。专业户以莲花白鹅、兴国灰鹅为主。鹅,素食,不吃鱼虾,专食青草、蔬菜和谷物之类。小鹅出壳后,立即放入木桶或箩内,冷天垫草保温,雏鹅羽毛干后即开食,将菜叶切成细丝拌少许米饭饲喂,日夜坚持,寒冷天气还用火炉升温取暖。三周龄开始放牧,30日龄后喂些碎米,每天傍晚一次。60日龄后开始下水游泳,时间不宜过久,90日龄后任其自游。雏鹅至长粗毛(扁羽)前,注意防风、避雨,以免生虱、感冒。母鹅在入秋后产蛋,自孵小鹅。肉鹅出售前一个月进行屯肥,饲以米糠和稻谷。
家禽孵化
母鸡产蛋一定数量后会赖抱孵小鸡,每年春秋两季,农妇便用盆、筐垫草盛蛋,让母鸡入孵,一周后照蛋(夜间在灯光下以手遮盖窥视),将无精蛋取出。二周时泳蛋(将已孵蛋放置水盆中浮之),有动的蛋再入孵。三周即可见小鸡破壳而出。
鸡的孵化方法有自孵、谷孵、灯孵和电孵4种。农家孵鸡多为自孵(用母鸡孵),专业户或养鸡场多为电孵。
繁殖小鸭民间采用缸(桶)孵法,炒谷入缸(桶)孵蛋,覆盖棉被、棉毯或麻袋以保温,谷凉再炒热,专人守护,不敢大意。待孵至25天上摊床,靠自温再孵数天,小鸭就陆续出壳。刚出壳的雏鸭干毛后便开始喂食,将米饭均匀地撒在有水的木盆里(水不得过深,以鸭子吃食时脚和嘴胛能浸到即可),让小鸭啄食。这一作法农民称之为“下水”,若“下水”没有下好,以后将会发生皮肤皱缩和干足病。雏鸭第三天,将打捞的粪蛆装在篓子里,放在溪水中冲洗干净后,撒在田中,让鸭子自由啄食。喂蛆时间在清早和上午为宜,下午不能喂用。喂时要给以适量水分,以免由于过食而产生消化不良,造成死亡。
民间孵鸭还有寄孵的,即用母鸡孵化。专业户、养鸭场多用电孵。
第四节 其他畜禽的养殖
境内主要家畜除猪牛外还有:
猫 有花猫、黑猫、金丝猫等,以花猫最多。农户养猫为了捕鼠,2001年毒鼠药禁用后,养猫逐渐增多。
狗 有家狗、猎狗、军犬、小洋狗、狼狗等种类,农家养狗守门看家,城市养狗当宠物。
兔 以养菜兔(又名中国白兔)居多。成年母兔一年可产仔3~4胎,每胎5~6只。兔的饲料以青料为主,辅以米饭、糠麸之类精料。青饲料皆洗净晾干,防止泥沙、水分过多,引起肠胃病。1958年至1980年,东固、值夏等地先后从浙江引进过长毛兔饲养。
羊 以饲养山羊为主。1958年,东固农户曾从浙江引进17只湖羊饲养;1968年后,东固、富田等地分别从浙江、新疆引进300只山羊饲养。
马、骡、驴 解放前,有少数富人饲养。解放后,运输车辆增多,饲养量渐减。至20世纪50年代,仍有少量马、骡、驴拖运货物或用以代步、磨坊劳作和民间婚事迎亲用。70年代后境内饲养寥寥无几,今仅个别风景区有用以供游客骑坐、摄影等服务。
蜜蜂 全区农村蜜源丰富,有油菜、紫云英、苜蓿、柑橘、桃李、油茶及各种山花等20余种,历来有养蜂传统。所养蜜蜂有两种,一为中华蜂(中蜂),一为意大利蜂(意蜂)。中蜂多来自收捕的野蜂,原居山中树洞、古坟、石岩、废窑等处,后收捕至家,用篾箩、木桶、木箱饲养,悬挂于屋檐之下或放置于山野林间,来去自由,自生自灭,管理粗放,产蜜量低。
第五节 畜禽疫病防治
境内畜禽疫病种类
牛病 口蹄疫、牛瘟、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炭疽、伊氏焦虫病、锥虫病、血吸虫病、出败、破伤风、狂犬病、流行性热、兰舌病、球虫、钩端螺旋体、肝片吸虫。
猪病 口蹄疫、猪瘟、传染性水泡病、弓形体病、传染性萎缩鼻炎、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李氏杆菌病、水肿病、喘气病、流感、传染性胸膜肺炎、炭疽、猪痘、细颈囊尾蚴、蛔虫、肾虫、姜片吸虫、肺丝虫、钩端螺旋体。
禽病 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鸡白痢、鸭瘟、小鹅瘟、禽霍乱、雏鸭病毒性肝炎、鸡痘、支原体病、衣原体病、球虫、鸡腺病毒病、鸡传染性鼻炎、鸡钩端螺旋体、羽虱、鸡副伤寒、减蛋综合症。
羊病 羊痘、疥癣。
兔病 兔瘟、兔出败、疥癣、球虫病。
犬病 狂犬病、细小病毒病、李氏杆菌病。
1990年后新发生的病有:猝死症、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5种。
通过努力,目前已消(扑)灭的有:牛瘟、日本血吸虫病、猪萎缩性鼻炎3种。
曾经流行,现已基本控制的有: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喘气病、仔猪副伤寒、炭疽、牛出败、牛伊氏焦虫病9种。
畜禽疫病预防
