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乡镇(街道、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90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乡镇(街道、场)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0
页码:
77-86
摘要:
本章记述吉安市青原区乡镇情况,其中包括了东固畲族乡、富田镇、云楼乡、新圩镇、文陂乡、值夏镇、富滩镇、滨江街道、河东街道等。
关键词:
吉安市
青原区
乡镇
内容
第一节 东固畲族乡
东固畲族乡东与永丰县沙溪、潭头为界,南与兴国县枫边、崇贤相邻,西与区内富田,泰和中洞、桥市接壤,北与吉水县水南、永丰县罗坊相依。全境崇山峻岭,重峦叠嶂,绵延百里,被陈毅誉为“东井冈”。总面积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8公顷,林地面积1.59万公顷(其中油茶林2300公顷、毛竹2700公顷、茶叶20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0多万立方米,毛竹八百五十多万根。野生动物上百种;有栎树、银杏、楠木等植物两千多种。全乡水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6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2亿多立方米。有大小山塘水库共计32座,蓄水量达105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350公顷。矿产资源有锰、钨等,自然资源有瓷土和花岗岩、大理石。
东固历史悠久,远在禹舜时期就有先民散居于此,唐末以来,不少先民先后从广东、福建等省以及周边县市迁此结庐寄寓,繁衍生息。2010年,全乡下辖15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41个村小组,5123户,总人口1.84万,其中汉族人口占70%,畲族(主要是雷、兰两姓)5300余人,约占总人口的30%。
东固畲族乡经济以农业为主,重点有毛竹、油茶、花卉等主导产业,主要形成了以茶叶、油茶、毛竹、食用菌为主的四大优势种植业和以养鸡、养猪为主的养殖业的格局。2010年,全乡茶叶200公顷、油茶林2600公顷,毛竹5200公顷、香菇36公顷、灵芝4公顷,其中香菇、灵芝、黑木耳发展尤为迅速,遍及全乡12个村委会。有养殖专业大户22户;白云山毛竹合作社和南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荣获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年始,东固工业发展迅速,至2010年,共引进境内资金3.11亿元,引进外资1070万美元,五年完成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完成工业税收1000余万元;全乡工业企业达46家,形成了以矿泉水、林产化工、电力、工业硅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4100万元,财政总收入8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8元。
2004年始,东固投资近亿元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至2010年,全乡共投资近亿元兴建乡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和便民服务大楼;先后建成第二自来水厂、东固畲族一条街,改造东固敬老院、乡政府招待所和农村电网设施;其中投入资金5000万元新修公路114公里;随着2010年洋坑公路通水泥路,全乡各行政村100%实现通水泥(油)路;总投资550万元修通了7个少数民族村水泥路;投资近1000万元改造全乡13所中、小学校10800多平方米的危房;新建成江口民族希望小学、黄沙希望小学、龙家塘小学、丰岭民族小学、樟因小学等少数民族村小。此外,十年间,东固大兴水利,投资500多万元新建水电抗旱排涝站6个、抗旱井上百口、水陂20座;兴建水面14公顷的江口库湾;完善东固至六渡200公顷商品粮基地的排灌设施;兴修因富引水渠,重修东固、罗坑河堤;并治理东固后河。
第二节 富田镇
富田镇位于青原区东南,东与东固畲族乡交界,南与泰和县苑前接壤,西与新圩镇相连,此与吉水县水南镇为邻。总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6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耕地面积2581公顷,河流等水域面积2200公顷。境内山林资源丰富,安仁山、观音崖尚有大面积天然林,白云山水库坐落在富田境内,库区面积1400公顷,库区绿色岛屿有一百多个。有大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4座,山塘水库74座,水产资源丰富,全年产鲜鱼总量100万公斤。矿产资源有铁矿、煤、石灰等。
富田镇建镇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古街、城堡,自古为纯化乡属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公略县范围,2001年元月从吉安县划入青原区。2010年,辖20个村委会,文山和新安2个居委会,共有211个村小组,91个自然村,总人口为3.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非农业人口0.36万人。人口民族比较单一,95%为汉族人口。2000年,有苗族人迁入富田镇,居住在龙会、江背、杨柳、水口等村委会,有农户23户,70多人。
富田镇为区内农业大镇,粮食以水稻为主,年产量3200万公斤。境内民办企业发展较快,有白云硅厂、富田硅厂、祥隆硅厂、白云钢厂、富田鞋厂、小型的电子厂、制衣厂等企业。镇内有2个商业区,即富田商业区和新安商业区,有私营小型超市10个,商业店铺220户。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财政总收入297.2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775元。
