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档案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122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档案史志
分类号: D235.56
页数: 8
页码: 326-33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地方组织档案史志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机构队伍、档案建设、党史工作、地方志工作等。
关键词: 档案史志 吉安市 青原区

内容

建区前,青原区辖区范围内,无专门的档案和党史工作机构,档案业务主要由各单位的办公室办理,所形成的档案,交由所在的县档案馆保管;党史工作主要是当地党委负责上级党史部门开展党史征集、调查的协调等工作。建区前的地方志工作开展较好,20世纪80年代,吉安县所属的东固、富田、新圩、文陂、值夏等乡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方志工作,公开出版了《东固镇志》、《富田乡志》,文陂、值夏等乡镇形成了资料稿。建区后,档案、党史和地方志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档案工作走上正轨,党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地方志编研成果显著。
  第一节 机构队伍
  青原区档案史志局于2001年2月成立(市委、市政府吉字〔2001〕10号文件),正科级事业单位,依法参照执行公务员管理制度,定编6人,内设办公室、档案科、史志科。区档案史志局属区委、区政府工作机构,履行全区档案、党史、地方志工作管理职能。2004年2月,经区编委吉青编字〔2004〕4号文件批复设立区档案馆,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定编2人,隶属区档案史志局。2001年有工作人员3人,2005年5人,2010年12人。2001年,随区委、区政府在原金竹路(后改为文天祥大道6号)吉安市建设银行河东分理处大楼二楼办公;2005年6月,办公室迁院内后面附楼一楼办公;2008年10月,随区行政中心迁入现址办公。
  第二节 档案建设
  档案馆建设与档案设备配备
  2001年,档案馆没有单设的库房,档案局办公和库房共一间。2005年6月,办公室迁出,库房单独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2004年初,青原区正式启动行政中心的建设,在办公大楼的设计方案中,北楼的二楼设计安排了一间档案室。2008年10月,行政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档案史志局随迁,北二楼的档案室安排为档案馆库房,面积90平方米。2008年,江西省财政厅、档案局为解决各县(市、区)无库房、危库房问题,决定对新建档案馆的县(市、区)进行资金补助;2009年,国家发改委开始安排中西部地区档案馆建设资金,按1996~2005年平均馆藏量和以此为基数预测后30年的馆藏量确定各地建馆面积,非西部延伸政策县(市、区)只安排库房建设资金(约全馆的三分之一)。根据这两项政策,青原区从2009年开始申报建馆,由于区政府尚未明确建馆地址,至2010年底,仅完成可研、立项及上报等工作。前期工作经费3.6万元。
  档案馆逐步完善硬件设施。2001年,区政府购简易铁皮柜23只;2004年,市档案局赠送4组其淘汰的老式密集架;2006年,购置复印机、三星数码照相机、索尼牌DV各1台,电脑2台。2008年,政府采购远洋牌密集架18组83立方米,扫描仪1台,刻录机1台,电脑5台,除湿机2台,声橡柜1台,空调2台。2010年,购激光打印一体机、佳能相机各1台,电脑3台。档案馆基本可达到防光、防尘、防鼠、防虫、防潮、防霉、防高温、防有毒有害物质的八防要求。
  制度建设
  2001年,区档案局制定、以区委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区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2年,制发《关于转发(江西省乡镇档案管理细则)、〈江西省行政村建档工作考核标准〉、〈江西省行政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三个文件的通知》、《关于转发〈江西省农村税费改革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3年,区档案局制定、以区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加强国有资金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通知》;2004年,区档案局制定、以区委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全区档案工作的意见》;2005年,制发《关于转发〈吉安市村务公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6年,制发《关于全面实施〈江西省归档文件整理规范〉的通知》;2007年,制发《关于贯彻执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档案登记工作的通知》;2008年,制发《关于及时做好抗冰救灾材料整理归档和移交工作的通知》;2009年,制发《关于做好全区档案登记工作的通知》。
  执法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有关规定,实行档案行政执法年检制,对区内各单位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统计、利用各环节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保证档案管理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执行。2007年,《档案法》颁布实施20周年,区档案史志局联合区司法局将《档案法》列入全区“五五”普法内容。指导各乡镇建立并规范了档案资料室,督促区直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及时建档归档。2001年,全区有机关、乡镇档案室15个,档案专(兼)职管理员18人;2010年,机关和乡镇档案室增至42个,档案室面积998.2平方米,全区档案专(兼)职管理员增至45人,全区基层档案室室藏文书档案77543件、59811卷,照片1238幅,光盘21盘。2001年,机关事业单位建档率不足50%;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建档率达90%。
  规范化管理
  2008年,制定并下发区内各单位的档案全宗号169个,为档案进馆统一保管做好准备。2009年,对区内39个单位进行档案登记,全面掌握全区各基层档案机构、人员情况,建立档案工作网络,摸清全区档案家底和档案规范化整理情况;推动各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升级达标工作,2004年,青原区法院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通过省一级评审。2009年,青原区国税局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通过省二级评审;青原区地税局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通过省三级评审。
