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编 经济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378
颗粒名称: 第二十编 经济概况
分类号: F127.56
页数: 17
页码: 503-519
摘要: 本编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的经济概况,其中包括了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
关键词: 经济 吉安市 青原区

内容

青原区辖区内的经济自古以农业为主。新中国建立前,仅有一部分铁、木、篾业和粮油加工业,值夏、文陂、东固等地有一些个体、私营的商业,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广大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生活很贫困。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民主改革、土地改革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渐渐扩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很大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辖区内所有制成分和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国民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2001年1月成立青原区后,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按照中共青原区第一、二次党代表会议确定的的战略目标,坚持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历经十年征程,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第一章 经济结构
  2000~2010年青原区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商品流通结构、收入与分配结构、积累与消费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等5个方面。
  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方面,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快速上升,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方面,农业(包括老统计口径的种植业和家庭副业)产值所占比例下降,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例上升,林业产值所占比例略有下降。
  商品流通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商业零售业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逐渐下降;批发零售贸易额比例上升;餐饮行业比例有所上升;其他行业比例快速下降。
  收入与分配结构的变化情况是:财政收支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方面,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多年来在3.15%~9.2%之间;财政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在8.3%~18.46%之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产值分配比例方面,工资、福利和其他收入与企业净产值的比例上升;企业利润、税金和利息支出与企业净产值的比例下降。
  积累与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是:最终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资本形成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快速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建筑工程、城镇投资的比例快速上升;安装工程、设备购置、农村投资的比例不断下降;房地产开发的比例以低—高—低的模式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
  地区生产总值结构
  在2000年至2010年青原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波浪形下降。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
  在全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所占比例最大,最高年份占61.56%,最低年份占49.42%;其次是牧业产值,最高年份占24.80%,最低年份占17.53%;第三是渔业产值,最高年份占13.67%,最低年份占8.48%;第四是林业产值,最高年份占12.29%,最低年份占6.72%。就其变化趋势来看,农业产值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牧业产值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林业和渔业所占产值比例持平,起伏不大。
  第二节 收入与分配结构
  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全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同步,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最高年份是2010年,比例为9.2%,最低年份是2001年,比例为3.15%,平均占5.18%。总的趋势是逐步提高。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例
  全区的财政支出,均高于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例最高是2002年,为264.1%,其次是2001年,为262%,最低是2008年,为195%。
  地区生产总值的收入分配比例
  全区独立核算企业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最高年份是2010年,占41.8%;最低年份是2000年,占25.6%;生产税金所占比例最高年份是2006年,占18.5%;最低年份是2009年,占7.8%;营业盈余所占比例最高年份是2000年,占40.5%;所占比例最低年份是2006年,占20.1% ;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例最高年份是2004年和2007年,占26.7%。所占比例最低年份是2009年,占19.6%。
  农业总产值分配比例
  在全区的农业生产总值中,农业中间消耗占35.4%~40.0%,农业增加值占60.0%~64.6%。成本比例曲线呈现波浪形起伏,2010年比2000年,农业增加值增长31330万元,所占比例提高2.8个百分点。
  第三节 积累与消费结构
  最终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57.3%降低至2010年的38.7%;资本形成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42.7%提高至2010年的61.3%。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在全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构成比例中,建筑工程从2001年的10.2%增长至2010年的67.69%,最高年份是2005年,占72.6%;安装工程从2001年的17.9%波浪形下降至2010年的13.4%;设备购置从2001年的41.4%波浪形下降至13.7%;城镇投资从2006年的73.6%持续增长至2010年的93.3%;农村投资从2006年的5.4%下降至2010年的0.3%;房地产开发以低一高一低的模式发展,最高年份为2004年,占55.8%,最低年份为2009年,占3.9%。
  第二章 经济发展
  本章主要从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工业企业经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工业园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金融、旅游、财政收支等九个方面来记叙青原区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