1949年以前,境内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只有点滴记载。新中国建立后,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日益受到重视。1953年开始,各地建立县乡家畜防疫网,1956年逐步建立乡镇兽医站(所)。当时,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点是保护畜力,集中力量防治耕牛的主要传染病,如牛瘟、炭疽、出败等,结合防治生猪的主要疫病。20世纪60年代,在牛的主要传染病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猪的主要传染病防治。70年代,仍以防治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四大疫病为重点,同时开展鸡新城疫和禽霍乱的防治试点。80年代和90年代的防治重点是猪瘟、鸡瘟、链球菌病和牲畜口蹄疫(五号病)。
1998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各地在认真做好防疫工作,防止畜禽疫病传播,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体健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项措施:(一)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突出“社会性、统一性、强制性”三原则,以二瘟(猪瘟、鸡瘟)一病(牲畜五号病)为防疫重点,同时控制其他传染病、寄生虫等。(二)抓好免疫接种,推广合理免疫程序,提高畜禽对疫病的抵抗力,继续开展常年补针和“窝边注射”以及建立农民散养鸡防治示范村活动,使猪瘟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鸡瘟免疫密度保持在80%以上。(三)以产地检疫为基础,做好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运输、屠宰等各个环节的检疫。(四)健全畜禽疫情报告制度,凡是发生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一类传染病和重大疫情实行快报外,还有月报、季报、年报。(五)在扑灭疫情(尤其烈性传染病)时,采取“五强制”(强制免疫、强制扑杀、强制封锁、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和“二强化”(强化疫情报告、强化防疫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六)从1999年开始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项目,对规定19种疫病实施工程性防治,区域化管理。
青原区成立后,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疫病防治方针,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级防治网络。采取春、秋两季畜禽集中免疫和平时补针相结合,全年防疫注射面家畜达98%、家禽达95%以上,有效控制了畜禽疫病的发生和蔓延,使猪、牛、禽类的死亡率,每年分别控制在1%、0.5%、12%以内。
疫病发生与控制
2001年4月11日,青原区河东镇新生村委会一养猪户,将其在吉安禾埠猪场饲养的60头五号病生猪转移至家中饲养,由于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严处理,有效避免了疫情的大面积扩散蔓延,共处理病猪68头,病牛1头。随后几年,尽管青原区出现过不同程度畜禽疫情,但在区、乡、村三级防疫体系的严密监控下,通过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监管,加强监测,消毒灭源,果断处置”的综合防控措施,实现了疫病不流行、疫点不扩大、疫情不爆发、疫区不成灾的“四不”防控目标,将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禽流感至今仍保持清净无疫。
第六节 水产业