2001年,镇政府兴建1栋新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2006年,投入100余万元对街道进行全面美化亮化;2009年,完成城镇总体规划的修订,并投资230万元对圩街两侧房屋进行庐陵风格立面改造;至2010年,先后新建1座3.5万伏的变电站、富田客运站、财政大楼、司法民政大楼、计生文化大楼。2002~2006年,投资2000多万元修通山中、王田、富苑、文天祥陵园、横坑等村级水泥公路60多公里。2007年,投资1000多万元改善农村公路,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2008年,加固富田大桥。
2006年,富田镇启动下坪、枫树塘等6个自然村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完成农村饮水“户户通”自来水工程400户、沼气工程200户。2008~2010年,投资600多万元推进以“五通一气”、“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了25个自然村,拆除旧日房、危房3.5万平方米,巷道硬化6.5万平方米,改水1150户,改厕660户,建沼气260户,修通水沟5890米,墙体立面改造1.1万平方米,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
富田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民族英雄文天祥陵园和王家祠堂,其中文天祥陵园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建区后,重新规划文天祥陵园,征地2.3公顷,总占地面积10公顷,共投资398万元。2006年10月20日,青原区政府在文天祥陵园内举行纪念文天祥诞辰770周年暨陵园开园典礼,庆典大会收到深圳岗厦村文氏后裔捐建文天祥汉白玉雕像一座,雕像高11米,总投资120万元,深圳宝利来集团文氏后裔捐资260万元,各文氏宗亲现场捐资46万元,岗厦、东方、宝利来等集团公司认捐1600万元。境内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古村陂下村,以及白云山休闲度假庄园,有被称为“天然颐和园”的江城村,该村四周上百株古樟围绕,遮天蔽日。2008年6月,富田镇成功申报为江西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9月,又成功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0年,境内建有初级中学、中心小学、镇卫生院,全镇中学生入学率达99%,巩固率达95%,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98%。
第三节 云楼乡
云楼乡,1984年设立。地处青原区中部,其东与吉水县水南隔岭为界,南与富田镇接壤,西与泰和县苑前、公和以小山为界,北和新圩镇的大前、马塘、南源为邻。总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600公顷,林地1000公顷,耕地980公顷。
2002年1月,青原区撤乡设镇,富田乡和云楼乡合并,撤销云楼乡建置,成立新的富田镇。云楼撤乡后,仍保留了初中、小学、医院等。合并时,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36个自然村,2125户,106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1人。
云楼乡工业基础薄弱,只有十几家小商品店,手工业小作坊、基建队等。农业生产方面,主要是水稻,兼种大豆、生姜等经济作物。境内水利条件较差,有低产田233.3公顷。鱼苗繁殖是境内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历年鱼苗养殖户占农户三分之二以上。合并时,全乡共有鱼苗养殖水面400多公顷。合并时,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978万元,农业总产值2350万元,工业产值628万元。
第四节 新圩镇
新圩镇东与吉水县水南镇临界,西与泰和县万合镇毗邻,南与富田镇相连,北与文陂乡接壤。全镇属中纬、低丘陵地带,属小盆地形,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357公顷,林地2630公顷,水塘200公顷。
新圩镇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民国时属纯化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曾设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6年恢复乡,1993年8月撤乡设镇。2010年,全镇辖1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77个自然村,总户数为4817户,总人口为1.8万人,城镇区居住人口为六千余人。
新圩镇是个农业大镇,素有“鱼米之乡”、“粮仓”之美称,是青原区粮食主产区。主要特色农副产品有、竹篙薯、红薯、无公害蔬菜、柑橘、仔猪、水产等。2007年,引进江西从玉(青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130余公顷的供港蔬菜基地。全镇工业发展较快,工业产品主要有粮食加工品、麻纺织品、皮革加工品、布匹加工品等,较大型的企业有宾满麻纺厂、鑫隆铜业、吉新金属、匡满麻纺、庐东米业、超群制衣等。至2010年,全镇共有小企业、家庭小作坊301家,其中小企业99个,年上交税金284万,其中工业上交税金190万元;第三产业上交税金193万元;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948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5507万元,工业总产值139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700元。
2001~2010年,新圩镇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加快小城镇建设,其中2007~2008年投资3000万元新建成全市首个室内农贸市场和商业街,工程占地总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商业店铺260余间,商品住房300余套,工程含农贸市场和步行街两部分,其中步行街长约160米,室内农贸市场面积6700平方米,2008年投入使用。2009年,对圩街两侧房屋进行以“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为风格的立面改造;对基础设施进行硬化、绿化、亮化;新建成曲塘文化公园、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炉各1个。同年,投资450万元的新圩敬老院院民大楼和庭院改造全面完工,投资300万元的新圩二小建设工程基本完工。全镇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
