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编 人民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227
颗粒名称: 第十五编 人民团体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13
页码: 387-399
摘要: 本编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人民团体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科学技术协会、残疾人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
关键词: 人民团体 吉安市 青原区

内容

至2010年,区内各条战线上的各种人民团体相继建立并完善。各人民团体发挥各自功能和业务优势参与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成为一支全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一章 工会组织
  第一节 机构
  土地革命初期,辖区内各区、县先后成立各级工会组织。1932年初,各县、区工会组织改称工会联合会,在工会联合会里,设有雇农工会、手工业工会、店员工会,乡设立工会小组。
  20世纪50年代初期,县市成立总工会,后各区、乡工会组织成立。辖区内东固、富田、新安、新圩、陂头、值夏等地工会组织隶属吉安县总工会。富滩、临江隶属吉水县总工会。河东隶属原县级吉安市总工会。“文化大革命”时期,各乡镇工会组织停止工作。1979年,县、乡工会组织恢复。
  区工会代表大会
  2001年9月,青原区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区工会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工会主席,选举产生区工会第一届经审委员会。
  2008年5月,青原区工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区工会第二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工会主席,选举产生区工会第二届经审委员会。
  区工会组织
  2001年2月,青原区总工会成立,内设综合办公室。行政编制3人,工勤编制1人。职数为主席1名(兼职),常务副主席1名,副主席1名。
  基层工会组织
  2001年底,全区有基层工会17个,分布在区内各乡(镇、街道)、乡直部门单位。
  2004年,中共青原区委下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和中小企业局工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乡(镇、街道)、中小企业管理局工会组织设置、干部配备、领导体制等问题。同年,区内各乡镇(街道)工会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乡(镇、街道)工会联合会,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工会联合会,区内部分工业企业在区总工会指导下成立工会组织。
  至2010年,区内文教卫生、粮食、城建、交通、工商、税务、机关、乡镇(街道)、社区等部门单位均已成立工会组织,有53家建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全区共有基层工会组织117个,工会会员9500余人,专、兼职工会干部112人。
  第二节 组织活动
  民主管理
  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全区各级工会组织以职工代表大会建设为重点推进民主管理工作,参与建立职代会制度,落实职代会职权,维护职工权益。在工业企业中,工会组织督导用工企业与用工人员以合同的形式依法规范劳资双方的权益与义务,依法保障职工的的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合法权益。2010年,全区有47个企业与职工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11个企业签订了依法保护女职工权益的专项合同;在部门单位内部,各级工会组织把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厂务(校务、院务)公开的重点,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2006年8月,在吉安市工会工作会议上,白云山林场工会组织代表青原区作厂务公开经验介绍。
  职工队伍建设
  组织工会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知识,在职工队伍中开展法制教育。2004年8月,区总工会举办工会法、劳动法知识竞赛,区内19个职工代表队参加。同年6月,青原区总工会组队参加吉安市总工会举办的“全市工会法、劳动法”知识竞赛,获全市总分第三名。
  送温暖活动
  自2006年1月,区总工会每年组织送温暖活动,活动方式有节假日送温暖(元旦、春节、五一)、日常帮扶救助、医疗救助、“金秋助学”、“送清凉”、职工互助保险、就业培训等。活动内容有:按照省、市工会组织要求,摸底调查困难职工,建立困难职工档案,走访慰问困难职工。至2010年底,全区建档的困难职工571人;节假日期间(元旦、春节、“五一”),走访慰问走访困难职工929人次,慰问金额29.99万元;日常帮扶355人次,帮扶资金9.59万元;医疗救助51人次,救助资金3.96万元;“金秋助学”199人(其中大专院校学生127人,资助中小学生72人),发放助学金计8.39万元。
  推选劳模工作
  2002年,区总工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内的省(部)级以上劳模进行了普查,经市劳模评选表彰工作委员会审核,青原区共8人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其中省劳模7人,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1人)。自2002年9月起,区政府按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发放省(部级)劳模津贴。2010年底,区内有全国劳动模范2名,省劳动模范14名,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5名,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名。
  每年,区总工会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全国、省劳模的推荐评选工作。在建立省(部)级以上劳模档案的基础上建立生活困难劳模档案,召开年度省(部)级以上劳模座谈会,组织全体劳模(含省部级)进行身体检查,调派部分劳模到外地参观、休养。建区10年间,为困难劳模发放帮扶资金5.3708万元。
  “争先创优”活动
  区内各级工会每年组织职工开展以“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活动优胜者被选拔参加上一级比赛活动。至2010年底,参赛活动者达5600多人次。先后有青原区白云山林场、东固垦殖场茶厂、富滩粮管所等7家企业获得全市经济技术创新竞赛优胜单位;多名职工获全市经济技术创新竞赛先进个人;李其煜获全省“五一劳动奖章”。
