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供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03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供电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9
页码: 264-27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成立前的电力设备、成立后的电力设备、农网建设与改造及供用电发展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供电 设备 青原区

内容

青原区成立以前,原吉安市所辖的河东、天玉两个乡镇,吉安县所辖的新圩、值夏、文陂、富田、云楼、东固6个乡镇和吉水县所辖的富滩镇分别由原吉安地区供电公司、吉安县供电公司、吉水县供电公司供电。1999年,根据(国发〔1999〕2号)文件关于电力“两改一同价”(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及城乡用电同价)工作的总体要求,原县级吉安市政府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体制走”的原则,对农村的电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取消中间环节,纳入行业管理。1999年7月,完成了原县级吉安市所辖的河东、天玉、樟山、长塘、兴桥、禾埠6个乡镇电管站的体制改革。1999年8月8日,正式成立了吉安市农电局、吉安市农村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公。2001年4月,原吉安市农电局、吉安市农村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合并更名为吉安市郊区供电公司。2002年3月,吉安市郊区供电公司改制,更名为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5月,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又先后完成了对曲濑、富滩、东固3个乡镇供电区域的接管。至此,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供电区域扩充为13个乡镇(2002年1月,云楼乡并入富田镇)。
  第一节 青原区成立前的电力设备
  水力发电
  区内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 青原区的富水河和孤江,为境内发展电力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农村小水电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的办电方针,1960年,东固开始建100千瓦以下的小型水电站。至1978年,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办电格局,原吉安县新建了东固、乌龙、丰岭等一批乡镇办、场办、村办小型水电站。1979年5月,白云山水电站一级站全面竣工投产。原吉水县水电站中最大的是螺滩水电站,装机4台,电力6400千瓦,1985年竣工,除向吉水县网供电外,还向富滩、水南、邱陂3个乡镇直接供电。农村小水电发展坚持“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小水电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县市、乡镇和群众自筹(包括劳务投资),国家用低息贷款和其他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和扶持。小水电的利润不纳入地方财政收入,实行“以电养电”。小水电建成后所有权和管理权归县市、乡镇和群众,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小水电的使用方向,面向农村和城镇,为农业、地方工业和城乡人民生活服务。
  火力发电
  吉安电厂 位于吉安市回龙桥头,东临赣江,占地面积57850平方米。其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吉州股份有限电灯公司(1920年由吉安商会出面,河东坪田人张谦为首,筹集资金97200元,购进英造80千瓦透平发电机组,在吉安城内天姥宫,今庐陵巷52号,创办吉州股份有限电灯公司,当年建成发电)。1950年筹建新厂,从回龙桥头迁至永叔路1号(回龙桥头西侧)。1952年建成发电,装机容量为480千瓦。此后,经过多次扩建,增加发电机组。20世纪50~80年代,主要供应青原区河东街道所属范围的乡村和单位用电。
  华能井冈山发电厂 在本编第三章第一节记述。
  输变电设备
  县级吉安市 1972年2月27日,吉安地区电力公司成立后对原县级吉安市区配电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改造,改单一电源为多电源供电,由吉安电厂、天河电厂、白云山电站、枫渡电站和莲花电厂并网供给,总装机容量8.1万千瓦,供电电压有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6)千伏、0.38千伏等,用电设备负荷3万千瓦。配电程序由吉安电厂、城北变电站和神冈山变电站出线,输配给各用电单位,属放射型供电结构。到1990年有变电站4座。其中神冈山35千伏变电站,有5600千伏安变电器1台和2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以10千伏、6千伏等配线向市区及河东各负荷变电压器点供电;吉安师专35千伏变电站容量1000千伏安,以10千伏配线向河东部分工业负荷变压器点供电。1996年,为适应河东开发区的发展,110千伏河东变电站投运,原35千伏师专变电站拆除,其所有的负荷转移至110千伏河东站。原开发区线改为金竹线,主供河东开发区和贸易广场,火车站由铁Ⅰ、Ⅱ回供电,吉安师专由师专专线供电。1996年10月对金竹线公用变压器、低压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
  1999年8月31日,江西省电力公司批复吉安市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初步设计及开工申请,至年底,已完成的项目有:河东镇新建10千伏电源主干线7.5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10.66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3台130千伏安,更换配电变压器52台2235千伏安,400伏及接户线新建和改造99.43公里,工程总投资298.53万元;天玉镇改造10千伏线路22.09公里,新增变压器9台295千伏安,更换变压器23台1240千伏安,400伏及接户线新建和改造33.3公里,工程总投资163.82万元。
