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965
颗粒名称: 第五编 城乡建设
分类号: TU984.256
页数: 36
页码: 199-234
摘要: 本编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治所河东街道和滨江街道是青原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建成地集中在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井冈山学院、吉安贸易广场及其周边为两个人口集聚区。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担负城区管理职能等城乡建设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吉安市 青原区 城乡建设

内容

青原城区治所河东街道和滨江街道是青原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区前,河东镇位处原县级吉安市东郊,主要建成地集中在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约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薄弱,城区功能未形成。“宁要河西一张床,不要河东一栋房”是建区前河东小镇落后的写照。井冈山学院、吉安贸易广场及其周边为两个人口集聚区。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担负城区管理职能。建区后,河东经济开发区的城区管理职能被剥离,纳入到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2001~2010年,历届区政府加大了城区建设力度,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新建了包括路网、公园广场、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开发了一批功能齐全的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小区。建区十年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25亿元,新建、改造道路20多条,里程总长43.2公里,城区面积扩展到1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8万人。
  建区前,辖区内各乡(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基础,但村庄建设由民间自发进行,无规划。建区后,各乡(镇)政府加大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改观,小城镇面貌有很大变化。区城乡建设局对区内各村庄进行了建设规划,部分村庄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试点。
  第一章 城市建设
  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区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聚集城市人气,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第一节 城市规划
  建区前,城区属原县级吉安市一部分。撤地设市后,青原区的城市规划纳入吉安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总体规划
  1996年编制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将辖区内的河东、天玉镇纳入原县级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成为中心城区三大片区之一(河东片区)。由于当时河东片区主要建成区仅限于原河东开发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因此,规划范围较小。
  20世纪90年代,原河东开发区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建区后,青原区政府未编制城区总体规划,市编1996年版的总体规划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吉安市城市规划部门在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编制前,基于近期城区建设任务大,编制了一个近期建设规划,并通过市政府批准。
  2006年,吉安市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吉安市委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方案经过几轮讨论和修改后定稿,省政府于2010年6月正式批复同意该方案。
  根据2006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吉安市的总体规划目标是赣中地区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红色旅游和庐陵文化为特色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青原区642平方公里范围列入吉安市城市规划区,包括河东街道、滨江街道、天玉镇全境,富滩镇的龙口、张家渡、棠溪、社山,文陂乡的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和值夏的部分村庄;240平方公里列入吉安市中心城区范围,即城市外环路包围的区域,约63平方公里,和天玉镇的临江、田心、平湖,河东浒岗等地。青原城区规模在规划期末达到21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1.45平方公里。
  根据2006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青原城区为“双环方格路网,多中心多组团,轴线迎接”的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功能定位是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商业贸易以及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具有滨江特色的新型片区。
  滨江新区规划
  滨江新区是青原区建设靓丽新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权限归属吉安市规划建设局。2006年版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滨江新区范围、功能、建设远景目标进行了详细规划。
  规划原则 针对河东滨江城区新需求,新区规划方案在建设、交通、生态环境及开发对策上体现了前瞻性。依据河东滨江城区总体布局特点,规划考虑与未来城市形态相协调,在空间和形态上形成整体性。强调建设实施的可实施性。针对河东滨江城区的特点,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力求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达到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
  功能定位 滨江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集会议展览、休闲娱乐、高档居住、交通商务为一体,以生活居住为主体,适应城市开发的多层面需要,兼容发展商贸金融、文化娱乐休闲等,塑造功能完善,高品质,具有滨江风貌特色的现代化城区。
  规划范围 滨江新区范围东接青原大道,西至滨江大道,南连赣江大道、稠塘路,北靠大桥东路,规划用地面积约4.6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7.2万人。
  规划目标 建设远景目标是以滨江概念为背景,立足于弘扬庐陵文化,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滨江地区建设经验,按照“一轴带两翼”的发展模式与“三线一点”的城市空间构架,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创造优美的滨江景观,体现山水人文城市的独特风貌,实现新区全方位发展。
  第二节 公用设施
  建区前,城区公用基础设施简陋,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城区道路有青原大道(建设中)、站前路(一部分)、金竹路(文天祥大道的火车站广场部分)、坪田路(贸易广场部分)、大桥东路等;广场有一处,为火车站广场;公共绿化场所一处,为吉安海关前的三角花坛;仅有青原大道、金竹路、大桥东路、坪田路进行了亮化。
  建区后,区政府加大了城区路网、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城市服务功能逐渐配套完善。
  城区路网
  至2010年,青原区城市道路建设(含维修改造)里程40多公里,基本形成了城区“五纵七横”的城市道路体系。
  青原大道 青原城区主干道,属105国道途经城区的一部分,长3.33公里,红线宽70米,双向六车道,分北、中、南三段,1999年开工,2001年建成通车,时称“江西一流、吉安第一”,沿线驻有海关、文武学校、电力公司、汽车站、井冈山大学附中、贸易广场、消防支队、天立花园、市烟草公司等单位。2009年6月,全路段进行“白改黑”(水泥路面改铺沥青路面)改修,2010年10月工程竣工。北段自105国道老收费站至大桥东路,长1060米,宽55米。2010年,北段临街店面按照庐陵建筑风格改造成为庐陵风情美食街;中段北起大桥东路、南至赣江大道。2009年路面改建时在北段和中段增设了雨污水排水管道,人行道铺设花岗岩道板;南段北起赣江大道,南到京九铁路桥(该段现为华能大道一部分),长1.6公里,宽50米,原为三级公路,年久失修,是区内大部分乡镇进入城区的必经之路,周边为城市重点建设地段。2009年南段路面进行了改建,已建成通车0.8公里。
  正气路 原名站前大道,北起青原大道,南至华能大道,全长3.73公里,红线宽40米,为城区南北向主干道之一。2003年,北段路面进行了拓宽改造,该道在2005年、2007年、2009年经过三次延伸后,全路段最终建成。路面机动车道宽1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各4.5米,人行道宽各6米。沿线驻有邓家社区、工商银行青原支行、火车站广场、邮政局、贸易广场、芫下社区、东井冈公园、东方兰园小区、行政中心等单位。
  东井冈路 原名长征路,北起天玉山路,南至华能大道,全长3.0公里,宽30米,车行道宽18米,两侧人行道宽各6米。沿线驻有农贸市场、贸易广场、机关住宅小区、青原苑、实验小学、天立花园、市中医院、和济春天小区、区行政中心等单位。
  华能大道 北起赣江大道,南至华能电厂水泵房,全长6.5公里,总投资8650万元。一期工程路段为赣江大道至京九铁路桥,按城市道路设计,红线宽50米,长1.6公里,工程于2009年7月份开工,2010年12月份完工;二期工程长4.9公里,未开工。
  滨江大道 北起井冈山大道,南至友谊村。长5公里,宽52米,为滨江新区主要干道,属路堤结合型,2009年建成,路面全沥青铺设。
  科教路 北起外环线,南至学苑路,长4.08公里,宽30米,其中车行道18米,连接天玉、新工业园、梅林工业小区、井冈山大学,2007年建成。
  升安大道 北起京九铁路,南至荣安大道,长1.080公里,宽30米,其中车行道18米,为新工业园内的主要道路,2007年建成。
  荣安大道 东起水泥厂,西至升安大道,长0.7公里,宽30米,其中车行道18米,为新工业园内主要道路之一,2007年建成。
  丹青路 原名工业路,东起科教路,西至青原大道,长0.73公里,宽30米,连接庆江化工厂和赣江化工厂经济适用房小区。该道路是梅林工业园内主要道路之一。
  学苑路 西起青原大道,东至河东变电站,全长1.8公里,规划红线宽30米,其中8米机动车道,1995年修建至井冈山大学门口,2000年修建至河东变电站。该路是井冈山大学进出主通道和重要货运通道,人流、车流量较大,沿线驻有铁路生活区、井冈山大学、吉安站货场、国家粮库、面粉厂、变电站、吉安油库等单位。
  大桥东路 西起井冈山大桥,东至青原大道,是井冈山大桥的引桥,也是城市内环线一部分。西段长480米,宽16米。东段长260米,宽30米。1999年,道路建成。2004年,完善了道路绿化、亮化等设施。2009年,与青原大道同步实施“白改黑”路面沥青铺设工程。沿线驻有梅苑小区、吉安联通、滨江豪园、海关等单位。
  渼陂路 西起新桥村,东至阳光大酒店,全长0.72公里,道路红线宽25米,1999年,道路东段建成。2005年,道路西段完工,沿线驻有河东街道办事处、华能电厂生活区、华拓大酒店、新桥小学、农业银行青原支行、文武学校、泰泉公司等单位:
  文天祥大道 原名金竹路(2004年12月6日,更名为文天祥大道),西起吉安大桥,东至火车站广场,与青原大道交汇,为东西向主干道。东段长330米,宽80米,南北两条车行道各宽16米,1995年建成,2001年进行了改造,中间绿化带新建了两座音乐喷泉,与青原大道交汇处建有一大型圆盘,圆盘中心设“巨龙腾飞”大型雕塑,在进出火车站路口建彩虹门一座。大道西段长560米,宽55米,2005年与吉安大桥同步建成,成为进入城市中心区最快捷通道。2009年6月以后,全路段与青原大道同步实施“白改黑”路面沥青铺设工程。沿线驻有建设银行、中国电信、亿通大厦、青原汽车站、华昌大厦、电力大厦、电力生活区等单位。
  坪田路 东起邓家坪村,西至马案前村段,长1.28公里,红线宽30米。1998年,中段路面建成。2000年和2006年,经过两次扩建形成现有道路。该路段是吉安贸易广场北侧重要通道,商业氛围浓厚。2008年,马案前村至滨井大道段被纳入滨江新区路网工程,2009年,该段建成通车。
  公略路 原名永新路,东起正气路,西至和气路,全长840米,红线宽40米,为吉安贸易广场南侧重要通道。1998年,中段路面建成。2003和2006年,经两次扩建形成现有道路。2008年,滨江新区路网工程开工,公略路西延至滨江大道。2009年,西延路段建成通车。
  白云山路 东起梅林大道,横穿京九铁路桥,西至东井冈路,长1.2公里,宽40米,为城区跨铁路向东发展的主要道路。2009年,路段建成,沿线驻有铁路桥梁厂,吉安市中医院等单位。
  胡铨路 东起正气路,西至天立花园,全长0.78公里,红线宽30米。2005年,该路东段建成。因征地拆迁等原因,途经杨家庄地段路面未修,仅以便道通行,沿线主要驻有青原苑、安居小居、天立花园、
  实验小学等单位。
  茨坪路 东起正气路,西至青原大道,全长0.62公里,宽20米,属和济春天小区配套工程。2009年建成。
  赣江大道 原名二桥东路,东起正气路,西至赣江公路大桥,长1.6公里,红线宽55米。为城市二级主干道,属105国道和城市内环线的一部分。2006年,该路东段建成。2007年,西段路面扩建改造完工。2009年,与青原大道同步实施“白改黑”路面沥青铺设工程。沿线驻有行政中心、和济春天、青原山中学等。
  园林绿化
  建区前,位于井冈山大桥东端三岔路口处兴建三角花坛一处,面积约7900平方米,花坛内栽有樟树,各种灌木及花草;火车站站前广场进行了美化、绿化,广场幸闲处建有花坛、绿地;青原大道两侧及中间隔离带栽种了各种灌木、花草,全路段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
  建区后,2002年完善了城区正气路、赣江大道、华能大道等主干道的路网绿化,同时对西华路、东井冈路、和济路、公略路等支路进行了绿化。
  2005年,在创建“省级园林城”活动中,区政府投资200万元,在主要路段、广场、公园、工业区种植胸径10厘米以上的乔木500余株,绿化面积扩大2万平方米。
  2008年,在城区范围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及“一大四小”(“一大”:确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一是县城和市府所在地的绿化;二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三是农村自然村的绿化;四是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的绿化。)等一系列活动,在城区空闲地、荒地进行了造林绿化。
  2009年,在新建的两个标志性的公园正气广场和文山公园进行了大树移植。其中正气广场绿化投资约700万元,文山公园绿化投资约300万元。同年,投资300万元在中心城区种植乔木约4000余株。
  2010年,在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中,青原大道绿化改造投资约800万元,大树进城活动投资约400万元,东井冈公园的绿化投资约500万元。城区种植胸径30厘米以上的大树1000余株,胸径10公分以上的乔木2万余株。2010年底,城区绿地率达36%,绿化覆盖率达到40%,比建区前新增绿地面积180万平方米。
  路灯照明
  建区前,由于城区规模小,城内交通不发达,仅有几条主干道安装了路灯,进行了亮化。2001年,安装路灯965盏,主要分布在青原大道,火车站广场周边。
  建区后,青原大道新增路灯61套、庭院灯160套、草圩灯186套、护栏灯329根,在火车站广场安装皇冠灯14套、“天上人间”动感灯8套、彩虹桥(灯泡4906个)及两座旱喷喷泉,总功率为460千瓦。
  2005年,城区内各路段新增路灯166套,其中正气路86套、东井冈路37套、附中路25套、升安路16套和16米高灯2套,总功率为120千瓦。
  2009年,在正气广场安装庭院灯、高杆灯、景观灯共188盏,新建音乐喷泉一座,安装LED灯1287盏,总功率310千瓦。
  污水处理
  青原区污水处理厂位于赣江东岸,河东街道与天玉镇交界处的梅林堤北侧。2008年,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列入吉安市委、市政府重点调度项目,为青原区重点项目工程。工程概算总投资2677.75万元,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万吨,远期规模为2万吨,主要处理青原区城市生活污水和河东开发区的工业及生活污水,分两期建设,一期用地1.2万平方米。
  2008年8月,污水处理厂土方工程启动。10月中旬实施土建工程。
  2009年,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并通过调试。
  污水管网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工程,管网长约46公里,总投资3328.85万元,由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吉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得到省发改委批复。污水管网工程分两期进行,其中管网一期工程DN1200主管道长6公里,2009年7月完成,9月份正式投产运营。
  2010年7月,污水收集管网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包括工业园区污水主管网和城区各小区、企业污水管网改造,二期工程总投资约900万元,9月份开工,11月份完工。2010年底,城区已铺设污水管道总长72千米。
  城区防汛
  赣江流经青原城区,每年春夏之际,降水集中,城区经常面临洪水威胁,赣江沿岸的红光社区和梅林渡因地面与赣江水面高低差距小,经常遭遇水灾。1982年编制的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防洪排涝规划,采用50年一遇的洪水位超高2米设防,但市区赣江东岸未纳入规划范围。1996年,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作出了专业规划。
  自2005年,地方政府先后投资92万元建设了总长6.01千米的河东堤防洪工程。工程建设中融入城市建设元素,采取路堤合一的办法,沿红光社区、梅林渡新建防洪堤河东堤,分两期对梅林堤排涝站进行更新改造,2009年已建成墩墙式砖混结构泵房,装机4台,总容量220千瓦。
  环境卫生
  队伍建设 2010年,青原区环卫管理处有环卫干部职工100余人,大部分环卫职工为当地下岗工人、农民工,由于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无专业特长,年龄相对偏大,环卫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环卫队伍的建设,利用每年的环卫节,组织开展环卫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活动的开展促进环卫工人技能的提高;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结对子,搞好传、帮、带工作;细化工作职责和标准,实行“红、绿、蓝”牌评比考核制度,调动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以人为本”,亲情化管理,考虑到一线环卫工人的发展及工作生活需求,建立工资稳步增长机制,多次调整提高环卫工人待遇。2010年底,人均增资300元,并为环卫工人交纳养老、工伤、医疗、意外伤害保险。