  区总工会在全区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巾帼建功”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等一系列活动。2010年底,全区3名职工获省自学成才者称号,5个单位分别获吉安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或先进单位,6名职工获得吉安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或先进个人,市政管护处吉安大桥路段王桂秀班组分获吉安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2名职工获全省巾帼建功标兵。
  咨询培训
  每年利用东固“二月二”庙会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组织下岗职工就业培训。至2010年,已组织开展职工(农民)技能培训336人次,投入培训资金4.09万元。
  第二章 共青团组织
  第一节 机构
  大革命时期,东固地区成立了少共区委,(工农子弟年龄在15~21岁者都可参加青少年组织,即少共组织)。土地革命时期,富田、新圩、陂头、值夏、中鹄(富滩)、水东(河东)等区都相继成立了少共区委,先后隶属赣西、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少共组织。少共区委内设书记1人,组织、宣传、妇女、少先队、儿童部等各1人,地方党组织委派1名副书记或委员兼任少共区委书记。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根据地内的青少年组织活动基本停止。
  1949年7月,吉安地区各县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委员会,1953年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委员会。1957年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辖区内的东固、富田、新安(云楼)、新圩、陂头、值夏青年团工作委员会隶属于吉安县青年团工作委员会;富滩、临江(天玉)青年团工作委员会隶属吉水县青年团工作委员会;河东青年团工作委员会隶属原县级吉安市青年团工作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地团组织陷入瘫痪状态。1973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吉安地区各级委员会工作恢复。
  2001年9月,共青团吉安市青原区第一届委员会成立。
  共青团青原区代表大会
  2001年9月,共青团吉安市青原区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青原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副书记。
  2008年5月,共青团青原区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青团青原区第一届委员会所作的《服务青年发展、凝聚青年力量、引领青年进步,团结带领全区青年为建设“三力”青原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青原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副书记。
  共青团吉安市青原区组织
  共青团青原区委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正科级群团单位,内设办公室,有编制数5名,其中行政编2名,事业编2名,工勤编1名。
  共青团基层组织2009年,有团乡(镇、街道)工作委员会会(团工委)8个。2010年,新增团滨江街道工作委员会。2010年,区内中小学团总支22个,区直机关各单位团支部21个,企业团支部2个。2010年底,全区有共青团员15000人。
  第二节 组织活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 区内各级团组织通过举办理论班、研讨班、报告会、座谈会形式,组织区内团员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青原”、“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井冈山精神代代传”、“重走红军路”、“雏鹰争章”、“新世纪、我能行”、“争创六星”、“知荣明耻、我们践行”德育实践活动等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科普教育。
  团区委坚持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利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对团员青年开展德育教育,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思想情感。2008~2010年,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对区内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组织青少年学生观看“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组织2000余名青年学生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赛,组队参加全市的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大赛和少先队鼓号演奏比赛、中小学生书画大赛。
  各种群众性活动 2008~2010年,组建法律咨询、医疗卫生、家电维修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40余支,注册志愿者800多人。先后组织开展助耕支农、综治志愿巡逻、千里京九环保行、“真情服务、和谐春运”、“热血献社会、真情暖人心”无偿献血等活动;举办歌咏比赛、知识竞赛、青年文化广场、爱心捐助活动、百名优秀党团员登山比赛、乒乓球赛、篮球赛、青年时尚运动会、青年演讲赛等活动;举办青原区“十大杰出青年”、“十大优秀返乡创业青年”评选活动,表彰青年先进典型,激发在全区广大青年积极贡献争当先进的激情;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集体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2010年,全区有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集体33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各2个、市级29个,省级优秀少先队工作集体1个,省级优秀共青团员1名、省级优秀辅导员、优秀少先队员各2名,市级青年岗位能手69个、优秀团干和优秀团员40名。
  社会关爱活动