  吉安县新圩35千伏变电站 原系吉安县电力公司所辖变电站,位于新圩街北面。1983年1月,由吉安县水电局组织勘测设计,同年6月破土动工,于1984年6月26日投产运行,工程总投资额90万元。站内安装S-1000/35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安装DW6-35 ,400A型和DW1-35,600A型油开关各1台,BJ-1-200型直流配电屏1块;中央控制室设置BK-1-800型继电控制屏3块,BK-1-364型配电屏1块;10千伏开关柜6组。该站设有35千伏进线1回,由白云山至新圩
  35千伏线路输入电源;10千伏出线5回,向云楼、新圩、文陂、值夏、万合5个乡镇区域供电,连接10千伏配电变压器165台,总容量6700千伏安,最大负荷1900千瓦。为保证吉安县城工业和照明用电,1986年开始架设新圩至敦厚35千伏输电线路。
  吉安县白云山至敦厚110千伏输电线 系白云山水电站向外输电的枢纽线路,是吉安地区电网
  110千伏主干线路之一。1976年7月动工兴建,用工20万劳动日,于1978年11月竣工投产,线路全长50公里,输电能力16000千瓦。该线除电站出口为高山陡陂外,从富田以下基本沿公路设杆,途经云楼、新圩、文陂、值夏等乡镇,于七姑岭跨越赣江直至敦厚变电站。全线架设直径300毫米水泥电杆194基,铁塔4基,耐张杆直径400毫米,釆用LGJ-120型导线.钢质横担,工程总投资135.90万元,由吉安
  地区电力公司经营管理。
  吉安县白云山至敦厚35千伏输电线 系白云山水电站向吉安县城供电的主干线,线路总长48公里,输电能力为8000千瓦。该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从白云山升压站至新圩变电站,全长25公里,立水泥电杆102基,直径300毫米,白云山至富田段釆用LGJ-95导线,富田至新圩段采用LGJ-70导线。1983年8月动工兴建,1984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用工9500个劳动日。第二期工程从新虾变电站出线,途经值夏镇,于七姑岭跨越赣江,直达城关变电站.线路长23公里。1986年筹建,1987年施工,次年5月全线立杆拉线结束,7月24日投产运行。该线由吉安县电力公司管理。
  吉水县富滩供电所 成立于1981年10月,位于原富滩乡政府所在地(罗家埠村),距螺滩水电站3.5公里。由螺滩电站直接输入供应全乡的用电。该所建有10千伏配电线路58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95公里。辖区内共有主干线一条,分干线三条,配电变压器容量2650千伏安。负责当时全乡180多个自然村,8000余户居民用电。2001年5月整体移交给吉安市郊区供电公司管理。
  第二节 青原区成立后的电力设备
  发电设备
  青原区内火力发电为华能井冈山电厂,为220千伏上网电厂,是江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192万千瓦。
  青原区境内有水电站15座,至2010年底,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4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合计14037万千瓦时。其中110千伏上网的水电站有白云山水电站和螺滩水电站,装机分别是2万千瓦和1.26千瓦,2009年发电量分别达到6722万千瓦时和4973万千瓦时;其余13座水电站均为10千伏上网电站,共计装机容量6845千瓦。
  输变电设备
  变电站 至2010年底,剔除城网供电区域,青原区电网现有35千伏变电站3座。其中新圩变电站主要供其周边文陂、新圩、原云楼3乡镇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该站主变容量2×2.5兆伏安,2010年最大负荷达3.7兆瓦,该站通过2回35千伏线路分别与35千伏富田变电站以及110千伏富滩变电站相连,丰水期主要从白云山水电站受电,枯水期则由富滩变供电。35千伏东固变电站和富田变电站2007年建成,主要是满足东固和富田两乡镇的用电,并将东固小水电站所组成的小网与大网相连,提高稳定性和电量输送。
  输配电干线 青原区供电网35千伏输电干线共有4回,线路总长度65.8千米,导线型号均为钢芯铝绞线,导线截面为95平方毫米。其中35千伏富新线、田东线均于2007年投运,从而使西南部的农网建立起与青原区大电网的连接,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其余35千伏田白线、田新线为1984年建成投运,至2010年已经运行26年,腐蚀老化严重,需要在规划年内改造,另外白云山水电站有1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各1回,分别至庐陵变电站和沙圩变电站。
  青原区10千伏电网由110千伏变电站和35千伏变电站出线,至2010年底,线路总长715.7千米;农网10千伏配电主干线共有10回,线路长度合计为86.53千米,绝大部分线路在1999~2003年间投运,导线型号大部分为钢芯铝绞线,所选用的导线截面为120平方毫米、95平方毫米、70平方毫米、50平方毫米、35平方毫米。
  第三节 农网建设与改造
  吉安郊区的农村电网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整个电网设备陈旧,电网架构十分脆弱,配电变压器小马拉大车现象普遍存在,且多为高耗能变压器,综合线损率达40%,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郊区农村“两改一同价”工作于2003年年底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农网完善化工程建设。改造后的综合线损已降至8%;采用无功分散补偿,电压质量得到了提高,趋于国标±7%;电价下降,农民得到了实惠。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05年,共减少农民电费负担2119万元。
  1999年初,吉安市郊区(含吉州区、青原区)农网改造工程启动,至2004年底第一、二期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累计投资4609万元。其中: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和改造35千伏输电线路13.4千米、10千伏线路663千米、低压线路942千米,新建和改造配电台区630台,改造到户47000户。
  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期间,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433万元,先后完成县城网建设、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网完善工程建设、农网增扩工程建设等农改工程项目,其中: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改造变电站2座,兴建10千伏开关站1座,新建和改造35千伏输电线路73千米、10千伏线路125.2千米、低压线路198.5千米,新建和改造配电台区231台,改造到户10277户。