  环卫设施 建区后,区市政管护处从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接管环卫工作,有环卫设施包括:环卫清扫车1部、洒水车2部。2001年始,市政管护处在青原城区普遍设置摆放垃圾桶和果皮箱计230余只,新建垃圾中转站8座和公厕15座。2006年购进电动清扫车2台,2009年购进高压清洗洒水车1台。
  环卫清扫 区环卫部门聘请80余名保洁员,结合各路段分成6个保洁小组,坚持每天早晚两次清扫。为提高工作效率,区环卫处加强道路清扫和保洁工作的管理,管理工作由原来的各班组承包改变为个人承包,实行卫生责任落实到人,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机制,同时实行区直单位各承包一块卫生包干点制度,定期进行卫生清扫。环卫处制定环卫个人承包路段检查表,安排巡查人员每天坚持到各路段进行环卫督察。2010年,全区环卫清扫面积扩展到75万平方米。
  第三节 广场 公园
  正气广场
  位于赣江大道、东井冈路、华能大道交汇处,用地面积5.3万平方米,呈扇形布局,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对称。广场名称来自文天祥《正气歌》之“正气”。
  2008年,青原区成立以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一名副县级干部任副组长的正气广场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组。同年,正气广场工程列为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市领导陶远鸣挂点(2009年由市领导燕爽挂点),项目建设涉及河东街道枫塘村南芫、周家和大路村西弦等3个自然村,共86户,133栋房屋,房舍面积3.09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11月工程动工,经过近2个月的时间完成南芫村133幢房屋,面积3.1万平方米的动迁安置和征地工作,半年的时间完成项目创意、设计、工程招投标和工程建设。
  工程项目建设的定位是:凸显大气、正气、灵气,建成一个承载文化记忆、塑造城市精神的特色文化广场,务求每一个角度有看点、每一个文化景观有出处、有说法、有品位。
  200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前夕,青原区正气广场竣工。市、区几套班子领导和干部群众一千多人出席竣工庆典。中共吉安市委书记周萌参加了竣工典礼并为广场正气鼎揭幕。
  广场主体设施有音乐喷泉、圆盘广场、正气鼎、文化柱和文化墙、廉洁石、铜铸地雕、路网、丹心湖及附属设施亮化、绿化等。一组大型音乐主喷泉位于正气广场最高处,成一字形排开,主喷头喷程达39米;另一组喷泉和一条宽且薄的细流,于正气广场中轴线流经汉白玉荷花浮雕自上而下呈T型以阶梯式缓流成5级、160米长的不同水景道,最后流入千层石瀑布池内。
  巨型圆盘广场位于正气广场中轴线底端,呈外圆内方形,直径68米,花岗岩铺成。圆盘广场四周布有6根古朴典雅的灯柱,灯柱四面镶嵌有文天祥的24首经典诗句。
  广场中央矗立有一樽象征正气文化的正气鼎,安放在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正气广场”鎏金大字黑色花岗岩基座之上,鼎身用大小篆、隶、魏、楷、行、草、宋等各种书体的1236个阳刻“正”字拱卫和6.6吨青铜整体铸造,寓意文天祥诞辰于1236年6月6日,上方纹饰为祥云;下方纹饰为海涛。正、背面中央,分别篆书阳刻青原、鼎盛,正气鼎基座底下辅以文字说明。
  以正气鼎为中心左右依次建有一对汉白玉文化柱和两块弧形汉白玉文化墙。两块各16米长,2.36米高的巨型文化墙,以祥云、海涛纹饰浮雕拱卫与铺垫,正面分别配有“竹居立志、独占鳌头、愤笔斥奸、挥师卫国和脱险南归、义旗再举、碧海丹心、正气高歌”8幅浮雕,背面分别刻有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手书文天祥《正气歌》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名臣胡铨》简介,以纪念青原籍的两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相臣先贤。两根文化柱上镌刻有由区委书记徐明撰文、书法家崔承顺手书的楹联“赣水北流载庐陵才俊一片丹心济沧海,青原东屹沐天地和风千秋正气耀中华”的对联。
  沿正气广场中轴线建有96级台阶,暗合了世间正气的“久留”;台阶左右两边依次用6尊青石,以竹简、线装、现代书形造型,按照历史年代顺序镌刻有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文天祥赞忠简胡铨“忠足以抗强臣,义足以断敌国”,宋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明胡广赞文天祥“万古乾坤高节概九霄,日月著忠贞”,(清)谭锡朋“百折不回信国节,百读不厌正气歌,江山千古有时尽,正气万古亘不磨”,孙文“乾坤正气”;毛泽东“文天祥以身殉志不亦伟乎”,邓小平“要激励民族气节”,江泽民“文天祥专门写过一篇《正气歌》,充满着高昂激越的爱国正气”,胡锦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在台阶空闲地段上,嵌有用黄铜铸成的地雕8块,分别饰以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图案。
  位于广场西北角有一人工挖掘的丹心湖,湖边建有一仿古亭,名为浩然亭。浩然亭立柱上书有刘海粟大师手书“掷笔卷海涛,长啸迎天风”楹联和沙孟海大师手书“正气浩然”匾额。湖边立有一块文天祥书写的“廉节”石。
  广场草地间铺有近3000米的鹅卵石游步道。位于广场西端的游步道两侧,立有“开拓”、“创业”、“奋进”、“图强”、“崛起”、“创新”、“求是”文化石,系青原历任区委书记、区长为正气广场的献词题刻。
  广场内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沿广场中轴线两侧依次栽有名贵成年树种银杏树。广场内各空闲地全部植有花草树木。其中各具特色的大树品种有樟树、栾树、银杏、丹桂、杨梅、红枫、乐昌含笑、红果冬青、大叶女贞等;热带珍稀树木海枣和造型优美的榔榆近百余棵;各种花卉灌木近2万棵;常绿翠竹6000余棵;各色小灌木32万余棵和3.5万平方米草皮绿茵。
  吉安火车站站前广场
  位于吉安市火车站与正气路交汇处,建于1996年,1997年竣工,面积5万平方米,为集散型广场,南北两侧为餐饮商贸区。广场暨商城由香港恒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吉安市人民政府合作兴建,总投资3000多万元,建有花坛、绿地、雕塑、音乐喷泉,装配了各种彩色照明灯具,规划有公交车、的士站台。
  建区后,区政府加强广场管理,配备专职保安人员维护广场秩序,规范车辆出行;加大广场服务功能建设。2008年至2010年,区政府对广场南面店铺进行了改扩建,引进了大型特色购物超市、商务酒店进驻广场。
  文山公园
  位于青原区行政中心东面,北接赣江大道,南靠华能大道,西邻正气路,东至铁路线,占地面积30公顷,是吉安市2008年启动的“三园一场”项目之一。原名后山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为体现庐陵文化,彰显青原特色,遂改名为文山公园。
  文山公园依山势而建成,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动工,占地面积近1.35万平方米,依据山体地形修建了既有现代气息又体现古典风格的观景亭各一座,亭内布有石桌、石凳。山顶建有花架长廊一座。环绕公园建有园艺游步道2千余米。园内摆放镌刻有文天祥诗词手书的景石十多处,对联4幅,且安装了多组健身器材等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公园西入口处建有一个15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和一个近500平方米的停车场。
  2008年对公园进行全面绿化,在景区内广泛栽种了樟树、落叶女贞、毛竹等树木,在公园山腰和山脚下栽有四季竹,园内四周增植各类观赏花、大小观赏灌木共1.8万余株,铺有近2000平方米的草坪。2009年8月,公园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工,2010年底,已完成投资230万余元。建成后的园区绿树如荫、林木森森、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植被丰富、景色宜人,是市民休闲游玩、健身锻炼的一个好场所。
  东井冈公园
  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正气路以西、“和济春天”住宅小区以东、茨坪路以北、市中医院以南区域,地势西高东低,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
  公园依山势而建。2008年12月启动公园建设,随后进行土地平整。2009年3月,公园主体工程包括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公园路网开工建设。2009年7月底,公园主体建筑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土建工程基本完工。2009年8月对纪念馆进行屋面钢结构吊装、室内外墙面、水电等附属配套工程施工,同时进行纪念馆主体工程装修、公园景观点建设。2009年12月,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主体工程,公园绿化、亮化及游步道、景观节点等工程基本完成。
  公园主体建筑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坐落在公园山坡中央,坐西朝东,外观形似一本翻开的历史画卷,气势雄伟。纪念馆正大门左方写有“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十个正楷镏金大字。纪念馆正前方是一块用花岗岩铺就的宽阔平地,是进出公园的门户。纪念馆左前方建有停车位,以网格状水泥砖铺成,可供近十辆车辆停靠。自纪念馆前方宽阔的平地拾级而上,可从正门进入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内参观。顺着公园山坡沿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左侧,矗立着由中国美院设计制作的东固第一模范区红旗雕塑,由精选大理石雕琢而成。在纪念馆后侧矗立有东固会师领导人雕塑像。
  公园内设计了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条由大理石铺成的长约100米小道环绕公园四周,游人沿此道可游览公园全景;沿纪念馆左侧依山势修建有长约36米的观景游廊,游廊由石柱、条形石凳、网格窗等元素构成,体现了庐陵建筑风格,可供游客和市民休憩。站在游廊尽头,公园全景可尽收眼底;公园西北角建有一双层十二角仿古凉亭,名为“公略纪念亭”,用以纪念第三次“反围剿”中在东固牺牲的红三军将领黄公略;公园东南角设计有一小池,池水清澈,池边绿柳成荫。
  公园各处栽有北美红枫、海枣、桃树等各种灌木60余种,胸径20厘米以上的大树300余棵,空闲地段全部植有人工草皮,绿化面积达80%。公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有机融合,是市民参观与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之地。
  第四节 城建拆迁
  青原区征地拆迁工作领导小组为城区动迁工作的领导机构,其职能部门为区拆迁代办处。城建动迁工作由区领导带队,抽调区后备科级干部、区各地各部门单位人员参加,实行依法拆迁。2002~2010年,城区建设中共拆除各类建筑43.15万平方米,其中2003年完成“河东农民一条街”拆迁3万平方米,2008年完成华能井冈山电厂扩建拆迁3.09万平方米,河东滨江新区一、二、三期拆迁33万平方米,火车站商城改造、105国道、科教路建设等拆迁1万平方米。行政中心建设拆迁3.1万平方米。
  河东“农民一条街”建设工程拆迁
  河东“农民一条街”位于青原大道中段,贸易广场以南,天立花园以北,长约700米,由建区前的河东镇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建。“农民一条街”多属个人私房,规划标准低,各自分别施工,无市政配套设施,与全省一流城市主干道的青原大道形成强烈反差。
  河东“农民一条街”建设改造即河东中心街改造工程是吉安市一项重点市政工程,为确保河东中心街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2003年区政府成立了拆迁安置领导小组,区政府一名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建设环保局主要负责人、河东街道办事处主任,区法院、区公安局各一名副职领导担任副组长,拆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建设环保局、河东街道办事处部分干部任组员。拆迁补偿方式采取货币补偿与异地迁建相结合。其中青原大道两侧临街的房屋和公有、居民私有房屋统一实行货币补偿,农民所建住房可以选择实物、货币、异地安置等任意一种补偿方式。拆迁协议签订后,拆迁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农民一条街两侧的建筑物进行实地评估,聘请具有房屋拆迁资质的单位进行房屋拆除工程竞标。实行货币补偿的拆迁户,由拆迁办组织拆除;实行异地迁建的拆迁户,由农户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拆除,逾期未拆除的,由拆迁办强制拆除,以料抵工。
  2007年,青原大道“农民一条街”临街建筑和一期开发所占用地的所有建筑按期拆除,共拆迁面积3万平方米。
  华能井冈山电厂建设工程拆迁
  华能井冈山电厂位于河东街道赣江村,1998年筹建。二期工程因煤灰道建设、环境要求和厂区扩建的需要需进行征地拆迁。2008年,成立青原区支持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征地、拆迁及维护工程秩序等工作。
  拆迁补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通过合法合理的补偿安置,妥善处理好涉拆农民利益,拆迁补偿按当年房屋重置价格折旧予以进行。根据被拆迁房屋所有权人的实际情况及意愿,拆迁户可选择货币补偿、异地迁建、公寓房安置三种方式进行。货币补偿由有评估资质的机构对被拆迁房屋正房及附属建筑按重置价格折旧进行评估,在给予评估补偿款的基础上,再按其正房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50元奖励。异地迁建由被拆迁人按房屋重置价折旧进行补偿后,按照“一户一宅”原则自建,即以村委会为单位,由拆迁户在区政府确定的安置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户建设连排式低层住宅予以安置。公寓房安置由被拆迁人在按房屋重置价折旧获得补偿后,选择购买青原区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多层公寓房安置,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由拆迁领导小组与被拆迁户直接对安置房购房款进行一次性清算,安置小区实施物业管理。
  2008年4月,区政府出台华能井冈山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农民房拆迁补偿方案,明确华能井冈山电厂为华能井冈山电厂二期扩建农民房拆迁人。2009年4月正式启动周边农房拆迁,2010年全面完成拆迁任务,涉及拆迁户54户,完成拆迁农房98栋,拆迁面积3.09万平方米。
  行政中心、区原广场工程拆迁
  2008年,成立拆迁工作组。任务涉及河东街道原枫塘村南芜、周家和大路村西弦等三个自然村,共86户,133栋房屋,面积3.093平方米。11月、12月两个月基本完成拆迁任务。
  滨江新区建设工程拆迁
  2001~2010年,市政府先后安排19.3公顷土地,分刘家、新桥、红光、滨江华府四个小区对河东滨江新区拆迁户进行安置。
  拆迁机构 2008年11月,市政府启动河东滨江新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做好滨江新区建设拆迁工作,青原区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区领导为副组长,所在地街道干部为主体、区内其他单位干部为补充的拆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考核督查组、宣传报道组、现场维稳组和河东滨江新区拆迁安置办公室,负责整个拆迁工作。
  拆迁工作 在全区范围内抽调一批表现优秀的中青年干部,组成若干动迁工作组和路网施工、拆迁现场、管线迁移等专项协调组,做到“重兵”集中攻坚与“单兵”专项协调有机结合,有机链接拆迁各个环节,形成拆迁合力。按照随机组合、连片分工以及公开抽签定户的原则分配拆迁任务,每个动迁工作组包13~15户,每个村居干部对接3个工作组协助拆迁,使各动迁工作组力量均衡、任务均衡、起点均衡。动迁工作开展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并经常调度拆迁工作,解决了不少拆迁难题。分管领导坚持工作协调指挥在一线、群众情绪疏导在一线、具体问题解决在一线、防控措施落实在一线,坚持每天上午8时、下午5时定期调度,做到“当日工作不过夜,问题处理不过夜,政策解答不过夜”。对一些难以协调的拆迁现场,分管领导坐镇指挥协调房屋拆除工作同时,建立区领导随机督查、动迁指挥部日常督查、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联合督查三条线督查制度和专栏、《简报》通报制度,使动迁干部自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针对拆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动迁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督促拆迁户从快搬迁,及时组织力量拆除房屋,以拆促签,以签促拆。同时,改进房屋拆除认定标准,对拆除的墙体,残墙高于1米以上(含1米)的不予认定完成了拆除,避免遗留“后患”。针对一些拆迁户“草签协议先占房”的投机行为,及时规范操作方式。各动迁工作组通过组织未签协议拆迁户深入拆房现场、进展情况通报现场、安置房选房现场实地感受拆迁氛围,激发拆迁户“快签协议选好房”的紧迫感,加速抢签协议、抢选安置房氛围的形成。
  动迁工作组对拆迁户“带着真情做,当做朋友交,作为亲人帮”来凝聚民心,以真诚的言行感动拆迁户。在入户调查,丈量评估,张榜公示,签订协议,发放拆迁补偿资金,安置房选房等每个工作环节,尽量做到让每个拆迁户满意。工作组在拆迁工作中,将服务延伸到拆迁户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一些拆迁工作人员为家庭困难的拆迁户出资装修过渡房;一些拆迁工作人员帮助年迈的拆迁户办理各类救济救助手续等,拆迁工作赢得了拆迁户的理解支持,出现了许多拆迁户主动联系工作组签协议,主动搬迁配合拆迁、未补偿先拆房、主动动员近邻亲友支持拆迁的感人事例。至2010年,先后完成了三期路网拆迁,累计完成拆迁1600多户,近30万平方米。
  补偿安置 滨江新区拆迁安置方式分货币补偿安置和产权调换安置两种,被拆迁人可自由选择其中一种安置方式。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安置的,由具有评估资质的机构对被拆迁人正房及附属建筑按重置价格折旧进行评估,在给予评估补偿款基础上,再按其正房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增加一定数额的一次性补助资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标准)给被拆迁人,附属建筑不增加补助。被拆迁人自行安置,过渡费不予发放;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安置的,原则上实行正房“拆一补一、总量限制、差价结算”的办法,符合安置条件的被拆迁户,按其正房拆迁面积进行安置,被拆迁人在按房屋重置评估价获得拆迁补偿后,可根据需要选择办理农村集体或国有土地房屋所有权证的安置房进行产权调换安置。办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所有权证的安置房按政府确定的销售价格执行。
  正房拆迁面积较大的,采取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安置,即产权调换安置面积每人最多不超过60平方米,每户安置总面积不超过360平方米,超过部分实行货币补偿安置。不符合安置条件且拆迁后人均住房不足30平方米的被拆迁户,每人按30平方米享受安置房价格给予安置,但每户安置总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不符合安置条件的孤寡老人由政府安置到敬老院进行“五保”供养。安置房超面积10平方米以内(含10平方米)享受安置价格;安置房超面积10平方米(不含10平方米)以上部分按政府确定的价格标准执行,办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所有权证的安置房执行不同的价格标准;安置房面积低于被拆迁面积部分,扣除相应的过渡费后,增加一次性补助资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标准);附属建筑不参与产权调换安置,只按房屋重置价格折旧实行货币补偿。
