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适宜动植物生长发育。地质属吉安东部层序地域,地层层序残缺不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东南为中山,中部低丘岗地,西北为赣江冲积平原。境内河流主要有:赣江、泷江、富水。水资源较丰富,由于降水时呈分布不均,对地表径流利用率不高,致使水旱灾害时有发生。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质
地层
地质地层,属吉安市东部层序地域,地层层序残缺不全。主要有震旦系,分布在东固山区、富滩嵩华山区等;寒武系,分布在文陂、天玉等地;石炭系,分布在富田、云楼、文陂、富滩、天玉、河东等地;侏罗系、第四系等,分布在天玉、河东、富滩等地;白垩系,分布在富田、云楼、新圩、文陂、值夏等地。出露地层以白垩系分布最广。地质构造处于华南褶皱系之东北域,吉安—泰和凹陷。区域性断裂带有一条,即万安断裂带,总体走向北东,一般倾向西北,倾角60°~800,通过富田,第四纪仍有活动。
震旦系 元古代,距今约8亿年~5.7亿年,为海洋沉积碳酸盐岩系,地层为变质的砂岩、硅质灰岩、白云岩、含沉积铁矿和锰矿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厚层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变细碧岩、变流纹岩。近顶部夹细晶灰岩,层厚约60米~180米。见于辖区内东固、富滩、富田等地。
寒武系 古生代,距今约6亿年~5亿年,该系浅海广布,生物初步大发展,三叶虫极盛,早期形成磷矿层。中统,岩性主要为变余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条带状板岩,顶部时有微粒灰岩,见于富田、东固。下统,岩性主要为变余硬砂岩、沉凝灰岩、板岩夹硅质岩、炭质板岩或煤层,见于富田、东固。
石炭系 该系植物繁盛,为重要的成煤时期。中石炭世,主要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岩,中部相变为砂岩、页岩夹透镜状煤层,下部偶夹硬石膏层。见于富田、值夏、富滩等地。早石炭世,由泥灰岩、灰岩及页岩、砂岩、砂质页岩夹砂质灰岩,或泥质灰岩组成。见于值夏、富滩、富田。
侏罗系 中生代,中统,距今1.95亿年~1.37亿年,距地表深浅不一,有少量出露,由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成。另有杂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层厚约180米。见于富滩、值夏、文陂、新圩等地。
白垩系 上统,距今1亿年。该时期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剧烈,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气候较干燥,内陆盆地中出现红层,如吉泰盆地。产岩盐、石膏、石油等。见于河东、富滩、文陂、新圩。白垩系上统南雄组,由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夹中细砂岩和粗砂岩,砂砾岩夹钙质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见于富滩、值夏、新圩等。
第四系 新生代,全新统、更新统,距今200万~100万年。由冲积、洪积、湖积及残坡积物组成,全区大面积分布。
构造
根据1984年江西省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出版的构造图显示,较大的推测断层有1条,横跨富滩至文
陂,属印支一燕山期以来活动的大断裂。构造层出露为第二、三、四、六、七亚构造层。第二(rs²)亚构造层出露层为侏罗系中统,为杂色碎屑岩建造,局部夹火山碎屑岩。第三(rs³)亚构造层出露地层为侏
罗系上统一白垩系下统,为杂色碎屑岩建造,火山熔岩一火山碎屑建造。第四(rs4)亚构造层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上统,为红色碎屑岩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属印支地台盖层褶皱。第六(rs6)亚构造层出露震旦系,为杂色碎屑岩建造,局部夹黏土及泥炭层。第七(rs7)亚构造层出露第四系,为砂卵石、泥沙质沉积,局部为冰磧、冰水沉积。
岩浆石
境内存在一早侏罗系(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侵入岩体,该岩体出露分布在与兴国县交界的东固一
带,境内面积为110平方公里,为酸性岩浆侵入岩,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呈灰白色、浅肉红色,
具粗粒至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次为角闪石。主要矿产
有钨、锡、钳、铋、铜、铅、锌、金、银。
第二节 地貌
境内整个地域由于长期经受流水作用,不断切割地表,塑造了分布广泛的流水侵蚀地形和大片的流水堆积物,属流水地貌。
境内山岭属零山山脉。东南山岭纵横,层峦叠嶂,山脉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以其形态和海拔高度划分,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冈阜台地、河谷平原6种,以低山为主,次为中山与丘陵,山间盆地也很发育。
中山
境内虽然山地多,但海拔1000米~2000米,相对高差大于500米的中山主要分布在东固乡、富田镇境内。山体坡度一般在40°以上,部分达50°~60°,切割强烈,基岩裸露,一般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沟谷大部分呈V形谷和峡谷,山脉为南北走向。面积大约263.3平方公里。最高山峰大乌山,海拔高度为1204米。
低山
海拔500米~1000米,相对高差300米~500米,坡度25°~40°,低山主要分布在东南的东固林区,以及东、北面与吉水县交界的三尖峰、嵩华山、荒山、天玉山、旗岭、鸡公岭等,面积约222.03平方公里。境内低山,山岭走向与地质构造线一致,近南北向展布,构成一近南北向的分水岭。山上植被大多属天然松林、杂木、小山竹林和人造杉树林。
高丘
海拔300米~500米,相对高差200米~300米,坡度一般在10°~25°,沿低山边缘分布,近南北走向,与低山无自然分界线。有的呈陡坡,孤立状,基岩裸露,形成小石山、荒山坡。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富田林区,面积约110.73平方公里。植被以松树、杉木、杂木为主,后大部分已人工绿化。
低丘
低丘位于高丘外缘、山间谷盆周围和河漫滩,主要分布在河东街道、天玉镇、富滩镇、值夏镇一带,面积约52.2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0米~300米,相对高差100米~200米,山坡坡角多在6°~10°°低丘丘顶起伏和缓,破碎零乱,其中有些突出地面的小山头。一些距离村庄和公路附近的小山,已建成林场、果园或药材园。
岗阜台地
成宽带状沿赣江及主要支流两岸分布。包括低丘向河谷延伸部分的岗地和由河流流水冲积物堆积而成的洪积、冲积台地(河谷阶地)两大部分,面积约28.7平方公里。其海拔高程50米~100米,相对高差50米~100米,坡度3°~5°。境内的城镇和一些较大的村落、居民点多分布在岗阜台地地带。岗阜台地的地表大多具有较厚的红土层、质地黏重,不易透水,加之人类活动的频繁影响,极易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但同时由于坡度平缓,土层较厚,在水源条件好的地域,较易垦为农田或园地。
河谷平原
成宽带状沿赣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分布,海拔100米以下,相对高差小于50米,坡度角小于30。主要分布在富水、孤江下游和赣江两岸的河谷平地。河谷平原按规模大小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干流谷地和溪流谷地两类。干流谷地由赣江及主要支流孤江、富水河冲积而成;这类地带组成物质为亚黏土、亚砂土,有些低洼地段富集黏土。干流谷地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是境内主要种植业区域。溪流谷地由山丘间溪流冲积而成,冲积层较薄,在高大山体遮蔽下,日照时间少,温度偏低,耕种受到一定限制。