  至2010年,先后开展“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阳光青少年评选”和闲散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览;在井冈山大学附中、曾山学校、富滩中心小学和值夏中心小学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并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台账;创建12个青少年维权岗;争取校建希望工程款资助学校19所,募集资金38万元开展“1+1”助学行动,受助贫困学生3200多名。
  青少年工作
  加强青少年工作是以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职责,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氛围,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管理网络进行。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举办法制宣传知识讲座,至2010年,组织普法讲座50场次,参加人数6000余人组织法制教育课100多场次,模拟法庭27次,法律知识教育和自护教育六十余次;组织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青少年签名仪式活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阳光网吧、青少年食品用品等专项检查活动;联合区信用联社启动实施青原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协调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140万元;2008~2010年,在吉安市海洲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吉安市永安交通设施有限公司、新圩供港蔬菜基地三家企业设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其中吉安市海洲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为全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见习基地吸纳部分大学应届毕业生及青年农民工就业,缓解了青年的就业压力,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企业搭建了一个选人用人的平台。有40名大学生和120名青年在见习基地实现就业。
  第三章 妇联组织
  第一节 机构
  土地革命时期,辖区内各区、乡均成立妇女组织。
  1950年3月,县级妇女联合委员会成立。随后,县辖区成立区民主妇女联合委员会。1951年,吉安市河东三个乡划归吉安市郊区,同时成立区民主妇女联合委员会,村成立妇女代表会。
  “文化大革命”初期,县妇联停止活动。1973年6月,恢复县妇联机构,辖区内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妇女机构设置与“文化大革命”前相同。
  2001年9月,青原区妇联组建。
  青原区妇女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 2001年9月,青原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有会议代表101人。大会选举产生青原区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及青原区妇女联合会主席。
  第二次代表大会 2008年5月,青原区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有会议正式代表111人。大会通过区妇联一届执委会所作《开拓创新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全区妇女为青原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强素质、创新业、展风采、共建和谐青原——致全区妇女姐妹们的倡议书》。大会选举产生了青原区妇女联合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区妇女联合会主席。
  青原区妇联组织
  区妇联 属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参照管理正科级单位,有编制5名,其中行政编2名,事业编2名,工勤编1名,内设办公室、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基层组织 区内各乡(镇、街道)均成立妇联组织,各设主席一名,2010年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平均年龄32.9岁,均为中共党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全区各村(居)委会均成立妇代会,2010年已配备村(居)妇代会主任119名,配备率98.4%,其中任职30年以上的1人,任职20~30年的10人,任职10~20年的32人,平均年龄40.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25.6%,党员数占57.9%;至2010年,已配备区直机关单位妇委会29个,专业市场妇委会1个,团体会员2个。
  第二节 组织活动
  “双学双比”竞赛活动
  2001年,成立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协调领导小组。每年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至2010年,培训妇女万余人。各成员单位通过送科技下乡、送妇女上农函大进修、“1+1”结对帮扶、建立扶贫联系点、联系户、多方争取扶贫资金等措施帮助妇女脱贫致富。2006年,全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现场会在青原区召开。
  “巾帼建功”活动
  2001~2010年,在区内城镇妇女中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妇女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岗位成才、争创岗位标兵、岗位建功竞赛“巾帼建功”活动,开展“巾帼创业行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岗位联创”、“巾帼志愿者”及“十佳女性”评选活动。
  2009年,评选省、市、区各级巾帼文明岗16个,巾帼建功先进个人80人;评选省“百佳”妇女创业示范基地1个,市巾帼创业明星2人;组织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招募为关爱弱势群体、三城同创、巾帼靓城、妇女普法、节能减排进行宣传的“巾帼志愿者”2000余名。2010年11月,创办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为区内40~50岁失地妇女开辟就业通道。
