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氏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95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氏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9
页码: 126-19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的氏族概况、各乡镇村落氏族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青原区 氏族

内容

第一节 氏族概况
  2010年,青原区共有自然村978个,有独姓自然村或多姓自然村,全区约有姓氏230个。区内发源比较早的氏族往往迁徙分布到多个地方定居,如值夏镇道院胡氏分衍了马家庙、寨前、田塅、江上、石马、赤岗山、村前等几十个区内胡姓村落及区外几百个胡姓村落;富滩虎溪萧姓分衍了瑶湖、马埠、张家渡、王家边、兆省、龙江、圩上等萧姓村;古吉阳曾姓,在区内分衍村落近百个。
  青原区既有市近郊的河东、滨江、天玉、富滩等乡(镇、街道),又有偏远的山区富田、东固乡、镇;既有水陆交通便利的城镇闹市,还有广袤的人烟稀少山区,因此氏族情况特殊,姓氏繁多。在全区230多个姓氏中,大多数是常见姓氏,也有一些极少见的姓氏,如仇、卞、简、昌、池、吉、闵、况、管、詹、韦等,人数也特别少,有的姓仅有四五人。区内只有欧阳、夏侯、上官三个复姓,其余为单姓。区内氏族中,多因北方战乱而迁入:张姓源自河南洛阳,曾姓来源山东武城,郭姓源自湖南长沙,刘、陈、严、王、萧、胡等氏族皆由占金陵(今南京)迁入。据青原区各氏族谱牒记载,全区有55个肇基千年以上的古村,其中唐代末期以前开基的村庄33个,北宋初开基的22个,北宋中期至南宋开基的村庄229个,元、明时期开基的村庄434个。域内的姓氏统计中,以刘、萧、李、王、罗、胡、曾、周、陈、张、彭、郭、吴、黄、欧阳等姓居多,其中刘姓为青原区第一大姓,人口达2.654万,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2%,当地有“无刘不成村”之说。其余各大姓的人口数都在1万人左右,前12个姓氏的总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数的70%以上。青原区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先民的足迹。唐末以后为人口迁徙高潮。迁徙线路大多是从中原到长江流域的长沙、古金陵一带,再迁至现居住地。迁徙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一些:战乱饥荒逃流的,如严氏,畲族雷、兰、钟氏;二是避祸,如曾氏、田氏、袁氏;三是先祖奉命做官,卸任后爱恋本地山水佳景,人情淳美,而留居下来繁衍生息,如胡氏、匡氏、龚氏、刘氏、萧氏、王氏、颜氏等;还有是原居住地生活和生产不便寻觅至此的,买来的家奴,人赘女方的,随奁妆山田而居的等。富滩、富田、东固的山区也有不少的逃难者,他们垦种谋生,搭棚而居,古俗称“棚民”。新中国成立前后因饥荒,从广东、湖南、安徽、浙江、云南、贵州及邻近的兴国县逃荒而到偏远山区定居的也不少。江西省年龄最大的男寿星,岀生于1903年10月的值夏居民林顺境,就是抗战时从浙江逃难而来的。还有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国家经济和政策等因素,干部南下、疏散城市人口、知青上山下乡,机关干部下放,农村山区自然成了首选安置地。东固、富田、富滩有很多一个自然村十几姓,甚至几十姓的现象,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青原区氏族特点:独姓的大型村庄多,富滩村郭姓4000多人,王田村曾姓、渼陂村梁姓、芳洲村匡姓、永乐村龚姓、陂下村胡姓、王家村王姓、施家边村施姓等村都有2000人左右。全区5%的大姓占有全区70%的人口,而占90%的小姓仅占10%的人口。还有一些同姓的大姓村落基祖几乎同出一地,如除芗城(值夏)道院胡、吉阳曾、虎溪(古富)萧外,还有樟溪宋、附滩(富滩)郭、大陂刘、芳洲匡、镜坊(镜头)彭、螺滩张、南村易等,以上这些相对集中的村庄开基都在千年以上。进入21世纪,城镇化步伐加快,人流量、物流量空前增大,出现了一个新的氏族大变迁,同一氏族的人有诸多原因不再定居一个村、或一个地区,而是分布于市内外、省内外、海内外,氏族观念与氏族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节 各乡镇村落氏族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