境内最低点位于天玉镇大州上,海拔标高43米,境内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为1161米。
第二章 山脉 河流
第一节 山脉
雩山山脉纵列吉安东南部丘陵中,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南北伸展。分水岭线南起赣州市兴国县莲塘,向北北东向延展20公里便通过永丰县君埠和中村两乡,长达45公里,嗣后继续往北北东向延展,经过抚州的大王山直至崇仁,走向长180公里。青原区境内赣江以东的山岭皆居于雩山山脉中段的西翼。
大乌山
位于东固乡南面与兴国交界处的龙家塘大小源村,距东固街15公里。为青原区境内最高峰,主峰海拔1204米,远远看去乌蒙蒙一片,故名。山顶古庵始建于705年,有文天祥“永镇江南”和邹元标“乌山仙境”等题词。
三县岽
在东固镇东南边境,因地处青原、泰和、兴国三县区交界处,故名。主峰海拔934.4米。
白云山
东固与泰和小龙镇交界处。山高林密,白云缭绕,故名。主峰海拔862米。
凉伞岽
位于东固镇中部,主峰海拔851米。
花鼓坪
位于东固镇南部,主峰海拔664米。
方石岭
位于东固以南8公里,主峰海拔580米。
西华山(东固)
位于东固镇,主峰海拔529.4米,山上原有一庙,因地处永丰县华山之西,故名。
乌仙岽
位于东固与永丰三坊乡交界处,主峰海拔486.9米,以山上的乌仙庙得名。
养军山
地处东固敖上村后,南依枫边,北瞰黄沙,东控南龙,西扼东固,主峰海拔851米。
锅都岭
又名佛岭,在东固圩镇北面1公里处,主峰海拔458米,以其形如倒扣的锅而得名。
九寸岭
位于富田街东南7公里与东固交界处,主峰海拔686.1米。
观音岩
在富田大坑与东固交界处,距富田街10公里。主峰海拔591.7米,山腰有一岩突出,岩上建观音庙。
安仁山
在富田镇东15公里处,主峰海拔544.3米,南北走向,山后有金砂岩。因原为吉安、吉水二县交界处,故以二县各取一字命名(吉水有仁山字水之称,故“安”指吉安,“仁”指吉水)。主峰西侧有始建于隋唐时期的能仁寺,明代名僧刘师任、曾衍柱等人重修寺庙,并讲授《四书》、《五经》,明邹元标、解缙等人曾到此求学。
天马山
富田镇新街东南0.5公里处,主峰海拔396米,因其山形如同奔马而得名。位于马首的“真君阁”始建于唐天祐年间(904~906),文天祥的“天马名山”四字至今仍镶嵌在山门上,真君阁旁有“试剑石”。唐末昭宗年间(889~904)在真君阁办起了书院,成了佛儒合一的场所,此书院一直延续到清末。马尾临街称“半山”,宋邹明彦创半山书院,周必大常讲学于此。宋景定年间(1260~1264),闽寇扮作乡民潜入王家村,邹凤率众在山上搭篷立栅,山下筑坝拦水、架桥以作迎敌。不久,敌寇突击乡村,男女老幼逃避上山,依赖工事,无一受祸。天马山下便是天马水库,后改名为“白云山水库”,不远处是文天祥故里和他的筑室“文山旧隐”。
紫瑶山
东为富田镇陂下村委会坛炉村、王家村委会古家村,西为泰和宛前洞口村,连亘着富田文笔峰,峰耸如笔架,主峰海拔905.9米。原名义山,《太平寰宇记》称系晋初王子乔曾跨鹤到此云游,改名王山。但更多的传说是因王子瑶而得名的。传说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华阳王子瑶弃官隐居于此。开初在黄茅岗筑坛设樵启簿,因他修道虔诚,感动了白鹤,鹤群飞集在黄茅岗上。朝廷惊闻此事,赐其曰“白鹤观”。不久,王子瑶把醮坛由黄茅岗迁至义山,从此致力于读经修道炼丹,四十年如一日。王子瑶仙逝后,乡民为纪念他,把义山改名为“王山”,又称“子瑶山”。
唐贞观十三年(639),长安匡智、匡大郎叔侄二人弃官云游四方,在庐山受樵夫指引,又到王山,在白鹤观里作诗著文,并设炉炼丹,乡人因而又将王山改称为“匡山”。沿至宋代,朝廷太史张瑶山仰慕匡山风光,以自号瑶子改山名,并冠以象征吉祥和权势的“紫”字,自此,紫瑶山之名沿称至今。山上有九峰、三坛、五寺观等名胜数十处。
九重山
在富田镇南部边境,山高,故名,主峰海拔688米。
三尖峰
文陂乡与吉水县水南乡交界处,南北走向。三峰(中华山、照镜石、高峰山)卓立,中峰尤奇秀,主峰海拔673.4米。
芗城山(香城山)
文陂以东6公里与吉水交界处,主峰海拔481米,又名香城山。一水从三尖峰发源,经楼梯坑、小坑、观音岩,至山口,叫鹅公挽水,水出山口,潜入地下河,俗称漏底江,在新圩厚塘涌出,北流注入富水河。另一水从觉庵(脚庵),出浒溪,至沙湾注入富水河。山脚为胡铨故居。早在南北朝时(公元530年前后),芗城山便有祀庙,观名龙仙观。胡铨为官后,将“芗城山”改作“香城山”,并于绍兴年间(1113~1162)书“紫玄洞天”四字镌于石壁上。其孙胡伯轸,名木呈,于此建香山楼。觉庵建在芗峰西麓,浒溪流经其门。咸淳年间(1265~1274),文天祥遭奸佞所害罢官回乡,游芗城山时,写下“芗城名山”四字,现仍镶嵌在庙门之上。他还为山寺题对联“华盖紫瑶分一境,芗城文峰启重天。”华盖指值夏华盖山,紫瑶指富田紫瑶山。淳祐年间(1241~1252)芗城山始建朝仙观,观成于二十多年后的德祐年间(1275)。是年,刘辰翁写有《朝仙观记》。清初,文陂栗塘进士彭殿元,曾于芗城山中潜修,作诗集《芗谷小隐集》。
天梁山
位于值夏境内,东为富滩镇,西为值夏镇,南北走向,以山脊平直如梁木得名。海拔177.4米,唐末山顶北部曾修建一寺,“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华盖山(值夏)
在值夏镇。主峰海拔164米,“峰耸而平旷”,形如华盖,故名。又传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举兵勤王抗元,与元兵交锋于此,由于寡不敌众败阵,时密云四起,浓雾笼罩,元兵迷向,怯而退却。文天祥脱险后,誉浓雾为“华盖”,亲笔题匾,名“华盖山”。宋代建有古寺和书院。
嵩华山
位于富滩镇东部的古富村境内,南北走向,距富滩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主峰海拔789.6米,是富滩古富村与吉水水南镇金城村之天然界山。因山有唐初日本国大禅宗师悟能倡建的嵩华寺而得名,寺中僧厨内有天泉池,水澈如镜,寒暑不竭,可供百余人用,两石蛙卧守池边,注目池水。据传元末北汉王陈友谅鄱阳大战败死后,其子陈理(乳名官宝)为部将拥戴率兵驻此,凭险据守,以图再举。明军追至,陈率军与之激战,不利,乃引兵他去,山中尚有藏军洞、城垣、战壕等遗迹。嵩华山富含石灰石,徐霞客在游记中亦有记载。
分水岭
位于富滩镇古富村委会镜头自然村旁,东西走向,距主峰嵩华山5公里。为富滩镜头与吉水水南镇带源村天然界山。该山东部一水流向带源,经泷头注入泷江;山西部一水流向镜头,经田南、高陂,从作埠注入泷江,故名分水岭。分水岭主峰海拔276米。吉水县城通往邱陂、水南的公路便是从分水岭翻山而过。山中有无烟煤。
马子岭
位于富滩镇古富村,紧依分水岭,南北走向。主峰海拔360米。亦为与吉水县水南镇带源村的天然界山。因其山形似马而得名。半山腰东侧扁头坳竖立一椭圆形白色石壁,光亮如镜,每遇阳光照射,镜光闪耀,村野生辉,山脚下的镜头村因此而得名。该山阳面属青原区富滩,阴面属吉水县水南。
荒山
紧挨嵩华山主峰,南北走向,是青原区富滩与吉水县文峰、水南三个镇的天然界山。主峰海拔710米,以山势陡峭,人迹罕至,林木茂密,似原始森林未经斧刀而得其名。
将军山
位于富滩镇北部的施家边村境内。南北走向,海拔149米,以山势如同将军帽而得名。文水、吉富二公路于山脚分道。
周岭
又名州岭,位于富滩固山村西北部,南北走向,为富滩、天玉与吉水县的天然界山。主峰海拔399米。
西华山(富滩)
位于富滩境内的赣江边上,距区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青原山净居寺7公里,西南面为张家渡村。史料记载唐末西华山顶就建有庙宇。今有水泥盘山公路通往山顶。
斑鸠岭(鹧鸪岭)
又名鹧鸪岭,位于富滩镇张家渡村东北,是富滩与天玉两镇的天然界山。与西华山庙相距3公里,沿山间小道往青原山净居寺4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489.7米,因似鹧鸪(又名斑鸠)而得名。
方广山