  2010年,已建8个区级“巾帼科技培训基地”、6个市级“巾帼创业示范基地”、1个“巾帼劳务输出基地”及20户市级“巾帼沼气示范户”,18人评为巾帼示范科技致富带头人,区内18个村、347户被命名为“巾帼示范村”、“巾帼示范户”,河东街道赣江新村、新圩墇塘村、富滩芫下村被评为省级“巾帼示范村”,文陂乡渼陂村被命名为全国“巾帼示范村”。
  “五好文明家庭”活动
  2006年,组织开展“百优家庭”创评活动,评选表彰学习家庭、创业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诚信家庭、爱心家庭、和美家庭、才艺家庭、支持建设模范户、巾帼示范户各10户,共100户优秀家庭;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组织千人答卷知识竞赛,免费发放参考书籍500册,印发试卷2000份;组织人员围绕“和谐家庭·美丽吉安”主题,讴歌亲情之美,弘扬家庭美德,倡扬家庭新风,展示和谐家庭的时代风采。
  至2010年,区妇联采取各种形式开展“读书思廉”、“培训助廉”、“表彰促廉”、“躬行践廉”等家庭助廉活动;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美德在农家”、“双合格家长”、“平安家庭”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主办“廉内助”研讨班,组织部分领导干部配偶赴港澳学习考察,在全区领导干部家庭中倡导文明和谐廉洁的文化风尚。
  2001~2010年,共评选出800多户省、市、区各级“五好”文明家庭。
  春蕾计划
  2001年,通过调查摸底,建立贫困女童档案,向全区发出“春蕾计划”倡议书。2006年,建立“春蕾计划10元捐”长效机制,募集“春蕾”资金。2006年,启动以帮助孤残贫困女童为主要内容的“春蕾妈妈”结对认亲活动,年底,有52位“春雷女童”喜认“春雷妈妈”。
  至2010年,“春蕾计划”共募集到资金20余万元,资助帮扶贫困女童400余人。
  留守儿童关爱
  2008年2月,青原区启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成立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2007~2010年,针对全区留守学生现状,实行“代理家长”模式,组建“爱心妈妈”、“代理家长”志愿者队伍,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感情缺失问题,至2010年,参与“代理家长”志愿者2000余人;实行“活动献爱心”模式,组织“党员义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开展阳光体育亲情活动解决留守儿童与社会的心灵隔阂问题;实行“集体托管”模式,选择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曾山学校、富滩中心小学和值夏中心小学作为全区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在示范点开设活动室\阅览室,配置彩电、DVD及文体器材,安装亲情电话,印制邮资封,建立“留守儿童心灵俱乐部”,解决留守儿童课余时间教育问题;实行“学校关爱”模式,组织“读正气书、唱正气歌、做正气人”读书、参观活动,举办书信、作文、演讲、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引导留守学生学英雄、做好人、自强自立、解决留守儿童人格管理问题;实行“部门联动”模式,统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009年,全国妇联、全国“农民工办”授予青原区“全国留守儿童示范区”称号。
  妇女参政议政
  2010年,全区女公务员91人,占全区公务员总数的17%。区级党政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100%,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女干部配备率62.5%,村委会、居委会女干部配备率100%,女科级干部、后备干部数量也有所增加。至2010年底,全区副科级以上女干部89人,其中副处级干部6人。村(居)妇代会基本配齐妇干,妇代会主任进两委比例提高。区人大女代表29人,占代表总数的19.3%,区政协女委员37人,占委员总数的25.8%。
  妇女维权
  信访调处 健全和规范妇联信访工作制,建立信访值班制、主席信访接待日制,规范信访接待工作,为妇女儿童排忧解难。2001~2010年,平均每年接待到访者37人次。
  维权机制 2001年,青原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成员单位24个。委员会制定并推动实施《青原区2001~2010年妇女发展规划》和《青原区2001~2010年儿童发展规划》,每年开展“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采取措施落实“两规划”。2006年,青原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成立,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区纪委、区政法委等15个成员单位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具体职责;建立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妇女儿童维权投诉站、妇联陪审员制度、妇女儿童维权联席会等机制;建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社会化维权机制。
  维权活动 2003、2004年,区妇联、总工会、人事劳动局联合开展禁止使用女童工、女职工“四期”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区妇联、司法局合作推动实施“中国妇女法律援助行动”项目,设立了青原区法律援助中心妇女儿童工作站,重点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村妇女、城镇下岗失业女工、60岁以上老年妇女、外地在青原区务工妇女提供法律援助。每年开设妇女干部培训班,学习课程主要有妇女儿童维权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2006年后,每年组织“三八”维权周活动,提高妇女法律意识、维权意识。2010年,区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
  第四章 科学技术协会
  第一节 机构
  1983年东固、富田、新圩、值夏成立乡科学技术协会,1988年8月富滩、天玉乡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各乡镇分管领导兼任乡镇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01年2月,青原区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定事业编制3名,设正、副主席各1名,参照执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至2010年,全区9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科协组织。
