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96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市建设
分类号: TU984.256
页数: 15
页码: 199-21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区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聚集城市人气,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情况。
关键词: 吉安市 青原区 城市建设

内容

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区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聚集城市人气,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第一节 城市规划
  建区前,城区属原县级吉安市一部分。撤地设市后,青原区的城市规划纳入吉安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总体规划
  1996年编制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将辖区内的河东、天玉镇纳入原县级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成为中心城区三大片区之一(河东片区)。由于当时河东片区主要建成区仅限于原河东开发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因此,规划范围较小。
  20世纪90年代,原河东开发区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建区后,青原区政府未编制城区总体规划,市编1996年版的总体规划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吉安市城市规划部门在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编制前,基于近期城区建设任务大,编制了一个近期建设规划,并通过市政府批准。
  2006年,吉安市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吉安市委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方案经过几轮讨论和修改后定稿,省政府于2010年6月正式批复同意该方案。
  根据2006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吉安市的总体规划目标是赣中地区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红色旅游和庐陵文化为特色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青原区642平方公里范围列入吉安市城市规划区,包括河东街道、滨江街道、天玉镇全境,富滩镇的龙口、张家渡、棠溪、社山,文陂乡的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和值夏的部分村庄;240平方公里列入吉安市中心城区范围,即城市外环路包围的区域,约63平方公里,和天玉镇的临江、田心、平湖,河东浒岗等地。青原城区规模在规划期末达到21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1.45平方公里。
  根据2006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青原城区为“双环方格路网,多中心多组团,轴线迎接”的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功能定位是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商业贸易以及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具有滨江特色的新型片区。
  滨江新区规划
  滨江新区是青原区建设靓丽新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权限归属吉安市规划建设局。2006年版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滨江新区范围、功能、建设远景目标进行了详细规划。
  规划原则 针对河东滨江城区新需求,新区规划方案在建设、交通、生态环境及开发对策上体现了前瞻性。依据河东滨江城区总体布局特点,规划考虑与未来城市形态相协调,在空间和形态上形成整体性。强调建设实施的可实施性。针对河东滨江城区的特点,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力求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达到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
  功能定位 滨江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集会议展览、休闲娱乐、高档居住、交通商务为一体,以生活居住为主体,适应城市开发的多层面需要,兼容发展商贸金融、文化娱乐休闲等,塑造功能完善,高品质,具有滨江风貌特色的现代化城区。
  规划范围 滨江新区范围东接青原大道,西至滨江大道,南连赣江大道、稠塘路,北靠大桥东路,规划用地面积约4.6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7.2万人。
  规划目标 建设远景目标是以滨江概念为背景,立足于弘扬庐陵文化,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滨江地区建设经验,按照“一轴带两翼”的发展模式与“三线一点”的城市空间构架,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创造优美的滨江景观,体现山水人文城市的独特风貌,实现新区全方位发展。
  第二节 公用设施
  建区前,城区公用基础设施简陋,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城区道路有青原大道(建设中)、站前路(一部分)、金竹路(文天祥大道的火车站广场部分)、坪田路(贸易广场部分)、大桥东路等;广场有一处,为火车站广场;公共绿化场所一处,为吉安海关前的三角花坛;仅有青原大道、金竹路、大桥东路、坪田路进行了亮化。
  建区后,区政府加大了城区路网、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城市服务功能逐渐配套完善。
  城区路网
  至2010年,青原区城市道路建设(含维修改造)里程40多公里,基本形成了城区“五纵七横”的城市道路体系。
  青原大道 青原城区主干道,属105国道途经城区的一部分,长3.33公里,红线宽70米,双向六车道,分北、中、南三段,1999年开工,2001年建成通车,时称“江西一流、吉安第一”,沿线驻有海关、文武学校、电力公司、汽车站、井冈山大学附中、贸易广场、消防支队、天立花园、市烟草公司等单位。2009年6月,全路段进行“白改黑”(水泥路面改铺沥青路面)改修,2010年10月工程竣工。北段自105国道老收费站至大桥东路,长1060米,宽55米。2010年,北段临街店面按照庐陵建筑风格改造成为庐陵风情美食街;中段北起大桥东路、南至赣江大道。2009年路面改建时在北段和中段增设了雨污水排水管道,人行道铺设花岗岩道板;南段北起赣江大道,南到京九铁路桥(该段现为华能大道一部分),长1.6公里,宽50米,原为三级公路,年久失修,是区内大部分乡镇进入城区的必经之路,周边为城市重点建设地段。2009年南段路面进行了改建,已建成通车0.8公里。