2005年,新圩镇在全区率先启动璋塘新农村建设,至2010年,完成23个新农村点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主要修建村主干道和巷道;拆除各类危旧、有碍观瞻的建筑;实施安全饮水和自来水“户户通”工程,农户改厕率达97%。
新圩镇的民间艺术很丰富,箍俚龙是最具特色,因其灯体是以篾箍紧紧连缀而成的,故名。1958年“箍俚龙”改称为“东方巨龙”,1984年恢复“箍俚龙”的名称,1986年箍俚龙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被编入《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并被推荐到《中国民间舞蹈集成》,2009年,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有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毛家村,村里有保存完整完好的“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红色标语多条,有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群。
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8所、卫生院1所等,镇内驻有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所、电信所、地税所、派出所、药店等多家事企业单位。
第五节 文陂乡
文陂乡位于富水河下游东西两岸。以文陂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东至芗城山的三尖峰与吉水县交界,西至雪塘窗下村与泰和县为界,南至甲村胡家桥与新圩镇为界,北至地藏阁后、船塘岭与值夏镇为界。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1公顷,林地面积1927.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8%。
文陂乡于1984年8月成立,时属吉安县管辖。2001年青原区成立后,文陂乡被划归青原区管辖。2010年,全乡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5950人。
乡域经济以农业、旅游业为主。境内农作物播种面积1040公顷,年粮食总产量达9307吨;特色农业菌菇业,其中江西山宝菌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6月24日正式成立,其运用国家专利的“纯草立体无污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形成了集食(药)用菌生产、销售、技术研究、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其生产的农产品注册商标为“山宝菌业”的纯草鲜贝菇,2004年,该产品在江西食品展销会上荣获了“江西省优质产品奖”。公司董事长梁仁俊荣获2004年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江西省2004年“双带”标兵,江西省优秀基层干部,2005年吉安市首届十大杰出人才奖,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此外,以渼陂古村为龙头的旅游业带动了全乡经济,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360多万元。文陂乡工业经济发展较快,至2010年底,成功引进吉安市红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富源锌业有限公司、盛华贸易有限公司、鑫旺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昊晟日用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落户工业园。2010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3032万元,财政收入1299.38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18元。
2003年,总投资600万元,其中香港谭兆慈善基金捐资300万元新建曾山学校,并将位于受淹区的陂头中学、文陂中心小学整体迁入,学校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2005年6月,投资100余万元新建文陂光荣敬老院,将位于受淹区的敬老院整体迁入该院,新敬老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2栋公寓和1栋综合楼。
文陂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代表建筑群渼陂古村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文化观赏价值。先后被列为首批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2005年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评为江西乡村游十大最美景点,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评为全省巾帼示范村,2010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同时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示范村”称号。
第六节 值夏镇
值夏镇位于青原区与吉水县、吉安县、泰和县的交界处,是三县一区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7公顷,林地1047.2公顷。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开市之日正值夏至,因此得名为值夏。2001年1月,从吉安县划出归吉安市青原区管辖。全镇现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3.2万人。