位于富滩镇北部,山东南麓是观前村和芫下村,西边是斑鸠岭,北边是万福山,山势呈南北走向,主峰稍比斑鸠岭低,山路通青原山净居寺仅四、五公里。唐代吉安刺史阎采爱恋此处风景,决然辞官修道。当时德宗皇帝便降旨赐阎采一个道号叫遗荣,赐阎采将要建的观为“朱陵观”。后这里的朱陵岩、朱陵洞、朱陵书院等均以朱陵为名。方广山与玄秀峰、对剔峰形成合围之势,朱陵观、朱陵书院居其中。玄秀峰上建有震灵坛,对剔峰上建有回风亭。观前溪从山峰脚下流过,出口处溪水廻流,致使朱陵观前存有小沙滩,人称沙涌,或称鹿渡,其上架了一座四拱石板桥,为进出朱陵观和朱陵书院的必经之路。
青原山
青原山有广狭含义之别。广义包括:东以青原区富滩镇东部的分水岭、嵩华山为界;南与富滩镇张家渡、西华山和斑鸠岭为界;西以华能电厂旁的鸡岗岭为界。狭义仅指净居寺后主峰海拔316米的安隐山和周围的象山、狮山、青又山、翠屏峰等。青原山位于区政府驻地东南方,距行政中心5公里。净居寺位于山中,青原溪从净居寺前流过。自然景观有“猴子望月”、“老鼠沿坛”、“仙人写字”、“观音坐莲”等。文景观有唐颜真卿题写的“祖关”二字等十二多处。
翠屏峰
位于青原山净居寺右侧,青原区风景管理所的后面。因山上竹林苍翠,耸立如屏而名之。山上有留青塔、滴水飞云石等,滴水飞云石上刻有九江罗镜仁“重兴天地”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1611~1671)的“天在山中”手迹。
青又山
又名青幽山,在青原山谷间,山势绵延不尽,故名,清湖西道施闰章有记。
华盖山(河东)
又名化解山,位于河东街道东南部,山势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314米。传说山顶的古刹庙宇特灵,能化解人间灾难,故名化解山,后人以诣音叫成华盖山,现寺庙已毁废。
鸡岗岭
位于河东街道赣江村委会境内,北侧山麓建有华能井冈山电厂。
万福山
位于天玉镇的东南部,富滩镇的西部,为河东、天玉、富滩三地的天然界山,距青原山净居寺山背仅3公里,主峰海拔458米。其半山腰有一天然岩石和岩洞,岩石原名吉隆岩,后演变成兴隆岩。洞叫兴隆洞,8米宽,6米深。洞外建有兴隆寺。
天玉山
位于天玉镇东北部3公里处,南北走向,为青原区与吉水县的天然界山。传说山中有一块一丈见方的平地,下面是空洞,能锁镇妖魔鬼怪,人在上面用劲踏步,会发出擂鼓似的咚咚声,山名由此叫天狱山。明洪武五年(1372),山上建有天狱观。明文渊阁大学士胡广改名为天玉山,胡广的墓位于山下。天玉山主峰海拔559.9米。山后有一块墓碑,为乾隆五十年(1785)孝徒郭道程替恩师李氽谷所立。山下西侧有一景点叫铜壶滴漏。
旗岭
位于天玉镇平湖村东面,南北走向,为青原区与吉水县的天然界山。主峰海拔545米。旗岭得名一说以山状如迎风飘扬之旗。另一说是明朝时,有三兄弟,聚众占领周岭为王,在现名旗岭的山头上树起一根粗长的旗杆(插旗杆的洞现还有30多公分深),要挟吉安府,当旗一升,三日内必派人送粮钱至周岭,否则出兵攻打府城,因名旗岭。
鸡公岭
位于天玉镇境内,南北走向,为青原区与吉水县的天然界山。鸡公岭又名黄原岭、黄牛岭,因其山势如公鸡得名。其主峰海拔547.7米。
第二节 河流
区内集水面积大于或等于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30条,集水面积大于或等于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赣江、孤江、富水河、枫边水、东固水、施家边水,大部分水质达Ⅱ~Ⅲ类。
赣江 为江西第一大河流,是流经区境的过境河,由源于赣州的章、贡二水至赣州汇合而成,赣江流向自南向北,于值夏永乐七姑岭入境,在富滩张家渡纳泷江后继续北去,经河东、天玉至天玉镇邱家村委会胡家边村北(大洲上)流入吉水县境。境内主河道长度约30公里。境内河床平均宽790米,一般380米~1200米,其总体变化趋向为下游宽、上游狭。赣江河床主要由泥、砂(粗、细砂)、砾石组成,其中砂、砾石储量较大,是吉安天然的建筑材料。
孤江 又名泷江,是赣江干流吉安段第三大一级支流,源出两处:主流孤江源于赣州市兴国县良村上游10公里的田心坪山中,经永丰县龙冈、潭头在吉水南坪与另一源汇合;次源泷江于永丰县东部山区老马石东麓、源流作北西流向流经永丰县水浆、沙溪,在吉水南坪与另一源汇合后流经吉水县白沙、水南,于青原区富滩入境,经富滩、值夏后在富滩张家渡汇入赣江。河口位于东经115°06′,北纬270°00′主河道长162公里,河道纵比降0.89‰,流域面积3103平方公里,平均高程220米,平均坡度0.11米/平方公里,集水面积以富田水的794平方公里为最大,还有10平方公里~81平方公里的中小支流共74条。泷江下游两岸怪石嶙峋,悬崖绝壁,落差很大,水流湍急。1971年起,在富滩镇的螺滩潇泷峡谷口修建了螺滩水利水电站。孤江多年平均径流量27.7亿立方米,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4万千瓦。孤江从富滩镇洋公坪上游1.5公里处进入螺滩水库至张家渡流入赣江,境内主河长约25公里。
富水河 是孤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兴国县良村乡西部的其林坳,总的流向是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兴国县竹管洞、青原区东固、富田、文陂,于值夏镇马埠从左岸汇入孤江,流域面积794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00公里,河道比降2.18‰,平均高程202米,平均坡度0.39米/平方公里,流域长度66.3公里,流域形状系数0.18,有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条,即:枫边水和东固水,集水面积在10平方公里~37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支流有17条。富田水多年平均径流量7.12亿立方米,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26万千瓦。富水河从东固畲族乡黄泥排进入至值夏镇马埠流入孤江,境内河道长约90公里。宋文天祥写有《富川酹魁星》一文记载了富川水的魅力。
枫边水 是富田水上游一条较大支流,发源于兴国县枫边乡南部的灯盏行,总的流向是由南向北,流经兴国县的蓝花楹、箬坑、枫边、青原区的枫岭,于青原区东固镇的百罗丘从左岸汇入富田水,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流全长18.9公里,河道纵比降12.2‰,流域平均高程519米,流域平均坡度5.65米/平方公里,流域长度17.3公里,流域形状系数0.33。流域内有2条面积在10平方公里~24平方公里的支流汇入。
东固水 是富田水的一条较大支流,发源于兴国县贺塘乡西南部的观音坳,总的流向是由南向北,流经兴国县贺塘乡的水口、青原区东固镇的六渡、东固水文站、至青原区东固镇的新屋场注入富田水,流域面积118平方公里,河流全长23.3公里,河道纵比降15.8%‰,流域平均高程511米,流域平均坡度每平方公里5.74米,流域长度18.2公里,流域形状系数0.36。流域内有面积在15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的小支流2条汇入其中。
施家边水 是乌江出口处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青原区富滩镇东北部的嵩华山,总的流向是由南向北,流经富滩镇的施家边、葛山乡的龙田、贯塘、庙前,于吉水县文锋镇的石官材村从左岸汇入乌江,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河流全长28.3公里,河道纵比降3.84‰,流域平均高程154米,平均坡度1.4米/平方公里,流域长度19.8公里,流域形状系数0.41。流域内有面积1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的小支流5条汇入。
青原区流域特征参数(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第一节 四季气候特征
春季
区内历年春季平均开始日期为3月下旬初(即春分节气前后),春季平均天数约为62天。气候特点:气温迅速回升,雨水显著增多,前期冷暖多变,常有低温阴雨,后期常有雷雨和风雹。
夏季