青原区内江河交织,水面宽广,除赣江外,还有泷江、富水河两条赣江支流,全区可养水面2887公顷,其中池塘1610公顷,水库947公顷,鱼类资源丰富。清末民国时期,人工养鱼主要是人放天养,自养自食,市场出售的鱼虾,主要靠江河湖塘天然捕捞。1960年前后,随着水利工程的兴起,各地才开始放养四大家鱼。1980年后,农村推行农田、水面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一批养鱼专业户。1983年东固农民在稻田放养草、鲤、鳜鱼、鲫、日本白鲫鱼,亩产鲜鱼30公斤。1979年、1983年富田、值夏还分别开展珍珠养殖。1984年,东固、值夏、新圩等乡镇稻田养鱼亩产10公斤。1985年新安开始人工孵化四大家鱼,年孵化量达5000万尾;同年冬天,在富田北韶温泉进行泥罗罗非鱼引种、越冬繁殖。1988年,值夏等地从九江水科所引进彭泽鲫鱼放养。1995年,福建客商郭世良在天玉镇田心村开发甲鱼养殖场。1996年,吉安市二轻工业企业下岗职工黄顺宗三兄弟在青原山吉安农校院内开发甲鱼养殖场,面积1.33公顷。2010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1.25万吨。
水产资源
鱼类主要品种简介青原区共有鱼类约140多种(含亚种),分属于12目24科,其中鲤科83种,占58%,鮠科13种,占9%,鳅科11种,占8%,鮨科6种,占4%,其余20科4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鲫、鳊、青、草、鲢、鳙、鲥、鳡、鲌、鲴、鳜、鲶、鳢、鳝、泥鳅等,这些鱼类大多分布较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还有鯮鱼、鳗鲡、赤眼鳟、乌鳢、月鳢、斗鱼、黄鲏鱼、黄角鱼、大银鱼、条、砂、吻、石、辫结鱼、麦穗鱼、棒花鱼、红鳍鲅、黄鱼等。
草鱼,又称鲩鱼,属鲤科雅罗鱼亚科。生长快,骨少,肉多,且鲜美甜嫩,每尾可长3~30公斤,赣河中最重的可达20~40公斤,是境内四大家鱼之一。属半洄游性大型经济鱼类,栖息于水的中下层,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草食性。雌鱼4~5龄性成熟,雄鱼性成熟较雌鱼早1年。其产量占总产量的34.6%。
鲢鱼,属鲤科链亚科。适应性强,生长快,每尾可长0.4~5公斤,是境内四大家鱼之一。生活于水体上层,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性活泼、善跳跃,雌鱼3~4龄性成熟,雄鱼性成熟期稍早。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5%。
鳙鱼,属鲤科鲢亚科。是境内四大家鱼之一。又名花鲢、胖头鱼,栖息于水体上中层,性较和缓,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40~50公斤,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0%。鳙鱼头是名贵菜肴。
青鱼,是境内四大家鱼之一,体形与草鱼相似,吻稍尖,鳞大,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各鳍均为灰黑色,一般在水中下层栖息觅食,鱼性较凶猛,是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螺、蚬、蚌等为食。在“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鱼)中,其生长最快,个体最大,1年可达0.5~1公斤,2年达1.5~2公斤,3年可达5公斤以上,赣河中最重的可达40余公斤。其肉质厚实,肥嫩鲜美,青鱼尾是名贵菜肴。但在单位养殖水面内的放养尾数不能多,一直是池塘养殖的配角,因此产量不多。
鲤鱼,属鲤科鲤亚科。适应性和繁殖力强,肉鲜美,每尾可长0.4~5公斤。属定居性大型经济鱼类,栖息在水的底层,杂食性,喜跳跃,生长迅速,是主要养殖鱼类,其产量占总产量的12.5%。主要品种有万安玻璃红鲤、兴国红鲤、婺源荷包红鲤、普通鲤鱼等。
鲫鱼,属鲤科鲤亚科。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是境内数量较多,分布极广的一种自然繁殖鱼类,栖息于水底层,杂食性,肉质细嫩鲜美,但生长较慢,一般个体100~250克,大的可达0.5公斤以上,其产量占总产量的6.8%。主要品种有白鲫、银鲫、彭泽鲫。
