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10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道
分类号: F542.856
页数: 3
页码: 242-2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交通运输的古道,其中包括了驿道、古县道、古乡道、古桥梁等。
关键词: 古道 吉安市 青原区

内容

驿道
  “京广通衢”也叫“通南越道”。是连接南北的一条古老驿道,取道青原辖区河东、天玉境,即从吉水经天玉镇临江村入境,过河东夏家店下自然村黄家桥,到梅林渡(河东街道梅林秦家)过赣江。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经略南越,派军驻屯五岭,修筑赣粤驿道,自九江溯赣江而上经吉安、赣州,越大余岭至南雄,再循浈水而下,通往南海诸郡,为贯通南北的水陆交替驿道,后称“京广通衢”。历朝诏、令南传和官吏使臣往来,均取此道,沿途陆路多用鹅卵石、方砖或条(青)石砌铺路面,逢岭垒石级,遇水建拱桥,并设置指路和里程两用碑,所经县城设府前总铺,下置驿站,站下每隔5公里或15公里置铺。驿道昔日车马频繁,商旅不绝,至今境内有的地段还留有古驿道残痕。
  古县道
  以吉安城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干线,县级古道有6条,计程300公里,路经青原辖区古县道有2条。
  吉安至兴国大道 由吉安城南路出神冈山,渡禾水至永和,于白沙渡赣江至张家渡,经境内值夏、陂头、新安、富田,翻越九寸岭再经东固、黄沙、南龙上庐兴亭入兴国县境,计程77公里,再行45公里达兴国县城。
  吉水至水南大道 由吉水县城南门过渡,经塔里岭、柳背、葛山、龙田,至区内富滩境固山、施家边、镜头,越分水岭进入吉水县境带元至水南,计程45公里。
  古乡道
  吉安至吉水古道 自吉安城魁聚门南路至凌波渡过江,稍东沿河行5公里至狮子山,又行7.5公里至老虎口,与吉水县交界,计程12.5公里。
  吉安至吉水边界处 自吉安城东门行至河东梅林渡过河,途经谢家边、黄江桥,与吉水交界,计程7.5公里。
  新圩至罗家圩古道 自新圩街南行,途径下岭、洋田、锦江、田南、高家至舍下,与泰和县交界,又经塘尾、铜坑、站前至罗家圩,计程11公里。
  古桥梁
  青原区城乡分布有众多古桥梁,多为砖石拱桥,也有部分木桥,一些古桥梁由于年久失修,成为危桥。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群众出行,地方政府对现存古桥普遍进行加固维修;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组织人力和财力在古桥旁新建了大量民用桥;建区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辖区内一些古桥被改造利用为公路桥。
  永安桥 又名马埠桥,位于凤白线20+000桩号马埠村南面,横跨富水河。始建于清咸丰初年,由当地群众捐资修建,因战乱1920年续建完工。系9孔石拱桥,跨径10米,桥长120米,宽5米,高7.2米,1962年改为公路桥,无人行道和栏杆。
  羊角庵桥 原名仁者桥,位于新圩镇罗家村,自北向南跨越富水河,是一座古老7孔石拱桥,桥长107米,高9米,桥面净宽5米,无人行道和栏杆,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村民集资修建,雍正十四年(1736)续修完工,乾隆十七年(1752)改修石梁桥,乾隆四十八年重修此桥东岸,后被洪水冲圩。
  乾隆五十六年和清嘉庆九年(1804),先后两次重修桥的两端,1962年修筑凤白公路利用为公路桥梁,1985年申报为危桥,1990年新建王江庵桥,长07.8米,净宽7米,2002年竣工。
  黄沙桥 原名龙门桥,位于东固镇柏(木岭)南(龙)公路黄沙村境内,横跨富水河上游,是一座5孔石拱桥,桥长60.5米,宽6.2米。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木桥。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1960年修建柏木岭至南龙公路,用做公路桥。
  学士桥 又名张公桥,位于富田镇圩田村委会高车村,跨富水河,系7孔石拱桥,全长96米,桥面宽
  4.5米,无栏杆,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传此处原水流湍急,清朝学士张簧士至此轿马难渡,因令“造桥”故取名学士桥。历史上是吉安至东固必经的重要桥梁之一。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
驿道
相关地名
吉安至兴国大道
相关地名
吉水至水南大道
相关地名
吉安至吉水古道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永安桥
相关作品
羊角庵桥
相关作品
黄沙桥
相关作品
学士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