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97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村庄建设
分类号: TU984.256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自民国时期至2006年,辖区内新圩村、孙家坊村、芫下村等村庄建设情况。
关键词: 青原区 镇村建设 村庄

内容

民国时期,辖区内平原地区农村房屋以砖木结构和泥木结构为主,少量土草房;山区村庄,以泥木结构和“干打垒”为主,砖木结构房屋较少,房屋形式,中间为前后两厅,两侧为卧房,后厅为灶间(当地人称之为一厅两房或四房型)。
  新中国成立后,辖区内农村建设主要是农民自发进行,多用于住宅建设。20世纪50~60年代,农民新建住宅数量不多,20世纪60年代初,在东固西城建了一个4000余平方米的新村,为吉安县农村拆旧盖新的试点,形式为一厅三室一厨房及储藏室单家独院小平房,因没有畜禽圈舍,不适用,后被群众改建。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后农村拆旧盖新停止进行。
  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掀起建房热,新宅剧增,房屋结构由砖木、泥木向砖混、多层带阳台的新型住宅发展。
  2000年后,农村建房以砖混多层,单门独院小洋楼型,外墙以彩色瓷板装饰为主流。农村大多数新建房多位于村庄外围,村中居住人口数量锐减,一些村庄逐渐形成了空心村。
  建区后,全区开展了“小康示范村”、“文明示范村”建设,文陂乡渼陂古村拆除有碍观瞻的牛栏、厕所2000余平方米,新增自来水150多户,硬化、美化、亮化了农民一条街。
  2006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青原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各乡镇、街道均有数量不等的新农村建设点。新农村建设管理机构为村民理事会,由村民自发推举产生,地方政府和村民自治机构进行指导;建设经费由政府出资一部分,帮扶单位赞助一部分,社会捐资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加以解决;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道路硬化、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内部事务民主管理等。
  附:新农村建设点选录
  新圩村 位于青原区新圩境内,距城区30公里,2008~2009年度获“全省卫生镇”和“全省村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开始投资200多万元进行街景立面改造,新建彰显庐陵文化特色的马头墙320多个,涂装墙面16000余平方米,新增添门、窗装饰13000余平方米;2009年建成的曲塘公园占地6公顷,建设了观景亭,铺设了游步道,安装了健身器材,实现了美化亮化。
  孙家坊村 位于天玉镇东部,距城区8公里。先后荣获全市“一村一品”十强村、全省“三培两带”先进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文明村和全国争创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荣誉称号。围绕基础设施城镇化、村庄绿色化、环境洁净化、管理规范化、产业特色化、乡风文明化“六化”标准,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推进新农村试点工作建设,完成村落社区活动中心改造和旧房改造4000多平方米、建焚烧炉1座、发放“一大二小”清洁工程垃圾桶600多个,新建科技楼528平方米、大型停车场900平方米、游步道180米、花卉苗木观赏园680平方米以及坊古村牌坊、宣传栏;设有党员活动室等13个工作室。
  芫下村 位于青原区富滩镇西北,距城区15公里,因村后山上遍开芫花而得名。新农村建设试点前,村庄房舍杂乱,人畜混居,道路不畅,垃圾到处随意堆放,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遍流,是个典型的空壳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村党小组和村民理事会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立足规划,因地制宜、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科学安排,分类指导,共拆迁旧房3649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2696平方米,外墙粉刷4600平方米,修筑巷道2960平方米、游步道225米,修建村外排水渠775米、村内排水沟686米,修砌塘坎211立方米,新建焚烧炉1座、栏舍42间,建集中供气沼气池1座、户型沼气池4座,发放“一大二小”清洁工程垃圾桶130多个,100%完成改水、改厕,有线电视全部实现户户通,已成功培育13.3公顷双孢白蘑菇基地和3.3公顷莲藕基地。现芫下村古树荫映、花鸟成群、民风淳朴、科学文明、民主管理、百业俱兴。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