  安置房分配按照每个自然村分片安排,根据“谁先签拆迁协议、谁先搬迁、谁先选房”的原则,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拆迁户携带相关证件和拆迁协议到青原区拆迁安置办办理安置房选房及购房款结算手续(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购房款直接从拆迁补偿款中抵扣)。安置房办证统一由市政府牵头,市国土局和市房管局配合,分别办理农村集体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办证费用由安置户按成本费用交纳。被拆迁户在规定时间内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并完成搬迁,按其正房拆迁面积给予奖励(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标准)。
  2010年底,刘家、新桥、红光三个小区累计建成安置房1062套,面积116820平方米,拆迁户已选购套数累计l127套(含期房),面积12.4万平方米。
  第五节 行政中心
  青原区行政中心区(以下简称中心区)位于中心城区南端,赣江大道、正气路、华能大道三条城市干道交汇处,呈扇形布局,东面为行政办公区,西面为正气广场。中心区占地总面积30.7万平方米,其中正气广场用地面积5.3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区用地面积2.6万平方米。
  2003年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同年成立行政中心项目建设指挥部,内设办公室、建设工程组、征地拆迁组、财务组。区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区建设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成员从相关单位抽调并与原单位脱钩。中心项目包含大楼建设、路网铺设、场地平整及规划区范围内的供水、供电、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中心项目由行政中心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实施,2004年正式启动中心项目建设。2008年10月,行政中心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心区建设规划方案由海南雅克设计院负责设计,施工图由吉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办公区由一条10米宽的规划支路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室内健身馆、宾馆、影剧院、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区,西部为办公场所。为使中心区规划方案更科学合理,指挥部要求设计单位提供数个设计方案,同时征询区四套班子意见,并积极问计于民。指挥部对收集的意见进行了筛选、归纳、整理,把信息反馈给设计单位适时作出调整。按照吉安市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审批的要求,调整后的规划方案在市专家组论证会上进行了讨论,最后经市政府审批通过。行政中心大楼(以下简称大楼)方案由海南雅克设计院负责设计,施工图由吉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
  2005年5月,浙江华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行政中心大楼。2006年8月,完成场地平整工程,2008年9月,完成规划区范围内的供水与供电工程。2008年10月,完成市政道路、绿化与亮化等附属工程。为合理控制大楼等行政中心建设项目的造价,确保工程质量,审计、监察等人员在工程建设前提前介入。工程建设中严格履行工程报建、工程计量、质量监督等手续,工程结束后及时验收并办理决算审计。建成后的行政中心大楼获2006年市级优良结构工程奖。
  行政中心大楼由圆形会议室和方形会议室将南北两栋房屋连为一体,南栋为区委和区政协办公楼,北栋为区人大和区政府办公楼。大楼呈南北向分布。大楼建筑面积为14322平方米,楼层为9层(南栋有一层地下室,为大楼技术设备层),结构类型为框架,高30.9米,外墙颜色为银灰色。大楼内有大小会议室13间,办公室136间,除四套班子外,有20个区直部门单位驻行政中心办公楼。
  第六节 庐陵风情美食街
  庐陵风情美食街南至新生居委会办公楼,北到原河东收费站路段,东接井冈山大学,长约1公里,是集庐陵建筑文化和庐陵饮食文化为一体的供市民休闲生活的一条仿古街道。街面形成之初,街道两侧房屋破旧,环境脏乱、人气不旺、门面生意清淡。为打造靓丽新城区,提升城市品位,聚集城市人气,繁荣城市产业,青原区政府决定将此段改造成具有庐陵文化底蕴的庐陵风情美食街。
  2009年,区政府成立庐陵风情美食街立面改造工程协调小组。在协调小组的指导下,河东街道庐陵风情美食街改造工程指挥部成立,河东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指挥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任常务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设计规划组、技术指导组、协调维稳组。街景基础设施改造按照“统一风格、统一方案、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原则,采用庐陵文化底蕴的赣派建筑风格进行改造。
  2009年6月工程动工,在街道两侧房屋顶上贴边瓦,带坡翻檐或改建全坡屋顶,侧墙加建马头墙,墙面粉刷漆性涂料,门窗粘贴化格装饰,显示“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赣中民居风格;街道两侧每间隔十余米安装仿古街灯,并配有红亮的“中华结”装饰;街道路面按双向六车道修建,以沥青铺设,同时规划有整齐的停车位;街牌置于街面南端的三角花坛中;各餐饮店面按照饮食行业要求,统一增建仿古廊坊,统一设置店面招牌,统一建造排污、排水、排烟设施。
  庐陵风情美食街立面改造,是修复记忆、链接历史、凸现庐陵文化特色的饮食休闲服务业的一项工程。街面建成之初,区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特色饮食店入驻美食街,对符合经营范围并在优惠期限内的商户享受诸多优惠政策: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服务性规费按“能免则免,不能免则减”的原则享受,具体为食品监督部门免收卫生许可证工本费、行政执法卫生监测费、健康合格证工本费;城管部门免收占道经营费和门牌广告费;工商部门免收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费,对公司、企业减免20%的工商登记费;消防部门免收消防行政审批费;凡入驻的业户应依法纳税,税收征收标准有幅度的就低不就高;由青原区财政按所缴纳的年度税收,对地方受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外来商户的子女就学,享受本地户口同等待遇,就近入学。
  2009年12月,工程完成投资300多万元,每商户政府补贴1000元,商户户均投资1.5万元;完成街景立面改造面积约3万平方米,涉及房屋156栋,户主164户,门面310间。
  2010年1月庐陵风情美食街开张,先后引进了全市各县市区的特色餐饮业。
  第七节 滨江新区
  河东滨江新区东接青原大道,西至滨江大道,南靠赣江大道、北临大桥东路,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7.2万人。新区建设遵循以滨江概念为背景,集会议展览、休闲娱乐、高档居住、交通商务为一体,以生活居住为主体,适应城市开发的多层面需要,兼容发展商贸金融、文化娱乐休闲,塑造功能完善、高品质、具有滨江风貌特色的现代化城区;沿吉安大桥—文天祥大道—火车站建设青原区域中心商贸区,以金融商贸酒店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主,连接新区与旧城,形成城市重要发展轴线;以绿地水系生态环保为要求,新区建筑色彩协调统一,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原有建筑,保护滩涂,保护湿地和古树自然资源,保留地段内树冠直径超过9米,以及树龄超过100年的名木古树。
  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滨江新区路网(一期、二期)建设工程,总长约39公里;新区内河园林景观(内河开挖、园林驳岸建设、绿化和亮化)工程,总长3.5公里;包括内河排涝泵站工程、污水提升泵站工程、强电入地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管线铺设工程等,总投资约6.6亿元。
  路网工程
  包括滨江大道、和气路、坪田路、公略路、井冈路、白云山路、茨坪路、湖滨东路、湖滨西路、和气西路、江东路、渼陂西路、文天祥南路、文天祥北路、赣江南路、赣江北路、公略北路、经一路、经二北路、白云山南路、张家坊路、行政路、枫塘路、周家坊路、萧家村路、刘家村路、白井路、经二南路、坪田北路等29条城市道路。
  滨江新区路网一期建设工程包括四条II级主干道、三条城市次干道以及两条城市支路,路网道路全长21公里。
  四条Ⅱ级主干道,包括滨江大道(道路长5020米,红线宽53米)、公略路(道路长1280米,红线宽40米)、白云山路(道路长1435米,红线宽36米)、湖滨东路(道路长3171米,红线宽分别为36米、28米和18米)。其中滨江大道的路线基本沿河堤走向,路堤结合。滨江大道是新区西侧的南北向城市干道,机动车道按双向六车道建设,机动车道两侧均设4.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
  三条城市次干道包括坪田路(道路长967米,红线宽30米)、井冈路(道路长1404米,红线宽30米)、和气路(道路长3637米,红线宽25米)。
  两条城市支路包括茨坪路(道路长1427米,红线宽20米)和湖滨西路(道路长2550米,红线宽分别为30米和20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路基、路面、桥涵、地下综合管网、绿化、亮化及交通设施等。全部道路路面为沥青砼路面。
  路网工程于2008年3月开工,总投资3.323亿元(含滨江大道路堤改造工程)。工程由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市政公用特级企业)承建,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工程进行监理。一期路网中除滨江大道由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外,其余道路均由吉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公用乙级)设计。2009年12月底滨江大道完成了道路亮化、绿化和交通设施工程,全线(除匝道施工范围内)具备通车条件。2010年底一期路网全部通车;二期建设工程分为两个标段,共七条城市支路,路网道路全长5258米。I标段包括江东路(道路长610米,红线宽20米)、渼陂西路(道路长330米,红线宽20米)、文天祥南路(道路长767米,红线宽20米)、文天祥北路(道路长725米,红线宽20米),II标段包括赣江南路(道路长435米,红线宽20米)、赣江北路(道路长441米,红线宽20米)、和气西路(道路长1950米,红线宽15~20米)。工程于2009年12月1日开工,工程总投资约36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路基、路面、桥涵、地下综合管网、绿化、亮化及交通设施等。工程I标段由锦宸集团有限公司(市政一级)承建,Ⅱ标段由核工业志诚建设工程总公司(市政一级)承建,由吉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公用乙级)设计,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项目进行监理。2010年底二期路网已基本建成通车
  景观工程
  包括滨江新区内湖开挖及园林驳岸工程和内河景观工程。内湖开挖及园林驳岸工程南起赣江大道与经二路路口,北至渼陂西路与滨江大道交叉口北端,全长约3.6公里,水流方向为由南向北,与吉安段赣江水流方向一致,跨内河设计有市政桥15座,景观桥梁一座。工程概算总投资约2500万元。
  内河景观工程南起赣江大道与经二路路口,北至渼陂西路与滨江大道交叉口北端,全长约3.6公里,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5公顷,工程概算总投资约6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面铺设工程、景观照明工程、给排水工程、管线综合工程、园林绿化综合性工程(含栽植、铺植、整地、花坛、园路、水景、小品设施等)。内河景观工程于2010年7月23日开工,总投资额约5500万元。工程业主单位为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安徽奥申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园林一级)承建,杭州华汇佳木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园林风景甲级)设计,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项目进行监理。
  内湖开挖及园林驳岸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总投资约2500万元。工程业主单位为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南昌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市政一级)承建,杭州华汇佳木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园林风景甲级)设计,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项目进行监理。2010年底内湖开挖及园林驳岸工程吉安大桥至赣江大桥段已完工,大湖面开挖基本完成。
  污水提升泵站工程
  工程位于滨江新区渼陂西路以北,湖滨东路以西地块,二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542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及场区室外配套工程。工程计划于2011年1月竣工,总投资约300万元。工程业主单位为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江西省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市政二级)承建,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市政甲级)设计,并委托江西中昌监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市政公用甲级)对项目进行监理。
  第八节 区城市投资开发公司
  区城市投资开发公司于2003年组建成立,为青原区政府直属正科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6人,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设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2名,内设综合科、工程管理科,在编人员6人。
  公司主要职责有参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依法经营和管理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使之保值增值,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参与资金市场、资本市场的融资和投资,搞好资本运营。经营城市国有土地和其他城市资产,使土地收益极其他资产的数值最大化,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包装运作,负责项目的招商、转让、协调、监督和管理,负责公司投资项目的资金调度、工程管理、效益评估、经营管理。
  业务开展包括参与区内土地运作、重点项目建设及融资。2003年以来城投公司储备土地120公顷,负责土地运作项目有井冈山大学商业服务中心、正气路以东文山公园南面、北面两地块等土地运作。从事区内重点项目建设有青原区正气广场、梅林污水处理厂、青东公路改造(华能段)、水运路以北36公顷,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科教路、正气路(行政中心段)、青原大道拆迁安置房、行政中心拆迁安置房。作为吉安市金庐陵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东融资1亿元,青原区污水处理厂融资4800万元,青原山景区道路融资4000万元,华能大道改造项目融资6000万元。
  附:水东难民街
  抗战爆发以前,河东没有街,沿河一线只有一些零星农家。1939年3月,南昌及赣北各县相继沦陷后,许多难民(当时亦称义民)逃难至吉,不愿继续南迁,而吉安城中早已人满为患,遂在以河东亭子下为中心的沿河一线择空地“重建新巢伴赣江”。开始只有几十家,不久越聚越多,且由沿河发展转向纵深发展,到1942年时,上起李家村,下至彭家村,东抵刘家坡,西至赣江边,上下连绵数里,东西纵深二里,均为难民的居住区。区内有通吉路贯穿其中,前后左右还有沿河南街,沿河北街,南后街,北后街等街道,街上有“万兴隆米店”、“三圣南货店”、“生活馆”等南北货饮食店两百余家。如果把散居在周围村庄的难民计算在内,约有难民近5000户、2万余人,俨然构成了一个新的区镇。为此,1943年6月,经国民党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以难民街为中心的吉安县水东镇,派驻了省警察总队一个分队的兵力,建立保甲,对其实行特别管理,这就是当年的“水东难民街”的形成情况。
  这里既称“难民街”,居民十之八九自然是贫困的“难民”了。他们背井离乡,备受战乱之苦,虽然天天盼望抗战胜利,好早日重返家园,但面对战争现实,也只好在这里暂时居住。难民们来自各地,成分复杂,除一部分在水东“新生纱厂”做工外,多数为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只好出卖苦力或从事小本生意谋生。在街面上,也有一些有一技之长的难民开设作坊,从事手工生产,如打铁、小钣金、竹木器制造,制作毛刷、纸盒等,丰富了商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同时,他们从各地带来的工艺技术也促进了吉安工艺技术的发展。但是,难民中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同当地的流氓地痞勾结,欺行霸市,聚众赌博,嫖娼卖淫,败坏难民街风气。
  难民街道,除少数木板房外,两边均为难民搭盖的茅草棚。这些茅草棚由难民先来后到随意搭盖,杂乱无章,参差不齐;街上没有修建排水沟,生活用水随手泼出门外,自然流入低洼地,形成了无数个臭水坑;地处低洼地的茅棚长年潮湿,一到雨季,棚内积水甚深,木盆、小木凳一类的小木器可在水中飘荡,难民几乎无法居住;街上找不到一个公共厕所,简易便所也很少。人们净手,多在街头巷尾的拐角避眼处或野外低洼地;生产、生活垃圾就便倾倒,不少池塘被填淤,街上垃圾堆成小山,因而一到夏天,难民街上臭气熏天,蚊蝇扑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多臭”、“多窟”、“多毒”的三多街,被人们称之为“吉安的魔窟”。
  螺川浮桥于1942年夏开始架设,当时各地难民已涌集河东,人口暴增,国民党当局为了两岸居民来往和防空需要,耗资57万元,在河西盐码头与河东彭家村之间的江面上,用木头、木板将117只浮船架成浮桥。桥长444米,宽约3.5米,能供两辆人力车同行,该浮桥于1942年11月4日建成通行。此后虽在春夏两季几度被大水冲断,但毁而复设,直到1944年被大水冲毁后无力修复,才彻底拆除。
  当局对这里实行名为所谓特别管理,实际上是放任自流,无人管理。如消防工作本由吉安县警察局水东分驻所和消防水警队负责,但他们基本上不管事,消防工作主要靠水东义民组织的救火会(冬天又称冬防会)。水东义民救火会于1938年底遭受第一次大火后,由热心公益事业的曾逸凡、王立恒、宗公亭、戴石棠、王范卿、饶国元、衷侠、吴飙言等十几个组成,拥有火钩60支,水枪10余管,水桶60只,还有一支由码头工人组成的挑水队。但是这里的建筑物95%以上均为茅棚,极易着火,加上居民消防意识差,救火会又毕竟是业余民间组织,经验不足,因而这里火灾次数和规模都是十分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水东难民街存在的7年中,先后共发生大火灾20余起,其中特大灾就有7起,成为水东难民街迅速萧条的一个直接原因。