值夏镇经济主要以农业、工业和商贸业为主。境内有种养专业大户26户,2006年,引进投资3529万元的江西祥欣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了全镇的养殖业,该企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较大规模的蔬菜基地,主要以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示范为主,核心区33公顷。镇内工业、商贸业比较发达,至2010年,全镇完成招商引资10亿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4个,引进外资1400万美元,出口创汇44万美元;新发展毛织厂和皮革加工厂6家,私营企业达30多家,个体工商户约800户。2010年,全镇工业税收完成40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3.2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5610万元、16730万元、9660万元。全镇人均收入4110元。
2001~2010年,值夏镇加快小城镇建设。共投资2360万元完成118公里水泥路建设,100%的行政村和95%%的自然村通了水泥路。2003年,投资1500万元兴建的占地2.2公顷、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的马埠开发区投入使用。投资1500多万元值夏商业步行街于2005年8月竣工,该街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是吉安市第一条高标准乡镇步行街,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220多米,宽11米,共有店面138多家,吸引了120多户个体工商户。同年,进行陈旧街道改造,以旧街道改造促进小城镇发展,镇政府甚至腾出机关大院,以培植商贸市场。2005年3月,总投资400万元新建镇政府机关大楼,建筑面积4552平方米。2006年3月,总投资约1亿元启动农贸市场芗城小区建设,项目占地80余亩,项目规划建设商铺店面360间,住宅610套,超市1000平方米,菜市场3300平方米,休闲广场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完成第一期农贸市场和商住楼2.6万平方米项目,并已投入使用。第二期建102个店铺、118套商住楼,工程于2010年完成。2008年,投资100万元新建第二水厂,新水厂日供水量为2000吨。同年底,投资约290万元的新马埠大桥建成通车。2009年,投入160万元对圩街两侧房屋按庐陵风格进行立面改造,兴建液压式垃圾处理中转站,投资40余万元兴建值夏镇便民服务中心。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民生工程得到改善,至2010年,全镇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中小学危房面积6000平方米的改造,基本消灭中小学危房;投资360万元完成了镇卫生院建设,兴建了门诊大楼、住院大楼、综合楼、医技楼;投资132万元改造值夏敬老院,新增建筑面积3833平方米。
2006年,全镇启动万胜土源头、先锋垅下、马埠下村、坪上萧家、南田婆屋等35个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至2010年,共完成陈旧房屋拆迁3320平方米,修通进村水泥路6.8公里,环村水泥路12.4公里,硬化巷道53公里,通自来水1450户,粉刷墙面7920平方米;全镇“农村饮水户户通”新增1450户,沼气新增90户,冲水式厕所用户新增1030户。
第七节 富滩镇
富滩镇东与吉水县的水南镇交界,南与值夏镇、文陂乡毗邻,西与吉安县的永和镇、河东街道相望,北与天玉镇、吉水的文峰镇隔岭。全镇山地丘陵多,东部和西部为山地,东部、南部及西南部为泷江的河谷平原,西部是泷江与赣江交汇处的河沿平原。镇的东北面高,有全镇最高的嵩华山,海拔769.6米;西部较低,最低处海拔50米。全镇总面积18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77公顷,山林面积8741.2万公顷。
富滩早在宋代便有了乡的建置,名为中鹄乡;1929~1934年改为中鹄区;1931年11月划归为公略县管辖;1931年4月中鹄区一度改为开伦区,为的是纪念红军地方部队政委赵开伦;国民党统治期间曾为第五辖区,后又划分为泷江乡、三元乡、四达乡;1952年上半年第五区改为水南区,三个乡不变,随即改泷江乡为富滩乡;1958年四达、富滩、三元三乡成立人民公社;1963年四达公社并入富滩公社;1968年10月三元公社又并入富滩公社;1984年富滩撤销政社合一的体制,恢复乡政府设置,将所有大队改为村委会;1999年12月富滩撤乡设镇;2001年1月富滩镇从吉水县划归青原区所辖。2010年,辖14个村委会和1个街道居委会,有111个自然村,总户数约5800户,人口约24000人。
富滩镇经济主要以工业和农业为主。2001年7月,区委、政府在富滩镇设立青原区富滩工业园,至2010年,富滩工业园发展为A、B两个工业小区,总面积达260公顷;园区有企业65家,工业产值达35亿元,上交税收1.8亿元。富滩镇也是农业大镇,以粮食作物水稻为主;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2700公顷,总产量3.15万吨,油料作物芝麻、油菜籽、花生产量达600多吨,蔬菜面积147公顷,生猪存栏25700头;已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十余个,培植区级龙头产业基地2个,其中丹村万亩甜柚基地规模较大,基地2008年7月份开发,至2010年,开发133.3公顷,带动周边一千多农户从事果业生产。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9亿元;完成工业园税收390万元;向上增资30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0元。
2001~2010年,富滩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速度。至2010年底,全镇行政村通水泥路率100%,自然村通水泥路率90%以上;仅2009年,就投资360万元完成水泥路项目21个,建设里程23公里。10年里,全镇投资500余万元用于街道的立面改造、路面改造、绿化美化、修排水沟、建垃圾中转站,以及第二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二纵三横街区格局;2002年,启动富滩农贸市场建设,2005年7月正式营业,农贸市场占地约5000平方米,可容千人进场交易。2000年9月镇政府机关大楼竣工,2001年1月迁入,新政府机关占地4.7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总投资300多万元。2004年上半年,投资500多万元完成中心小学进行整体搬迁,新中心小学校舍座落在富滩圩,镇政府东侧,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教学大楼4000平方米,附属设施齐全,可容纳学生1000人。