  2010年11月,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启动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投资批复资金为1060万元,计划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12.4千米,新建和改造配电台区33台,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28.2千米,改造到户3419户。至2010年底,已完成工程量的30%。
  第四节 供用电
  统调电网用电情况
  到1949年,广大农村仍靠松柴、竹片和菜油灯照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电站和输变电网络的建设,青原区各乡镇先后用上了电。其中1976年1月,成立吉安县电力管理站,接管了地区电网在吉安县境内的6千伏~10千伏线路。1978年白云山一级电站投产后,吉安县分为三级供电,一是地区电网供电;二是白云山一级电站直供;三是各乡、镇、村办电站自供。1984年又成立了新圩供电所,负责白云山一级站直供电网10千伏线路的维护、管理和负荷调配工作。青原区成立后,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转移,招商引资力度的增大,工商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都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用电量大幅度增大。
  1999~2010年间,吉安郊区电网最大负荷由9.65兆瓦增至39.64兆瓦。2010年最大负荷较2009年增长9%。由于最高负荷峰值在11月份,属于枯水季节,电力负荷供应基本来自大网。
  2010年吉安郊区供电区域用电量19626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29.63%。其中二产用电比重占67%。
  青原区内现有梅林、富滩、华能3个工业园,其中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担负富滩、华能工业园的供电任务。
  管理与服务
  电业管理 1986~1998年,吉安县电业组织管理有四种:地供地管、县供县管、地供县管和自供自管。管理单位分别有吉安地区电力公司、吉安县水利局、白云山水利水电管理局和国营垦殖场及部分乡镇村。国营垦殖场办的电站有东固幸福电站,由东固垦殖场管理;乡镇、村办的电站有傲上、丰岭、乌龙等分别由所属乡镇、村自供自管,并承包到户或联户管理。1999年后,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大部分小型水电站停办,保留的承包到户或联户办电,实行集体所有,个人经营。同期河东、天玉、富班的电业管理,大体相同。青原区成立后,主要由郊区供电公司统一管理。
  供电安全管理 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先后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措施计划》、《安全生产风险金制度》、《违章作业处罚实施细则》等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安全生产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分管副经理、相关部门和站所负责人、班组安全员三级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并逐级签订安全目标责任状,缴纳风险金;实施违章抄告制度和施工方案审批制度。对新员工实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对业务骨干和相关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操作规程学习和考试;对基层站所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城乡居民运用广播、电视、标语、安全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用电知识教育,增强人们安全意识。公司每年以10%的比例增加安全技术措施经费,加强安全设施建设。至2010年12月底,实现连续安全运行3318天。
  电价 农网改造前,特别是1999年以前,吉安市郊区原有6个乡镇电管站,属乡(镇)政府办的集体企业,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三电现象”(权利电、关系电、人情电)等不合理电价都摊给了农户,导致农村到户电价畸高,郊区农村平均电价达1.2元/千瓦时。2000年农网改造后,电价大幅降低,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明显提高,年售电量也就增长迅猛。
  供电服务 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建设“一强三优”(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现代公司为目标,着力改善供电服务设施,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设置了乡镇供电营业服务窗口,全天候开通“95598”供电服务热线,抓好日常供电服务工作。
  2008年1月中旬,吉安市遭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冰冻灾害,供电设施受损,发生停电的配电台区1798个,停电乡镇13个,涉及停电行政村203个,用电客户8万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元。灾情发生后,供电公司积极开展了抗冰抢修保供电工作,共投入抢修人员5000人次。
  2010年6月,吉安市遭遇特大洪灾。面对灾害,吉安市郊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80人的抢修队伍,调集9万余元物资,抢设16.4公里河堤防汛照明线路,为抗险救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灾后重建工作中,在修复水毁电力设施的同时,组织8支“红杜鹃”供电服务队下到灾区宣传灾后用电安全知识及帮助受灾户排查用电安全隐患,张贴安全用电通告1000份,发放安全用电宣传单2000多份。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