  正气路 原名站前大道,北起青原大道,南至华能大道,全长3.73公里,红线宽40米,为城区南北向主干道之一。2003年,北段路面进行了拓宽改造,该道在2005年、2007年、2009年经过三次延伸后,全路段最终建成。路面机动车道宽1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4.5米,人行道宽各6米。沿线驻有邓家社区、工商银行青原支行、火车站广场、邮政局、贸易广场、芫下社区、东井冈公园、东方兰园小区、行政中心等单位。
  东井冈路 原名长征路,北起天玉山路,南至华能大道,全长3.0公里,宽30米,车行道宽18米,两侧人行道宽各6米。沿线驻有农贸市场、贸易广场、机关住宅小区、青原苑、实验小学、天立花园、市中医院、和济春天小区、区行政中心等单位。
  华能大道 北起赣江大道,南至华能电厂水泵房,全长6.5公里,总投资8650万元。一期工程路段为赣江大道至京九铁路桥,按城市道路设计,红线宽50米,长1.6公里,工程于2009年7月份开工,2010年12月份完工;二期工程长4.9公里,未开工。
  滨江大道 北起井冈山大道,南至友谊村。长5公里,宽52米,为滨江新区主要干道,属路堤结合型,2009年建成,路面全沥青铺设。
  科教路 北起外环线,南至学苑路,长4.08公里,宽30米,其中车行道18米,连接天玉、新工业园、梅林工业小区、井冈山大学,2007年建成。
  升安大道 北起京九铁路,南至荣安大道,长1.080公里,宽30米,其中车行道18米,为新工业园内的主要道路,2007年建成。
  荣安大道 东起水泥厂,西至升安大道,长0.7公里,宽30米,其中车行道18米,为新工业园内主要道路之一,2007年建成。
  丹青路 原名工业路,东起科教路,西至青原大道,长0.73公里,宽30米,连接庆江化工厂和赣江化工厂经济适用房小区。该道路是梅林工业园内主要道路之一。
  学苑路 西起青原大道,东至河东变电站,全长1.8公里,规划红线宽30米,其中8米机动车道,1995年修建至井冈山大学门口,2000年修建至河东变电站。该路是井冈山大学进出主通道和重要货运通道,人流、车流量较大,沿线驻有铁路生活区、井冈山大学、吉安站货场、国家粮库、面粉厂、变电站、吉安油库等单位。
  大桥东路 西起井冈山大桥,东至青原大道,是井冈山大桥的引桥,也是城市内环线一部分。西段长480米,宽16米。东段长260米,宽30米。1999年,道路建成。2004年,完善了道路绿化、亮化等设施。2009年,与青原大道同步实施“白改黑”路面沥青铺设工程。沿线驻有梅苑小区、吉安联通、滨江豪园、海关等单位。
  渼陂路 西起新桥村,东至阳光大酒店,全长0.72公里,道路红线宽25米,1999年,道路东段建成。2005年,道路西段完工,沿线驻有河东街道办事处、华能电厂生活区、华拓大酒店、新桥小学、农业银行青原支行、文武学校、泰泉公司等单位:
  文天祥大道 原名金竹路(2004年12月6日,更名为文天祥大道),西起吉安大桥,东至火车站广场,与青原大道交汇,为东西向主干道。东段长330米,宽80米,南北两条车行道各宽16米,1995年建成,2001年进行了改造,中间绿化带新建了两座音乐喷泉,与青原大道交汇处建有一大型圆盘,圆盘中心设“巨龙腾飞”大型雕塑,在进出火车站路口建彩虹门一座。大道西段长560米,宽55米,2005年与吉安大桥同步建成,成为进入城市中心区最快捷通道。2009年6月以后,全路段与青原大道同步实施“白改黑”路面沥青铺设工程。沿线驻有建设银行、中国电信、亿通大厦、青原汽车站、华昌大厦、电力大厦、电力生活区等单位。
  坪田路 东起邓家坪村,西至马案前村段,长1.28公里,红线宽30米。1998年,中段路面建成。2000年和2006年,经过两次扩建形成现有道路。该路段是吉安贸易广场北侧重要通道,商业氛围浓厚。2008年,马案前村至滨井大道段被纳入滨江新区路网工程,2009年,该段建成通车。
  公略路 原名永新路,东起正气路,西至和气路,全长840米,红线宽40米,为吉安贸易广场南侧重要通道。1998年,中段路面建成。2003和2006年,经两次扩建形成现有道路。2008年,滨江新区路网工程开工,公略路西延至滨江大道。2009年,西延路段建成通车。
  白云山路 东起梅林大道,横穿京九铁路桥,西至东井冈路,长1.2公里,宽40米,为城区跨铁路向东发展的主要道路。2009年,路段建成,沿线驻有铁路桥梁厂,吉安市中医院等单位。
  胡铨路 东起正气路,西至天立花园,全长0.78公里,红线宽30米。2005年,该路东段建成。因征地拆迁等原因,途经杨家庄地段路面未修,仅以便道通行,沿线主要驻有青原苑、安居小居、天立花园、
  实验小学等单位。
  茨坪路 东起正气路,西至青原大道,全长0.62公里,宽20米,属和济春天小区配套工程。2009年建成。
  赣江大道 原名二桥东路,东起正气路,西至赣江公路大桥,长1.6公里,红线宽55米。为城市二级主干道,属105国道和城市内环线的一部分。2006年,该路东段建成。2007年,西段路面扩建改造完工。2009年,与青原大道同步实施“白改黑”路面沥青铺设工程。沿线驻有行政中心、和济春天、青原山中学等。
  园林绿化
  建区前,位于井冈山大桥东端三岔路口处兴建三角花坛一处,面积约7900平方米,花坛内栽有樟树,各种灌木及花草;火车站站前广场进行了美化、绿化,广场幸闲处建有花坛、绿地;青原大道两侧及中间隔离带栽种了各种灌木、花草,全路段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
  建区后,2002年完善了城区正气路、赣江大道、华能大道等主干道的路网绿化,同时对西华路、东井冈路、和济路、公略路等支路进行了绿化。
  2005年,在创建“省级园林城”活动中,区政府投资200万元,在主要路段、广场、公园、工业区种植胸径10厘米以上的乔木500余株,绿化面积扩大2万平方米。
  2008年,在城区范围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及“一大四小”(“一大”:确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一是县城和市府所在地的绿化;二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三是农村自然村的绿化;四是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的绿化。)等一系列活动,在城区空闲地、荒地进行了造林绿化。
  2009年,在新建的两个标志性的公园正气广场和文山公园进行了大树移植。其中正气广场绿化投资约700万元,文山公园绿化投资约300万元。同年,投资300万元在中心城区种植乔木约4000余株。
  2010年,在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中,青原大道绿化改造投资约800万元,大树进城活动投资约400万元,东井冈公园的绿化投资约500万元。城区种植胸径30厘米以上的大树1000余株,胸径10公分以上的乔木2万余株。2010年底,城区绿地率达36%,绿化覆盖率达到40%,比建区前新增绿地面积180万平方米。
  路灯照明
  建区前,由于城区规模小,城内交通不发达,仅有几条主干道安装了路灯,进行了亮化。2001年,安装路灯965盏,主要分布在青原大道,火车站广场周边。
  建区后,青原大道新增路灯61套、庭院灯160套、草圩灯186套、护栏灯329根,在火车站广场安装皇冠灯14套、“天上人间”动感灯8套、彩虹桥(灯泡4906个)及两座旱喷喷泉,总功率为460千瓦。
  2005年,城区内各路段新增路灯166套,其中正气路86套、东井冈路37套、附中路25套、升安路16套和16米高灯2套,总功率为120千瓦。
  2009年,在正气广场安装庭院灯、高杆灯、景观灯共188盏,新建音乐喷泉一座,安装LED灯1287盏,总功率310千瓦。
  污水处理
  青原区污水处理厂位于赣江东岸,河东街道与天玉镇交界处的梅林堤北侧。2008年,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列入吉安市委、市政府重点调度项目,为青原区重点项目工程。工程概算总投资2677.75万元,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万吨,远期规模为2万吨,主要处理青原区城市生活污水和河东开发区的工业及生活污水,分两期建设,一期用地1.2万平方米。
  2008年8月,污水处理厂土方工程启动。10月中旬实施土建工程。
  2009年,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并通过调试。
