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99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分类号: K915
页数: 6
页码: 229-2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新圩毛家村的文化底蕴、古建筑、红色革命旧址情况。
关键词: 青原区 历史文化 毛家村

内容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新圩毛家村位于新圩镇,有住户94户,460人,均为毛姓。南宋末年,毛家村基祖毛中甫自吉水龙城毛家迁移定居此,已有800余年历史。2009年7月,省政府列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毛家村文化底蕴深厚,重教兴学、尊师敬孔。统计数据显示,近百年来,毛家村先后培养出各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160余人,高知群体90余人,以裕元巷尤为典型,裕元巷七代人中,为世界知名学者专家达十余人,大学学历以上者80余人,高级人才近五十人。毛家村人爱国爱家,从辛亥革命起,积极投身于反封建、办新学的革命运动,被称为“纯化区毛派”。知识分子还创办了文山中学、大刚中学、《大华日报》、《大刚报》等,体现了毛家子孙教育救国的风骨。
  毛家村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毛氏宗祠重建于1936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典型建筑。整个格局是按赣中传统建筑风格布局,“两井三三进”,青砖、灰瓦、马头墙,红米石立角,青石门框、横担。是江西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用水泥建造的祠堂,祠堂内的缕空木刻,精美绝仑;斗拱飞檐,巧夺天工。毛家村的古民居,青砖青瓦,前后墨勾画檐,两边山墙为马头墙,红米石门框,立角、横担,门楼雕刻字画。一些墙砖上有“天、丁、人”等汉字,是烧制过程中的浮雕,寓意添丁进口。楹联、匾额、古床、古桌椅、古家具等,工艺考究精雕细刻,描金绘彩。
  在毛家村保存有完好的红色革命旧址,如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保存完整。一些民宅墙壁上保留了许多红色标语,如:“白军兄弟们,你们在山东、河南苦战了什么?为什么又来打工农”、“欢迎白军士兵打土豪分田地”、“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等,至2010年底,仍保存完整。
  为加强对毛家古村的建设与保护,2007年6月,新圩镇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毛家文化古村保护的规定》,2007年12月,新圩镇人民政府出台了《青原区毛家文化古村环境保护实施细则》。同月,出台了《毛家古村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毛家古村成立了古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
  附1:吉安市富田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吉安市富田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节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其中2008年至2010年为近期,2011年至2020年为远期。
  四、规划范围
  本次富田古镇保护规划涉及王家和匡家两个村民委员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以自然地形、农田、水系为界定要素,确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本次规划控制区,面积约54.26万平方米。
  第二章 历史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评估
  1.富田古镇传统聚落形态保存基本完整,历史发展脉络清楚,王家、匡家、文家三个村通过历史街巷贯穿相连,内部空间结构基本明晰。富田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古镇始建于宋朝中叶以前,富田古镇东北留有元、明时期的古堡旧址,占地约30亩,内外城、水寨口至今清晰可辨,残存城墙达1200米,且有文献记载和物质遗存相印证。当地有“文家出了个宰相,匡家出了个娘娘,王家建了个大祠堂”,“文家的名,匡家的田,王家的钱”等诸多的谚语流传,较准确地概括了富田古镇三大家族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丰富的特定文化内涵。
  2.富田古镇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故里,文家留存的文山旧隐旧址、龙川阁旧址、文天祥陵园、文氏宗祠、焕公祠、忠孝祠等多个分祠等,对研究文天祥和庐陵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富田古镇保存有大量红色旧址,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之一和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929年2月至1931年初,红军先后多次驻扎富田,红四军总部和前委、江西省行委曾移驻诚敬堂办公,红军医院、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所属机关也曾全部迁到了富田;1930年1月24日,毛泽东、朱德在诚敬堂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攻打唐云山的战斗;2月,赣西南特委会议在祠堂右侧的南禅寺召开;12月12日,震惊红军党内外的“富田事变”在诚敬堂发生;1931年1月17日,在南禅寺成立了以陈毅为书记的赣西南特委;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在诚敬堂广场上召开了万人“庆祝胜利大会”,并将张辉瓒人头挂在樟树上示众;5月,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三、四军团,在白云山、观音岩、九寸岭歼灭国民党军王金钰、公秉藩两师,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战场遗迹仍存;7月,江西省第三作战分区司令部、医院分别驻扎在富田。