  几次大火灾的情况如下:
  1940年春节前夕,刚刚形成的难民街不慎失火,当时报载:“茅屋数百间,悉化灰烬”。难民们“哀鸿遍野,骨肉分离,际此寒风凛冽,衣食无着,虽经各方拨款赈济,惟杯水车薪,似难普惠”。为了救援难民,省后援会在光明大戏院举办游艺会,邀请名票陈涵舟、余晓余、钱振民、熊筱南、徐宝元、杨文义、朱玉珍、童秋芳、童桂芳以及光明大戏院戏班名伶,公演评剧募捐三天,得款3589.25元救济难民。
  1940年9月9日下午一时许,难民万舍因炊火不慎,燃着自家茅棚,火势迅速蔓延,使彭家村附近至通吉路口沿河一线,70余幢前不久已遭火焚,新近重盖的茅棚再遭火劫,烧死一个老太婆和一个小孩,其状惨不忍睹。
  1942年6月10日至18日,9天内难民街连续发生三起大火,尤其是第三次大火,如雪上加霜,直接导致了大量难民迁徙他乡。
  6月10日,难民潘金根不慎失火,烧毁通吉路至北后街茅屋113幢,使185户1098人遭灾;6月15日,难民李锡春在沿河南路引起火灾,烧毁茅屋10幢,使10户、80余人遭灾。
  6月18日是端午节,中午时分,南后街50号居民程文彦按习俗放鞭敬神,火花燃着隔壁的熊尧庭家的茅屋顶(一说火花掉进隔壁圆木店的刨花内)引起火灾。那天西南风正猛,加上干旱已久,风助火势迅速蔓延,一时火光冲天,火星四爆,无法扑救。烧毁南、北后街,沿河路南北侧茅屋396幢,使621户人家、2889人遭灾,几十人被烧伤,梅林乡萧保长之妻及三名儿童逃避不及,在大火中丧生,连停靠岸边的几艘木船也被四爆的火星燃着,险遭厄运。灾民们经过多次大火的磨难,面对这一片废墟已不再恸哭,而是愤怒地将肇火者程文彦的茅屋(处在上风,侥幸未被烧毁)拆毁。
  这三场大火,共烧毁房屋519幢,使近百人受伤,4人葬身火海,821户人家、4067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使难民街一半以上成为废墟,沿河一带更是一片焦土,损失极其惨重。尽管灾后吉安各界募捐法币31.409元救赈灾民,但是杯羹饥夫,解决不了问题,不少灾民因此而被迫离开这里,形成了河东难民街的第一次大规模减员,因此有人问起难民街到哪里去了,不少老人会说:“被大火烧掉了”,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水东难民街大约尚有居民3000户,8000余人。抗战胜利后,难民们纷纷返回家园,居民锐减至300余户,1000人左右。至吉安解放时,其居民已不足150户,人口也只有500人左右。而且街已不成其街了,只有现在渡口边的亭子下还沿旧称为“河东街”。
  水东难民街从1939年形成到1945年基本消失,前后存在有7个年头,鼎盛时为1940年至1942年。它记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
  第二章 镇村建设
  建区前,辖区内小城镇建设有一定的规模,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初步完善,但村庄建设属自发状态。建区后,区内各乡镇开展了村镇改造,至2010年,全区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值夏步行街建设、新圩镇建筑风格改造、东固畲族风情街建设、富田历史文化名镇开发与保护成为青原区小城镇建设的亮点;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和农村改水、改栏、改厕、改路、改善居住环境全面启动。
  第一节 镇村规划
  集镇规划
  建区前,辖区内原属吉安县部分的乡镇进行了集镇规划。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当地所在县政府对辖区内东固镇场、区建设和工业布局作了全面规划。20世纪60年代中期,东固、值夏等集镇开始对旧街区进行改造。1965年在加强“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当地所在县政府依据矿产资源,自然条件的分布特点,规划建设东固、富田工业区。20世纪70年代,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规划了富田新建农村集镇。20世纪80年代,规划了云楼新建农村集镇,新建设的农村集镇,对乡镇工业的布局作了规划,安排了街道、水沟、桥梁、公共场所等市政设施建设。
  建区后,区内各乡镇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先后编制了总体规划。2005~2008年,青原区委托江西省测绘局第一测绘院和吉安市井冈测绘院对所辖7个乡镇和一个街道的各集镇范围和所有村庄进行了地形测绘。编制了《青东公路富滩段街景立面改造规划》、《青东公路值夏段街景立面改造规划》。
  村庄规划
  自2005年开始,区建设局委托“吉安市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吉安县建筑规划勘察设计院”等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区内全部102个行政村及30户以上的自然村庄进行了新农村规划编制,编制率达100%。详细编制了《渼陂古村保护规划》、《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整治规划》、《吉安市渼陂古村建设规划》、《吉安市渼陂古村总体规划》、《吉安市富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陂下古村保护规划》、《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陂下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青原区青东公路河东易家村至夕阳福星苑段东侧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青原山风景名胜总体规划》、《渼陂古村旅游总体规划》、《渼陂古村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节 集镇建设
  民国时期,辖区内有值夏、东固等传统圩镇。新中国成立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乡镇对旧日集市均进行了不同程度改造,拓宽街道,铺筑路面,新建电影院、医院、学校、银行、税务、工商、粮站、农贸市场等一批公用建筑,其中东固、富田、新圩等圩镇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开放前,辖区内各圩镇建筑主要以砖木机构为主,防火防水能力差,且陈旧。建区前,部分乡镇政府在政府驻地的集镇新建了办公场所,为混凝土结构。
  建区后,区内所属乡(镇)和街道按照“商贸型、旅游型、城郊型”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进行了大规模的圩镇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值夏镇、新圩镇商贸一条街列为区内样板工程。
  东固圩镇
  始建于唐末年间,明代形成集市。民国时期,有街道1条,店铺20余家。土地革命时期,是东固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前,圩镇房屋建筑总面积6.34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改建和新建了街道2条,包括过境道路总长为9.5公里。临街新建车站、饭店、商店、电影院等公用设施。1988年,圩镇建成区面积0.26平方公里,房屋建筑总面积25.37万平方米。1992投资5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的钢砼立柱顶棚结构农贸市场,新增店面164间。
  建区后,当地政府改扩建了东固敬老院,街心路面进行了路面硬化。2005年新建东固乡政府办公楼。2006年新建东固卫生院医技楼。2007年新建东固敬老院公寓楼3栋。2008年新建东固派出所办公楼。2008年,圩镇进行具有畲乡民族风情立面改造。2009年新建卫生院综合楼。
  富田圩镇
  1996年,聘请吉安县建设局城市规划设计室编制了《富田集镇总体规划》。1997年,投资240万元新建长1000米、宽42米的农民一条街,1998年投资188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的钢砼立柱顶棚结构农贸市场。富田镇辖区内有两个商业区,即富田商业区和新安商业区,商贸街总长2.1公里。2001年后新修水泥路约208公里,总投资6244万元。2005年,新建富田卫生院医技楼,文山小学天祥教学楼,并修建文天祥陵园正气广场。2006年文天祥陵园初步建成,已形成占地4公顷,古色古香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投资520万元对小城镇进行绿化、亮化、硬化,投入200万元新建停车场,新建富田政府新办公楼,富田财政所办公楼。2009年,投资540万元新建天祥桥,在文天祥家乡建设文天祥陵园。2008年后,投资235万元,对沿青东公路两边的街道204户住房进行了庐陵建筑风格立面改造。2009年,新建计生服务中心综合大楼。
  新圩圩镇
  1999年,聘请江西省城市环境设计事务所编制了《新圩集镇总体规划》。同年,投资500万元新建了长700米,宽24米的农民一条街,新增店面83间;投资743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的框架砼结构农贸市场;投资65万元建成自来水厂。2004年,新圩旧日公社楼改造并新建新圩派出所。2005年,新建新圩镇政府综合楼及院民楼。2007年,新建新圩政府办公楼。2007年,致富路、江南路、新璋路进行了硬化。2008年,建成占地2公顷的农贸市场,硬化、绿化、亮化了新圩大道、致富路、小康路、天寺路,修建了一处简易垃圾填埋场。2009年,完成新圩大道的立面改造,硬化老街道,绿化规划区内的全部道路,自筹100多万元建成了曲塘公园。至2010年,新圩镇投资约4500万元,建有商铺店面265间,住宅300套。富滩镇投资约2000万元,建有商品房近100套。
  文陂圩
  1993年8月,投资15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的钢砼立柱顶棚结构农贸市场。1996年12月,聘请吉安县建设局城市规划设计室编制了《文陂乡集镇总体规划》。1998~2000年,投资20多万元新建长80米,宽42米的农民一条街,新增店面50间。建区后,区政府对渼陂古村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建设,建有停车场、旅游公厕、垃圾池等,修缮景区鹅卵石游步道6000余米,清淤30余万立方米、疏通、开挖排水沟5000余米。2004年,新建曾山小学教学楼,学生公寓等。2006年开始,加大投入建设渼陂古村(4A景区)。
  值夏圩镇
  古称值夏市,南宋中期形成集市,抗日战争时期,南昌、丰城沦陷后,数万难民聚集值夏棚居泷江河畔,形成一条“毛棚街”。新中国成立前,集镇房屋建筑总面积10.73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改建和新建了建新路、民主路、上街等街道,维修加固了值夏大桥。1988年,集镇建成面积0.19平方公里。1997年,聘请吉安市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编制了《值夏镇建设规划》。1992~1997年,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长500米、宽30米的农民一条街。1992年投资1000万元(个人80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框混结构综合农贸市场。1996年投资69万元建成了自来水厂,2001年修通了青东公路柏油马路,新建水北桥、万福桥。
  建区后,2002年新建值夏地税所办公楼。2003年新建值夏步行街一号商住楼、值夏敬老院老年公寓。2004年新建值夏步行街商住楼,值夏政府办公楼,值夏步行街1#楼,值夏敬老院,值夏卫生院综合楼,值夏高中学生公寓。2005年值夏开发区段公路改造,新建绿化带1600米,面积3800平方米,铺设彩色人行板2800米,改造给水管网850米,新建值夏中心小学教学楼。2007年,新建值夏派出所办公楼。2008年,新建值夏农贸市场5#~14#楼及值夏商贸一条街E栋、F栋。2009年,值夏计生服务中心综合楼。
  2006年,值夏圩镇开始小城镇开发建设,在原有值夏农贸市场的基础上,新增土地33400平方米,并将原值夏粮管所、值夏供销社、值夏地税等范围内共50700平方米,统一规划成值夏农贸市场芗城小区。2007年12月,完成土地挂牌出让交易工作,吉安市东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开发建设。2008年,芗城小区一期开工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当年完成土建工程的70%。2009年,芗城小区一期土建工程完工。贸易市场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2600万元,2009年8月建成并投入运行。2010年,芗城小区二期开工,投资约3000万元,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一、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约8000万元,共建商铺店面360间,住宅610套。
  富滩圩镇
  旧街位于富滩镇罗家埠村,呈“丁”字形,南北长600米,临街建有粮站、税务、银行、工商所、商店、电影院等公用建筑,是镇机关所在地。2001年镇机关从罗家埠搬迁至宋溪新街,在宋溪新街新建政府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完善了通水、通电、路网、绿化等基础设施。镇直属机关单位随后相继搬迁至宋溪新街,旧街逐渐弃用。
  建区后,2002~2004年,在宋溪新街新建镇敬老院,新修将宋(将军山至宋溪)公路和罗宋(罗滩至宋溪)公路,新建一座11万千伏安变电站,新建富滩电信所综合楼,富滩卫生院住院楼、业务楼。2005年新建富滩农贸市场,投资400余万元完成镇中心小学整体搬迁,投资20余万元对镇敬老院进行院内硬化、绿化、美化,投资500余万元新建一家省级农家乐旅游酒店,新建2个农贸市场大棚,完善中心小学后期配套设施三个重点项目,修建下水道长300米:2007年投资500余万元完成农贸市场二期工程建设,投资120余万元新建镇派出所和农贸市场附近道路及排水配套设施。同年,新建富滩派出所办公楼。2008年投资120余万元对圩镇进行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排水设施改造,新建一个1200平方米的三角绿地公共场所,投入167万元新建镇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和职工宿舍。投入80余万元对城镇2条主干道铺设彩色道板8000平方米,拓宽了青东公路富滩圩镇路段500米,新建了一座垃圾处理池,一个垃圾填埋场,圩镇绿化栽种杜英和樟树800余株。2009年,新建富滩中学综合楼。
  天玉圩镇
  2001年,天玉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已建成天玉财政办公大楼、天玉企业办公大楼、天玉邮电楼、天玉中心小学教学楼,已完成虎青路、天玉路、临江路、古窑路的路基工程及配套工程,农贸市场建设(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工程。2003年6月,修建天玉大道约951米,投资350.7万元对天玉路、古窑路、临江路、虎青路进行路面硬化,共硬化道路长1545米,硬化面积17458平方米,新安装路灯29盏。2004年新建天玉镇政府办公大楼,总面积2300平方米。2005年,新修天玉大动脉虎青公路,全长约8公里。2007年完成镇政府和天玉敬老院大院绿化建设工程。2008年,新建垃圾处理填埋场1座并投入使用。2009年,投资100多万元对105国道和临江古窑路两旁130余栋房屋进行立面墙体改造。
  第三节 乡镇规范化建设
  2009~2010年,青原区委、区政府要求严格按规划进行乡镇建设。随后,各乡(镇)开展以“机关院落庄重大气、场所布置协调有序、圩镇建设特色鲜明、圩镇管理干净整洁、为民办事方便高效、班子建设团结有力”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规范化建设。
  工作机构
  2009年9月,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均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镇长为副组长的乡镇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青原区塑造庐陵建筑风格房屋立面改造实施方案》,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牵头,对乡镇规范化建设进度不定期进行督查。
  街景立面改造
  青原区是吉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庐陵文化“核心区”,古遗迹多,文化底蕴深厚。为在区内沿途树风格、景区树品牌,探索一条不拆迁也能推进城镇建设和改造的新路子,2009~2010年,借鉴安徽省三河古镇的成功经验,在“三点一线”(三点:临江古窑片区、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贸易广场中心街;一线:105国道、青东公路沿线),开展以“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为主要特征的赣中民居风格立面改造。
  立面改造就是把庐陵文化元素融入房屋建筑,即在原有平顶上贴边瓦,带坡翻檐或改建全坡屋顶,侧墙加建马头墙,墙面粉刷漆性涂料,门窗粘贴花格装饰,彰显“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赣中民居风格。区委、区政府明确乡镇(街道)、村组是立面改造的责任主体。按照“对口跟项目,挂点抓帮扶”的原则,明确区直各部门单位在立面改造中的责任目标。工程实施前,工作组设立宣传站,开辟宣传栏,出动宣传车,张挂宣传横幅、标语,散发宣传资料,新闻中心开办专题栏目和电视讲话等,广泛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青原区立面改造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和区委决策部署,宣传临街立面改造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环境意识和文明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立面改造的强大声势,争取各方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105国道、青东公路沿线重要景区景点和交通节点上的所有房屋建筑立面改造实行统一风格、统一方案、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立面改造图纸设计、工作流程安排、工程技术指导由建设部门统一提供,与投资商签订改造质量十年保证合同,并按照标准统一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责令整改,确保改造质量;按照“高规格、低成本”的要求,严格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队伍,达到“花钱最少,效果最好”的目的;成立专门的督查工作组,进行定期全面督查和不定期抽查。
  2009年,全面改造店面2500幢,架设头墙2200个,总投资一千多万元。2010年,青原城区庐陵风情休闲美食街、贸易广场中心街立面改造顺利完成。其中青原大道新生居委会至原河东征费站路段两侧完成立面改造房屋156栋,164户、310间门面,面积约3万平方米。同年,区内8个乡镇(街道)共投入改造资金700多万元,改造住宅店面近1600余栋,架设马头墙1630余个,完成墙漆7万余平方米、门窗喷涂近3万平方米。
  机关院落规范
  机关庭院建设要求庄重大气。2010年,各乡镇在机关院落规范化建设中相继完成了机关楼院的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做到环境卫生整洁干净,窗明墙静;添置了篮球场、阅览室、活动室等文体设施;设置了宣传文化长廊;协调有序地布置公共场所,重点对机关大门、机关大厅、党政会议室、接待室进行了规范布置和制度上墙,做到整齐有序、比例协调、追求美感。2010年,东固畲族乡在机关大楼大厅设置了以螺坑会师地址为背景,把陈毅“此是东井冈”诗词为版面的画卷。富田镇建造了政府机关园林式庭院。新圩镇新建一幢集办公、宿舍、会议、接待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大楼,规范建设了计生大楼、司法大楼。文陂乡政府对三栋办公大楼进行了“穿衣戴帽”改造。
  运行机制规范