  污水管网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工程,管网长约46公里,总投资3328.85万元,由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吉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得到省发改委批复。污水管网工程分两期进行,其中管网一期工程DN1200主管道长6公里,2009年7月完成,9月份正式投产运营。
  2010年7月,污水收集管网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包括工业园区污水主管网和城区各小区、企业污水管网改造,二期工程总投资约900万元,9月份开工,11月份完工。2010年底,城区已铺设污水管道总长72千米。
  城区防汛
  赣江流经青原城区,每年春夏之际,降水集中,城区经常面临洪水威胁,赣江沿岸的红光社区和梅林渡因地面与赣江水面高低差距小,经常遭遇水灾。1982年编制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洪排涝规划,采用50年一遇的洪水位超高2米设防,但市区赣江东岸未纳入规划范围。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作出了专业规划。
  自2005年,地方政府先后投资92万元建设了总长6.01千米的河东堤防洪工程。工程建设中融入城市建设元素,采取路堤合一的办法,沿红光社区、梅林渡新建防洪堤河东堤,分两期对梅林堤排涝站进行更新改造,2009年已建成墩墙式砖混结构泵房,装机4台,总容量220千瓦。
  环境卫生
  队伍建设 2010年,青原区环卫管理处有环卫干部职工100余人,大部分环卫职工为当地下岗工人、农民工,由于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无专业特长,年龄相对偏大,环卫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环卫队伍的建设,利用每年的环卫节,组织开展环卫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活动的开展促进环卫工人技能的提高;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结对子,搞好传、帮、带工作;细化工作职责和标准,实行“红、绿、蓝”牌评比考核制度,调动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以人为本”,亲情化管理,考虑到一线环卫工人的发展及工作生活需求,建立工资稳步增长机制,多次调整提高环卫工人待遇。2010年底,人均增资300元,并为环卫工人交纳养老、工伤、医疗、意外伤害保险。
  环卫设施 建区后,区市政管护处从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接管环卫工作,有环卫设施包括:环卫清扫车1部、洒水车2部。2001年始,市政管护处在青原城区普遍设置摆放垃圾桶和果皮箱计230余只,新建垃圾中转站8座和公厕15座。2006年购进电动清扫车2台,2009年购进高压清洗洒水车1台。
  环卫清扫 区环卫部门聘请80余名保洁员,结合各路段分成6个保洁小组,坚持每天早晚两次清扫。为提高工作效率,区环卫处加强道路清扫和保洁工作的管理,管理工作由原来的各班组承包改变为个人承包,实行卫生责任落实到人,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机制,同时实行区直单位各承包一块卫生包干点制度,定期进行卫生清扫。环卫处制定环卫个人承包路段检查表,安排巡查人员每天坚持到各路段进行环卫督察。2010年,全区环卫清扫面积扩展到75万平方米。
  第三节 广场 公园
  正气广场
  位于赣江大道、东井冈路、华能大道交汇处,用地面积5.3万平方米,呈扇形布局,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对称。广场名称来自文天祥《正气歌》之“正气”。
  2008年,青原区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一名副县级干部任副组长的正气广场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组。同年,正气广场工程列为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市领导陶远鸣挂点(2009年由市领导燕爽挂点),项目建设涉及河东街道枫塘村南芫、周家和大路村西弦等3个自然村,共86户,133栋房屋,房舍面积3.09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11月工程动工,经过近2个月的时间完成南芫村133幢房屋,面积3.1万平方米的动迁安置和征地工作,半年的时间完成项目创意、设计、工程招投标和工程建设。
  工程项目建设的定位是:凸显大气、正气、灵气,建成一个承载文化记忆、塑造城市精神的特色文化广场,务求每一个角度有看点、每一个文化景观有出处、有说法、有品位。
  200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前夕,青原区正气广场竣工。市、区几套班子领导和干部群众一千多人出席竣工庆典。中共吉安市委书记周萌参加了竣工典礼并为广场正气鼎揭幕。
  广场主体设施有音乐喷泉、圆盘广场、正气鼎、文化柱和文化墙、廉洁石、铜铸地雕、路网、丹心湖及附属设施亮化、绿化等。一组大型音乐主喷泉位于正气广场最高处,成一字形排开,主喷头喷程达39米;另一组喷泉和一条宽且薄的细流,于正气广场中轴线流经汉白玉荷花浮雕自上而下呈T型以阶梯式缓流成5级、160米长的不同水景道,最后流入千层石瀑布池内。
  巨型圆盘广场位于正气广场中轴线底端,呈外圆内方形,直径68米,花岗岩铺成。圆盘广场四周布有6根古朴典雅的灯柱,灯柱四面镶嵌有文天祥的24首经典诗句。
  广场中央矗立有一樽象征正气文化的正气鼎,安放在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正气广场”鎏金大字黑色花岗岩基座之上,鼎身用大小篆、隶、魏、楷、行、草、宋等各种书体的1236个阳刻“正”字拱卫和6.6吨青铜整体铸造,寓意文天祥诞辰于1236年6月6日,上方纹饰为祥云;下方纹饰为海涛。正、背面中央,分别篆书阳刻青原、鼎盛,正气鼎基座底下辅以文字说明。
  以正气鼎为中心左右依次建有一对汉白玉文化柱和两块弧形汉白玉文化墙。两块各16米长,2.36米高的巨型文化墙,以祥云、海涛纹饰浮雕拱卫与铺垫,正面分别配有“竹居立志、独占鳌头、愤笔斥奸、挥师卫国和脱险南归、义旗再举、碧海丹心、正气高歌”8幅浮雕,背面分别刻有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手书文天祥《正气歌》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名臣胡铨》简介,以纪念青原籍的两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相臣先贤。两根文化柱上镌刻有由区委书记徐明撰文、书法家崔承顺手书的楹联“赣水北流载庐陵才俊一片丹心济沧海,青原东屹沐天地和风千秋正气耀中华”的对联。
  沿正气广场中轴线建有96级台阶,暗合了世间正气的“久留”;台阶左右两边依次用6尊青石,以竹简、线装、现代书形造型,按照历史年代顺序镌刻有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文天祥赞忠简胡铨“忠足以抗强臣,义足以断敌国”,宋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明胡广赞文天祥“万古乾坤高节概九霄,日月著忠贞”,(清)谭锡朋“百折不回信国节,百读不厌正气歌,江山千古有时尽,正气万古亘不磨”,孙文“乾坤正气”;毛泽东“文天祥以身殉志不亦伟乎”,邓小平“要激励民族气节”,江泽民“文天祥专门写过一篇《正气歌》,充满着高昂激越的爱国正气”,胡锦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台阶空闲地段上,嵌有用黄铜铸成的地雕8块,分别饰以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图案。