乌鳢,属鳢科。产于塘、湖、库中,以塘产较多,繁殖力强,性凶猛,属肉食性鱼类。春夏时,人们常用小鱼或青蛙为饵钓捕,每尾一般可长0.5~1公斤,肥水处可长1.5~2公斤。1978年,白云山水库清库,不少乌鳢达2公斤重。肉鲜美,且骨少甜嫩,可入药。
鲶鱼,属鲶科,又称黄鱼、黄鲶。产于小溪、池塘,繁殖力强,性温存,无鳞,体小,每尾一般可长0.5公斤,肉鲜甜嫩滑。
胡子鲶,属胡子鲶科鱼类,俗称八须鱼。产于水浅肥沃深泥的池塘或沼泽地及水库的上游处。群族生活方式,生命力强,除干捕外,一般难以捕捉,每尾可长0.3~0.8公斤,肉嫩而韧且鲜美。境内1984年从赣州龙南引进的埃及胡子鲶又名塘虱鱼,原产非洲,属热带鱼类,形似鲶鱼、无鳞、适应性强,疾病少,长速快,怕冷不能越冬,必须每年引进养殖。
月鳢,属鳢科,又称七星鱼、星光鱼。产于塘、小溪、沼泽地,身上鳞片间有星点,生命力很强,属肉食性鱼类,人们常用鱼竿钓捕,每尾可长0.2~1公斤,肉鲜甜,且具治疗疾病功能。
斗鱼,又称手巾花鱼。产于池塘、沼泽地、小溪和水田,全身长有红、青、兰花纹,形体美观,似印花手巾而得名,生命和繁殖力强,每尾可长50克,人们常捕捉为鱼饵或观赏。
斑点叉尾鮰,又称美国鮰鱼、美洲鲶,境内白云山水库有网箱养殖。
其他鱼类有蟹、虾、甲鱼(鳖)、乌龟、黄鳝、泥鳅、鳗鱼等。
鳖,又名甲鱼,脚鱼。分布于区内各种水域中,以鱼、虾、螺等为食。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高级滋补食品。鳖甲可入药,有滋阴补血等功效。
大头平胸龟,又名乌龟、草龟、山龟,背甲长10~12厘米,有三条纵走的隆起,背呈黑色或棕色,头颈侧面有黄色浅状斑纹,腹面略带黄色并有暗褐色斑纹,四肢较扁平,指、趾间有全蹼。龟的腹甲称龟板,可作补药。
棘胸蛙,又称石拐、石鸡,大者体长可达12厘米以上,皮肤粗糙。雄蛙背面有成行的长疣,胸部有大团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前肢粗壮,内侧三指有黑刺,在咽下有单个内声囊,有雄性腺。雌蛙背部都是分散的小圆疣,腹面光滑,趾间全蹼。棘胸蛙生活于山区溪流下或附近岩石上。体型较大,肉味鲜美,被视为山珍。
虎纹蛙,体长可达10厘米以上,背面黄绿棕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面白色,前、后肢有横斑,皮肤粗糙,背面有许多疣粒,趾全蹼。生活于近山的旷野、水田、池塘、水沟等处,捕食昆虫、蚯蚓、蜘蛛以及小型蛙类。肉味鲜美,堪称佳肴。
贝类 本区贝壳类分可食性瓣鳃纲和腹足纲。可食性瓣鳃纲有中国尖嵴蚌、圆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皱纹冠蚌、短褶矛蚌等;腹足纲有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遍布池塘)、梨形环棱螺、静水椎实螺等。其中三角帆蚌和绉纹冠蚌是人工育珠的重要资源,栖息在赣江、泷江的泥沙质层。
鱼类的饵料 鱼类的饵料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低栖动物,他们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与鱼产量密切相关。区内的池塘、水库、江河等水域中,有浮游植物382种,以池塘最多,有288种;其次是水库,有165种。有浮游动物195种,亦以池塘最多,有129种,水库次之,有97种。有水生维管束植物77种,底栖动物20多种。常用的人工饲料有以下几类:
青饲料历来是养鱼的主要饲料。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芜萍、小浮萍、紫背浮萍、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小茨藻、金鱼藻、菱角叶等;陆生植物有狗尾草、稗草、车前草、马鞭草、燕麦、野莴苣及蔬菜的茎叶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种植水生植物喜旱莲子草、水花生、水浮莲、凤眼莲(水葫芦)和陆生植物黑麦草、苏丹草、象草、苦荬菜等,使草鱼饲料由过去采割天然的水、旱草逐步转为人工种植青饲料为主。特别是黑麦草和苏丹草,产量高,质量好,广为种植,每亩年产鲜草达5000~10000公斤,每10~15公斤草可长0.5公斤鱼。