  在规范议事机制上,各乡镇结合实际,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善机关管理制度,包括干部蹲点挂村、工作目标考核、机关事务和财务、干部分工等,形成配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东固畲族乡根据民族乡情,理顺了乡镇管理体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职能站所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富田镇建立亲民服务体系,推行“八项制度”,即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实施干部一线工作制度,实行便民服务电话制度,实行干部联系卡制度,实行联系群众日制度,健全服务承诺制度,完善民情日记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和干部社会监督考评制度。新圩镇、文陂乡、天玉镇建立了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做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按规矩办事。
  便民服务规范
  2010年,全区各乡镇、街道实行了“一门式”集中办公。建立和完善了便民服务中心,把与群众日常办事联系紧密的党政办、信访办、规划、土地、计生、民政户籍、农技、劳动保障、医保、经管等业务部门集中到一个大厅办公;建立乡村两级党员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统一受理信访,统一协调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
  圩镇建设规范
  各乡镇按照“八个一”目标(有一个圩镇规划,有一个美化、亮化、绿化的一条街,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自来水厂、有一个较繁荣的农贸市场、有一个成片的商品房开发区,有一个垃圾填埋场,有一个文体活动休闲场所和一支较固定的圩镇管理队伍),建设和规范圩镇功能。建立健全圩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做到“五不乱”(圩镇车辆不乱停乱放,广告不乱挂乱贴,摊点不乱摆乱设,垃圾不乱倒乱仍,污水不乱泼乱流)。全面实行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和垃圾袋装,设置一批垃圾箱(池),配置垃圾清运车,逐步实行垃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东固畲族乡以文化的视角推进圩镇建设,对古街、新街所有房屋建筑全面进行立面改造,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新街进行整修,保持古街“古朴、简约、大方”特色。老街改造尊重“历史、人文、自然”特色,集中展示知青文化、共大文化、公社文化等特色文化,在古街改造中同时注入“客家文化、畲乡风情”民族元素;富田镇以突出历史史文化名镇视角来规范圩镇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红、古、绿资源,把富田旅游融入大井冈旅游圈,打造成为吉安市旅游休闲的后花园;新圩镇以打造具有庐陵文化特色魅力乡镇为目标推进圩镇建筑立面改造;值夏镇兴建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值夏商业步行街和马埠开发区两个商业市场,新建商铺200余间。2007年开始,推进了农贸市场和芗城小区的建设,2010年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
  第四节 村庄建设
  民国时期,辖区内平原地区农村房屋以砖木结构和泥木结构为主,少量土草房;山区村庄,以泥木结构和“干打垒”为主,砖木结构房屋较少,房屋形式,中间为前后两厅,两侧为卧房,后厅为灶间(当地人称之为一厅两房或四房型)。
  新中国成立后,辖区内农村建设主要是农民自发进行,多用于住宅建设。20世纪50~60年代,农民新建住宅数量不多,20世纪60年代初,在东固西城建了一个4000余平方米的新村,为吉安县农村拆旧盖新的试点,形式为一厅三室一厨房及储藏室单家独院小平房,因没有畜禽圈舍,不适用,后被群众改建。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后农村拆旧盖新停止进行。
  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掀起建房热,新宅剧增,房屋结构由砖木、泥木向砖混、多层带阳台的新型住宅发展。
  2000年后,农村建房以砖混多层,单门独院小洋楼型,外墙以彩色瓷板装饰为主流。农村大多数新建房多位于村庄外围,村中居住人口数量锐减,一些村庄逐渐形成了空心村。
  建区后,全区开展了“小康示范村”、“文明示范村”建设,文陂乡渼陂古村拆除有碍观瞻的牛栏、厕所2000余平方米,新增自来水150多户,硬化、美化、亮化了农民一条街。
  2006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青原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各乡镇、街道均有数量不等的新农村建设点。新农村建设管理机构为村民理事会,由村民自发推举产生,地方政府和村民自治机构进行指导;建设经费由政府出资一部分,帮扶单位赞助一部分,社会捐资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加以解决;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道路硬化、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内部事务民主管理等。
  附:新农村建设点选录
  新圩村 位于青原区新圩境内,距城区30公里,2008~2009年度获“全省卫生镇”和“全省村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开始投资200多万元进行街景立面改造,新建彰显庐陵文化特色的马头墙320多个,涂装墙面16000余平方米,新增添门、窗装饰13000余平方米;2009年建成的曲塘公园占地6公顷,建设了观景亭,铺设了游步道,安装了健身器材,实现了美化亮化。
  孙家坊村 位于天玉镇东部,距城区8公里。先后荣获全市“一村一品”十强村、全省“三培两带”先进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文明村和全国争创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荣誉称号。围绕基础设施城镇化、村庄绿色化、环境洁净化、管理规范化、产业特色化、乡风文明化“六化”标准,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推进新农村试点工作建设,完成村落社区活动中心改造和旧房改造4000多平方米、建焚烧炉1座、发放“一大二小”清洁工程垃圾桶600多个,新建科技楼528平方米、大型停车场900平方米、游步道180米、花卉苗木观赏园680平方米以及坊古村牌坊、宣传栏;设有党员活动室等13个工作室。
  芫下村 位于青原区富滩镇西北,距城区15公里,因村后山上遍开芫花而得名。新农村建设试点前,村庄房舍杂乱,人畜混居,道路不畅,垃圾到处随意堆放,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遍流,是个典型的空壳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村党小组和村民理事会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立足规划,因地制宜、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科学安排,分类指导,共拆迁旧房3649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2696平方米,外墙粉刷4600平方米,修筑巷道2960平方米、游步道225米,修建村外排水渠775米、村内排水沟686米,修砌塘坎211立方米,新建焚烧炉1座、栏舍42间,建集中供气沼气池1座、户型沼气池4座,发放“一大二小”清洁工程垃圾桶130多个,100%完成改水、改厕,有线电视全部实现户户通,已成功培育13.3公顷双孢白蘑菇基地和3.3公顷莲藕基地。现芫下村古树荫映、花鸟成群、民风淳朴、科学文明、民主管理、百业俱兴。
  第三章 城乡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青原区的城乡管理工作在吉安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2001年4月,青原区建设局成立,是青原区城乡建设管理的职能机构,2010年更名为城乡建设局。
  2001年4月,青原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青原区市政公用事业管护处、区拆迁代办处成立。青原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为区城乡管理监察机构,青原区市政公用事业管护处为城区市政管理机构。三个机构均为建设局下属副科级事业单位。
  2001年7月,青原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成立,区长担任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分管副区长担任,下设城市管理办公室,由建设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2010年,青原区城乡建设局内设园林绿化管理、环境卫生管理两个科室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分别承担区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职能。
  第二节 城市管理
  建区前,辖区内城区功能未形成,城区管理仅限于吉安贸易广场、吉安火车站广场、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管理职能条块分割,未整合。建区后,城区管理统一在市城管委和青原区城管委领导下,由区城乡建设局实施管理。
  市容管理
  市容整治 2001年10月,对青原大道两旁的经营店面摊点进行了综合整治。2003年8月,对严重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秩序农民自发形成的杨家庄菜市场进行了规划整治。2005年10月,对师范学院附近的流动摊点进行统一管理。至2010年,共查处占道经营11500余起,店外经营6970余起,乱停乱放车辆27230余起,查处随意挖掘道路950余起。
  建筑工地管理 2001年10月,对影响井冈山师范学院环境的12户占地1038平方米临时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2005年9月,对梅苑小区新干路出入口至吉州路的百米地段进行了硬化。至2010年共查处占道装修7100余起,占道施工3530余起,拆除破旧电话营业亭26个,规范建筑工地硬化出入口2600余处。
  余土砂石管理 2001年10月,对青原区内装运砂石的车辆进行改装,统一在车辆后挡板处加垫一块保护板,防止了运输的细沙从底板与后挡板缝隙处的撒漏。2003年6月,将青原区内从事运输余土、废渣的63辆东风车和12辆后八轮组成了两个车队,对车辆加高挡板,由余土废渣清运管理处统一组织调配车辆清运。2005年6月,组织了一次与运输司机、工地负责人、沙场负责人的座谈会,开展保护城市道路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制定从源头控制车辆装载量的措施。至2010年共教育纠正非法营运车辆8530余辆,查处抛漏车辆7480余辆,查处不按规定时间或路线运输垃圾和倾倒建筑垃圾7400余辆。
  户外广告管理 2001年10月,对青原大道两旁的经营店面广告牌进行了整治。2005年6月,在主要街道设置了九块广告张贴栏,聘请专业清洁公司对垃圾广告进行清除。至2010年,清除垃圾广告41500余处,清除乱挂横幅27200处,拆除各类乱挂广告牌10800余块。
  火车站广场管理 火车站广场是青原城区人流车流最密集的地段,管理任务繁重。在卫生管理上,广场内各经营户门前垃圾实行了袋装管理,日产日清,摇铃收集,派专人12小时三班清扫流动垃圾;在车辆管理上,对广场内经营的出租车、公共汽车实行画线停放,自行车和摩托车,停放在门面前画线区内。
  小区管理
  已开发入住的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小区各住户普遍对住房外阳台、窗户安装了防盗设施。各小区聘请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每年向住户收取一定的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公司配有固定安保人员在小区出入口24小时值班,对外来人员出入及时进行登记,安排保安人员在小区进行全天候安保巡查,在小区重点位置安装监控摄像装置,同时雇请一定数量的小区保洁员,每天不定期清扫小区卫生。
  “三城”同创
  2008年8月正式启动吉安市中心城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三城同创”活动。2008年10月,青原区成立了“三城同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建设局内。
  绿化建设 2008年青原区在城区开展了“拆墙透绿、拆房建绿、见缝插绿、全民兴绿”活动,共拆墙3000余米,透绿42000平方米,拆房7000平方米,建绿10000余平方米。投入120万元,完成了道路增绿补绿工程。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和园林式单位及小区的创建活动,全区有112个单位捐款,金额达
  61.49万元。在正气广场栽种竹类3000株、乔灌木5000余株、草坪面积3.5万平方米。在文山公园栽种竹类5000株,其他乔木1500株。
  市政配套 区财政投资120万元对小街小巷、人行道进行硬化。硬化面积23642.85平方米,其中城区道路维修面积3500平方米,彩色人行道板砖4335.4平方米,增设排污管涵412.1米。城区各路段配置果壳箱、垃圾桶168个,垃圾中转站8座。2009年新建4座公厕。
  城市亮化美化 区市政管护部门在城区主、次干道,永兴大厦、亿通大厦、吉安供电大楼、区行政中心等高层建筑安装射灯,正气广场、文山公园等公共场所安装不同的景观灯,亮灯率达98%。
  街景街貌治理 统一对青原大道、文天祥大道等路段临街房屋进行了立面粉刷、卷闸门改造、门店招牌统一设置,空调外机装饰、临街晒衣架、雨棚拆除,防盗网规范、强电弱电网线整理、沿街乱搭乱建和屋顶垃圾清理、空地围挡、亮化美化等改造整治工作。
  其他整治活动 公安、城管部门在城区各主次干道,重点街路、城区出口处机动车等实施了集中整治。对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农贸市场、修(洗)车场点进行了规范整治,在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区域进行了重点整治,对违章建筑和户外广告进行了专项整治。
  2009年10月,城区成功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验收。2009年11月,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核。2009年11月,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检查验收。
  第三节 镇村管理
  建区前,青原辖区镇村管理工作分属各乡镇所在县市城建部门,所在县市城建部门未设立专门镇村管理工作机构。建区后,2005年8月4日,青原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青原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为建设局下属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全区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2008年8月11日由青原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天玉、富滩、值夏、文陂、新圩、富田、东固7个乡村规划建设管护站,为区建设局派驻乡镇机构,级别股级,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各定事业编制3名,履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环卫”等职能。
  青原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和各乡(镇)乡村规划建设管护站具体履行职责为贯彻实施有关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负责审批全区中心城区以外,所有的农民建房审批工作;组织村镇规划的编制、调整和实施,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档案;负责村镇规划区内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的审核、审批工作;负责村镇规划区内公共设施和村容镇貌的管理工作;依法查处违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的行为。
  集镇管理
  20世纪80年代,辖区内乡镇集镇管理以村(居)委会和机关单位为主。集镇卫生按居民住户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划分卫生责任区,每周周末组织集镇卫生大扫除;农贸市场卫生由工商部门聘请清洁工清扫;社会治安由派出所、联防队负责。
  进入20世纪90年代,辖区内随着小城镇建设提速,乡镇集镇人口大量增加,原集镇所在地村委会相继改为居民委员会,并开始创建文明集镇活动。各乡镇就集镇管理作出明确分工:解决垃圾乱倒、乱放问题,由居民委员会负责;解决乱挖、乱占、乱搭、乱建问题,由乡镇综治办负责;解决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由农机站、联防队负责;解决乱摆摊设点问题,由工商所、居民委员会负责;解决乱挂、乱晒、乱涂、乱贴问题,由各单位及居民委员会协管。各单位划定环境卫生责任区,实行卫生责任制。
  建区后,各乡镇加强了对集镇的管理力度,聘请卫生清洁员每天早晚对街道进行清扫,增设垃圾填埋场,或购建垃圾焚烧炉对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对街道路网进行绿化、硬化、美化、亮化;规范车辆有序停放;集中摊点入市经营。由于地方政府注重集镇建设和集镇管理,辖区内的集镇面貌日益更新。
  村庄管理
  村庄管理多以村规民约形式进行,按照村规民约自发进行管理是村庄、宗族管理的重要手段。村规主要为禁令,民约主要为守则。早期村规禁令包括禁偷盗、禁淫乱、禁赌博、禁私宰等。如有违禁者,“轻则禁,中议创,重则鸣官律究主家。有庇护者并惩”。
  现代民约守则内容有所扩展,多在村(居)民委员会组织下制定,并在村庄显要位置张镑公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社会等方面,主要内容有:村民不得造谣惑众,结伙打架;不得破坏道路,乱挖堤坝;不得敲诈勒索,偷盗他人财物;不得乱丢毒物,造成牲畜家禽死亡;不得放火烧山,损害树苗,砍伐树木;不得私装电网,乱拉电线,危及人畜安全;不得偷用电量,拒交电费;不得闯放猪牛,损坏庄稼;不得伤害牲畜,妨害生产,蓄意报复;不得虐待家庭成员,侵害老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得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邻里关系等。民约守则是实行村庄管理的制度保障,由村民自发进行管理,村民自治组织进行规范指导。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村庄,其民约守则内容更翔实,管理更规范、更科学。
  第四章 建筑业
  建区前,辖区内建筑业务主要集中在各乡镇。建筑市场归口各乡镇所在的县市建设部门管理。建区后,青原区政府加大了城区建设力度,区内建筑业得到了繁荣。
  第一节 建筑管理
  建筑市场管理
  市、区建设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江西省建筑管理条例》,对全区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合同审签、施工现场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管理,按照国家城乡建设部提出的“三治一求”(建筑市场治乱、工程质量治差、企业管理治散、工程造价求合理)工作方针加大管理力度。
  根据《关于委托青原区建设局对村镇建筑业实施管理的会议纪要》(吉市建建字〔2003〕23号)文件精神,青原区城市规划区以内建设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及装饰装修工程全部由吉安市城乡建设局进行管理。
  至2010年,全区建立完善了建筑项目报建制、工程项目监理制、工程项目终身负责制;实行了施工企业资质审查、合同审签及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强了对施工企业资质等级的动态管理,查处违法违纪建筑工程3个,保障青原区建筑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招标投标管理
