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军事力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3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军事力量
分类号:
K269.4
页数:
3
页码:
461-46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的军事力量,包括群众武装、地方红军、主力红军等。
关键词:
青原区
东固
军事力量
内容
群众武装
东固工农革命军 1927年9月,东固工农革命军成立,赖经邦任队长。
东龙游击队 1928年10月,东龙游击队在东固殷富村万寿宫成立,队长刘任贤,秘书刘振邦,有30余人枪,成立后在边界区域开展游击斗争。
赣西游击第二大队 1929年4月,赣西游击第二大队在东固成立,由原红四军留东固养伤的干部担任指挥,有枪40余支,常在外打游击。
中鹄游击队(警卫连、营) 1929年4月,中鹄游击队在中鹄区茅园村成立,队长郭椿,政委王甲天。成立时有队员20余名,一支长枪、一支短枪、六支土枪,隶属于中共吉水县委领导。1930年3月后,隶属于中共赣西南特委管辖,主要在水东和吉安县陂头等地打击土豪劣绅,1930年3月发展到30多人,有长枪7支,鸟铳20多支,1931年2月编入中共赣西特区委领导的吉水红色警卫营。1931年5月,中共中鹄区委将中鹄游击队扩编为中鹄红色警卫连,有队员80余人,枪60来支。政委赵开伦,易本章、郭椿、蔡拔萃先后担任连长。1931年7月,中鹄红色警卫连袭击了宿营在镜头(今青原区富滩古富镜头村)一敌营300多人,缴获的武器武装了全连,部分俘虏加入红色警卫连。后上级批准将连扩大成营。营长易本章,政委赵开伦。警卫营辖两个连一个特务排,全营武器装备齐全。
纯化游击队 1930年3月,纯化游击队成立。下辖四个大队、一个警卫连,4月,改为陂头游击队。
水东游击队 1930年初,共产党员李明清等人在水东区的平湖村组织30多人成立赤卫队,后改为水东游击队,队长李明清,有枪18支。经常在吉安城区和赣江东岸袭击国民党军队。1930年4月并入中鹄区游击队。
东固警卫营 1930年下半年,东固警卫营成立,下辖3个连,后改为工农红军独立团,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补充师,师长胡定坤,补充师专职训练新兵,后东固成立了警卫连。
公略独立团 1932年2月,东固警卫连改编为公略独立团,没有营的建制,直辖4个步兵连,共500多人,300余支枪。1933年下半年,改编为红军第七师,师长欧阳科晖,隶属江西省军区第三分区,4个月后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原师长任团长。
公略县成立后,各区建立了游击队和红色警卫连,各乡建立了赤卫军。全县有红色警卫连6个,游击队6支,赤卫军模范营11个连、1214人、105支枪,赤卫军40个连、4853人。1931年9月,县内各游击队合编为5个游击支队、11个游击大队,游击队员1036人,枪735支。
东固游击队 1933年下半年组建,队长李继。1934年初编入东潭独立营,后东固重建一支游击队,有队员80余人,枪40多支。
东潭独立营 1934年初,东固游击队和永丰县潭头游击队合并为东潭独立营,营长胡发鑫,有140多人,90多支枪。
公万兴独立团 1934年7月,公万兴独立团成立,团长胡发鑫,全团共有官兵700多人,枪600余支,1935年5月解散。
地方红军
工农革命军第七、九纵队1928年2月,东固工农革命军和永(丰)吉(水)农军合并,并吸收吉安、吉水、永丰等县的部分工农群众参加,在东固养军山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赖经邦任党代表,吴江任队长,曾炳春,后柏金善任秘书长。下设三个区队和宣传队、运输队等。纵队有150余人,80多支枪。不久,吸收部分工农群众与延福地区游击队,改编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队长李育春,后李韶九,参谋长黄志道(原名刘泽民、亦即刘沛云),党代表金万邦(原名曾绍昌)。有200多人,160多支枪,下设3个中队。1928年3月,第九纵队奉特委之命调东固整训。同月,第七、九纵队总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七、九纵队的行动。总指挥叶天雷,党代表詹天龙,参谋长赖经邦。
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四团 1928年9月,赣西特委决定,将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九纵队合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团长兼党委书记李文林,(后)李韶九,副团长段月泉,政治部主任袁振亚,(后)曾炳春,参谋长刘泽民,下辖3个步兵连,1个特务连和1个政治宣传队,全团300余人,160多支枪。
1929年2月初,赣西特委雷震东和红二团团长李文林主持召开了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十五、十六两纵队和兴国农民武装党团活动分子会,讨论决定将第十五、十六纵队及部分游击队、赤卫队员及抽调红二团100余名党、团员骨干官兵合编成立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团长段月泉,党委书记金万邦,政治部主任鄢日新,参谋长刘泽民。全团400多人,300多枪,下辖4个连。
1929年6月,成立红二、四团行动委员会,书记兼政委李文林,总指挥鄢日新,并相应成立红二、四团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