精饲料包括谷实类的黄豆、稻谷、麦子、玉米等;饼麸类的豆饼、菜子饼、棉籽饼、糠饼、芝麻饼、花生饼、米糠、麦麸等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糟渣类的豆渣、粉渣、酒糟、粮糟等。以往很少用精饲料养鱼,即使用也是喂养鱼苗、鱼种和亲鱼,养成鱼主要是青饲料和人畜粪,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量使用精饲料养鱼。
配合饲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鱼用配合饲料开始推广使用。
鱼苗孵化
区境域内鱼苗生产历史悠久。但1965年以前,不懂人工繁殖鱼苗技术。每年春末夏初,新安、河东等地鱼苗商人用民船从九江鄱阳湖购买四大家鱼天然鱼苗(水花)回乡养殖。鱼苗运回即放入鱼苗池中,开始每日以熟蛋喂养,随后逐渐加喂饲料或其他饵料,长到3~7厘米时,便可出售。1958年开始人工孵化鱼苗。新安、新圩建立了社队鱼苗养殖场,其中云楼公社鱼种场属较早的乡办鱼种场,有鱼种培育池2.17公顷,亲鱼培育池1.17公顷,孵化环道5个、产卵池2个。其时,富田、新安生产的鱼苗远销赣州的于都、兴国等地,当地也因此享誉“庐·吉·泰渔业摇篮”之称。1965年,草鱼培育孵化成功。1966年,鲢、鳙鱼培育孵化成功。随着“四大”家鱼繁殖成功,结束了境内从九江购买鱼苗的历史。1977年白云山水库也建立了鱼种场。从1993年起,在河东镇枫塘、麻家、刘家等村逐渐出现鱼苗集市交易,并形成鱼苗市场。1999年,河东镇枫塘村在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东端北侧开发水面6.67公顷,兴办“吉安市鱼苗市场”,实行产销“一条龙”,年产销鱼苗3000万尾。富田、河东等乡镇的鱼苗养殖场,是周边县(区)鱼苗的主要产地,每年可提供青、草、鳙、鲢四大家鱼的夏花和冬片近1亿尾。
养殖技术
1986~2005年,境内的淡水养殖从传统方式逐步向高科技养殖发展,先后推广了池塘种草、鱼牧结合、立体养殖、轮捕轮放、精饲料养殖、全价配合饲料养殖、水库化肥养殖、网箱全价配合饲料养殖、机械和药物增氧、注射疫苗防治技术等。其中较普遍的是养猪与水库养殖相结合模式。
2010年全区池塘养殖平均亩产355公斤。其他中小水库平均亩产量从2001年的112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148公斤。白云山水库属大型水库,面积543.1公顷,1987~1996年平均亩产34.5公斤。
渔具渔法
境内传统的捕捞工具有撒网、拦江网、滚钩、罾、扯网、捞网及大小钩子、卡子、鱼叉、竹栅、钓竿等。随着渔业的发展,捕捞工具有所改进。20世纪50年代使用细麻线织成捕捞工具,70年代采用尼龙线、维龙线、尼龙绞丝等化纤品结制,并发展为单层刺网、三层挂网、大小拉网等网具。80年代又增加定置网配合朩船和渔盆等捕捞工具。
网捕网具类包括:刺网、围网、大拉网、网簖、罩网、敷网六种。
钓鱼 有4种方法,一是用鱼竿单钩结饵钓鱼;二是用滚钩拦河钓鱼;三是乘摇盆放连钩结饵钓鱼;四是用锡制条装钩数枚,结线数丈于鱼竿上,在河里猛掷急拉钓鱼,俗名又叫“打锡”。
鹭鸶捕鱼 渔民用竹排载鹭鸶于江河之中啄鱼。
夜照 春夏时期,晴暖之夜,沟圳和田间水多,常有鲫鱼、鲶鱼、乌鱼、鲤鱼、黄鳝、泥鳅等鱼类活动,捕鱼人手持渔灯、渔叉、身携鱼篓,鱼伏浅水,以叉入水,便可捕捉入篓。这种捕鱼方法,多为民间采用。
鱼笼 以细篾编织成笼,头大尾小,鱼笼口以尖篾编成漏斗,春夏季节,将鱼笼置田缺、塘缺或沟圳激流中,鱼入内,无法外窜而被捉;还有的编织大鱼笼,笼中放置饵料,投入江河缓流深水之中,引鱼入笼,然后捕捉。
电力捕鱼 用电瓶经过升压、放于水中电鱼或用发电机发电,电通过网上下两端的裸露电线,两船在水中拖网进行电鱼。此为非法捕鱼。
地笼、虾笼捕鱼按照鱼的活动规律设置地笼(如:黄鳝笼)、虾笼捕捞。
鱼病防治
病害种类 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病害种类主要有:草鱼的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病(俗称草鱼“老三病”),白头白嘴病、白皮病、疖疮病;鲢鳙打印病;鲫鱼竖鳞病;山塘水库易发危害鲢鳙鱼、鲫、鳊鱼的细菌性出血病(暴发性鱼病);真菌类的水霉病;由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锚头鳋、鱼鲺、九江头槽绦虫等引发的寄生虫病;以及因蓝藻、甲藻引起的藻类中毒病害。非生物性因素造成的病害包括机械损伤、氨氮中毒、缺氧烂池、农药等化工产品污染等。其中尤以草鱼“老三病”及出血病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造成的损失占渔业总产值的20%以上,有时高达50%;其次是病毒性疾病,如鮰鱼出血病、甲鱼出血病等对特种水产养殖亦有较大影响。