  2006年以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关于成立吉安市招标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吉办字〔2003〕125号)及《关于印发吉安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吉府发〔2004〕20号)文件精神,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在50万元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进入市招投标办进行招投标,限额以下的可直接进行发包。根据吉青府发〔2005〕20号文件精神,建设项目投资在20万元以上(包括20万元)50万元以下的或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包括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下的进入青原区招投标交易中心进行招投标。
  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开标时采用百分制定量计分方法,主要对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企业综合素质、施工方案等进行全面评价,公开计分,得分高者即为中标单位,施工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要求招标两种方式。
  建筑质量管理
  根据《关于委托青原区建设局对村镇建筑业实施管理的会议纪要》(吉市建建字〔2003〕23号)文件精神,由吉安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在青原区建设局内设立吉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青原村镇分站,承担青原区建筑质量安全监督职能,属二级法人,独立核算,独立经营,业务上受市站监督指导。2008年,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将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名。
  建筑质量管理由吉安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理站青原区乡镇分站实施,从工程发包、施工合同到建材、施工场地工序、工程竣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
  第二节 建筑施工
  建筑设计
  新中国成立前,区内民用住房多为低矮平房,砖木结构,建筑设计形式千篇一律。庙宇、亭台等古建筑,聘请社会上懂建筑艺术的技术人员绘制图纸,指导施工。大型建筑物最多不过2~3层,设计构造简单、单一;新中国成立后,旧的建筑格局逐渐打破,建筑式样不断翻新,公用建筑楼层日益增加,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设计队伍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设计领域有建筑工程设计、建筑装潢设计,建筑水电设计等。建筑工程设计多由公立设计院所承担,室内装潢设计可由私立装潢公司实行。
  建区后,青原区建筑设计以追求经济实用为主,建筑以多层居多,立面造型简单。区内没有专门的建筑设计机构,大型建筑工程多由市建筑设计院承担。一些重大标志性的市政建设工程甚至聘请国内知名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如: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设计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南昌分院承担,行政中心规划方案由海南雅克设计院负责。
  2008年开始在城区沿青原大道两侧的店面和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外观形象根据庐陵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充分体现“青砖黛瓦码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建筑风格。
  工程施工
  新中国成立前,辖区内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低矮房舍,多为木工、泥工工程,少许建筑需要漆工。木工工具有斧、刨、凿、锯、尺等;泥工工具有泥刀、尺子、吊线、泥板等、漆工工具有刮刀、棕刷、灰盘、漆罐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泥工由次要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施工机具亦由简单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
  建区后,城区建设规模扩大,建筑施工完全采用钢模钢管脚手架施工,除使用升降机、井架进行吊装外,对高层建筑还采用吊篮法,带内套采用挂架式,利用扒杆作垂直吊装,外墙砌筑和粉刷采用挂架。2010年,区属建筑企业施工设备主要有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搅拌机、钢筋调直机、塔吊、卷扬机、推土机、小型装载机、翻斗车、震动器、磨石洗灰机、电钻、圆盘锯、带机等电动、机械机具。至2010年青原区各乡镇建筑房屋施工总面积约为21.2万平方米,实现建筑总产值约为13500万元。
  建筑装饰
  室外装修 改革开放以前,辖区内民用建筑外墙极少进行室外装修,墙体直接裸露在外,内墙一般以简单的石灰浆粉刷。20世纪80年代后,辖区内建筑外墙基本上是清水砖墙,原浆勾缝。80年代中后期,混水墙逐渐取代清水墙,其主要形式有拉毛、水刷石、干粘石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外墙由原纯属遮雨挡风的使用功能向美观方向发展,开始使用各式各样的外墙面砖装饰。90年代中后期,单位用房外墙装饰开始广泛使用外墙涂料和装饰面板。外墙饰面板主要形式有:马赛克、面砖、花岗岩等。21世纪初,外墙装饰材料开始使用高档外墙渣(主要以小方块砖为主)、高档外墙漆。建区后,城区建筑装饰出现玻璃幕墙和铝塑板幕墙。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对环保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区一些建筑外墙开始采用外墙保温节能环保材料,与已有的外墙装饰配套使用。
  房屋建筑外墙装饰,大多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担,其装修工程量、施工收入、从业人员等均与建筑工程合并在一起。民用住房外装修多由民间装潢专业队伍装修。2010年根据测算,外墙装饰面积为建筑总面积的50%~60%。
  室内装修 20世纪90年代前,辖区内居民用房室内装修普遍简陋,只是简单进行粉刷。90年代后期,辖区内公用建筑室内装修普遍讲究室内吊顶、仿瓷、墙面漆,地面铺设地砖、花岗岩等。民用建筑大都讲究仿瓷、墙面漆,地面铺设地砖。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室内装修不仅发展迅速,而且追求档次,民用与公用建筑室内装修一般都要吊顶,安装铝合金玻璃门窗,添置卧室壁橱、吊柜等。
  建筑工艺
  辖区内许多村庄保留有大量古代建筑,大多为乡村宗祠、民房和店铺,建筑时间多为明清时期,均系石、木、砖结构。普遍采用梁、枋、全柱、中柱、楼地板构造,均为木质,前后檐柱,迎面墙壁及内部隔栈基部,为青砖砌成。明代的古建筑厅堂前多设天井;清代的古民宅大门上方多采用砖砌花饰砖,卧室窗户很小,谓之“光厅暗房”。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辖区内少量建筑开始模仿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追求西方现代建筑的样式,如:渼陂村的天主教堂,就是仿西方建筑风格建造。
  改革开放初期,辖区内的房屋仍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四周围墙采用青砖砌成或砖柱夹卵石砌筑。内部的柱、梁、枋、楼地板及屋架,仍为木结构。层高2~3层,建筑布局以内廊双面房居多,以自然采光为主。建筑造型比较单调,多为方形,少数曲尺型。装饰上采用线条构造立面图形,四才单一。墙身结构普遍采用一横一顺工字形砖墙、一眼一斗、二眼一斗等工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公用建筑结构工艺多用框架结构、悬索结构、钢结构,采用全现浇及装配式大板建筑体系。城区居民住宅从单间、套间发展到一厅数室。
  青原区成立后,城区商品房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大量居民在城镇购买商住房。商住房户型设计主要以三室两厅、四室两厅、复式楼居多。建筑工艺上,设计有独户使用的一整套水、卫、电设施。
  第三节 质量监督
  建筑工程实行施工许可证制度。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领取施工许可证,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建设单位不得擅自组织开工。建筑质量监督站对建设单位及施工企业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进行审签,以规范承、发包双方行为。
  建筑工程过程中,市区两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进行宏观控制、微观指导,从地基基础到工程竣工验收,每道工序施工前都必须由质监员与设计员现场检查,允许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每层钢筋须经过仔细对照图纸检查,合格才签字认可,才允许浇筑混凝土;对基础主体完工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中间验收;工程全部完成后,会同建设单位、施工、设计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在严把工程质量关的同时抓好工地现场施工安全。质监站安排专职安检员,每天循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整改。
  施工现场监督标准化,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四牌”(安全无重大事故计数牌、施工现场标志牌、安全生产纪律宣传牌、防火须知牌)、“二图”(拟建工程建筑物透视图、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及安全标志牌制度(在施工部位、作业点、危险区、主要通道口都设有安全宣传标语或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标志牌)。
  第五章 房地产业
  建区前,辖区的房地产业未成规模。建区后,房地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各乡镇治所也有适量的房地产业,其中值夏镇芗城住宅小区开发建设是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的成功实例。
  第一节 房产开发
  建区后,政府从宏观上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监督和管理。为加快城区建设,区政府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外地开发商从事房地产开发。青原城区的房地产主要由企业和个人参与开发,开发商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开发。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住房以6~7层居多,楼房底层多为柴间或停车库,靠近路边的底层一般用作店面。电力公司小区、梅苑小区、天立花园、和济春天、青原苑、文勤华庭、贸易广场等小区均建有小高层住房,配套电梯。天立花园、梅苑小区还建有一定规模的别墅群。各小区完善了自来水管网、排污管道、天燃气管道等;配套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话通讯线路;进行了绿化、路网铺设、路灯配套;配套建有体育运动场所、基本健身设施等。
  至2010年,城区开发的大型住宅区有:机关住宅小区、天立花园、梅苑小区、青原苑、农民安居小区、和济春天、文勤华庭、盛世华庭、豪德星城、井大阳光城、东方兰园、盛唐华都等。城区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有:贸易广场、天立实业、和济置业、恒通房地产、新生房地产、恒鹏房地产、青原房地产、阳光房地产等。
  附:住宅小区介绍
  天立花园小区 天立花园是由吉安市天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斥资5亿元开发建设,是浙江省和江西省经济技术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小区坐落在青原区青原大道旁,总占地20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共计约2000户,由三苑一街组成,完善了绿化、亮化、硬化等“三化”和通水、通电、通气等“三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范化小区物业管理,建有多层住宅、高层公寓、阳光排屋、连体别墅、独栋别墅、黄金旺铺、高档酒店等各层次产品,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为吉安市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型高尚人文社区。
  和济春天小区 和济春天住宅小区是由吉安和济置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9月30日开发建设。小区坐落在青原区青原大道旁二桥东路左侧,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容积率1.62,绿化率39.4%,建筑密度达27.7%,总户数1099户,总投资约两亿元,是一个以住宅为主,商场、写字楼等其他建筑的大型园林景观社区。小区共分三期开发,分别以玫瑰苑、百合苑和牡丹苑命名。
  区机关住宅小区 区直机关住宅小区位于青原大道以东、贸易广场以南地段,于2001年1月动工,2003年11月交付使用,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小区容积率为1.25%,绿化率33.6%,小区建有10栋多层住宅楼共283套,总投资约2300万元。小区内配套有休闲广场、绿化长廊、休闲健身器材等。
  梅苑小区 梅苑小区位于井冈山大桥以北,青原大道北端以西地段,于2001年12月动工,2004年初交付使用。是集多层、高层、别墅为一体,占地面积20.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绿化率48%,小区建成19栋多层商住楼共732户、158栋花园别墅、店铺104间,共有890户。2009年10月新增交付使用的梅苑小区山水华庭永兴阁(16层)、福荣阁(16层)、恒荣阁(19层)三栋电梯高档公寓楼共256户。小区内配套有会所、幼儿园、市政、水上观景亭、中心广场、绿化长廊、2个篮球、中心广场休闲健身器材等。
  第二节 房产交易
  机构
  1998年,原吉安市青原房地产交易所成立,属吉安市房地产管理局所辖的正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房产测绘队、财务科、受理审核科、发证归档科、测审科、监察科。青原区区域内房地产产权和交易管理亦属管理,日常工作包括房产面积测绘、房屋权属预告登记、初始登记、房地产转让、抵押、变更等。
  2004~2010年,青原区房地产交易所成立以后,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实用的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集交易、管理、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房地产交易中心、权属登记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品房交易管理中,交易所推行“一站式”窗口服务模式,将评估、测绘项目从流程中分离,建立新的简洁、高效的工作流程,实现一个窗口收件、一套资料内部传递、一次性收费、一个窗口发证,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出了商品房预(销)售网上即时备案,加强和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
  交易
  区内各乡镇居民是城区商品房购买的主体。由于城区地理位置好,房地产价格适中,周边县、市一些民众也到青原城区来购买房产,或居家用,或投资用。购买房产方式有:一次性付款、按揭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采用一次性付款方式购买的,开发商一般给予一定量的折扣。采用商业按揭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式购买的,要以房产为抵押并首付房款总量的一定比例,一般不予折扣,贷款期限有五年、八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不等。在商品房交易过程中,根据物价部门核定的交易收费标准,住房交易手续费按每平方米3元收取,存量住房按每平方米6元收取。
  第三节 楼宇经济
  楼宇经济的主体是商务楼宇和楼宇企业。商务楼宇指全部面积或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面积用于开展商务活动的楼宇。楼宇企业指进驻商务(或商住)楼宇办公、开展商务活动以及集中经营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娱乐、休闲企业,6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四星级以上的宾招企业等。建区后,区政府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力推进城区楼宇经济建设,2008年区委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靓丽新城区、特色新景区、高效新园区”发展战略后,青原城区楼宇经济提速发展,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2009年10月,区政府出台了《青原区加快楼宇经济发展实施意见(试行)》,从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保障措施上规范了楼宇经济的发展。
  工作机构
  2009年,楼宇经济领导小组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办、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局、建设局、招商局、中小企业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文广局、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成员单位确定一名分管领导主抓楼宇工作,每幢商务楼宇配备一名联络员,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区内商务楼宇建档立卡,掌握进驻企业纳税情况、闲置情况和招商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运作方式
  楼宇经济发展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盘活存量,开发增量;因楼制宜,扶强扶特为原则,重点培育“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特色产业,培育一至两家具有一定规模,以总部经济、物流货代、广告中介、宾馆酒店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楼宇。区政府将楼宇作为“城区的工业园”进行招商,采用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运作方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对商务楼宇进行广泛宣传;编制《青原区楼宇经济宣传册》,将可供招商楼宇的面积、位置、功能、环境、特色、配套设施、物业管理、优惠政策等方面内容汇总成册,开展广泛招商宣传,吸引和鼓励企业到青原城区投资兴业,鼓励商务楼宇业主、销售代理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等培育专业楼宇。