  位于广场西北角有一人工挖掘的丹心湖,湖边建有一仿古亭,名为浩然亭。浩然亭立柱上书有刘海粟大师手书“掷笔卷海涛,长啸迎天风”楹联和沙孟海大师手书“正气浩然”匾额。湖边立有一块文天祥书写的“廉节”石。
  广场草地间铺有近3000米的鹅卵石游步道。位于广场西端的游步道两侧,立有“开拓”、“创业”、“奋进”、“图强”、“崛起”、“创新”、“求是”文化石,系青原历任区委书记、区长为正气广场的献词题刻。
  广场内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沿广场中轴线两侧依次栽有名贵成年树种银杏树。广场内各空闲地全部植有花草树木。其中各具特色的大树品种有樟树、栾树、银杏、丹桂、杨梅、红枫、乐昌含笑、红果冬青、大叶女贞等;热带珍稀树木海枣和造型优美的榔榆近百余棵;各种花卉灌木近2万棵;常绿翠竹6000余棵;各色小灌木32万余棵和3.5万平方米草皮绿茵。
  吉安火车站站前广场
  位于吉安市火车站与正气路交汇处,建于1996年,1997年竣工,面积5万平方米,为集散型广场,南北两侧为餐饮商贸区。广场暨商城由香港恒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吉安市人民政府合作兴建,总投资3000多万元,建有花坛、绿地、雕塑、音乐喷泉,装配了各种彩色照明灯具,规划有公交车、的士站台。
  建区后,区政府加强广场管理,配备专职保安人员维护广场秩序,规范车辆出行;加大广场服务功能建设。2008年至2010年,区政府对广场南面店铺进行了改扩建,引进了大型特色购物超市、商务酒店进驻广场。
  文山公园
  位于青原区行政中心东面,北接赣江大道,南靠华能大道,西邻正气路,东至铁路线,占地面积30公顷,是吉安市2008年启动的“三园一场”项目之一。原名后山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为体现庐陵文化,彰显青原特色,遂改名为文山公园。
  文山公园依山势而建成,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动工,占地面积近1.35万平方米,依据山体地形修建了既有现代气息又体现古典风格的观景亭各一座,亭内布有石桌、石凳。山顶建有花架长廊一座。环绕公园建有园艺游步道2千余米。园内摆放镌刻有文天祥诗词手书的景石十多处,对联4幅,且安装了多组健身器材等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公园西入口处建有一个15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和一个近500平方米的停车场。
  2008年对公园进行全面绿化,在景区内广泛栽种了樟树、落叶女贞、毛竹等树木,在公园山腰和山脚下栽有四季竹,园内四周增植各类观赏花、大小观赏灌木共1.8万余株,铺有近2000平方米的草坪。2009年8月,公园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工,2010年底,已完成投资230万余元。建成后的园区绿树如荫、林木森森、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植被丰富、景色宜人,是市民休闲游玩、健身锻炼的一个好场所。
  东井冈公园
  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正气路以西、“和济春天”住宅小区以东、茨坪路以北、市中医院以南区域,地势西高东低,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
  公园依山势而建。2008年12月启动公园建设,随后进行土地平整。2009年3月,公园主体工程包括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公园路网开工建设。2009年7月底,公园主体建筑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土建工程基本完工。2009年8月对纪念馆进行屋面钢结构吊装、室内外墙面、水电等附属配套工程施工,同时进行纪念馆主体工程装修、公园景观点建设。2009年12月,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主体工程,公园绿化、亮化及游步道、景观节点等工程基本完成。
  公园主体建筑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坐落在公园山坡中央,坐西朝东,外观形似一本翻开的历史画卷,气势雄伟。纪念馆正大门左方写有“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十个正楷镏金大字。纪念馆正前方是一块用花岗岩铺就的宽阔平地,是进出公园的门户。纪念馆左前方建有停车位,以网格状水泥砖铺成,可供近十辆车辆停靠。自纪念馆前方宽阔的平地拾级而上,可从正门进入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参观。顺着公园山坡沿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左侧,矗立着由中国美院设计制作的东固第一模范区红旗雕塑,由精选大理石雕琢而成。在纪念馆后侧矗立有东固会师领导人雕塑像。
  公园内设计了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条由大理石铺成的长约100米小道环绕公园四周,游人沿此道可游览公园全景;沿纪念馆左侧依山势修建有长约36米的观景游廊,游廊由石柱、条形石凳、网格窗等元素构成,体现了庐陵建筑风格,可供游客和市民休憩。站在游廊尽头,公园全景可尽收眼底;公园西北角建有一双层十二角仿古凉亭,名为“公略纪念亭”,用以纪念第三次“反围剿”中在东固牺牲的红三军将领黄公略;公园东南角设计有一小池,池水清澈,池边绿柳成荫。
  公园各处栽有北美红枫、海枣、桃树等各种灌木60余种,胸径20厘米以上的大树300余棵,空闲地段全部植有人工草皮,绿化面积达80%。公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有机融合,是市民参观与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之地。
  第四节 城建拆迁
  青原区征地拆迁工作领导小组为城区动迁工作的领导机构,其职能部门为区拆迁代办处。城建动迁工作由区领导带队,抽调区后备科级干部、区各地各部门单位人员参加,实行依法拆迁。2002~2010年,城区建设中共拆除各类建筑43.15万平方米,其中2003年完成“河东农民一条街”拆迁3万平方米,2008年完成华能井冈山电厂扩建拆迁3.09万平方米,河东滨江新区一、二、三期拆迁33万平方米,火车站商城改造、105国道、科教路建设等拆迁1万平方米。行政中心建设拆迁3.1万平方米。
  河东“农民一条街”建设工程拆迁
  河东“农民一条街”位于青原大道中段,贸易广场以南,天立花园以北,长约700米,由建区前的河东镇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建。“农民一条街”多属个人私房,规划标准低,各自分别施工,无市政配套设施,与全省一流城市主干道的青原大道形成强烈反差。
  河东“农民一条街”建设改造即河东中心街改造工程是吉安市一项重点市政工程,为确保河东中心街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2003年区政府成立了拆迁安置领导小组,区政府一名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建设环保局主要负责人、河东街道办事处主任,区法院、区公安局各一名副职领导担任副组长,拆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建设环保局、河东街道办事处部分干部任组员。拆迁补偿方式采取货币补偿与异地迁建相结合。其中青原大道两侧临街的房屋和公有、居民私有房屋统一实行货币补偿,农民所建住房可以选择实物、货币、异地安置等任意一种补偿方式。拆迁协议签订后,拆迁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农民一条街两侧的建筑物进行实地评估,聘请具有房屋拆迁资质的单位进行房屋拆除工程竞标。实行货币补偿的拆迁户,由拆迁办组织拆除;实行异地迁建的拆迁户,由农户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拆除,逾期未拆除的,由拆迁办强制拆除,以料抵工。