2006年,富滩镇启动建设棠溪芫下、丹村阮家、富滩新村、三友小螺滩、南团唐家边等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至2010年,共完成道路硬化13.4公里,修建排水沟2480米,拆除破旧房13420平方米,墙面粉刷1300平方米,改水460户,改厕452个,改牛栏120户,新建户型沼气池130个,集中型沼气池2座,建设公共体育场所2个,共820平方米,修建文化活动室10个。
2010年,境内有1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及9所村级小学,中小学生达3000名。
第八节 滨江街道
2010年8月1日,滨江街道挂牌成立,管辖范围为原河东街道新桥、金竹、刘家、麻家、红光、枫塘、友谊7个村委会(社区)。工作职责受区政府委托履行政府职责,同时兼有城市管理职责。街道办事处设在渼陂西路原河东街道办事处内。滨江街道位于中心城区,西面濒临赣江河,与吉州区隔江相望,东北、东南与河东街道相交。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公顷林地面积24公顷。
滨江街道交通便利,105国道穿越全境,赣江水路贯穿南北,距吉安火车站、青原汽车站不足500米,距赣粤高速公路出入口仅5公里,与吉州区有三桥相连,路网四通八达,滨江新区内有集文体、娱乐、休闲、高档居住、交通商务金融为一体的街道建筑设施。2010年,街道辖1个行政村、6个社区,有43个自然村、6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8914人,其中农业人口10255人,非农人口8769人,全部为汉族。
滨江街道主要工作是配合城市开发建设。2010年,按照市政府下达的拆迁任务,完成协议签订414户,630余份;拆除农房410户,拆迁面积约11万平方米;完成江东路、和气西路、赣江大桥以南储备用地、红光社区拆迁安置用地、迎宾大道、污水提升泵站等项目征地36公顷;做好新桥安置地块、麻家一号安置地块和麻家二号安置地块的房屋拆迁、迁坟、地表附着物补偿工作;协调解决麻家新增2公顷安置房用地问题。启动滨江农民预留地开发建设,其中,B地块约6.9公顷顺利挂牌。主抓违法用地、违章建房监管工作。2010年,共拆除违章建房3260平方米,制止劝阻违章乱搭乱建126户约1000平方米。
新农村建设主抓枫塘、南芫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至2010年,清理居民点生活垃圾800吨,清理域内污泥900吨,清除路障10处,整修排水沟1700米,建设垃圾池2座,设置垃圾桶190个,垃圾填埋点2个,新修水泥路2.8公里。
滨江街道推进惠民工作,至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5500人,有效输出3600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12人,城镇就业率达98%,城镇失业率为2%,零就业家庭就业率达100%,办理社会保险补贴260人,发放补贴资金47万余元,办理再就业小额贷款50人,新增社保人员220名,新增金额550万元,贷款资金270万元;发放失地农民证5950本,农民自动上缴新农保近40万元,新增失地农民享受养老保险3221人。严格殡葬管理,全年已完成火化数42例。
滨江街道地处中心城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是街道工作重中之重,针对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中补偿款的分配、青苗款赔付等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阻工现象的重大问题,街道提前介入,果断处置。2010年,共排查矛盾纠纷31起,调处27起;帮教2007~2010年刑释解教人员84人,帮教率100%,安置率100%,重新犯罪控制率在2%以内。
第九节 河东街道
河东街道的前身是河东镇。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建区后为青原区行政中心所在地。西临赣江,与吉州区隔江相望,东北与天玉镇相邻,东南与富滩镇接壤,西南与吉安县永和镇隔江相望。国土面积5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4公顷,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丘陵,西部地势平坦,南部为山地。
2001年12月28日,经吉安市政府批准,河东街道正式挂牌成立。街道管辖范围仍然是原河东镇管辖范围,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分别由原镇党委和镇政府转变过来,人员为原班人马接任,工作职责受区政府委托履行政府职责,同时兼有城市管理职责。2009年,街道辖14个行政村,8个社区,21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万人,非农业人口2.1万人,全部为汉族。
2010年8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将原河东街道划分为河东街道和滨江街道。新的河东街道同时挂牌成立,职能不变。其西南、西北分别与吉安县永和镇、吉州区隔江相望,西与滨江街道相连,北临天玉镇,东南与富滩镇接壤,国土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252人,其中农业人口25591人,非农业人口17661人。
原河东街道加强失地农民的管理和服务。2002年始,着手对中心城区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试点,第一批是新生村委会和邓家村委会被批准改制为新生社区居委会和邓家社区居委会;同时设立师院社区居委会、铁路社区居委会、贸易广场社区居委会,由于师院社区和铁路社区分别由井冈山师院和铁路部门指派人员管理社区事务,因此这两个社区实际上不在街道管辖之内;贸易广场社区虽然由街道指派人员管理,但由于管理范围与贸易广场物业公司有冲突,工作开展不便,并于2003年被撤销并入刘家社区;2003年,刘家村委会和金竹村委会被批准改制为刘家社区居委会和金竹社区居委会;2004年,芫下、新桥、红光、麻家四个村委会被批准改制为社区居委会;2006年,重新设立贸易广场社区,由街道委任人员管理。各社区成立后重点配合城市建设做好征地拆迁工作;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做好征地预留地的批建工作;组织引导失地农民依托城市发展搞好第三产业,如组建搬运队、开店经商等。