  2005年10月,青原区第一次科学技术代表大会召开,有正式代表75名,大会选举产生了青原区第一届科协领导班子。
  第二节 业务活动
  青原区成立前,辖区内各乡镇的科普工作主要是配合和落实乡镇所在的县市科协的科普活动,工作对象包括普及农村基本卫生知识、革除农村生活陋习、扶持农村专业种植养殖、指导农业生产生活。
  青原区成立后,主要开展宣传、培训、帮扶、科技推广、科技致富等一系列科普活动。
  资金扶助
  2001~2009年,区科协共争取资金185万元,扶持东固畲族乡江口村、富田镇陂下村的学校、公路、水利、村部等建设,扶持省级科普致富示范村和科普惠农项目的建设。
  科普宣传
  1981年,吉安县科协会同吉安县教育局、体委及工、青、妇等部门组织青少年及科技辅导员在东固举行科技夏令营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科学、增知识、长身体、练意志。
  自1982年开始,利用农历二月二东固庙会圩日,举办农村科普集市,开展科普讲座,发行资料,咨询服务,推广良种。
  1985年江西电视台专题报道东固二月二庙会的科普活动。
  2001年11月,创会刊《科普之窗》,面向全区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等方面,如农业生产技术、保健养生、法律知识等。至2010年,已刊发46期,2万余份,向全区各村(居)委会、区直各部门单位免费发放。
  科技培训
  1980年,吉安县科技协会组成科学种田报告团深入到值夏等地讲授科学种植、养殖、病虫防治、户办加工、自学成才等方面的报告会。
  1982年值夏乡科协开办科技广播,每天15分钟。
  1985年,新圩镇试养塘虱鱼。由吉安县科协养鱼专业研究会从信丰县引进,并培训农民。
  青原区科协成立后,利用农业函授大学进行科技培训,聘请大中专院校教师授课,培训农业生产人员,学业结束经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结业证书。至2009年共开办各类科技宣传培训班80余次,培训人员13000多人。
  2001~2009年,每年集中开展科技周、科普日和科普之春、之夏、之秋、之冬6项大型科普重点活动。10年来开展科普下乡宣传82次,参加人员1000余人次,接受群众咨询2.5万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50000余份。
  科普致富示范村
  青原区成立前,新圩镇洋佳山创建为科普文明村,受到省、地、县科技部门表彰。
  2005年、2009年,文陂乡渼陂村和天玉镇流坊村分别被省委组织部、省科协列为省级科普致富示范村,共投入资金8万余元用于科普致富示范村创建工作。天玉镇流坊村花卉苗木科普示范基地被评为“全省科普惠农先进单位”;河东街道邓家社区被评为“江西省科普示范社区”。
  评选“科普之星”
  2005年,在全区开展“科普之星”评选活动,经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单位推荐,评选领导小组审定,一批科普工作者被评选为区级科普之星。
  第五章 残疾人联合会
  第一节 机构
  区残疾人联合会
  2001年2月,经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批准,青原区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青原区残联)成立,为正科级单位,与区民政局、区老建办合署。2003年4月,区残疾人联合会单列,归口区政府管理。青原区残联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编制3名,领导职数1正1副,内设业务综合科、行政服务科(2009年10月设立)。
  青原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2007年5月,青原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有正式代表67名,特邀代表15名。大会选举产生了青原区残联第一届主席团,聘请区委副书记为主席团名誉主席,选举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主席团主席,选举副主席6名,推举产生执行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大会按残疾类别建立了青原区残联第一届专门协会:分别是肢体残疾人协会、聋人协会、盲人协会、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残疾人基层组织
  青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区残疾人联合会下属单位,主要开展残疾人康复、培训、就业登记、维权、办理残疾人证等业务。
  乡镇(街道)、村(社区)残联组织青原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残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乡镇(街道)都设立了残联,通过青原区编制委下文,明确与乡镇(街道)民政所合署办公,定事业编制2名。各村(社区)成立残协,由村(社区)主任或副主任兼任主席,并兼任村(社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各乡镇(街道)残联和村(社区)残协均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
  2010年,青原区共有各类残疾人13060人,占总人口的6.38%,其中视力残疾1287人、听力残疾213人、言语残疾516人、肢体残疾7807人、智力残疾1560人、精神残疾780人,多样残疾897人。
  第二节 业务活动
  残疾人康复
  残疾人康复机制为顺利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青原区政府出台《青原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2006~2010年)发展规划》,青原区残联制定系统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年度计划。区政府成立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青原区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街道)设立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社区建立了康复服务站,残疾人康复组织在基层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完整的组织网络体系和工作体系。以区中心医院、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吉安市中医院和吉安市特校为基础,成立四个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即: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精神病患者康复技术中心、白内障患者康复中心、智力听力残疾康复技术中心。
  残疾人康复工作 区财政投资150余万元,购置康复器材,完善残疾人康复医疗设施,区内各社区和村委会依托社区和村医疗服务所,就近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便利。