  2007年,青原大道“农民一条街”临街建筑和一期开发所占用地的所有建筑按期拆除,共拆迁面积3万平方米。
  华能井冈山电厂建设工程拆迁
  华能井冈山电厂位于河东街道赣江村,1998年筹建。二期工程因煤灰道建设、环境要求和厂区扩建的需要需进行征地拆迁。2008年,成立青原区支持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征地、拆迁及维护工程秩序等工作。
  拆迁补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通过合法合理的补偿安置,妥善处理好涉拆农民利益,拆迁补偿按当年房屋重置价格折旧予以进行。根据被拆迁房屋所有权人的实际情况及意愿,拆迁户可选择货币补偿、异地迁建、公寓房安置三种方式进行。货币补偿由有评估资质的机构对被拆迁房屋正房及附属建筑按重置价格折旧进行评估,在给予评估补偿款的基础上,再按其正房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50元奖励。异地迁建由被拆迁人按房屋重置价折旧进行补偿后,按照“一户一宅”原则自建,即以村委会为单位,由拆迁户在区政府确定的安置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户建设连排式低层住宅予以安置。公寓房安置由被拆迁人在按房屋重置价折旧获得补偿后,选择购买青原区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多层公寓房安置,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由拆迁领导小组与被拆迁户直接对安置房购房款进行一次性清算,安置小区实施物业管理。
  2008年4月,区政府出台华能井冈山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农民房拆迁补偿方案,明确华能井冈山电厂为华能井冈山电厂二期扩建农民房拆迁人。2009年4月正式启动周边农房拆迁,2010年全面完成拆迁任务,涉及拆迁户54户,完成拆迁农房98栋,拆迁面积3.09万平方米。
  行政中心、区原广场工程拆迁
  2008年,成立拆迁工作组。任务涉及河东街道原枫塘村南芜、周家和大路村西弦等三个自然村,共86户,133栋房屋,面积3.093平方米。11月、12月两个月基本完成拆迁任务。
  滨江新区建设工程拆迁
  2001~2010年,市政府先后安排19.3公顷土地,分刘家、新桥、红光、滨江华府四个小区对河东滨江新区拆迁户进行安置。
  拆迁机构 2008年11月,市政府启动河东滨江新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做好滨江新区建设拆迁工作,青原区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区领导为副组长,所在地街道干部为主体、区内其他单位干部为补充的拆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考核督查组、宣传报道组、现场维稳组和河东滨江新区拆迁安置办公室,负责整个拆迁工作。
  拆迁工作 在全区范围内抽调一批表现优秀的中青年干部,组成若干动迁工作组和路网施工、拆迁现场、管线迁移等专项协调组,做到“重兵”集中攻坚与“单兵”专项协调有机结合,有机链接拆迁各个环节,形成拆迁合力。按照随机组合、连片分工以及公开抽签定户的原则分配拆迁任务,每个动迁工作组包13~15户,每个村居干部对接3个工作组协助拆迁,使各动迁工作组力量均衡、任务均衡、起点均衡。动迁工作开展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并经常调度拆迁工作,解决了不少拆迁难题。分管领导坚持工作协调指挥在一线、群众情绪疏导在一线、具体问题解决在一线、防控措施落实在一线,坚持每天上午8时、下午5时定期调度,做到“当日工作不过夜,问题处理不过夜,政策解答不过夜”。对一些难以协调的拆迁现场,分管领导坐镇指挥协调房屋拆除工作同时,建立区领导随机督查、动迁指挥部日常督查、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联合督查三条线督查制度和专栏、《简报》通报制度,使动迁干部自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针对拆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动迁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督促拆迁户从快搬迁,及时组织力量拆除房屋,以拆促签,以签促拆。同时,改进房屋拆除认定标准,对拆除的墙体,残墙高于1米以上(含1米)的不予认定完成了拆除,避免遗留“后患”。针对一些拆迁户“草签协议先占房”的投机行为,及时规范操作方式。各动迁工作组通过组织未签协议拆迁户深入拆房现场、进展情况通报现场、安置房选房现场实地感受拆迁氛围,激发拆迁户“快签协议选好房”的紧迫感,加速抢签协议、抢选安置房氛围的形成。
  动迁工作组对拆迁户“带着真情做,当做朋友交,作为亲人帮”来凝聚民心,以真诚的言行感动拆迁户。在入户调查,丈量评估,张榜公示,签订协议,发放拆迁补偿资金,安置房选房等每个工作环节,尽量做到让每个拆迁户满意。工作组在拆迁工作中,将服务延伸到拆迁户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一些拆迁工作人员为家庭困难的拆迁户出资装修过渡房;一些拆迁工作人员帮助年迈的拆迁户办理各类救济救助手续等,拆迁工作赢得了拆迁户的理解支持,出现了许多拆迁户主动联系工作组签协议,主动搬迁配合拆迁、未补偿先拆房、主动动员近邻亲友支持拆迁的感人事例。至2010年,先后完成了三期路网拆迁,累计完成拆迁1600多户,近30万平方米。
  补偿安置 滨江新区拆迁安置方式分货币补偿安置和产权调换安置两种,被拆迁人可自由选择其中一种安置方式。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安置的,由具有评估资质的机构对被拆迁人正房及附属建筑按重置价格折旧进行评估,在给予评估补偿款基础上,再按其正房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增加一定数额的一次性补助资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标准)给被拆迁人,附属建筑不增加补助。被拆迁人自行安置,过渡费不予发放;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安置的,原则上实行正房“拆一补一、总量限制、差价结算”的办法,符合安置条件的被拆迁户,按其正房拆迁面积进行安置,被拆迁人在按房屋重置评估价获得拆迁补偿后,可根据需要选择办理农村集体或国有土地房屋所有权证的安置房进行产权调换安置。办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所有权证的安置房按政府确定的销售价格执行。
  正房拆迁面积较大的,采取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安置,即产权调换安置面积每人最多不超过60平方米,每户安置总面积不超过360平方米,超过部分实行货币补偿安置。不符合安置条件且拆迁后人均住房不足30平方米的被拆迁户,每人按30平方米享受安置房价格给予安置,但每户安置总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不符合安置条件的孤寡老人由政府安置到敬老院进行“五保”供养。安置房超面积10平方米以内(含10平方米)享受安置价格;安置房超面积10平方米(不含10平方米)以上部分按政府确定的价格标准执行,办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所有权证的安置房执行不同的价格标准;安置房面积低于被拆迁面积部分,扣除相应的过渡费后,增加一次性补助资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标准);附属建筑不参与产权调换安置,只按房屋重置价格折旧实行货币补偿。