  执法行为规范
  2009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档案法律法规,梳理行政许可两项、行政处罚三项、行政强制一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四项、转办的行政许可事项两项等审批权限,派员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开展档案行政审批工作。依据档案法律法规规定,制定《青原区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保证档案行政处罚公正合理。配套健全了《青原区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审核制度》、《青原区档案行政处罚听证制度》、《青原区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公开制度》、《青原区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说明理由和告知制度》、《青原区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青原区档案史志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青原区档案史志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青原区档案史志局行政执法质量评估考核制度》、《青原区档案史志局重大行政处罚决定送同级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制度》九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档案资源建设
  建区前,青原区辖区内各单位形成已进馆的档案,仍由原所属县(市、区)档案馆管理。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建区后,青原区的建档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重大活动的建档工作,如渼陂古村历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档案;2002年东固畲族民族乡成立庆典活动档案;2003年防治“非典”活动档案;2005年农税改革档案;2007年退耕还林工作档案、效能建设活动档案、党员先进性教育档案;2007年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档案;2008年抗冰救灾档案、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青原区所形成档案;2009年污染源普查工作档案、青原区正气广场庆典档案、全国革命遗址普查青原区现场会档案等。二是重点工程项目建档工作,如青东公路建设档案、农民一条街工程建设档案、法院办公大楼建设档案、师院附中教学楼工程档案等。三是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征集档案资料,收集了民国版《吉安县志》、东固革命根据地系列党史资料、吉安县、吉水县、原县级吉安市大量地情资料、省内外各地党史、地情资料等。至2010年底,区档案馆馆藏文书档案13375件、543卷,人事档案610份,照片5117幅,光盘61盘。2001年~2010年,区档案馆共接待档案查阅830人次,查阅档案1260件。
  第三节 党史工作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青原区这片红土地上,秘密发展组织,领导农民运动,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色政权,开创了被毛泽东称之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和被陈毅誉为“东井冈”的东固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根据地之一,其“秘密割据”的斗争形式,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也是以青原区辖区范围为中心,开展革命斗争,并成为此后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起点之一。因此,青原区具有厚重的红色历史和极其宝贵的党史资源,也是青原区“决战两区、跨越发展”,建设“三新”青原的精神动力。
  建区前,各级党史部门开展了大量以东固、赣西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为对象的党史调查、党史编辑和党建纪念活动。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吉安地区党史办、吉安县委党史办联合编辑的党史专题资料有《东固革命根据地》专辑、《十万工农下吉安》、《红六、红二十军》、《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各县(市)党史办编写了各县(市)革命史、斗争史、组织史等。1988年,举办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研讨会。
  建区后,区委积极宣传、推介东固革命根据地。2003年,成立“东井冈”研究会;2008年,改名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此研究会人员专门研究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组织开展党史纪念活动;整合资源,编研系列党史资料;做好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促进青原区经济的发展。
  党史学术研讨
  2007年7月21~23日,在青原区华拓大酒店举行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是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承办单位是中共青原区委、青原区人民政府以及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办。青原区成立研讨会筹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档案史志局。
  研讨会召开前,组织人员到赣州、瑞金等地考察学习;刊发和寄送《征文启事》;编辑《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汇编》等史料;收集论文54篇并进行汇编。