河东街道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其中水产养殖特别是鱼苗养殖和贩运是传统产业,2005年底,养殖业占全街道农业产值的49%。建区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郊型农业和建筑业得到长足发展,肉鸭、生猪、肉牛等品种的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建筑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80%。2001~2002年,对街道原有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滩头果桑场、稠塘果园不再专人管理,由街道企业办管理;2002年,第五建筑公司无形资产公开拍卖,成交价106万元;青原建筑公司、河东装潢公司倒闭,民爆物品管理站因不符合国家政策而关闭。
街道主要工作是配合城市开发建设。至2010年,为滨江新区建设、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井冈山大学扩建、河东经济开发区、区工业园、贸易广场扩建、区行政中心、天立花园、汽车产业园等重点工程征地约1300公顷。为防洪堤、吉安大桥、天立花苑、站前南路、迎宾大道、井冈路、万安路建设共拆迁房屋10万平方米。解决因征地、拆迁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数百起。尤其在2003年,各大项目短期内征地530公顷,群众意见较大,发生多起集体上:访事件,引起不小的风波。抓好违章建房的监管工作,2003年始,陆续有农民强行违章建房,至2006年6月,违章建房达一千多栋(间),面积28万平方米。2006年7月8日,区政府下发了《青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私人建房管理的通告》对违章建房加大了监管力度,规定在2006年7月8日以后动工建设的违章建房坚决拆除,通过治理,违章建房态势基本得到遏制;至2010年底,共拆除违章建房四十十余栋。2009年,启动立面改造工程,投资300万元的山前、大路立面改造工程相继在10月份、11月份开工,2010年底全面完工。
2005年,街道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7月,确定赣江村委会坝里新村作为试点村,当年投入六十多万元,完善公共设施,完成“五通一气”,全村102户全部安装自来水,80户接通有线电视;至2010年,共完成农村饮水“户户通”工程3700户,55%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农村交通得到改善,至2010年,共投入1000万元对各村道路进行硬化,共修通水泥路50多公里。
街道办事处机关经历多次搬迁。2002年,因天立花园建设征用包括河东街道大院在内土地,7月,街道机关搬迁至尹礼宝家东方大厦后院办公;2003年8月,再次搬迁至五建大楼办公;2006年11月,耗资430万元从新桥社区购买了综合办公楼,改建为机关大院。街道民生工程投入很大,投资420万元整体搬迁青原山中学、沙芫小学,新建菱塘小学、庄塘小学、上达小学办公楼;2006年,新建了“河东夕阳红福星苑”,福星苑位于青东公路11公里处,占地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可接纳220余人,苑内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推进其他惠民工程,2001~2010年,新增就业500人,城镇就业率98%,发放小额贷款300万元,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人;总投资323万元的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附属楼建设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增失地补助对象235人,发放生活救助金53.5503万元,实施困难群众住房“安居工程”11户。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山川第一江西景”之称的青原山,千年古寺净居寺坐落其中;有京九铁路和105国道穿越全境,赣江水路贯穿南北,距赣粤高速入口仅5公里。与吉州区有三桥相连。境内还有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3座。
辖区内有中学3所,小学12所(含天立实验小学),井冈山大学、吉安应用科技学校、吉安武校、驾校、新科电子学院、文艺学校、井冈山师院附中等一大批驻区大中专院校;有赣中最大的商品聚散地吉安贸易广场、吉安火车站、青原汽车站,物流业较发达。
第十节 天玉镇
天玉镇位于青原区北部、赣江东岸,北面与吉水县文峰接壤,东面紧靠天玉名山,西南与河东街道、富滩镇相邻。距城区9公里,距吉安火车站5公里,京九铁路、105国道及赣江航道呈“川”字形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天玉镇属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境内小平原、山地交错、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为低山丘陵、山地占全乡面积的40.8%,东部的天玉山,海拔559.9米,旗岭海拔545米,南部的斑鸠岭海拔450米,余脉在乡境东南纵贯伸展,北部临江行政村濒临赣江,地势低洼,海拔最低处为胡家边村仅43米。西北部以河流冲积土系为主,东南部主要为岩类土系,西部有草坪河,源于天玉山系谷地,流经桥上、塘尾、平湖、田心、临江5个行政村后汇入赣江。赣江与草坪河形成的夹角是河川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49.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97公顷,林地1944公顷。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奇特的人文景观,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花岗石等。