  每年举办康复工作 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各乡镇(街道)残联每年会同卫生院对辖区内的残疾人进行一次康复需求调查,及时准确地掌握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情况并建立规范的需求档案,有的放矢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利用“3·3”爱耳日、9月第四个星期天聋人节和10月15日盲人节等残疾人节日,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义诊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和康复训练指导。
  至2010年,全区共有3683名残疾人得到康复训练服务。其中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1123例,配备低视力患者助视器21名,免费服药救助精神病患者577人(次),精神病患者住院医疗救助34人(次),下肢截肢患者免费安装假肢14条,聋儿接受听力言语训练19名,免费发放轮椅、拐杖等用品用具1745件,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培训社区康复协调员150名。
  残疾人教育
  青原区委、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了《青原区特殊教育规划》,建立了特殊经费保障机制和区领导帮扶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制度,确保残疾人的教育工作得到贯彻。2010年,全区有在校残疾儿童少年学生123人,其中,在市特校就读的有32名,在区内各中小学随班就读91人,入学率100%。“长江新里程盲童入学项目”资助残疾学生11名,资金4950元。“扶残助学项目”扶助残疾学生2名,金额4500元。扶助高考残疾学生升学3名,扶助金每人3500元。其他扶助残疾学生65名,扶助金22750元。
  残疾人就业
  青原区委、区政府出台了《青原区贯彻执行〈江西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意见》和《关于切实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文件,把残疾人培训和就业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工程。“以就业为培训目的,以培训促进就业”,2001~2010年,举办残疾人计算机应用班、电工班3期;农村残疾人种养技术培训班5期;残疾人联合会专职委员培训班3期,共培训残疾人518人(次)。走访联系企业,宣传国家政策和优惠待遇,争取企业支持和理解,帮助企业主动招录残疾人就业。其中集中安置就业150人(次),个体从业(就业)435人,按比例安置就业333人,介绍推荐到外地打工就业89人次。政府专项资金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78人(次)。按国家法律规定,对未按1.5%比例或未达到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扶助
  组织实施农村贫困危房改造129户,争取上级补助资金80余万元,总改造面积10000余平方米,惠及490余人,其中残疾人137人,区、乡(镇、街道)(1名党员帮扶1户残疾户)结对帮扶残疾人累计1618人次,扶助资金30余万元。区内有3200余名残疾人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并免费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98名重度城镇残疾人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30余户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2007年7月,区政府在全省率先建立残疾人特别救助基金,出台《青原区残疾人特别救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为每年区财政预算拨付,财政拨款单位干部职工每年“工资一日捐”,社会捐赠等。受助对象为重度残疾人或夫妻双残家庭,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在已有的救助体系救助下,家庭生活水平仍然达不到当地的基本生活水平的特困残疾人(或残疾人户)。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在财政等部门的监督下,按照国家特别救助原则,开展特困残疾人特别救助。至2010年,已发放特别救助金25万余元,救助550余名特困残疾人。
  残疾人文化活动
  选送优秀残疾人参加国内外的残疾人运动会和汇演,以及各级残疾人创业先进评选活动,值夏镇街道的易继湖被评为省、市级残疾人创业先进。残疾人运动员蒋鸿钧(视力残疾,天玉镇平湖村人)获得2005年太原市举办的全国盲人柔道锦标赛60公斤级铜牌,美国斯普林斯举行的IBSA世界盲人青少年运动会盲人柔道男子60公斤级银牌,2009年全国盲人柔道锦标赛铜牌及体育道德风尚奖。谢礼平(肢体残疾,河东街道邓家社区人)获得在西安市举行的2005年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甲级SB8级100米蛙泳第五名。王丹(言语残疾,河东街道胜利村人)在2009年南京举办的全国第七届残疾人汇演“江苏赛区”中表演的舞蹈《荷韵》获二等奖。
  残疾人维权
  成立青原区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推行理事长值班接待制度,为残疾人就业、康复、社会保障、经济纠纷、抚养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援助,与建设局等部门协调,推进无障碍建设,方便残疾人。
  残疾人工作交流
  青原区残联先后组织残联系统工作者到福建厦门和江西省九江、宜春、萍乡、赣州及本市其他县(市、区)参观学习考察,外地也有30个兄弟县(市、区)残联到青原区来参观交流经验。通过对外交往,争取了一些爱心组织和个人对青原区残疾事业的捐助:市福建商会向青原区捐赠6.1万元现金和0.5万元衣物,救助贫困残疾人180名;世界轮椅基金会向青原区捐赠轮椅32台;美国纽约光明寺慧方法师等佛家弟子向青原区捐赠轮椅100台和现金10000元,解决了132名下肢残疾人出行困难问题。
  第六章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一节 机构
  2001年,青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区文联”)成立,为正科级事业单位,设主席、副主席各1名,下设文学、民间文学、舞蹈、音乐、摄影、书画六个协会。
  第二节 业务活动
  服务采风
  2006年11月,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省文联主席陈世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邓刚、国家一级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文天祥》作者)杨友今等全国著名作家参加纪念文天祥诞辰770周年活动。