  7月20日,大会报到,晚上召开预备会议。7月21日,研讨会在华拓大酒店三楼多功能厅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秘书长黄小同、党史科研部副主任彭咏梅,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沈谦芳、副主任王翰秋及各处室负责人,吉安市委书记黄建盛,全国各地党史、军史专家学者八十多人,青原区委四套班子领导及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东固、富田、新圩、值夏等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开幕式由沈谦芳主持,龙新民、黄建盛、梅黎明分别讲话,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石仲泉发来贺信。与会人员接着赴东固、富田等地实地考察,参观革命遗迹和旧居旧址。7月22日,采取大会发言和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围绕主题“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进行研讨。大会结束前,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签订了《关于加强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保护开发利用的倡议书》。
  此次研讨会,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07年8月8日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载的“江西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群损毁严重”一文上批示,“云山、炳轩、家正同志:请中宣部会同文物部门共同评估,研究解决办法,对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根据地旧居址群,不论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还是革命文物保护的角度,都应高度重视。”刘云山同志批示:“炳轩商家正同志,落实长春同志意见。”吉炳轩同志批示:“请欧阳坚同志召宣教局商文化部和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下去调研,把情况搞清,统筹考虑,提出解决的办法。能纳入红色旅游的,同红色旅游点线建设一并考虑;能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按照基地建设考虑,需个案解决的个案处理。总之,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要先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国家红办等中央部委多次派员到青原区考察,并就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的维修保护,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2010年9月16日,青原区档案史志局组织人员参加“首届湘鄂赣苏区论坛——湘鄂赣苏区的形成和发展”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2010年12月16日又组织人员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
  革命遗址普查
  开展革命遗址普查是党史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开展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江西试点工作的通知》(赣党研字〔2008〕22号)精神,2008年9月,青原区成立全国革命遗址普查青原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街道办)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档案史志局,并负责组织实施。
  2008年9月中旬,结合青原区实际,制定普查试点工作初步方案,并报上级党史部门。9月底,对普查试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全体普查工作者以对历史、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科学严谨、保证质量。各乡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普查试点方案,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革命遗址初步勘察工作。
  普查范围包括:青原区辖区内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党史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能够反映重要历史活动、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以及近年来修建的博物馆、陈列馆。对一些已被损毁不复存在的重大遗址、遗迹也列入普查范围。这次普查,了解到革命遗址共100处,其中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61个,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16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7个,烈士墓1个,纪念设施2个,损毁遗址19个。这些革命遗址中,土地革命时期形成的有97个,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有3个;占地面积100平方米以内的有13个,100平方米~1000平方米有58个,1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的有11个,未定面积的有18个。每处革命遗址都拍有照片,并详细登记地址、形成时间、保护类别、使用情况、介绍历史由来、提出普查建议。普查结束后,对所有革命遗址进行集中整理,汇编成册。
  2009年11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南昌召开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为推广和学习江西省特别是青原区革命遗址普查试点工作经验,中央党史研究室决定全国革命遗址普查现场会在青原区召开,11月13~14日,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史、军史部门负责人、党史专家学者共80余人赴敖上毛泽东旧居、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东固平民银行、王家诚敬堂等革命旧日居旧址实地参观考察。
  党史编研
  党史资料编研。2006年2月,东井冈研究会编写党史资料《此是东井冈》,内部出版发行。2007年,编辑出版《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2009年,编印内部资料《曾山在青原》。2010年,编印内部资料《黄公略在青原》、《红色张家渡》等。