  古镇内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黄公略等人旧居和各红色机关旧址等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旧居旧址的建筑物上尚保留了大量红军标语。
  4.富田古镇拥有大量保存基本完好的历史建筑遗存。古街古村相互依存,有分有合,且完整连片,保存情况良好,其中祠堂建筑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独具特色,现存有10余座。
  富田古镇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居住着文、王、匡三大姓,宋代先后开基,各姓均建有总祠,分祠、房祠。文氏总祠始建于元代。文忠公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现仅存基址。现存的还有五桂堂的焕公祠、忠孝堂的轩公祠两座分祠和近年复建的文氏宗祠;王氏除总祠诚敬堂外,还有尊乐堂、仁心堂、四德堂、坚白堂、厚山堂、逸乐堂、发元堂等分祠7座;匡氏除总祠崇孝堂外,还有善乐堂、思养堂、踵芳堂、仁亲堂、复心堂、毓秀堂、攀桂堂、光裕堂等分祠8座。
  综合上述分析说明,文天祥故里富田古镇,较好地集中保存了多个历史时期、多种类型的遗存或载体,相对完整和真实的反映了庐陵文化的历史风貌,同时具有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具有较高
  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历史建筑调查
  历史建筑按历史价值评估分为三级:
  文保单位建筑: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已列入保护名录亟待公布的部分单位。
  保护对象建筑: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相当历史或文化价值、待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或纳入当地自行保护的历史建筑。
  一般历史建筑:指建筑的历史价值较低的一般历史建筑,原则上亦应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
  富田古镇(规划范围包括王家村和匡家村)现有各类历史建筑98栋,历史建筑总面积21351平方米。
  本次规划对富田古镇中的98栋历史建筑进行了历史价值评估,其中:文保单位(含已列入名录,即将申报公布为保护单位)18栋,占18.37%,保护对象建筑37栋,占37.76%,一般历史建筑43栋,占43.87%。
  文保单位包括1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诚敬堂,以及18栋(12处)列入吉安市文物保护名录的单位:王家村的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陈毅旧居、邮政营业所,匡家村的陈毅旧居、黄公略旧居、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匡氏宗祠)、苏维埃中央邮政总局、总工会——赣西南苏维埃造币厂旧址、焕公祠、忠孝祠、文氏宗祠。
  保护对象建筑37栋,包括龙川阁门坊、吴耀发宅、东庙(上世第)、王氏小宗祠(四德堂)、普德庙、遵乐堂、王氏瞻公祠、王氏二房祠(厚山堂)、寅滨堂、王世瑛宅、善圣祠、王氏小宗祠、仁心堂、王氏坚公祠(坚白堂)、九如堂、文尚才宅、匡吉公祠、思养堂(大夫第)、善乐堂、文明堂、毛泽覃邓小平旧居、红旗社、西庙(下世第)、红军医院、辉余堂、明德堂、匡睿公祠(希圣堂)、红军医院(匡复公祠、复心堂)、匡鉌立二公祠、承志堂、北庙、南庙(玄坛庙)、先群村91号等。
  三、历史建筑的主要特征
  富田古镇的历史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硬山式马头墙,多采用石门、石窗并叠涩牌坊式雨罩。跺头,檐口、门额、厅壁、窗棂等处多饰雕刻绘画,极具典型的庐陵古民居建筑风格。
  王氏总祠诚敬堂,始建于明代中期,是目前所见江西最大的一座独立祠堂,由祠前广场、门楼、前厅、庭院、参亭、正厅、谒祖厅构成,占地约6500平方米。
  1、天井大而有栏杆,正厅高而有穹隆状天棚,祠堂里有水池和亭台楼阁;
  2、整座祠堂共用木料约2000立方米,仅杉木立柱就有88根,并且直径都在60公分以上。正厅的两根杉木立柱,直径100公分,有两人合抱之大,世所罕见;
  3、木料构件数以千计,都是用木榫连接,没用一颗铁钉。
  匡氏总祠崇孝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照壁、聚星池、参亭、厢房、朝楼、享堂等组成,建筑占地6000平方米。据载,明高皇六世孙建安简定王拱通之妻匡氏,诰封为辅国夫人,此朝楼专为她而建,因而在其他祠堂中未见。
  四、建筑质量评定
  本次规划对现存历史建筑质量评定按建筑保存完好程度分为三类进行:
  A类(好):建筑原貌保存良好,结构体系坚固,外观完整,无重大改造或加建;
  B类(中):建筑有明显破损,但保存比较完整,有部分改建或加建,尚可以逆转复原;
  C类(差):建筑破旧不堪,有大量改建或加建,较难修葺复原。
  根据调查统计,古镇内现存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1351平方米。
  其中,A类建筑面积为447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0.95%;B类建筑面积为1529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1.63%;C类建筑面积为158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42%。