  楼宇经济建设重点在河东滨江新区和青原大道两侧,新建一批容纳能力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商务楼宇;以新建成的亿通、永兴大厦等楼宇为招商重点,开业运营一批已建成的楼宇;以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楼、东方大厦等现有运营楼宇为基础,提升一批已运营的在用楼宇;按照“盘活、双赢、加快”和“一楼一策”政策,盘活恒通大厦、站前路综合大楼等一批闲置时间较长的存量楼宇。凡新建成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并引进在青原区纳税的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的,政府一次性给予每平方米3元的奖励,对商务楼宇内企业根据年纳税额数量给予不同比例的税收奖励,对新进驻商务楼宇总部经济性质的企业,年上缴级税收在50万元以上,按实际缴纳租金的18%给予一次性奖励。
  发展规模
  2008年,在向西扩张建设滨江城过程中,电力大厦、亿通大厦、金竹园等高楼建成。2010年,在向南延伸,连通电力城建设中,天立花园、和济春天、盛世华庭、东方兰园等一批高品位小区落成;向东拓展,配套大学城过程中,井冈山大学商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井冈山大学阳光城等楼盘销售火爆;向北展开,拓展商贸城中,以吉安贸易广场为中心,培植与吉安贸易广场相呼应的火车站商城、天立步行街、和济春天建材装饰街等专业市场建设,加速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至2010年,华能大厦、吉安烟草、供电公司、豪德星城等一批高楼建成,维也纳、金锣湾、亚细亚等多家品牌酒店入驻城区,近30家餐饮企业入驻庐陵风情美食街,国光超市、甘雨亭超市、四星级华拓大酒店等大型商业企业先后在青原城区开业,按星级标准建设的宾馆酒店由建区时的2家发展到2010年的9家。
  第六章 历史文化名镇(村)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9年,省政府批准富田镇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富田镇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革命遗迹
  土地革命时期,富田为东固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从1927年中共陂下特支在富田陂下成立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富田革命历史斗争长达7年之久。先后驻有赣西南、省、区、县、乡各种党组织,儿童团、妇救会、共青会等各种群众组织,苏维埃邮局、红星报社、苏区银行、红军学校等各种苏区机构;留下了毛泽东、邓小平、朱德、陈毅、黄公略、曾山、毛泽覃等众多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发生了赖经邦脱险、赣西南第一次党代会、批判“邓毛谢古”事件、江西省九县查田大会、“富田事变”等一系列在中共党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革命历史事件;保存有红军标语1000多条,白军标语数十条。旧日居旧址在第三十一编第八章第一节记述。
  古文化遗迹
  富田镇历史源远流长,保留有众多明清石建筑。柳塘街始建于三国时期,古祠堂有诚敬堂、崇孝堂等,古寺有能仁寺等,还有大量其他古遗址,在第三十一编第七章记述。在第三十三编第五章第四节记述。
  民俗风貌
  “奁田的麻子,匡家的撵,陂下的喊船,王家的灯”,这些流传于乡间的民俗活动一直保留。妆撵,是匡家特有的民俗活动。
  喊船活动也是富田特有的一种民俗,每年每个村庄都有举行喊船活动,但各村的喊船谱又各不相同,其中以富田陂下的喊船内容更为丰富,节奏更有序。
  文天祥陵园
  第三十一编第七章第二节记述。
  自然资源
  富田镇自然景观独特,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拥有14670多公顷山林,境内的安仁山、观音崖尚存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位于境内的白云山水库有绿色岛屿100多个,库中野生鸟类众多,有天鹅、野鹅、鸿雁等;天马山能仁寺的银杏古树,三人合抱之粗大,有两千年的树龄;古樟树散布境内各村,古樟枝繁叶茂,延河绕村。知名的有:迎宾樟、凉伞樟、槐花樟、合欢樟、龙头樟、独角樟等。全镇樟树都已实行挂牌保护;境内江城村生长有一大片气势恢弘的红枫林,四周围绕着上百棵古樟,富水河环绕而过。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渼陂古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旅游景区渼陂古村位于青原区文陂乡,距今800余年历史。古村环境优美,山环水绕,绿树遍布,古樟成荫,保存有大量明清古建筑、红色革命旧日址等。古建筑有古民居、古祠堂、古书院、古寺庙,大部分为明清建筑。
  古建筑 古村有古民居583幢,保存基本完整的有367幢:古民居属典型的赣式建筑,建筑风格为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雅,俭朴实用,墙体青砖平叠眠砌,室内地面以青条砖平铺,多为五直三间式。大部分古民居配有精美木雕、雕屏以及大量隽秀的石刻工艺。
  古祠堂是古村建筑的精华,具有宽敞高大、巍峨壮观、抬梁构架、用料粗硕、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悬匾镌联、品味较高等特色。古村有古祠堂7栋。梁氏宗祠永慕堂是古建筑的典型,为三进式建筑,占地1221.4平方米,大门悬挂“翰林弟”大匾,上为牌楼;中堂为四角亭式抱厦,上堂天井牌楼高耸,题额“对越在天”,堂上大匾“永墓堂”;万寿宫为地方民众从事祭祀、文化娱乐之场所,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今仅存入口牌坊门、部分院墙和半截前墙,保留有“天不夜”、“月常明”字匾;文昌阁于清光绪八年(1882)兴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明二暗三层,朽坏严重,亟待维修;义仓于光绪四年兴建,三进砖木建筑,山墙砖砌成垛子烽火式的五花墙,青砖叠砌至顶,上覆青灰瓦,凹入式门,红石框,甚宽且高;翰林第门楼是梁家璋恩赐翰林的纪念性建筑,建于清末,二进三间式,砖砌倚柱,上书对联,明间辟一字门,框、楣、槛皆为红石,门楣上方石刻题额“翰林第”,周框浮雕游龙,次间枋部开光,灰塑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图案,两侧花枋、穿枋亦然,后门拱形,上有书卷式题额“爽气宜人”;翰林故居属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清代中期,梁枋构架穿斗式,但前额枋作成月梁式,隔扇的隔心绦环板均为精致繁缛的透雕,漏花窗亦为透雕万不断和人物故事,皆描金,整幢建筑保存良好。
  地藏阁(养源书院)为古书院代表。明万历四十年(1612),僧人朗然在此结庵,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后又在庵旁增建观音堂、地藏阁,嘉庆年间地藏阁毁于火,同治四年(1865),重建并更名为“养源书院”。
  古街全长900米,位于渼陂古村,富水河西岸,始建于宋末元初,明宣德年间街市日趋繁华,店铺鳞次栉比。清光绪年间古街臻于鼎盛,有店铺145家,经营棉布土产、竹木粮油、南北海鲜,后来洋布、洋纱、洋药、洋油也纷纷在古街经销。古街北侧店铺紧靠富水河,店铺后面建有专供货船装卸货物的仓储屋。
  革命遗迹 土地革命时期,渼陂古村先后驻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四军总部、苏维埃总工会、红军医院等机构。1930年2月,在此召开了中共历史上著名的“二七”陂头会议。至今村中保留尚能辨认的红色标语83条,完整保存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四军总部、苏维埃总工会、红军医院和“二七”会议旧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罗炳辉、曾山、毛泽覃、梁兴初、梁必业旧居。其中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电影《闪闪红星》、《决裂》、《陈毅出山》、《井冈山》等影片部分镜头在此拍摄。
  古村保护 建区后,青原区和文陂乡政府加大了古村的建设和保护。修建了进村砖砌游步道和富水河、渼水护岸游步道、古村游步道网共6000余米,衬砌渼水、富水河护岸2000余米,改扩建了生态停车场,修建了下水道排水工程。2008年区委、区政府成立渼陂古村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全区创4A动员大会,根据《4A景区评分细则》要求,投入资金3600万元,从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等九个方面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2009年投入520万元编制《渼陂古村旅游总体规划》、《渼陂古村保护规划》、《渼陂古村修建性详规》,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渼陂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可研报告》,建成游客服务中心、7座二星级和1座三星级旅游公厕。2010年,投入70多万元改造四线(电力、电信、广播、有线电视)6000米,投入40多万元添置环卫设施,保护维修义仓、“二七”会议旧址、曾山旧居等,建设特色小游步道2000平方米。
  陂下古村
  位于富田镇富水河畔,始建于唐代,有胡、罗两姓,360余户,1800多人,90%为胡姓。胡姓开基祖胡晃,为吉州开国侯公霸公第八世孙,为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国子监祭酒胡盛第四孙,因军功卓著,仁宗皇帝赐予銮架48件(现存45件,为珍贵文物),并有御笔题匾嘉赞。清道光皇帝为胡徵光之母罗氏五代同堂亲笔题写“黄耉繁衍”匾额,现镶嵌在迎龙门上。2007年7月,陂下古村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原生态自然环境 陂下古村山环水绕,古樟环抱,地形象竹排,故又称“排形”,百余棵千年古樟环绕全村。村前有紫瑶山、甫公山拱翠,村后有龙山、紫沙庙揽护。据统计,村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樟有80棵,其中村端有一棵奇特的“合欢樟”,树中间长出一棵“凉伞树”,树冠面积200多平方米,树身约10个大人才能合抱,当地人形容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丈夫的肩膀上向远处眺望。村周围生长有几万平方米茂盛的毛竹林,风景十分优美。
  古建筑 古村有180多座明清古建筑,建筑绝大多数坐北朝南,尤以古祠堂最多,有36座祠堂,堂构迥异,各领风骚,有三进式喜鹊聚巢式、门楼式、孱亭式等,现存26座。这些祠堂保留了典型的赣中民居风格。其中“敦仁堂”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祠内的石廊柱、木柱、抬梁、雀替、卷棚、藻井、匾额、楹间梁坊、牌坊等乃保存完好。村内18口占井,其中南明井水质奇特,据称,周边村民饮此井水能孕双胞胎,十八桌井是天然溶洞井,井底可摆放18张方桌,甚为壮观。一条百余米长的古街,始建于清道光甲午年间,距今180多年,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兴旺,直至解放后才停圩。
  古村保留有完善的集聚积、沉淀、净化、排泄四大功能的“五水朝东”排水系统。朝天门、迎龙门、龙川阁、延福门等四座大门紧护全村,四座大门由村中鹅卵石巷道连接全村祠堂民宅,比较完整地构成了古代村落抵御强敌入侵的布防体系。
  革命遗迹 陂下村具有光荣的红色革命历史,原生态、高品位的革命旧日居旧址众多。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赣西南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在陂下村敦仁堂召开。毛泽东、朱德在陂下村敦仁堂开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分别担任校长和政委。公略中心县委、公略县委先后在此驻扎,并有公略县委保卫局、裁判部、红军模范营驻扎于此。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曾山、毛泽覃、贺怡、刘士奇、陈东日、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至今保留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领导人旧日居,赣西南党团、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军事机构旧日址等,村外附近山头保留有大量土地革命时期的战壕,村中民居墙壁上保留有大量红、白标语,多达两百多条,一些标语仍然清晰可见。
  陂下古村是一个崇尚儒家文化的历史文化名村,胡氏宗祠敦仁堂珍藏的堂匾和楹联,为清代状元刘绎的手迹,竹隐堂堂匾为明代状元曾彦的真迹。失传上百年的陂下“喊船”民俗被重新挖掘整理。这种集舞龙、打狮、喊船、送神等为一体的民俗,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节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新圩毛家村位于新圩镇,有住户94户,460人,均为毛姓。南宋末年,毛家村基祖毛中甫自吉水龙城毛家迁移定居此,已有800余年历史。2009年7月,省政府列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毛家村文化底蕴深厚,重教兴学、尊师敬孔。统计数据显示,近百年来,毛家村先后培养出各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160余人,高知群体90余人,以裕元巷尤为典型,裕元巷七代人中,为世界知名学者专家达十余人,大学学历以上者80余人,高级人才近五十人。毛家村人爱国爱家,从辛亥革命起,积极投身于反封建、办新学的革命运动,被称为“纯化区毛派”。知识分子还创办了文山中学、大刚中学、《大华日报》、《大刚报》等,体现了毛家子孙教育救国的风骨。
  毛家村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毛氏宗祠重建于1936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典型建筑。整个格局是按赣中传统建筑风格布局,“两井三三进”,青砖、灰瓦、马头墙,红米石立角,青石门框、横担。是江西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用水泥建造的祠堂,祠堂内的缕空木刻,精美绝仑;斗拱飞檐,巧夺天工。毛家村的古民居,青砖青瓦,前后墨勾画檐,两边山墙为马头墙,红米石门框,立角、横担,门楼雕刻字画。一些墙砖上有“天、丁、人”等汉字,是烧制过程中的浮雕,寓意添丁进口。楹联、匾额、古床、古桌椅、古家具等,工艺考究精雕细刻,描金绘彩。
  在毛家村保存有完好的红色革命旧址,如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保存完整。一些民宅墙壁上保留了许多红色标语,如:“白军兄弟们,你们在山东、河南苦战了什么?为什么又来打工农”、“欢迎白军士兵打土豪分田地”、“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等,至2010年底,仍保存完整。
  为加强对毛家古村的建设与保护,2007年6月,新圩镇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毛家文化古村保护的规定》,2007年12月,新圩镇人民政府出台了《青原区毛家文化古村环境保护实施细则》。同月,出台了《毛家古村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毛家古村成立了古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
  附1:吉安市富田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吉安市富田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节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其中2008年至2010年为近期,2011年至2020年为远期。
  四、规划范围
  本次富田古镇保护规划涉及王家和匡家两个村民委员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以自然地形、农田、水系为界定要素,确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本次规划控制区,面积约54.26万平方米。
  第二章 历史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评估
  1.富田古镇传统聚落形态保存基本完整,历史发展脉络清楚,王家、匡家、文家三个村通过历史街巷贯穿相连,内部空间结构基本明晰。富田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古镇始建于宋朝中叶以前,富田古镇东北留有元、明时期的古堡旧址,占地约30亩,内外城、水寨口至今清晰可辨,残存城墙达1200米,且有文献记载和物质遗存相印证。当地有“文家出了个宰相,匡家出了个娘娘,王家建了个大祠堂”,“文家的名,匡家的田,王家的钱”等诸多的谚语流传,较准确地概括了富田古镇三大家族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丰富的特定文化内涵。
  2.富田古镇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故里,文家留存的文山旧隐旧址、龙川阁旧址、文天祥陵园、文氏宗祠、焕公祠、忠孝祠等多个分祠等,对研究文天祥和庐陵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富田古镇保存有大量红色旧址,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之一和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929年2月至1931年初,红军先后多次驻扎富田,红四军总部和前委、江西省行委曾移驻诚敬堂办公,红军医院、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所属机关也曾全部迁到了富田;1930年1月24日,毛泽东、朱德在诚敬堂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攻打唐云山的战斗;2月,赣西南特委会议在祠堂右侧的南禅寺召开;12月12日,震惊红军党内外的“富田事变”在诚敬堂发生;1931年1月17日,在南禅寺成立了以陈毅为书记的赣西南特委;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在诚敬堂广场上召开了万人“庆祝胜利大会”,并将张辉瓒人头挂在樟树上示众;5月,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三、四军团,在白云山、观音岩、九寸岭歼灭国民党军王金钰、公秉藩两师,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战场遗迹仍存;7月,江西省第三作战分区司令部、医院分别驻扎在富田。
  古镇内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黄公略等人旧居和各红色机关旧址等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旧居旧址的建筑物上尚保留了大量红军标语。
  4.富田古镇拥有大量保存基本完好的历史建筑遗存。古街古村相互依存,有分有合,且完整连片,保存情况良好,其中祠堂建筑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独具特色,现存有10余座。
  富田古镇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居住着文、王、匡三大姓,宋代先后开基,各姓均建有总祠,分祠、房祠。文氏总祠始建于元代。文忠公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现仅存基址。现存的还有五桂堂的焕公祠、忠孝堂的轩公祠两座分祠和近年复建的文氏宗祠;王氏除总祠诚敬堂外,还有尊乐堂、仁心堂、四德堂、坚白堂、厚山堂、逸乐堂、发元堂等分祠7座;匡氏除总祠崇孝堂外,还有善乐堂、思养堂、踵芳堂、仁亲堂、复心堂、毓秀堂、攀桂堂、光裕堂等分祠8座。