  安置房分配按照每个自然村分片安排,根据“谁先签拆迁协议、谁先搬迁、谁先选房”的原则,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拆迁户携带相关证件和拆迁协议到青原区拆迁安置办办理安置房选房及购房款结算手续(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购房款直接从拆迁补偿款中抵扣)。安置房办证统一由市政府牵头,市国土局和市房管局配合,分别办理农村集体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办证费用由安置户按成本费用交纳。被拆迁户在规定时间内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并完成搬迁,按其正房拆迁面积给予奖励(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标准)。
  2010年底,刘家、新桥、红光三个小区累计建成安置房1062套,面积116820平方米,拆迁户已选购套数累计l127套(含期房),面积12.4万平方米。
  第五节 行政中心
  青原区行政中心区(以下简称中心区)位于中心城区南端,赣江大道、正气路、华能大道三条城市干道交汇处,呈扇形布局,东面为行政办公区,西面为正气广场。中心区占地总面积30.7万平方米,其中正气广场用地面积5.3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区用地面积2.6万平方米。
  2003年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同年成立行政中心项目建设指挥部,内设办公室、建设工程组、征地拆迁组、财务组。区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区建设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成员从相关单位抽调并与原单位脱钩。中心项目包含大楼建设、路网铺设、场地平整及规划区范围内的供水、供电、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中心项目由行政中心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实施,2004年正式启动中心项目建设。2008年10月,行政中心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心区建设规划方案由海南雅克设计院负责设计,施工图由吉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办公区由一条10米宽的规划支路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室内健身馆、宾馆、影剧院、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区,西部为办公场所。为使中心区规划方案更科学合理,指挥部要求设计单位提供数个设计方案,同时征询区四套班子意见,并积极问计于民。指挥部对收集的意见进行了筛选、归纳、整理,把信息反馈给设计单位适时作出调整。按照吉安市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审批的要求,调整后的规划方案在市专家组论证会上进行了讨论,最后经市政府审批通过。行政中心大楼(以下简称大楼)方案由海南雅克设计院负责设计,施工图由吉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
  2005年5月,浙江华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行政中心大楼。2006年8月,完成场地平整工程,2008年9月,完成规划区范围内的供水与供电工程。2008年10月,完成市政道路、绿化与亮化等附属工程。为合理控制大楼等行政中心建设项目的造价,确保工程质量,审计、监察等人员在工程建设前提前介入。工程建设中严格履行工程报建、工程计量、质量监督等手续,工程结束后及时验收并办理决算审计。建成后的行政中心大楼获2006年市级优良结构工程奖。
  行政中心大楼由圆形会议室和方形会议室将南北两栋房屋连为一体,南栋为区委和区政协办公楼,北栋为区人大和区政府办公楼。大楼呈南北向分布。大楼建筑面积为14322平方米,楼层为9层(南栋有一层地下室,为大楼技术设备层),结构类型为框架,高30.9米,外墙颜色为银灰色。大楼内有大小会议室13间,办公室136间,除四套班子外,有20个区直部门单位驻行政中心办公楼。
  第六节 庐陵风情美食街
  庐陵风情美食街南至新生居委会办公楼,北到原河东收费站路段,东接井冈山大学,长约1公里,是集庐陵建筑文化和庐陵饮食文化为一体的供市民休闲生活的一条仿古街道。街面形成之初,街道两侧房屋破旧,环境脏乱、人气不旺、门面生意清淡。为打造靓丽新城区,提升城市品位,聚集城市人气,繁荣城市产业,青原区政府决定将此段改造成具有庐陵文化底蕴的庐陵风情美食街。
  2009年,区政府成立庐陵风情美食街立面改造工程协调小组。在协调小组的指导下,河东街道庐陵风情美食街改造工程指挥部成立,河东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指挥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任常务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设计规划组、技术指导组、协调维稳组。街景基础设施改造按照“统一风格、统一方案、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原则,采用庐陵文化底蕴的赣派建筑风格进行改造。
  2009年6月工程动工,在街道两侧房屋顶上贴边瓦,带坡翻檐或改建全坡屋顶,侧墙加建马头墙,墙面粉刷漆性涂料,门窗粘贴化格装饰,显示“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赣中民居风格;街道两侧每间隔十余米安装仿古街灯,并配有红亮的“中华结”装饰;街道路面按双向六车道修建,以沥青铺设,同时规划有整齐的停车位;街牌置于街面南端的三角花坛中;各餐饮店面按照饮食行业要求,统一增建仿古廊坊,统一设置店面招牌,统一建造排污、排水、排烟设施。
  庐陵风情美食街立面改造,是修复记忆、链接历史、凸现庐陵文化特色的饮食休闲服务业的一项工程。街面建成之初,区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特色饮食店入驻美食街,对符合经营范围并在优惠期限内的商户享受诸多优惠政策: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服务性规费按“能免则免,不能免则减”的原则享受,具体为食品监督部门免收卫生许可证工本费、行政执法卫生监测费、健康合格证工本费;城管部门免收占道经营费和门牌广告费;工商部门免收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费,对公司、企业减免20%的工商登记费;消防部门免收消防行政审批费;凡入驻的业户应依法纳税,税收征收标准有幅度的就低不就高;由青原区财政按所缴纳的年度税收,对地方受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外来商户的子女就学,享受本地户口同等待遇,就近入学。
  2009年12月,工程完成投资300多万元,每商户政府补贴1000元,商户户均投资1.5万元;完成街景立面改造面积约3万平方米,涉及房屋156栋,户主164户,门面310间。
  2010年1月庐陵风情美食街开张,先后引进了全市各县市区的特色餐饮业。
  第七节 滨江新区