  附2:富田镇陂下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保护规划
  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请示
  吉青府字〔2008〕号 签发人:徐明省建设厅、省文化厅:
  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距吉安市城区48公里,位于青原区富田镇西南3公里处,是富田镇陂下村委会所在地。该村共有360余户,1800余人。陂下村现在已经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陂下村是一个以血缘关系维系的,以胡姓人口聚居为主的单一姓氏居住聚落。开基祖胡晃为吉州开国侯公霸公第八世孙、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国子监祭酒胡盛第四世孙,23岁中进士,29岁授参军官,北宋仁宗嘉祐年间解职隐居于陂下,至今已有九百五十年的历史。陂下村占地面积43.19公顷,坐落在富水河畔,山环水绕,古樟怀抱,共同构成了“山—水—居”的滨江居住景观特色。陂下村遭太平天国兵祸,大部分建筑被毁,清同治六年重建。
  古村“全封闭式古堡状”的规划布局风格独特,全村四个大门出入,每条巷口设小门的“大封闭圈中藏小封闭圈”的建筑特色,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村落抵御敌人入侵的战略防御设施体系。村中还规划有集聚积、沉淀、净化、排泄四大功能的“五水朝东”排水系统。
  1928~1933年间,陂下村曾经是苏区革命活动的中心,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曾山、毛泽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村中保存了中共赣西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所学校旧址、公略中心县委驻扎地、毛泽东下井山后建的列宁台、毛泽东旧居等原生态、高品位的革命旧址群。墙壁上的《红军十大纲领》、《中华苏维埃十大政纲》、《土地革命八大要求》、校训等200余条红色革命标语依稀可辨。这些红色遗址以具有鲜活的原生态性、独特的个性、种类的复合性而独树一帜。
  陂下村的古建筑有宗祠、民居、水井、巷道、牌坊、街道、书院、亭阁、戏台等形态。宗祠和民居的建筑风格是一色青砖青瓦、前后墨勾画檐,两边山墙为马头墙,红米石门框、立角和横担;门楼浮雕字画,精致入微。村中鹅卵石巷道纵横,与村北古街相连,体现了“赣派典型的”村街合一”建筑特色。陂下村保存了规模宏大、密集且形态特殊的祠堂建筑群落(原有祠堂36座,现保存26座)。古祠均为“天井式祠堂”,凸显牌坊、喜鹊聚巢式门楼、三进式、孱亭、祖宗龛的赣派风格。祠内石廊柱、木柱、抬梁、雀替、卷棚、藻井、匾额、楹间梁坊、牌坊等保存完好。陂下祠堂还明显具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打破了江西祠堂入口门厅、享堂、后寝三段式,在享堂前连接一个开敞的名为孱亭的亭式空间,这部分结构明显高出享堂并特殊地做成歇山顶,形成非常宏伟的内立面。
  村中民居(现存130栋)虽历经战火的洗礼,但在不断复建和更新中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村落形态和建筑格局,使这一大群延续几百年而建成的民居是如此统一与和谐。陂下民居具有独特的赣中民居建筑形态,大都是设有天井的一进三开间一单式平面,取消了正堂前的天井,它的采光采用正门上部墙面开出约900×600mm名为天窗的高窗来解决,在正堂前沿的空间上部做了抬高和增加棋盘顶的处理,三向的界面还隐约透出天井民居两厢与轩廊的韵味。陂下村还保存着较多的附属文物。仁宗皇帝赐予胡晃的銮架48件(现保存有45件),为稀世珍品;清道光皇帝亲笔题写“黄耉繁衍”匾额,镶嵌在迎龙门上;“敦仁堂”的堂匾和楹联,为清代状元刘绎的手迹;“竹隐堂”堂匾为明代状元曾彦的真迹。村中楹联、匾额、寿屏、绣楼、门帘、古床、古桌椅、古香案香炉古色古香,工艺考究,精雕细刻,描金绘彩。
  陂下村是一个青山古树碧水为代表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以辉煌的红色革命斗争史为彰显的红色文化内涵和以古村为载体的古朴人文环境三者之间完美结合、相互辉映、和谐共生的红色文化生态古村。陂下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具有独特风貌格局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人类聚居地;集中体现了赣中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稳定存在的社会经济结构;彰显了近代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辉煌;保存了相对完整和真实的历史遗存。
  为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传承和延续,按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关于组织申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特将我区陂下村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村。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陂下红色古村古建筑群文物保护工作的通告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
  为切实保护、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我区文物、旅游资源,经青原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富田镇陂下村委会、陂下自然村古祠堂、古屋、古井建筑群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江西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之规定,特就加强古祠堂古屋古井等文物保护工作通告如下:
  一、富田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所辖区域文物资源的保护,积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地区干部群众树立文物保护意识,遵守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所辖区域文物、旅游资源不受任何损害。
  二、为维护好古祠堂古屋古井的原始风貌,由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划定古祠堂古屋古井保护区域。
  在保护区域内禁止实施下列活动:1、安排与保护、开发无关的建设工程。2、损坏古建筑物、构筑物、损毁古树木等及其它设施和陈列品。3、在古建筑物、构筑物,古树木和陈列品上涂写、刻画。4、贮存、携带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毒害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5、其他有损古建筑群文物的活动。
  三、现居住在古建筑群区域的村民,要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得随意拆除古建筑中的设施,确需拆除、拆迁、改建或者变卖的,必须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
  四、对古屋、群区域的珍贵文物,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进行登记造册,单位和个人赠送、转让文物应当报区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如需出售,必须由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收购,严禁擅自买卖。
  五、对有损古屋群区域文物保护的行为,由文化、公安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青原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元月十日
  附3:新圩镇江头毛家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及保护规划
  关于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江头毛家村申报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报告
  吉青府发〔2007〕126号 签发人:徐明省建设厅、省文化厅:
  青原区是2001年吉安市撤地设市后组建的新区,新圩镇位于青原区中部,新圩镇毛家村距新圩镇镇政府3.0公里。全村姓毛,在宋朝时期由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龙城毛家迁居于此。村庄占地110亩,全村94户,410人。现存的历史传统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目前毛家村已编制了科学合理的村镇总体规划,设置了有效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管护,并且有专门的保护资金。因此,现申报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将该村情况报告如下:
  一、毛家村的古建筑
  毛家村共有祠堂、书院、民居等古建筑四十余幢。祠堂有文接堂、仰公堂、仕公堂、慈芦堂等大十祠堂,均按赣中建筑风格构建,木柱抬梁,楹间梁坊、卷棚、天井、孱亭。仰公堂、仕公堂门上方悬有“诗学名宗”、“诗学世家”石刻,取远祖毛亨、毛淦所著《诗经》典故。仰公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遭火灾被烧毁,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文接堂重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大门正中“毛氏宗祠”四字为时任吉安专员刘正谊题写,是一个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典型建筑。文接堂有众多人物花草和漂亮的小工雕刻,“八仙过海”镂空木刻,尤为精美,与众不同的是门前的四根水泥石屋柱。当时毛家人从国外运来水泥,请上海人设计,江浙师傅建造。四根柱子全部手工操作,上面用洋铁皮水壶洒水,下面由人工用石头磨,四根柱子耗时一个多月,造价占整座祠堂的一半。文接堂廊前“狮象四瑞”水泥浮雕,将印度“洋”文化“象”引进宗祠,狮象结合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
  裕元巷长五十米,宽二米,位于毛家村中央,是一排六幢相对的青砖灰瓦民居,巷子由青石板及鹅卵石铺地,两排瓦房檐头均画有字画。屋内雕有字画及传家格言。这六幢房子一百年间走出了60余名高
  知分子。
  二、毛家村的红色历史
  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就在毛家村,是一栋两层楼的“洋楼”,现仍保存着原貌。当年共产党人居住的民居中有一栋民居内还修有地道,直达村外。在毛家还找到一口大钟,当时用来召集会议及传递警报。毛家村内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其他民房的墙壁上写有很多红色标语:
  “白军是军阀的军队,红军是工农的军队!”、“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白军兄弟自己举出官长成立红军!”、“白军兄弟暴动起来杀尽压迫你们的官长!”、“欢迎白军兄弟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治疗白军伤兵!”、“优待白军捊虏!”、“红军是薪饷吃穿一样,白军里校尉起居饮食不同!”、“白军兄弟你们在山东河南苦战得了什么,为什么又来打工农?”