区内历年夏季平均开始日期为5月下旬初(即小满节气前后),夏季平均天数约为130天。初夏(5月下旬初至7月上、中旬)气候特点: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汛期多暴雨。盛夏(7月中、下旬至8月)气候特点:温高光强,炎热少雨,常有伏旱。
秋季
区内历年秋季平均开始日期为9月下旬末,秋季平均天数约为60天。气候特点:白天温高夜间凉,晴多雨少生秋旱,冷空气影响渐增强,偶有阴雨绵绵天。
冬季
区内历年冬季平均开始日期为11月下旬末,冬季平均天数约为112天。气候特点:北风寒冷霜日多,兼有雨雪与冰冻。
第二节 气候要素特征
气温
区内年平均气温为18.0℃~18.5℃。由于地理位置、地势不同,各地气温略有差异,总的分布趋势是:南部高于北部,平原地带高于丘陵山地,垂直递减率为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6℃℃。从时空分布来看,一月份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6.0℃~6.5℃,年极端最低气温-8.0℃,大多出现在1月,有的年份出现在12月或2月。七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9.0℃~29.5℃,年极端最高气温40.9℃,一般出现在7月或8月。全年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为30天~32天。≥10℃活动积温为5800℃~6000℃。
降水
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1600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雨量分布不均匀。在时间分布上,以4~6月为最多,以10~12月为最少,伏秋期间(7~9月)多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少雨。4~6月为雨季(汛期),约占年降水量的45%,且多有大到暴雨过程。这种降水量分布不均的特点,易造成洪涝和干旱。在地域分布上,山区降水量要多于丘陵平原,东固山区雨量为全区最多。降水量的年际变换也比较明显,最少的年份雨量在1000毫米以下,如2003年全年降水量约950毫米;而最多的年份雨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如2002年全年降水量超过2100毫米,2010年达2200毫米。
湿度
区内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9%,一年之中,上半年相对湿度高于下半年。
蒸发
区内年平均蒸发量为1500毫米~1550毫米。一年中以夏季蒸发量为最多,特别是盛夏时节气温高,蒸发速度快,蒸发量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日照
区内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50小时~1600小时,占可照时数(日出至日落的时间)的36%左右,也就是说一年中有60%以上的光照被云雾、雨等遮蔽而不能辐射到地面。由于受地形影响,平原地带的实际日照时数比丘陵山地多,山区因受山脉阻挡、云雾又多,故日照时数偏少。日照的季节分布因受天文原因影响,一般以夏季日照时数为最多,七八月份平均每天7小时~8小时,日照百分率接近60%;冬季最少,二三月份平均每天不足2.5小时,日照百分率在20%左右。日照时数的长短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风
风的年际变化不太明显,区内历年平均风速为2米/秒~3米/秒。历年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约18米/秒。但由于青原区为季风气候,一年内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在冬季,冷空气盛行,故多为北风或偏北风;在夏季,暖湿空气盛行,故多为南风或偏南风;区内年最多风向为北风或偏北风。
霜
区内初霜日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终霜日一般在2月下旬,极少数年份3月份还有霜。年平均无霜期约280天。
气压
区内年平均气压为100.7千帕。一年之中,以10月至次年3月为高,在101千帕以上;以夏季6月为低,在100千帕以下。
第三节 气象站建设
1929年8月,江西省水利局在吉安河东街建立吉安水文站,除观测水文外,还进行气温、降水等气
象观测。1930年春开始,吉安水文站,按照中央研究院通知,每日将观测结果分上、下午两次,用电报发至该院气象研究室汇编。1936年2月吉安水文站由河东街移到吉安大巷口27号。
青原区成立后,区内气象站建设以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为主。自2005年11月开始已建成8个,其
中单要素站1个,两要素站2个,四要素站4个,六要素站1个,可组成一个自动气象站网。
植物候
自古以来,境内人们以各种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来预示某个季节的来临和预告农事。如:“苦楝树叶手指大,播种育秧莫害怕”,“穷人莫听富人哄,桐树开花可下种。”
动物候
青蛙 春回大地,青蛙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并发出“啯啯”的叫声,这是第一叫(也称始鸣)。青蛙最早始鸣在3月5日,最迟始鸣在3月23日,平均为3月14日。当冷空气一到,气温下降,叫声就停止了。冷空气过后,气温又开始回升,青蛙的叫声再次出现,这是第二叫。过了几天,冷空气又来了,温度一低,青蛙的叫声又停止。一直等到青蛙叫第三次,温度就再也不会降到很低了,这时候播种就会比较安全可靠。因此,有“青蛙三次冻”之说。
燕子 候鸟,始见期3月13日,最晚绝见期9月12日。燕子回到江南,一般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
这时春分已过,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基本符合播种要求,所以有“燕子来了可播种”之说。
大雁 候鸟,立冬后向南飞越区境,来年立春后北回。
布谷鸟 候鸟,春分前后始现;谷雨前后筑巢、高飞、鸣叫,其时正是农事繁忙时刻,它的叫声,似乎告诉人们要“割麦栽禾”。
蝉(知了) 最早始鸣6月13日,最迟始鸣6月27日,平均为6月20日,白露停叫。蝉鸣,预告早
稻即将成熟,俗有“知了叫,新米粜”之说。当听不到蝉鸣,表示秋已尽,故有“秋蝉不再鸣,寒暑相更替”之说。
喜鹊 最早始鸣2月16日,最迟始鸣3月6日;小寒前后衔枝垒巢,预备过冬。
乌鸦 秋季飞来,在境内过冬;次年春、夏离去。
斑鸠 惊蛰分伙繁衍,立冬成群入林。
八哥 雏鸟立夏后离巢。
附:境内天气气候谚语
早晨
乌云拦东,不雨便风。
早雷不过午,过午打更鼓。
太阳出来白茫茫,来日雨水满池塘。
早雨一担柴,晚雨打草鞋。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早上东响行雷打向西,大雨落下冲山溪。
晨虹午有雨。
早起风,雨淋头。
早上云成堡,大雨快来到。
早起东南裂现晴,风雨停止现光明。
早起东无云,日出见光明。
白天
太阳猛晒人,天气晴不稳。
日生须,穿簑衣。
傍晚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日落乌云涨,睡到半夜听雨响。
太阳返照,明日像火烤。
夜里
星星稀晒死鸡,星星密戴斗笠。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乌云过银河,有雨落。
春季
春暖春晴,春寒致雨。
一天赤膊,三日头缩。
西南雷隆隆,大雨往下冲。
春东风,雨祖宗。
南风息,戴斗笠。
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
夏季
夏季先起大南风,一转北风下得凶。
六月北风雨绵绵,入伏北风当天变。
高山直云展,落雨在眼前。
晚上热气不散,人睡不安,兆雨。
秋季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秋前南风一场空,秋后南风雨祖宗。
秋雾晒死狗。
冬季
冬冷冬晴,冬暖有雨。
十二月南风,当夜雪。
冬寒起青云,雨雪随后行。
冬天雪后冷晴。
风
东风急,备斗笠。