流行季节 区内水产养殖病害的高发季节在每年的4月至9月间,但因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每年病害发生时间常有提前和推后。一般鱼苗培育期较易发生的是草鱼出血病、白头白嘴病、细菌性烂鳃病、车轮虫、指环虫、九江头槽绦虫;成鱼饲养阶段,多以细菌性烂鳃、赤皮、肠炎病、指环虫、鱼鲺、中华鳋、锚头鳋、细菌性出血病常见。春季鱼类放养期,多发生水霉病,7~9月间,养殖水域常因高温、水质差出现缺氧泛池或藻类繁殖过剩引发的中毒等病害。
防治措施 鱼病发生季节泼洒漂白粉、硫酸铜、生石灰和中草药等进行预防;常用杀菌消毒药物包括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季铵盐四类。进入21世纪后,区农业局、科协等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多期水产技术培训,或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巡回讲座,现场诊治鱼病,使水产从业者对清塘消毒、草鱼免疫灭活疫苗(预防草鱼出血病及“老三病”)的人工注射、定期施药灭菌杀虫、内服药饵等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渔政管理
根据1979年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和1981年江西省《渔业管理实施法》的精神,1982年白云山水库成立了渔政管理派出所,负责水库管理捕捞业务和对渔民进行渔法教育,对违犯水产资源保护法规者,视情节轻重,分别处以罚款、没收渔具、赔偿损失、直至依法惩处。1985年,白云山水库配有3条小机划桨船和1艘快速小汽艇用于渔政管理。
第七节 饲料生产
畜禽饲料种类
籽实类 有稻谷、大米、玉米、高粱、荞麦、次黄豆、次豌豆、次蚕豆等;
油饼类 有糠饼、菜子饼、花生饼、棉籽饼、芝麻饼、豆饼等;
糠麸类 有稻谷糠、米皮糠、瘪谷糠、小麦麸等;
糟渣类 有豆腐渣、粉渣、酱渣、蔗糖渣、薯粉渣、酒糟、糖糟等;
秸荚藤类 有豆荚、花生壳、大豆秸、豌豆秸、蚕豆秸、花生蔓、干番薯藤、南瓜藤、葛藤等;
瓜果类 有红薯、胡萝卜、白萝卜、灰萝卜、南瓜、冬瓜、西瓜皮等;
叶菜类 有白菜、青菜、包心菜、空心菜、荠菜、牛皮菜、苋菜、芋荷、白萝卜樱叶、胡萝卜樱叶、南瓜叶、黄瓜叶、茄子叶、莴苣叶、苎麻叶、柘菜叶、鲜红薯藤叶、紫云英等;
放养水生类 有水浮莲、水葫芦、细绿萍等;
野生草本类 有莲子草、水花生、水芹菜、野苋菜、红浮萍、马齿苋、马兰、野筒蒿、野菊、苦荬菜、蒲公英、稗、金鱼藻、芥菜、车前草、鸭舌草、野菱、野紫菜、酢浆草、苦草、水竹叶、柳叶箬、旱莲草、野芋、猪耳草、轮叶黑藻、尖叶眼子菜、狸藻、金银花、益母草、旱辣蓼等;
木本类 有合欢树叶、山槐叶、桑叶、山苍子叶等;
动物类 有血粉、羽毛粉、骨粉、蚯蚓、蝇蛆、白蚁等;
矿物类 有石灰石等。
人工种植牧草
区内人工牧草主要有:春播墨西哥玉米、矮秆象草、杂交饲用玉米、60天番薯、苏丹草等;秋播黑麦草、饲用包菜、白三叶、红花、黄竹草、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等。用以养牛、山羊、鹅、猪。
加工饲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境内的畜禽饲料先后发展到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全价配合饲料等。饲料加工由传统的手工切料煮潲熟喂,发展到机械加工和直接生喂。
配合饲料是根据畜禽生长、育肥所需的营养成分,充分利用本地饲料资源,进行科学配料制作而成。配料分主、辅料。主料为玉米、稻谷等;铺料为糠、碎米、麦麸等;添加料为鱼骨粉、矿物质等。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