  全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从2000年的12.2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46.63亿元,增长282.2%,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04年,年增长21.4%,;人平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6740元增长至2010年的21341元,增长215.7%,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04年,年增长27.4%;全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以低—高—低—高的增长模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先是负增长,后是缓慢增长;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增长较快;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缓慢增长。
  第二节 工农业总产值
  全区的工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计算)2010年比2000年增长8.94倍,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5.42倍,农业总产值增长0.93倍。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10年,年增长60%;增长速度最慢的是2006年,年增长15.5%。工业总产值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10年,年增长66.6%;增长速度最慢的是2005年,年增长17.9%。工业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以波浪型速度增长,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08年,年增长18.4%,农业总产值2000年至2003年为负增长。
  第三节 工业企业经济指标
  全区的工业总产值2010年比2001年增长973074万元,增长9.78倍;全区的工业销售产值2010年比2001年增长1032919.3万元,增长27.1倍;全区的工业增加值2010年比2001年增长235781万元,增长10倍。利税总额年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4年,增长108.22%;最慢的年份是2008年,增长~12.32%。管理费用年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4年,增长144.33%;最慢的年份是2003年,增长7.18%。固定资产净值年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8年,增长82.45%;最慢的年份是2003年,增长-8.1%。所有者权益年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8年,增长61.14%;最慢的年份是2003年,增长10.19%。
  第四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2710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06751.9万元,增加79651.9万元,增长293.9%。年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08年,年增长率为26.4% ;年增长最慢的年份为2003年,增长率为6.7%。
  第五节 工业园区
  全区的工业园区开发面积从2002年的0.993平方公里增长至2010年的5.03平方公里,增长4.06倍;园区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15632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658049.2万元,增长41.1倍;园区税金从2002年的623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20237.9万元,增长31.5倍。
  第六节 外向型经济、金融、旅游
  全区引进内资年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02年,年增长率为198.55%;年增长最慢的年份为2007年,增长率为﹣69.18%。接待国内游客年增长最快的年份为2010年,年增长率为8.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09年达117107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900万元。
  第七节 财政收支
  全区的财政总收入,2010年比2000年增加30282.3万元,增长10.54倍。其中年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8年,增长53.3%;2001年为负增长11.2%。财政支出2010年比2001年增加59715万元,增长7.93倍,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10年,增长44.1%;年增长最慢的年份是2003年,增长15.1%。
  全区各乡镇、街道财政总收入从2000年的1933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4916.78万元,增长1.54倍;财政总支出从2000年的1998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4824.77万元,增长1.41倍。
  第三章 人民生活
  青原区成立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改革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全社会从业人数2010年比2001年增加3460人,增长40.7%。
  从收入水平看,2010年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比2001增长240.2%;农村居民收入2010年比2000年增长20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比2000年增长230.3%。
  从消费水平看,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从2001年的3528.4元,增长至2010年的8893.32元,增长152.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1年的1489元增长至2010年的3707.3元,增长149%。
  从城乡剩余购买力看,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从2002年的24735万元增长至2009年的91900万元,增长272%。
  从城乡居住条件看,农村居民居住条件从2001年的人均23.46平方米增长至2010年35.16平方米,增长49.9%;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从2005年的24.4平方米,增长至2010年的37.1平方米1,增长52.1%。
  第一节 收入水平
  青原区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单位从业人员从2001年的8504人增长至2010年的11964人,增长40.7%;人年均工资从2002年的8411元增长至2010年的26937元,增加18526元,增长220.3%。城乡人均收入对比在2.6倍~3.06倍之间,2004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是4411.7元,2010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10189.06元。
  第二节 消费水平
  青原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3528.4元增长到2010年的8893.32元,增长152.0%。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岀也相应增加,从2000年的1489.09元增长到2010年的3707.3元,增长149.0%。
  第三节 城乡居民储蓄
  区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持续增长,从2002年的2.47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9.19亿元,增加6.72亿元,增长了272.1%,年增长幅度较大的是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33.77%和28.17%。
  第四节 居住条件
  农村居民居住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用于建房的资金投入增多,农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末,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35.16平方米,比2001年人均23.46平方米增加了11.7平方米,增长49.9%。
  城镇居民居住状况
  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户均和人均住房面积逐年增加。户均住房面积从2005年的72.71平方米增长至2010年的106.88平方米,增加34.17平方米,增长47%;人均居住面积从2005年的24.4平方米增长至2010年的37.11平方米,增加12.71平方米,增长52.1%。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