  2007年4月中旬,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创作采风团一行11人到青原区采风。采风团成员有解放军文艺杂志社主编刘立云、长征出版社总编辑曾凡华、中国武警杂志社主编王久辛、兰州军区政治部袁俊宏上校等全国知名作家、编辑、诗人。采风团成员参观考察了渼陂古村、陂下古村、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文天祥陵园、青原山净居寺等。活动结束后,采风团成员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在《诗刊》(2007年8月号)开辟第一、二辑两个栏目,刊登相关议题的纪念性诗歌60余首,占篇幅36页。江西省文联、省作协领导评介:“这样大篇幅地发表诗作,产生的反响在吉安市、在江西省都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次。”
  2008年,中国作家采风团到区内采风。知名作家、诗人韩小蕙、李小雨、杨志学等应邀参加。
  2009年,中国作家采风团再次到区内采风,江子、乔良等著名作家参加。嗣后,发表了大量有关青原区的作品。
  2010年,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两批作家深入区内创作采风。3月22~26日,全国散文学会会长、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全国著名作家王剑冰,《人民日报》主编徐怀谦,《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等作家到区内东固、富田、文陂等地采风,创作的作品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7月,江西省作协红色文学题材创作座谈会在华能井冈山电厂举行,省内知名作家参加了会议。
  文学创作
  青原区成立后,区文艺工作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江西日报》、《诗选刊》、《创作评谭》等国内知名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2003~2010年,区文联组织编辑出版《青原文艺》五期。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区委书记徐明在《人民日报》、《诗刊》、《江西日报》、《福建文学》、《雨花》、《井冈山报》发表60余篇作品。2009年12月,主编《露珠诗选》出版发行,作品《读雨》入选《2010年度中国优秀诗歌年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协会会员、原区文联主席胡刚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诗选刊》等国家级期刊发表60多篇作品。2005~2009年,散文《文天祥墓前的沉思》发表于《人民日报》,入选《2009年中国散文选》,并获全国“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艺作品征文”赛一等奖,作品《又是梅子飘红时》,入选《江西散文十年佳作选》,并获“2008中国散文年会”评奖一等奖。
  江西省作协会员、区文天祥文化研究会会长萧韶光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作10多首,出版诗集《井冈山的诗》。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区文联主席龙艳华在《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江西日报》、《经济晚报》、《创作评谭》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其作品先后入选《2009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江西十年散文佳作选》、《江西省当代散文选》。
  2009年6月,江西省作协会员钱其昭创作出版红色历史长篇小说《东固暴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胡粤泉作品散文《熏衣草》入选《2009年中国散文选》和《2010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井冈山上有座湖》入选《2009年中国散文百篇佳作选》。
  网络新写手周妍出版了《散文集》。
  2005年,江西省音乐协会会员、退休教师王善兰创作的歌曲《富田,我可爱的家乡》获吉安市音协原创歌曲二等奖,出版歌曲集《东井冈之歌》。
  第七章 其他人民团体
  第一节 消费者协会
  机构
  青原区消费者协会理事会 2003年9月,青原区消费者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一次理事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青原区消费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聘请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为名誉会长。确立“代表全区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的社会监督,反映消费者合法权益,指导广大群众消费,促进商品、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协会宗旨。同日,青原区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区消协)成立,隶属区政府,挂靠区工商局。
  基层组织 2004年,区内各乡镇建立消费者协会分会,行政村建立消费者投诉站和“12315”联络站。至2010年底,共建5个消协分会、28个“两站”,覆盖了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
  业务活动
  打假维权 完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功能,在全区设立了28个消费维权联络点,并将吉安贸易广场四街创建为“打假维权消费者满意街”。自成立至2010年来,长期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认真受理各类投诉案件,成功调解各类消费纠纷案件275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9.6万元,接待消费者咨询7802人次。参与“打假”活动,先后查获价值近4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
  宣传教育 区消协在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都要开展纪念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围绕“诚信·维权”、“健康·维权”等主题,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经营者的诚信经营理念,向消费者免费发放《商品真假鉴别》小册,向食品经营户发放《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手册》。