春南夏北,要雨便得。
早雾晴。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雨打中,两头空。
日落胭脂红,半夜起来搭雨篷。
日落火烧云,明日晒死人。
久雨现星光,明日雨更狂。
月亮撑伞,不久雨临。
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春早浓雾是好天,久久不收天要变。
天上密布点,细雨定连绵。
一日南风三日燥,三日南风狗进灶。
上午东风砍担柴,下午东风穿套鞋。
春霜不露白,露白雨涟涟。
夏至西南风,雨水满田中。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春夏下雨云发黄,大雨越下越加强。
小暑南风十八天,大暑南风干破天。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秋社无雨,担水浇园。
冬天北风强必晴,南风强必雨。
下雨云发黄,一刮北风雪茫茫。
早上出门一片白(霜),今天一定晴到黑。
春东夏西,打马送簑衣。
南转北,天则变。
早西夜东,日日好天公。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云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脚吊乌云,大雨象倾盆。
四起红边云,天气晴不稳。
云下山底将有雨,云上高山好晒衣。
今晚花花云,明日晒死人。
云行逆风,天气变。
雾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热,冬雾雪。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
雾食霜,天变相。
雷电
先雷后发风,有雨也不凶。
未雨先雷,船去步回。
大气光象
日晕对月晕,大水涨得满陂圳。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朝霞暮霞,无水烧茶。
天气现象
饭前下雨饭后停,饭后下雨没路行。
一点一个泡,大雨还未到。
久雨夜晴无好天,明日还是雨涟涟。
早变晚变,有水洗面(脸)。
雨夹雪,落不歇。
一日黄沙三日雨,三日黄沙涨大水。
夹雨夹雪,无休无歇。
动物
蚂蚁过江,水涨满江。
飞蚂蚁(或蜉蝣)挂灯,有大雨。
鸡进笼晚,兆雨。
蛇过道,雨来到。
猪叼草,有冷。
水鸟呱呱叫,大雨必定到。
燕子和蜻蜓低飞,是大雨的预兆。
乌鸦成群飞翔惊叫,下雪之兆。
强风必有强雨。
鱼鳞天,不雨也风癫。
有雨天心空,无雨四脚悬。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日落火烧云,明天晴得稳。
云交云,雨淋淋。
早雾晴,晚雾雨。
浓雾三日,必大雨。
东闪日头西闪风,南闪北闪雨相逢。
一夜起雷三日雨。
华转晕,雨水终;晕转华,就要下。
落雨虹瞬间,雨更狂。
日出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无雨北先开。
雪上霜,还要降。
雨前蒙蒙难得雨,雨后蒙蒙难得晴。
太阳猛晒人,天气晴不稳。
蚂蚁垒窝,洪水会多。
鸡晒足,干缩缩;鸡晒翅,雨淋淋。
泥鳅跳水,蚯蚓滚沙,有大雨。
青蛙上禾,大雨滂沱。
一雁晴,二雁雨,三雁四雁涨大水。
山上竹鸡叫,明天雨来到。
正月蚊子咬,种谷烂三道。
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蜜蜂出窝,有雨不多。
植物
路上出白草,大水成潮。
茶叶杆直上,转晴有希望。
非生物
烟不出屋,柱石湿潮,大雨之兆。
鸡笼、粪坑特别臭,要下雨。
乌龟壳起潮,天气变坏。
江面上有白色丝状物出现,有大风。
油草卷得好,大雨就会到。
梧桐开花虽不香,注意身上莫着凉。
地气上升,有雨落。
油灯熄后有火星,兆好天。
锅底火星闪闪,兆雨。
水面起黑色小泡,要变天起风。
二十四节气
立春—谷雨:立春晴一日,作田不用力。春后打雷,天气要干。春雪满路,无水过渡。
冷惊蛰,暖春分。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春社无雨会干田;春社下雨好年成。社前晴暖,社后寒。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寒十,谷雨寒七,立夏不寒也有三日。谷雨无雨,主干旱。
立夏—大暑:立夏不下,无水洗耙。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即会干旱)。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芒种交端午,大泥干成土。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蔸;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未,大水溢塘陂。夏至不过热,冬至不过冷。小暑不落雨,旱死大暑禾。小暑南风十八朝,晒死南山竹叶草。
立秋—霜降:立秋雨绵绵,烂秋十八天。立秋南风秋要旱,立秋北风冬雪多。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是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重阳落雨,明年雨水多。
立冬—大寒: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冬至打场霜,夏至大塘干;冬至落一日,夏至落一七。冬暖春寒。冬季雨水多,明年好耕作。冬天冷又冷,春天干又干;冬天暖又暖,春天水满塘。
第四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洪涝
境内大暴雨主要出现在4~9月,而特大暴雨主要由7月和8月的台风所产生。影响境内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中,最为主要的是高空50千帕等压面上,存在一个稳定少变的暖性深厚系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它的生成、移动与印度低压的西南气流配合,是境内暴雨的水汽输送来源。春夏之交冷暖空气常交汇于境内,生成连续性暴雨,再加上地形及洪水遭遇情况几方面的影响,使得江河泛滥,发生洪涝灾害。
区内洪涝灾害多出现在4~7月上旬,这个时期不但雨量集中而且降水强度大,气象上称之为“汛期”,也叫做“雨季”。绝大多数年份汛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但也有一些雨季少雨、汛期无汛或不明显的年份,如2003年、2009年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0%以上。
历代洪涝灾害情况
东晋 太元六年(381)六月,太元八年(383)三月,太元十八年(393)六月,隆安二年(398)。
南北朝 齐建元元年(479)夏,梁大宝二年(551)。
唐 元和七年(812)五月和十一月,元和十五年(820)秋,长庆四年(824)十一月,
北宋 淳化元年(990)四至六月,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大中祥符八年(1015)六月,景祐三年(1036)六月,元丰六年(1083)六月,
南宋 绍兴四年(1134)自夏及秋,隆兴元年(1163)五月,乾道六年(1170)五月,乾道七年(1171)五月,乾道八年(1172)五月,乾道九年(1173)五月,淳熙元年(1174)五月,淳熙三年(1176)三月,淳熙九年(1182)八月,淳熙十年(1183)八月至九月,绍熙四年(1193)八月。
元 至元十七年(1280)七月,至元二十七年(1290)七月,贞元年(1295)六月,至顺三年(1332)至至元六年(1340)的五年,至正十四年(1354)四月末。
明 永乐二年(1404),宣德八年(1433)至天顺三年(1459)间的十年,正统二年(1437)四月,正统十二年(1447),正统十四年(1449)四月,景泰元年(1450)七月,景泰七年(1456)四月,成化十四年(1478),成化二十一年(1485)五月,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嘉靖四十一年(1562),万历十一年(1583),万历十二年(1584),万历二十二年(1594),万历二十四年(1596),