  党史专题研究。2006年,开展青原区抗战损失调查。深入乡镇村组调查采访受侵华日军伤害人员一百多位,收集、整理抗日战争时期,青原区深度受害史料、照片全套资料。2008年,编写完成《东固垦殖场史》;2009年,编辑《全国革命遗址普查青原区资料汇集》;2010年,编写完成《中鹄农民暴动》。
  党史宣传
  专家学者宣讲党史。2007年6月2日,聘请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黄少群,在原区政府八楼会议室作党史专题报告,题目是《东固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加油站》。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直副科级以上干部听取报告。2007年10月31日,聘请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至区作十七大精神宣讲报告,报告厅设在华拓大酒店三楼多功能厅,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直副科级以上干部听取报告。
  组织采写党史文章和红色故事。2005年始,每年组织人员在区内采访各个历史时期的党史事件,编写大量党史文章,在《百年潮》、《党史文苑》、《井冈山报》等报刊上发表,宣传党的地方史。如:《罗炳辉在值夏罗家》、《红军时期的“黄埔军校”》、《军民围歼唐云山旅》、《公略中心县委成立前后》、《毛泽覃三救施庚生》、《一块银元的故事》等三十多篇。收集整理红色故事二十多个,其中选送参评的红色故事,获得主办单位——省委组织部的奖励。
  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陈展工作
  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于2009年1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同时成立工程领导小组,下设陈展工作组,由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相关领导和宣传、文化、党史、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等部门领导组成。陈展小组工作任务主要有室内布展和室外景观节点设计审查两部分。
  室内布展包括编写《陈展大纲》,上报评审,史料收集,陈展设计指导、评审,布展指导等工作。室内布展工作开展以前,组织人员参观了于都、瑞金、兴国、南昌及上海、苏州等地纪念馆、陈列馆。2009年11月3日,赴井冈山博物馆参观学习。11月3日晚,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召开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陈展大纲构想座谈会,学院教研部领导及教员匡胜、黄少群、萧居孝、朱荣兰、陈胜华、赖宏等参加会议并提出编写意见。2009年11月5日,在区政协会议室召开第二次陈展构想座谈会,邀请市委党史办、区内党史专家、赣州、兴国、于都党史专家学者,参加座谈。接着,成立编写组,承包编写《陈展大纲》。编写小组成员是:东固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丁仁祥、兴国县政协副主席胡玉春、万安县政协副主席耿艳鹏、井冈山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国禄、井冈山市委党史办刘小农。2009年12月底,完成《陈展大纲》初稿。2010年1月3日,在区政府三楼二号会议室召开《陈展大纲》征求意见会。区领导、市委党史办领导、市内党史专家学者、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展工作小组、《陈展大纲》编写小组人员出席会议。
  2010年1月,《陈展大纲》初稿上报市委党史办,再报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室进行了审查,出具了审查意见书。根据初审意见修改后,报省委宣传部,2010年4月19日召开评审会,并通过评审。
  陈展设计和布展的指导工作,主要是召开一系列现场会、审查会、座谈会,在与设计和布展单位、建设单位交流、对接中完成。
  室外景观节点设计的审查工作,主要是召开座谈会和现场指导进行。2009年9月28日,在区政协会议室召开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室外景观节点设计第一次座谈会,邀请区外党史专家学者沈庆鸿、耿艳鹏、冯都、周瑞兰等参加座谈。2009年12月16日,在区建设局召开第二次座谈会。区有关部门领导和设计单位人员参加。
  史料工作小组还负责东固革命根据地陈展史料的原始件查找、收集、复制等工作。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底,先后派出4个小组分赴北京、上海、南京、南昌、市内各县(区)的档案馆、党史办、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查找史料。共打印各类资料三百多万字,查阅档案资料二千多卷,复印资料一百多万字,复印档案57件,收集档案5件,复制图片二百多幅,基本满足陈展的需求。
  党史工作与红色旅游发展
  2008年1月19日,青原区委、区政府依托“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成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促进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北京)座谈会。党史部门承担了此次会议的主要工作。此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为吉安市政府,承办单位为青原区委、区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呈军,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王开忠出席并讲话,市长周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文彩,市委常委、吉安军分区司令员张复平,副市长李庐琦,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信息产业部、总参通信部等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领导,省文化、旅游等部门单位领导、青原籍在京革命老干部后代代表,青原区委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共12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文彩主持,会议议程:一、吉安市青原区委书记梅黎明致词;二、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呈军致词;三、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王开忠讲话;四、捐赠仪式,齐齐哈尔重型数控股份公司捐赠150万元,中国移动江西省分公司捐赠40万元,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捐赠30万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崔承顺捐赠书法作品。