  第二节 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机构
  2003年6月18日,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以下简称区个私协)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暨第一届一次理事会,大会讨论通过《青原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章程》,选举产生青原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
  区个私协组成人员为个体、私营企业者及相关从业人员,下设河东、值夏、新圩、东固、运输5个个私协分会。
  主要活动
  学习宣传 每年举办个私会员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培训班,组织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工商法规和业务知识,共参训2000余人;每年学雷锋日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组织从事服务业的会员走上街头,为群众做好事,免费提供理发、修理自行车、修鞋等服务;开展主题为“知荣辱、树新风”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会员“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建立信息咨询平台,开展信息交流服务,利用《个协工作简报》、信息宣传栏、黑板报,向会员传播政策、科技、招工、用工、商业信息、个私协会工作动态。
  业务培训 开展法律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等培训。至2010年,共举办10期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班,参训人员700余人,发放各种学习资料10000余份。举办个私业主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论培训班30余期,参训人员1000余人,共发放各类资料1000余份。
  业务活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及创建贸易广场“无假货示范街”活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引导会员文明经商、优质服务;开展“户户讲道德,店店无假货”活动,动员会员自觉清除假冒伪劣商品,与会员签订拒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责任书,引导会员依法文明经营;开展“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全区共有27户个体工商户、13户私营企业被授予“诚信经营户”称号。
  服务会员工作 每年春节,对全区困难会员进行走访慰问;每年印制新春挂历发放至全区个私业主,以表达问候和关怀;每年高考后,开展向“寒门学子”送助学金活动。至2010年,看望困难户175户,发放慰问金32000元,印制挂历24000份,帮扶困难学生58人,发放助学金32000元。
  成立青原区解决两难服务中心,促成多家私营企业新招收工人545人;协同区信用联社在贸易广场开展个体工商户信用等级评定,为151户个私会员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帮助会员获取贷款765.8万元,帮助84户个私会员进行商铺抵押贷款1471.8万元,共计贷款2237.6万元。
  聘请法律顾问,向全区2600名个协会员发放“会员法律服务卡”,持卡会员可免费享受法律咨询,其他法律事务减半收费。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协会
  机构
  2003年11月,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名人选,所属各会员单位代表选举产生了青原区第一届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与区老年体育科学学会合署。协会下设办公室,定事业编制1人,由区财政预算工作及活动经费。全区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各社区、行政村逐步成立或完善老年人体协分会,河东开发区、区建设局等部门成立老年人体协分会。
  赛事活动
  2003年,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市首届门球比赛,获第一名;2004年,获全市门球比赛第二名;2004年,获全市钓鱼比赛个人单尾重量、数量两个第一名;2005年,获全市门球比赛第二名;2006年,获全市钓鱼比赛个人单尾重量、数量两个第一名;2007年5月,获吉安市老年人门球比赛第6名;2008年6~9月,获吉安市第二届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
  第四节 计划生育协会
  机构
  2004年5月,青原区计划生育协会(简称计生协)成立。同月,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会议通过青原区计划生育协会章程,组织建设制度,协会活动制度和例会制度。计生协常设机构为区计生协会办公室,配专职工作人员,10月,经区编办批准区计生协会办公室成立,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6名。2010年底,全区各乡镇、街道村委会(居民委员会)均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共有协会123个。
  业务活动
  各级计生协会成立后,组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开展生育“五关爱”行动,对全区计划生育独女户、二女绝育户及计生困难家庭落实奖励、优待、扶助等一系列保障措施。2004年11月,富田镇北坑村被评为“全省四好基层协会”先进集体,郭华清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个人。2010年,吉安市生育关怀演讲赛,青原区计生协会获全市二等奖。
  第五节 红十字会
  机构
  2001年10月,青原区红十字会(简称红会)成立。
  业务活动
  2002年7月,日本红十字会考察团在中国红十字会和省、市红十字会人员的陪同下抵达青原区富滩镇察看地方灾情,日本红十字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青原区捐赠30吨大米。2001年至2010年,区红十字会争取上级救灾物资价值达12万元,并及时将救灾物资发放到灾区,支持了青原区的救灾工作。
  2004年,区红十字会组织全区卫生系统职工为吉安市一名身患淋巴肉瘤的高中生募捐了4000余元。2005年为青原区卫生系统一名身患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募捐15000余元。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