工农红军第二十军 1930年7月,以赣西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第二十纵队、第三十纵队为基础在吉安县陂头村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全军共有人枪2500余,下辖一七二团、一七三团两个团。10月,又组建一七四团、一七五团。军部直属有卫生队、机枪连、教导队。红二十军军官序列为:军长曾炳春,后刘铁超、萧大鹏,政治委员刘士奇,后曾炳春,政治部主任谢汉昌,参谋长刘泽民,后钟效蔚。1930年10月,配合红一军团第九次攻打吉安,夺取城西真君山阵地,为攻克吉安立下战功。后因“富田事变”被视为叛军,副排以上干部被打入“AB”团、“反革命”。7月,红二十军番号被取消,余部分别编入红三、四、十二军和湘赣独立师。
主力红军
红四军 192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朱德、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1929年1月,红四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向赣南闽西地区转移。2月中旬,红四军转战赣南后,经永丰龙冈、君埠等地,到达吉安县东固,与江西工农红军第二、四团会合,将部队团的编制改为纵队,以原第二十八团、特务营、第三十一团为基础,分别编为第一、二、三纵队,每个纵队辖2个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大队,全军共3600余人,枪1100余支。2月25日离开东固,向赣闽边界地区游击。1930年2月,红四军又从闽西返回吉安、永丰、吉水、泰和等地,帮助地方建立武装,发展根据地。
红五军 1928年11月,平江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
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 1930年1月,于田会议决定集中江西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红五团是1929年12月在吉水组建)合编为红军第六军。会后,红六军在万安成立,军以下为旅建制,原红二、三团为第一旅,近1600人,800余支枪;红四、五团为第二旅,有枪600余支。后改为纵队,增加第三纵队建制。红六军军官序列: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后陈毅,参谋长曾昭汉,政治部主任毛泽覃。第一旅旅长柯武东,党代表李文林;第二旅旅长罗炳辉,党代表曾炳春。改纵队后,第一纵队司令柯武东,政委李韶九;第二纵队司令罗炳辉,政委王如痴,后曾炳春;第三纵队司令刘作述,后徐彦刚,政委刘作述。1930年7月,红六军改称红三军,为红一军团建制,改纵队称师,下辖七、八、九三个师。
红一军团 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组建,简称红一军团。9月,红一军团从长沙、株洲转战返回并进驻峡江、吉水、吉安、永丰等地,抗击国民党军对赣西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9月以后,红一军团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下辖第三、四、十二、二十、二十二军,全军团共2万余人。1930年后,在历次抗击国民党军“围剿”中,先后多次转战进驻万安、泰和、遂川、吉安、吉水、峡江、永丰等县。1934年10月后,红一军团随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撤离赣西南地区。
红三军团 1930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成立,简称红三军团。1930年底后,在历次反“围剿”中,多次转战并进驻赣西南苏区。红三军团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下辖第五、八、十六军(第十六军留守湘鄂赣根据地坚持斗争,未到赣西南根据地)。1931年3月,由军的建制改为师的建制,辖第一、三、四、六师;1932年2月,辖第一、二、三师,并先后增编第七军和第五军。红三军团成立时约1万余人,后发展到1.8万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团随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撤离赣西南苏区。
红一方面军 1930年9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简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后周恩来),总参谋长朱云卿(后郭化若〈代〉、叶剑英、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后周以粟、王稼祥、杨尚昆)。红一方面军隶属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设总司令部(后改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后增设总供给部,下辖红一、三军团。从长沙、株洲等地转战进驻峡江、吉水、吉安;后东渡赣江,撤至永丰、吉安县东固等地,抗击国民党军对赣西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在历次反“围剿”中,红一方面军及所辖部队先后转战吉安、吉水、永丰、泰和等赣西南地区。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撤离赣西南苏区。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