青原区委、区政府领导分别回赠捐赠证书;五、座谈发言,石仲泉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邹统钎分别代表党史、旅游专家作主旨发言;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党的文献》主编陈晋、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立、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黄允升发言;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与东固革命根据地有渊源关系的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代表发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后代代表陈昊苏发言;青原籍将军及其后代代表梁必骎少将、梁兴初将军之子梁晓源发言;青原区籍在京人士代表发言;六、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讲话;七、吉安市市长周萌讲话;八、合影留念。合影后举行答谢宴会,答谢宴会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举办,区长徐明主持,吉安市副市长李庐琦致祝酒词。
  2008年4月13日下午,吉安市青原区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江西财经大学虹桥园南区综合楼十一楼第三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江西财经大学、青原区委、区政府主办,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区档案史志局负责会务工作。出席会议的有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魏民,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廖进球,省社联副主席、省社科院研究员汪玉奇,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王秋石,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卢福财,吉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文彩等领导,江西财经大学相关学院的领导,江西省旅游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有关旅行社负责人,《吉安市青原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课题组人员、青原区委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管党史、旅游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景区(点)负责人参加研讨会。
  党史学术研讨和党史宣传教育的开展,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系列纪念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为旧居旧址的维修保护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省财政先后投入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馆资金1860万元,革命旧居旧址保护维修资金2100万元,其他资金200万元。为青原区的经济建设、党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第四节 地方志工作
  建区前,今青原辖区内没有专门的修志机构,但史志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早在宋朝,境内即盛行编修族谱,而且体例规范,编排得当,礼仪完备,组织严密,为一族一脉之大事。这种传统代代相传,除“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日”遭禁毁外,历久不衰,延续至今。部门志的编修,青原山净居寺独树一帜。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净居寺住持笑峰大然发起编修《青原山志》,1942年,编修《青原山续志》,两部志书为吉安市范围内所仅有。
  《青原山志略》系清顺治年间青原山净居禅寺住持笑峰大然发起并主编,后由湖西兵备道施闰章补辑,继任净居禅寺住持药地智者修饰、补充。是志凡13卷,卷1记山水、道场,卷2为僧传,卷3为书院,卷4为碑记,卷5为序说,卷6为游记,卷7为疏引,卷8为书,卷9、10、11为诗,卷12、13为杂记。卷首发凡7节为施闰章撰写,对各卷大意作解说,阐发编纂之旨。是志内容以青原山净居禅寺自唐神龙元年(705)开山以来的历史、历代住持更替、寺院殿堂建筑、高僧大德及善知识参学游访之行踪、艺文等为主体,范围广及全山诸寺院、庵堂、书院,述及山水、景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志对于书院会馆制度、释儒二教理论多有记述,关于僧众、学者之间的讲学答问、书函往来记载尤为丰富。有清康熙八年(1669)刊本。1998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重印校刊本面世。《青原山志略》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地位。
  《青原山续志》系1941年由刘子益、萧桂荣、释高光等人发起,彭大融、罗镜仁编辑。是志以清康熙八年(1669)版《青原山志略》为基础,增补其后两百余年史料编纂而成。是志共8卷,卷首载旧志序、新修序、释印光撰《西方三圣像赞》、彭大融居士血书《普劝善信戒杀放生素食文》、山图。卷1载禅宗系统、寺历建置,卷2为僧传,卷3为梵刹,卷4为山川金石,卷5为艺文,卷6为纪事,卷7为书院学校,卷8为杂识。与《青原山志略》相较,是志着重充实了自清康熙八年(1669)至1944年青原山净居禅寺历代住持、寺宇建筑等变化情况,记及青原山全山寺庵及学校书院内容。在篇目设置方面更为精练,收载内容更加谨慎。艺文卷将入载重点“凡有关世道人心之记载,清净高尚之诗歌则必录之”,而对“游心景物,发遨游之兴而已,于世无补”者则删之,现有1944年吉安道德分会孤儿习艺所石印3册本传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辖区内各乡镇政府重视乡镇志的编修,编纂质量较高,成果丰硕,且极具史料和研究价值。区内编纂出版的乡镇志有《东固镇志》和《富田乡志》。