  瞻仰着这些历史遗迹,人们仿佛看到了弥漫在苏区上空的战云,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命家和先烈们的征战的艰难,也感受到苏区人民为了支援命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三、毛家村的文化特色
  毛家村被称为“一个博士教授成群的家族村落”。在毛家祠堂中一副对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是毛家真实写照。在民国时期,毛家村有4名留学生,2名硕士,2名教授(其中1名为大爱师院院长),1名讲师,1名助教,2名报社社长,2名大学校长,3名中学校长,3名黄埔军校军官,1名县长,4名教育局长。解放后又出了教授、高工、博士、硕士、留学生等高级知识人才60余人,讲师、助教、工程师30余人,目前全村有大专以上学历100余人。(名单附后)国家重点中学吉安一中,创办人就是毛家人。在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中,有我国著名的教育学专家,被教育界誉为“一代宗师、教育泰斗”的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毛礼锐,他生前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被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传》。有新闻界的“刚烈报人”毛健吾,解放前创办了《大刚报》,在香港组织策划了44人的集体起义,解放后被错划为“右派”,又因“历史问题”被判“反革命罪”,死后才获平反。他的儿子毛智汉,曾任《北京晚报》的编辑,后任《团结报》副总编。有我国著名的制糖专家广东省政协常委毛礼镭。有戏剧评论家毛礼镁,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并担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事迹被收入《世界戏剧家大辞典》和《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名人词典》。
  1937年日军侵华,毛礼锐放弃了留美攻读博士的学业,毅然回到吉安,同《大华日报》社长毛孔铎、私立扶圆中学总务主任毛孔铖三兄弟一起立志教育救国。1937年在吉安市北门孔庙内办起了一所“私立文山初级中学”,大批青年慕名“毛派文风”投师,第一期就招收200余学生,编排满满四个班。由于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文山中学于八月搬至离毛家村一里之遥的杨梅市。文山中学办学以教育救国为宗旨,集中大量教育精英参与教学与管理,越办名气越大,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先生亲笔书写校牌“江西私立文山初级中学”。1940年,增设高中部,抗战胜利后,搬回吉安市。1953年,时任文山中学校长的毛礼鋆将学校捐献给国家并改名为吉安一中。文山中学走过辉煌的十六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少人成为政界、教育界、科技界的精英。吉安一中现是一所全国重点中学。
  四、建设发展与保护发掘
  毛家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但有红、古、绿资源,还有着以人文科技教育见长的特殊性。保护发掘这份文化遗产,对地区学风的促进,对社会的科技繁荣都有不可估量的效应。随着时光的推移,毛家文物年久失修,抢救这笔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但由于毛家村干部和群众历年来保护措施不科学,未能正确处理保护、利用和建设发展的关系,毛家古村正面临种种危机,历史文化遗产有逐渐被蚕食、侵害甚至消失的危险。毛家已成立了庐陵马塘“毛派科教历史文化研究会”,着手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工作。但仅靠毛家村民是无力做好这项工作的,我们迫切需要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支持,帮助拯救和管理这些珍贵的文物。
  为此,特恳请省贵厅将毛家村申报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