全镇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有99个村小组,总人口14180人。
天玉镇经济以农业、工业和商贸业为主。尤其是花卉苗木产业是天玉镇的支柱产业,在全省颇有名气。该产业是致富能手李友礼创建的,规模由1988年最初的3分地的湿地松开始,发展到2010年的34公顷,品种从单一到二十多个。2000年,李友礼创办吉安市景天花卉苗圃有限公司,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由公司租用农户土地实行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不仅让农户盈利,还让农户学到种植花卉苗木技术,每年都能培养出一批农民花木技术员。基地的花卉苗木销往全省各地,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天玉镇还发展中药材栽植,以栽植黄栀子为主,栽种面积达20公顷。天玉工业发展很快,至2010年,全镇共引进工业企业十余个,引进资金四亿多元。镇内商业服务主要在圩镇虎青公路两旁,圩街有零售、批发、粮油、酒店、美发等商铺100多家,银行、电信、邮政、电力在镇上都有网点。另外,汽车运输业是天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该镇有长途运输车50多辆,农用车200多辆,其他各类营车100多辆。2010年,全镇培植税源2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200元。
2001~2010年,天玉镇加快小城镇建设,累计投资八百多万元,建成“两横三纵”的天玉大道、临江大道、虎青大道、古窑大道;新建自来水塔1座,日供水2000吨。2009年,对105国道段的虎青大道、古窑路两旁数百栋房子进行了庐陵风格的立面改造。镇内民生工程投入也很大,投资150万元对全镇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基本消灭中小学危房。投资260万元对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进行改造。2007~2009年,共投资三百多万元,将镇敬老院建成“五星敬老院”。
天玉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著名的临江古窑址,遗址于1990年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共出土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时期的珍贵瓷品和窑具共16000余件。该窑始兴于五代,明代晚期衰落,遗址坐北向南、布局合理、砌造精细、制瓷工艺流程可谓规范,再现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描绘的制瓷工艺全流程。为当时国内已发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窑作坊遗址,曾被列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境内还有铜壶滴漏瀑布,瀑布高18米,崖上常年有瀑布飞溅,发出如铜鼓之音,若古代滴水报时之声。
2010年,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7所、镇卫生院1所。
第十一节 东固垦殖场
基本场情
1957年12月,中共吉安地委和吉安行署决定,从地直机关下放368名干部由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杨耀德带队,到东固山创建“国营吉安地区东固山垦殖场”。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集家、工、商一体,所属企业地跨青原区、吉州区、吉安县的综合性垦殖企业,有职工1300多人,总人口近5000人,场属企业13家,子弟学校2所、职工医院1所。2000年,撤地改市后,更名为吉安市东固综合垦殖场。
东固综合垦殖场总场机构设置有:行政办公室、党群办公室、财务审计科、经营管理科及东固片区综合办公室,撤并武装部、保卫科及群团科室。2010年,全场共有职工1084人,其中在册职工766人,离退休人员318人。全场干部178人(含聘用制干部8人)离退休干部39人。各类技术人员152人,其中副高3人,中级41人,初级109人。全场党员129人,设10个党支部。
1993年底,经吉安地区体改委批复,吉安地区东固山垦殖场同时使用“吉安地区双吉实业总公司”名称。1994年元月,东固山垦殖场总场由东固山搬迁至吉安县赣中大道9号江西省汽车工程塑料厂内。2004年,东固垦殖场总场机关从吉安县赣中大道9号搬至吉安火车站军供站。2007年7月,东固垦殖场办公大楼落成,总场机关迁入办公。
2000年初,东固垦殖场成建制移交吉安县管理;2003年5月,整体划归青原区管理;2010年9月,根据吉青发〔2010〕12号文件《关于东固综合垦殖场场部改革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设立东固综合垦殖场管理区,与东固综合垦殖场实行场区合一建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列入乡镇街道管理序列,对外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东固垦殖场农业
东固垦殖场建场时,吉安地委组织部通过吉安县东固区政府,就地划农田26.9公顷建场。1960年,东固公社三彩大队,陶金坑大队与东固垦殖场三彩分场挂钩,六渡大队与六渡分场挂钩,挂钩入场的耕地面积178.7公顷。1960~1963年间,当地社队先后划来耕地33公顷,1961年,东固共大和下少洲分场组织劳力100余人,分别在富田公社和龙会开垦农田26公顷多。1969~1976年,改河田2.5公顷,开垦荒田5公顷。1962年4月,六渡、三彩2个队与东固垦殖场脱钩,减少耕地5.13公顷。1969年,水南泉和下沙洲2个分场的耕地属库区被淹,减少14.53公顷,同年山洪暴发,冲毁研究园的生产基地,减少耕地9.7公顷。1975年,老古庙农业队撤销,无偿送还当地21.33公顷田地。1980年前后,又将部分山坑农田改种茶叶、茉莉花,其中柏木岭生产队的农田改建水库,减少耕地9.93公顷。2010年,实有农田54.87公顷。