《东固镇志》出版于1995年,是志采取以类系事,横铺竖写,纵横结合的编纂方法,全书分目录、序言、凡例、概述、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方言、人物、附录共13篇,40章,176节。《政治》、《军事》、《人物》,着重详细地记述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壮大。特别是在艰苦卓绝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里,东固曾创造第一等的工作,建立了红色政权和第一支江西地方红军红二团,同时印刷了第一张中央苏区红色纸币“东固平民银行”纸币。《社会》、《方言》详尽地介绍了东固的民间传统礼俗,地方特色和汉、畲、客家语言。《文化》详细介绍当地传统文化、文物、名胜和现今文化状况。1989年11月出版的《富田乡志》,比较全面介绍富田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出生地,也是革命老根据地。党史上所谓“富田事变”发生在这里,中共江西省行委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特委、赣西南苏维埃政府驻地。另外,已编成书稿未出版的有《文陂乡志》。
  青原区原分属吉安县、吉水县、原县级吉安市,三地均有县(市)志,其中原县级吉安市于1997年8月首修《吉安市志》,是志除概述、大事以外,共35篇,159章,577节。2000年续修《吉安市志》,2002年出版发行。吉安县志编纂始于宋嘉泰年间,入明以后,有洪武、嘉靖卷;康熙年间两修,乾隆、道光、同治各一修;民国时期,有1920年和1941年的《吉安县志》,新编《吉安县志》1984年12月开始编修,1994年11月出版;续修《吉安县志》于2010年出版发行。吉水县编志也是始于宋嘉泰间,元朝修有《吉水州》志,自明到清先后八次编修县志;新编《吉水县志》于1982年始,1988年定稿,1989年出版发行;续修《吉水县志》于2010年出版。
  青原区成立后,地方志编纂机构设在青原区档案史志局。2001~2010年,组织专业人员撰写《江西年鉴》青原卷稿件,为省志办历年《江西年鉴》提供青原卷资料共4万余字。2008年,为《吉安市情》提供资料1万字左右,图片14幅,为青原区旅游规划提供历史依据,为外来寻宗问祖和查找解放前烈士确切身世者提供协助。
  区志编纂
  2008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建区10周年之际,组织编纂《青原区志》。2008年8月,《青原区志》编纂委员会和编辑部成立,编辑部设档案史志局。2008年8月18日,召开首次区志编纂工作大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并讲话,区委分管领导主持会议,区政府分管领导作工作部署,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周慧及方志处专家莅会指导。全区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驻区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撰写人员参加会议。会议同时将区志编纂纲目下发各承编单位,编修工作进入资料长篇的撰写阶段。2010年1月20日,召开第二次区志编纂工作大会,进行了修志知识的再培训和再动员。根据《青原区志》编修工作的需要,2010年6月,开展全区人物、氏族、习俗、方言和名胜古迹等调查工作。组织全体编修人员分成两个工作组,逐乡、逐村、逐户探访调查,实地勘验,核查文献谱碟,历时4个多月,为区志的编修工作积聚了翔实的资料。
  部门志编纂
  区史志部门积极引导区内相关部门单位编纂部门志和各类专业志,在编纂过程中,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讲授志书编纂专业知识,严把编纂质量关。
  青原区教育志2009年,新修《青原区教育志》,由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在区史志部门指导下进行编写。志书由序言、凡例、图照、表、大事记及各级各类教育简志、附录、编后语等构成。编纂时遵照史志的一般原则结构,“事以类从、类为一体、层层统属”,具体分编、章、节、目、子目五个层次,全书分古代教育与苏区教育、现代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界人物、古今文选5编16章72节,古代教育与苏区教育编分古代教育、革命根据地(苏区)教育两章,现代教育编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井冈山大学)、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6章,教育管理编分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党群组织、教育教学管理4章,教育界人物编分古代近代教育名哲先贤传、现代教育人物两章,古今文选编分古近代文选、现代文选两章,重点记载近10年来教育方面的新成就、新经验、新问题,以及结合城乡交汇的不同特点,红古绿的地方特色,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编纂。2010年8月内部出版。
  青原山志2009年,区政协和青原山净居寺拟续修《青原山志》;至2010年底,初稿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志书以史实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以禅宗文化为主体,全面客观反映青原山的山水自然、人文历史。内容不设时间上限,自有青原山史料记载始,下限为2010年12月。范围以青原山为主体,包括与其有关的周边历史人文和对外影响。全书分山水形胜、青原禅林、道教仙坛、荆杏双修、艺文著述、文物古迹、自然社会、旅游观光、杂记9篇35章。尚未出版发行。
  年鉴编纂
  2005年9月,启动《青原年鉴(2001~2006)》编纂工作,2007年7月正式出版。《青原年鉴(2001~2006)》是中共青原区委、区政府主办的地方综合性年鉴,是青原新区成立6年来第一次组织编纂的全面、系统、真实反映青原区自然历史、区政风貌、经济社会、人物风范的大型工具书。
  《青原年鉴》采用部类、分目、条目的梯级编辑法,共98.3万字,71个彩版,印数1000册。全书共分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信息三大部分。综合情况设特载、专记、青原概览、大事记4个栏目。动态信息设中国共产党吉安市青原区委员会、青原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青原区人民政府、政协青原区委员会、中共青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武装、政法、工业经贸、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交通与邮电、旅游、农林水、财政与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科教文卫体、社会生活、乡镇街道场、驻区单位、人物21个栏目。辅助资料设荣誉名录、统计资料2个栏目。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