清 顺治四年(1647)春,顺治八年(1651),顺治十八年(1661)五、六月,康熙六年(1667)四月,康熙四十四年(1705),雍正十年(1732)五月,乾隆十八年(1753)二月,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月,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乾隆五十七年(1792),嘉庆十七年至十九年(1812~1814)三年间,道光十年(1830)八月,道光十四年(1834),道光二十四年(1844),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夏,同治八年(1869)五月,光绪二年(1876)四月、五月,光绪七年(1881)七月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
民国(以农历计) 1913年春,1914年5月,1915年7月“乙卯大水”,1918年夏,1920年4月、5月,1922年5月,1924年立夏以后至5月19日,1928年,1931年谷雨以后,1932年6月下旬,1935年4月9日,1937年夏秋,1943年4、5月,1944年6月,1945年6月,1947年6月,1948年4月,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5~6月,赣江大水。4~6月平均月降雨量达217.9毫米。5月21日赣江最高水位49.68米,6月25日最高水位50.10米,分别超过警戒水位。沿江各地遭受洪涝灾害。
1951年4月,境内降雨量360毫米,4月18日赣江洪水暴涨。
1952年6月降雨量242~334毫米。6月14日境内赣江水位达到50.64米,比警戒水位50.50米多0.14米。
1954年4月,吉安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70%,赣江4次涨水。
1958年5月,吉安降雨集中,月降雨量在200~500毫米左右,出现洪涝灾害。
1961年4月16~21日,吉安雨量达150~200毫米。4月28日,连日暴雨,赣江水位高达52.4米,超过警戒线1.74米。5月31日~6月6日,降雨量120~180毫米,赣江水位达50.97米,超过警戒水位0.47米。6月9~13日,在上次洪水尚未完全退落的基础上,又接踵而来连降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350毫米,超过警戒水位。8月26~30日,吉安又普降暴雨200多毫米,赣江再次涨水。9月10~15日,吉安又普降大到暴雨,赣江吉安市水位上涨到51.70米,第五次超过警戒水位1.20米。
1962年5月22~30日、6月16~20日、6月22~30日连续发生3次特大洪水。29日4时,赣江水位达54.05米,超过警戒线3.55米。
1964年6月8~16日,吉安降雨68毫米,赣江洪水急涨。6月18日8时至19日8时的24小时内,雨量集中,致使山洪暴发,洪水过大,受淹时间长。
1965年5月,吉安月降雨量308毫米,中旬降雨量达125.54毫米,赣江、孤江涨水。
1966年6月下旬至7月初,赣江涨水,超过警戒线。
1968年6~7月,吉安发生三次大洪水:分别为6月14~18日、6月21~25日、7月8~11日。
1969年8月,东固、富田、值夏山洪暴发,富田水文站最高水位超过警戒线4.08米,冲毁农田6700亩,死亡23人。
1970年5月上中旬赣州、吉安地区普降大雨到暴雨。
1973年4、5、6月,吉安连续3次大水:4月初,赣江洪水猛涨。5月吉安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10日18时一直到14日12时,连续5天多时间,洪水维持在警戒水位,沿江农作物受淹。6月18~27日,降雨量又在200毫米以上。
1975年5月1~22日,吉安降大雨到暴雨,降雨量250毫米~280毫米,赣江洪水猛涨。
1977年5月28~31日,6月17~21日,6月26~30日,境内出现三次降雨过程。
1980年4月24日~5月8日,吉安共出现5次大暴雨,降雨量普遍在100毫米以上,赣江出现5次洪峰,其中5月9日出现的第五次洪峰,吉安赣江水位52.26米,超警戒水位1.76米。
1981年4月5日降雨量达到570毫米,赣江涨大水。
1982年6月13~22日,连续5天降雨超过300毫米,山洪暴发,洪水猛涨,6月19日赣江吉安市段最高水位52.66米,超过警戒水位2.16米。
1983年1~3月吉安降雨量达450毫米以上,赣江2月出现洪峰,3月洪水更大,超警戒水位。5月11日,吉安10小时内降雨80毫米以上,再次涨水。6月19~20日吉安降雨量184.5毫米,6月21日赣江又发“端阳水”。
1989年6月28日~7月3日,吉安连降大雨到暴雨,赣江涨水。
1992年3月17~27日,吉安雨量达335毫米,3月份总雨量超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赣江及其支流出现早汛。3月29日赣江吉安站水位达52.73米,超过警戒水位2.23米。
1993年6月30日~7月5日吉安连降暴雨,出现洪涝或内涝。
1994年6月12~18日,雨量超过200毫米,加之赣江上游的雨量也十分集中,致使赣江及其支流内涝外洪现象严重,赣江吉安站水位达53.23米,超过警戒水位2.73米。
1995年6月出现4次大暴雨过程,6月20日,吉安赣江水位达51.11米,超过警戒水位0.61米,出现洪涝灾害。
1997年7月7~12日,吉安总雨量达142毫米,赣江水位7月12日为51.69米,超过警戒线1.19米。
1998年上半年吉安出现两次大到暴雨:3月6~9日降水量达140毫米,导致春汛。3月10日12时吉安赣江水位超警戒线2.13米,出现大范围内涝和洪涝。6月12~15日,过程雨量在200毫米以上,6月15日12时,吉安赣江水位超警戒线0.6米,境内大部分地方遭受洪涝灾害。
1999年5月24~26日,吉安雨量在100毫米以上,5月27日吉安赣江水位超警戒线0.33米,出现内涝或洪涝灾害。7月8~18日,出现连续降水过程,部分地方山洪暴发,发生洪涝。
2002年,青原区先后发生四次特大洪灾,东固、富田、新圩、文陂、值夏、富滩6个乡镇大面积粮食作物绝收,大量农田和河岸冲毁,水利、电力、公路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2003年5月16~18日,受连日大到暴雨天气和万安水电站泄洪影响,青原区遭受特大洪灾。
2007年8月19日10时~20日20时,受9号台风“圣帕”的影响,东固畲族乡降雨量达310毫米,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
2010年4月19~20日,受暴雨袭击发生洪灾。6月17~26日,发生气象记录以来的强降雨,直接经济损失2.99亿元。
高温干旱
高温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盛夏7月中旬到8月下旬,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每旬有5~8天,最长连续天数在40天以上,日极端最高气温一般都在40℃以上。每年的极端最高气温也基本上出现在7、8两月中。如2003年7~9月上旬,区内大于等于35℃高温日近50天,日极端最高气温也多次突破40℃。
境内干旱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7~9月居多,其间历年平均雨量均在30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境内雨季结束,进入盛夏季节。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中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锐减,蒸发猛增,天气炎热,常发生旱灾。但以伏旱和秋旱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
历代旱灾
西晋 永兴二年(305)。
南北朝 梁天监元年(502)。
隋 大业八年(612),大业十三年(617)。
唐 元和三年(808),中和四年(884)。
北宋 元丰六年(1083)四月。