建场时,场部根据划拨的土地的所处地理位置划分为六个生产队:一队设六渡,二队设三彩,三队设东固,四队设下沙洲,五队设窑下,六队设水南泉。1959年,场部将队改为分场,仍以农业为主。1977~1979年,垦殖场的经营重心转向工业,忽视农业生产的管理,亏损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亏损额高达20万元。1980年后,各农业分场撤销农业队,分别并入茶厂、林场、化工厂管理。农业在1982年前采取分队承包,联产计酬,1982年以后实行大包干,包产到户,责任到人,联产计酬。1984年完善承包责任制,本场分为3个农业队,即六渡农业队、三三彩农业队、龙会农业队,一直延续至今。农田主要种植水稻、红薯、大豆、花生。1984年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营模式至今不变,现大部分农田承包给兴国、贵州等地移民经营。
企业改制
2002年4月,东垦吉安大厦进行部分产权制度改革;2003年8月,吉兴量具有限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003年9月,水电站、安达公司分别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同年12月,江西省汽车工程塑料厂、江西省行新汽车齿轮厂(部分)、吉安汽拖五金配件厂等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产权制度改革单位共“双置换”职工800多人。2003年,场办中小学与农场剥离,划归区教育局管理;同年,基本完成工商企业改制工作。2007年底,场办医院与农场剥离,划归区卫生局管理。2008年,农场土地实行“两田制”改革,以农工家庭人口(包括长期移居并落户农场的人员和2005年12月31日农场总人口剔除管理人员、离退休人员、场办工商企业人员)为基数,原则上按人均1亩耕地的标准确定并分配口粮田和缴费田;非水田折合水田标准计算,其中偏远山区的冷水田、兽害田3亩折合1亩,旱地3亩折合1亩,茶园、果园3亩折合1亩,山地10亩折合1亩。2009年,东固垦殖场完成茶园良种改造4公顷;创建白云毛竹专业合作社和东固惠民茶叶合作社。2010年,总场实行改革。
东固垦殖场在企业改制中,坚持“谋主业改辅业,保持和发展农业,放活改制工商业”方针,对涉及改制企业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和妥善安置,并做好改制所需资金测算、资产盘活、债务化解、资金筹措改革等一系列工作。在变现资产方面,主要对东固水电站进行整体评估,再以评估的资产进行股权转让,总体评估价为295万元,转让股权206万元,变现资金全部用于电站企业职工改制;对原工程塑料厂、行新汽车齿轮厂、安达塑胶有限公司及五金配件厂实行整体出让,出让金额为1100万元;对吉兴量具有限公司土地拍卖出让,所得金额320万元。合计费用1700万元全部纳入改制费用。在化解债务方面,2002~2003年期间,总场与银行协商,还农行款220万元,解脱2600万元债务;工行30万元,解脱360万元债务;中行64万元,解脱840万元债务。之前,东固垦殖场原有债务和历史欠账高达3800万元。
工商企业均按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改制成一级法人企业,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改制成效明显的企业有多个,其中东固垦殖场六渡水电站通过整体评估进行拍卖,市电、郊电、场职工(原电站职工工会补偿金参股)联合组建东井冈水电有限公司,返聘原企业职工重新上岗,企业效益得以逐年上升,职工收入比改制前有较大提高。原工程塑料厂、齿轮厂、安达塑胶五金制品厂职工达五百余人,是东固垦殖场支柱企业,产值占全场产值的70%,主要生产汽车方向盘、保险杠、时规齿轮等汽车零部件。后因经营不善,处于半停产状态。2003年,整体出让给浙商,通过与市场接轨,企业效益明显。
重点企业
林场 东固垦殖场林场于1968年在水府坪正式成立,职工有七十余人,除了经营山林外,还担负着上千亩茶园的管理;1973年,成立的茶厂从林场分离出来,林场迁至柏木岭,单独经营,独立核算,主要林种有用材林、经济林、竹林、薪炭林。建场初期有山林面积7000公顷,1987年,实际山林面积为2600公顷;2010年,有山林面积近2000公顷,已办理山林权证的山林面积共1800公顷,其中毛竹540公顷,松木120公顷,杉木350公顷,灌木66公顷,混交林640公顷;林场职工43人,其中在岗职工21人,退休职工22人。2008年初,林场社员筹建成立白云毛竹专业合作社,股金达72.92万元,2009年被评为省级专业合作社。2008~2010年,累计造林面积达270公顷,2010年实现产值100万元,利润10.89万元。
茶厂 东固垦殖场茶厂于1973年从林场分离出来,正式成立茶厂。该厂拥有茶园150公顷,厂区面积近2万平方米,厂房面积6591平方米。下有茶叶生产一队、二队、农业生产三彩队、六渡队;加工车间3个,仓库1个(含冷藏库);固定资产二百多万元,年产干茶10吨;2002年,新造茶园4公顷,产量每年达到5000公斤,年销售收入200万元。2010年,有职工300人。该厂重视品牌培养,2006年2月,茶厂系列产品荣获国家颁发的有机食品证书和绿色食品AA证书;同年4月在第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比中,龙井茶荣获金奖、翠微茶荣获银奖;2007年,通过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QS认证,并在国家、省、市各种参展参评中获得“江西名牌农产品”等荣誉;2008年,荣获中国(南昌)绿色食品博览会银奖。
其他企业有水电站(股份制企业)和东垦招待所等。
2006年,投资200多万元启动占地1.7公顷的“富水兴居”小康示范村和黄沙示范村等村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其中江口、古竹、黄沙、樟洲等少数民族村新农村建设也一并启动。投资80多万元完成东固、古竹、三彩、白云山、六渡、因富6个村委会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300多农户的饮水问题。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为东固革命根据地核心区。2008年,完成东固红色旅游开发整体规划,东固列入国家红色旅游开发景区,并修建东固街至博物馆、烈士纪念碑和傲上等景区景点的水泥路、停车场;投资1711万元的东固至枫边公路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东固畲族乡的传统庙会,迄今已有240余年的历史。
2010年,境内建有15个中国移动、2个中国联通基站;各村均开通程控电话,电话装机总量2800多部;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含村小)13所;中学在校学生数786名,教师47名;小学在校学生数1192名,教师95名;东固卫生院有医护人员19名,床位数21个,其他医疗器材基本齐备。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