  河东滨江新区东接青原大道,西至滨江大道,南靠赣江大道、北临大桥东路,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7.2万人。新区建设遵循以滨江概念为背景,集会议展览、休闲娱乐、高档居住、交通商务为一体,以生活居住为主体,适应城市开发的多层面需要,兼容发展商贸金融、文化娱乐休闲,塑造功能完善、高品质、具有滨江风貌特色的现代化城区;沿吉安大桥—文天祥大道—火车站建设青原区域中心商贸区,以金融商贸酒店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主,连接新区与旧城,形成城市重要发展轴线;以绿地水系生态环保为要求,新区建筑色彩协调统一,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原有建筑,保护滩涂,保护湿地和古树自然资源,保留地段内树冠直径超过9米,以及树龄超过100年的名木古树。
  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滨江新区路网(一期、二期)建设工程,总长约39公里;新区内河园林景观(内河开挖、园林驳岸建设、绿化和亮化)工程,总长3.5公里;包括内河排涝泵站工程、污水提升泵站工程、强电入地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管线铺设工程等,总投资约6.6亿元。
  路网工程
  包括滨江大道、和气路、坪田路、公略路、井冈路、白云山路、茨坪路、湖滨东路、湖滨西路、和气西路、江东路、渼陂西路、文天祥南路、文天祥北路、赣江南路、赣江北路、公略北路、经一路、经二北路、白云山南路、张家坊路、行政路、枫塘路、周家坊路、萧家村路、刘家村路、白井路、经二南路、坪田北路等29条城市道路。
  滨江新区路网一期建设工程包括四条II级主干道、三条城市次干道以及两条城市支路,路网道路全长21公里。
  四条Ⅱ级主干道,包括滨江大道(道路长5020米,红线宽53米)、公略路(道路长1280米,红线宽40米)、白云山路(道路长1435米,红线宽36米)、湖滨东路(道路长3171米,红线宽分别为36米、28米和18米)。其中滨江大道的路线基本沿河堤走向,路堤结合。滨江大道是新区西侧的南北向城市干道,机动车道按双向六车道建设,机动车道两侧均设4.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
  三条城市次干道包括坪田路(道路长967米,红线宽30米)、井冈路(道路长1404米,红线宽30米)、和气路(道路长3637米,红线宽25米)。
  两条城市支路包括茨坪路(道路长1427米,红线宽20米)和湖滨西路(道路长2550米,红线宽分别为30米和20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路基、路面、桥涵、地下综合管网、绿化、亮化及交通设施等。全部道路路面为沥青砼路面。
  路网工程于2008年3月开工,总投资3.323亿元(含滨江大道路堤改造工程)。工程由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市政公用特级企业)承建,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工程进行监理。一期路网中除滨江大道由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外,其余道路均由吉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公用乙级)设计。2009年12月底滨江大道完成了道路亮化、绿化和交通设施工程,全线(除匝道施工范围内)具备通车条件。2010年底一期路网全部通车;二期建设工程分为两个标段,共七条城市支路,路网道路全长5258米。I标段包括江东路(道路长610米,红线宽20米)、渼陂西路(道路长330米,红线宽20米)、文天祥南路(道路长767米,红线宽20米)、文天祥北路(道路长725米,红线宽20米),II标段包括赣江南路(道路长435米,红线宽20米)、赣江北路(道路长441米,红线宽20米)、和气西路(道路长1950米,红线宽15~20米)。工程于2009年12月1日开工,工程总投资约36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路基、路面、桥涵、地下综合管网、绿化、亮化及交通设施等。工程I标段由锦宸集团有限公司(市政一级)承建,Ⅱ标段由核工业志诚建设工程总公司(市政一级)承建,由吉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公用乙级)设计,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项目进行监理。2010年底二期路网已基本建成通车
  景观工程
  包括滨江新区内湖开挖及园林驳岸工程和内河景观工程。内湖开挖及园林驳岸工程南起赣江大道与经二路路口,北至渼陂西路与滨江大道交叉口北端,全长约3.6公里,水流方向为由南向北,与吉安段赣江水流方向一致,跨内河设计有市政桥15座,景观桥梁一座。工程概算总投资约2500万元。
  内河景观工程南起赣江大道与经二路路口,北至渼陂西路与滨江大道交叉口北端,全长约3.6公里,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5公顷,工程概算总投资约6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面铺设工程、景观照明工程、给排水工程、管线综合工程、园林绿化综合性工程(含栽植、铺植、整地、花坛、园路、水景、小品设施等)。内河景观工程于2010年7月23日开工,总投资额约5500万元。工程业主单位为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安徽奥申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园林一级)承建,杭州华汇佳木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园林风景甲级)设计,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项目进行监理。
  内湖开挖及园林驳岸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总投资约2500万元。工程业主单位为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南昌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市政一级)承建,杭州华汇佳木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园林风景甲级)设计,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项目进行监理。2010年底内湖开挖及园林驳岸工程吉安大桥至赣江大桥段已完工,大湖面开挖基本完成。
  污水提升泵站工程
  工程位于滨江新区渼陂西路以北,湖滨东路以西地块,二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542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及场区室外配套工程。工程计划于2011年1月竣工,总投资约300万元。工程业主单位为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江西省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市政二级)承建,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市政甲级)设计,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项目进行监理。
  第八节 区城市投资开发公司
  区城市投资开发公司于2003年组建成立,为青原区政府直属正科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6人,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设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2名,内设综合科、工程管理科,在编人员6人。