南宋 绍兴三年(1133),淳熙元年(1174),淳熙七年(1180),淳熙八年(1181),淳熙九年(1182)5月至9月,淳熙十一年(1184)冬至次年2月,淳熙十四年(1187)5月,庆元四年(1198)5月至7月,嘉定十四年(1221),嘉熙四年(1240)夏6月。
元 至正十三年(1353)夏。
明 宣德元年(1426),宣德九年(1434)4月至8月,正统六年(1441),正统七年(1442),景泰三年(1452),景泰七年(1456)夏及秋,天顺三年(1459)5月至7月,成化二十二年(1486)4月至7月,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德四年(1509)4月至冬,正德十四年(1519)3月至7月,嘉靖二年(1523),嘉靖四年(1525),嘉靖六年(1527)春,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二十二年(1543),嘉靖二十三年(1544),隆庆三年(1569)4月,万历十七年(1589),天启三年(1623),天启四年(1624),崇祯十年(1637),崇祯十六年(1643)。
清 顺治六年(1649)春至夏,顺治九年(1652),顺治十四年(1657),康熙八年(1669),康熙九年(1670),康熙十年(1671),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四十三年(1704),雍正七年(1729)夏,乾隆三年(1738)夏、秋,乾隆五十四年(1789),嘉庆七年(1802)5月至7月,道光六年(1826),道光十五年(1835)春、夏,咸丰三年(1853)夏,同治九年(1870)夏、秋,光绪九年(1883)。
民国(以农历计) 1921年5、6月,1925年,1932年秋,1933年春、7月,1934年7月中旬,1944年,1949年6~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5月吉安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于同期多年平均值的1/2,有的甚至不及1/5。7月中旬到9月又普遍久晴不雨,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1956年6月20日后,吉安普遍少雨,出现大旱。7月雨量在60毫米以下。8月雨量更少。
1962年6月洪水过后,7~9月,吉安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44%。1962年秋到1963年春,吉安降雨量又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23%。1963年夏季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少46%%~66%,秋季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少38%~55%。同年4月底,小水库和水塘干涸65%,至9月全部干涸。小(一)型以上水库的蓄水量只及计划的10%~20%。万亩引水工程的灌溉流量减少65%。赣江及五大支流在4、6、8月三次下降到历年最枯水位。赣江吉安站的年径流深为282.1毫米,为多年平均径流深808.2毫米的35%。9月5日最枯流量每秒只有120立方米。1~8月地面蒸发量达1179毫米,高于总降雨量720毫米的39%。比历史最高年的1940年同期多16%。春旱时,早稻田无水翻耕,秧田龟裂。夏旱时,烈日炎炎,50%的早稻缺水耘田,枯萎。秋旱时,72.1%的晚稻干死。1963年连续9个月干旱,加上1962年秋冬两季干旱,经历1年零3个月的干旱期,面广灾重。
1978年1~6月境内平均降雨量只有814毫米,比1977年同期减少343.5毫米。干旱来势猛,范围广,气温高,持续时间长,是1963年以来最大一次旱灾。而且是发生在早稻抽穗扬花时节,使早稻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二季晚稻无法完成种植计划。
1986年吉安降雨偏少,比特旱的1963年同期还少12%。夏旱连秋旱,持续时间长达百余天。
1991年6月下旬到7月底,雨水稀少,吉安连续40天未下透雨。不少地方塘库干涸,溪水断流,二晚无水插秧,水利条件差的高堪田、望天丘成片搁荒,有的地方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1998年吉安雨季于6月25日结束,比常年偏早一个星期,随即晴热少雨。7~8两个月,雨量仅为11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54%。另一方面,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频频出观,8月份均超过25天。长久持续的晴热天气,加大了地表水分蒸发,田地开裂,作物凋萎。
2000年4~6月境内平均总雨量偏少,雨季结束日期提前,7月份降水偏少,旱情过早出现,旱灾迅速扩大。
2003年、2007年夏,青原区出现旱灾。
其他天气灾害
雷电 境内属雷电灾害多发区,一般2月份始雷,10月终雷,少数年份冬季也偶有雷暴,年平均雷暴日50~60天,主要出现在春、夏季。
风雹 境内瞬时极大风速可以超过40米/秒,以3~5月强对流天气生成的雷雨大风居多,常伴有冰雹暴雨;以7~9月台风影响带来的雷雨大风为其次。冰雹主要发生在9月至翌年5月,出现机率为2至5年一遇。
低温冻害 境内50%左右的年份春播期间会出现一段低温阴雨天气,叫春寒。影响早稻播种、育秧,甚至出现烂种烂秧现象。另外,春寒对油菜等作物生长不利,致使抗病力弱。2004年3月18~26日,境内出现了持续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境内有的年份寒露风影响明显。
境内的寒潮过程平均每年有2次,多的一年有5次。寒潮最早出现在11月份,最晚在次年3月份,但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寒潮往往带来霜冻、冰冻、冻雨,产生冻害。
境内大部分年份积雪深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特殊年份达30厘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境内冻雨多出现在元月下旬和2月上、中旬。
大雾(浓雾) 区内年平雾日约20天。冬、春季雾日较多,尤以1月、12月出现次数最多,东南部山区雾日较其他地方多。
历代其他天气灾害
宋庆元六年(1200)六月,冰雹大如鸡蛋。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春大雨雪,连绵60日。
明正德二年(1507)七月吉安雨血,着衣皆赤。正德六年(1511)雨血,着衣皆赤。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吉安城雨血,白衣沾之皆赤。
清康熙七年(1668)三月十三日和十六日,雷雨冰雹,以掌盛之,化为污泥。康熙三十五年(1696)雨雹大如碗,内有鱼虾草藻。乾隆三十二年(1767)二月庐陵大雨雹,倾屋折树。嘉庆元年(1796)二月庐陵县西北雨雹,破屋折树,鸟雀多为之毙。嘉庆五年(1800)正月庐陵大冻,水尽冰,七月大水,九月吉安大雪。道光三年(1823)正月庐陵雪深数尺,府境是年大丰收。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大冰。同治元年(1862)春大风拔木。同治十年(1871)正月大冰。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大雪。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纯化山中,天空落下雨豆,黑色,粒小,当地人拾得一、二石,烹吃味如杏仁。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三日雹大如拳,树叶尽打碎,大木拔。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初五狂风,午时凌波渡(今青原区滨江街道)渡船被风刮翻,渡者毙50人~60人。