  综合上述分析说明,文天祥故里富田古镇,较好地集中保存了多个历史时期、多种类型的遗存或载体,相对完整和真实的反映了庐陵文化的历史风貌,同时具有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具有较高
  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历史建筑调查
  历史建筑按历史价值评估分为三级:
  文保单位建筑: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已列入保护名录亟待公布的部分单位。
  保护对象建筑: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相当历史或文化价值、待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或纳入当地自行保护的历史建筑。
  一般历史建筑:指建筑的历史价值较低的一般历史建筑,原则上亦应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
  富田古镇(规划范围包括王家村和匡家村)现有各类历史建筑98栋,历史建筑总面积21351平方米。
  本次规划对富田古镇中的98栋历史建筑进行了历史价值评估,其中:文保单位(含已列入名录,即将申报公布为保护单位)18栋,占18.37%,保护对象建筑37栋,占37.76%,一般历史建筑43栋,占43.87%。
  文保单位包括1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诚敬堂,以及18栋(12处)列入吉安市文物保护名录的单位:王家村的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陈毅旧居、邮政营业所,匡家村的陈毅旧居、黄公略旧居、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匡氏宗祠)、苏维埃中央邮政总局、总工会——赣西南苏维埃造币厂旧址、焕公祠、忠孝祠、文氏宗祠。
  保护对象建筑37栋,包括龙川阁门坊、吴耀发宅、东庙(上世第)、王氏小宗祠(四德堂)、普德庙、遵乐堂、王氏瞻公祠、王氏二房祠(厚山堂)、寅滨堂、王世瑛宅、善圣祠、王氏小宗祠、仁心堂、王氏坚公祠(坚白堂)、九如堂、文尚才宅、匡吉公祠、思养堂(大夫第)、善乐堂、文明堂、毛泽覃邓小平旧居、红旗社、西庙(下世第)、红军医院、辉余堂、明德堂、匡睿公祠(希圣堂)、红军医院(匡复公祠、复心堂)、匡鉌立二公祠、承志堂、北庙、南庙(玄坛庙)、先群村91号等。
  三、历史建筑的主要特征
  富田古镇的历史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硬山式马头墙,多采用石门、石窗并叠涩牌坊式雨罩。跺头,檐口、门额、厅壁、窗棂等处多饰雕刻绘画,极具典型的庐陵古民居建筑风格。
  王氏总祠诚敬堂,始建于明代中期,是目前所见江西最大的一座独立祠堂,由祠前广场、门楼、前厅、庭院、参亭、正厅、谒祖厅构成,占地约6500平方米。
  1、天井大而有栏杆,正厅高而有穹隆状天棚,祠堂里有水池和亭台楼阁;
  2、整座祠堂共用木料约2000立方米,仅杉木立柱就有88根,并且直径都在60公分以上。正厅的两根杉木立柱,直径100公分,有两人合抱之大,世所罕见;
  3、木料构件数以千计,都是用木榫连接,没用一颗铁钉。
  匡氏总祠崇孝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由照壁、聚星池、参亭、厢房、朝楼、享堂等组成,建筑占地6000平方米。据载,明高皇六世孙建安简定王拱通之妻匡氏,诰封为辅国夫人,此朝楼专为她而建,因而在其他祠堂中未见。
  四、建筑质量评定
  本次规划对现存历史建筑质量评定按建筑保存完好程度分为三类进行:
  A类(好):建筑原貌保存良好,结构体系坚固,外观完整,无重大改造或加建;
  B类(中):建筑有明显破损,但保存比较完整,有部分改建或加建,尚可以逆转复原;
  C类(差):建筑破旧不堪,有大量改建或加建,较难修葺复原。
  根据调查统计,古镇内现存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为21351平方米。
  其中,A类建筑面积为447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0.95%;B类建筑面积为1529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1.63%;C类建筑面积为158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42%。
  附2:富田镇陂下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保护规划
  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请示
  吉青府字〔2008〕号 签发人:徐明省建设厅、省文化厅:
  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距吉安市城区48公里,位于青原区富田镇西南3公里处,是富田镇陂下村委会所在地。该村共有360余户,1800余人。陂下村现在已经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陂下村是一个以血缘关系维系的,以胡姓人口聚居为主的单一姓氏居住聚落。开基祖胡晃为吉州开国侯公霸公第八世孙、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国子监祭酒胡盛第四世孙,23岁中进士,29岁授参军官,北宋仁宗嘉祐年间解职隐居于陂下,至今已有九百五十年的历史。陂下村占地面积43.19公顷,坐落在富水河畔,山环水绕,古樟怀抱,共同构成了“山—水—居”的滨江居住景观特色。陂下村遭太平天国兵祸,大部分建筑被毁,清同治六年重建。
  古村“全封闭式古堡状”的规划布局风格独特,全村四个大门出入,每条巷口设小门的“大封闭圈中藏小封闭圈”的建筑特色,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村落抵御敌人入侵的战略防御设施体系。村中还规划有集聚积、沉淀、净化、排泄四大功能的“五水朝东”排水系统。
  1928~1933年间,陂下村曾经是苏区革命活动的中心,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曾山、毛泽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村中保存了中共赣西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所学校旧址、公略中心县委驻扎地、毛泽东下井山后建的列宁台、毛泽东旧居等原生态、高品位的革命旧址群。墙壁上的《红军十大纲领》、《中华苏维埃十大政纲》、《土地革命八大要求》、校训等200余条红色革命标语依稀可辨。这些红色遗址以具有鲜活的原生态性、独特的个性、种类的复合性而独树一帜。
  陂下村的古建筑有宗祠、民居、水井、巷道、牌坊、街道、书院、亭阁、戏台等形态。宗祠和民居的建筑风格是一色青砖青瓦、前后墨勾画檐,两边山墙为马头墙,红米石门框、立角和横担;门楼浮雕字画,精致入微。村中鹅卵石巷道纵横,与村北古街相连,体现了“赣派典型的”村街合一”建筑特色。陂下村保存了规模宏大、密集且形态特殊的祠堂建筑群落(原有祠堂36座,现保存26座)。古祠均为“天井式祠堂”,凸显牌坊、喜鹊聚巢式门楼、三进式、孱亭、祖宗龛的赣派风格。祠内石廊柱、木柱、抬梁、雀替、卷棚、藻井、匾额、楹间梁坊、牌坊等保存完好。陂下祠堂还明显具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打破了江西祠堂入口门厅、享堂、后寝三段式,在享堂前连接一个开敞的名为孱亭的亭式空间,这部分结构明显高出享堂并特殊地做成歇山顶,形成非常宏伟的内立面。
  村中民居(现存130栋)虽历经战火的洗礼,但在不断复建和更新中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村落形态和建筑格局,使这一大群延续几百年而建成的民居是如此统一与和谐。陂下民居具有独特的赣中民居建筑形态,大都是设有天井的一进三开间一单式平面,取消了正堂前的天井,它的采光采用正门上部墙面开出约900×600mm名为天窗的高窗来解决,在正堂前沿的空间上部做了抬高和增加棋盘顶的处理,三向的界面还隐约透出天井民居两厢与轩廊的韵味。陂下村还保存着较多的附属文物。仁宗皇帝赐予胡晃的銮架48件(现保存有45件),为稀世珍品;清道光皇帝亲笔题写“黄耉繁衍”匾额,镶嵌在迎龙门上;“敦仁堂”的堂匾和楹联,为清代状元刘绎的手迹;“竹隐堂”堂匾为明代状元曾彦的真迹。村中楹联、匾额、寿屏、绣楼、门帘、古床、古桌椅、古香案香炉古色古香,工艺考究,精雕细刻,描金绘彩。
  陂下村是一个青山古树碧水为代表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以辉煌的红色革命斗争史为彰显的红色文化内涵和以古村为载体的古朴人文环境三者之间完美结合、相互辉映、和谐共生的红色文化生态古村。陂下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具有独特风貌格局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人类聚居地;集中体现了赣中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稳定存在的社会经济结构;彰显了近代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辉煌;保存了相对完整和真实的历史遗存。
  为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传承和延续,按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关于组织申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特将我区陂下村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村。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陂下红色古村古建筑群文物保护工作的通告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
  为切实保护、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我区文物、旅游资源,经青原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富田镇陂下村委会、陂下自然村古祠堂、古屋、古井建筑群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江西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之规定,特就加强古祠堂古屋古井等文物保护工作通告如下:
  一、富田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所辖区域文物资源的保护,积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地区干部群众树立文物保护意识,遵守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所辖区域文物、旅游资源不受任何损害。
  二、为维护好古祠堂古屋古井的原始风貌,由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划定古祠堂古屋古井保护区域。
  在保护区域内禁止实施下列活动:1、安排与保护、开发无关的建设工程。2、损坏古建筑物、构筑物、损毁古树木等及其它设施和陈列品。3、在古建筑物、构筑物,古树木和陈列品上涂写、刻画。4、贮存、携带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毒害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5、其他有损古建筑群文物的活动。
  三、现居住在古建筑群区域的村民,要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得随意拆除古建筑中的设施,确需拆除、拆迁、改建或者变卖的,必须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
  四、对古屋、群区域的珍贵文物,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进行登记造册,单位和个人赠送、转让文物应当报区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如需出售,必须由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收购,严禁擅自买卖。
  五、对有损古屋群区域文物保护的行为,由文化、公安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青原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元月十日
  附3:新圩镇江头毛家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及保护规划
  关于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江头毛家村申报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报告
  吉青府发〔2007〕126号 签发人:徐明省建设厅、省文化厅:
  青原区是2001年吉安市撤地设市后组建的新区,新圩镇位于青原区中部,新圩镇毛家村距新圩镇镇政府3.0公里。全村姓毛,在宋朝时期由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龙城毛家迁居于此。村庄占地110亩,全村94户,410人。现存的历史传统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目前毛家村已编制了科学合理的村镇总体规划,设置了有效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管护,并且有专门的保护资金。因此,现申报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将该村情况报告如下:
  一、毛家村的古建筑
  毛家村共有祠堂、书院、民居等古建筑四十余幢。祠堂有文接堂、仰公堂、仕公堂、慈芦堂等大十祠堂,均按赣中建筑风格构建,木柱抬梁,楹间梁坊、卷棚、天井、孱亭。仰公堂、仕公堂门上方悬有“诗学名宗”、“诗学世家”石刻,取远祖毛亨、毛淦所著《诗经》典故。仰公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遭火灾被烧毁,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文接堂重建于民国二十五年,大门正中“毛氏宗祠”四字为时任吉安专员刘正谊题写,是一个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典型建筑。文接堂有众多人物花草和漂亮的小工雕刻,“八仙过海”镂空木刻,尤为精美,与众不同的是门前的四根水泥石屋柱。当时毛家人从国外运来水泥,请上海人设计,江浙师傅建造。四根柱子全部手工操作,上面用洋铁皮水壶洒水,下面由人工用石头磨,四根柱子耗时一个多月,造价占整座祠堂的一半。文接堂廊前“狮象四瑞”水泥浮雕,将印度“洋”文化“象”引进宗祠,狮象结合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
  裕元巷长五十米,宽二米,位于毛家村中央,是一排六幢相对的青砖灰瓦民居,巷子由青石板及鹅卵石铺地,两排瓦房檐头均画有字画。屋内雕有字画及传家格言。这六幢房子一百年间走出了60余名高
  知分子。
  二、毛家村的红色历史
  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就在毛家村,是一栋两层楼的“洋楼”,现仍保存着原貌。当年共产党人居住的民居中有一栋民居内还修有地道,直达村外。在毛家还找到一口大钟,当时用来召集会议及传递警报。毛家村内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其他民房的墙壁上写有很多红色标语:
  “白军是军阀的军队,红军是工农的军队!”、“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白军兄弟自己举出官长成立红军!”、“白军兄弟暴动起来杀尽压迫你们的官长!”、“欢迎白军兄弟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治疗白军伤兵!”、“优待白军捊虏!”、“红军是薪饷吃穿一样,白军里校尉起居饮食不同!”、“白军兄弟你们在山东河南苦战得了什么,为什么又来打工农?”
  瞻仰着这些历史遗迹,人们仿佛看到了弥漫在苏区上空的战云,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命家和先烈们的征战的艰难,也感受到苏区人民为了支援命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三、毛家村的文化特色
  毛家村被称为“一个博士教授成群的家族村落”。在毛家祠堂中一副对联:“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是毛家真实写照。在民国时期,毛家村有4名留学生,2名硕士,2名教授(其中1名为大爱师院院长),1名讲师,1名助教,2名报社社长,2名大学校长,3名中学校长,3名黄埔军校军官,1名县长,4名教育局长。解放后又出了教授、高工、博士、硕士、留学生等高级知识人才60余人,讲师、助教、工程师30余人,目前全村有大专以上学历100余人。(名单附后)国家重点中学吉安一中,创办人就是毛家人。在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中,有我国著名的教育学专家,被教育界誉为“一代宗师、教育泰斗”的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毛礼锐,他生前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被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传》。有新闻界的“刚烈报人”毛健吾,解放前创办了《大刚报》,在香港组织策划了44人的集体起义,解放后被错划为“右派”,又因“历史问题”被判“反革命罪”,死后才获平反。他的儿子毛智汉,曾任《北京晚报》的编辑,后任《团结报》副总编。有我国著名的制糖专家广东省政协常委毛礼镭。有戏剧评论家毛礼镁,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并担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事迹被收入《世界戏剧家大辞典》和《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名人词典》。
  1937年日军侵华,毛礼锐放弃了留美攻读博士的学业,毅然回到吉安,同《大华日报》社长毛孔铎、私立扶圆中学总务主任毛孔铖三兄弟一起立志教育救国。1937年在吉安市北门孔庙内办起了一所“私立文山初级中学”,大批青年慕名“毛派文风”投师,第一期就招收200余学生,编排满满四个班。由于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文山中学于八月搬至离毛家村一里之遥的杨梅市。文山中学办学以教育救国为宗旨,集中大量教育精英参与教学与管理,越办名气越大,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先生亲笔书写校牌“江西私立文山初级中学”。1940年,增设高中部,抗战胜利后,搬回吉安市。1953年,时任文山中学校长的毛礼鋆将学校捐献给国家并改名为吉安一中。文山中学走过辉煌的十六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少人成为政界、教育界、科技界的精英。吉安一中现是一所全国重点中学。
  四、建设发展与保护发掘
  毛家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但有红、古、绿资源,还有着以人文科技教育见长的特殊性。保护发掘这份文化遗产,对地区学风的促进,对社会的科技繁荣都有不可估量的效应。随着时光的推移,毛家文物年久失修,抢救这笔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但由于毛家村干部和群众历年来保护措施不科学,未能正确处理保护、利用和建设发展的关系,毛家古村正面临种种危机,历史文化遗产有逐渐被蚕食、侵害甚至消失的危险。毛家已成立了庐陵马塘“毛派科教历史文化研究会”,着手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工作。但仅靠毛家村民是无力做好这项工作的,我们迫切需要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支持,帮助拯救和管理这些珍贵的文物。
  为此,特恳请省贵厅将毛家村申报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