  公司主要职责有参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依法经营和管理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使之保值增值,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参与资金市场、资本市场的融资和投资,搞好资本运营。经营城市国有土地和其他城市资产,使土地收益极其他资产的数值最大化,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包装运作,负责项目的招商、转让、协调、监督和管理,负责公司投资项目的资金调度、工程管理、效益评估、经营管理。
  业务开展包括参与区内土地运作、重点项目建设及融资。2003年以来城投公司储备土地120公顷,负责土地运作项目有井冈山大学商业服务中心、正气路以东文山公园南面、北面两地块等土地运作。从事区内重点项目建设有青原区正气广场、梅林污水处理厂、青东公路改造(华能段)、水运路以北36公顷,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科教路、正气路(行政中心段)、青原大道拆迁安置房、行政中心拆迁安置房。作为吉安市金庐陵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东融资1亿元,青原区污水处理厂融资4800万元,青原山景区道路融资4000万元,华能大道改造项目融资6000万元。
  附:水东难民街
  抗战爆发以前,河东没有街,沿河一线只有一些零星农家。1939年3月,南昌及赣北各县相继沦陷后,许多难民(当时亦称义民)逃难至吉,不愿继续南迁,而吉安城中早已人满为患,遂在以河东亭子下为中心的沿河一线择空地“重建新巢伴赣江”。开始只有几十家,不久越聚越多,且由沿河发展转向纵深发展,到1942年时,上起李家村,下至彭家村,东抵刘家坡,西至赣江边,上下连绵数里,东西纵深二里,均为难民的居住区。区内有通吉路贯穿其中,前后左右还有沿河南街,沿河北街,南后街,北后街等街道,街上有“万兴隆米店”、“三圣南货店”、“生活馆”等南北货饮食店两百余家。如果把散居在周围村庄的难民计算在内,约有难民近5000户、2万余人,俨然构成了一个新的区镇。为此,1943年6月,经国民党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以难民街为中心的吉安县水东镇,派驻了省警察总队一个分队的兵力,建立保甲,对其实行特别管理,这就是当年的“水东难民街”的形成情况。
  这里既称“难民街”,居民十之八九自然是贫困的“难民”了。他们背井离乡,备受战乱之苦,虽然天天盼望抗战胜利,好早日重返家园,但面对战争现实,也只好在这里暂时居住。难民们来自各地,成分复杂,除一部分在水东“新生纱厂”做工外,多数为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只好出卖苦力或从事小本生意谋生。在街面上,也有一些有一技之长的难民开设作坊,从事手工生产,如打铁、小钣金、竹木器制造,制作毛刷、纸盒等,丰富了商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同时,他们从各地带来的工艺技术也促进了吉安工艺技术的发展。但是,难民中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同当地的流氓地痞勾结,欺行霸市,聚众赌博,嫖娼卖淫,败坏难民街风气。
  难民街道,除少数木板房外,两边均为难民搭盖的茅草棚。这些茅草棚由难民先来后到随意搭盖,杂乱无章,参差不齐;街上没有修建排水沟,生活用水随手泼出门外,自然流入低洼地,形成了无数个臭水坑;地处低洼地的茅棚长年潮湿,一到雨季,棚内积水甚深,木盆、小木凳一类的小木器可在水中飘荡,难民几乎无法居住;街上找不到一个公共厕所,简易便所也很少。人们净手,多在街头巷尾的拐角避眼处或野外低洼地;生产、生活垃圾就便倾倒,不少池塘被填淤,街上垃圾堆成小山,因而一到夏天,难民街上臭气熏天,蚊蝇扑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多臭”、“多窟”、“多毒”的三多街,被人们称之为“吉安的魔窟”。
  螺川浮桥于1942年夏开始架设,当时各地难民已涌集河东,人口暴增,国民党当局为了两岸居民来往和防空需要,耗资57万元,在河西盐码头与河东彭家村之间的江面上,用木头、木板将117只浮船架成浮桥。桥长444米,宽约3.5米,能供两辆人力车同行,该浮桥于1942年11月4日建成通行。此后虽在春夏两季几度被大水冲断,但毁而复设,直到1944年被大水冲毁后无力修复,才彻底拆除。
  当局对这里实行名为所谓特别管理,实际上是放任自流,无人管理。如消防工作本由吉安县警察局水东分驻所和消防水警队负责,但他们基本上不管事,消防工作主要靠水东义民组织的救火会(冬天又称冬防会)。水东义民救火会于1938年底遭受第一次大火后,由热心公益事业的曾逸凡、王立恒、宗公亭、戴石棠、王范卿、饶国元、衷侠、吴飙言等十几个组成,拥有火钩60支,水枪10余管,水桶60只,还有一支由码头工人组成的挑水队。但是这里的建筑物95%以上均为茅棚,极易着火,加上居民消防意识差,救火会又毕竟是业余民间组织,经验不足,因而这里火灾次数和规模都是十分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水东难民街存在的7年中,先后共发生大火灾20余起,其中特大灾就有7起,成为水东难民街迅速萧条的一个直接原因。
  几次大火灾的情况如下:
  1940年春节前夕,刚刚形成的难民街不慎失火,当时报载:“茅屋数百间,悉化灰烬”。难民们“哀鸿遍野,骨肉分离,际此寒风凛冽,衣食无着,虽经各方拨款赈济,惟杯水车薪,似难普惠”。为了救援难民,省后援会在光明大戏院举办游艺会,邀请名票陈涵舟、余晓余、钱振民、熊筱南、徐宝元、杨文义、朱玉珍、童秋芳、童桂芳以及光明大戏院戏班名伶,公演评剧募捐三天,得款3589.25元救济难民。
  1940年9月9日下午一时许,难民万舍因炊火不慎,燃着自家茅棚,火势迅速蔓延,使彭家村附近至通吉路口沿河一线,70余幢前不久已遭火焚,新近重盖的茅棚再遭火劫,烧死一个老太婆和一个小孩,其状惨不忍睹。
  1942年6月10日至18日,9天内难民街连续发生三起大火,尤其是第三次大火,如雪上加霜,直接导致了大量难民迁徙他乡。
  6月10日,难民潘金根不慎失火,烧毁通吉路至北后街茅屋113幢,使185户1098人遭灾;6月15日,难民李锡春在沿河南路引起火灾,烧毁茅屋10幢,使10户、80余人遭灾。
  6月18日是端午节,中午时分,南后街50号居民程文彦按习俗放鞭敬神,火花燃着隔壁的熊尧庭家的茅屋顶(一说火花掉进隔壁圆木店的刨花内)引起火灾。那天西南风正猛,加上干旱已久,风助火势迅速蔓延,一时火光冲天,火星四爆,无法扑救。烧毁南、北后街,沿河路南北侧茅屋396幢,使621户人家、2889人遭灾,几十人被烧伤,梅林乡萧保长之妻及三名儿童逃避不及,在大火中丧生,连停靠岸边的几艘木船也被四爆的火星燃着,险遭厄运。灾民们经过多次大火的磨难,面对这一片废墟已不再恸哭,而是愤怒地将肇火者程文彦的茅屋(处在上风,侥幸未被烧毁)拆毁。
  这三场大火,共烧毁房屋519幢,使近百人受伤,4人葬身火海,821户人家、4067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使难民街一半以上成为废墟,沿河一带更是一片焦土,损失极其惨重。尽管灾后吉安各界募捐法币31.409元救赈灾民,但是杯羹饥夫,解决不了问题,不少灾民因此而被迫离开这里,形成了河东难民街的第一次大规模减员,因此有人问起难民街到哪里去了,不少老人会说:“被大火烧掉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水东难民街大约尚有居民3000户,8000余人。抗战胜利后,难民们纷纷返回家园,居民锐减至300余户,1000人左右。至吉安解放时,其居民已不足150户,人口也只有500人左右。而且街已不成其街了,只有现在渡口边的亭子下还沿旧称为“河东街”。
  水东难民街从1939年形成到1945年基本消失,前后存在有7个年头,鼎盛时为1940年至1942年。它记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