民国(农历计)1929年初普遍冰冻,时间长达1个月左右,冰冻之厚,时间之长,危害之重史上少见。1931年10月20日上午10时,一艘渡船由水东(今青原区河东街道)驶往站前码头,船至江中心,被风浪掀翻,淹死25人。1934年7月17~20日,各地连日狂风,飞沙走石,行人不敢张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5日下午2时,值夏、塘上、梅岭三乡出现冰雹,大如拳头,小如蚕豆,时经30分钟,接着又刮大风1个多小时,有17个村、400多户、1300余人受灾。水稻、黄麻、芋头、蔬菜等作物120公顷遭受损失,倒塌房屋2栋,打烂、吹走房屋瓦片甚多。
1952年2月17日,境内普降大雪,雪深60多厘米,山区积雪持续10余天。
1955年3月12日,大风(17米/秒),赣江船只被刮沉刮翻,有29艘船只受损,淹死3人。
1964年2月17~27日,大雪。4月,冰雹大风,冰雹小如大豆,大如拳头。
1967年3月27日,吉安遭冰雹袭击,最大的冰雹重2.5~3公斤,一般直径7~8厘米。
1975年4月17日,新圩公社12个大队出现冰雹,倒塌房屋57间,牛栏厕所125间,打坏房屋1103间,损坏油菜249公顷,蚕豌豆125公顷,秧田14公顷。死亡8人,伤1人。
1976年3月18日~4月5日,吉安低温阴雨天气长达18天之久,烂种烂秧数量巨大。
1980年3月31日21时,临江(今天玉)、富滩出现12级大风,房屋被吹倒,大树被拔起。
1982年3月5日,富田遭受龙卷风袭击。
1983年5月9日晚上8时,富滩、河东发生大风冰雹灾害。
1987年3月25日,吉安白天降雪,晚上霜冻,使柑桔幼芽和花蕾遭冻而变黑焦枯。
1992年4月27日,文陂乡遭受特大龙卷风和冰雹袭击,受灾农田230公顷,损坏高压电线路12公里,倒塌房屋128间,掀倒电线杆140根,树木2490棵。
1998年4月23~24日境内遭受冰雹灾害。
1999年5月17日13~14时,吉安周围出现大风,实测最大风速为35米/秒。
2002年,二晚生长后期受到两次湿冷型寒露风的危害,即9月15~17日(东南部山区)、9月24~28日,日平均气温低于20℃,同时伴有降水。
2003年1月6~12日境内出现了持续的雨雪冰冻天气,其中8日最低气温在-5℃以下。
2003年1月上旬,全区普降大雪,最大积雪深度达20厘米~30厘米。
2005年1月13日出现积雪,雪深3厘米~5厘米;2005年3月11~13日出现了春季寒潮天气过程,12日全区普降大雪,并出现积雪,油菜、大棚蔬菜等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2006年4月9日下午至10日凌晨,青原区出现范围较大的风雹天气,富滩、值夏、文陂、新圩等乡镇及河东街道受灾严重。
2006年9~15日日平均气温连续7天低于22℃,其中10~13日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
2008年1月12日~2月15日,青原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雨雪低温冰冻灾害,造成全区多个乡镇的电力供应中断,林业损失严重,全区受灾人口9.27万人,尤其以东固畲族乡最为严重。
2009年1月9~17日,区内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霜冻天气,其中11日、14~15日南部山区还出现最低气温低于-5℃的现象,加之低温霜冻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对柑橘类果树尤其是脐橙的叶片、秋梢、枝条受冻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山体滑坡、河岸崩塌
2006年,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青原区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将潜在威胁人口1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定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护点,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点38个(其中滑坡35个,岸崩3个)。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以汛期为最多,东固乡、富田镇为崩滑重点防护区,其地貌类型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和侵蚀剥蚀构造丘陵地形,村宅多沿坡脚地带分布,切坡建房现象普遍。
泥石流
青原区属多山区,应谨慎防范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地震
青原区不处于震中区。但在东南侧邻区存在两个“震中”较为集中分布的地震带,即台湾海峡地震带和寻乌—石城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发生地震时,青原区会产生震感,故青原区处于地震震感区范围。
地震纪录
西晋永兴元年(304)石阳(今吉水北)地震,水涌山崩。震中:吉阳—阳丰间(北纬27.3°,东经115.3°)。震级5级。
东晋大兴元年二月(318年3月)庐陵(郡治石阳)地震,山崩。震中无考。震级5级。
东晋大兴元年十二月(319年1月)豫章西北地震波及庐陵,水涌山崩。震中豫章西北(北纬29°,东经115°)。震级无考。
东晋咸和三年一月(328年2月)庐陵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东晋义熙八年正月至四月(412年2~5月)庐陵先后发生4次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1600年9月29日)秋,吉安府地震。震中:广东南澳(北纬23.5°,东经117.2°)。震级7级。
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1604年12月29日),吉安府地震。震中:福建泉州海外(北纬24.7°,东经119.0°)。震级7.5级。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庐陵境内地震。震中:山东莒县郯城(北纬34.8°,东经118.50)。震级8.5级。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吉水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初二(1762年1月26日)吉水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嘉庆元年(1796)吉水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嘉庆六年(1801)庐陵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嘉庆七年(1802)吉安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嘉庆十年十月(1805年11月)庐陵地震。震中:无考。震级:3级。
清嘉庆十一年(1806)庐陵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1918年2月13日(正月初三日)吉安地震感强烈,房屋摇动惊人。震中:广东南澳(北纬23.2°,东经117.4°)。震级7.3级。
1920年3月吉水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1921年2月10日吉安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1921年3月19日吉安地震。震中:广东南澳(北纬24.0°,东经116.5°)。震级6.25级。
1987年8月2日下午寻乌发生5.5级地震,受地震波及,吉安有感。
1992年11月26日受福建龙岩地震波及,吉安有震感。震中福建龙岩(北纬25.48°,东经116.95°)。震级:5.1级。
1994年9月16日15时,受台湾海峡地震带地震波及,吉安震感明显,人觉晃动,历时2~3分钟。震中:台湾海峡(北纬23.0°,东经118.5°)。震级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